百年孤獨讀後感14篇

來源:文書谷 1.6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百年孤獨讀後感14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裏的所有主角,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裏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着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着,探知的慾望和放下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為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發奮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明白,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為。但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裏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着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着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於烏爾蘇拉則是一位任勞任怨的勞動者。在那個時不時鬧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遠是這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和精神支柱。她從沒有唱歌的樂趣,也沒有遊玩的雅緻,各種勞動如同拼圖一般拼湊出她那緊湊而又孤獨異常的一生。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此刻傢俱的迷幻倒影中,出此刻樸實無華的天地中,出此刻糖果小作坊的喧囂聲裏。她又虛無縹緲,就像是來到人間透過勞動來贖罪的亡靈。到最後,伴隨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丟到了記憶的深淵之中。作者寫出她宂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着的讚歌。

至於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這位最為孤獨的前行者,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義,卻又為了重歸原先的生活毀掉了自己創造的戰爭成果。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卻只換來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颶風般浩蕩壯烈,又如死水般寧靜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們,不論生時建立了多大的功績,死後依然被大多數人遺忘。

一個村莊中,有着一個世界的萬象。這個孤獨的村莊在雨季無盡的雨水中,在旱季無邊的乾旱中,在漫天飛舞的蝴蝶和遍地橫行的螞蟻中,品嚐着人間的各種苦澀和孤寂。

但是,如馬爾克斯所説:“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禮貌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

氣勢恢宏的《百年孤獨》包含了科技、政治、文化、愛情,各種各樣複雜矛盾的內容,探討了文明的繁榮昌盛的方方面面。

小説的主旨是家國的興旺發達、繁榮昌盛。文中透露出了因深感一切都是宿命而照成的深深的絕望——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所有的希望都是曇花一現,繁華都是往昔,就連最“瘋狂執着的愛情”都是過眼雲煙。《百年孤獨》在控訴,是一部國家、民族和家族的悲劇。

《百年孤獨》也探討了愛情,在這方面,小説的描寫同樣精彩至極。看似魔幻,卻基於現實,《百年孤獨》的愛情現實得直刺入骨髓。布恩迪亞家族的人不懂得愛情嗎?至少例外是有的。這個例外至少包括阿媽蘭妲。烏爾蘇拉、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奧雷里亞諾第二和佩特拉。科特斯。而對於梅梅和麗貝卡,她們至少也曾經勇敢的追尋過。三角戀大多是浪漫的.,小説中兩段三角戀精彩絕倫。其中之一是阿媽蘭妲。烏爾蘇拉、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加斯通。姨媽和外甥的做法沒有什麼不妥,況且他們並不知道彼此的血緣關係。阿媽蘭妲。烏爾蘇拉是令人敬佩的,她的人格是獨立的,她對待愛情是勇敢的。“folow my heart”,這話是知易行難,她是做到了。真實的活着最重要,對待愛情貴在真實,在我們真實的愛別人之前,首先應該瞭解真實的自己。《百年孤獨》的愛情,另一對三角關係是奧雷里亞諾第二、佩特拉。科特斯和費爾南達。這是很奇怪和彆扭的故事,奧雷里亞諾第二和費爾南達的婚姻根本就是個錯誤。一個有些年少輕狂不太自知的傢伙,一時衝動的娶來了一個自己並不瞭解的妻子,於是悲劇開始了。奧雷里亞諾第二和佩特拉。科特斯才應該在一起,因為他們在一起才可以過得開心和隨性。我們也看到,他們兩人在老年的時候,在輕狂與激情褪去之後,終於用自己的方式體會到了愛情。《百年孤獨》一直在探討“愛的能力”。布恩迪亞家族的人缺失愛的能力,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愛人?小説當然沒有給出標準答案,不過顯然,要去愛人,首先得自愛。然後,要去愛人,除了需要勇氣,還應該加上一條,“follow your heart”。

在感到煩悶時,不要太過陷入回憶,因為加泰羅尼亞智者曾經説過“不論在什麼地方都要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着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雲煙。”奧雷里亞諾第二的名言真是魅力無限,“Cease, cows, life is shot”。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

魔幻現實主義中的孤獨

——評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想象運用

“作者的想象力在神遊翱翔:荒誕不經的傳説,具體的村鎮生活,比擬與影射,細膩的景物描寫,都以新聞報道般的準確性再現出來。”——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

哥倫比亞當代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名字是與“魔幻現實主義”聯繫在一起的,但展現其高超的魔幻現實手法的則屬《百年孤獨》,此作品使馬爾克斯走上了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台,從此奠定了其在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地位。

僅僅書名而已,作者就已成功地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拉開,給人以遙遠的感覺。作品以布恩蒂亞家族7代人的興衰史見證了馬孔多這個小鎮的繁華與沒落,直到小鎮被一陣颶風吹走,從此世上再也沒有馬孔多,只留下百年的孤獨。這一百年的時間跨度裏,小鎮上發生了很多離奇古怪的事情,而這些故事在馬爾克斯瘋狂的魔幻想象描繪下變得那麼真實與諷刺。

政府把香蕉園三千名罷工者的屍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邊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後共有3個車頭牽引;俏姑娘雷麥黛絲最後抓着雪白的`牀單昇天而去;雷貝卡只要情緒失控就會貪婪地大吃泥土和牆上的石灰,並且拼命咂吮指頭;布恩蒂亞家族的第七代傳人最後被螞蟻吃掉……在馬爾克斯想象中的世界裏,這些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很多來自印第安神話、東方傳説以及《聖經》典故。雷麥黛絲昇天來源於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而馬孔多一連下了四年零十一個月的大雨則是《聖經·創世紀》裏有關洪水浩劫以及諾亞方舟故事的移植……充滿想象力的情節看似荒誕,實質是作者對本土國家落後、封閉、缺乏現代性、邊緣化的諷刺與擔憂。“作為一個深深植根於本土、關心祖國人民命運、嚴肅反思本族歷史的作家,他骨髓裏浸染的本土化的東西使他能夠始終站在拉美民族立場,發現民族被殖民化、被奴役,最終卻仍被現代歷史遺棄的命運。”於是,他站在現代歷史的角度,洞見拉丁美洲的孤獨。

那些看似發生在久遠時代的故事如今讀來卻使人深思。馬爾克斯在書末悲傷地感歎:“馬孔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上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於是,我想起了馬爾克斯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致答詞:“對我們來説,最大的挑戰是缺乏為了使生活變得令人可信而必需的常規財富,朋友們,這就是我們孤獨的癥結所在。”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4

歷時6個月,把這本百年孤獨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給我的感覺是好似神話,又好似昨日都有同樣的事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一個家族的興旺與衰敗,從家族的第一代到家族的最後一代,不斷的重複着相似的命運。

剛開始看這本書有點雲裏霧裏。搞不清劇情和人物關聯。之後百度了一下對大致劇情和人物有了瞭解。有些人物關聯還是搞不清。

家族第一代能自己開創新大陸,建立了馬孔多。對新鮮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是天才也是瘋子,最終被綁在樹上死了。

家族第二代,何塞和上校都是豐富多彩的人物。何塞繼承了這個名字的特有性格,外向。對新鮮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年輕事跟着雜技團出去闖蕩江湖之後回來了,以打獵為生。最後被搶打死了。是不是麗貝卡打死的,留下了一個懸念。上校則是冷酷孤獨的性格。發動了N場的戰爭最終都失敗了。被X次暗殺都沒死成功。17個兒子全部掛了。最後孤獨的做小金魚直到死去。他的世界,他的孤獨沒人能夠明白。

還有小説中的各位傳奇女主,個個特點鮮明。烏爾蘇拉家裏的第一代女主,活了好幾百歲,精明、能幹富有洞察力。知道家裏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阿瑪蘭妲和麗貝卡倆個人為了爭,勾心鬥角毀了自己的一生也毀了別人的一生。終生孤獨直到死去。那位叫皮拉什麼的占卜女生,不知道怎樣描述她,她也算是整個小説的核心人物把。和何塞家族的各種人物有過接觸或給過影響。

還有哪位預言的法師梅爾基亞德斯似乎是這小説的導演,而那張羊皮紙就是早就已經寫好了的劇本。一切都是按照劇本的預期在發展着,一步一步知道消失。

唯一感情的結晶是一個長了豬尾巴的小孩。對於小説這是劇情,對於生活就是天意。當看到那句譯文時,我感到頭皮一陣強烈的麻麻的感覺:家族第一代被綁在樹上,家族最後一代被螞蟻吃掉。看着這本小説,總感覺上方發生的事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影子。或許我們也在重複着自己的命運,或許我們也在每一天抱怨喋喋不休,或許我們的命運早已註定,或許百年的孤獨正是你我的`孤獨。生命、生活、人性、倫理、道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影子都應在了這本書上…

從開始讀這本書到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和看紅樓夢很像。不懂,看不下去——似乎有點意思——劇情很精彩捨不得放下——似乎寫的就是身邊的昨日這天和明天——就這樣結束了,留下的是滿腦子的回味,像一杯茶,淡淡的很舒服…

第一遍我看的有點迷糊,但是很精彩。這是要怎樣的大腦才能裝下這本小説,並把他寫出來?前幾天新聞説作者逝世了,偉人一路走好!這本書不知道還會不會再看,也許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5

前段時間剛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這樣評價《百年孤獨》道:這部標誌着拉美文學高峯的鉅著,具有駭世驚俗的藝術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尋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園。

《百年孤獨》被人們認為是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代的代表作品,它是哥*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説道魔幻,這個也不難理解,相信我們平常都接觸不少這類作品。魔幻的話肯定就少不了鬼怪,書中最足夠資格成為鬼怪的就要數梅爾基亞德斯了,這個人總讓人有一種捉摸不透的感覺,曾經死去,又神奇般地得以復活。而他好像有神一樣的預知能力,所有的一切事情都好像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曾經説過,“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個人將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後來果然是這樣。

書中內容龐雜,人物非常之多,以至於看一遍書根本就理不順,而且情節曲折離奇,真的是令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但讀完這本書後,我們可以看出作家主要是通過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其中真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神奇事件,令人目瞪口呆、詫異不已。在讀書期間,就一直是處於一種懸着一顆心在半空中的狀態,好不容易吐口氣之後又要打起萬分精神來應對接下來的情節發生。

而對於書中各類人士,印象最深的還是奧雷里亞諾他不像他的哥哥出生於路途中,他生於馬孔多,在娘肚裏就會哭,睜着眼睛出世,從小就預見事物的天賦。長大後和蕾梅黛絲結為夫妻,然而在這前面,他和哥哥的情人有一個孩子,名叫奧雷里亞諾?何塞。然而蕾梅黛絲英年早逝,於是他參加了內戰,當上上校。他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場武裝起義,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都大難不死,甚至開槍自殺也只是受傷,奇蹟般地沒有死去可。在這期間,他與十七個外地女子發生一*情,然後她們分別生下自己的孩子,總共是十七個男孩。這些男孩以後不約而同回馬孔多與父親相認,然而卻都被追殺,無一生還。奧雷里亞諾年老歸家,像他的父親一樣過着與世隔絕孤獨的日子,一直到死,光是他的一生就已經是佔據各種傳奇色彩,更別提其他的,因此説其情節之繁複,內容之龐雜。總之,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紐約時報》也這樣評論:《創世紀》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閲讀的文學鉅著。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6

之前沒有看這本書的時候,從題目初步自我判斷了這一本書,或許是悲劇,更或許是歷史沉積的悲哀,沒有想太多而去接觸這一本書,一切剛開始只是為了瞭解是否那麼悲傷,是否那麼哀愁,不知道讀這本書會多坎坷,只是想知道百年孤獨的那一份感受。

可以説,一開始去看這本書,只是因為在高中時期閒時看雜誌的那些日子裏,我曾經從各大媒體普天蓋地的宣傳中瞭解到有那麼一本如果你在人羣前説出來你讀過你會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由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寫的書。後來,又曾三番五次在報紙上看到有人介紹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才有了我後來去借這本書來讀的出現。

閲讀《百年孤獨》這本書對於我來説無疑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大量相似而不相同的人名,很多時候都讓我搞不清誰是誰,很多看似科學但又略顯荒誕的事。幾次我想放棄但最終都抱着一種不想半途而廢的心情來繼續。直到有那麼一個早晨,略顯灰沉的天氣瀰漫着無邊無際的霧氣,我翻到了最後的一頁。男主他揭開梅爾基亞德斯留下的那本書,發現他所在那個馬拉貢的歷史正被一陣龍捲風吹走,而過往的那些所有歷史,都將會漸漸消散。我徹底震驚了,心中為作者的巧妙構思而歎服。文中布恩迪亞家族的所有人雖然生活態度人生報復有所不同,但有一點無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太過於獨立,太過於以自我為中心而忽視了別人。可以看得出,這個家族在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父妻、父子、母子、還是兄弟,他們之間都缺少了必要的溝通,以致於總有無窮無盡的矛盾;他們太過在乎“自己”的這一個角色,最終導致了是他們悲慘的人生。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因精神失常而被綁於樹下,最終死亡。第二代兩個兒子,一個因革命的失敗而終生自閉而死,另一個則是在家被槍殺。

孤獨,正是這部書真正的.主題。作者在這裏通過運用家族中不同性格人展現出來不同形式的孤獨,通過馬貢多這個由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來創建的小鎮來縮略地展現出來了南美洲的那種孤立於世界,想與外面世界建立聯繫卻又被外面世界殘忍對待的縮影。並且,作者在末尾用一個富具想象力的結尾來去做了一個預言,如果南美洲的人民再不去做出改變,那麼,他們的結局就會如文中的馬貢多一樣,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不再存有任何的歷史。

悲慘的人生,百年的孤獨,或者,這就是歷史,這就是現實,這就是諷刺,這,就是所謂的悲哀。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7

文明從不包容孤獨

——記《百年孤獨》

很久以後,我還是會想起合上書頁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窗外正下着雨,連綿而漫長,無端的像極了馬孔多的那場看不到盡頭的大雨。彷彿可以讓世界青藤滿牆,封住裏頭回憶眼神明亮。它沖走了原定的考試,卻衝來了不遠的離別。其實本也不差着多少,但就如一葉柳片飄落湖心,寂靜於無形之處,悸動於有形之所,漣漪不斷,猝不及防。

枯木逢春,有時候聽起來像是一個故事的開始,但有時候也許僅僅只是一個故事的結束。

而這是一個開端在名為馬孔多小鎮,終止於一場颶風的故事。

布恩迪亞家族的先驅們駐足於南美大陸這塊土地,過着光怪陸離的生活。偶有吉普賽商隊尋着鳥鳴清脆誤入這迷宮中的小鎮,他們帶來冰塊,帶來失眠症,帶走男孩,留下預言書。形形色色,不過是所謂文明的產物。這也曾是一個未被文明問津的淨土,可它後來還是有了火車內戰和香蕉公司。枯枝敗葉,那些腐朽的`葉子縈繞在小鎮的上空,最終都抵不過一場颶風捲個乾淨——再也不會重現大陸的馬孔多,再也不會重現大陸那百年孤獨的布恩迪亞。

馬爾克斯構建了這樣一個世界,與世隔絕,遺世獨立。然後看它被文明腐蝕,被孤獨吞噬,去留下一卷無人能解的羊皮卷讓他們去看破命運的詭譎,踽踽獨行走向終結,其實,這未嘗不失為一種浪漫,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着屬於自己的孤獨,而同名的卻總也避不開相似的命運。當他們齊聚一堂,孤獨漫延於血脈,貫穿着生死,這就是一種輪迴,永無止境。沒有人逃得過孤獨,孤獨才是真正的魔鬼。

第一個被綁在樹下,最後一個被螞蟻啃噬。這樣一個跳讀羊皮卷而探索到的家族讓人心驚。何塞痴迷的鍊金術,烏爾蘇拉堅守的家族,奧雷里亞諾制後又融的小金魚,阿瑪蘭妲縫過又拆的壽衣;以及永絕於世的勇氣,萬水千山的女王,終歸於天的美人。他們各自孤獨,並各自沉溺。這像一截火車,時時妄圖偏離軌道後肆意狂奔,但卻始終掙不開腳下規定的道路,似命運三女神紡錘上的紗線,筆直的通向……死亡。

這僅僅是流淌在美洲大陸的孤獨,魔幻與現實的交融;這還是一直隱藏於世界的孤獨,著書與獲獎的交織。凝這八代人的世界於一本書,短短翻過的幾頁也許就是他們的一生。忽覺光陰荏苒,紅顏轉瞬枯骨,青絲驀地華髮。無關悲喜,只讓人想合上書頁輕輕歎一口氣。

人生無根系,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已是非常身。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8

《百年孤獨》這本書在6天的努力之後讀完了,頭腦中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甚至連主角的名字都沒辦法回憶起,作者大概是故意的,用長的而且重複的名字來命名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人,好讓讀者更迷惑,故事更瘋狂。我才疏學淺,很多地方實在讀不懂。這部書有很強的奇幻色彩,有時書中的故事更像一個神話,一個傳説,比如美人兒昇天、鬼魂在世間徘徊、馬孔多應了預言被颶風毀滅。書中有大量的性,《霍亂時期的愛情》和《百年孤獨》很像,都大量描寫了性,好像作者用大量的性,瘋狂的性,有悖倫常的性來展示故事的奇幻和瘋狂,讓讀者隨之興奮,而心情又隨瘋狂又短暫的性而跌落谷底。《百年孤獨》好似有一種魔性,能充分調動讀者的情緒,卻又能讓讀者對一切瘋狂無法想象的事淡然處之,好似正常的事。

《百年孤獨》記錄了一個家族由貧窮走向富有而又衰落,期間有一些起色,馬上又被規矩或者瘋狂而打碎。書中一個佔篇幅不多卻貫穿全書的角色,他向命運的使者,來做一個實驗,可自己也逃不過命運,依舊要受人間苦痛。書開頭,主角好像空想家,瘋狂,固執,有開創性,勇敢,睿智。他以各種瘋狂的舉動來開啟了故事的序章。之後,在書的前半部分,沒有死亡的人,一切安詳,主角家族開始擴充,財富也開始積累,家庭環境開始變好。中間部分,家族成員變得十分多,財富開始瘋狂積累,戰爭開始,開始死人,有些是因為戰爭死去,有些不是,但有的人在戰爭的影響下開始朝壞的方向走,有的人能保持初心,保持清醒。但家開始在累積財富的同時也開始衰落,但當時看不出跡象,可以看出跡象的是時間和孤獨,開始讓一些人和事發生微妙的變化。書後半部分,隨着一位女人的加入,曾經歡快自由的家開始腐朽,當時革命沒有勝利,但曾經自由的家庭開始變得腐朽,像是被一具巨大的棺材關了起來,埋在了土裏,人們在無限的重複中卻能得到安寧,人們開始在孤獨中存活,居住的地方開始混亂,不像能居住的地方,像是詭異又噁心的粘液,人們在裏面苟延殘喘,慢慢地粉碎。書的結尾,無論多少個起伏都沒能打敗孤獨和時間,一個城鎮和城鎮上的人包括城鎮裏最突出的家族都應召了預言,隨預言消散在風裏。全書結束。書中用一個有一個的`重複象徵了時間的重複,家族魂靈的重複,給讀者塑造了一個頹廢漫長的世界。讀完之後像做夢一樣,卻也發現,自己可能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神祕的重複中。作者好像用一百年長的故事描寫了日復一日不斷重複的生活。生活不斷在重複,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重複的生活裏找到不一樣的感覺,活出精彩的人生,逃離時間創造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9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説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折映了一片大陸及其人們的富足與貧困。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

布恩迪卡家族創立了馬孔多這一小鎮,並在此定居長達數百年。在這漫長的時間中,家族中的7代人都擁有着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作者運用犀利的批判眼光、簡潔的直觀語言和誇張的表現手法,為我們描述了這個百年孤獨的家族歷程。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卡是西班牙人的後裔,由於受夢的啟示來到一片灘地並決定在此居住,後來陸續有人來到此地定居,這就是小鎮馬孔多。這是一個極有創造力並富於思考的人,因為家族中曾出現過近親結婚而生出長有豬尾巴的孩子的先例,所以他的妻子烏爾蘇拉對此一直保持警惕。

在這個百年家族中,所有的男孩只有兩個名字:何塞·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從布恩迪卡家族漫長曆史上重複命名的傳統中,我們不難得到這樣的結論: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都性格孤僻,但頭腦敏鋭,富於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衝動,體格強壯,富於事業心,但命中註定帶有悲劇色彩。但唯一的例外就是布恩迪卡家族中第四代的孿生子——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和奧雷里亞諾第二。他們一出生就熱衷於互換身份的'遊戲,並保留了對方姓名下的性格。戲劇化的是,在這對孿生子相繼離世後,喪葬的人羣因混亂而將他們送入了對方的墳墓裏。家族中落的悲劇無法避免,家族中第六代的大女兒梅梅的私生子奧雷里亞諾不知不覺愛上了自己的姨媽。烏爾蘇拉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他們倆生下的孩子竟長着一條豬尾巴!當奧雷里亞諾終於譯出預言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從此這個村鎮就永遠地消失了。

這部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的小説雖然荒誕,但確是人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讀畢全書,我們可以領悟,這一系列的故事之下,我們更應思考造成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脱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

真正的名著足以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我細細品味字裏行間的耐人尋味,咀嚼著作者留下的深意。合上書本,思緒早已隨著書中如夢的人生飄遠……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0

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着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古都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成如小説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一樣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説,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如書中烏蘇拉在十分孤單之時,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遺忘在慄樹下的丈夫,對他説:“你看看這個空蕩蕩的家吧,看看我們那些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兒女吧,咱們又像當初那樣只剩你我兩個了。”而霍基·阿卡迪奧對她的悲歎卻是充耳不聞,她這些話好象是在講給一個死人聽,對於烏蘇拉來説,豈止只是剩兩人,其實只是剩她一個人孤獨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奧,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個小時,他童年時代就一向折磨着他的恐懼突然消失了,在對人生的回顧中,他最後明白自己是很熱愛過去最北他憎恨的人們,應對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懷戀,他似乎時有所覺悟了,或許那種一之折磨他的恐懼便是對

孤獨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選取,就是選取他的獨特生活行動的方式,一向以來他都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驅散這種恐懼,但最終未能如願。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説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期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感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能夠將一個昔日以前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好處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這樣的作品此刻讀來仍有它的好處,在一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貢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1

我最早讀到的馬爾克斯的作品,是他的《百年孤獨》,那大概是在我國中年紀的時候了。從那本書起,馬爾克斯就變成了烙印在我心頭的作家,儘管後來我又讀到了其他作家好壞不一的種種書籍,可他在我心中的地位一直都沒有改變。所以今天我回首那本影響過我的《百年孤獨》,大概五年過去了,有關這本書的記憶雖然遙遠,可依舊清晰。馬爾克斯作為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家,他的作品裏自然流露着種種神話式人物與場景,而他對人物的誇張又不失細緻的描寫卻是最令人欽佩。他是用魔幻的方式為自己創造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沒有什麼是絕對的,也沒有什麼是可能的,這一切都在他的步步渲染中凝結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魔咒。他把羊皮卷作為至上的神明,從家族裏的第一個人被蟻羣所吞噬到最後龍捲風摧毀了這個村莊,全都無一例外地被羊皮卷所呈現。而世間的一切不都是在掙扎中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嗎?

他創造的這個世界,人們的種種罪孽與惡習都有着他所厭惡的南美的影子,他力圖擯棄這一切,可這一切卻總是到來。所以他在絕望中寫下了這本書,裏面擁有着人們生活的林林總總,看似繁華熱鬧,可這熱鬧的背後卻讓人感覺到無盡的孤獨,讓人在閲讀的時候感覺自己是在欣賞一個空洞的軀殼。他在寫作中盡力去突出熱鬧,可這些熱鬧全都是日復一日的熱鬧,就像他説過的那句話,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所以越是熱鬧,越是麻木,後來也不再覺得他們是一個個活着的人了。所以他們也註定了在這孤獨中死去、滅亡。而細細想來,我們這些人的一成不變的生活卻也與其有了相似之處。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在活着,每天只做相同的事情,懼怕改變,循環往復。而這樣的生活不就是孤獨的生活嗎?如果我們嘗試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生活就會有趣許多。我相信很多人明白這一點,同時我也相信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也是是人生來就是孤獨,我們依然會每天做着自己已經習慣了的事,過着程序一般的生活,而我們身邊原本七彩的世界也會一天天暗淡下去。可我卻不願這樣,在我看來,這是比死更可怕的事。所以我掙扎着、擁抱着這廣袤的世界,盡力去接觸一些不一樣的人和事,我不想忘掉這個世界,也不想讓這個世界忘掉我。所以《百年孤獨》帶給了我很多感觸,它教會了我如何生活,如何做一個真實的人。我們應該只讀那些咬傷我們,刺痛我們的書。所謂書,必須是一把劈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2

沒有“序”、“跋”,也沒有“後記”,《百年孤獨》就這樣進入了我的眼簾。不查背景資料,就憑自己的直觀來寫觀後感,如果有一、二個亮點自己也滿足了,好在有兩位網友看過此書,可以作些交流。

摘錄:1927年出生於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上述是書上唯一的介紹。

遙遠的時代,遙遠的地方,一步巨篇,是那麼的陌生,也是如此的繁雜。猶如自己一個小宇宙,誰能説得清、講的透,唯一與我們有相似之處就是孤獨都是伴隨每個人的。

一個家族,一個140~150年的時間跨度,卻只有近十個姓名,作者高超的敍述,駕馭文字的能力讓我敬佩。

從摘錄上看,作者經歷了內戰,雖然對他的經歷無從知道,但他的作品、他作品中的敍述、他作品中的思想都讓我們感同身受。就如進入了一次心靈之旅,而這次旅程讓我覺得很累,要整理出條理來很累。但收穫還是有的,就是可能膚淺些。

買此書的原因就是想了解什麼是孤獨,而《百年孤獨》應該是一生的事,因此説孤獨會始終伴隨着自己。書上的家族和自己的家族聯繫在一起了,感慨多了許多。少年的孤獨、青年的孤獨、中年的孤獨,直到老年的孤獨,要想達到理想狀態卻被現實壓着,增添了許多許多孤獨感出來。那什麼叫孤獨?怎麼排遣孤獨?怎麼從孤獨中感悟出什麼?路上的人那麼多,都是匆匆過客,唯有孤獨是給自己的。

本書寫的是一個家族從興盛走向衰亡的過程,殘酷的現實和科技發展帶來的進步和變化,利用大自然,被大自然報復的一個過程,還有內戰的整個過程,家族中幾代人的命運就相應跟着起伏變化。

人物既有家族遺傳或叫基因,也由其他血液的進入,代代相傳,性格也就不是兩種性的,而是多種性格的混合物,也許叫多種元素的結合吧。命運就難説了,是冥冥之中的`嗎?一本艱澀巨大的人類思想探索的書,看一次肯定是不夠的。

無論如何孤獨,我的觀點是:人要樂觀。應該知道自己只是一個凡人,有許許多多錯誤缺點,用思想去戰勝困難、戰勝孤獨,而樂觀就是好的方式之一,也是面對艱難困苦的好的精神支柱。

還有就是勤能補拙,把思想貫徹到勤勞中去,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還是回到古人所説的憂患意識中去了。

作者把許多哲理融入進書裏去了,猶如嵌入的珍珠,閃着智慧的光芒,時不時的讓我深思,特別是老年後的感悟是如此的精闢,而我在中年的感悟就受益匪淺了。

孤獨不怕,用強大的精神能夠享受這種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3

首先,還是大概介紹一下這本世界級的名作吧。這是一本被稱為魔幻現實主義題材的頂級之作,沒有之一,以詞會意,就是立足現實的平淡、殘酷、事件,在情節、生活、人性上貼近現實,一定程度上舍棄了為大眾熟知的戲劇性比如跌宕起伏、峯迴路轉的情節,取而代之的是添加魔幻離奇的表現

這本書成書於1966年,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堪稱不是諾貝爾文學獎為這本書增光添彩,而是這本書為諾貝爾文學獎恢復了聲譽,你就説有多牛吧!當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想,這麼有名的小説,怎麼就不拍成影視作品呢?看到一半我才明白,原因是:1、很難拍出來;2、拍出來沒有人看,為什麼?

上面兩個問題可以一起回答,魔幻現實主義這種抽象的表現手法,只能是書本中以文字的展現的方式才可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就像音樂會、演唱會的現場的效果是耳機與音響不可比擬的,而影視作品主要以情節、畫面效果、主人翁的卓越吸引觀眾,這部書如果拍出來,耗資不菲不説,必定不倫不類,一方面要被看過原書的人的罵——和原著相去甚遠,一方面,要被沒有看過原書的人罵——不知所云,所以,這本書的題材有且只有文字表現才能達到如此卓絕的效果。

不得不承認,《百年孤獨》非同尋常的表現藝術,就像梵高壓抑迷亂的畫作,巴赫深沉悲壯的樂曲那樣,具有攝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撥通讀者大腦中前所未有的神經元連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罷不能地隨着作者的牽引穿越百年滄桑,閲盡馬孔多那個特定時空裏,個人情慾的巔峯和心靈的谷底,家族註定的'興旺和無望的衰落,社會暫時的繁榮和實質的倒退,最終看透世相,淪陷於孤獨。對於我來説,這種孤獨讓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頭、一塊冷漠的冰塊或一坨堅硬的鋼鐵,能夠刀槍不入但失去了女生柔情似水卻具有滲透化解以柔克剛的潛質,以及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和優越感。這不是我喜愛的狀態。歲月的磨礪雖然也給了我的留意髒一個堅硬的外殼,但只是為了呵護內裏的柔軟、温暖。

我堅信,這個世界上,比馬爾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這些智慧和想法表達出來,讓人們喜愛看,能打動人、震撼人,甚至對讀者產生更久遠實質的影響,需要的是表達的藝術,而馬爾克斯恰恰掌握了這門藝術。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4

我讀完《百年孤獨》,掩卷冥思時,渾身湧起一股顫慄感,它並不是我所喜愛看的小説類型,故事中的情節讓人彷彿置身在一個發生了不可能事件的現實生活中,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讓人恐懼不已。

先説説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上。書中有一個很有象徵意味的情節,就是不眠症的情節,馬孔多鎮上的居民隨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夫婦的養女雷貝卡的失眠而相繼患上不眠症。患了這種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覺,而是失眠症必然演變成健忘症。

開頭會忘掉童年時代的事兒,然後會忘記東西的名稱和用途,最後再也認不得別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聯繫。為了生活,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如給牲畜、家禽和植物標上名字:“牛”、“山羊”、“豬”……

看到那裏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們連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忘記了,那又該怎樣辦?這些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是我們歷經幾千年的學習與探索才發明出來的歷史,如果我們忘記了歷史的存在也許就會變得毫無好處。

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的讓我覺得壓抑,並不是正因家族氛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圓周軌跡,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馬爾克斯用短短几十頁勾勒出一個家族的興衰,這與中國的《紅樓夢》迥然不一樣,我們要用多少章節才能鋪墊一幕黛玉葬花。這個家族中的人總是不斷重複著名字:阿卡迪奧、奧雷良諾、阿瑪蘭塔……就像他們不斷重複在他們身上的輪迴宿命。讓他們痛苦不堪地離開這個世界。

孤獨,冷漠,已經是這個家族的人的共性,誠如小説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一樣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説,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正是這種孤獨才讓他們走上杯具之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