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好媽媽》有感

來源:文書谷 1.03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好媽媽》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好媽媽》有感

讀《好媽媽》有感1

九十年前魯迅先生在《我們怎樣做父親》裏説:“健全地產生,盡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都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於孩子言傳身教的影響力極大。

孩子是父母手心裏的寶,怎樣來寶貝自己的孩子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恰好。《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教給我如何正確對待孩子、教育孩子、給予孩子適度的愛。

我是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的。感覺收穫頗豐。作者給出了許多可具操作性的育兒指導,這一點與其它的書有很大不同。 雖然我的寶寶才2歲2個月,但是也覺得受益匪淺。 對以後的教育更有信心了。 從老婆懷孕到現在,我讀了大量關於育兒方面的書,發現不論是哪一位教育專家實際上強調的核心都是要愛孩子,只有愛才能使孩子發展出健全的心智,及健康的人格。對於如何去愛,我總結了我個人的想法與大家分享:

1.不要以為有了孩子就能做好父母。做好父母是個藝術。 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反思, 不斷進步。做好父母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這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需要不斷修煉,提高自身素養。

2.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不要以為他小,就可以忽略他的人格。愛孩子是一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之上的。否則就是溺愛。(至於如何尊重,你需要了解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有哪些特點,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3.儘可能多的給孩子自由的時間與空間。

4.孩子的'天性是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的。千萬不要扼殺他的好奇心。

5.如何給予孩子愛和自由。這是每個父母親一生的課題,沒有標準答案,不要以為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條,任何一個來自你孩子的體驗及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於我們能有幸成為這獨一無二的經歷的體驗者, 我們應感到無比的幸福!

6.養育孩子是父母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可以説是我自已的一個重生。這是孩子賜給我的福氣。對於我們這一代人所遭受的傳統教育的摧殘,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深有體會。但是在沒有孩子之前, 我們大部分人都苦苦掙扎在人性的矛盾之中。不能突破,也不知如何突破。 自從有了孩子, 大量的閲讀育兒書籍使我在認識孩子的同時也認清了自已,明白了自己性格中的弱點是如何來的,也開始有目的尋找力量來化解這種矛盾。我相信這種體會對於沒有養育孩子的人來説是永遠的遺憾。

7.當你願意與孩子一起成長時,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

8.如果你希望孩子成長的更好, 請注意父母是必須不斷提高自已的, 不是應該,而是必須。父母所能給予的空間是大氣球,孩子的成長空間是小氣球,小氣球是沒有辦法衝破大氣球的,只有父母的空間不斷擴大,才能給予孩子更大的成長空間。雖然不是絕對的,但是父母的學習能力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的可持續性。

做父母是需要專業的知識的,可以説是最具專業知識的一種職業,而我們很多人都是沒有培訓即已上崗。天下父母們請驚醒並努力吧!

讀《好媽媽》有感2

假期我拜讀了尹建麗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中尹老師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對於教育的理解給了我很大的觸動。

尊重孩子,保護孩子,是每一個家長的天職,很多家長也是這麼做的,家長給了孩子很多的愛和關心。很多家長為孩子做了很多,只要求孩子能考一個好成績,但是,很多孩子卻讓我們的父母失望,應試教育下的家庭有很多的無奈和無助:家長痛苦,孩子更痛苦。我也曾經看過一些有關學生學習的書,看到很多人的研究是:學習是孩子的本能。本能怎麼會如此痛苦呢?

尹老師的女兒圓圓在上學的時候,尹老師就告訴自己: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要保護孩子學習的激情。所以,在作業上,尹老師告訴圓圓,寫作業是為了鞏固和提高學習過的知識,如果,感覺都沒有問題了,有些作業是可以不用寫的(例如抄寫公式),有時候,為了給老師檢查,她會幫助孩子寫作業。孩子的學習激情是多麼需要保護,我們的家長卻忽視了這一點(孩子的成長是馬拉松式的,不是短跑)。現在早期教育越來越提前,有人説:如果你從孩子出生開始教育,那麼你已經晚了10個月。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們漸漸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有快樂的童年,很難想象,他們的將來如何能快樂起來?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相信這一點,沒有孩子能感覺的到,自己考不好,爸爸媽媽比自己還要着急,爸爸媽媽會根據自己考試的成績來決定孩子們是否能出去玩,決定孩子們是否可以得到自己心儀已久的禮物,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是要求成績的。這樣的孩子將來如何懂得感恩,如何對父母有孝心?

在書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圓圓不想寫作業,作業寫得很亂,尹老師沒有像其他父母一樣,讓孩子重寫,而是把作業沒收,告訴她:“如果你不想寫作業,那麼就沒收你寫作業的權利。”我們的家長很多時候不敢這麼做,孩子作業寫不完,自己比孩子還着急,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需要我們家長冷靜的想一想!

尹老師給了孩子很多的鍛鍊機會,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獨立完成一些事。但是,我們的很多家長,卻都覺得孩子太小,現在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導致很多孩子,幾乎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幹。當然我作為老師,有些例子也是能夠運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學中來的。

尹老師在書中各個章節中運用的話語及選擇的案例,讀來都非常親切。

1、如果她和小朋友都想玩一個布娃娃,發生衝突,我們既不要求她出讓,也不慫恿她搶奪,而是趕快用另一個東西來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讓她知道好玩的東西不止一樣;或者引導她和小朋友一起玩,體會合作的愉快。

2、教孩子善待“對手”。 安慰得稍好一些時,再像對待她一樣,帶着她給小板凳揉揉痛,告訴小板凳“馬上就不痛了”。這樣做,不但沒有讓小板凳站到她的對立面,成為“加害”她的壞蛋,還能作為朋友分擔痛苦,並讓她意識到“碰撞”是雙方的事,要互相體諒。勇敢的放手,給孩子獨立的生存能力,給孩子保留學習的激情,是我們父母、老師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3、説100分才是好樣的,才是令人滿意的。家長就這樣把學習變得功利,不知不覺把孩子往歧路上引,讓孩子偏離學習的正途。尤其前一位家長,她不但讓孩子對學習懷有虛榮心,還教唆孩子去嫉妒。——這幾條對於我們老師也是有很大的啟發:是否孩子100分了才是最棒的呢?

4、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後的喜悦。——對於作為班主任的我,要給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學習不太好的可以從其他方面着手,繪畫、音樂、勞動……

作為父母,我們創造了一個孩子,不僅有責任讓他長大,更應讓他有質量的生活;作為老師,我們除了教會學生知識,更應教會他們做人。

讀《好媽媽》有感3

閲讀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對作者書中的一句話感觸很深,她説:“現代教育中,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時間和心思,不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歷程嗎?”我由衷贊成作者的很多觀點,比如不要捉弄孩子;讓孩子愛上閲讀;培養學習興趣大於看重分數的高低;驚歎孩子想象中的河流是粉紅色,雲朵是藍色;父母要自己帶孩子;母親對生命的熱愛會像她的焦慮一樣感染孩子,陪着孩子長大是收益最高的投資……

這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是一名教育學專家,也是一位教女有方的媽媽。她既是好媽媽又是好老師,寫這本書意在溝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於家庭教育的被忽視與不得法,而取名為“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她用自己多年來教育女兒的親身事例來論述教育觀點,因其舉例充分、語言生動,這本書比晦澀呆板的教育論着要好讀得多。

作為一名教師,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不時會有驚喜的發現,書裏有很多的理念對我來説是耳目一新的。比如作者認為要使孩子的學習能力強,不是去上各種提高班,有一種“魔杖”就是課外閲讀。凡從小有大量課外閲讀的孩子,他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就會更好;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閲讀能力。孩子在國小,甚至國中低年級時,僅僅依靠聰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績的,但如果沒有閲讀墊底,年級越高越會顯出力不從心。她反對給那些閲讀經歷尚淺的孩子去上所謂提高“寫作技能”的作文班,閲讀對寫作來説,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拋開了閲讀所講的種種技巧,最多可以稱為“小技”。沒有大技,一切小技都沒有實現的條件。她還提出了好多關於閲讀方面的建議,比如應該讓孩子感覺到閲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它的目的;好閲讀儘量用書面語,壞閲讀拋開書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語;好閲讀要求快快讀,壞閲讀要求慢慢讀;好閲讀在乎讀了多少,壞閲讀計較記住多少;好閲讀讀字,壞閲讀讀圖。正因為在她正確的引導下,她的女兒國小時就讀完了金庸全部武俠小説共十四部。説起作者的女兒,也是讓人羨慕,國小時跳過兩次級,10歲便上國中,16歲參加大學聯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個性品格方面,也表現出超越年齡的成熟,自主自立,樂於助人。可在作者的書中,卻處處被描寫成一個和普通孩子沒什麼不同,而且也經常犯錯誤的孩子,幸運的是她遇到了一個好媽媽。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識。平日,老師們總是花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督促孩子養成好習慣。無形之中,好像把這樣重大的責任全放在了學校教育上。作者指出,對於這一張白紙,最先畫上一筆的不應該是老師,而應該是家長。兒童養成好習慣的起步應該是身邊朝夕相處的家長,媽媽給孩子文明的氛圍,孩子就將在這文明的氛圍裏生活。作者舉例説,當年教女兒整理東西時,也曾大費周章。儘管反覆提醒女兒要提前準備上學所需,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孩子還是丟三落四,常要父母往學校送東西。有一天,孩子又落了家門鑰匙,而這也是母親在出門前反覆提醒過的。針對這一情況,母親果斷地決定這次不再送東西。這樣,女兒回家,進不了家門,父母又加班。只好在門外苦等了一個多小時,耽誤了寫作業的時間。晚上,母親找女兒談話:“往常這時候早做完的作業,耽誤到現在,什麼原因啊?”女兒回答:“因為鑰匙沒帶,進不了家門。”“不方便吧?”“嗯。”這時候,母親從女兒懊惱的神情中已經知道,孩子已經深刻體會到自己的丟三落四帶來的不便,就不再説什麼了。第二天,母親發現孩子在出門前特意確認了一遍鑰匙帶了沒。從此,忘帶鑰匙的事再也沒發生了。

這只是眾多事例中的一點,但卻讓我看到了一位頗具教育智慧的媽媽。帶鑰匙是家裏的事兒,帶文具書本是學校的事兒。學生常常苦着臉告訴你:“老師,我忘帶文具盒了!”這時,老師是不是也該換個方法呢?

“有些無傷大雅的錯,就讓孩子犯吧。”聽起來,這是很多嚴厲的老師和家長所不能容忍的。作者提出,兒童犯錯,上帝都會原諒。大人永遠不能期待一兩次犯錯之後,孩子就會馬上改正,教育的作用立竿見影。絕大多數情況是,你教育、懲罰了千百次,孩子還是照樣犯錯。這時,如果你還是無法容忍,那隻能把自己“逼上絕境”,糟糕、憤怒的情緒籠罩頭頂,進而殃及孩子。而一旦孩子對大人產生恐懼,將會築起心靈的防線。無疑,這會嚴重妨礙更深層的溝通。所以,有些錯,如果無傷大雅,就讓他錯吧。你不能精確估計孩子改掉這個錯誤的時間,那就踩踩剎車,讓兒童在成長中自行修正。

書中的很多觀點來源於生活,被作者一提煉後顯得生動準確,而且極易讓讀者接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不是用天平衡量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孰輕孰重,反而,讓我這個天天要跟兒童打交道的國小老師,獲得絲絲啟發。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希望我的家長朋友們都能讀一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讀《好媽媽》有感4

各位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要介紹的書是我在一年多前即將當媽媽時買的,不過之前就對其中比較感興趣的幾個章節草草閲讀了一遍,後來由於有了孩子,事情多了,就沒怎麼去細讀這本書。前幾日知道要彙報讀書體會,我最先想到的就是這本書,想再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這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這本書的作者尹建莉老師是一位教育專家,教育碩士,她同時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女兒16歲參加大學聯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最主要的是,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感受到作者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這是一本家教讀本,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既敢直面教育問題,又有獨到的教育觀念,更有教育智慧和無所不在的愛心。可供家長讀,也可供教師讀。

本書有7個章節,每個章節裏都充滿着作者與她女兒或身邊的人的家庭教育故事,其中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敗的案例。印象最深的有這樣幾個章節:第四章“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還是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説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作者提倡的適當使用逆向思維。她講了一個故事:三位無聊的年輕人,閒來無事時經常以踹小區的垃圾桶為樂,居民們不堪其擾,多次勸阻,都無濟於事,別人越説他們踹的越來勁兒。後來,小區搬來一位老人,想了一個方法讓他們不再踹垃圾桶。有一天當他們又踹時,老人來到他們面前説,我喜歡垃圾桶被踢時發出的聲音,如果你們天天這樣幹,我每天給你們一美元報酬。幾個年起人很高興,於是他們更使勁的去踹。

過了幾天,老人對他們説,我最近經濟比較緊張,不能給你們那麼多了,只能每天給你們50美分了。三個年輕人不太滿意,在踹時就不那麼買勁了。又過了幾天,老人有對他們説,我最近沒收到養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給你們10美分了,請你們諒解。"10美分?你以為我們會為了這區區10美分浪費我們的時間?"一個年輕人大聲説,另外兩個人也説:"太少了,我們不幹了!"於是他們揚長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他把幾個年輕人的"樂趣"變成一種"責任"他用減少支出刺激他們對踹垃圾桶產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適當的'使用逆向思維,刺激孩子的熱情,不要刺激孩子的厭惡之情。把這種教育思想運用到學生的作業管理上,就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了。要刺激孩子對寫作業的熱情,而不能刺激起孩子對寫作業的厭惡之情。

還有一篇內容是“替孩子寫作業”,孩子如果會寫某個字了,他只要寫一遍,剩下的老師佈置的都由媽媽來寫,看起來是很荒唐的事情,實施起來是有前提的,這個孩子必須是始終被尊重的,一定是懂得自尊自愛、實事求是的,而且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用心。

在第二章“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作者主要在孩子閲讀的問題上展開,作者有許多看法。人最難抗拒的就是"誘惑",最討厭的是"強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樣。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麼,就去誘惑他;想要他拒絕什麼,就去強迫他--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如果你想讓孩子喜歡課外閲讀,就千萬不要直接要求他"讀書去",也不要總拿他愛不愛讀書這事當話題來聊,更不要用閲讀來教訓他。

第三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中,作者説到:孩子説謊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模仿大人,一個是迫於壓力。每個孩子最初的謊言都是從這裏來的。許多家長的失誤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錯誤,所以批評一直貫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長不説,孩子就不懂事的改變,不説就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很多的實例,看的我心服口服。其實這本書也適合各位班主任推薦給班中孩子的家長,甚至可以作為教育孩子的工具書。作為一名教師,也有許多教育觀念需要改進,並可以把一部分方法運用到學生身上,使孩子們發揮天性,品格優秀,愛上學習。

讀《好媽媽》有感5

現今社會,人們不只注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學生的發展都很重要,特別是家庭對學生的影響甚至是終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近年來中國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們接受度最高的家庭教育類書籍之一了。這本書,堪稱是通俗易懂,有高度有實踐的家庭教育優秀書籍。最近在讀這本書,感受頗深。在一邊讀書的過程中,一邊想起自己小時候經歷的各種事情,以及現在自己的一些想法,感覺受益頗多,在此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是對考試的一些新認識現在市場上充斥通過一年到兩年甚至一百天的努力就能考出好的成績的氛圍。或許這些確實很有用,很多家長願意花錢,但是孩子能學到多少,願不願意學裏面的知識,很多家長是無能為力的,駕馭不了的。現今的考試不僅需要一些好的戰術例如補習班,各種資料的加持,更需要一些好的戰略像學生的學習興趣,慾望,心態,思想境界等。這些戰略性的教育,是需要時間、經歷、心思的,也需要家長,老師的思想意識到位,同時對學生的.影響也會更大,更深遠。書中作者的思想境界很高,看問題的角度也很獨特,可以對廣大家長、老師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其次尊重保護孩子。作者除了是一位出色的母親之外,更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專業的優秀畢業生,結合着自己親身的教育經歷和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教我們如何保護尊重孩子。比如因為自己太忙,所就讓丈夫接孩子到單位,等到下班再一起回家。但是這就不可避免的會遇到有一些好心好意但卻不會説好話的同事會“逗”孩子玩兒,小孩子有時候會拿開玩笑的話當真。作者的丈夫一來是沒太在意,二來也有點拉不下來臉。為了讓孩子不再受到這種負面信息的影響,作者就不再接孩子去單位。保護好了孩子,讓孩子在健康、良性的環境中成長。再次多與孩子溝通,溝通是互相瞭解互相親近的橋樑。作者並沒有把自己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孩子身上。大人也需要獨立的空間,然而一旦作者發現自己和孩子之間開始有了隔閡,她並沒有因為自己繁忙的工作而找藉口,一旦發現了問題,立刻就解決了,讓孩子回到自己的身邊,注重於與孩子的溝通和互相理解。

最後,即使作者履歷漂亮既是家庭教育暢銷書作家,獲得了教育碩士的學位,也不代表她做的所有的教育和家庭方面的決定都是正確的好的適合每個孩子的,我們都是在實踐中好到更好的更合適的教育方法,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我們只有在反思與糾正中成長,才能夠走好未來更長更遠的道路。

讀《好媽媽》有感6

當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幾乎每個媽媽都給予孩子美好的祝願,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聰明、漂亮、優秀、有個好前程----等等。當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把自己所有的愛和目光集中在了孩子身上,思考如何把孩子養的壯壯的、塑造好的性格、上學成績突出、各方面都優秀。可是有時付出和收穫並不成正比,孩子的表現和我們期望的不一樣,這時候的媽媽感到失望、迷茫甚至憤怒。我也是一名這樣的媽媽,一直思考如何把兒子教育好,經常向別人請教,上網查資料,閲讀有關書籍,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期中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受益頗多。

“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 封面上的這段話我最喜歡。作者在書中沒有一點的廢話,也不像其他教育書籍那樣説着不知所謂的大道理,書中的語言樸實,這本書給予媽媽們的都是實實在在生活中可能經歷着或即將經歷的事情。舉幾個對我幫助比較大的'例子。“打針有些疼”當孩子因為什麼大哭時,要儘快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比哄啊勸啊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我一直是這麼做的,真的很有用。前段時間寶寶生病住院,這是他第一次住院要拍片、抽血、打針、霧化。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處於懂很多事而承受力較差的年齡,他很擔心也害怕。我就用書中的方法鼓勵他,少受很多罪。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震撼。我家孩子是一個調皮的孩子,經常犯錯,當然也沒少捱打,每次打過後都會後悔。有時,我的脾氣略顯急躁,失控時會打寶貝屁股。在寶寶吃飯問題上,一家人傷透腦筋,甚至在吃飯時,威逼利誘,妄想利用武力手段讓寶寶屈服,可他不吃時照樣不吃,滿屋跑,現在想想挺可笑的。但真正的問題是,當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永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願不願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我們願不願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願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甚至我們有的家長或老師對孩子不滿了,非打即罵,打罵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簡直無懈可擊。書中説:“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書中説“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我們從來不否認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愛孩子,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從加強自身的學習做起。培養一個好孩子,不僅是對家庭負責,也是對未來社會負責。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錯誤的教育方法是一柄鋤頭——當我們手上有一塊玉石時,我們必須做的正確。

一個成功的孩子背後定有一對成功教育孩子的父母,尹建莉把自己的育兒經驗無私地奉獻給讀者,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它從孩子出生、上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事做了總結,並講了處理方法,有心的媽媽們可以讀一讀,他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

讀《好媽媽》有感7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是一位教育專家、教育碩士,從教多年。她熟悉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尹老師把在教育女兒以及她在研究過程中所接觸到的家庭教育的典型小事例,結合自己的體會,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生動地描繪出來,同時給出了很多解決方法。不但具有可讀性、指導性更具有很強地可操作性,為我們在解決教育子女的難題時提供了學習的範例。尹老師的書,震撼我的心靈,使我產生了一點深切的感受,改變了我的觀念和做法:“不考100分”

尹老師在《不考100分》一文中寫道:“正因為我特別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績,我才絕不向她要分數讀了這句話,我深有感觸。我的.兒子只H姐妲家的孩子大一天。同時考慮到孩子的差異,每次考試成績總會有高低之分,為了避免比較產生自卑心理,傷害自尊心。因此將兩個孩子分別安排在一班和二班。即使如此,雖然兩人成績都很優秀,但因為同一年級,使用試卷基本相同,所以不可避免地在考試中總能比出高低上下。哥哥常常比弟弟少考幾分。談到兄弟倆的學習,潤澤漸漸顯得有些自卑,不自信了,而且情緒低落。現在家裏很少聽到他大喊大叫的聲音了,星期天總是一個人在書房裏做手工,搭積木,玩玩具,再也不喜歡出去玩耍,更不去弟弟家玩了。小小年紀如此成熟懂事,是我教子有方?還是讓他受到了傷害?經過與他談心,才知道他不願意聽到大人們談論他的成績,更不願意與弟弟的成績相比較。我猛然醒悟:大人們在聊天時無意中對兄弟倆的成績進行了一次次的比較,對他產生了多麼大的壓力。他總是生活在弟弟的陰影中,因漸變得壓抑,內向。大人們雖然嘴上表視不進行比較,甚至想知道孩子在班級、年級的排名,好像只有這樣做才是真正在關心孩子的成長,才盡到了家長的責任。卻不知道,這樣的做法恰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無意中深深地傷害了孩子。

是的“分數”能反映“成績”,但並不完全代表成績。只有當家長關注知識的本身,關注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時,才不會僅僅看重分數。考得不好,正好可以發現自己學得不紮實、理解不透的地方,經過努力可以彌補不足,有所進步。一味地追求分數,只會將孩子變成考試的機器,分數的奴隸,只會激起孩子的反感,引起孩子的牴觸情緒,對孩子的成長真是有害無益。

一位稱職的家長,應該學會關注孩子的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應從不同的角度評價孩子,發現孩子的優點,肯定他的成績。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自信、快樂、健康地成長!

讀《好媽媽》有感8

許多文章,在我的人生路上是必不可少的,《好媽媽複製機》就是其中的一篇。

小作者的媽媽在家裏是“特級勞模”,天天都要做許多家務活。為了讓媽媽能夠好好地休息,“好媽媽複製機”這個幫助所有媽媽減輕負擔的機器,就在小作者的腦海中誕生了!

媽媽要是感到疲倦了,就走到“進”門口,在密碼上按下“好媽媽”的字樣,媽媽就可以進入“進”門,在裏面休息。與此同時一個和媽媽一樣的機器人―複製出的`“好媽媽”會從“出”門走出,幫媽媽做好所有家務。媽媽醒來後,精力充沛了,機器人“好媽媽”又進入“進”門裏。

天下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時時刻刻地工作、操勞着。一天勞累的工作後回到家,還有做不完的家務―掃地、洗碗、拖地、洗……,作為子女的也很瞭解父母的辛苦,於是就希望設計一台機器。孩子的心是多麼純潔無暇啊!

我感受到了小作者愛媽媽的感情。我的媽媽也很辛勞。每當看到媽媽辛苦地做家務時,總想幫她一下。而媽媽總是説:“你還小,快去做作業,管好自己的學習,這才是對我最好的回報。”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也發明一種萬能機器人,能幫父母做好多好多的事,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休息,讓大家都健康幸福地生活。

讀《好媽媽》有感9

幾周前一個同事,也是一個媽媽,送給我了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做新年禮物,説是她看過的育兒書中最令人感動的。我斷斷續續的在看,進度一般,不過挺有感悟。幾周前的一個週末,在安安的好媽媽陪他在永旺的遊樂場裏happy的時候,安安爸跟一些無聊的玩手機的爸爸們一起坐在永旺遊樂園旁的沙發上,舒服的讀了1個多小時的書。當時就有很多感想,有一種強烈的寫下來的衝動,可惜一直沒有時間記錄,就拖到了現在。記得當時最讓我有感觸的故事是送聖誕禮物、背詩、讀課外書和語文教育。

1.送聖誕禮物

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是我們可以只多花一點點心思,把就一些事情變得有趣的多。看完後我馬上就跟安安媽商量,説要在聖誕的時候給安安禮物。禮物值不值錢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讓他有收禮物的期待和驚喜。沒想到的是,我們馬上就做了一件青出於藍的事。在安安去幼兒園的第一天,安安爸和安安媽就給安安準備了一個很簡易的小包裹,包裹裏是一個小老虎的玩具,還有安安爸偽造的“米奇妙妙屋的小夥伴們”給安安的賀卡,祝他在幼兒園第一天過得愉快。第二天一早,安安一睜開眼,就看到了包裹,興奮的説:“我有包裹了,跟唐老鴨的一樣。”(《米奇妙妙屋》裏有一集是講大家給唐老鴨準備生日禮物的包裹)安安爸模仿着米奇的語氣讀了賀卡,安安高興極了,還指着賀卡上的圖片説:“這個是米奇,這個是米妮,他們都來了。”其實我和安安媽沒費太多力氣,禮物也很簡單(其實是借花獻佛的,嘿嘿),但給了安安很不一樣的體驗。

2.背詩

安安其實背詩背的很早,還背了不少(見安安的世界(118)-詩人安安)。不過我們當時犯了書上提到的錯誤─讓他不停的反覆背,加強記憶,有時也讓他在別人面前表演一下。很快安安就喪失了背詩的興趣,而且有了牴觸情緒。讓他揹他就説忘了,或者乾脆不説話。本來一件對他來説很有趣的事情變成了一個負擔,我覺得是家長的錯。幾周前我在紙老虎買了本插圖版的《唐詩三百首》,晚上的時候就跟安安説有唐詩故事。安安一聽説有故事就上當了,屁顛屁顛的就湊過來看。我就合上書,讓他隨便翻到一頁,然後我就讀詩給他聽。他也會像以前一樣問:“爸爸,啥叫玉門關呀?啥加寒山寺呀?”我試着讓他跟着讀,他也不樂意。偶爾翻到他以前會背的詩,我讀的時候他就賊兮兮的笑,説:“這個故事我也會。”讓他説,他就不背,只有一次心情好的時候背了“日照香爐生紫煙”。最近我説跟他講唐詩故事,他就説不聽了。安安爸又生一計。在他玩玩具的時候,我就自己拿着書在旁邊讀,也不理他,讀着讀着他就會問:“啥叫明月出天山呀?”呵呵,其實他一直在偷聽呢。唉,繼續跟他玩這個貓捉老鼠的遊戲吧,儘量彌補我以前的過失。唉,你説我容易嗎?

3.讀課外書

本書的作者是讀課外書的狂熱支持者,在書中多次提到這一點。其實安安爸對此深有體會,因為我自己小時候不小心就走上了這位媽媽認為的光明大道。其實安安爸看課外書很早,國小的時候就開始偷着看安安爺爺的武俠書,先是梁羽生,然後是金庸,還有陳青雲、卧龍生等等。一開始看的時候很多字都不認識,也懶得翻字典,就一律以“啥”代替。讀起來就是“郭靖和黃蓉啥啥坐船來到了啥雲莊”。讀完一本,就換另一本。沒新的讀了,就從頭再開始讀。因為認識的字越來越多,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收穫,倒也不枯燥。比如《天龍八部》,我反反覆覆的讀了20多遍,金庸的經典差不多都讀了十幾遍。當時閉上眼睛,韋小寶或者喬峯的成長曆程,就像電影一樣在我的腦海裏一幕幕的翻過,無比清晰。後來年齡大了,就開始讀古龍、温瑞安,看《紅樓夢》。直到大學聯考前的幾天,我還一直抱着《三國演義》上下冊反覆的看。不過安安爸那十幾年基本都是偷着看得,跟安安爺爺打游擊。估計安安爺爺也知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了,呵呵。我覺得金庸的書對我影響很大,書裏的正面人都很正直,講信用,即使像韋小寶這樣的潑皮無賴,也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這些對我的性格有深遠的影響。金庸小説裏的詩詞和歷史,讓我着迷,現在我還偶爾翻着《史記》或者《資治通鑑》讀得有滋有味,不知道根源是不是在這兒。將來我也會給安安推薦金庸的書,希望他能喜歡。

4.語文教育

安安爸上學的時候就經常跟安安奶奶抨擊中學的語文教育,直到今天才找到一個所見略同的人,還是個語文教師。安安爸的作文在中學的時候一直分不高,以為自己就沒什麼寫作的天份。後來上研究生的'時候迷上了交大BBS,也就類似現在天涯之類的網上論壇,足跡涉及mUD版(也就是網絡遊戲版)、足球版、歷史版、旅遊版、星座版等等。後來發現我的文章反響熱烈,並有多篇被多個版作為精華收藏,才知道原來自己文章寫得也不那麼差。只不過上學的時候從來沒有一個老師教過我:寫作文就是你怎麼想的,就怎麼寫。老師都迷戀於傳授一些別人總結的“奇技淫巧”,卻從來沒有問過學生:這個問題你究竟是怎麼想得。可悲呀。我覺得其實語言都是相通的,一種語言好的人,有很大的可能性也會擅長其他的語言。安安爸從中學的時候就討厭背單詞,倒是喜歡讀英文課文,一遍一遍的讀,慢慢就記住了很多單詞、詞組和句型,還培養了語感。看到很多同學拿着厚厚的單詞書在背,安安爸是敬佩不已,不過自己實在太懶了,還有那麼多有趣的書要看或者遊戲要玩,實在沒興趣和精力去背。記得大學過英語四級,同學們都在奮力的背單詞,做模擬題,安安爸就拿着些英文小説和計算機專業的簡易英文讀本,在交大的花園裏邊打瞌睡邊看,到考試前四級單詞才背了一半,就去考試了。現在想想,真是無知者無畏呀。好在後來結局不錯,還考了系裏前幾名,看來懶人有懶福,嘿嘿。

有了安安以後,沒事的時候也會思考一些教育的問題,覺得很難。人和人都不一樣,沒有什麼所謂的成功經驗一定對別人也適用。不過讓孩子多讀些書,儘量讓他/她成長在一個友善、誠實的環境中,應該是好的吧。

最後,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值得讀一讀。

讀《好媽媽》有感10

今天,我幫媽媽分擔家務,媽媽準備大掃除,爸爸出差不在家,所以我幫媽媽分擔家務。我和媽媽各拿一個盆和一條毛巾,然後往盆裏倒滿了水,媽媽檫桌子,我擦窗户。我先把毛巾弄濕,然後仔細的擦着窗户的每一個角落和縫隙。不一會,一扇窗户就擦完了。呀!還沒擦完那。我看到後,就過去幫媽媽擦桌子。十分鐘後,我和媽媽共同擦的桌子很淨。我和媽媽又向其它的東西、物品、工具、牆、、椅子等進攻。不一會,一扇窗户就擦完了。呀!還沒擦完那。我看到後,就過去幫媽媽擦桌子。十分鐘後,我和媽媽共同擦的桌子很淨。我和媽媽又向其它的東西、物品、工具、牆、椅子等進攻。大約一個半小時家裏的東西拳擦淨了,包括我們腳下的木地板。大掃除後,雖然覺得有點累,但把媽媽分擔家務的事很快樂!

記得有一次看見家人玩燈籠,我説:“媽媽我也要玩。”媽媽説:“那好吧。”媽媽順手掏了十元錢給我,我把燈籠買回家的時候,媽媽又對我説:“以後少花錢知道嗎?”我説:“為什麼呀?”媽媽説:“貧困山區的`孩子還缺錢、缺吃的,以後少花錢懂了嗎。”我説:“懂了。”然後媽媽教我趕快洗澡睡覺。第二天,媽媽讓我路上小心,別心不在焉的,就這樣我高高興興地上學去了。放學了,阿媽問我想吃什麼,我説隨便,媽媽卻不讓。爸爸回來後,我們一起吃了晚飯,還看了電視,天漸漸變黑後,我們就洗洗睡了。我想愛是無私的奉獻,是平凡的話語吧。

讀《好媽媽》有感11

書拿在手上的時候,反反覆覆地在端詳着這一本書,不知不覺已經被書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於是我便盼望着假期的快點到來,好好地讀讀這一本書,也希望從中能有所收穫。

正如專家教授們以及讀者對此書的評價,尹老師的這本書既不通俗,而且又非常專業,還沒有開始讀這一本書的時候,看到眾人的評價時心中便多了幾分期盼,當我讀完書的第一章:《如何提高愛的質量》時,更強烈地感受到讀者的評價是多麼的恰當,一點都不誇張。一位網友的留言:尹老師的每篇文章都像一個小寶庫,外表看起來也許很平常,所舉的例子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只要我們走進去了,就會有驚人的發現。確實是這樣,當我讀了第一章的第一篇文章:“打針有些疼”後,尹老師的做法真讓我吃驚,也讓我佩服,吃驚是因為打針這樣的事情對於每個孩子來説都會經歷的,而我們的做法通常都是把孩子摁住,或哄騙着打了就沒事,但萬萬讓我想不到的.是,尹老師可以通過打針這一小事,教會孩子在面對困難與恐懼時如何以積極平和的心態去面對那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是尹老師告訴我:小孩子其實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確地把理由陳述給孩子,孩子是會聽懂的。而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小的把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孩子,以為那便是愛,原來是在傷害他們。

《不要捉弄孩子》及時地給我敲響警鐘,原來我一直都在犯着這樣的錯誤,以為大人的一個無聊的玩笑,啥不知卻給孩子帶來多麼深刻的恐懼,因為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裏的小事,對於孩子來説卻是大事。《給小板凳揉揉疼》常人來看可能會覺得好笑,但尹老師卻認為就是生活中這樣的細節都可能藴含重大教育意義的事情,也讓我知道:一個能給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對別人會有更多理解和愛心,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因為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為幸福的人;在心態上不苛刻的孩子,長大後他的處事態度會更自如,人際關係會更和諧,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機會。《每年都來的聖誕老人》記敍了尹老師每年都扮演着聖誕老人精心地為她的孩子圓圓準備精美的聖誕禮物,她認為聖誕老人每年都來的意義不在於禮物本身,就在於這份驚喜,驚喜是另一層更有價值的享受。只要家長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時間,就可以讓孩子有不同凡響的經歷,讓他的生活和世界煥發出奇異的光彩,作為一名老師的我,又何嘗不是該這樣要求自己嗎?《長大要和馬曉飛結婚》告訴我: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包括成人在內。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為品行端正,善良友愛,他就會在這種氛圍裏漸漸發出自我肯定的意識,他的品行就會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如果一個人總被暗示為有某個問題,他就會在這方面不斷地自我否定,逐漸喪失自信,向壞的方向滑去。生活中,言語間我們不妨多給孩子積極性的暗示,也許孩子會因此而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下去,那何樂而不為呢?《像牛頓一樣》讓我知道:我們欣賞孩子不是隻讚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用期許的眼光看孩子那些“闖禍”行為,就會感到他們是良機而不是壞事。因為孩子的狀態都不一樣的,我們應該允許這種差異存在,也是這種差異構成了人的豐富性。只要孩子有自尊自愛的心態,有足夠多的經歷,該學會的他都能學會,該注意的他都會注意到。第一章最後一篇文章《古詩滋養的孩子》讓我這位語文老師在如何對孩子進行古詩教學有了更多的借鑑方法,更多的思考。

也許我們都曾在迷茫,不知該如何提高對孩子、學生的愛,在面對他們的錯誤時怎樣才能更好地教育他們?原來,只要我們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再深一點,對細節的處理水平再靈活點,相信我們與孩子的心便會拉得更近,貼得更緊。

讀《好媽媽》有感12

今天,爸爸、媽媽都出去了,我就在家翻開《冰心作品選》這本書來看。首先映入眼瞼的是《好媽媽》,這個題目立刻吸引了我。我要看看這個媽媽究竟有多好,是否比我的媽媽好。如果比我媽媽好的話,我一定要讓媽媽看看人家的媽媽是如何做的。

令我奇怪的是,我一連看了好幾段也沒看見作者説自己的媽媽怎麼好,而是一味地抱怨媽媽什麼事情都弄不好。比如:

第一,她抱怨媽媽星期天早晨也不好好管管弟弟妹妹,讓她不能好好地睡個懶覺;第二,她抱怨媽媽沒有給她洗她昨天脱下來的制服;第三,她抱怨媽媽不把弟弟、妹妹管好,使他們亂翻她的書包,亂動她的文具;第四,她抱怨媽媽沒有把桌子收拾好,使自己沒處寫作業;第五,她抱怨媽媽做事沒有計劃,家裏到處亂七八遭;而李大娘家雖然孩子多但家裏孩子們不鬧,並且家裏還收拾得井井有條,學習環境好。所以,小作者就到李大娘家去寫作業了。

等到了李大娘家以後,小作者發現李大娘的孩子們有的收拾桌子;有的洗衣服;有的擦地板。而李大娘和李大爺卻趁星期天休息去看電影了。這時候小作者心裏很不是滋味:“我平常總是拿媽媽跟李大娘比,總覺得李大娘比媽媽能幹得多,現在才知道,李大娘的.孩子們替大娘做了這麼多的事。現在大娘和大爺去看電影了,而我的媽媽還在趕着給我洗衣服。”小作者越想越不是滋味,急忙跑回家先收拾被子,又整理書桌,然後從媽媽手裏奪回自己的制服自己去洗,並且紅着臉對媽媽説:“從今天起我要天天幫您做事了,好——媽——媽。”

讀到這裏,我的臉一下子紅了:我從小作者身上看到我自己——而小作者是一個知錯就改的好孩子,她知道自己抱怨媽媽是不對的,於是她立即改正錯誤幫媽媽做家務;可我呢?我不光總是抱怨媽媽,當我知道自己錯了時,我不但不改,而且還常跟媽媽頂嘴,發脾氣……

讀完《好媽媽》以後,我知道了媽媽每天有多麼辛苦,我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多幫媽媽做家務,減輕媽媽的負擔,做一個愛勞動、孝順的孩子。

讀《好媽媽》有感13

這個假期我閲讀了《孩子不得不管》,《千萬別管孩子》,《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書,但其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也許是自己剛剛做了母親,非常想把自己的女兒教育好的原因吧,我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閲讀了全書。本書的尹老師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經驗向我們娓娓道來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無痕。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給了我們意識形態上的震撼和生活細節中的指導。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尹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鬆學習,千萬不要用學習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細讀之後,你會恍然大悟,你會發現尹老師在向我們講述一個樸素的道理: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

很多老師都説過這樣的話:不談學習,每個孩子都可愛。換言之,在學習上,這孩子是不可愛的,是讓人頭疼的。可是在學校、在家長眼中,學習卻是最重要的,學生學生,不學習那哪行啊?於是,這孩子就被貼上了“不可愛”“差生”的標籤。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平時都是那麼活潑可愛,聰明機靈,而在“學習”這件事上就變成差生了呢?“你這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在學習上不用心,不刻苦。”這是老師説得最多,而家長們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

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説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個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尹老師設了一個“記功簿”,記錄孩子成長中外在的一些進步,同時也記下了她內在的進步與成長。每頁只記一件事,畫一朵小小的紅花——算是給孩子的獎勵。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和老師肯定都用過,但卻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記功簿”還有“記過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沒想到這樣的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為真正的優點,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為總也改不掉的缺點。也有的在設“記功簿”時,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如作業得了幾星,考試得了幾分,比賽得了幾等獎……,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品行的培養。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他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而事實上,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進步都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如“幫媽媽洗菜,洗得很乾淨”“幫鄰居奶奶收衣服”“扶受傷的同學上醫務室”“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動承認錯誤”“勸阻同學玩危險遊戲”等等。作為教師,還要想辦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後的喜悦。

三、對孩子要謹言慎行。

在這本書中,這位媽媽對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那麼用心,字裏行間都流露着她對女兒的理解和尊重,更是懂得用一個個巧妙的方法來促進女兒的成長。當讀到這些內容的時候,便開始反思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面對學生的錯誤行為時,多以發火、批評、懲罰等方式來處理、對待。讀完這本書之後,我開始改變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開始去了解學生,遇到一些事情全班商議,讓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的小主人。

四、絕不可急功近利。

家長和老師們很多不恰當教育行為都來自於急功近利的心理。我希望孩子們能夠在我提出一個要求之後,就一下子記住,不許再犯。如果再犯就會受到懲罰。可能孩子們會很快養成一個好習慣,但是他們之所以養成了習慣,並不是因為覺得這樣的好習慣對他們的學習或生活有幫助,而僅僅是因為害怕受到老師的懲罰。這樣的好習慣不是真正的好習慣。

以上是我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一些認識和想法。我覺得收穫不僅僅是具體方法上的收穫,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反思。

看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教育就在身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機,關鍵是你擁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讓我們記住她的一句話吧!“孩子不是為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應該有功利性,愛孩子才要施教,施教應該溶於濃濃的愛中。

讀《好媽媽》有感14

在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以前,也讀過很多教育孩子方面的書,卻沒有一本讓我這麼震撼。而當我讀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以後,發現書中園園媽媽不是一味的説教,而是以自己女兒為例,講述媽媽遇到各種情況是怎樣處理的。而這些事都是很小的事情,也是我和兒子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事情。在某些同類事情上,我採取和園園媽媽相同的處理方式,自己的孩子卻和書中園園的反應大相徑庭。

園園媽媽認為,這並不是孩子之間不同造成的,而是長久以來媽媽教育方式不同造成的,而這個不同需要較長時間來改變。也就是説,是我自己一直以來不合理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目前看起來不如書中園園那樣懂事乖巧,不如園園那樣好 管教 。書才讀了大半,就迫不及待想寫點感想,因為邊看邊有太多想法在心中湧動。做媽媽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園園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不説我們的孩子會遇到,即使是我們小時候也同樣經歷過。看看園園媽媽的做法,試問哪個孩子不希望有這樣的媽媽呢?這本書裏,我學會了不少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作為一位母親所應擁有的心態。只有自己自律,孩子才能律己自控。每當我要訓孩子的時候,會考慮改變一種方式,先表揚,後提出意見,孩子往往容易接受。其一,孩子是自己的主人,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上都如此。與其強逼着孩子幹,不如讓他自己主動願意去幹。

其二,暴力教育是最壞的教育方法,它只是讓父母出口惡氣,對教育孩子沒有任何幫助。其三,只設 記功簿 ,不設 記過簿 。拿到這本書沒幾天,我一口氣已經翻了大半,的確受益匪淺!管孩子,不如愛孩子;教育孩子,不如欣賞孩子。希望我能象園園媽媽一樣,做一個愛孩子的理性媽媽,同時做一個愛學生的好老師;也希望孩子在我們愛的教育引導下,能象園園一樣,做一個知理有德的孩子!

讀《好媽媽》有感15

跟孩子交流要用“孩子的眼光”

面對打針這類讓孩子害怕的事,家長不恰當的處理方式,會讓孩子對這些事情造成心理陰影。在跟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的眼光,而非大人的眼光去揣測他們的心理。在孩子將可能承受打針這樣的痛苦時,哄騙、威嚇或者強制的手段只會放大孩子的痛苦。恰當的做法是,把將要面臨的痛苦直接告訴孩子,既不誇大也不過分輕描淡寫,讓他們做好心理準備,教給他們面對困難的勇氣。這樣孩子就會以平和的心態來面對痛苦,並坦然接受。同時也能讓你在親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係。讓孩子充分相信,爸媽説的話是真的。為你跟孩子的溝通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不要作弄恐嚇孩子

用哄騙、威嚇或者強制的手段,那樣只會放大孩子的痛苦。從來不捉弄孩子,也不要恐嚇孩子,更要在孩子面前揭穿別人對他的'捉弄和恐嚇。孩子需要在足夠愛的環境中成長,需要安全感。

善良豁達有責任感

一個能給小板凳揉疼的孩子,對別人會有更多理解和愛心,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僅讓孩子在當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證一輩子不吃大虧。“復仇行為”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這點上,川川哥哥是反面教材,希望小川能豁達一些。

面對孩子的錯誤要用“自由的眼光”

失誤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導,孩子只要感覺不對了,就會從中吸取教訓。一味地批評教訓或者乾脆不讓孩子犯錯,要麼會讓他產生逆反心理,要麼就會讓他失去獨立自主的意識。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做一件事,可以讓孩子在兩個選項中選擇一個,這樣能夠減少孩子被擺佈的感覺,增加他的掌控感。孩子“像牛頓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由於不用心,犯各種低級錯誤,理解孩子,不要過分追求完美。

對待孩子與異性的交往要用“乾淨的眼光”

我們應該用“乾淨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和教育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非常容易受到大人的暗示,如果你用成人庸俗的眼光去揣測孩子的心理,就很可能把孩子之間純淨的交往,解讀成了惡俗的事情,反倒給孩子增加了負罪感。因此要學會引導孩子,用平常心面對跟異性的交往,同時把男女之間懵懂的情感解釋成對異性的欣賞,減輕孩子的負擔,幫助他們平穩度過青春期。

古詩的滋養

中國文字原本就藴含着藝術美,古詩更濃縮了我們母語的精華。孩子四五歲時,就可以讀古詩,和孩子一起誦讀經典,背誦經典;動機單純一些,享受背誦古詩帶來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想象美,只有喜愛才能談得上接受。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環境,照本宣科肯定是不行的,文章裏的小故事一定能帶來一些提醒和點撥,這就足夠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