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38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恨歌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恨歌讀後感

長恨歌讀後感 篇1

這首先要説上海灘,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會第一個想起張愛玲。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女作家堪與張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張的,從張的文字中總會讀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給我一種隱晦、枯燥、煩悶之感。<長恨歌>裏我讀到了張愛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發生在深深的弄堂裏,發生在影子裏,見不得人的。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燈紅酒綠與紙迷金醉裏,活在飄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瑤就是在這個世界出場的,學生時代有兩個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正因男生,正因事故。吳佩珍離開的莫名其妙,蔣麗莉卻又走的太狠。當王琦瑤被程先生推上雜誌封面,就註定了王的杯具、自己的杯具。競選上海小姐,滿足了她的虛榮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從此開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後,程先生是再明白但是了。遇見李主任是必然的,社會使然。王選取李主任既是主動也是被動的,李主任畢竟有那麼多另女生心動的東西,而王更是要強要虛榮的,更重要的是她內心深處的寂寞與空乏。但我們不能不承認,他們之間是有愛的,那窗口的無數個等待,那遠處一次次的鳴笛聲,那一個人的愛絲麗公寓,蒼老了王琦瑤的青春,冷卻了王琦瑤的愛。李主任終歸是死了,空了王琦瑤,彷彿整個上海只剩王一個,從此連等待都沒有了。這也本是李主任要給的結局,他給不了她足夠的幸福,他有政務,他有家,他們永遠都不可能有果。—

離開了上海,鄔橋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時的王琦瑤就應是安靜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畫,還有個可愛的阿二。如果王就將此生付在此間,也許沒有長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後她不屬於鄔橋,她已經是上海的一部分了,遲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頭,我能想象到王琦瑤蒼桑與無助的樣貌。到那裏我已經讀不下去了,我不知道這個女生還會有怎樣的不幸。最後她還是跟康明遜睡在一張牀上,她甚至沒對他報多少幻想了,誰會娶自己這樣一個女生呢?唯有長恨,唯有長恨。懷孕了,這個該死的逃開了,嫁禍給可憐的薩莎,那些個黑暗的日夜,那些個空房裏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過説對自己好的男生都哪裏去了!也許,男生的本質就是負心。在某一個時刻,王琦瑤心裏是有恨的,但無論怎樣,無奈有之,歎息最多。時過境遷,唯有歎息一點。

之後,程先生,這個最痴心人的出現,帶給了她多少鮮活的成份呢。長恨,唯有長恨,還是長恨。許多年有意無意的錯過,誤會了痴心人兒許多許多,看看落滿塵埃的相機,剝落陳舊的牆壁,以前的王琦瑤、過去的程先生都已經不在,不再回來。這算不算一對苦命人?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長恨啊,唯有長恨!—

時隔多日,重續此篇,讓人厭惡,也正應了<長恨歌>的後半部分。專業評論家説王琦瑤死的唐突,我個人覺得程先生之死亦是如此。薇薇的描述過多,阿二的結局也少了交代。貫穿故事始終的唯有王琦瑤,唯有老上海。

長恨歌讀後感 篇2

看完電視劇《長恨歌》真是欲罷不能,同事極力推薦我其書更好看,於是我就成了王安憶的《長恨歌》的忠實讀者。

原來小説也可以寫成這樣。散文一樣的筆法,處處帶着作者的成見,一篇篇的相對獨立的主題,連綴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説。時間跨度是一個人的一生,三重的時代,半個多世紀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對獨立的成篇,隨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遙的人生經歷,漸漸的展現出來。立足地是上海,彷彿一個上海的繁華的舊夢。

處處看到了張愛玲的影子。流言、傳奇還有舊式的繁華而落寂的生活。每一處的景色都寫的帶着上海的特色,每一處的繁華都是一場最終要收尾的夢。

看完小説,我還是沒能明白,這部小説為何要叫《長恨歌》。因為它不過寫了一個人的一生罷了,不過展現了上海的三個時代罷了,它為何要叫《長恨歌》?

無論為何這樣叫法,我還是時時看到驚奇的語句,一絲小小的針刺,觸動神經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卻不知為何而歎。

整站讀完,我發現了一個不完滿的人生。或許,因為書中所有的人都沒有一個完滿的人生,所以應該長恨罷。不論是這個當年的選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個有權有勢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小姐,還是那個與她曾經相識相遇並愛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還是那個處處都是有着面子的卻獨獨沒有情愛的嚴家師母;還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滿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與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樣?恩與義,情與愛,你要哪一樣?結髮夫妻多是恩與義,卻最少情與愛,可以舉案齊眉、百頭到老,卻也會是路是路,橋是橋。妻子當然還是放在家中的,是為了面子的考慮。情愛也還是要的,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社會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會是合法的.。

命運總是不由着自己主張的。弱小者,如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來成全人生。對於一切的命運,只是堅忍的自衞,別無它法。曾經繁華一夢,以為終身有靠,原來最後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給她的幾塊金條。她守着那幾塊金條,守到了老,沒想到最後卻為它送了命。強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權有勢,呼風喚雨,名利場中刀山火海,欺瞞壓詐,睡不踏實,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張着別人的命運的人,也主小姐的命運,結果還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運之手,主張着他的命運。書中安排飛機出事,他入土為安了。他的命運原來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張。留下的小姐在風雨人生中漫度着時光。

命運也許根本就是命運,是誰也不能主張的。繁華後面原來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間的安排也不總是恰到好處的,總是錯着位,從開始就錯起,一直就只得這樣錯下去,錯到後面成了長恨了。

我不知道我讀懂這本書沒有,只是驚奇其中的一些句子,還有整站書讀完的悵然。寫的是上海,也現的是上海,所以還是有着生活的氣息,雖然作者寫得很繁華,但是其實讀到後面我只在為着書中的人物着急了。這件事,這樣安排應該多麼好啊,那件事,為何這樣發展。

漸漸地明白了長恨歌的意思。因為人生本就是這樣,並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會是錯着走,難道不是長恨嗎?好象除了歎氣,就只得長恨了。

長恨歌讀後感 篇3

這首先要説上海灘,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會第一個想起張愛玲。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女作家堪與張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張的,從張的文字中總會讀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給我一種隱晦、枯燥、煩悶之感。<長恨歌>裏我讀到了張愛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發生在深深的弄堂裏,發生在影子裏,見不得人的。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燈紅酒綠與紙迷金醉裏,活在飄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瑤就是在這個世界出場的,學生時代有兩個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因為男人,因為事故。吳佩珍離開的莫名其妙,蔣麗莉卻又走的太狠。當王琦瑤被程先生推上雜誌封面,就註定了王的悲劇、自己的悲劇。競選上海小姐,滿足了她的虛榮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從此開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後,程先生是再明白不過了。遇見李主任是必然的,社會使然。王選擇李主任既是主動也是被動的,李主任畢竟有那麼多另女人心動的東西,而王更是要強要虛榮的,更重要的是她內心深處的寂寞與空乏。但我們不能不承認,他們之間是有愛的,那窗口的無數個等待,那遠處一次次的鳴笛聲,那一個人的愛絲麗公寓,蒼老了王琦瑤的青春,冷卻了王琦瑤的愛。李主任終歸是死了,空了王琦瑤,彷彿整個上海只剩王一個,從此連等待都沒有了。這也本是李主任要給的結局,他給不了她足夠的幸福,他有政務,他有家,他們永遠都不可能有果。

離開了上海,鄔橋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時的王琦瑤應該是安靜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畫,還有個可愛的`阿二。如果王就將此生付在此間,也許沒有長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後她不屬於鄔橋,她已經是上海的一部分了,遲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頭,我能想象到王琦瑤蒼桑與無助的樣子。到這裏我已經讀不下去了,我不知道這個女人還會有怎樣的不幸。終於她還是跟康明遜睡在一張牀上,她甚至沒對他報多少幻想了,誰會娶自己這樣一個女人呢?唯有長恨,唯有長恨。懷孕了,這個該死的逃開了,嫁禍給可憐的薩莎,那些個黑暗的日夜,那些個空房裏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過説對自己好的男人都哪裏去了!也許,男人的本質就是負心。在某一個時刻,王琦瑤心裏是有恨的,但無論怎樣,無奈有之,歎息最多。時過境遷,唯有歎息一點。

後來,程先生,這個最痴心人的出現,帶給了她多少鮮活的成份呢。長恨,唯有長恨,還是長恨。許多年有意無意的錯過,誤會了痴心人兒許多許多,看看落滿塵埃的相機,剝落陳舊的牆壁,曾經的王琦瑤、過去的程先生都已經不在,不再回來。這算不算一對苦命人?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長恨啊,唯有長恨!

時隔多日,重續此篇,讓人厭惡,也正應了<長恨歌>的後半部分。專業評論家説王琦瑤死的唐突,我個人覺得程先生之死亦是如此。薇薇的描寫過多,阿二的結局也少了交代。貫穿故事始終的唯有王琦瑤,唯有老上海。

長恨歌讀後感 篇4

20xx—4—17好久沒有認認真真的看過書了,大腦一直處於枯涸狀態。

春節期間,百無聊賴之下就隨手拿了一本書來看,是王安憶的《長恨歌》,書皮兒上寫着“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翻開書往深處走去。剛看了一兩節,第一節是“弄堂”,第二節是“流言”,第三節是“閨閣”。正看到第三節處,不知道是作者寫的好,還是我天生的有些衝動和大腦多日未用的緣故,腦瓜子就開始胡思亂想、天馬行空。腦子裏全是上海弄堂的影子,就有些禁不住的想要去看上一看。想去看看那些晨曦的光,薄薄的霧,那些天窗,那些工筆畫般的牆壁,還有那些綠苔,還有……想去聞聞那弄堂裏的堆積出流言的東西,有混濁的空氣,有薰衣草的氣味,有脂粉香,有油煙味,還有那所有漂浮在流言上的東西。

其實,真要想去看那些綠苔,那些薄霧,往往都是看不到的。那些工畫般的剝落的牆已逐步被豪華的大廈所取代。思想像脱了韁的野馬,一旦擺脱框框格格的束縛,就肆意奔馳。奔回到了國小課堂,是一堂語文課。那節課好象講的是茅盾(真巧,又是茅盾)的《白楊禮讚》。老師在講台上反覆的講,廣大勞動人民是如何的'如白楊樹般堅強、不屈不撓,等等。現在想起來,自己倒是想去那無邊的戈壁,去親手撫摸一下那些白楊,去體會一下獨身一人在曠野中、在陽光下爆曬的切膚之痛。

人與陽光,與空氣,與大地需要親密的接觸。人,本在那其中。書中的綠苔和油煙,不由得又讓我想起遠方的家來。我家的屋子是幾間瓦房,屋前有一塊不大不小的壩子。那壩子又由幾塊拼湊而成,有兩塊石頭是鋪就的,還有一塊是水泥的。我家那地方要不久旱,要不就久雨。那塊水泥壩子在雨水年復一年的沖滌下,就有一些靠牆邊的地方起了薄薄的苔。一到下雨天那塊地就特別滑,過往的人都繞遠了走。有些着急的或嫌麻煩的仍從那兒走,總有人不小心滑倒。大人摔倒了起來罵聲娘就走了,要稍小些的孩子可就有意思了。他們摔倒了不起來,就在原地坐着哭,哭得嘹嘹亮亮的,不帶一絲虛假。待哭夠勁了,自己起來把眼淚一抹又樂呵呵的玩去了。

到了傍晚,家家户户的房頂上都冒着煙,有青的,有白的。從煙囱出來的煙柱一般都是保持不了多久的,慢慢的,就散了開去。小的時候,常常望着那煙出神,想着要是自己化身為煙多好,那樣就可以飄得好高好遠,自由自在的。整個村莊都瀰漫着這些煙,它們飄呀飄的,有一些煙就飄到了城市,讓外出的遊子時不時的都能聞到家鄉的味道。我想,像這樣能引起如我般的讀者的回憶的文章會越來越少,因為像這樣寫弄堂的東西會越來越少。很多東西是在我們經歷過後沉澱在我們腦中的,不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經歷,沉思,然後昇華。

王安憶有幸,他經歷了上海的弄堂和上海,然後寫了這本《長恨歌》。茅盾有幸,他經歷了那些戈壁和白楊,然後有了我的神往。我們一路走來,並繼續走下去。有了這些經歷,我們是幸福的、無悔的。經歷是一段歲月,一段人生,一筆財富。

長恨歌讀後感 篇5

《長恨歌》的第三部分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分,這是就文字表達和通篇氣韻而言。

所有的遮遮掩掩,所有的欲語還休,在這裏都呈現出一種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意思。以前都是小打小鬧,旁敲側擊,在這最後一部分,終於都雲開霧散,萬物歸宗,文字洗練,意向準確,每一句話都説出了王琦瑤和讀者的心聲。

用王安憶自己的話説:“原先它是多麼不規矩呀,角角落落都是風情的媚眼,你一進去就要上它的圈套。如今,又好像是故事到了收尾部分,再嬉皮笑臉的都須正色以待,再含糊不過去,終要水落石出了。”

讀者都期盼着一個風情萬種暗藏媚影的結局。

然而,幾十年前的風情還是敵不過時間的沖洗和嘲弄。

王琦瑤先是和自己女兒毫無意義的對抗,是的,她比她女兒美,她比她女兒更懂得美的真諦,但是這真諦是用來傳授和教導,用來滋養和施恩,如果用來一一對照,就顯得怪異,甚至於可憐。

此時的王琦瑤像一隻一直沉睡的蟬蛹,終於決定破蛹而出,但是早已經不是她當初的世界——她畢竟不做上海小姐已經很多年。

後來,女兒遠嫁美國,她依舊和女兒的舊友玩成一片,還是因為無所寄託吧,還有那顆不服老的心。

王琦瑤作為女人中的女人,她也許可以忍耐寂寞,但是她不能忍耐周圍熱鬧的風景裏,她不在其中。不是恨着,就是愛着,她不能被冷落在閣樓的角落裏。

她一輩子小心翼翼的藏着收着也守護着,自己的美貌和智慧,遺恨常有,來日無多。可惜的是,她正經愛過的男人都不可能給她一個一生一世的結局。

李主任自不必説,她本就是他特地買來的金絲雀;康明遜有點可惜,不是説沒有結果可惜,而是説,他的出現攪亂了本來也許可以和王琦瑤玉成的.程先生——康明遜那個人自己倒是沒有什麼可惜的,可惜的是王琦瑤的一片真心。

最後出現的老克臘,明明就是康明遜隔了二十年的光陰再次還魂,除了曖昧,一無用處,得到之後,又疑心自己是不是還有更好的選擇。

王琦瑤自己顯然是看不到這一點的,在明明該山遠水闊的時候,被挑起的一顆凡心竟然無法回到從前的優雅姿勢。

她以為這次是她自己選擇的不要結果,她以為她這次甚至還有金錢打底,但是這與26歲的老克臘來説,這種交往是多麼的難堪和難為情——好像他是特地來佔她便宜似的,不光為了肉體還有利益。

這次王琦瑤的主動破壞了所有的遊戲規則,所有的戀愛的無法明示的朦朧和不動聲色的進退,一招一式中暗藏的美好,終於全部消失。

不是説主動或者進取有錯,只不過錯的是時間和這個人。聰明瞭一輩子的王琦瑤終於做了一回愚蠢的凡人,又或者她的閲盡千山的看破和無所保留,不是面前的這個人可以承受。

收藏了一輩子的七竅玲瓏玻璃心,交給一個凡心尤熾的人,摔碎了踢遠了,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只歎人生長恨水長東。終是辜負。

長恨歌讀後感 篇6

這段時間閒來無事,有想着自己要進步,對自己家裏的書沒有興趣,自己也沒有什麼書可讀。於是,就向同事找了借了幾本,真是書非借不能讀的緣故,書還沒有讀完就想着寫一點讀書的感受。

《長恨歌》是小説家王安憶先生寫的。我以前似乎聽説這個人的名字,但是一點都不知道這個人是做什麼呢?認識還是從去年開始,確切的説應該説是知道。去年,也是在無聊的時候,就在淘寶網上搜索有什麼熱銷的書可看。發現王安憶還挺熱的,查了寫的《王安憶小説講演稿》非常暢銷,就買了一本回來拜讀。每次閲讀,都是中午休息的時候,由於是夏天午休時間比較長,我這樣的人又睡不着的,就只好在休息室看書,斷斷續續的也看完了,只是沒有多少想法,也懶的去動手去記憶點什麼,以至於現在的印象還是限於書名和書裏大概是講些什麼的了。

《長恨歌》我也是斷斷續續中閲讀的,一個多星期了還沒看完。開始,我對書中講些什麼並不清楚,書上也沒有內容簡介,開始就是目錄,第一部,第二部的,每部裏面都是若干個詞,象弄堂,流言,三小姐等之類的,中間用個圓點分開,以示區別,沒有表注頁碼。在開始也盡是描寫上海弄堂的情形和王琦瑤是千萬個上海普通女孩中的一個,以至於我開始看的時候不知道長篇小説,還以為是散文集呢?看到中間的時候突然看到出現了章,也還以為書里弄錯了,翻翻目錄並沒有幾章這樣的説法,只有幾第幾部,當然後來就沒有深究,沒心沒肺的讀了下去。

開始的情節也不怎麼感人和扣人心絃,我也只是平淡的閲讀着。描述的老上海的情形,只覺得句子很短,讀起來不費力氣,但是也算不上十分的流暢。給人的感覺是文字特別的`細膩,描述的事物有特別的貼切和真實,彷彿事物就在眼前,文字也都是些稀鬆平常的文字,感覺經過作者的組合就變的有意義起來,給人一舒服的感覺。

書中講的是上海一個女孩子王琦瑤的故事,大概是從他讀國中這樣的學校開始講起,他是一個快樂、有點追求、有一點不與眾不同的女孩。他有個好朋友叫做吳佩真,兩個人因為某中關係而非常的要好,用書中的話將就是兩個人都在對方里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以至可以維護他們的關係十分的平衡。有點象兩隻刺蝟保持適當距離取暖一樣的道理。就這樣,她們兩個快樂的生活着、交往着。吳佩珍有個表哥在當時的電影製片廠工作,説是個工作,其實就是一個打掃垃圾的。但是,由於每次去吳佩珍都穿一件制服似衣服,有能吹上幾句,把工作説的如何的有趣和能見到明星等等,總是能吸引少女的心思,贏得她們的好感。在若干次的邀請下,吳佩珍去了一次攝影基地,但是並沒有什麼好感。但是,也算是個不小的收穫吧,於是,好朋友王琦瑤就在第二次與她一起去了拍攝現場。並看到了一些拍攝的畫面,但是並沒有看到明星,感覺有點失望。但是,王琦瑤的氣質被導演看中了,有點象當時的一個明星,導演就要了她的號碼,説有機會可以上她上鏡。當然,,後來,導演就給她一次機會,但是,表演的不是很令人滿意,整個事情都這樣擱置了先來。後來,導演把王琦瑤推薦給了一個拍照片的朋友,那時候拍照片也是個十分時尚、潮流、摩登的職業。王琦瑤還是比較出相的,拍攝的照片被當時的一家雜誌看中,選做了一期封面。於是,王琦瑤就出名了,成了學校的名人

長恨歌讀後感 篇7

我似乎總是在寫一些總結性的東西,例如:電影觀後感、書籍讀後感、事件評論等等。難道我是一個喜歡説三道四的人?呵呵,笑談耳。

《長恨歌》,這本書讀了將近一個月,但是從朋友處借來已有半年之久。遲遲沒有讀起來,是因為這小説開頭過於怪異,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講上海的瑣碎,沒有丁點兒故事情節,直到有時間耐着性子讀下去才發覺它的與眾不同、別具一格。

整個小説開始的幾個小章節裏,作者用盡繡花針般的筆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瑣碎來了個淋漓盡致的展示。這展示還不是一般的展示,是用了電子顯微鏡來看的展示。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個女人,作者以這女人身上的一個毛孔為基本出發點,向讀者做一種讓人感覺深入骨髓後再無法深入的介紹。王安憶只是白描,光這白描就已經讓人覺得勢不可擋,喘不過氣。

漸漸的故事才在舊上海農堂裏的諸多瑣碎中蔓延開來。

《長》覺得是個悲劇,電影版的沒看過,不知道是不是悲劇的調調。上海的農堂裏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的愛情,悽迷哀怨的味道揮之不散。《花樣年華》就是例證。

《長》寫的是愛情還是一個女人?似乎兩者本是不可分離的,寫愛情離不開女人,寫女人不寫愛情也塑造不起來一個完整的女人。王琦瑤的悲劇是由於過於依賴的愛情造成的。雖然她看起來總是特別的獨立,可這獨立總是伴隨着一個又一個可依靠的愛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誕生的。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伴隨一波又一波人的離開,自己的生活內容一茬接一茬的改變。

王琦瑤憑藉選美一舉成名,而往後的生命軌跡也就由此確定,可以説,選美是個轉折點,沒有這個轉折點,以後的事情都不會發生。這是一連串因果反應鏈的第一節,也是決定性的一節。這樣的轉折點,在每一個人的一生當中都存在。也許某一個選擇就決定了將來要走怎樣的路,遇到怎樣的人,發生怎樣的.事。其實,之後的遇見都事偶然,無論對方是誰,彼此發生怎樣的糾纏都只是在轉折點之後,走上另一條路之後必然發生的事情當中的一個偶然。彼此都是偶然,他是你的偶然,你也是她的偶然。偶然碰在一起,都與之前某一個決定性的選擇有關。

雖然王安憶不是要講偶然,但這偶然也是生活中的道理。

當王琦瑤明白很多生活的道理之時已是春光不再之時。然而有些非比尋常經歷的人都具有一些常人不及的智慧,她就是憑這智慧在已經不再青春的年紀裏青春了一兩把。只是後來的青春似乎更深沉、更沉重。

紅顏薄命,雖然王琦瑤死時已經紅顏不再,説薄命也有牽強,但只因她死的太突然,太覺有普遍性所以還是要用了這個詞來形容。

有誰知道當時有多少個王琦瑤,又有多少個人如王琦瑤一樣死去呢。

王琦瑤就是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開始的時候,人們為那旖旎的漣漪歡呼吶喊,待到風平波息時,所有人轉身離去,她則石落水底。

王安回憶講的是故事,能從故事裏看到什麼,只有看了才知道。

長恨歌讀後感 篇8

“對面盆裏的夾竹桃開花了,花草的又一季枯榮拉開了序幕。”

當我看到《長恨歌》這最後一句話時,已是光明與黑暗交替的間歇——凌晨兩點。因為她的小説寫的很細,需要耐心地看,所以我熄燈沉入了黑暗後,唯一的需要就是入睡,抑或再做點美夢是最好不過。

生得親切如鄰家女孩、性格內斂從不張揚的16歲中學生王琦瑤自己也想不到在上海小姐競選中會得第三名,人稱三小姐,一時間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但從此後王琦瑤如純潔白紙的人生便灑上了濃彩重墨。先是被政界名人李主任包住進了艾麗絲公寓,她深愛着李主任,但幾年後因戰亂,李主任飛機失事。解放後王琦瑤一直做護士替人打針靠自己的微薄收入低調地生活着,三十歲時遇到了康明遜,明知不能結合,王琦瑤還是不顧一切地為她生了孩子成了單身母親,之後又遇到了一如既往地愛她的程先生,程先生對她照顧入微,但始終沒有邁出那個檻,六六年,程先生因迫害自殺,王琦瑤的最可靠的底線也失去了。女兒長大成人後,五十五歲的王琦瑤風姿猶存,很多懷舊的年輕男子與她很投緣。這時候她竟與女兒差不多歲數的老克臘發生了畸形戀。但是這遲來的愛情已經來得太晚了,王琦瑤的時間也不多了。終於有一天,王琦瑤被到她家裏偷金條的小偷掐S,草草結束了她悲慘的一生。

這四十年當中,與同學蔣莉麗、與長她十歲的嚴家師母、與小她三十歲的女兒薇薇、與薇薇的同學張永紅等四個女性在不同的時間爭風頭。王琦瑤以她特有的矜持、忍讓而又不失體面的以退為美的方法,悄然勝出所有的.身邊的女人,包括年長她的、與之同齡的和比她小一輩的。

同樣是上海作家,有人將王安憶與池莉作比較,指責她寫得過於消極。如果按作者的年紀來比這似乎是可以的,但是王琦瑤與林珠是兩個不同年代的人,前後相差四五十年,這怎麼可比呢?我看將王安憶與張愛玲比應該相配些。雖然兩位作者的是屬於不同年代的人,但所寫的都是跨越三四十年的事。女人走過了這三四十年的大半輩子,從年輕嬌美到年老色衰,從滿懷忡憬到希望破滅,怎麼能不消極?不同的是王琦瑤這四十年,性情一點沒變,一樣的追求一樣的希望,一樣的恰如其分地守着她那退到盡頭而悄然勝出的法則。而金鎖這三十年,是一點點被磨滅被扭曲的。所以要説刻薄消極,張愛玲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王安憶筆下的的王琦瑤一直是積極努力地生活着的,只是將命運弄人,不悲涼又能如何?也許舊上海的故事,總是在悲涼悽美之中才更真實些吧。

王琦瑤的一生,不管世俗如何評價,總是愛她所愛的,只要有愛就會花十二分的力去愛。雖然日子很艱難但她還是會很自立地生活着,到S,她都沒動過李主任留給她的一盒金條。

可是作者卻給了這麼個有心思、懂生活的細緻的女人一個如此悲涼的人生。一直努力地生活着,盼望着,但是她的感情總是不能善始善終。也許是王琦瑤命薄福淺,無福消受這福份吧。

長恨歌讀後感 篇9

最近讀完兩本小説,長恨歌和活着,最初聽見長恨歌這本書是在得到APP上聽到的,因為我特別喜歡上海這個城市,所以對發生在上海的故事都特別感興趣,故事寫的是上海這所大都市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以及在這40年中一個女人在這個城市中的情與愛,可憐、可悲又可歎的飄搖的一生,文章以鴿子的視角去看整個城市,最後結尾的時候,也是以鴿子的視角收尾的,我想作者只所以要這麼去以這個視角去講,1、可能覺得上海的變化太快,人都是不斷更替的,只有這羣鴿子是這個城市不變的事物2、或許希望在上海上海生活的人以後能像鴿子一樣自由吧,而不是身不由己

故事的開頭把上海描述的非常的美麗,但是美麗中透露着壓抑,是壓抑中的美麗,在我看來主人公王琦瑤的性格決定了她後來的走向,剛開始她可以選擇去安安穩穩的嫁一個好人家,要去爭上海小姐,她和命運鬥,爭上了上海小姐的第三名,也可以選擇安安穩穩的生活,但是她選擇了去做李主任的情婦,和道德鬥,李主任死後,隨着時代的變遷,她離開上海後又回到了上海,回到上海後和康明遜開始一段感情,因為康明遜家庭的緣故以及自身的故事,康明遜家人也不會同意,她拿出自己的.所有資產交給康明遜,在我看來王琦瑤是真心的喜歡康明遜,康明遜最後還是離開了她,她還是在和命運和道德在鬥爭,直到女兒微微出生後,和女兒微微鬥,她的一輩子都在鬥爭着,但是除了鬥贏了上海3小姐一時的風光後,再也沒有鬥贏過,一時的輝煌,一輩子的悲哀,最後被女兒朋友的男朋友為了金條而掐死她,一輩子就這麼在鬥爭中走完了,作者在這部小説裏否定了女性靠幻想靠男性,依賴愛情來改變命運的觀念,女性的命運必須有自己來把握,依靠男性來改變命運只能是女性一廂情願的不實際的幻想

我看完之後捨不得放手,實在是太好看的一部小説,意猶未盡,上面的話這是我的一點理解

活着應該大部分的人都讀過吧,我記得我小時候看的一部電視劇叫福貴,當時不知道這就是活着改編的,只知道這個人很命苦,現在看完小説,感觸更深了點,故事以第三者來傾聽福貴的故事,我在看書的時候幾次都想哭,最深的是第一個情節是有慶被抽血抽死的時候,第二個是苦根吃豆子死了的時候,第一次是福貴失去第一個親人的時候,第二個是福貴失去最後一個親人的時候,我覺得這個人的命怎麼這麼苦,怎麼這麼難,福貴的生命裏的温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最後只剩福貴和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小説寫的是考驗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好好的理解了一下這句話,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要樂觀的面對,活着就一切都是有希望的,活着就是希望,人要為了活着而活着。

很好的兩部小説,沒看過的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看完會有所感,有所想。

最後給大家再推薦一本書,王安憶的上海,對上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長恨歌讀後感 篇10

讀書一定要讀完,不然你不會讀到書的精髓,讀到書的精華。就像小時候讀《水滸》,讀的時候十分的吃力,捏着鼻子讀下去,有一種要死的感覺,但是讀到最後,讀到李逵戰死沙場依然對宋江大哥哥忠心耿耿的時候,幼小心靈突然有了一種震撼,一種淒涼人生,悲哀英雄的鬱悶在心中流動,由此開始對水滸有了不同印象,從而重讀水滸,再讀水滸的時候感情開始夾雜其中,開始可以欣賞到其中的妙處。

《長恨歌》讀的過程也是有種憋氣的感覺,讀起來十分的不爽快。書中處處存在着張愛玲的影子,對語言的雕刻,對劇情的設計,伏筆,對不相干內容的極盡詳盡的描述,當然我慵懶昏睡。儘管這樣,還是堅持着着讀完,卻沒有預期的效果,在一種匪夷所思,甚至猥褻的情形下結束了整篇文章,讓人有一種不爽快,不痛快,也可以説不理解地感覺。

解放前的上海對於我們來説相當的遙遠,也許這也是無法瞭解作者對舊上海雕花般的描述。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時代,而這個時代對於經歷過他的人來説可能是刻骨銘心。故事的劇情就是從舊上海的繁華開始寫起。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複雜關係,想來都是命裏註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與女兒的男同學發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

書中充滿了複雜而又模稜兩可的描述,故事情節缺少根基,人物性格特點不清晰,文章圍繞主人公進行描寫,過分強調主人公的特點,結果性格特點均沒有表現出來。故事情節也有點半信半疑,年過50的人與20餘歲的人保持着一種曖昧的關係,並因此讓主人公結束了生命,讓人哭笑不得。堂而皇之,狗肉上了大席。王琦瑤和女兒在一起的情節,比如相互嫉妒,就像一對姐妹一樣,也讓人難以理解,這樣的事情怎會發生在一對母女身上?

書中瀰漫了張愛玲的文學氣息。然而卻沒有達到張愛玲對文字,對情節的把握。整個人就像真的經歷過了一次人生般的。儘管也是描寫了一段舊時代愛情故事,但又不是一味沉迷在男歡女愛的主題裏,她很冷靜,很敏感,她的特點是很會講故事。書中對愛情的曲折與深刻用恰當的文字描述了出來,讓人歎為觀止。可惜悲哀的是,《長恨歌》把張愛玲當作跟懷舊、泡吧一樣,成為一種故作的姿態了。所以儘管《長恨歌》也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並且對舊上海繁華及弄堂的裝飾進行了極致的描述,使對此感興趣的讀者興奮不已,但對我們這些不喜歡“花言巧語”的讀者來説確是一種折磨。故事情節匪夷所思,人物描寫不鮮明,性格特點不明顯,甚至對主人公心理特點在讀完後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把握,不是為該書的一大缺陷。

讀完《長恨歌》不免心中有一種擔心的感覺,是不是自己的能力存在問題,從而無法很好把握文章的內在與主旨,從而寫下本文以做拋磚引玉用。

長恨歌讀後感 篇11

聽一曲長恨之歌,絃音挫挫;看一段前塵舊事,意韻娓娓。

在這幕台上,我想看看那帶着一股肌膚之餘的性感的上海弄堂;我想聽聽那些鄙俗又有些影影綽綽雲遮霧罩的流言;我還想見見那在嘈雜混淆中盛開的如花蕊般純潔嬌嫩的閨閣。上海女兒盛載的滿堂心事最讓人撩撥,上海上空俯瞰整所城市的自由鴿羣最讓人動容與嫉羨,它凌空而起,將城市的屋頂踩在腳下,又在廢墟的瓦礫堆上盤旋,頗有劫後餘生的味道。而我最想看的,莫過於王琦瑤前朝的繁夢三千,後世的璧隕黃泉。

王琦瑤是典型的上海女兒,一次機緣巧合被選為“滬上淑媛”。她的豔和風情都是輕描淡寫的.,不足以稱後,但她的美卻是家常的,是體現民意的美,故而她正合了三小姐這稱呼。再後來,她成了“金絲雀”,成了愛麗絲公寓的女主人,她在舊上海的這座廢墟里夜夜笙歌,卻不自知,裊裊娜娜的身姿微泛着搖搖欲墜的浮沉後事。

對於王琦瑤的悲劇結局,字裏行間有着許多妙心的暗示。

第一次去片場的時候,王琦瑤留意到一幕場景劇————“這就像是舊景重現,卻想不起是何時何地的舊事。王琦瑤再把目光移到燈下的女人,她陡地明白這女人扮的是一個死去的人,不知是自殺還是他殺。奇怪的是這情景並非明慘可怖,反而是起膩的熟。”而這一幕場景劇與王琦瑤死前的境況如出一轍,也可以説,劇中那個死去的女人,正是四十年後的王琦瑤。

再者,王對於自己的未來也不能説全不自知。在競選上海小姐成功後,王琦瑤竟然在舞台上哭了起來,為不可知的命運——“那天一身紅,今天一身白,這預兆着什麼?也許穿上婚服就是一場空,婚服就是喪服!”在夢的將醒未醒時分,屬於她的繁華正悄然隕歿。

在得知王琦瑤要競選上海小姐的時候,片場的導演也曾經想説服她讓她退出複賽,可惜那時的王琦瑤並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他看着王琦瑤走遠,頭也不回,她越是堅定,他越覺得她前途茫茫。”

片場的導演一語中的,“上海小姐”這項桂冠其實是一片浮雲,看上去奪人眼目,可是轉瞬即逝,它其實是過眼的煙雲,留不住的風景,竹籃打水的一場空。王琦瑤在小説的開始便被推置於到眾星捧月的地位,而這裏便已是她人生的巔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她也從這裏開始走往人生的下坡路,她的巔峯是她香消隕歿的最成功的鋪墊。在接下來的四十年裏,她成了別人眼中的交際花,被貼上情婦的標籤,嚐了一段露水姻緣;情緣流轉於各色的男子當中,從未結過婚卻早已為人妻為人母;暮年的她遭受女兒的叛逆,最終因一盒遺金被殺害。屬於王琦瑤的時代僅僅留在她十八歲的那一年,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但儘管如此,她生命的底色終是灰暗的,可憐又可悲。繁夢三千,終不過璧落黃泉。

為什麼叫這本書的名字會叫長恨歌?我是把恨理解為遺憾的。書中每一個人物的人生都有不完滿的遺憾,無論是蔣雯麗程先生還是王琦瑤,他們有着相似的悲慘結局,而全書也籠罩着淡淡的憂傷氣息。

王琦瑤的人生正是一首裊裊的長恨歌,黃粱一夢不過一世浮華,繁夢三千終歸璧隕黃泉。淺淺流年洗淨了王琦瑤一世的鉛華,陰丹士林藍旗袍抖落的不僅是似錦的繁華,還有她四十年的落寞與惆悵。

長恨歌讀後感 篇12

花了四天讀完了王安憶的《長恨歌》,除去上課時間,幾乎書不離手。主人公王琦瑤的一生引着我看盡老上海的風情與豔麗,也讓我看盡一個女人風雨飄搖的一生,就像書中寫的一樣:“上面寫滿的是時間的字樣,日積月累的光陰的殘骸,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這是長痛不息的王琦瑤。”我的母親、我的外婆、我的奶奶,她們都是一個個王琦瑤,還有我,也是另一個王琦瑤。

生活在上海這座繁華都市的女人們,受着金錢的薰陶,她們的愛情觀,就是“在心子裏做人,見不得人的,卻是實惠”。既然“面子”與“心子”不可兼得,倒不如瀟灑一點捨棄一邊。但王琦瑤沒有真正學會捨棄與選擇,不管是程先生也好、李主任也好,她一生中選擇的六個男人終究造成了她悲劇的一生。

我之所以認為我的母親、我的外婆,以及千千萬萬的女性都是王琦瑤們正是因為如此:她們有自己的事業,她們無疑是成熟而又智慧的但

生存的環境使得她們在愛情婚姻觀上極度務實和功利,甚至還帶有小市民的那種希望向上爬的心理習氣。

作為女性,我們總是奮力地尋找着男人的堅強和保護,到頭來卻發現自己選擇的男人總是無法承擔這樣的責任,總是他們先被打倒、被擊敗。

李主任倉促間把命都搭上了,康明遜無奈中逃之夭夭,程先生連自己的命運都承擔不起,最後只剩下王琦瑤在風雨飄搖的孤苦境地中繼續這漫長的生命之旅。從表象上看,經歷了風雨之後的王琦瑤總是以一種韌勁在與這個空洞乏味的世界做着抗衡。她努力着不再依憑男性尋找到獨立的生存空間,拋棄世俗的一切來接納曾經被她用物質交換出去的愛情。可實質上她的抗爭總是帶着些婦人性,是躲在狹小的空間裏的小掙扎、小把戲,既沒有和男權社會抗爭的實力,也沒有走出“大世界”尋找出路的信心。女人真正的.悲劇便是如此。

王安憶説過《長恨歌》是一部非常寫實的東西,在那裏面她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但事實上這個女人只不過是城市的代言人,她要寫的其實是一個城市的故事,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氣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所以王安憶賦予了小説以雙重的悲劇意藴,它既是一個女人的悲劇,同時又是這個城市的悲劇。在這裏,女人是城市的代言人,城市則是女人的寫照,她們彼此説明,互為參考,兩相映襯。

王琦瑤的上海,説到底還是男權主宰的社會,在男權中心的社會裏,女性註定是處於從屬和受傷害的地位,她生命中的幾個階段都無不如此。而現代社會雖然天天喊着男女平等的口號,但男性的社會地位高於女性仍舊是不爭的事實,事業上、婚姻上都是如此。與其説這是女性的悲哀,不如説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對於《長恨歌》一書,我有説不完的話、吐不盡的意,但受了文筆與閲歷的限制,總覺得自己所感沒有在點子上,所寫的文字也沒能完全表達自己真實所想,有偏差、有不盡人意。我寫的,只是二十歲的王琦瑤,那個對未來還有幻想的王琦瑤,但在我心中,這便足夠了。

長恨歌讀後感 篇13

《長恨歌》的第二部分中,王琦瑤離開了愛麗絲公寓,從人人皆知的愛的禁錮中走了出來,回到民間,變成和普通人一樣的散兵遊勇。

綾羅蕾絲編織起來的綺夢是有形的桎梏,在廣闊天地中,念念不忘於心的是無形的約束。

王琦瑤已經竭盡全力了,簡單寒素的生活,僅僅維持生活的護士工作,不過分張望,不對誰留心。

她並沒有等待或者期盼一個正常的歸宿,因為,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有些事情終於還是不同。就像牆上的水漬,拿顏料一層一層的堆砌上去,堆砌的再多,那一塊終還是看得出。那是日積月累的深層的印記,只能從深層消除。

王琦瑤遇到康明遜並與之戀愛,是自然而然的發生。命運之前下的餌,終於再次垂釣起一連串的事故,或者説,這就是宿命。是和前塵往事遙遠的打了一個招呼,再一次做了愛麗絲。以前或許是懵懂,這次卻是清晰的命運的軌跡。

愛麗絲是不計較將來的,快樂只當時,愛麗絲是不顧及後果的,活得下去自然就熬得下去。其中的樂趣不必對人説,就像其中的苦楚無法對人訴。

在王琦瑤懷孕,康明遜退縮後,甚至於她的做法也是無比的自我和任性——她想到的最好的方法竟然是找到另一個男人薩沙來頂缸,但是頂缸的目的,也無非是帶她去打胎而已。男人男人男人,男人是她所有的的起因和終止,但是這次,花了身段,費了金錢,所獲無幾。

當王琦瑤終於和一直傾慕她的老友程先生重逢,讀者幾乎暗暗鬆下一口氣,覺得愛麗絲終於有機會落入凡塵,開始平庸的婚姻生活的時候,她偏偏又不願意了——她以前下的那些功夫,學的那些技巧,看上去是為了男人,其實還是都為了自己。

她沒有選擇和生活和解。因為和解後的生活自然另有一番艱難困苦。

比如好友蔣麗莉,舍下心裏洶湧澎拜的詩情畫意,跟了無產階級的張先生,雖然一樣的興沖沖的,但那是一種因為被生活辜負,不得不還以顏色的淒厲。三個兒子,她都不親近,寧願一次又一次找到程先生,繼續的賭氣和憤恨——何必呢?好像衣服上的窟窿,不是用一雙新手套就可以糊弄過去。

也不是因為王琦瑤是經歷了綺夢的愛麗絲,所以固執。普通人自有普通人的活法和堅持,比如老友程先生。

蔣麗莉是資本家小姐的時候,他喜歡初露風采的王琦瑤,蔣麗莉是又紅又專的無產階級干將時,他喜歡落魄無依的王琦瑤。

他每次都選擇和這個城市最熱烈的步調擦肩而過,但他毫不在乎。他也沒有變過。

他的.那個暗黑的小小攝影棚是他的堡壘,將他和外面熱火朝天的世界隔開,時間在堡壘裏面靜止的流逝,他也想為自己做主,他也是不和解的愛麗絲。

也許是因為這一點點和外界的疏離和鈍感,不管是王琦瑤寒素的平安裏,還是程先生黑洞洞的閣樓上,他們有意無意的選擇了做自己的主人。因為,每個人最終面對的還是自己的心。

需要和解的從來不是外面的生活,而是內在的自己。

他們都沒有贏,和時間的賽跑誰都贏不了;但是他們都沒有輸,他們一早看清了生活的陷阱和騙局,巋然不動的在自己的世界裏,風雨不動的前行。

王琦瑤生下了孩子,那是她對平凡生活的致敬和依戀;程先生縱身一躍,那是他對這渾濁塵世的最後的宣言。

永遠都是愛麗絲,因為,我們都還是自己最初的未經風霜一腔孤勇的樣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