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人生》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03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路遙的《人生》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路遙的《人生》讀後感

讀後感類似一個放生的過程,就像心中潛藏着蟲蛹,好書為它們提供了合適的條件,讓它們蠢蠢欲動,當我們坐下來敲出文字時,無論它們是美麗的蝴蝶還是灰色的小娥,都會撲稜着翅膀得到放飛。

故事簡介:高加林高中畢業後回到農村當了民辦教師,2年後,被村支書兒子頂了,無奈回家務農。在他喪氣低迷時,一直暗戀他的農村姑娘劉巧珍,主動走近他並表白了自己的愛情。

兩人好上後,高加林在外幹革命的叔父回到當地任職,下面的小領導為了巴結叔父,將他安排到縣委做宣傳幹事,他做得很出色。

高加林一直以來的願望就是擺脱農村,在城市大展拳腳。為了前途,他和巧珍分手,和高中同學黃亞萍重新確定戀愛關係,同時準備和黃亞萍一家去她的家鄉江蘇,那裏有更大的事業舞台。

正在這個時候,有人舉報了他——走後門轉幹,高加林再次捲鋪蓋回農村。這個時候,巧珍已經和別人結婚,黃亞萍也只能和他分手。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路遙的文字和感情都是質樸熱忱的,我們能從閲讀當中感受到,他對曾經生活過的土地熾烈的熱愛。

也許正是因為這份熱愛,他筆下的農村是美麗深情淳樸的,猶如文章中塑造的德順爺爺和劉巧珍,他們身上沒有任何瑕疵,任何人在他們面前都會相形見絀,無論農村人還是城裏人。

但我所居住的農村並沒有德順爺爺和劉巧珍,會有蕭紅《生死場》裏面的一些感覺,只是沒那麼嚴重。

真實的農村應該是《人生》中剔除了德順爺爺和劉巧珍後的存在,小農意識會有,自私懦弱會有,當然善良淳樸也有。

所以,年輕人想要逃離的並不單單是繁重的體力勞動,還有整體小農意識的束縛;追求的也並不單單是功成名就,還希望得到精神上的釋放和滋養。

高加林的這段經歷很有代表性,農村的高中畢業生,一直都有高加林的尷尬。從事農活一方面沒鍛煉出來,更重要的是內心接受不了。去城市工作,城市根本不給你機會,也不願接收你這個外來户。

高加林當了民辦教師,這也是很多農村高中畢業生的唯一出路。他書教得很好,得到了學校和學生的嘉獎和歡迎。他的人生規劃是,好好工作,爭取早點轉正。

在這個時候,他被關係户頂了。

心情苦悶時,劉巧珍走進了他的生活,即使在和巧珍熱戀的時候,他也時時惦記着嚮往城市的“英雄夢想”。

喜從天降,因為叔父的關係,他被安排去縣委做宣傳幹事。新的工作崗位上,他遊刃有餘,對未來充滿了信心。這時候,他感覺和温柔善良美麗但目不識丁的劉巧珍有了距離。

高加林錯了嗎?先不要妄下斷語,可以先問一下自己,如果我們處在他的位置一定會比他做得更好嗎?

現實比道德更有力量。現實就是,如果高加林在農村,他會和劉巧珍在一起;如果他在城市,黃亞萍才會和他在一起。

黃亞萍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高中時她和高加林是同學,當時她就喜歡他。高中畢業,高加林回了農村,兩人的距離只有十來里路,誰都沒想繼續交往,誰都知道不可能了。

高加林回到了城市,黃亞萍開始追求他,熱烈地愛戀他。高加林再次被辭退回農村,他們選擇了分手。

黃亞萍錯了嗎?她是父母的獨生女兒,父母親都是幹部,讓她跟着高加林回農村務農,可能嗎?如果那樣,他們會把人生搞得更加糟糕。

當然,我們希望高加林不忘本,始終如一地喜歡巧珍,那將是他一生的福氣。只是,24歲的他當時還不懂得,這個女人的珍貴。所以,他栽了人生路上第一個大跟頭。

張愛玲説:出名要趁早。過來人都知道,栽跟頭要趁早。這一切對24歲的高加林來説,是人生最珍貴的一堂課,雖然代價慘重,但一切都為時未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