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9.24K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間失格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間失格讀後感

人間失格讀後感1

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走飯

你知道的,就是有人可以這樣輕鬆自然的談論死亡,彷彿在談論一日三餐、週末旅行。

生存並且不厭惡自己,並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力,痛苦這種東西,與生具來根植於一些人的心裏。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1948年,太宰治寫下《人間失格》後便跳河_,《人間失格》無疑成為天鵝之作。作為一部典型的自傳體小説,故事的主人公大庭葉藏是太宰治人生軌跡的復刻。大庭葉藏近乎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一個“邊緣人”,他性格敏感且脆弱,與女友相攜自己雖然倖存卻因為女友遇難而獲教唆_罪而鋃鐺入獄;他思想反動,參加非法的右翼社團;他終於靜下心與一個女子相愛並結為夫妻,卻因為歹人玷污了他的妻子,致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墮落。他選擇吸毒,不時尋找短見。後來,大庭葉藏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拋棄了整個世界,然而卻也可憐地被世界拋棄。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並不知道來到這個世界的好處何在,但有些人在發奮中奮鬥中尋找生命的好處,有些人卻從很早就開始正因迷茫而放下,我不知道是上天怎樣的安排,令這個原本富有才華的男生,這個臨死但是才38歲的男生的一生竟是如此悲愴?好在最後,他最後自己做了一回主,跳河身亡,生而為人,他很抱歉,但是死去的太宰治並不知道,他會對更多的人抱歉,總是説是最不負責的選擇,就算是在宗教裏面,靈魂也是無法解脱的,而這些,不知道太宰治是否知道,他的靈魂又是否能夠逃脱那縱身躍下的冰河,每一世的.功課總要做完,沒有做完的就算是想逃跑,大概也只是徒增留級的悲哀吧。

這是一個暴露負能量會被咪蒙小姐罵翻的時代,我們太需要顯現自己痴迷於讀書旅行健身的政治正確了,沒有人敢像《人間失格》一樣,把陰暗的自己撕碎了給別人看。可是如果你像我一樣,在凌晨三點和太宰治來一次精神碰撞,那麼你不願意再佯裝幸福。談到人生的真實狀態,我在本書裏也找到了最恰如其分的一句描述:

現在的我,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不幸。

只是一個談不上幸與不幸的存在罷了。何為生活?

昨夜,美酒入喉,我心歡暢。今朝,酒冷香落,徒留荒涼。

人間失格讀後感2

作為私小説類型作,或者作為無賴派代表作,它是成功的,並且當首推。作品悉數採用第一人稱,強調主我表現,拋開宏觀架構,單從敍寫身邊生活瑣事和人物心理活動出發,披露生活的不安與生存的危機。色調陰鬱、頹廢,多數展現人性不堪的一面、生活破落的一面。

出彩的是,作者在人物心理的刻畫上,尤其細微到位。比如《維庸之妻》、《蟋蟀》、《皮膚與心》三章,借女性口吻敍事、抒情、剖白、袒露內心,絲毫不牽強附會,足見作者敏感心細,對人物的觀察揣度出神入化。

雖説作品不談時代、不談政治,但我還是從中感受到了人物所經歷的`戰爭的傷痛,以及濃濃的思鄉之情。有一種愁,它是私人的,也是家國的,“鄉愁”隱藏在字裏行間,成為永恆的主題。無論是葉藏輕輕點頭,同意回鄉療養,還是維庸之妻慨歎昔日的井頭公園不再,池塘小魚兒哪裏去了?亦或是多情編輯想一斬情絲,回家置辦個小屋和妻兒安度晚年,無不藏納着他們對故鄉明明滅滅、閃閃爍爍的眷戀。離鄉的人都想回去,單純的童年,淳樸的故里,簡單的人事,方能最有效地治癒靈魂最深處的傷痛。可惜啊,一場戰爭,故鄉不再是原來的故鄉了;一場離別,我們不再是曾經的我們了。

撇開作品,説人。太宰治其人,格局不大。不是説情感消極就格局不大。作品可見人品,人品決定選擇,他會自殺,是看不開、想不透。比他苦的人多了去了,但還是有人能説出“我們過去有過很多痛苦。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這句話。不過這和日本整個時代的精神氛圍也有干係,“死是無限的活”,這種自殺情懷,攫住了不少敏感纖細的大文豪的心,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

如果大家生活難過了,可以選擇吃一頓或者像村上一樣去跑跑步,因為美食和運動都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太宰治用作品告訴我們,一定離煙酒、女色遠點,他們沒啥作用,不過是使人墮落的觸媒。還有很重要的一點—— 遠離社交圈,“他人即地獄”,當你發現別人比你過得好的時候,你會更苦。

希望大家都快快樂樂地活,人生嘛,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能有二三件事暖得你會心發笑,足矣。

人間失格讀後感3

“1930年,他進入東大法文系就讀;1933年,開始用太宰治為筆名寫作;1935年,以短篇《逆行》入選第一屆芥川賞候補;1936年,發表《晚年》後被推崇為天才作家,並於1939年以《女學生》獲第四屆北村透谷獎,但始終與他想贏得的芥川賞無緣。他曾五次試圖自殺,最後於1948年在《人間失格》發表後,和情人山崎富榮於玉川上水投水自盡。”

初聞太宰治,大多數人第一印象大致都是“喪”。很難想象,一個喪到極致自殺許多次的人也會引起數多人共鳴,給予大家一些力量

上次在圖書館讀書,偶然聽到兩個小女孩兒討論:“不敢讀《人間失格》,怕讀自閉。”不禁暗笑。若當真如此,這本書早在出版前就被禁了,怎還能傳到中國讓廣大讀者閲讀?在這裏,我想糾正下各位讀太宰文字時的心態:喪一下可以,但更要關注於作者想傳達給我們的正能量。如果只想讀書裝個樣子,想必太宰也會覺得不讀也罷。

《人間失格》,雖然也有被其中一些文字擊中內心,或許因為跨國界的審美差異,反覆讀了三遍,又特別看了伊藤潤二配文的漫畫,仍是不太能理解這種近乎病態的作品。

第一手札的`第一句就是:回首前塵,盡是可恥的過往。既是主人公大庭葉藏的一生,也是太宰治的自畫。他膽小卑微,他把自己當成小丑去向世人求愛,想要被世人認可,認可自己也是世人的一部分。

“世間,人的集合。”

“所謂世人,不就是個人嗎?”

他沒有把自己當做是人,所以才會有經典的那一句“生而為人,對不起”,他是被社會遺棄的邊緣人物,文字就是太宰治掙扎的自我獨白。

我對這本書印象最深的兩句話是堀木對葉藏的數落以及葉藏的內心獨白。“再這樣下去,世人是不會原諒你的。”所謂世人不就是你嗎?“世人是不會原諒你的。”我看不是世人,是你不會原諒我吧。“總有一天世人會葬送你。”不是世人,是你才對吧?

世人看見他多次求死,誰又知道當時的他是有多想拼盡全力地活着,成為世人的一分子,結果卻被世界一次次殘忍拋棄。不是對死的渴望,而是對生的執念。

為人罪惡,但沒有為之拼命前,又怎能輕談死亡與解脱?“不要絕望,在此告辭”,這才是太宰治真正想説的啊。

人間失格讀後感4

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疊中,我們曾隔河望見:竹林七賢將自己困在他們的“邊界”內,“羣居終日,言不及義”,最終真正留名青史的卻寥寥無幾;我們親眼見證:EDG戰隊打破外界強加的標籤,不破不立奪得世界冠軍。

由此可見,我們當勇於執劍破界,創造更大的價值。同樣也有人反駁,認為邊界是個體成長的保護牆,不應打破邊界,每個人都應具有邊界感。

實則不然,打破邊界並非所謂邊界感的喪失,事實上,兩者並非相互對立的關係,是可以共存的。邊界感,是指對邊界的判定,而邊界並非都能保護個體成長,二者是必要不充分的關係。我們所做的是判定邊界的性質,並選擇對其的重視程度,就這種意義上來説,打破邊界甚至就是邊界感的一種體現。

何況,人非草木,沒有人能永遠活在自己的邊界內。

《人間失格》中的葉藏,厭惡並躲避着人類,試圖為自己製造一個邊界,無人可以進出,以此來“保護”自己,可這種行為卻被身邊的人視為“處事圓滑”,而葉藏最後的.“失格”,也最終宣告,一味躲避在自己的邊界裏的人,無法找到苟活於世的意義。

所以,只有執劍破界,充分交流融合,才能長足發展,一如為了完善自我而做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義。

就科學技術領域而言,只有敢於質疑權威,衝破思想的邊界,才能超越前人,革故鼎新。於是有了普朗克堅定地提出量子假説,徹底打破了前人的思維定式,獲得了科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

豈止是在科技領域,世界萬物想要發展壯大,都離不開交流融合、吐故納新。蜷縮在既定邊界之內固守一隅,最終必然走向退化、衰亡。“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俗”,突破一定的邊界、開拓創新才是成事之法、進取之道。

但執劍破界也並不意味着,我們要打破所有邊界,也有邊界需要我們的絕對敬畏。他們包括但不限於自然規律、道德規範、法律法規。我們不能在破界中迷失,失去了對邊界的判斷,隨意打破不應被打破的邊界這才真正是邊界感的喪失。

而吾輩於時代洪流中,真正要做的,是保持邊界感,也就是對邊界的絕對判斷,打破僵化的邊界,破而後立,牢牢守住邊界的底線,如曲道奎所説的:“我們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劍開闢未來,一邊拿着傳統的藥箱給人類療傷。”

人間失格讀後感5

也不知道是誰説,喜劇的內核是悲。可惜的是,《人間失格》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喜劇。

主人公大庭葉藏敏感而脆弱,在壓抑的環境裏形成偏執的性格,表面上逢迎討好,實際內裏孤獨迷茫。作者用看似荒誕的手法去講述他的內心世界,又補上前言後記轉換角度描摹他人眼中的葉藏,很好地去講述了他的一生。

悲劇分命運悲劇、性格悲劇……葉藏的一生是兩種悲劇形式的融合,他的經歷不由地讓我們反思:早期原生家庭對於孩子後天性格以及命運的影響如此巨大,甚至足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而我們又該如何去幫助孩子去形成一個積極樂觀的性格,使他們無懼於社會。

從創作的角度看,大庭葉藏更像是作者太宰治的一個投影,他們一起嬉笑怒罵,一起在“無法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社會步履蹣跚地前行。大庭葉藏是好人嗎?他流連於不同的女人,吸毒,聲色犬馬,逃學貪玩,實在看不出作為一個好人的特質。可他是壞人嗎?在他死後和他有過接觸的那個女人也説“他其實是一個好孩子”。在高度理性和壓抑的環境下長成的孩子,缺少來自父母的一種情感和靈魂的關注,甚至於最後斷絕關係。是孩子的錯?還是父母的過?很難去説清楚答案。

看這部小説的時候,總讓我想起看過的日本電影裏一個相似的人物——《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同樣在“父親”家庭下成長起來的敏感的女主人公松子:同樣的脆弱敏感,同樣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樣的作品,帶給人的不是和某些院線放映的那種疼痛青春電影的美麗幻影,而是應該帶給社會以反思:我們該如何去幫助這樣的人,給他們以生的希望?

我在這裏用的是幫助一詞,而不是拯救。因為我覺得這樣的性格本身不是一種墮落,甚至我很想去擁抱這樣的`人,告訴他們其實他們本無錯。記得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時彈幕裏有個評價説“這個女的就是她自己作的結果”,我其實有些憤怒:一個人對人最大的善意就是包容。我們尊重他們的選擇,他們也要承擔這樣選擇的後果,只是我不願意他們在這樣的選擇下走向滅亡。活着雖然對他們而言是痛苦,可是卻還有希望。如果葉藏在那次自殺失敗後希望的光足夠強烈,或許就如同他所説一切都會不一樣。我們的社會是人情的社會,人情救人也害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還是熱切地希望人情能夠更有温度去温暖這樣的人。做一個有温度的人。

人間失格讀後感6

《人間失格》再次編輯此書評,因百度百科後,久久不能平靜。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日本小説家太宰治,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自傳體小説,該作品發表的同年,作者太宰治自殺身亡。??????

當我並不知其上述內容,促使我百度百科的原因,就是這部作品的黑暗之極。我及其費解作者嘔心力作的緣由,我甚至不知道如何編輯書評。覺得任何言語都無所適從,的確這樣。於是,最後我用了一句,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結束了書評。

但是當知道開頭的歷史記載,看過了各種評論,有的説他軟弱,所以逃避,以不抵抗在黑暗的沉淪中生出驕傲,所以不選擇生,所以拒斥粗鄙的樂觀主義。在日本學術界頻多對他感到不齒。生活的破產者,軟弱無力。還有説他不如魯迅式的直面慘淡的人生,迎頭而上的勇氣。當然也有評論對現實的失望冷酷,同情、悲憫......

對於作者,我想在寫書的過程,一定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所以對於小説本身有多少臆想或偏執,無從考證。

所以,就小説本身,毀滅式。

對於作者,且不評論其自身的問題,因為我説過,任何言語,無所適從。軟弱?奴性?頹廢?我覺得不能那樣講,我們不是他,如果同樣的時間、國家、環境、經歷、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信仰,一切換做是你,不能保證那一刻會不會棄械投降。

可是對於現實世界刺裸裸的存在,我們的大多數人站在了殘酷的一邊,擁有着做人的資格拿着勇氣、正義......搖旗吶喊。對死者的鄙視、無齒......招搖過市。我想這才是最可怕的,無疑,具備巨大的力量!因此,所有的不幸像鐘擺一樣來來回回,周而復始,不同的是降臨到不同的人,也許這一刻是你,下一秒是他。

我不好奇為什麼沒有對世界説不,沒有責怪小説中的`太多數角色,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力量,因此“你改變不了世界,應該改變自己”,這句話因此成為古訓,於我們的心底根深蒂固。我們不知道有多少次,巧妙的運用了它,而不自知。

其次,死者為大,中國傳承了五百年的文化,我們似乎視為墓誌銘。作者太宰治,因為內心的煎熬,強烈的內心矛盾患上了精神疾病,屬非自主神經系統,連基本的活着都是一種痛苦的煎熬。最終走向的解脱,不失一種祝福。

誠然,如此悲觀主義,帶來無疑是負面的效應,但他,不屈辱你。

人間失格讀後感7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簡單的一句,似乎就給葉藏的一生定下了基調,短暫而又漫長,虛假而又真實的一生,這是大庭葉藏的一生,亦是作者太宰治的一生。喪失了做人的資格的人,如何在世間尋求生的方式,又如何一步步走向寂滅。

“因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淪中生出驕傲。因為驕傲,所以不選擇生,所以拒斥粗鄙的樂觀主義”,從掛着失真的笑討好所有人的童年,到掙扎於金錢與愛日漸絕望而倦怠的青年,葉藏於安樂時創作絕望之詩,於不如意時寫出生之喜悦,直率地可愛,卻又冷漠地可怕。他如是剖析:“我一直對人類畏葸不已,並因這種畏葸而戰慄,對作為人類一員的自我的言行也沒有自信,因此只好將獨自一人的懊惱深藏在胸中的小盒子裏,將精神上的憂鬱和過敏密閉起來,偽裝成天真無邪的樂天外表,使自己一步一步地徹底變成了一個滑稽逗笑的畸形人”。葉藏不僅傷害自己,還傷害了愛着自己的人,這樣的人只能説是個畜生。他的人生就是一個由人墮落成畜生的過程。可是,他真的只是個畜生而已嗎?

亦若文末,曾經的京橋酒吧老闆娘所説:“我們所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即使是喝酒……也是一個神一樣的好孩子吶。”葉藏瀰漫着厭世的怯懦的心底,也曾埋着一種奇異的温柔。可他為什麼會墮落成畜生呢?因為他不能合羣?因為他交友不慎?或許真正的原因在於他“沒有自我”,他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對待生活只是隨波逐流,任何事情他只要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會放棄,他沒有克服困難的自我意志和勇氣。興許同葉藏一般,怯懦的靈魂在歷經原生的傷痛、曲折的'成長、漫長的昏暗後,幸福與不幸福都不再存在,唯一可以視為真理的,僅是一切都將過去。

慶幸的是,我們所生活的是一個幸福可盼、有人可愛、法律可依和真理可循的強大的社會,可是格格不入的喪失人依然存在,誰又沒有經歷過在痛苦中掙扎的時刻。

所有可選擇的,被選擇的,合起來,便指向了一個人的生命軌跡。為軌跡奠基的,是面對人生的態度。存在即有意義,不論何種際遇,都必有其須經歷的因緣。與其凝望着深淵,不如懷抱温柔,明媚地活着。

生而為人,實為我幸。

人間失格讀後感8

《人間失格》講述轉校生大場誠在新學校的悲慘遭遇,因為不瞭解某些遊戲規則,又仗義執言,觸碰了暗流勢力,又不幸發現了一些不該知道的祕密,於是在學生和老師的雙重夾擊下,最終被校園惡勢力欺負至死。故事前半段着力校園暴力事件,後半段則重點講述父親的復仇。

前半部分比較曲折,後半段則有拖拉之嫌,但是野島伸司關於人性的挖掘卻比故事本身更加深不可測和耐人尋味。他把許多角色都注入了病態的成份,並且讓這些“病態“痛快淋漓的展現在屏幕間,甚至帶着黑色幽默的味道,他並不忌諱什麼,只是把平常人小心翼翼藏着掖着的人性陰暗一面用非常戲劇化的手段給展現出來了。他很大膽,也很勇敢。宮崎(體育老師)由於相親屢次受挫導致心理失衡,醜陋的馬臉總是狂怒着,他把氣都撒到了學生身上,他有意識的`體罰大場誠,以此減輕心理的扭曲;新見(社會學老師)是整個故事的罪魁禍首,也可以説是大場誠死後一系列故事的導演,他的人性其實已經全盤崩潰,雖然表面的他衣冠楚楚,他參與了大場誠之死的暴力事件,暗自算計着這個可憐的學生,一切都在掌股之中的洋洋自得和不為人知。想透過機器的鏡頭捕捉人性的流露,最終還是執迷不悟,最後一雙把他推下路軌的神祕之手是誰?故事並沒有給我們答案,一雙虛化飄移的手,卻清晰可見纖細嬌小,是森田老師吧,這個從最初的不諳事故、軟弱、沒有思想到最後的勇敢、堅定,她和大場誠是《人間失格》中僅有的美好和神聖,當然,美好和神聖還應屬於誠的父親和繼母。影山留加的性格塑造得也很複雜,做為朋友,他和誠之間曾有過短暫的友誼,留加對誠始終保有一份純純的少年之愛,雖然是禁忌的,但卻依然無法褻瀆,誠在他面前跌落的那一刻,他明白他永遠的失去了他,他無法留住誠,只能眼睜睜的看着誠扭斷的身子,鮮血從耳朵汩汩流出,他瘋了。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做下的事付着相應的代價,主動的或被動的,希望的或幻滅的,毫無懸念的,結局終究要以勝利做為句號,醜陋的人性被鞭韃後得到了相應的報應,冤死的靈魂得到了解脱,誠在球場綻放的笑容猶如泥潭中盛開的蓮花,父親終於能夠完全瞭解自己的孩子,並親手為他報了仇,繼母也越來越散發着強大的母愛,森田老師最終能夠大聲的、勇敢的説出了自己想説的話:“你們被生下來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能活着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儘早體會到自己的存在吧!去了解一件事,朋友的生命就跟你的生命一樣美好,愛你的朋友,就象愛你自己一樣。”

人間失格讀後感9

依舊是在火車上閲讀的《人間失格》,我想高鐵開通了之後,估計很少有人懷念三個小時的火車,各方面體驗雖然差一點,但是給了我一段安心的閲讀時光。

我在猶豫要不要寫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或許不寫,裝作沒有讀過才是最好的選擇。

閲讀的時候全然被作者帶領,沉鬱卑微的難以抑制,這可不是什麼好的少年或是青年之書,也不是什麼好的自傳,若是我推薦的話,我會説:“一個陽光的健康的青年不應該看這部作品”,或者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應該讀這個作品”。這個作品就如同文中阿葉小時候的自畫像一般(不對,這個名字也是不能被提起的,像是禁忌之名),如同惡魔的低語一般,把人引誘至無路可退的境界。千萬不要從任何的角度分析此書,尋找悲劇原因的努力註定是徒勞無功的,悲劇之所以是悲劇,是因為在一開始就被作者寫就了的.,讀這本書,就是沿着悲劇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令人發狂難以抑制一般。

簡明扼要的講,人的自我毀滅的傾向。可怕的不是這種毀滅,而是在預設的前提下一步一步引誘着的毀滅,偏偏自己沒辦法左右。

我非常害怕詢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書名為什麼叫做“人間失格”,究竟誰是“人間失格者”,這樣的問題會被迫讓讀者在腦海中重温書中的情節,是陷阱。

這種自傳是不能讀的。應當放到書架的最深處。

這不是那種可以一氣呵成看完的流量小説,這是需要細細品的那種書,要周圍安靜,月色如水。

很好玩的一本書,大多書裏都是女人出示色相,這裏偏偏男人出示色相,有點鏡花緣的味道,卻又不盡相同。食色性也的世界裏,在寫者筆下,都是假來假去的一時相互利用,無論身體還是精神上。雖然筆下冷酷,現實也正是如此。只是,寫者對男人偏愛,粉飾得太好,對女人不但少幾分筆墨,還會刻意讓其格外“生動”,似乎不如此不盡意,倒也的確有奇特的味道和效果。其中一篇,似乎終於讓女人美了起來,卻又有些不食人間煙火。也許寫者眼中,女人不是在天堂,就是在垃圾場,可能是寫者的理想吧,或者如柏楊所説,女人,比了解上帝都難。

原以為是應該抱着嚴肅認真地面孔去面對字碼的,讀書的過程中卻是其樂無窮。因此,不得不感歎寫者的精神之高,如此醜陋的世間,能寫出漫畫的效果,如此的少。

葉藏的搞笑,也許就是寫者對自己的無奈,自己笑對生活做不到,不如看他人歡笑。很有趣的人,一邊流淚,一邊笑,也許是笑着走的。

非常值得閲讀的一本書,很棒!

人間失格讀後感10

太宰治的文字有一種特殊的頹廢墜落的感染力,在你靜默思考時,如利刃一般刺入你的心靈。

他生活在社會制度變革的時代。小時候家中富裕,卻因為戰前的日本所奉行的家長制與長子繼承製喪失了社會地位和經濟來源。作者最終選擇自殺,留下了這本廣為知曉的《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是他喪失作為人的權利的一種無奈。主人公表面上是個彬彬有禮,幽默風趣惹人喜歡的一個人。可畢竟,人是多變的,為了適應社會被迫衍生出很多性格,而這每一種性格都是為了保護自己。這樣強做的幽默歡笑,就是為了掩蓋他痛苦的內心。

他對生活是充滿希望的,他渴望生命,但是他發現現實與自己所想大相徑庭時,他的價值觀開始動搖,不知該如何做才好。一方面,他高尚的品格讓他覺的這人間充滿了骯髒與不堪。而另一方面,他又覺得自己如此嫉惡如仇憤世嫉俗便與這世界格格不入,於是他又小心翼翼的討好迎合。

是啊,他既沒有認清自己,也沒有看清這個世界。他不知道自己愛什麼,他的一生都是依附於別人而活,在面對與理想截然不同的世界時他選擇了偽裝,竭盡全力的融於世界。這使他一步步走向墮落,自我毀滅。這不是他出於本性的行為,卻成為他自認為的`人格的最後評價與人類介入的唯一方式。身心靈的掙扎、救贖、最後只有毀滅這一條路可走!也好,他這般活着實在太累!

忽而想到我自己,偶爾為賦新詞強説愁,不太明白“欲語淚先流”的悲慼,也不太明白“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痛徹心扉,總在想,哪載不動的愁苦是為哪般。還好,我願意用心去讀,去品,從傷感中尋找希望,在絕望中發現柳暗花明。悲苦的作品中的眼淚啟示我清醒的愛着自己,愛着這個世界。

讀完這本書,迴歸到自我,要明白我們所有的痛苦喪失,喪氣失落都不孤單。社會讓我們在羣體中擁有了共同的認知感,結成集體獲得認同。當我們感到痛苦,應該繼續堅持,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自己的一切。存在都是合理,不應該逃避殘酷的現實與自己的不足,應在苦難中找到心的安寧。在低谷時我們該直面困難,找到內心深處完全安寧的地方。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願我們不要沉浸在徹底的痛苦與温柔的偏激中,捧一卷書,在陽光下,嘴角含笑,眼裏有光!

人間失格讀後感11

看完《人間失格》,給人以很“喪”的感覺。

《人間失格》和《斜陽》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人間失格》這部私小説(以第一人稱的手法來敍事)無賴派文風十足。無賴是無用,不講道理,刁滑強橫的意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無賴派大多與頹唐的人物聯繫在一起,也就是“喪”。那種墮落無能,孤獨自閉的感覺,十分符合當時民眾的心態。“無賴派”也便就此興起。

主人公葉藏(他就是“我”),是討好型人格。為了迎合別人的愛好,將自己貶低。他心思敏感,常常不自覺地猜測對方的想法,擔心自己被人討厭,被人拋棄。於是總是要討好別人,之所以他有這樣的人格,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沒有安全感。葉藏就是因為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的正面肯定,所以終其一生都是在否定自己,不遺餘力的討好別人。並且早已放棄了對別人的信任。

我十分討厭葉藏。剛接觸到這個人物的時候,我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為他“虛偽、懦弱、無能、自卑、懷才不遇。”然而過後一想,葉藏也大概這般討厭自己吧,不然他為何五次自殺呢?知道自己的不堪,而又無力改變,才是最可怕的吧。看到最真實,最醜陋的自己,死或許是一種解脱與饒恕。饒恕自己,也放過這個世界。他要是活着,他的懦弱與無能也會讓他成為活在社會上的異類,像蟾蜍。

他説過:“今年我才滿二十七歲,因為頭髮花的緣故,人們大都認為我已經四十有餘。”葉藏才二十七歲,就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嚐盡了人生百味,從一個衣食無憂,不知道什麼是飢餓的小少爺,變成了社會上的`殘渣敗類。他最後的結局也很慘淡,被最親密的人哄騙進入了精神病院,只留下了一本手記。

“懦夫,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這是一種對即將擁有的東西,未來可能會再次失去,所帶來的失落的吧。“我若不曾見過太陽,那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可美好的東西一旦觸碰,便戒不掉了。既然如此,何不當個懦夫,蜷縮在屬於我的黑暗裏。”我想,這應該也是對葉藏內心的解讀吧。

《人間失格》一場盛大的自我告白。

人間失格讀後感12

“三張照片,三篇手記”,書不厚,若投入,三小時足矣!

電影版的《人間失格》我是很早就看過的,依稀記得是大二,只記得畫面陰鬱,似乎講的是一個富家子弟的淪落生活,偽裝,不羈,放蕩,酒精,女人是他的特寫,僅僅如此而已。

好現實的一番記述,寫盡了人情冷暖,曾世炎涼,從小的討好,逗趣,青年的逃避,尋死,到後來的尋求救贖到救贖幻滅,他沒有解脱,他的結局是他的性格招致,他的性格是從小養成,幼時的性格是天生如此還是家庭主導,這就人各執其詞了。

此外,可以説主人公的淪落和掘木有密切的關係,從罪→罰這一系列的過程中,他扮演了看客和助推者,遇人不淑,這便體現的淋漓盡致。人生有很多次遇見,但往往正是這些遇見影響了他人生的道路。

酒精和女人是貫穿的主線,他通過這兩種方式麻痺自己,從中獲得慰藉,最終傷害他的也是這兩種,讓他看破了一切,他以為在良子身上看到的純潔能夠救贖他,然而,最終仍是悲劇收場,他的唯一希望破滅了,並非是良子的過錯,他並不恨良子,良子是信賴天才,他恨的是人的信賴之心總會因為過於信賴別人而遭到玷污。

於是後來又開始重蹈覆轍,他是自我放棄了,他看破了親情,被友情也是傷碎了自尊,愛情的`話,我覺得他從沒有愛過一個人,包括良子,良子對於他來説就是救贖工具,否則也不會最後拋下她,人其實愛的往往都是自己。

讀罷《人間失格》,文中有幾處印象很深,一處是靜子和繁子的對話,“為什麼要喝酒呀?”

“爸爸他啊,並不是因為喜歡才喝酒的。因為他實在是人太好了,所以……”

另一處是最後媽媽桑的一席話

“都是他的父親不好”,“我們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就算是喝酒……也是個神一樣的好孩子”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東西,酒並不是人們主動就願意去喝的,似乎,這是一個解脱方式,雖説是一個不高明的途徑,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痺自己的一種方式,如同阿葉説的,他一次都沒有想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於是他的解決方式便是傷害自己!

人生並非一帆風順,生活會告訴你,哪有什麼一帆風順美夢成真,只不過遍體鱗傷後慢慢降低了對生活的要求,適者生存罷了!

人間失格讀後感13

總有人認為,葉藏,太宰治的縮影,是頹廢,不堪的,“因為我更像一個醜陋的怪物,雖然很想普普通通地活得像個人,但社會卻一直將我當做一個怪物。”他那樣小心翼翼的活着,用所謂的處世之道教養出的做戲的習慣,偽笑着去迎合按理,合情,應該討好的人,這個碰着棉花彷彿也會受傷的謙卑的人,只能用這種做戲的方式,保留他那顆聖潔純粹的心。所以恰恰相反,《人間失格》描述的不是頹廢的精神,而是極度的理想主義、因太過高尚而迎來破滅的理想主義。

殘缺的人醜陋,試圖邁向完美,接近完美的人卻只能邁向毀滅。因為他太過敏感純粹,所以,註定孤獨,註定,他邁向毀滅。小時候的葉藏是一個心思很重的孩子,太早的成熟使他有着同齡人所沒有的`敏感。雖然生活在所有人中間,但是給人的感覺確實離羣索居的,與周圍的人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在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的幸福觀與這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觀都大相徑庭,併為此而徹夜難眠痛苦呻吟走火入魔,這種狀態,在其他人看來或許是離經叛道的,一旦他表露這種想法的話,大概會被人當做精神病人送進冷冰冰的醫院吧。

長大後的葉藏越發的頹廢,逃課、酗酒、抽煙、娼妓,糜爛的生活像極了我們眼中壞小子的形象。他陷得越來越深了,終於在某一天,與常子一起跳入了冰冷的河水中,常子死了,葉藏還活着,只是這種活着真的是葉藏所需要的嗎?行屍走肉一般卑微的活着……除了壓抑,還是壓抑,找不到別的形容詞更能形容讀人間失格的感覺。

“都是他的父親不好”,“我們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就算是喝酒……也是個神一樣的好孩子”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東西,酒並不是人們主動就願意去喝的,似乎,這是一個解脱方式,雖説是一個不高明的途徑,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痺自己的一種方式,如同阿葉説的,他一次都沒有想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於是他的解決方式便是傷害自己!

當世人知道書中的葉藏被送入瘋人院時,書外太宰治的生命也止於了他的第五次自殺,我想這或許便是最精彩的悲劇。

人間失格讀後感14

我對《人間失格》的看法是雙面的:一面披露出人性貪婪與醜惡,一面消極低沉悲觀,抑鬱到人難以呼吸。

我對《人間失格》的作者太宰治的看法也同樣是雙面的:他的曠世才華、高超的文筆令人驚歎不已;他的悲觀心態、自我放逐和對人生、世界的絕望令人唏噓不已。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其實是他悲觀人生的自傳和他近乎病態人格的寫照:主人公葉藏先是由對人類的恐懼再經歷一串串對他打擊巨大的`絕望後,他想要離開世界的想法也愈來愈強烈後,葉藏少年華髮,精神空虛,筋疲力盡,已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

當我讀完這本書滿滿"負能量”的《人間失格》後,感受只剩受到恐嚇一般的震驚,震驚。我震驚於此書的壓鬱至窒息,人性醜陋真實的面目,主人公葉藏精神的崩潰和瓦解。我得到了兩方面的震撼。

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一個自殺者的迷茫無助與無盡苦楚。自殺,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每當我們聽聞有自殺事件時,先是惋惜,再是在心中感到疑問,抑或是指責他們不夠堅強,遺憾於生命之花就此調零。但或許我們都不曾瞭解過他們內心,不明白他們為何捨棄生命的動機和原由。書中的葉藏,對人生完全失望,但他的絕望彷彿又情有可原;他與生俱來對人生的恐懼和世界讓他看盡了人間醜態,嚐盡了世間絕望。自殺者若不曾體會過生的美好,就不存在對死的挽留.所以社會上有很多自殺的人,有自殺念頭的人,有心理疾病的人,有心理問題的人,往往都不是他們想要如此.所以請給他們多一點愛,不要做第二次傷害。

另一方面來看,上述的人或許並不佔多數,只因一念之差結束生命的也大有人在。從葉藏來看,他害怕愛是因為他渴望愛而又懂得去愛別人,把他拖入深淵的,也有他自己的因素。生命是野勁十足的,心存希望不懼挫傷的生命總能體現出勃勃生機。懷有希望和愛的人,再大的黑暗也壓不斷生命這根生氣十足的野草,它是會不斷生根發芽,生生不息。

悲觀的人生是多因素的,但我們不做傷害,付出愛,是可以點亮一個人黑暗的心靈。愛別人,但更要愛自己。

人間失格讀後感15

人類在過着靜靜的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絕望。你從絕望的城市走到絕望的村莊,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來安慰自己。在人類的所謂遊戲與消遣底下,甚至都隱藏着一種凝固的、不知又不覺的絕望。兩者中都沒有娛樂可言,因為工作之後才能娛樂。可是不做絕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種表徵。

這是梭羅遠離都市的喧囂,在瓦爾登湖畔結廬而居,對生活深入思考後得出的結論。他認為生活的真相是絕望,大多數人知道卻視而不見,甚至想辦法自欺欺人的否認這個真相,遊戲和消遣就是人們自欺的手段。

本質上來講,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就像是一個個浮在大海上的小島,孤獨而寂寞。遠古的時候,我們祖先每天進行兩三個小時的採集、狩獵的工作後,就可以滿足生活所需,其餘的時間無所事事。想必他們是因為孤單,才會不斷的找更多的事情做,企圖填滿生活的空隙。就像那位禪師,給杯子依次裝滿石子、沙子和水,不斷問青年是否裝滿,生活也是這樣,永遠有無法填滿的間隙,人類的努力註定是徒勞。

於是人類發展出了一種特殊的能力——對無能為力的事情視而不見,彷彿這樣它就不存在了。大多數人對此心知肚明,卻彼此心照不宣,誰要是捅破那層窗户紙,誰就成為眾矢之的。但總會有人站出來指出皇帝的新衣,梭羅是那個勇敢的小孩,太宰治也是。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代表作,作者藉由阿葉之口巧妙的説出的'自己的身世,以及苦悶的思想。作者在書中着重的描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那是一種混亂、黑暗、絕望的精神活動,在對自我的一次又一次否定之後,阿葉越陷越深,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最後對人類失去信心。

作者陷於這種絕望的情緒中不能自拔,以至於完成本書後蹈海自殺。雖然書中的主角是個膽小鬼,但太宰治還是用生命將人類生活中暗流湧動的絕望揭露出來。

諷刺的是,哪怕最後阿葉自絕於人類,老闆娘依然認為他是"神一般的好孩子"。因為阿葉對待別人永遠是順從,假裝和別人一起無視這種絕望,人們非常相信他是同一類人。但是也有看穿他的人,將他送進了精神病院,因為他説出了真相。

就連同為作家三島由紀夫,也非常討厭太宰治。他的討厭在於太宰治寫出了他感知但未寫出的真相,就像照鏡子,發現鏡中的自己提前知道了沒穿衣服這個真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