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米》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16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賣米》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賣米》讀後感

《賣米》讀後感1

今天,我讀了《賣米》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一個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媽媽住在一個農村裏,他們只能靠種農作物來賺錢過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女孩只能和她媽媽把種出來的米拿到集市去賣。女孩和媽媽到達集市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在賣東西了。一個米販子看了看他們的米,問他們一斤多少錢,女孩媽媽想賣個好價錢,説兩塊錢一斤,米販子説一塊零八一斤賣不賣。她媽媽説不賣,後來,那個米販子走了。後來又來了幾個米販子,都説一塊零八一斤賣不賣,她媽媽都説不賣。她們就一直等啊等啊等,等別的米販子來買她們的米。她就一直等。到了中午,太陽火辣辣的,曬得她們不停地流汗,但是不能去涼爽的.地方休息,中午飯是吃從家裏帶來的鹹菜拌飯。等到下午,還是沒有人來買米。等到集市快散了的時候,一個米販子走過來,説一塊零五一斤賣不賣,她媽媽説一塊一才賣。米販子説:“集市都散了,還要價那麼高,誰會買啊?哈哈!哈哈!”説完就走了。後來,女孩和媽媽一粒米都沒有賣出去,沒法給她生病的爸爸買藥。

掩卷沉思,我知道了住在農村的人生活得很艱辛,他們只能靠種農作物來養家餬口,辛辛苦苦賺來微薄的錢,要想供孩子讀書的確很難。我們住在城裏,不愁吃,不愁穿,經濟條件比農村好,生活幸福,我們要珍惜啊!

作為學生,父母為我選擇了城裏的好學校,供我上學,我們學校各方面的條件比農村學校好得多,我要珍惜,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賣米》讀後感2

父親給我推薦了北大才女張培祥寫的《賣米》,我讀後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感受特別深刻。

文中介紹了張培祥與母親一起擔着五六十斤的米走着崎嶇不平的山路去幾裏外的鎮上賣,這些米賣的.錢要給父親買藥。

米販子説:"1.8元一斤"。母親陪着笑臉説:“一斤1.8元少,2元還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你看,又白淨又細緻"

中午了,米販子都回城了。母親的額頭上掛着幾顆豆大的汗珠。到了下午,還沒有人來買,母親着急説:"一斤1.8元賣出去也行呀。"可是再也沒人來買了。

傍晚米沒有賣出去,張培祥只得與母親把米原路擔回。為了給父親抓藥,第二天還要去走十幾裏遠山路的轉步去趕場……

我放下書本深深地沉思,在一些偏遠山區人們的生活還非常貧窮,他們只能依靠種地來養家餬口,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還要多攢些錢供自己的孩子讀書,是多麼的不容易呀!

同樣是學生的我,住在縣城裏,不愁吃,不愁穿,還有零用錢,可以買好多零食吃。父母卻還寵着我們,我至今變得只想吃零食,不想吃飯。而張培祥他們呢,連頓飽飯還吃不上。我給他們相比,我是多麼的幸福。

電視上經常播放,在一些地方,還有的人供不起自己的孩子讀書。

母親生養我們付出許多,卻從來沒有想要得到我們的回報。這是無私的母愛。所以我們沒有理由頂撞我們的母親。因為母愛可以勝過一切。

父親在外面天天辛苦上班,什麼活都去幹,顯得天不怕,地不怕,唯有我們生病了,出事了,他會害怕。父親是最愛我們的人。生怕我們受了一點一絲的委屈。父愛如山。

所以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我要好好孝敬父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賣米》讀後感3

人啊!這一生總有一些人令人值得紀念的一瞬間,那是一節語文課,令我懂得生命的真諦。

一直賣米,一次心痛,一次感悟,一陣心寒。

當每一次媽媽要帶我去逛超市時,她卻總是挑最便宜的,為此我還覺得我媽真的太小氣,還生過媽媽的氣。

《賣米》的那篇文章讓我頓悟:人家只是區區的那幾毛錢,讓我明白莊稼家人只能靠天吃飯,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心疼他們,過着那樣的生活。文中的母親,寧願苦自己,也不願意苦自己的孩子。我想,我的媽媽應該也是這樣的吧,她總是為我着想,雖然平時有點摳,但是畢竟賢惠啊!她不肯委屈我一秒!

一個女孩,一路撒滿了堅毅的力量。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她面對困難依然笑口常開,我欣賞這個北大才女。她有一顆種子已在心中發芽,家門貧寒,父母已老,而弟弟還小,只有拼了命的讀書,才能讓他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寧願躲在被子裏默默哭泣,也不讓父母知道。一個體貼父母的貼心小棉襖,一個敢於擔責的女孩。

從中我也體會到了一些社會現象,“有錢就任性”,老實巴交的農民就要看他們的`臉色,真為他們打抱不平。米販子醜陋的嘴臉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難道他們就一定要賺這些農民人的辛苦錢嗎?難道他們一點同情心都沒有嗎?我不理解也不想理解,對於他們我覺得噁心,甚至是無語。我想:這世界一點真情都沒有了嗎?

對於世界的冷暖自知,我們也會懂得珍惜糧食,以後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賣米》詮釋了一種家庭的力量,一種愛的力量,相互理解,相親相愛。

《賣米》讀後感4

《賣米》這篇文章是一位清華大學學生的全國作文比賽的作品,這篇文章獲得了一等獎。可是在頒獎當天,作者沒有來,因為她已經得了白血病離開了我們。

“沒等母親説完,我就挑起那個80斤重的米擔子,顫顫悠悠的朝村外走去。”讀到這兒,雜誌已經被兩顆珍珠染的模糊了。

這篇文章講了作者與母親一齊去幾裏外的鎮上賣米,給父親買藥。米販子出1.8元一斤買下,母親不一樣意,陪着笑臉,和米販講價:“2元還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你看,又白淨又細緻……”過了中午,米販子都回城了,母親的額頭上掛着幾顆豆大的汗珠。到了午時,還沒有人來買,母親急了,説要1.8元賣出去,可是在也沒人來買了。

真讓人辛酸,一個農民家庭,掙點錢多不容易啊!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下,刻苦學習,還要分擔家裏的困難,在這樣的條件下最終考上了著名學府——清華大學。而我們這些小太陽小皇帝連爸爸媽媽的錢也不珍惜,不好好學習。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要求又有什麼呢?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難道很難嗎?不,不是的,我們班也有許多同學會為父母着想,甚至幫忙做家務。那些信手拈來的豪言壯語難道只在紙上和口中才存在?

讓我們不要做行動的矮人,説話的巨人,行動起來,為父母做點事其實並不難。當你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別人的感受,你會很自豪很歡樂。可是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我陷入了沉思……可惜這位作者因為不只之症——白血病永遠離開了我們,離開這個完美的世界,我們會永遠記住這位幫母親賣米的清華大學學生。

《賣米》讀後感5

一個十幾歲的姑娘“瓊寶”跟隨母親前去賣米,挑着六七十斤重的擔子行走四五里的田間小路去趕場,母親為了一斤米多賣幾分錢和米販子討價還價,散場的時候她和母親不得不把米又挑了回去,沉重的擔子壓在肩頭,大米的重量與生活的不易相加,讓十幾歲的姑娘深深感受着生活的艱辛與無奈。

家境貧寒,讓一個十幾歲的生命從小就揹負起了生活的重負。

物質匱乏的年代,窮苦的家庭出身給人們烙下了缺衣少食的印痕,時代發展向前,但年少時生活的不易與艱難幾乎壓彎了活着的脊樑,此生對物質的追求便成了一切的基礎。

每個人都在自己兒時的經歷中汲取了最為本質與深刻的影響,印在自己此刻和未來漫長的`人生道路上。

如果不是在貧困生活中走過的人,大概永遠無法理解這種心情。

因為窮,窮到骨子裏,所以會格外計較那幾分錢、幾毛錢。有時候,往往因為這樣的計較,而喪失更好的機會,或者造成更大的損失,但是沒有別的辦法。

一直以為自己認知不夠,為什麼別人很早就能做出的決定,而我過了好多年才能想明白。大概是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的孩子,先忙着努力擺脱與生俱來的自卑感,忙着努力適應市民的角色,忙着改造“窮人思維”,下一步才能考慮自我提升。

你可以説是開化的晚,永遠只有“窮人思維”,但對當時當下的人們而言,真的只會產生那樣的認知、做那樣的選擇。

明白了這世界的殘酷和温柔之後,希望我們依然能不放棄努力。

《賣米》讀後感6

今日,我讀了《賣米》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講:一個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媽媽住在一個農村裏,他們只能靠種農作物來賺錢過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女孩只能和她媽媽把種出來的米拿到集市去賣。女孩和媽媽到達集市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在賣東西了。一個米販子看了看他們的米,問他們一斤多少錢,女孩媽媽想賣個好價錢,説兩塊錢一斤,米販子説一塊零八一斤賣不賣。她媽媽説不賣,之後,那個米販子走了。之後又來了幾個米販子,都説一塊零八一斤賣不賣,她媽媽都説不賣。她們就一向等啊等啊等,等別的米販子來買她們的米。她就一向等。到了中午,太陽火辣辣的,曬得她們不停地流汗,可是不能去涼爽的地方休息,中午飯是吃從家裏帶來的.鹹菜拌飯。等到午時,還是沒有人來買米。等到集市快散了的時候,一個米販子走過來,説一塊零五一斤賣不賣,她媽媽説一塊一才賣。米販子説:“集市都散了,還要價那麼高,誰會買啊?哈哈!哈哈!”説完就走了。之後,女孩和媽媽一粒米都沒有賣出去,沒法給她生病的爸爸買藥。

掩卷沉思,我明白了住在農村的人生活得很艱辛,他們只能靠種農作物來養家餬口,辛辛苦苦賺來微薄的錢,要想供孩子讀書的確很難。我們住在城裏,不愁吃,不愁穿,經濟條件比農村好,生活幸福,我們要珍惜啊!

作為學生,父母為我選擇了城裏的好學校,供我上學,我們學校各方面的條件比農村學校好得多,我要珍惜,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