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5篇

來源:文書谷 2.51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5篇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1

就像空靈的旋律,緩緩流淌的憂傷,貝多芬的《月光曲》在充滿着愛的夜晚温柔地彈奏着,這就是我讀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最深的感受。

在讀了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多次後,我忍不住再次翻開書本,去細細體味這個陌生女人的真摯感情。剛開始並不瞭解這位奧地利作家,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這篇小説,使我深受感動。

整篇小説就是一封長信,通過這樣一封長長的信,我看到一個女人坐在桌前寫信,臉上或喜或悲。她在回顧自己的一生,回顧自己與那個“你,我的親愛的,同我素昧平生的你”的愛情,或者這根本不算是愛情,只是她二十幾年無法説出口的暗戀。

這個陌生女人是可憐的,我們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她原本可以過着富裕無憂的生活,卻因為執念受盡了苦頭。後來因為賣淫過上了上層社會的生活,也如行屍走肉般,沒有靈魂,因為她的一顆心早已給了不值得她愛的人身上。她付出了一切卻什麼也沒有得到,連上天唯一的恩賜——她的兒子也離她而去。她又是那樣可敬,那樣勇敢。敢問世間上有多少女人會有這樣大的勇氣拿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生命去愛一個人。少女時,為了他,義無反顧離開自己的家庭,自願將純潔的自己獻給他;少婦時,為了他,果決地拒絕眾多求婚者,離開相處多年的情人。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我不禁要問:這個男人到底有什麼好的,值得一個女人這樣深愛,只是覺得這個女人太傻了。如果是我,我也許就會去追尋舒適安逸的生活,不讓自己這樣辛苦。當然,也許是我們不懂愛情的緣故。

作家又是何其有幸,被一個女人死心塌地地愛着;他又是多麼令人討厭,辜負了女人的一腔熱情。他多情又薄情,兩次親密接觸都沒有認出女主角。每一次見面,她都多麼希望作家能認出她來,認出她是領居家的小女孩,認出她是委身於他的純潔少女。然而他不僅沒有認出她來,還把她當作妓女,用金錢來侮辱,這是多麼的諷刺!

看過很多電影、小説,沒有一個角色給我如此深切的感受,沒有一個人付出這樣真摯的感情,它是那樣強烈、狂熱、持久。在作家看完信後,他感到一次死亡,感覺到不朽的愛情:一時間他的心裏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個看不見的女人,沒有實體,充滿激情,猶如遠方的音樂。

人有多少熱情能守住過去的情感,黎明和黃昏是兩個世界的交集,而只是極為短暫的一刻,每一次的感動都在過往即逝。為生活奔波,與安逸享樂,是我們生活的大部分,誰會在清晨的纏綿和黃昏的安慰中耗費着大量的精力?

依依不捨是對生命的極大浪費,遺忘是減輕生活壓力的最好方式。記不住曾經,好讓我們在生活的道路上永遠大踏步地向前。

為了緩解失眠的痛苦,避免把無謂的時間奉獻給焦躁的情緒,睡前我會看會兒書。而此時最適合的書莫過於《讀者》之類的文化快餐了。昨晚看了一篇《我愛你,與你無關》,故事的主人公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説的是一個女人用盡一生去愛一個男人,而這個男人直至她死去都不曾認識她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後來被作家藝術加工成《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今天一口氣讀完了這個短篇小説。

突然想到“假如……”這個造句形式了,作為老師的我們經常要孩子用“假如”造句,有的孩子會説“假如我是科學家,我會發明出更多的東西造福人類。”還有的會説“假如我考了100分,我的媽媽會請我吃KFC。”簡單而呆板的造句,總是能讓反覆閲讀的老師變得機械化。用在自己身上,假如我是那個可憐的女人,我會説出一切麼?也許我也不會。假如我是那個風流倜儻的作家,我會想起來她麼?也許我會。而這樣故事的結尾就不會如此了。所以很多事情從句式上用“假如”沒錯,從“真實”出發卻是天壤之別。説實話,心情挺沉重的。我的語文老師曾經這樣定義“小説”: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經過藝術加工而成。這是一個發生在作者本人身上的真實故事,真實故事的結局是女人懷着作家的'孩子自殺了,而作家本人也從女人的日記中悔悟,奔赴了女人那小老闆丈夫的“決鬥之約。”當然,作者沒有在決鬥中死去,卻寫出了《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

句俗套點的句子來概括劇情:“我愛你,我就在你身旁,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女孩要有“勇氣”,否則不會偷偷生下作家的孩子;女孩要有“信念”,否則不會獨自支撐這麼久;女孩要有“絕望”,否則有希望的分秒都是自我的吞噬。男人的生活看似奢靡而豐富,卻隱藏不住內心的貧瘠。他希望有愛,專屬愛某一個人的經歷,卻失去了專心愛某個人的能力。這點經歷和《天龍八部》的段王爺倒有一拼。在某一段時間裏,他專注地愛着某個人,這讓他自己都覺得美好而高尚。很多作家為着汲取“創作的靈感”也這樣生活着。很難想像,這樣的人生命走向盡頭的那一刻會想些什麼,可惜再不能拿起筆來告訴我們了。

我甚至能夠體會作家再次加工這封真實來信的顫抖與悔恨。這種情緒並不來自於對女人的愛,即使她死了。他在她活着的時候沒有愛過他,死了會嗎?電視劇裏經常有種結局,就是失去了以後才珍惜,悔之莫及。如果圓滿了,謂之“正劇”。如果終生錯失了,謂之“悲劇”。在那個女人的心裏,她自己在導演一幕,本來她也想策劃出一個“正劇”的結尾,可真實的存在給了她一個“悲劇”的結尾。這種“真實”令人懼怕卻又令人迷戀,真實的人生總有很多的意想不到。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2

愛,人世間最偉大最温暖的字眼。親情,友情,愛情,無論是哪一種愛,都意味着給予和奉獻:其中,親情與生俱來,不求回報,最為無私;友情彌足珍貴,需要雙方付出才可持久;而愛情是絕對排他的,更需要二人不斷互相呵護,且因為感覺的不穩定性而容易消逝。儘管如此,世上還有這樣一種愛情,它“希望渺茫,低聲下氣,曲意逢迎,委身屈從,熱情奔放”,只求施與不求受取,甚至為此奉獻自己的青春,捨棄自己的幸福,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切行為的源頭和力量,都來自心底湧動的愛與激情,而這愛的對象,竟是一個和自己“素昧平生”的男人!這便是奧地利小説家茨威格的作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描述的,驚心動魄、悽婉纏綿的愛情。

“我要向你傾吐我整個的一生,我的一生是從我認識你的那一天才真正開始的。”多麼震撼人心的語言!茨威格筆下的那位神祕女子,這樣娓娓道來的開始她的回憶,她的傾訴,沒有甜言蜜語,沒有山盟海誓,卻足以蕩氣迴腸。或許對於每一個痴情的女子來説,有愛情的生命才有意義,而這個女子竟將初識對方視為生命的開始。

於是,這個13歲的少女,在她生命中靈光閃現的一瞬間,不可救藥地愛上了風流倜儻的小説家R。彷彿宿命一般,他們在經過了銷魂蕩魄的三個夜晚之後,有了共同的孩子。然而,為了不給心愛的男人增加負累,她獨自承擔着一切,甚至淪落風塵。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她才決定向對此一無所知的男人作出最後的感情告白。

對於這樣單戀的悲劇,在改編成的同名電影中,導演徐靜蕾提出了這樣一種全新的闡釋,也是一種獨特的愛情觀:愛你是我一個人的事,與你無關。這樣冷靜、堅強、灑脱,幾乎堪稱女性主義的楷模。然而,在我看來,徐靜蕾的改編畢竟是一種再創造,並不符合作家原意。在原著中我們可以看到的,只是一個美麗虛幻、痴情多感、專注執着的幽怨女子,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用飽蘸着一生的激情與孤獨、熱望與失落,歡樂與痛苦的筆,記載自己的心路歷程。

在這位女子剛剛成年,有了愛與被愛的`權利時,她回到維也納找到作家,毫不猶豫的把自己的少女之身奉獻給他。此時的她,何嘗不希望他對自己能夠如同自己對他一樣的深愛?然而,只有三日,在短暫的三日歡娛之後,在她的體內留下了他的血脈之後,他輕鬆自然的離開了她,同樣輕鬆自然的忘記了她。對於這種結局,女主人公是痛苦的,可又能怎樣?她追求的是一種純粹精神的潔淨的愛,沒被任何利益、企圖、功利污染的最為原始的本質的愛。既然他不曾愛她,忘卻了她,那她還能怎樣?去找他,那樣或許他最終會同情的憐愛她,但是那已經不是女主人公所渴求所堅持的真愛了。於是,她唯一能做的,只有默默的離開,孤注一擲的,倔強而又堅強的生下心愛的男人的骨肉,把孩子當作愛人一樣來呵護。即使如此,她也還沒有灑脱到可以不再需要他。為了能夠見到他,她生活在他的圈子裏,出沒在他的世界中,只為有一天能夠和他在一起,能夠圓自己一生的美夢。又相逢,她已是風情萬種的交際花,他還是一樣的花天酒地,一樣地認不出她來――“可怕的陌生”。作者寫到這裏,幾乎用了一種令人窒息的、絕望的筆調,來敍説女主人公無盡的悲哀。因此,女主人公並不是認為“愛你與你無關”,而是為了維護愛情的尊嚴而選擇孤獨;她對男主人公的奉獻,絕不是卑躬屈膝,喪失自我,相反的,她正是清楚的瞭解自我,真正的懂得愛情――純粹的偉大的愛情,從而義無反顧的投身進去。

“須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這是古代女子的熱情與貞烈。而在物慾橫流、愛情墮落為商品的年代,很多人已把愛情視同兒戲,“他們玩弄愛情,就像擺弄一個玩具,他們誇耀自己戀愛的經歷,就像男孩抽了第一支香煙而洋洋得意。”這種情況已註定了女人愛情之途的坎坷多舛。然而,我們的女主人公仍然堅持着自己的理想,將愛情視為生命,充滿着至高無上的激情,即使對方並不值得她這樣付出,她還是心甘情願去用一生的痴情守護着。這位女子這種近乎信仰般的愛與執著,令許多人扼腕歎息,但我卻真正能理解這種偏執與瘋狂。這份充溢着心靈的激情,是那麼高貴而華美,這種不顧一切的飛蛾撲火般的奉獻,不正是一種愛的極致嗎?為君沉醉又何妨,但願長醉不願醒——一千多年前的東方女子就這樣説過。這份無私與忘我,古今皆同。那麼,正如高爾基所説,茨威格不愧為“世界上最瞭解女人的作家”。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3

你的生命中也有這樣的陌生女人嗎?還是説你就是她?

很早就聽説過《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本小説,不知道當你聽到這本書名時的第一感覺是什麼?我當時猜這本書的內容一定很枯燥乏味,畢竟,一封信能有什麼可吸引人的,更何況還是一個陌生女人寫的信。

但是,當你讀進去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原來,這個陌生的女人就是曾經的你我,那個陷入愛情的瘋狂傻女人,對,既瘋狂又傻的女人。

這篇小説茨威格以書信的形式,講述了一個身患重病的痴情“少女”,在即將離世前,向自己喜歡的人道出了這麼多年對他的愛戀和為他所承受的辛酸,讓這個她生命中最重要,卻從未想起她的男人,瞭解了她的一生,更讓這個男人明白,她這一輩子都是在為了他而活,可他卻從未想起過她,從始至終她只是他生命中的過客而已。

説起愛情這種東西,我們都曾擁有過,也許你還記得,又或許你已經忘記了,但誰沒有過青春年少?誰沒愛過人?誰沒有過怦然心動呢?如果你想重拾刻骨銘心的愛情,可以在故事中來打開塵封已久的記憶。

這個女人默默喜歡了你十六年,可是你呢,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存在!沒錯,不是不記得,也不是不愛,而是不知道,從來不知道有一個傻女人這麼喜歡你的你,到底什麼才能在你的生命中留下痕跡呢?

從13歲開始,從女人還是女孩開始,直到臨死前,她依然熱情不減地回憶着與你有關的所有事情,每個細節都不願放過,她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聽別人談論你時的事情,也記得初次見到你時那天的場景,她把見到你的這一天稱為是自己“人生的開始”,是上帝對她的眷顧。

不管你喜不喜歡她,知不知道她,她只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默默的喜歡着你。每天守在門口,緊張的盯着門洞,渴望看見你,又害怕看到你,因為只要你出現在門前,她的心就會跳個不停,也許我們都曾體會過這種心臟快要停下來的感覺,喜悦又怯懦,是那個年紀純真不摻雜情慾的喜歡。

為了喜歡你,她知道你日常的所有習慣,記得你的每條領帶,可以輕鬆認出你的每件衣服,你的每個朋友。而且還曾經為了你幹了很多傻事。

“因為愛慕你,親吻了你摸過的門把手,還偷了你丟在門前的煙頭,這個你嘴脣碰過的煙頭是我眼中的寶物。晚上,她不知多少次找個理由跑下樓去,只是為了到衚衕裏看看你屋子裏是否亮着燈,以此來感覺你的存在,進入想象的世界,和你親近一點。而你不在的日子裏,她就像個活死人一般,沒有一點意義。”

後來因為母親的原因,她不得不搬家,與你分開。可即使這樣,她也無法忘記你,只好每天都沉浸在悲傷、自我折磨和對你的思戀中。本該跟家人快樂的日子,卻度日如年。

直到她終於可以獨自生活,再次來到你所在的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城市,她才覺得自己活了過來,雖然與你分開只有短暫的三年,可她卻日夜期盼這一天早日到來。而在這之後,她又再次過上了默默愛你的生活。白天工作,晚上來到你的.窗户外,感受你的存在,即使辛苦,卻甘之如飴。

她以為這樣的日子會一直這樣下去,或許某一天,可以遇到別的他,過上簡單平凡的日子。可一切的一切,卻被和你的再次相遇打亂。此時她已不再是曾經的孩子,而是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雖然你依舊沒認出她,可她還是忍住了內心的失落,將自己獻給了你。

因為得到過,所以就不想再失去。所以,情願默默忍受你的記不得,默默忍受你的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默默為你生兒育女,默默忍受被你拋棄的“幸福”。

即使這樣,但她還是渴望着你能再次呼喚她,哪怕只是1小時,為此她拒絕了所有的求婚者,她“相信,哪怕自己死了,你呼喚時,依舊能從躺屍牀上站起來,跟着你走。”因為,她始終記得你的生日,記得每年送你白玫瑰,記得你説的那句“美好的東西是永存於心的,我是不會把你忘掉的”。多麼美麗的謊言,可她卻依然堅信着,至死不想忘。

她真的不曾抱怨過嗎?不,她抱怨過,因為除了你之外,每個人都對她好,寵愛着她,唯獨你卻把她忘得一乾二淨,或者説你從未記起過她。

有一段時間,她曾經天真的以為自己抓住了你,抓住了你的血脈,就像所有狗血劇中的劇情一樣,奢望用孩子拴住你,可是,“這孩子到底是你的兒子,有着和你一樣的作風,在一夜之間,就殘忍地離開了,永遠不再回來。”是的,你們的兒子死了,鏈接你與她血脈的紐帶,從這個世界消失不見了。可笑的是,從始至終你都不曾記得她。

可她最後留給你的話還是“謝謝你……我愛你……永別了……”

這個傻女人永遠的離開了,可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個傻女人存在着,她們為了自己喜歡的人背井離鄉、與家人鬧掰、放棄自己的理想,甚至放棄了自己。可男人們呢?假裝不知,只是自由自在的過自己的日子,不願意為家庭分擔,不願意承擔責任,甚至不願意接受這份沉甸甸的愛。

愛情最美好的樣子,雖然不能把風花雪月作為常態,可最起碼也該在柴米油鹽中幸福吧?

如果你是女人,請慎重做這樣的傻女人,一定要學會保護好自己。

如果你的男人,請真愛你身邊的那個女人,做她雨天的傘,晴天的樹,為她遮風擋雨吧!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4

我做過這樣的夢,夢裏有一個女人,躲在餐廳陰暗的角落,端着高腳杯,關注你,守望你,而你的視線卻從未觸及角落裏那個憂傷的女人。臉龐的濃粧刻着苦淚的痕跡,我以為你會看見,我以為你會知曉,而你卻從未留意寒風中那個暗自哭泣的女人。

也許每個人都是某個人的至愛,只是那個人從未提及她的執著,而不經事的你只顧追求自己的美好,忘記了角落裏注視着自己的陌生目光。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時候,我哭了,一個女人,從她不經事的童年到生命的凋謝,十八載花開,十八次燕南,她依舊守望着他,等候着他,等候他送來相識已久的目光,等候他送來鎖定生命的戒指,等候他送來凋零青春的一支白色玫瑰。

年華匆匆而逝,從滿懷心事的童年,到煙雨濛濛的花季,再到顛沛流離的結局,她的生命彷彿只因他而存在,只因他而精彩,可那男人生命中卻只有她劃過的一絲快感,只有她帶走的一支慘白的玫瑰,玫瑰謝了,心也死了,死在那個沒有星光的夜晚,死在他從未停留的心上,除了他,誰還能在那裏留下半點印跡?他卻淡忘了,淡忘了那個扎馬尾的女孩,淡忘了那些斑駁的血跡,多少次相逢,多少次等待,他從未想起。他給她錢,給她回憶,給她絕望,可那女人不是他嘴角的硃砂痣,也不是他胸前灑落的飯粒,她只是他眼前飄落的一片葉子,只是他腳邊滑過的一粒細沙。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講述的是一位作家郊遊回來的時候,收到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對這個女人他幾乎一無所知,而那個女人卻深深地愛着他,她瞭解他的全部,也許在他看來,信中所講述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對這女人來説,卻是生命的全部。陌生的筆跡將一個女人淒涼的一生娓娓道來,她的喜怒哀樂,她的點點滴滴,零落在那幾十頁微黃的信箋紙上。那女人唯一的兒子死了,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她拿起了筆,蘸着墨水,落下的每一筆都是她生命和愛情的'印跡,有甜蜜的回憶,也有痛苦的劇情,而她沒有抱怨,沒有責備。

作家是一個風流倜儻的男人,他對每個女人都那樣熱情,那樣温柔,在他眼中,也許愛情不過只是一場場風花雪月的表演,那男人把她當作街邊的妓女,把她當作夜總會招搖的小姐。在萬千人羣中,在歌聲飄搖的劇院,在燈光曖昧的夜總會,甚至只是一隻搭在欄杆上的手,那女人都能認出他。而他,只識那女人曼妙的身姿,只識勾魂的眼神,即使站在他跟前,即使躺在他身邊,他的目光依舊是那麼陌生,那麼遙遠。

那天是他的生日,他收到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而那女人已經帶着她的等候輕輕地離去;那天是他的生日,他的花瓶第一次空落落的,他的心也空落落的,無所謂快樂與無所謂悲傷;那天起,卻不會再有人記起,不會再有人在他生日那天送上一束清香的白色玫瑰,不會再有人給予他如此熾熱而又不求結果的愛情;從那天起,那女人微弱的呼吸就此散去,那男人或許還能記起那些倏而忽逝的往昔,或許他自己也會就此老去。

我想人生就是一場充滿偶然的戲劇,原本毫無瓜葛的兩個人,因一次偶然的搬家糾纏在一起,就像牆角的一棵樹和一根藤,藤緊緊地纏着樹,順着它高大威武的身軀蜿蜒上升,貪戀它,依偎它。而樹卻只識它的枝枝葉葉,只識那些慵懶的陽光,它舒展着肢體,從不肯低頭看一眼盤在腰間的那株楚楚可憐的藤,它甚至不知道它。也是因為一個偶然的出現,男人戀上了她的母親,那女人到了因斯布魯克,在將行的那個晚上,她用盡了全部勇氣,敲響了對面房間的鐵門,卻無人應答。

“從你的門口到我家一共四步路,我卻走得疲憊不堪,就彷彿我在深深的雪地裏跋涉了幾個小時似的。”那四步路的距離就是他們一生的距離,她的一生也走得是那樣的疲憊不堪。因為她的堅持,她回到了維也納,每天她站在那男人的樓下,守望着他房間裏微弱的燈光。某個晚上,她引起了他的注意,並最終委身於他,那三個曖昧的夜晚是那女人生命中最燦爛的時間。可那男人卻總是在她最幸福的時候離開,歸來就再也想不起那個愛他的女人。

如果不是那女人的膽怯軟弱,如果她能説出沉積在心裏的話語,如果他能在離開的時候帶上她,如果……這一切的一切都將被改寫。然而,生命中沒有如果,那女人的兒子死了,她也死了,那根依偎在那男人軀幹上的常春藤枯萎了,輕風捎來了乾枯的葉子,他攤開微黃的信箋,故事也就塵埃落定了。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曾經我和你如此接近,你吻過我的發稍,牽過我的手,我噠噠的馬蹄從未驚醒過你緊閉的心扉,在你繁星滿天的夜空裏,我只是微不起眼的一顆,在你落英繽紛的小道上,我只是一片細小分明的枯葉,或許在那男人看完那封信的時候,他會感到惋惜,他會感到自責,然而斯人已逝,早已挽不回他不曾珍惜的情誼。

那一年的寒風中,我畫了很濃的粧,我以為你會看見我,關注我,然而,你只是走過,匆忙的走過,像一隻沒有雙腳的鳥,從不肯回頭,也從不肯停留。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5

茨威格是被公認的世界上最傑出的三大中短篇小説家,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他便已經飲譽全球。看了他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感觸很大。《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其代表作之一,講述的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着一生的痴情,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着一生的痴情,寫下了一封悽婉動人的長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絕望的愛慕之情。小説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經歷,寫出了愛的深沉與奉獻。高爾基曾由衷地讚賞這篇小説“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

最早知道《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在高一,當時是在《視野》雜誌上面看到的本書的簡介。看了簡介之後,吃了一驚,因為單看故事情節和文章筆調,我還以為是中國作家的文章。小説中的作家簡直就是中國落拓浪蕩文人的代表。同時我感受到這樣一位描寫人性的作家,肯定是很受中國讀者歡迎的。我們的讀者對描寫人性的文章是很感興趣的。長期以來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是人的文化,最近的暢銷書目講得最多的`就是關於人性的駕馭。

20xx年,號稱北京電影學院才女教師的徐靜蕾依據茨威格的文章,自編自導了中國版《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把文章的故事移植到中國,男女主人公的職業與原著相比,比較中國化,其他的故事情節則基本忠於原著。該影片參加第52屆西班牙聖思巴斯蒂安電影節並獲得最佳導演銀貝殼獎。而在1948年,美國環球影片公司已經把茨威格的這個作品搬上銀幕。但是1948年的電影與原著相比,有一些刪改。在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同時,我反覆看了幾篇徐靜蕾的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小説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茨威格細膩的描寫,我們讀了之後為什麼沉浸其中?作家對女性心裏的剖析,準確、深刻、細膩、真實,所以我們願意相信。這些細微之處,會帶給我們很大的震撼。有人考據到,茨威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弗洛伊德的影響,弗洛伊德大茨威格20多歲,但是兩人關係很好。個人認為這個考據是沒有必要的。首先是弗洛伊德的學説對20世紀的文學藝術哲學等方面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茨威格的小説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但是不能説所有講到人的感情、情慾的都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響。那麼在弗洛伊德之前創作的關於人類感情慾望的是不是也要這樣講了?弗洛伊德只是給了我們一個解釋這些現象的途徑和方法,但是不能泛化。另一點,交情好未必就要受影響。同樣在一個大學工作而且關係好的老師也有不少,但不能保證他們的觀點、研究方向就一樣。應該説,茨威格對弗洛伊德的學説是大致贊同的,但是但針對“戀母情結”和“情慾的不可控制”這兩點,也闡述了不同看法。茨威格認為人的理性足夠強大,人的情慾是可控制的。

很多人對小説中的男主人公不置可否,可能是現在大家的思想都比較現代的緣故。但是我對小説中的那個作家是極其鄙視的。他的輕浮和不負責任是陌生女人悲劇的直接誘因。文化人要有文化人的樣子,文化人要愛惜自己的羽毛。可是似乎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助長了流氓文人,以自己玩弄過多少女性為炫耀的資本,以自己身邊有多少美女為榮。碰到這樣的文人,每一個有良知的公民都要人人喊打。

中國文化圈長期流行一個詞“風流才子”。這就是一個不良的導向。常常讓人們搞不清楚是因為才子而風流了,還是因為風流就成為才子了。很多的小文人老是按後面那一條來理解,學識文采不怎麼樣,倒是挺喜歡招蜂引蝶的。也不看看自己的窮酸樣,咱是大款嗎?咱養得起小祕嗎?還那麼多個。其實就是誘拐純情少女,有點社會閲歷的人就知道,這樣的文藝小青年(注意不是文藝青年)靠不住。“不是樽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馬,不敢輕多累美人”。看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發現:原來西方也有流氓文人啊,估計還不少。當然,一個作家的水平跟他自身的生活閲歷和道德水準並沒有絕對的、必然的聯繫。

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幹什麼事情,都要知道這個前提就是要有社會良知和職業道德。為什麼當作家?讀聖賢書,所為何事?難道不是為了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嗎?而作家本人呢?十分喜歡北京師範大學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樣的作家才是一個合格的作家。二月河先生説過:“拿起筆來,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筆後,夾着尾巴做人”。一些女生跟我開玩笑:“看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電影或者原著的女生估計不會嫁給你們文科男生了”。我説:“那是個別現象,主流還是很好的,可得分清主流支流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