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34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富論》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富論》讀後感

《國富論》讀後感1

英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於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説:"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着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後來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裏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彷彿全身裝着天線,能收到並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國富論》,顧名思義,就是要研究什麼是財富和如何增加財富的,即如何“富國裕民”的。以後的經濟學家把斯密的思想簡單地概括為三點:第一,追求財富增加是每個人和社會的目標;第二,利己是個人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即人是經濟人;第三,市場上價格這隻“看不見的手”把個人利己的.行為引導向有利於整個社會,即經濟中的自由放任。這是現代人對斯密的理解,也是由古典經濟學發展而來的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原則。

歷史上曾出現過的各種市場經濟,其中一大部分是壞市場經濟。原始資本積累時期的市場經濟是掠奪式市場經濟——靠對海外殖民地和國內勞動人民剝削和掠奪的市場經濟;東南亞、拉美和東歐國家的市場經濟是一種權貴市場經濟——少數人靠權力侵吞國有資產而致富,多數人墮落為赤貧者的市場經濟;許多國家曾經或正在形成的貧富對立的市場經濟——只注意效率而忽視公平,兩極分化的市場經濟;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的污染性市場經濟——以環境嚴重破壞和生態失衡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市場經濟。當然還有各種半計劃半市場的偽市場經濟。這些都不是斯密心中的好市場經濟。

現代經濟活動追求的應該是斯密理想中的既有公平又有效率、在道德基礎之上運用市場機制調節的好市場經濟。但這條路不是筆直的,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偏差也不奇怪,關鍵是要及時糾正錯誤。例如,把GDP作為一切,用增長代替社會全面的發展。其結果是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社會矛盾加劇。這並不是説GDP不重要,只是説GDP不是惟一的。斯密在《國富論》中所強調的財富增加不等於幸福增長就是這個意思。

市場經濟承認人利己的合理性,也要利用它來發展經濟。這就體現在社會與企業激勵機制的建立上。但做到這一點並不難,難的是還要人們建立起能克服自私的“道德情操”。我們目睹了金錢欲爆發之後的種種罪惡,會感到斯密稱《道德情操論》比《國富論》更基本的含義。市場經濟應該是一個講道德的經濟。沒有誠信、同情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市場經濟就會引發災難。道德的建立要靠法律和制度,也要靠教育。

《國富論》讀後感2

對於經濟學的學生而言,亞當斯密的名字並不陌生,這位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被稱為現代經濟學的鼻祖,這部書已經建立了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在這部書裏,對於勞動分工、貨幣、價格、税收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詳盡的論述。讀完這本書就有一個感覺,現代經濟學在他那裏已經完全建立起了,而現代這麼多的經濟學家,不過是把他的工作細化,抽象。

亞當斯密對於當時的社會情況,對於歷史資料的熟悉,簡直是令人驚訝,每一處都有翔實的資料來印證他的理論,處處都可見他對社會的事實的精闢的分析。這是我讀大多數的大學者的著作的一個感覺,就是他們的學問都作的非常的細,都是從事實着手,從這一點而言,我知道原來大學問都是從這些細微處得來的。

而對於亞當斯密的學識,我認為是經濟學的哲學。我常常在思考,對於物質而言,任何生物都是由基礎元素構成,當人類慢慢演化出高級的思索能力時,這時候人類雖然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顯得弱小,但是已經初步顯示出強大的生存智慧,若問這時候的人類部落有哲學嗎?我認為是有的,但是隻是簡單的社會關係和供求關係,或者説是生存哲學;時間繼續演變,生產力上升,社會上出現剩餘產品,無疑直接導致階級的產生,這時候的哲學繼續複雜,不同的階級關係,統治階級的統治都使得社會關係進一步複雜;時間進一步演進到今日,各個國家國情不同,社會結構不同,所面臨的社會問題也不同,因此哲學的範疇更為寬廣更為深邃複雜。而在以上哲學的發展中,人則是一個不可少的主體,哲學的寬度與深度隨着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以及人類社會的`族羣發展不斷髮展,我認為二者不可或缺,因此我認為哲學歸根到底是研究人以及研究人對於主客觀世界認識的學科,哲學之所以充滿了智慧是因為其貫穿古中今外,研究人的變化與發展,就像經濟學家所説,研究經濟學不能使你脱離被幫扶救濟的隊伍,但是他能讓你知道你為什麼站在這個隊伍裏。研究哲學亦是如此,研究哲學可以使你洞悉人類發展的奧祕與規律,可以使你明查社會運轉之準則,是為哲學之奧祕。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把人的自利心與公利心做了和諧的統一,讓我們知道了自利與公利並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利於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社會自然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來引導着人們做出有利於社會與個人的最佳選擇,沒有任何政府與個人會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必會帶來混亂。這隻"看不見的手"是什麼呢?斯密雖然沒有直接表達,但是全書已經告訴我們,那隻"看不見的手"正是人類的利己之心。

因此我認為,經濟學不僅僅是一門社會科學,也是一門具有大智慧的社會哲學。有人曾經這樣説過:人生好比一朵花。是它的種子決定了這是一樹飄揚的繁櫻還是一朵牆角暗芳的夜來香。沒錯,種子即是一切可能性的開端。讀過《國富論》後,這樣的感覺便更為強烈,我想正是由於亞當斯密在心中埋下了有關哲學和經濟的種子,才能在擁有如此偉大輝煌的作品,才最終使自己的有關哲學和經濟的種子在最後開出流芳百世的精神之花,大師之大,這一點的確值得我們不斷學習!

《國富論》讀後感3

在20xx年東南大學圖書館人文社會科學類圖書借閲量經濟學類著作的排名上,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穩穩排在第一,而充斥了這個排行榜的書幾乎清一色的全是各個學科的輔導書,在這個應試教育橫行的年代,亞當斯密大人在300多年前為市場經濟留下的財富直到今天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於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説:"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着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亞當·斯密於1759年和1776年分別出版了《道德情操論》和《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兩部聞名於世的著作。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詳細闡述了人的行為的優缺點、責任心、同情心、高尚道德,建立了以人的利他心為出發點的道德價值體系;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中構建了一個以人的利己心為出發點的經濟學價值體系。後來,德國的斯卡爾欽茨基在《斯密的道德哲學及作為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一文中指出了“斯密難題”,即《道德情操論》中的利他與《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中的利己很難在商品經濟領域中實現統一。這樣,關於“斯密難題”的爭論至今眾説紛紜,觀點不盡相同。

雖然這本書被説成是經濟學的著作,但經濟永遠是和政治密不可分的。作者寫這本書的時候,正處於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時刻,作者提出的方法如果能夠得以實現,也許今日世界的版圖會大不相同,而英國政府恰恰選擇了目光短淺的作法,致使美國獨立。亞當斯密認為:英國作為一個國家,完全沒有必要把國都侷限於英格蘭本土,而應該對帝國版圖內一切地區平等看待,哪裏交的税多,哪裏的議員數量就應該多,最後整個國家的首都都可以遷到交税最多的地區,如果這一理想實現,恐怕現在的美國就會是一個大的英國。

另外,關於殖民地管理,也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瞭解到了西方政府的立場。據亞當所述,東印度公司這樣的殖民地公司與政府的關係並非象我們所想象那樣。實際上,這樣的公司是欺上瞞下,一方面騙取政府信任,獲得鉅額貸款及貿易獨佔權,另一方面又在印度欺壓當地人民,結果是:英國政府一點都沒有從這樣的殖民政策中得到任何好處,而印度人民更是損失慘重。那麼,錢財到哪裏去了?都被東印度公司的人貪污腐化浪費掉了。簡單地説,就是整個世界並沒有從這樣的殖民政策中得到利益最大化,並且這樣的政策嚴重阻礙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説使世界變得貧窮。所以,戰後的反殖民運動有其天然合理性,縱使對英國這樣的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來説,反殖民運動不但不是一件壞事,而且是一件好事。

《國富論》讀後感4

眾所周知,中國曆經了辛酸的近代發展史。長達近百年的時間裏,中國人民經歷了封建專制、軍閥混亂、帝國主義等各方面的侵擾。整個發展過程中,國弱民弱,人民生活在物質生活極度低下的狀態中。

直到新中國成立,再經歷了改革開放,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近幾年來,國際上甚至經常出現“中國人在買下世界”、“中國人買奢侈品如同買白菜”、“中國大媽撼動了國際金價”等各種論調。這説明了中國人的國際經濟地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人切切實實地富了。

然而,常見於報端的除了“中國人富了”的論斷,還有“中國被嚴重污染了”的論斷。從小在中國長大的人也許不會知道,水是可以清澈見底、天空是可以碧藍的,因為他們從小就成長在被污染的環境中。有幸出過國的人,發現那些被長期鄙視的資本主義國家,竟然山青水秀,天空碧藍,綠樹葱葱,花鳥相隨。這種美好在他們心中深深的畫了個問號,經過深思熟慮,於是他們中的精英選擇了離開祖國和家鄉,移民國外。

具媒體統計,20xx年,中國送出的留學人員總數位於世界首位,清華北大成為美國博士生最大來源學校。截至20xx年,中國已送出224.51萬留學人員,大約只有81.84萬人回國。20xx年,中國永久性移民的人數超過了15萬人,更是成為了許多國家第一大移民輸出國。這幾個數字觸目驚心,國家不是富了嗎?他們為什麼還要選擇在國外生活?

這中“富了”和“離開”並存的現象,顯然會在人們心中畫下一個大大的問號:我們是真的.富了嗎?

讀了《國富論》後,我感覺為這個問號找到了一個可能的答案。

《國富論》裏把勞動分作了兩種: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生產性勞動主要是指製造業類的勞動,用以把價值附加在生產資料上,形成產品;非生產性勞動則主要是指培養勞動能力的勞動,用以提高人們的勞動能力,如教育和科研等。

生產性勞動是最直接的經濟活動,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促進國家經濟發展,並解決人們的衣食住行問題。因此,許多年來,我國大力發展了製造業,在國際社會上創造了“中國製造”的品牌。然而,一個國家的生產資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我們國家,人口眾多,資源匱乏。為了使得國家和人民快速富餘,我們顯然對資源進行了過度開採,對製造業進行了過度發展。以至於我們的山禿了、水髒了、空氣也污染了。

同時,我們的勞動能力也得到了發展,但卻沒有得到根本提高。這表現在:一方面科研事業中的許多基本材料、基本技術還需要依靠國外進口;另一方面國內的教育和科研機構並不能吸引國外優秀人才來學習,反而流失了很多優秀人才。這明顯非常不利於國家的長期健康發展。

對比發現,美國的製造業並不太發達。美國市場上的衣服、玩具等絕大部分都是中國製造。他們的蘋果手機也只是在加利福尼亞設計,而在中國被組裝。可雖然如此,他們卻賺取了絕大部分產品利潤。原因很顯而易見,他們具有絕對的技術統治地位。換句話説,他們的勞動能力更高。在技術壟斷的前提下,他們顯然更容易地富起來。

因此,辯證地來講,美國式的“富”才是真正的富,而我們的“富”卻還需要加快轉型。

值得欣喜的是,我們國家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投資呈逐漸上漲的趨勢,制度也更加健全。未來,希望國家能繼續加大這方面的投資,完善這方面的制度,早日實現真正的富國夢想。相信,我們的未來是美好的!

《國富論》讀後感5

英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於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説:"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着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

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後來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裏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彷彿全身裝着天線,能收到並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斯密在《國富論》中要回答的最後問題是,感情與"公平的旁觀者"之間的內在鬥爭,在社會的長期演進中究竟是怎樣在歷史本身的大舞台上發生作用的。這個問題的答案見第五編,他列舉了社會發展的四個主要組織階段,除非由資源的匱乏、戰爭或政府的壞政策予以阻止,否則這些階段是會連續進行的。這四個階段是:獵人的最初"野蠻"階段,原始農業的第二階段,封建或莊園"耕作"的第三階段,商業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階段。每一階段伴有與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制度。例如,在獵人階段中"沒有任何財產……因此,也就沒有任何確立的行政長官或正規的司法行政"。隨着牛羊羣的出現,產生了比較複雜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包括"可怕的"軍隊,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壘。斯密思想的核心是:這種制度是保護特權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為之辯護。

他説,"文官政府是為了財產的'安全而設立的,實際上是為保護富人反對窮人而設立的,即為了保護有些財產的人反對根本沒有財產的人而設立的。"最後,斯密將演進描述為從封建主義走向一個需要有新制度的社會階段,這種新制度是由市場確定的而不是由同業公會確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這在後來稱為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斯密稱之為完全自由的制度。這種物質生產基礎的連續改變,將帶來的上層建築的必然改變,這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可是也有一個重大的差別: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最後動力是階級鬥爭,而在斯密的哲學史中,主要的推動機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慾望所驅使,由理智所指導。

《國富論》遠遠不是一部通常所認為的學術論文。雖然斯密也勸説放任自由,但他的論證卻更多地是反對政府幹預和反對壟斷;雖然他讚揚貪慾的結果,卻又幾乎總是鄙視商人的行為和策略。他也不認為商業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讚美的。

《國富論》讀後感6

今天説的並不是老子,而是有經濟學之父譽稱的亞當·斯密,他在經濟學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説法,至少300年內,人們都將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有人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牛頓力學那樣推翻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不僅是一位經濟理論學家,他也為這種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與準確的數字,確實做到了"有七分證據,不説八分話"的治學態度,而這種治學態度正是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所缺少的態度。所以,熊彼得説亞當·斯密注重實際,將各種不同的數字與因素一併考慮,對以後作為抽象的理論奠立了基礎。

第一篇1、2章,講合作分工優點。斯密舉了個制針工廠的例子,把制針這個職業分成大約18種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專門人才從事。因此,一個10人的小工廠每天能製造48000枚針。如果他們獨立工作,不專門從事一種工序,他們誰都不會每天製造20枚針,也許連一枚都知道不出來。所以,凡是能採用分工的工藝,一經採用分工便能相應地增加勞動生產力。

第一篇5章,講的是的勞動價值論。斯密説,勞動是商品的.真實價格,貨幣只是商品的名義價格。因為金和銀像其它商品一樣,價值是變動的。任何金銀所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數量,或所交換到的其它商品數量。取決於已知金銀礦藏的豐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作為衡量尺度,自身價值不斷變化的商品,決不能成為其它商品價值的精確尺度。而同等數量的勞動,在所有時間和地點,可以説和勞動者具有同等價值。按照勞動者的身體健康情況和技能熟練程度,他必然總是犧牲相同份額的安逸、自由和幸福。無論他得到回報物品的數量如何,他所支付的價格必然是相同的。誠然,這種勞動所買到的物品的數量有時多些,有時少些;變動的是這些物品的價值,而不是用來購買它們的勞動價值。在任何地方,稀缺或是耗費許多勞動的物品價格就昂貴,反之則低廉。因此,只有本身價值絕對不變的勞動,才是最終而真實的標準,一切商品的價值在任何時候和地方都可以用勞動來衡量和比較。

資本又有兩種:第一,資本可被用來生產、製造或購買產品,然後將產品銷售出去,取得利潤······此種資本被稱為流動資本;第二,資本可以被用來改良土地,購買生產用的機器或工具,也就是來購買不需要改變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創造利潤的東西。這種資本被稱為固定資本。

第四篇,論政治經濟學體系,這是全書最重要的一篇。斯密在第二篇説道,社會每一個人····通常他既不打算促進公共利益····而他管理產業的目的在於使其產品的價值能達到最大程度,所想到的也只有他自己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有一隻"無形的手"引導着他去盡力達到一個他並不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就是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的促進社會利益。

由於壟斷提高了商業利潤率,從而妨礙了土地的改良。土地改良的利潤,取決於土地的現實產量和投入一定資本後可能產量之間的差額。如果這一差額提供的利潤,大於等量資本從任何商業取得的利潤,土地改良就能從商業抽取資本。反之,商業從土地改良業抽取資本。無論什麼原因提高了商業利潤,都會減少土地改良相對高的利潤。所以,壟斷阻礙了土地改良······

《國富論》讀後感7

寒假期間,拜讀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作為18世紀的經濟學家,他的《國富論》有着鮮明的時代特徵。無論他説的是從誰的角度出發,對於現在的我看來,瞭解到了當時的很多經濟因素和狀況,使我也可以從歷史背景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矛盾。

只看了第一章的論分工,深受震撼!200多年前就對社會協作的規律及其意義有着深刻的洞悉,使我對西方國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其原因是值得我們思考的。17世紀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了人類長期以來傳統農業社會,步入了現代社會。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雙手及簡單的工具勞作,生產力非常極其低下,整個社會發展及生活節奏非常緩慢,而人的思想相對也是呆滯不前。第一次工業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機,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了不少先進工具。如火車,輪船,蒸汽抽水機等大幅度提高生產率,大批的工廠開始出現。至此世界的發展節奏明顯加快,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進步,那個年代也出現了諸如牛頓這樣的很多偉大人物。亞當—斯密提出的影響深遠的思想就在這大背景下產生了,他的觀點深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可謂生逢其時。

首先講到的是分工,人與人之間需要合作,分工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我們可能不擅長某一方面,但我們可以用我們擅長的某一方面來換取別人擅長的那一方面的服務。這就是絕對優勢理論。分工可以極大地增進勞動生產力,正因為人們有不同的擅長,而又有錯綜複雜的各樣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換。交換提高了社會有效需求和社會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產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説,最有力的解釋就是“製作釦針”的例子:一個人抽鐵線,一個人拉直,一個人切截,一個人削尖線的一端,一個人打磨另一端,以便裝上圓頭。要做圓頭,就需要有二三種不同的操作。安裝圓頭,塗白色,乃至包裝,都是專門的人員在操作。這樣,釦針的製造分為十八種操作。做出來的數量遠遠高於每個人單獨做完全部工序的數量。最後的精煉總結:分工就是為了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但是在現代經濟發展和科技革命浪潮下,這種思想是否還能適應如今的個性化需求尚待觀察。

再接下來就是對貨幣和商品價格的探討。經濟學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邊際效用,因為正是這個邊際效用決定了商品的價格。不少有關經濟的著作都會提到“饅頭是最後一個才吃飽的”,在饅頭並不缺乏的情況下,就是這最後一個饅頭的價值決定了它的價格。價值中包含的是勞動,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它體現的就是商品的真實價格,產品一經生產,其真實價格就會一定,變化的只是我們現在的貨幣衡量。

《國富論》探討的最終目的是增加國家財富和社會福利。增加國家財富就必須要走一條路,那就是增加實際的就業量和生產用機器設備,就是增加實體經濟中的勞動者和勞動工具,這就需要資產投入,資產的投入和運營就是資產的積累和使用的過程。這對指導現在的國民經濟任然有效。

通過這本書可以看出:技術可以提高生產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產力。很有可能其影響力遠遠勝過技術,思想和技術應該是相互的,思想的進步都可以推動技術,反過來技術的發展也可以推動思想的進步。整篇文章通讀下來,使我不由得對作者獨特的見解和高深的學問敬佩不已,正是因為有了許多像亞當斯密這樣的偉人,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的進步和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