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與沫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4.52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沙與沫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沙與沫讀後感

沙與沫讀後感1

“我們所有的詞語,不過是思想筵席上散落下的碎食屑。”紀伯倫曾這麼説過。這部《沙與沫》就是他創作的',雖然我並不能讀懂每一句,但卻依然能從字裏行間讀得一些深奧與紀伯倫的沉思哲理。

紀伯倫是黎巴嫩阿拉伯詩人、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嬌子“。這部《沙與沫》是紀伯倫用英語寫的。有人説:”在這部詩集中詩人以自然景物“沙”與“沫”為象徵,暗喻人在浩瀚世界如塵沙般微小,諸般事物如同泡沫般虛幻。是呀!我們在這個宇宙中是多麼微小,金錢、地位以及一切事物不過是浮光掠影罷了!如“泡沫”一樣虛幻,即使美麗誘人,但終究一碰就碎,不能永久保存。

“沿着海岸,我漫步了很久很久,在那細沙和泡沫之間,漲起的潮汐抺洗了我的足跡,海風也將泡沫拂掠而去,但是,浩瀚滄海與偉岸長堤將會永恆……”

我讀了幾百句,可就偏愛這句:粒沙即為廣漠,廣漠即為粒沙。也許詩人將我們比作粒沙,我們本是世界中的微小一份,可若沒有這“微小一份”何有世界呢?興許詩人也想告訴我們,我們或許是廣漠中的粒沙,屬於這個世界,或許世界不過是我們心中的粒沙,而我們則是廣漠……誰也不知是什麼意思,但也許可以領悟一些。這僅僅是其中的粒沙,可這每粒沙中都藴含着一樣的哲理。

這本詩集就是如此奇妙,令人不禁讚歎,卻又捨不得放下。所以,去看看這本《沙與沫》吧!我講得不過是滄海一慄而已,快隨我一起探究去吧!

沙與沫讀後感2

對比《先知》中的直麪人生,《沙與沫》就顯得較為含蓄,但它句句箴言,字字珠璣,表面凌亂的文辭藴涵着難以言狀的深意。這也是許多讀者摯愛《沙與沫》的重要原因。

“一粒沙子就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就是一粒沙子,現在再讓我們沉默下去吧。”

“我在埃及的沙土上躺了很久,沉默着而忘卻了季節,然後太陽把生命給了我,我起來在尼羅河岸上行走。”

如此抽象的意境,更具有詩的韻味,品味愈久,回味愈濃。

當然,文中出現更多的還是作者對自然,對社會,對人性的思考。

“求上帝餵養那些窮奢極欲的人吧!”

“一個偉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

紀伯倫在沙與沫的世界中將他的思想的大氣展現得淋漓盡致。“求”一句一反常態,改抨擊為憐憫,使得追名逐利之人霎時變得渺不可及,也極好的反映了紀伯倫晚年順從自然的豁達情懷。一個“求”字意境深遠——就連上帝都鄙視痛恨的小人,卻博得了智者的同情,紀伯倫的胸襟是何等寬闊!而“一”一句更是精彩中的完美:什麼樣才算是偉人?血染沙場,為國捐軀的是偉人;建功立業,強國富民的.是偉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是偉人。然而,他們卻擁有一個共同的人格特質,那就是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或許他們面對的是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困境,是國破家殘、民不聊生的現狀,是世濁我清、眾醉我醒的痛楚。可是偉人從來沒有看見自己流血的心,而是用另一顆心把做人的最高境界現實地演繹出來。

縹緲卻可見,虛幻卻真實。大自然的美學藝術就是光陰流轉,日月輪迴,就是凱庫勒夢中巨蟒首尾相接的的經典時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