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虎媽書的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74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看完虎媽書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完虎媽書的讀後感

這幾天,豬媽哪怕上着廁所,都捧着最熱的育兒書《我在美國做媽媽》在看,網上關於"虎媽"的爭論已經紛紛揚揚的,所以瞭解原注還是非常必要的。

這本書帶給豬媽的觸動非常大,好長一段時間,豬媽都處於迷茫之中,"愛和自由"是教育的全部嗎?"愛和自由"的度在哪裏?如何的"愛和自由"才適合中國國情?看完這本書,豬媽找到了答案。

豬媽在小豬三歲前是不懂如何對待孩子的,僅憑母性的本能和非常有限的經驗,小豬養得不怎麼好。直到小豬三歲,豬媽讀了大量育兒書籍,接觸到了新的育兒理念,包括愛和自由、蒙苔梭利和西方育兒辦法,懵懂的豬媽才算有了自己的一套辦法。

小豬小丫是幸福的,因為指導豬媽的這些育兒理念,就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和愛,他們兄妹倆在這種氣氛下,性格變得越來越好,各方面能力也不差,豬媽更是從中受益,別人帶一個人孩子都累,豬媽帶兩個孩子卻很輕鬆,他們非常通情達理,而且極其聽話,雖然小豬讀了一年級,學業卻不需要豬媽操心。

隨着孩子長大,豬媽思考的方面多了起來,如果説6歲以前,養育孩子的目標是身體健康,心情愉悦,那麼6歲以後,養育孩子的目標,就要加上長大成人能否有出息,能不能自食其力,能不能憑自己的本事過上優越的生活。很多媽媽這樣説:"我不在乎孩子以後能否成功,我只要他快樂就行。"豬媽以前也是這樣説的,可是,這樣的説法實在不負責任,人是生活在世俗之中的,快樂能脱離物質條件嗎?除非你把孩子教育成沒心沒肺,否則,當他生活在最底層,為温飽而掙扎的時候,他的快樂從何而來?另外,物質和快樂相背嗎?如果孩子自己能創造優越的物質條件,又有一顆熱愛生活、充滿激情的心,那何愁不快樂呢?所以,説來説去,為孩子將來着想,父母還得對孩子不能過於放手,自由過了頭,就是放任。

和大多數中國家長一樣,豬媽對西方的教育只懂皮毛,人家的"愛和自由"有土壤、有歷史,而且系統,與約束和限制是相輔相承的,看到很多人説,其實西方孩子所遵守的規矩,絕對不比中國孩子少,而且西方中產階級以上家庭都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進行所謂"精英"教育,他們付出的苦,與中國孩子沒什麼區別,成功對任何人來説,都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如果我們只憑一知半解,真的給孩子絕對自由,那恐怕會貽害孩子終生。所以,作為中國媽媽,豬媽特別想找到適合小豬小丫的教育方法,我們中國幾千年傳下來的教育方法,並不是真的一無是處,不管在哪裏,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中國人的根不會變,即使嘴上説的是一套,在哪個中國父母心中,都希望"養兒防老,老有所依",晚年享受天倫之樂,西方教育出來的孩子,與此是大不同的。

與"愛和自由"相反,中國人的教育強調的是嚴管,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前者相信孩子有自我發展的能力,後者則認為孩子必須有父母的引導,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豬媽説不清哪個是真理,不過據豬媽對小豬小丫的觀察,如果把"愛和自由"貫徹得很好,孩子會成長為身心健康的人,成才的可能靠天,如果想提高機率,中國人的教育辦法更有效,父母的參與管教能讓天資普通的孩子脱穎而出。

這個道理很簡單,人都有惰性,"好逸惡勞"、"知難而退"是人的本能,如果我們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那麼絕大多數孩子都會選擇"NO",拿小豬來説,他不願面對任何一點點困難,即使麻煩一些,累一點的,都會退避三舍,像報興趣班,從藝術到體育,不管豬媽如何煽動,他一概搖頭。有些孩子雖然主動要求報班,但遇到困難,比如鋼琴課,通常會在第一時間提出放棄。硬着頭皮咬着牙,自願啃硬骨頭的孩子,世上應該少見吧。

即使再有天賦的人,成功都需要艱苦卓絕的努力,更何況咱們這些普通孩子,人是有潛力的,往往可以比現在做得更好,人的成長往往就在咬牙堅持一下,上面説過,孩子不懂這個道理,本能選擇逃避,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家長把選擇權交給孩子,那麼孩子一輩子只能做簡單的事情,如果我們家長這個時候給孩子適當壓力,逼着他堅持,成功的喜悦會完全消除他之前的痛苦,更可以培養他的自信,自信不是平常生活中得來的,他一定是戰勝了自己,取得了別人沒有的成功,才會擁有自信。比如小丫,以前每次豬媽讓她報輪滑班,她都堅決抵制,年前她自己在家無師自通地學會輪滑以後,主動要求報幼兒園的輪滑課還有滑冰課,昨天第一次輪滑課上,她一掃平常的低調,與同學淡笑風聲,全場盪漾着她的歡聲笑語。試想,如果第一堂課上,她跌跌撞撞地,連站都站不穩,她談何自信,沒準像小豬想當年一樣,哭着要離開吧。

作為成年人,我們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要付出努力的,而孩子並不知道的,那麼,我們就要在適當的時候,採取強制的辦法讓孩子做"對"的事情。別看這麼簡單,其實豬媽長久以來都不會強制孩子,"愛和自由"看多了,總是怕,怕給孩子壓力,怕讓孩子失去興趣,怕打擊自信,怕孩子沒有了自己的想法…凡事都願意商量,徵求孩子的意見,一般以皆大歡喜為最佳結果,孩子可以理直氣壯地説"NO",豬媽自己卻不敢輕易説"NO",做父母的不想有權威,只想一團和氣,稍微遇到孩子的一點點抵抗,父母首先想退縮。

這絕對不是誇張,舉個簡單例子,小豬拿着做好的卡片給豬媽看,其實他可以畫得更好一些,寫的字可以更漂亮一些,但豬媽怕打擊他的積極性,必定以"非常好,太漂亮了,我好喜歡"對應,對於父母的低要求,孩子怎麼可能懂得精益求精,所以每件事,孩子都做得馬馬虎虎。學業的事豬媽還是特別在意的,如果小豬某個字寫得不認真,豬媽會要求他重寫,他通常會認真重寫,萬一他仍是馬虎,豬媽就沒有勇氣再一次要求重寫,因為這勢必會引起小豬的反抗。"針鋒相對"是豬媽特別忌諱的,總覺得這與"愛和自由"相背,會傷害孩子。豬媽在《我在美國做媽媽》這本書裏,看到"虎媽"從不懼孩子的反抗,反而越挫越勇,一定要孩子按照媽媽説的做。豬媽不認為"虎媽"的做好對,可是,在有些問題上,當父母的,確實要有這樣的勇氣,我們不需要討好孩子,我們要做的,是當孩子長大成人後,回想父母的所做所為,發自內心的感激,像豬媽對自己的父親,雖然當年捱打捱罵時很恨,但走入社會,才發現感激一生的人,就是父親。

父母與兒女的關係是奇怪的,像西方人那樣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朋友,孩子卻在成年後遠離父母,我們中國人對孩子嚴格管教,孩子卻在成年後對父母極為尊重,在物質和精神上給予回報。(新一代的孩子有所不同,是不是與父母不嚴教有關呢?)

盡信書不如無書,照搬西方的育兒理念,而且是皮毛的理念,這不是明智的做法,我們還是要結合實際,開創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育兒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