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釣魚的啟示》有感14篇[精選]

來源:文書谷 1.82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釣魚的啟示》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14篇[精選]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1

人要做一個遵守道德標準的人,做一個分清是與非的人,這是我從《釣魚的其實這篇課文所受到的啟示。

在課文中,有這樣一來一句話: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人的`“魚”。這句話藴含着深刻的道理。

誘惑人的“魚”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有一次,老師剛把單元測試卷發下來,我有98分,是全班最高分。我把卷子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卻發現有一道閲讀題錯了,老師並沒有扣分。我心中暗喜:這道題還真幸運,不然要扣3分啊!可剛高興完,又想:這樣做是不對的啊,老師經常教導我們做人要誠實。最終,我還是把卷子交給了老師,看着鮮紅的95分,心裏踏實了許多。

生活中處處都有着道德給我們的考驗,我們要在道德的面前作出正確的決定也許很難,但只有作出正確的決定,才是一個遵守道德標準的人,才能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2

釣魚,是一個休閒快樂的事情,但也存在着道德的問題,我讀了《釣魚的啟示》這一課後,我知道了男孩在沒有到指定時間時釣到一條很大的魚卻還要放回湖中,對誰來説也是有幾分不捨得的,雖然在夜深人靜的晚上,但是有一句話説:“人在做,天在看”即使別人不知道,可是你失去了道德,就等於失去了個人的品德和素質,課文中的爸爸,是一個很好的父親,他教育兒子從小就做一個有道德的好人,才使自己的`兒子長大後成為一名著名的建築師,我很佩服這個偉大的父親,也是他讓我學會了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孔子家語.致思裏面有一個關於道德的小故事,叫做《三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歎説: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説:“你侍奉父母,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古代有很多像仲由一樣的講道德的人,道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道德可不是光口上説的,而是要運用到實踐中去,管理好自己,它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3

翻開語文書,一篇課文映入我的眼簾,那就是《釣魚的啟示》。它主要講述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深深地體會到“從小受到像把大鱸魚放回湖額力量中這樣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這樣的道理。 日記

文中有一個這樣的片段:“我抬頭看了一下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的影子和船隻,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從這裏可以看出即使兒子把魚帶回家也沒人知道,可父親還是遵守規則把魚放了回去,突出了父親在道德抉擇上的堅決態度!

還有一段話也讓我記憶猶新,就是兒子自己感歎的那一段話,從中可以看出父親那一晚的行為,讓兒子獲得了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獲得了一份無法用金錢換取的精神財富!

在生活中,很少有人如此遵守規則,像有些人,開車過紅綠燈時,看周圍沒人就闖紅燈!還有的人在學校裏,看周圍沒有值周生,就在走廊上打鬧玩耍,或是站在窗户旁的護欄上向下望。像這樣的行為就是違反了規則!都是危險的做法!我們還要經得住誘惑,不能被金錢、地位、勢力、名利,或是一些對自己有好處的事而縱容壞人!最後,我想對大家説:然我們從小做起,做一個遵守規則不受誘惑的人!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4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釣魚的啟示》。

《釣魚的啟示》這篇文章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作者在童年時代,釣到了一條罕見的大鱸魚,可是,這條大鱸魚是在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夜晚捕撈的。父親為了道德,讓作者把魚放回去,最終,作者把魚放回去了。而在作者三十四年後,他終於明白了父親當年為什麼讓他放回鱸魚。

剛開始閲讀這篇文章時,我為作者打抱不平:“這麼大、這麼漂亮的大鱸魚,一定會非常美味,把它提回家的路程中,説不定還會投來別人羨慕的眼光,換作我,早就得意洋洋了,而文中的父親真是錯失良機,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呀!也不知道文中的父親是怎麼忍心讓孩子把鱸魚放回湖裏的。”可是當我看到文章後面時,就改變了這樣的想法:文中的父親不是不疼愛孩子,他是把道德放在第一個位置上。他覺得自己如果不讓作者把鱸魚放回湖裏,而是等到鱸魚捕撈開放日那一天來吃,作者也會學着他的一舉一動,長大後成為一個不道德的人!最終,在文中的父親的影響下,作者長大後成為了一名成功的建築設計師,一名成功的作家。文章裏有一段話令我受益匪淺——“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與力量。”是呀,捕撈鱸魚的時間沒到,把釣到的鱸魚留着,就是錯誤的;而把鱸魚放回湖裏,就是正確的。道德認識、道德抉擇很簡單,可實踐卻很難很難。可想而知,當年文中父親讓作者放回鱸魚,就是他對作者嚴格的道德和深深且真摯的愛呀!

在實際生活中,我也曾經面對過道德難題:有一次,我去商店買文具,售貨員阿姨沒注意,給我多找了幾元錢。在回家的路上,我苦苦思索着,錢,到底還不還?佔為己有吧!媽媽説過不會給我零花錢,這多找的錢就是我的了,我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將錢歸還吧!這畢竟不是我該擁有的錢。再三思考下,我做出了覺定——歸還!我寧願喝西北風,也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當我把錢還給阿姨時,阿姨連聲稱讚我,我十分開心。是什麼驅使着我把錢歸還的呢?正是《釣魚的啟示》這篇文章中令我受益匪淺的句子啊!

道德——這是一份無法用盡金錢換取的人生財富。我們做有道德的人,不是為了別人的稱讚,而是要我們心中真正有着“道德”這兩個字啊!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5

《釣魚的啟示》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這使我想到裏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在沙漠裏考察,中途自帶的水喝完了,他步履蹣跚地在沙漠中行進着,覺得死神離自己不遠了。就在他馬上要倒下時,透過汗水他隱隱約約地看到前面有一座房子。他使盡渾身的`力氣,往那座房子走去。使他欣喜若狂的是一所沙漠急救站!他推開房門,臉上的喜悦頓時一掃而光:裏面什麼也沒有,只有一個取水台和一個水壺。他想到取水台取水,可一滴水也沒出來,只見上面貼着一張牌子,上面寫着:

旅行者,請你把水壺裏的水倒進取水台,這樣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泉水從裏面流出來。

看後,他便閉目沉思:到底要不要倒呢?如果牌子上的話是假的話,豈不是失去了唯一的希望?如果把水喝了,倒還可能有生存的機會。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他還是把水倒進了取水台。過了一會兒,只見取水台源源不斷地湧出了泉水。他衝上去痛痛快快地喝了個夠。接着把水壺灌滿,還在上面又貼了一塊牌子:請你相信我,這是真的!

生活中也不乏有這樣的例子。記得有一次老師帶我們去果園摘蘋果。老師宣佈:“每人摘一個最大的蘋果,但只能摘一次。我在對面等你們。”學生們興高采烈地進入果園,不一會,只見大多數都沮喪着臉走出了果園。一個男生説:“老師,我一進果園就發現了一個很大的果子,我立刻摘了下來,後來才發現還有比這更大的。”

“我進果園時,也發現比這更大的,但我沒摘,最後摘到了一個我童年時期從未見到的大蘋果。”

"你做得真棒!"老師誇獎我。

一個人不能眼紅一時的利益,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失去了一生的財富。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6

看了這篇課文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是啊,與課文的作者相比,我們有些地方做得很不對,因為生活中有很多人不遵守規定.在汽車上,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人往老、弱、病、殘、孕專座上一坐,讓本應坐在這裏的人站了好幾站。我真想走過去問他們:“你們是老人、弱者、病人、殘疾人還是孕婦?”有的人買東西時,使勁往前擠卻不排隊,他全然不知有的人因為他們的擁擠而倒在地上……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會有這種不良的現象在我們身邊出現、發生呢?是因為誰都不忍心將利益這條“大鱸魚”放回“湖”中。搶座位的人不就是為了坐上座位舒服點嗎?不排隊的人不就是為了先買到東西嗎?只要人們能夠剋制住心中的.慾望,就不會再有這種不良現象發生了.古今多少人,不都是被誘惑人的“大鱸魚”——利益害得身敗名裂、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嗎?

所以,我們要學會拒絕誘惑,要遵守規定、明辨是非,不能貪圖一時的誘惑,不能貪圖一時的利益,幹了虧心事.我相信,大家如果能在誘惑、利益面前説“不!”誘惑就無法攻克你的心靈城堡,自然就逃之夭夭了!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7

在《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道德只是一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一個人要是從小就受到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這句話雖然簡短,可對我來説,卻藴含着很深的啟示:做人要講誠信,判斷道德的是非很簡單,可要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上,自己的身上,卻很難。假如你一次又一次地堅守了道德,那麼道德就會成為一種習慣,以後的人生路就會走得更加平坦。在文章中,作者寫到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到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當時“我”對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喪”,但最後“我”還是依依不捨地把魚放回了湖裏。放生後,卻明白了道理:雖然這一次的'抉擇讓我很不情願,但是如果我選擇了利益,那麼,有了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以後就會養成習慣,無視道德的存在。

在生活中,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有一次,我在小區裏走着,忽然發現了50元錢,我頓時又驚又喜,連蹦帶跳的跑過去,把錢撿了起來。我正準備佔為己有的時候,想到了《釣魚的啟示》裏父親説的話,左思右想,還是就把錢交給了物業,找到了失主。

其實,在生活中,道德佔據着重要的位置。有許多事都不捨得放棄自己的利益。你堅守道德,你就會得到更大的財富——道德!

是啊!道德只是一種習慣,只要你時時督促自己,行為道德,你將把道德當做自己的必須具備品質。他將帶你取得成功,贏來財富!

我們的人生才剛起步,可能會面對很多的誘惑,請記住道德是一種習慣,這樣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8

這篇文章講了:作者和父親釣到了一條又大又漂亮的鱸魚,但因為那時還沒到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所以父親要作者把魚放回湖裏去。儘管那時沒有人,面對父親的堅持,作者依依不捨地把鱸魚放回了湖裏。

這篇文章中,父親告誡作者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讓我想起了:有一次,我正在金鳳廣場玩,突然發現地上有5元錢,而且那裏也沒有什麼人,我就把5元錢撿起來了。我想到:到底交不交給警察呢?如果不上交,這麼熱的天,我就可以買雪糕了,但不上交的話,我的`心裏就會不踏實;如果上交的話,我就不能買雪糕了。猶豫了好一會兒,我才把那5些人因為幾角錢就猶豫不決,可見道德實踐之難。

這篇課文讓我感受到了:道德,是一件用金錢無法換取的人生財富,擁有它,你將會終生受益。所以,我們要做有品德的人,不要貪圖小恩小惠,更不要被金錢。地位。名利所誘惑,不然,你將走上犯罪的道路。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9

我學了一篇課文叫《釣魚的啟示》。

“我”十一歲時,跟着父親去附近的小島上釣魚。在皎潔的月光下,我釣到了一條很大的鱸魚。父親看了看錶,這時正是晚上十一點,離鱸魚捕撈開放日還差兩個小時。在父親的強烈的要求下,我只好把鱸魚放回湖裏。過了三十四年,我已經成了一位建築設計師,長大後我終於明白了父親的用心良苦。

文中的“父親”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受到道德的考驗,後來孩子成為了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他命令自己的孩子十分冷酷,不管獲得多大的利益,只要不是腳踏實地得到的,都讓孩子捨去。他很有原則,只要是違反規定獲得的東西就不會接受。

文章中的“父親”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他為了讓我把字寫好,毫不猶豫地給我買了一本練字本,讓我每天寫兩頁。我跟他説不想寫了,他説:“必須寫,如果你寫不好字,長大別人看你第一印象是不怎麼好的。”在他的強烈的要求下,我只好靜靜地寫。我真感謝我的'父親,他雖然有時很嚴厲,但他也很愛我。他和文中的父親都有一個共同點,都一樣愛自己的孩子,但會用警告的語氣愛孩子。

通過這篇課文和我自己的經歷,我明白父親的愛是偉大的,父親的愛是警告。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10

“天知地知,就是無人知;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有件事做得對做得好。”這是一位美國著名建築師詹姆斯。勒菲斯特説的,來自他對兒時一件事的感悟,就是《釣魚的啟示》的內容。

主要講了三十四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前兩個小時,所以父親讓我把鱸魚放回水裏的故事。

“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着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着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翁動”此時我和父親是多麼得意,能夠釣到一條這麼大的鱸魚。可是過了一會兒,父親把目光轉向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爸爸,為什麼?”我急切的問。“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説。從這,我深深的體會到,當時“我”是多麼的'不理解爸爸的做法,是多麼痛恨爸爸,責怪他的奇怪想法。可“我”知道父親這樣做是有用意的。

讀了父親的話,我不禁想起了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有一次,我到超市買東西,挑選完後排隊付錢,排在我前一位的人很得意,我不解他為什麼這樣,便上前一步看了看,原來是售貨員多找給了他五元錢,至於嗎?我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不僅僅是超市,別的地方也同樣。如:街上會有人隨手亂扔垃圾,不尊重清潔員的成果,不遵守規則,從這可以看出什麼,很簡單,就是道德的問題。現今的社會中缺乏道德的事真的太多太多,我們就應該像文中的主人公那樣遵守道德規則。

一句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只要樹立起勇氣和力量,就能自覺的抵制住“誘惑”。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11

今天我學了一篇課文《釣魚的啟示》。這一篇課文講了一對父與子在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晚上釣到一條大鱸魚,兒子想把魚帶回去可是這樣做會越過道德底線。可父親還是堅決要兒子把魚放回去。後來這個兒子在人生的旅途中常常注意“道德”這兩個字,最後成為一名成功的建築設計師。

讀到這裏你一定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位父釣到這一條大鱸魚還堅持要把他放回去呢?那就是因為道德這兩個字一直在兒子腦海中盤旋。我不禁為那父親感到驕傲,因為他沒被那條“魚”所誘惑。

我們同學們也不止一次的遇到了那個絆腳石:學校裏考試,老師多給了幾分,沒人知道,是改還是不改;買東西時,售貨員多找了錢,歸還?還是將錯就錯;過馬路時,紅燈亮了,但四周沒有警察,衝過去還是等待……這些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因此,我們同學們要用道德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終身做個正直的`人。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12

讀了《釣魚的啟示》這篇文章,我有許多的感觸,想了許多許多……

本文講述了作者小的時候釣到了一條又大又肥的鱸魚,因為不到開放鱸魚的時間,作者的父親一定要作者把魚放回湖中,作者當時十分不解,後來才慢慢明白。

文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最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是啊!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得問題,關鍵的是選擇了“是”還是“非”!放棄眼前的“非”,也許你會獲得更多的利益!

記得在三年級的時候,我在馬路邊的綠化地上,發現了一張五元的紙幣,我眼前一亮,快步走了過去,心想:哈哈,今天運氣真好啊!一出門就撿了五元錢,這下我可以買兩盒“幸運星”了!我拿着錢高興地向學校走去。一來到學校,我就聽到同學們紛紛議論着三(三)班的某某某拾了300元的現金,交給了校大隊部。聽到這裏我覺得十分慚愧,別人拾了300元都知道交公,而我呢,拾了五元就想佔為己有,真是太……我立刻把撿到的錢交給了老師。(.)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在心裏不由的唱起了“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裏邊……”的歌,開心極了!

讓我們做個有道德的人吧!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13

當我讀《釣魚的啟示》時,讓我獲得了許多知識。

這篇文章講了:作者十一歲時,有一天,像往常一樣去湖邊釣魚,那是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晚上。作者和他的父親一起來到湖邊,作者掉到了一條很大的魚,因為離捕撈開放日還有2個小時,在他父親嚴格要求下,作者放了那條魚。那個夜晚給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

當我每次讀到“道德只是一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這句話就讓我想起了曾經在《普法欄目劇場》看到了相反的事例:

有一個大學畢業的女孩,在一個工廠裏工作,她已經結婚了,她的老公卻是一個連國小都沒有畢業的人,十分不愛讀書,跟她同一個工廠,已經工作8年以上。過了很久,那個女孩還沒升一職,後來她的同事告訴她要去拍拍馬屁。她聽了同事的話,把部長最喜歡吃的臘肉送去了,部長喜歡了她,那個女孩就借這個機會用非法手段做成了副部長。最後,所有事情都真相大白,他們倆被趕了出去,還受到了法律的懲罰。

我們應該向作者一樣:從小時候開始,處處嚴格教育,事事嚴格要求,才能成為有道德的人。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14

《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着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的啟示一事,從而説明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記敍的,釣魚過程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啟示部分的句子比較難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課文比較深奧,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薰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關鍵所在。在課堂活動中,王淵老師能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優選組合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釋化疑點,以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一、強調獨立閲讀、探究性閲讀

在教學中,王老師結合學生學習的難點,啟發學生就“啟示”提出疑問、發現問題,然後引導學生通過解讀文本來解決問題。“作者在釣魚時發生了事?又得到什麼啟示?”“這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人的‘魚’是什麼?”

二、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可以看出,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

三、抓語言空白點,感悟父親語重心長的話語背後的意藴

《釣魚的啟示》是藴含人生哲理、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這是文體人文性的一面。語文課應該有語文味,要在濃濃的語文味中奠基學生的精神。課堂中,要立足於文本,將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整合。教學中,王老師抓住文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想象:父親不容爭辯,難道我的父親從來沒有心動過?從而讓學生在模擬的爭辯中體會到“放魚”的可貴之處在於無人知曉下的“誠實”“守信”,又通過練筆,將父親話語背後的意藴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促成價值觀的達成。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促使人文目標的達成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整合。

四、由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

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然後引發學生想象:“這與那條鱸魚相似的魚是什麼?“當你一次次的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我就想起父親告誡我的話。”父親會告誡我什麼?接着巧妙地引出原文中父親的話。最後引導學生進行道德體驗:要是站在道德的十字路口,遇到這樣的或那樣的“魚”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總之,在此課的教學中,王老師做到了凸現語文本體,強調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整合。同時又強調自主感悟,個性解讀。《課文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引導學生潛心涵詠,品析誦讀,切己體悟,在一次又一次與文本自由充分對話中,入情入境,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