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04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讀後感1

《培根隨筆》,可謂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説理,迭出的警句,字字珠璣,是培根生活的結晶,是人生的智慧之作。它雖是隨筆,篇幅幾乎都不長,但每一篇都凝聚着作者對於人生、哲學、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的認知與思考。

這本書,呈現給你的,是多少精闢的哲理!潛移默化中,你會從中逐漸領悟到這些老練鋭利的文字的振聾發聵的力量。而這些文字之所以會具有這種力量,我想,這與《培根隨筆》的作者——弗朗西斯·培根四十多年的宦海沉浮有着密切的聯繫。弗朗西斯·培根出生於位高權重的官宦之家,他聰慧而富有才華,被伊麗莎白女王稱為”朕的小掌璽大臣“,他十二歲就上了劍橋大學,但父親早逝,又是次子,所得的遺產並不多。弗朗西斯·培根自立謀生,成為律師,經歷幾次沉浮成為朝廷重臣,卻又牽連因一樁受賄案而罷官為民。培根一波三折的經歷,為他寫《培根隨筆》奠定了豐富的社會認知經驗與人生閲歷,但同時也不難看出,封建時代英國王朝所統治時期思想文明的日漸落後,而培根正是對於時代新思想文化熱潮所提出的革新觀點。

這其中,也有培根對於人的性格、行為所提出的建議。譬如《談報復》,但有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你是不是會報復呢?培根認為,”報復是一種野道,人性越是趨之若鶩,法律就越應將其剷除“,道理確實如此。當你的仇恨埋藏在心裏越久越深,仇恨越會吞,噬你的心靈,但你的心中卻不會認為自己的仇恨有什麼錯,會給他人帶來如何之深的傷害,那麼,我們為何不放下這不可挽回的令人耿耿於懷、心痛不堪的仇恨,去寬恕他人?“寬恕別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若干年後,回首這歲月的往事,你不會因為報復而無奈、悔恨亦或是悵惘,寬恕了,氤氲心頭的,只會剩下縷縷的感動與安慰。

在相似的人生追求與軌跡下,很多的靈魂都在迷失,在彷徨,在苦悶。閲讀《培根隨筆》,可以讓我們的心靜下來思考。《談厄運》教給我們厄運可以造就堅韌,培育美德,使人的意志愈加堅強,在厄運過後總會有春風十里;《談父母與子女》則啟示我們父母對於子女的溺愛會加劇自己的不幸,同時也會影響子女之間的和睦,加劇勾心鬥角;《談花銷》則使我們懂得如何去花銷……

《培根隨筆》使我們在時光荏苒中,懂得了成長,懂得了人生。當你的心累了、傷了、亂了,不妨暢遊在這本書當中,放飛心靈,同時亦在品味道理。細膩之處,如明亮璀璨、馨香流轉……

《培根隨筆》讀後感2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説,《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閲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説,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根能對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並寫下來讓後人們一代一代傳閲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樣成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話,也要多讀、多練,讓自己的作品也成為作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語”。

友誼是什麼東西呢?誰也不能告訴我正確的答案呢?

友誼像一根絲線,把你和你的朋友聯繫在一起,就此你們產生了友情。

友誼像一條坑坑窪窪的小路,讓你和你的朋友經歷千辛萬苦才走到一起。

友誼像一本書,包含着許多美麗而波折的故事,當你和你的朋友共同“閲讀“的時候,你們已走到了一起。

友誼像一瓶墨水,當你和你的朋友共同吸食時,墨水裏的一點一滴已經沾上了你們的友情。

友誼比一顆珍珠還寶貴,如果你一不小心就會弄丟!

在這裏我要告訴你友誼值得你去找。

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分享快樂,分擔憂愁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培根隨筆》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做《培根隨筆》的書,書中的條條哲理讓我受益匪淺。

此書篇篇都與讀者討論人生的方方面面,有論真理的,有論死亡的,有論讀書的,也有論幸運的……都以簡單而有説服力的語言文字,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使我豁然開朗。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培根在《論讀書》中説的一句話:“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嚴謹。”讀書是一個汲取知識,充實自己的過程,我們就如同一隻只乾癟的氣球,需要用知識來充實自己,這樣才能飛得更高更遠。在讀完了一本書後,還應積極和讀過這本書的人去討論交流。在討論的時候,相當於回顧了一遍書本的內容,而且還能用自己的話説出同樣意思的哲理可以鍛鍊語言表達能力,是自己變得機敏。寫讀後感可以“加工”你所説的感想,是那些文字變得井井有條,體現嚴謹性。

讀書是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讓我們從別人的經歷中獲得人生的經驗,讓我們的思想越來越成熟,做事越來越穩重。

培根在《論逆境》中説的一句令我記憶猶新的話是:“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燒中才能散發出最濃郁的芳香。”人生難免有挫折,其原因多種多樣,但其結果只有兩個:越挫越勇和越挫越弱。當我們身處逆境時,需要的不是退縮,而是勇氣。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勇敢地克服挫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出逆境,迎接美好的未來。正如惡劣的品質會在幸福的邊緣被顯露一樣,最美好的品質也正是在逆境中釋放出光輝的。逆境所帶來的並不只有傷痛,還有希望與啟示,它們會帶領我們走向充滿希望的明天,讓我們不再畏懼前方的艱險。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金玉良言使我受益不少。

一本好書可以是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不得不説,《培根隨筆》的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弗朗西斯·培根在當毫無疑問是個見多識廣的人,這當然要很大程度地歸功於他的出身和家庭背景。

這本書我還會再讀的,有很多文章也是我要學習的,或許下次因我的環境的變化,心態的改變,我更有全新不同的體會……

《培根隨筆》讀後感4

在了無生氣的黑夜裏,總有一彎明月,陪伴着我走完崎嶇的前路。——題記

在歷史的長河中,書作為文明的使者,在一分一秒流逝的時光中停留了下來。而面對密密麻麻的書籍,我卻抽出由著名的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寫的《培根隨筆》,在這處處充滿哲理的世界裏遨遊了起來。

在這密密麻麻的文字裏讀着,一句話便使我深思了起來。話是這樣説的,"對於在上的人表示尊敬並不是一種奴氣,而是處世應盡的一種責任。假如我們不這樣做,那麼居於我們之下的人又怎麼肯對我們表示尊敬呢?”從前的我,無論是從書本中讀到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抑或是從電視劇中特立獨行的英雄,都深深加固了我心中對此的不屑。而書中培根對於榮華富貴的渴求而不斷低頭的性格也是我無法認可的,但我單單從這短短的一句話中,卻讀懂了“尊敬”的真正含義。

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由於官場的過於,電視劇中特立獨行的大英雄是因為有着過於危險的任務而變得冷酷,而對於我們,這些都是不存在的問題。與親戚朋友見面打一聲招呼是表達尊敬;在父母回家時接過沉甸甸的包是表達尊敬;在校園裏遇見老師親切地問好也是表達尊敬……過去的我們也許覺得這有些許虛偽,可這些行為卻是必不可少的,它傳遞了你對他人的尊敬,同時也獲得了別人的尊敬。

帶着新領悟的道理,興致勃勃地投入了繼續的旅行。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讓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求知的精神為我們鋪好了道路;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讓我知道了友誼使道路的兩旁開滿鮮花;在《論猜疑》中,培根説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讓我懂得了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前進。而在這路上,總有像《培根隨筆》這樣的好書,化作了一彎明月,陪伴我走完這崎嶇的前路。

《培根隨筆》讀後感5

説到培根,誰都會想起他那句遐邇傳揚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的確,當今社會,知識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在這個暑假,趁着閒暇時間,我有幸拜讀了他的著作——《培根隨筆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猶如當頭棒喝,擊醒了不知多少夢中人。

培根,他是命運多舛的一個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時就受盡了功名利祿的薰陶,長大後也就順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經歷浮沉的宮廷政變後,他最終被罷去官職。在滄桑的歲月裏,他的人生受盡了苦難的歷練,也就越顯得芬芳。讀他的文章,就像在聽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賜教,須耐心傾聽,反覆揣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信手拈來的一句話,甚是耐讀,索性將它摘下來。細細咀嚼一番後,竟被我品出幾分味道來,我想不僅厄運能發現美德,它還能使自己更透徹的看待自身缺點。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6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着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我印象最深的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説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為,一定要善於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用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裏有“金礦”。

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後悔失去了它。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已經充分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會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説,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靠的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枴杖,扶助我們站起來。這永遠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每當一個人迷茫時,第一個伸出援手的人,必定是他的朋友。只有朋友才會時刻幫助你,保護你,讓你走出黑暗的地方,一起欣賞陽光的燦爛。

《培根隨筆》讀後感7

我是第一次讀《培根隨筆》,剛看了個開頭,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閲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

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

《培根隨筆》全書共分為五十八篇,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第五篇——論逆境,裏面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順境中不乏恐懼與厭惡,逆境中也不乏安慰與希望。刺繡時,將生動的圖案繡在黑布上,比起陰暗、憂鬱的圖案繡在淺顏色的布上,更讓人愉快——悦目才會賞心。美德猶如珍貴的香料,只有當焚燒或碾碎時,才最為芳香。順境最能顯示邪惡,逆境最能顯示美德。

這段話,使我想起了一個曾經看過的故事《你應該做一顆豆子》,篇幅很短卻哲理十足,其中有段很有趣:猶太人説,這世界上賣豆子的人應該是最快樂的,因為他們永遠不必擔心豆子賣不出去。

賣豆人在豆子賣不出去時,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漿,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漿賣不成功,可以製成豆腐,豆腐賣不成功,變硬了,姑且當做豆腐乾來買。且豆腐乾也賣不出去的話,那麼就把豆腐乾醃起來,變成腐乳。

第二種選擇是賣豆人把賣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加入水讓它發芽,那麼更加妙極。幾天後,麥豆人可以改賣豆芽,豆芽如果賣不動,那麼幹脆讓它長大些,賣豆苗。

而如果豆苗賣不動,就再讓它長大些,移植到花盆裏,當作盆景來賣。如果盆景賣不出去,那麼就再次移植到泥土裏,讓它生長,幾個月後,就會結出許多新豆子。你想想一顆豆子現在變成了上百顆豆子,那是多麼划算的一件事。

文章的最後一句是這樣的:一顆豆子在遭遇冷落的時候,都有無數種精彩選擇,更何況人呢。我們在遭遇不順時,至少應該比一顆豆子更堅強吧。

它讓我明白了正是逆境給予人的壓迫,才使得人不得不再一次鼓起勇氣,放下憂傷,發現新的希望,所以逆境才更容易體會到美德,若把它當做是自己的一個特別的機遇、一個磨練自己的機會,從而也就會得到許多做人與處事的道理,更會使自己在人生的畫卷上繪上了獨特且綺麗的一筆,我想論逆境就是要表達這個意思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8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繫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裏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説,我們有能力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讀後感9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而我聽到哲學家這個稱謂。不經撇了撇嘴,哲學家不就一片長篇大論嗎?有什麼好看的?於是不情願地翻開了這本薄薄的書。看看目錄,全是什麼論啊,談啊,説啊,必然是一本無味的書。然後我繼續翻開閲讀,手裏無奈的拿着準備批閲的綠色熒光筆。

我不得不真實的説,我讀過一本談論哲學的書,叫《蘇菲的世界》。而這本書充滿魔幻色彩,而且能用一種奇幻的文風,帶着我走近哲學的世界。蘇菲這個普通的小女生,因為有了那一封封娓娓道來的哲學問題,漸漸愛上了哲學。我的表姐因為讀了這本書,就報考了哲學系。這本書讓我看到,雖然哲學聽起來是枯燥的,但是也有它的樂趣所在。

可這本《培根隨筆錄》我也不得不看,帶着一點對哲學的啟蒙知識,我開始了閲讀,裏面的很多知識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我看到了一個知識淵博的培根,一個善於總結的培根,一個有藝術情趣的培根,一個堅持真理的培根。

就拿《論園林》來説吧,讀了前面的《論真理》等一系列的較高深的哲學問題後,看到這一篇不禁讓我覺得耳目一新。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培根不僅僅只是鑽研學術方面的問題。對這樣的美的藝術也有很深的修養。

他能辨清一年各個月份、季節中園林應種植的花木,能分別花木之中最芳菲的花的名字,並給它們排名。在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培根不僅僅是個作者,更像是一位園林藝術師,將如何種植美麗花木,如何使自己的園林更加美麗的知識毫無保留的告訴我們。

我認為我今後也應該像培根一樣,隨時把自己的思想記錄下來,最後翻翻本子,重新閲讀自己以往的思想和心路歷程,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畢竟我的生活閲歷還有限,不能對這本書內的哲學知識全部理解。媽媽也看了這本書,和我一起探討。這裏面的許多知識媽媽也不能理解,覺得很深奧。所以可見培根對生活的理解,對生活獨特的見地是多麼的到位。雖然我不太喜歡這種較為枯燥的文風,但是我能感受到其中所展現的哲學的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