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後感 14篇

來源:文書谷 1.67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呼蘭河傳讀後感 14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

沒有打五顆星是因為,這本書讀着蠻沉重的。n説文采吧,幾乎沒有。因為通篇作者的用詞都特別樸實無華,就是像聊天拉家常一樣的敍述,回憶自己童年時期的所見所聞所感。文字真的特別平淡,沒有什麼修飾和華麗詞藻。但是讀來就是覺得特別悲涼。充滿了諷刺和拷問,人心也特別受到震動。n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那樣的時代。但是某些場景,某些社會現狀,我們還是能有感觸的。比如文中講述的迷信場景。我們小時候也有遇到過一些封建迷信。比如孩子生病了,就覺得是不是有小鬼上身了?然後治療的偏方就是在牀底下豎起一個雞蛋。總之也聽聞過一些情況。但是沒有作者描寫的那樣恐怖,因為活生生弄死了人命。這是很殘酷的。n文中的小團圓媳婦,真的讓人覺得很揪心。一個活蹦亂跳開朗活潑的小女孩,十二三歲,花樣年華。但是不幸的成為了童養媳。然後開始了她的悲慘命運。不想重複講述,只是覺得無可奈何的悲痛。我作為看客,是覺得很殘忍的,很無力。然後只有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那樣恐怖可怕無知又愚昧的社會。n看這樣的文章,會心生悲涼,又會特別慶幸。文中提到的兩個讓人感覺温暖的人物,一個是作者寫的祖父,還有一個就是拉磨的馮歪嘴子了。作者並沒有刻意去刻畫任何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都是日常瑣事中的簡短交流中,透露出這個人物的特徵。在那樣一個黑暗的社會,還有那樣温情的人存在。只是這份温情,在整體的冷漠無知中,顯得特別微不足道。n文中有一段火燒雲的描寫,應該算是整篇文章中比較有色彩的描寫了。然後跟隨作者一起感受她那充滿童趣的童年生活,也是讓人懷念和回味的。到了後面的文風,就開始顯得有些刺傷人心了。特別對於女性的悲慘命運的敍述,想來女性讀者讀完會更有感觸吧。n男女平等,或者是人權的提升,在我們的社會,還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但是也比以前的社會要進步很多。所以看完這樣沉重的書,不應該沉溺在那樣無助的情緒裏。還是要反思目前的現實生活。如果可以,我們不要做一個冷漠無情的人,如果可以,我們要做一個自尊自強的人,無論什麼時候,我們要學習,成長進步,擺脱落後和愚昧。活着,在什麼年代都是一件難事,但是我們總有活着的責任和義務,然後還有夢想和存在的意義。所以,努力的去生活吧,就像不曾受到傷害過一樣。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2

《呼蘭河傳》創作於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於是,她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説。它在藝術形式上是一部比較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敍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 造就了她 “回憶式”的巔峯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它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敍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簡要的內容是這樣的:那是一個既僻遠又熱鬧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個“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騾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熱鬧,沒有人出來加以整治。有的説應該拆牆,有的説應該種樹,但沒有一個人説要填平的,儘管填坑並不難。 又到了小城舉行盛舉的日子,人們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燈的.、看野台子戲的、看廟會的,熱鬧異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個慈祥、温和的老人,家裏面只有祖父最關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門裏門外,我寸步不離他,他常教我讀詩,帶我到後花園遊玩,我走不動的時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動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孫倆相依相伴,有着無窮的快樂。

我們有幾家鄰居,西邊的一間破草房租給一家餵豬的;還有一間草房租給一家開粉坊的,他們常常一邊曬粉、一邊唱歌,過着很快樂的生活;廂房裏還住着個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裏還住着個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個小童養媳——小團圓媳婦······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代表作,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可以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當然,最值得重視的是這部作品的獨特的藝術個性。茅盾對此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堪稱精當。 “但是我卻覺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傳,所以更好,更有意義。而且我們不也可以説: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説,而在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説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書中有我喜歡的景色,情節。我愛《呼蘭河轉》。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3

放假了,我開始迷上了閲讀;這不僅是在讀別人的故事,而是在體會、欣賞。

最使我記憶猶新的莫過於蕭紅後期的代表作《呼蘭河傳》,這本書是作者記憶中的家鄉,一個北方小鎮單調的美麗,也介紹了人民的善良與愚昧。它透徹體現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與生命的厚度。

打開書卷,默默的欣賞作者賦予着小鎮的'情感。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敍述,灰白的畫面將我帶到那暗淡無味並不繁華的小城。在那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復始,到處都是寂寞。沒有色彩的絢麗,沒有活力的人生,整個村莊都籠罩在灰暗中。在這裏,因為人們的無知愚昧,發生着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都在等待幸運的光臨。同時也有死亡的號召,我讀後與作者相同,不知該對他們是同情還是憎恨……

看完第一章,其中有一個情景令我感到悲憤,在那個小鎮的一個大泥坑,七尺來深,就因為它。淹死過豬,悶死過貓,將很多家畜給害死,人們説拆牆、種樹,但為什麼不把大坑填上,是因為天意如此,讓這裏有一個大坑我們就該順應天意!

最使我難以接受的是那個美麗的團圓媳婦小姑娘,可愛、善良的小姑娘,十二歲就賣到別人家的家裏做童養媳。她受盡欺凌!婆婆的打罵,外人的誤會,只是認為婆婆對媳婦的管教。剛剛開始活潑、開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沒多久就匆匆去世了。而讓親人傷心的並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們做了一個賠本的買賣。

在舊社會中,有多少像團圓媳婦那樣,等待接受生命中的折磨。就因為舊觀念,舊思想,我慶幸現代的人們在知識中變得更睿智,能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未來,也沒有了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她與祖父在那座大花園裏充滿快樂。而我憶起我的童年,是温馨的,童年在每個人心裏,如詩、如酒、如畫,我們可以自由玩耍,沒有煩惱,沒有爭論,相比之下我們是幸福的。所以我更可以體會出蕭紅在離開香港後對故鄉的深刻懷念,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來自己童年的過往,這裏沒有優美的故事,而處處是令人心動的故事。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4

放假了,抱着從圖書館借的書回到了家裏,記憶中腦海裏仍然浮現着《我和祖父的園子》中那個名叫蕭紅的小女孩的調皮可愛,一直想去認真地讀讀她寫的那本《呼蘭河傳》。

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敍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裏,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為了活着而活着,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裏邊。人們説拆牆的.有,説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的一個鏡頭,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動地就是後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裏,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幹活,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滿温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在童年裏,我們可以自由地玩耍,沒有煩惱,沒有紛爭。春天,我們可以在三月春風的吹拂下去放風箏;夏天,我們可以在游泳池裏去享受水的清涼;秋天,豐收的季節來到了,我們可以品嚐美味的水果;冬天,我們可以和雪人去親近,享受那晶瑩的世界。

相比較,我們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們更是幸運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後,她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用自己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5

在本冊書中有一篇《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選自蕭紅的小説《呼蘭河傳》。讀着《祖父的園子》,一股自由、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蕭紅何許人也,她的童年竟如此令人嚮往。於是,我走近了蕭紅,走進了《呼蘭河傳》。

蕭紅,原名張乃瑩,黑龍江呼蘭縣人,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一生悲苦,貧病交加,經歷了三段婚姻,去世時年僅31歲。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世界,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以及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在她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文學生涯中,創作了近百萬字的文學作品。當我瞭解了蕭紅不幸的人生經歷後,我為她痛惜,也被她的才華深深折服了。我迫不及待地看起了《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是蕭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書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引線,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東北小城呼蘭的種種人和事:不斷給人帶來災難的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台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會;令人心碎的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馮歪嘴子一家的艱辛生活——————作品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以入木三分的筆觸刻畫了國人的愚昧靈魂,控訴了根深蒂固的傳統封建思想、封建習俗對人們的殘害,表達作者對於舊中國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

《呼蘭河傳》在藝術上有着獨特的個性。首先,小説的結構是散點式的,它沒有前後連貫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也沒有貫穿

始終的人物,祖父的後花園與自己的童年生活就是小説的重要部分,但作者觀察敏鋭細緻,感情真摯,無論是敍事還是寫景,都體現了作品的反封建主題和對國民性的強烈批判、對女性命運的深切關注。其次,小説用極富表現力的散文化、抒情化筆調,使作品具有了抒情詩般的意境。茅盾先生評論: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副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讀這本書時,愉悦陪着沉痛,隨着主人公的娓娓道來,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後,她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她用自己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顛沛流離、多愁多病的蕭紅,像流星一樣過早地在世間消逝。蕭蕭落紅情依依,她所留下的一切仍舊為後人所懷念。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中!!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6

週末的陽光是那麼透亮,暖洋洋的。午飯過後,一杯紅茶,一本書,安坐於陽台上,連讀數小時,將蕭紅的那本自傳體小説《呼蘭河傳》美美的讀完了。合上書,回味着後院裏爺孫倆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回想着書中那些悽美的人物,似乎那麼近,又那麼渺遠。感覺自己不是在讀小説,而是在讀一篇篇唯美的,韻味饒人。

呼蘭河那地方是那麼冷,似乎整本書都是在淒冷的冬日裏寫下來的,這或許與作者筆下那些可憐的窮人有關,而窮人唯其在陰冷的冬天才更顯得惹人憐愛。作者把那原本活潑大方的“團圓媳婦”,古怪的“有二爺”倔強的“馮歪嘴子”,放在破舊的房子裏和在冷漠的人羣中,襯着呼蘭河畔那極冷的風,筆下的形象是那麼鮮明。你感覺自己是在讀這些人物的`命運,更是在讀作者所處的當時社會的冷漠和人生的慘淡。

再思作者,猛然覺得這個民國時期的才女與魯迅先生似乎有着諸多的相似,敏感而深刻,不僅能看到當時社會的病根,並藉着筆下的典型人物把那個社會病態的一面撕開讓人看。聯想到作者寫作時她眼前浮現出的那些愚昧、封閉、落後、冷漠的人該讓她多麼憤懣,我似乎感受到了作者內心的孤獨與掙扎。寫作時這個熱愛生活的作家,內心一定在流血。

這本小説最富有詩意的內容是寫到童年那個明朗的後花園裏,與爺爺生活的美好時光。難忘她在菜園裏盡情“搗亂”的情景,難忘她在爺爺的草帽上插花鬧着玩的天真,難忘她一個人玩啊玩啊,累了就無所顧忌地躺在她的簡易小窗房裏的可愛。想起爺爺,我想作者蕭紅內心裏一定洋溢温暖,那是在呼蘭河畔唯一讓讓她得到安寧的人啊。此刻我也恍然大悟,原來,一本《呼蘭河傳》那是作家蕭紅將自己在家鄉所看到的、聽到的醜的、虐心的一面展開來,是為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爺爺是她在受傷時能給這顆渴望熱、追求善的心靈一份真實的安慰。我深為作者對爺爺的這份懷念、思戀的真情而感動。

想到這兒,覺得這個午間,在暖陽中讀《呼蘭河傳》,似乎在和這個生活於20世紀初那個昏暗的社會中一位堅強的女子在對話,我理解她的憂傷,我懂得她的嚮往和思念。不知不覺,這本書還將我帶入童年時與爺爺在一起的時光,爺爺為饞嘴的我宰殺那隻從別人家牆裏掉下來摔死的一隻雞,拔雞毛、燉雞肉,熱騰騰的氣息如煙霧在我眼前繚繞,讀一本好書也是在這樣讀自己曾經的故事。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7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着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每當聽見這首《童年》,我就會無限感慨即將逝去的美好童年。

在《呼蘭河傳》中,我瞭解了作者蕭紅的童年: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語相向,祖母針刺手指的痛……但是,這一切並沒有沖淡她童年的快樂!在灰暗的呼蘭河城中,讓作者感到最快樂的,是祖父的後院。

後院裏,她無拘無束的成長,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學祖父的用作,瞎鏟地,把狗尾草認成稻穀,吃黃瓜,追蜻蜓,採瓜花,捉螞蚱,潑水……玩累了,隨便找地睡覺,捅窗紙,嚇人……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一個慈祥和藹的祖父,一個生機盎然、自由自在的後院——快樂的童年!

蕭紅筆下的“後院”,猶如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孩子的天真爛漫、活潑好動、調皮任性在其中盡顯無餘。我羨慕她的童年,我也好想讓我的爺爺藏起我的草帽,和我捉迷藏,陪我念詩,一起在後院玩耍……

看着蕭紅的童年,我彷彿也置身其中,思緒萬千。記得十歲那年的一天,爺爺帶回了幾隻剛出殼的小鴨子。小鴨子全身黃色,毛茸茸、肥嘟嘟的,只有手掌那麼大,走路還跌跌撞撞的,鴨子十分滑稽,真惹人喜愛!爺爺把小黃鴨放養在屋旁的荒地上。爺爺説,餵養鴨子的重任就交給我了。我開心得不得了!看着這可愛的小東西,情不自禁的伸出小手,想撫摸它。説來也怪了,一隻小鴨子似乎通靈性似的`,居然伸長脖子向我湊過來。我喜出望外,用手輕輕的摩挲着小鴨子的毛,柔柔的、軟軟的……我趕緊抓了一把米,放在手心,小鴨子便迅速地伸過頭來吃米。其它鴨子看見了,也都一跌一撞地向我跑過來,我任憑這些可愛的小傢伙用扁扁的嘴不停地啄我的手。以後的日子裏,我一放學回家,就來到荒地和這些小鴨子一起,給它們餵食,陪它們覓食,和它們玩耍……我彷彿就是鴨子家族中的一員。

可是,再看看周圍同學們現在的童年,整日與手機、電腦、卡片為伴,還有那些不知名的、數也數不清的玩具,又有幾個小朋友的童年能真正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呢?雖然我們是農村孩子,可還有很多同學連韭菜和小麥都分不清楚!真是悲哀!

讀了《呼蘭河傳》,對我觸動頗深。童年應該像萬花筒般多姿多彩的,不僅僅是電腦遊戲和各種各樣的玩具,還有花草樹木、蝴蝶蜻蜓;還有風景名勝、小狗小貓;還有……同學們,請珍惜我們的童年,讓我們的童年迴歸自然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8

開始讀《呼蘭河傳》,我心裏很不是滋味。為什麼裏面的人物都好像一點兒情感都沒有為什麼除祖父外,人們都是那麼地自私自利為什麼他們不但不認為損人利己的行為很可恥,不同情收到傷害的人,反而會像看戲一樣叫好,或是哈哈大笑這些場面像一把把尖刀刺進我的心,又彷彿將我置於冰天雪地,被冷漠的人心凍得陣陣顫抖。

我一向相信,人都是有請的,不論環境多麼惡劣,不論生存多麼艱難。若不是那一份情,奧茨怎會為了減輕大家的負擔而選取走向暴風雪中的死神若不是那一份情,餘秋雨筆下的信客怎會數十年如一日地頂着重重壓力奔走於城鄉間,只為不辜負老信客的囑託於是,我不敢相信,呼蘭河的人們,怎樣這般自私無情。是的,極端的.自私無情——對和自己親近的人更好,這是人之常情,可書中的人,連父母去世都不會很悲傷,連自己的女兒要嫁給窮人家受罪,親孃也只撇一句:“這都是你的命!”

看到後面,我漸漸明白,自私和無情,原先都是一個表象。自私源於資源匱乏,而無情則是由於精神的空虛。

我們都是凡人,在資源不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時,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呼蘭河的資源有多匱乏“人們對待叫花子們是很平凡的”。為什麼很“平凡”,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樣不幸的人太多啦!再有,人們連每頓飯都要精打細算,又如何去顧及他人呢

再來看他們的生活狀態。“人活着是為吃飯穿衣”,“人死了就完了”——這將是多麼無聊、空虛的一生啊!呼蘭河的人們只有一個目標:活着。縱使遭遇了再大的不幸,又能怎樣樣呢還不是隻有一個繼續平靜地活着!心中就是再悲痛,大哭上幾場,到頭來還是要應對白天黑夜,春夏秋冬這樣活着。看起來他們活得有好處(“為了吃飯穿衣”),可事實就應是,吃飯穿衣是為了活着啊!於是,我們從這“不假思索”的回答中聽出了深深的無奈。他們必須是想過“人活着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的!表面的“不假思索”也許是被他們思索過無數遍的結果!但是,得到了答案又能怎樣樣呢況且也沒有人能夠回答。於是他們發現,與其糾纏於這個問題,還不如想想有什麼辦法賺錢!這樣活着,當然會極度空虛——這和等死有什麼區別則這種極度的空虛下,人們的“娛樂”就顯得殘酷而又苦澀。一是拿別人的不幸取樂,小説中的説法就是“説長道短”;二是迷信。每一天生活在説長道短和迷信中的人怎樣去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也許,在稀缺的物質和空虛的精神下,自私和無情會是唯一的選取。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9

茅盾先生説“《呼蘭河傳》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作品通過對自己故鄉的回憶,以樸素率直、悽婉細膩的筆調,用素描的筆法,樸素 真實而感人地再現了蕭紅童年時代東北農村黑暗、落後、愚昧的社會生活,揭示了舊的傳統意識對人民的束縛和戕害,表達了她對家鄉人民苦難境遇的深切同情。

最後一章是作者所影射的,描寫馮歪嘴子是寂寞生活中少有的樂觀者的典型,面對別人的故意捉弄他不惱。甚至掌櫃太太尖酸刻薄的呵斥,他也只是毫不做聲,默默地幹着活計。他從不諂媚於掌櫃家,也毫不在意別人的譏諷,活得不卑不亢。別人是為死而活,為了埋進黑土地的最終結局而先在呼蘭河小城耗上幾十年寂寞的光陰。只有馮歪嘴子,為了兩個孩子辛苦卻又快樂地活着。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堅韌與毅力恰好折射出作者的心境,多難得的一顆寂寞透了的心仍然泵着熱血,鮮活規律地跳動着啊!

《呼蘭河傳》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其敍事寫景娓娓動人然人不自覺跟着作者去品味故鄉特色,領略那兒風景的富饒。其語言清新自然,有天然雕飾之感,用孩子的感受去記錄在那兒發生的點點滴滴,顯得格外親切。在寫花園景物時説: "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裏的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着,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的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花園裏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以其獨特的童稚視角細膩的寫出後院得一草一物。支神來之筆彷彿將你帶入呼蘭河的小鎮。不僅那晨景圖,火燒雲,不僅那園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你歷歷在目。還有那黃昏之後尚未人睡的孩子的嚷叫:“烏鴉烏鴉你打場,給你二斗糧”;那粉房裏鮮明荒涼的歌聲“人家的丈夫團圓聚、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長城”也聲聲傳入你的耳鼓。在你的心間蕩起一種純樸的.美感,那麼實在、那麼自然!使你不覺沉醉其中,置身於小鎮的清晨與黃昏,感受着濃郁的小鎮的氣息。

《呼蘭河傳》給人的的感覺是她不是在寫幼年時代的回憶,而是在呼喚着人們要向自己內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戰。不要讓自己在這些陳舊,落後的思想包圍下活着,人要敢於向自己的命運抗戰。這引發人深刻的思考,拷問自己的人生……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0

當我的手指觸摸着《呼蘭河傳》的封面,我的思緒也跟着作者蕭紅回到她的童年,跟着她把回憶再重温一遍!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團圓媳婦”的死!小團圓媳婦得了一種怪病,可他們卻不去藥店買藥,一直拖到了病重。寧願花更多的錢,去抽所謂的決定生死的符。看到這裏,我內心是萬分焦灼、痛苦和不安的,我多想鑽進書本把她解救出來。

我為小團圓的媳婦感到悲傷,也為人們的迷信思想感到憤怒。倘若,她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結果肯定不一樣。

在看這本書時,裏面樸實無華的語言,都散發着泥土的清香,我覺得它更像是一本散文集。

令我驚訝的是,作者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花一草,一樹一木。祖父的園子,沒有束縛,沒有鋼鐵水泥,沒有高樓大廈。有的是啃着黃瓜,在玉米地裏捉螞蚱的快樂。一切都是那麼單純而美好,吸引着我也想和她一起玩耍……

可是,童年就像一隻小鳥,飛逝而過。殊不知,她長大後,那帶給她幸福和快樂的祖父,就永遠離開了她。後來,她也不得不輾轉十多個地方,最後長眠在了香港。

雖然長大後的生活是那麼的困難,卻可以在作者的筆尖,流出一件又一件快樂的童年故事。這種積極向上、堅強樂觀的精神,又給我上了一節生動的“品德課”。讀書使我學習到了新的`“本領”——樂觀地面對生活。真的跟老師常説的一樣,每一本書都會賦予你新的感受,伴你快樂成長。

我合上書本.慢慢地把作者和我的生活重疊:現在的我們,擁有便利的生活條件,更加優越的學習的環境,可是我卻沒有作者的堅強和樂觀。

學習中,會因為一點小事哭鼻子;在家有時會和弟弟爭吵,惹得媽媽不開心;平時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備受父母寵愛。一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會打起了退堂鼓,放棄原來制定好的小目標,宛如温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對比蕭紅,我真是慚愧得無地自容。

那就先從今天開始吧!定個小目標,學習蕭紅的樂觀向上,擁有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生命中總會有挫折、困難,可越是這樣,越不要放棄。只有堅持下去,才能看到最美的彩虹!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1

著名作家茅盾曾這樣評價《呼蘭河傳》。“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

的確,我也是在這樣的心境之下完成對整本書的閲讀的。而這種沉重之感,在讀第五章時尤為明顯。

小團圓媳婦是這文章中主要描繪的人物之一,是一個在舊社會農村中的一個較為典型的童養媳形象。而這個小團圓媳婦,就像在鄉村田間自由生長而出的野葵一般,十分健康,快樂,陽光,開朗。這個長得如同十五六歲大的十一二歲女孩兒,卻被難以阻擋的惡習和愚昧無知的人們慢慢折磨至死。這個由生到死的過程可以説是非常殘忍並且極其荒誕的。由擰大腿、刺手指到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抽打,由用燒紅的烙鐵烙腳心到跳大神,在鄉親們給的偏方中,由扎一個穀草人到南大坑去燒了到扎彩人,燒替身,由畫花臉到吃全毛的雞,由吃用瓦片焙成的黃連豬肉到吃李永春的藥鋪子裏半瘋子的廚子給隨口説的藥方,從被大仙建議出馬到讓道人抽帖兒。

這些都還不夠,小團圓媳婦的婆婆還逼着她再盛滿滾燙的熱水的大缸中洗澡,還要她當眾脱衣服。當她被抬進缸中,被滾燙的開水燙得撕心裂肺地喊叫,卻被人們按住動彈不得後,還有人喊着:“有熱水澆哇!用熱水澆哇!”真是深感世態炎涼和人們麻木、愚昧、病態的心理,一羣看客和劊子手!

三次被燙,三次昏迷,可見這羣看客並沒有太多的同情來給這個可憐的小團圓媳婦。當她昏迷六七天後,她的辮子也被婆婆剪掉,並且還要“休妻”。這樣一個純樸、機靈的鄉村女孩兒就這麼被折磨而死在了半夜。

當一個人的生命不由自己做主,並讓人隨意踐踏殘害的時候,那麼人世間還有良知可言嗎?她所遭受到的不幸不是命運帶給她的,而是由於她所處的時代環境和周圍愚昧人羣給她造成的。這個“苦娃”短暫而脆弱的生命正印證了蕭紅所做的那句話:“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在那個年代裏小團圓媳婦的遭遇在人們看起來是司空見慣的,他們的無知殘害了小團圓媳婦,與其説她是被燙死的,還不如説她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中,揮之不去,躲之不及。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2

讀完《呼蘭河傳》,讓我不禁心生感慨。

西二道街、東二道街的對比,及東二道街的大泥坑,讓人感覺那個泥坑裏是有魔力的,吸走了那麼多的人,牲畜及馬車,但無任何人修補他,是諷刺還是人性的固然冷漠而這種現象在現代文明的都市依舊存在,只要不危及自家人的性命,便無任何關心的立場,只是作為莫名的、陌生的、堆滿笑臉的無情看客,他們從中感受到的是陌生、冷漠麻木自我精神的偶爾笑料和刺激。

“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生來就任其自然生長,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看似如同感受到老子般的瀟灑,痛苦,但其隱含其中的淡然、不關心,像個活死人,更讓人心痛,沒有靈魂的活着,似乎從出生只是為了完成生老病死的過程一樣。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跳大神的利用人們對神鬼的敬畏,騙取人們的血汗錢和食物,裝大仙的人樂此不疲,進入其中被騙的.也是從未懷疑過,任憑哀傷的鼓聲勾起內心深處最為難過傷心的回憶。

“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淒涼的夜”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娘娘廟與老爺廟的區別和差異對待,顯現出的是男尊女卑。自古相傳下來的老規矩,對娘娘廟的不尊,對老爺廟的心悦誠服不都是這般體現的嗎?很多節日都是為鬼準備的。例如,唱大戲是唱給龍王爺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燈,四月十八也是燒香磕頭的祭鬼。鬼神成了第一位,那麼人性應該放在何處呢?這個問題引人深思,也必須要重視起來。

呼蘭河城裏住着“我”的祖父,一段快樂的時光,只屬於我,“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説話似的,只有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和祖父共同擁有的後園及玩樂的日子,是祖父慈祥的愛温暖着我,很令人羨慕和感動,祖孫之間純樸的友誼和愛的傳遞。除了後園的樂土之外,還有兩個小黑屋子的寶貝,任我隨意翻看。

“家裏邊多少年前放的東西,沒有動過,他們過得是既不向前,也不回頭的生活。是凡過去的就算忘記了,未來的他們也不怎樣積極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無怨無尤地在他們祖先給他們準備好的口糧之中生活着。”他們對他們之外的人麻木,連同自己也忘了,也麻木,冷漠的對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3

本書寫小城裏的故事,整篇文章的內容就像一盤顏料,赤橙黃綠青藍紫全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卻又別有一番風韻。

《呼蘭河傳》中有寂寞、有美好、有悲傷、有希望,這故事沒有優美的句子做裝飾,沒有華麗的詞藻作為點綴。只有簡單的文字敍述那些人兒,那些事兒。

作者用一個安靜的筆調來呈現一個平靜的世界,當一箇中年人推開往事的門窗,用一個初涉人間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經歷那令人心顫而又嚮往的童年時,平靜下依舊是洶湧潮流。

呼蘭河城裏的人大概是這些:尖酸刻薄,小心眼兒的老廚子;忠厚愛做事,愛妻兒的馮歪嘴;率真開朗,卻被活活燙死的小團圓;害怕男人的`女人們…

一座小城彷彿是一個封閉的廣闊的世界,剛剛提到的人物身上重疊着無數呼蘭河人的影子。女人們不平等的地位,肇事者不平等的命運,生活其實並不單調,但可怕的卻是重複護欄和人並沒有太壞的心思,

縱使是譏笑嘲諷,也只是為了打發着簡單而悠長的時光,活着是小城裏的人唯一的追求。這本書像極了作者寫的自傳體小説,它讓我看見了她快樂的童年,她的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支歌,令人嚮往,在她的描述中,她有寫到童年仍存在寂寞。但我認為,她的快樂大於它的寂寞,我很羨慕,我的童年沒有大大的後園子,沒有神祕儲藏室,沒有整日陪伴着我的祖父園子裏的小蝴蝶小蜻蜓,小蚱蜢,小黃瓜是她的玩伴,還有二伯,老廚子,東鄰西舍,磨坊的磨官,他們呀,全都陪着她,這還不快樂嗎?

但這些往往都不會一直存在,祖父去世了,二伯去世了,廚子去世了,小蝴蝶,小黃瓜也不知哪裏去了,那時世界在作者眼裏變成了灰色,雖然作者童年記憶中有着悲涼的往事,但她依然願意去追憶童年,

正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那時人心愚笨,把別人尋死的事當做茶餘飯後的新鮮話題,把對自家媳婦的虐待叫做管教,這一切一切的變態心理真是令人髮指,而在意識中反抗着幾千年來傳下來的習慣,而思考而生活的作者,所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

呼蘭河傳裏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説不完,作者的惋惜,我深感體會,而對我來説也不能永久停留在童年,時光總會走,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奮進的心來好好珍惜,感受這如花的大好時光吧!"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説話似的。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呼蘭河傳讀後感 篇14

在這個暑假,帶着對於作家蕭紅的一種神祕感,帶着對於《呼蘭河傳》的一種新鮮感,我翻開《呼蘭河傳》。

蕭紅用着細膩的筆觸,平靜的話語將我領進了1940年的東北,一個沒落的村莊。我隨着這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的小姑娘蕭紅,慢慢體會了呼蘭河的生活。小姑娘蕭紅有個歡樂而又有些寂寞的童年。在她的童年裏,只有她,祖父和後院,年年種着小黃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抓蝴蝶,螞蚱,蜻蜓,慈祥而猶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侶,她和祖父一起生活,一起勞動,清早在牀上學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詩;白天纏着老祖父講那些已經聽厭了的故事活看看那左鄰右舍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晚上甜蜜地躺在祖父的懷裏熟睡去。她和老祖父一起“種田”,一起“收果”,“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應該就是這個樣子吧。

在這座大花園裏,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這也勾起了小時候我快樂的童年,那充滿温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裏,童年是無憂無慮的,是一首詩,一幅畫,是一曲歌,一陣風。童年裏,我們自由自在的玩耍,沒有煩惱,沒有紛爭。三月桃花連十里,我們在春風的吹拂下放風箏;六月荷花滿池塘,我們在游泳池裏享受水的清涼;八月丹桂滿枝黃,我們在深秋品嚐美味的瓜果;十二月梅花雪裏藏,我們在雪中享受晶瑩的世界。相比蕭紅的童年生活,我們不知幸福了多少,幸運了多少,我們還是十分懷念童年,這讓我想起了蕭紅更加懷念童年的原因,寫下了《呼蘭河傳》。雖然沒有多少優美的情節,但處處都是故事。

讀到小團圓媳婦去世的時候,我心理很難過,很糾結,很憤憤不平。小團圓媳婦才12歲呀,她的年齡比我們還小,還是一個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年齡,卻被過早的嫁了出去。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因為窮,因為生活,被賣做童養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幹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説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此夭折了。小團圓媳婦她沒能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就去世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因為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度造成的。在小團圓媳婦的遭遇裏,我們很同情,憐惜她,我們為她叫屈,憎恨她的婆婆,從頭到尾,愉悦陪着沉痛,我偷窺到了舊社會一角的xx。

蕭紅的《呼蘭河傳》,幽默,諷刺,帶着一種甜甜的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