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荀子《修身》讀後感(通用27篇)

來源:文書谷 2.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荀子《修身》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荀子《修身》讀後感(通用27篇)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1

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孔子核心思想“仁”,孟子核心思想“義”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禮”、“法”的思想,被後世尊稱為“後聖”。

然而,荀子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他的兩個弟子,李斯和韓非,提出了與儒家思想背道而馳的法家思想,李斯還通過運用法家思想幫助秦王嬴政平定了天下。可以説在戰國時期,荀子提倡的儒家思想並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可是在漢朝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被抬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地位,孔子被尊為帝王之師。當今,許多國家開設孔子學院,以儒家為旗號介紹中國文化。同樣的思想,為什麼不同時代受到的待遇落差如此之大呢?

我個人認為,時代的背景不同是造成同一種思想受不同待遇的主要因素。在春秋戰國時代,羣雄爭霸,戰亂不斷。此時各國統治者為了使本國不被吞併,將主要精力投入在修明內政與修治軍事方面。而各國統治者迫於戰爭的壓力,需要擁有一個快速而有效的使百姓歸順、人民各司其職的辦法。儒家思想提倡感化百姓,但是感化百姓所耗費的時間過長。而法家思想提倡嚴格按照法律治國,賞罰分明,正好符合統治者的需求。所以在春秋戰國時代,法家及兵家思想得到重用,而儒家思想則被統治者拒之門外。

到了漢朝,國家基本安定,人們之前被秦朝嚴苛的法令壓迫得無法喘氣,此時需要的是一種相對和諧鬆弛的社會環境。因此統治者採取儒家思想治理國家,注重禮樂,提倡人們修身養性,增加學識,以儒家思想來規範人們的行為。

由此可見,統治的思想與政策因時因地而改變,荀子的思想在他有生之年不被採用,並不代表他提出的説法沒有可取之處,而在於不適應時代需求;他的兩個弟子在當時能夠得到重用,並不是因為學識超越了老師,而在於他們能迎合統治者的心理,提出符合時代需求的思想。要感歎也只能感歎荀子的生不逢時了。

《修身》講述的是使內心充盈、理氣養生之道。它倡導君子仁德、謙恭、遵從道義與法度,去做使內心安適之事,批判了追求名利、不講究禮義之人。

荀子《修身》一篇中圍繞“禮文”和“法度”展開討論。“禮”,指的是人們所應具備的道德素質與禮節;“文”指的是知識,“法度”是人們應該遵循的法律法規。荀子認為:“做人不講禮文,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講禮文,就沒有成就;國家不講禮文,就不得安寧。人沒有法度,行動就狂妄;有法度,而沒有見識,心情就惶窘不安;依從法度,而又深明事理,然後才態度温和可親。”

荀子還特殊強調了導師的重要性。他認為:禮文,是所以端正身心的;導師,是所以正確地闡述禮文的。沒有導師,我們就無法知道禮文是否正確。導師怎麼説就怎麼做,這就是理智順從導師。情感安於禮文,理智順從導師,這就是聖人。在戰亂的時代,統治者都在鼓勵人民耕戰時,荀子卻在提倡注重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得不説荀子還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實現“修身”,在禮文方面要做到:體貌恭敬,內心忠信,仁民愛物,注重自我反省;在法度方面要做到:遵守法度,用善行來理氣養生,順從導師,增加自身知識,成為知識淵博之人。

荀子這一篇言論不僅在當時社會具有一定的作用,對於當今社會也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如今,伴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可是精神世界卻在不斷縮小。我們所需要的,正是荀子所提倡的“修身”,通過“修身”來填補精神世界的空白。

這就是我對荀子《修身》的一點看法。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2

讀《廉潔修身》有感 古人云:“‘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富貴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古代賢哲不勝枚舉所倡導的,都充分體現了我國廉潔文化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勤以立志,儉可養德。”是做人的美德。書中提到的典範——周恩來總理;在人們的印象中,他總是那樣的風度翩翩,殊不知,他僅有的幾套料子服裝,大都穿了十幾年!不僅如此,總理的飲食簡單,住房簡陋,從不收受饋贈禮物。儉是德的體現,只有倡儉尚廉,鄙棄奢侈,克己奉公,才會為人所景仰。 “知屋漏者在宇下。”奉公守法的蔣慶給自己定下的“九不可”準則是一帖清醒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她的準則卻更全面的反映了做人的良知,將人生格言抄在紙上,貼在牆上容易,但作為一名女法官,像蔣慶那般一絲不苟的付諸到行動上是極難的。作為一名普通公民,更是要依法自律,慎獨修身。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的赤子之情溢於言表,他為人的教育和民族的解放事業鞠躬盡瘁,奮鬥終生。從“知行”到“行知”,行知哲學裏的知行統一,是對廉潔修身教育的重要要求。“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習慣的結果。”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廉潔修身教育,絕不能“始於言而止於行”,而應當貫穿知行統一的思想。 斯人雖逝,精神長存。錢學森在國外事業如日中天時毅然回國,他為祖國,為人類,做出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不禁以自己嚴謹和勤奮的科學態度在航天領域為人類的進步作出卓越的貢獻,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高尚人格,成為光耀寰宇的科技巨人。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責任心的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應該肩負起歷史的重任,把滿腔的愛國熱情化為報國之志,胸懷天下,大智大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讀完此書,肩負着祖國囑託和時代重任的我們,一定要不辱使命,尊榮棄恥,見賢思齊,廉潔自律,努力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言正身正行方正,腦清手清行自清!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3

這個學期,我讀了《廉潔修身》這一本書後,讓我深受教育,更使我懂得做一名好少年必需具備的基本品質:誠實守信、勤勞節儉、謙虛禮讓、自省自律、遵紀守法……其中,最讓我感到深刻的是: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因為我覺得這兩點對於青少年很重要。

在“誠實守信”這一單元,它裏面講述了要如何做人,為什麼要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有什麼好處。例如:成功“通行證”,一個讀名牌大學的博士要出來找工作了,便到各家招聘人的公司去。他去了很多家,每家公司的老闆都對他的學歷很滿意,不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放棄他。看到這裏時,我就覺得很奇怪,他學歷既然那麼好,為什麼要放棄他呢?為了知道為什麼,我便繼續往下看。那是因為他有兩次“逃票”的記錄,所以多家公司才放棄他。這看上去只不過是區區一件小事,但卻毀了他的大好前途。我更明白了這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在“遵紀守法”這一單元,它裏面最令我感悟的是“鐵面包公”——包拯,是北宋時期的一位有名的清官。他在公堂上公平公正,絕不以包大人這個身份來濫用職權謀取私利。該打就打,該罰就罰。對親人也不偏私,幫理不幫親,都是以公平公正的態度去對待,永遠公平公正,從而贏得大家的讚賞。

謊言再美麗,總是害人害己,終究也被人識破,誠實是做人的根本,這種美德好比盛開的花朵,以權謀私,總是害人害己,不如遵紀守法,從而還能夠贏得大家的讚賞。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4

這個學期,我讀了《廉潔修身》這一本關於青少年修身養性的書,讀後,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做一名好少年必需具備的基本品質:誠實守信—勤勞節儉—謙虛禮讓—自省自律—遵紀守法。其中,最讓我感悟深刻的是: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因為我覺得這兩點對於青少年來説很重要。

"誠實守信"這一單元它裏面講述了要如何做人,例如《成功的"通行證"》:一個讀名牌大學的博士,因為他畢業了,所以就出來找工作。他去了很多家招聘人的公司去面試,每家公司對他的學歷都很滿意,但是他有兩次"逃票"記錄,所以才放棄了這為人才。謊言再美麗,是害人害己終究也被人識破,誠實是做人的根本,這種美德好比盛開的鮮花。看上去是區區一件小事,卻毀了他的大好前途。

"遵紀守法"這一單元主要講述了為什麼要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有什麼好處。例如<<鐵面包"——公拯>>:包拯是北宋時期的一位有名的清官,他在公堂上都是以公平公正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名囚犯,不以權謀私,貪髒枉法,更不會以"包大人"的名義而對囚犯濫用私刑。他對親人也是公平公正,決不偏私。從而贏得了大家的讚賞。在這個單元裏我總結出了一句話:以權謀私,總是害人害己,不如遵紀守法,從而還能夠贏得大家的讚賞。

這本書很有益,對我的幫助也很大,是一本真正的好書,我要好好的品讀,好好領會裏邊更多的人生道理,讓我的人生更加精采—更有意義。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5

從《廉潔修身》一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廉潔修身有着很長的歷史發展時期。自人類歷史進入階級社會後,腐敗與反腐敗就形影相隨、相伴而行。尤其是當今世界,腐敗突顯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成為制約人類社會健全發展的一大陷阱。因此,向腐敗宣戰已成為世界各國的一項緊迫任務。近年來,中國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反腐倡廉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傳承我國廉潔修身的優秀文化,借鑑國外反腐倡廉的成功經驗,既是我國面向世界、又好又快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當代大學生廉潔修身、完善自己的必要。

大學生是當代社會的文化青年,對大學生進行廉潔修身教育,就是為了讓大學生在將來為國家和人民承擔屬於自己的使命。大學生處在迅速成長、成才的人生階段,承擔着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歷史重任。所以在大學中開展廉潔修身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也是民族振興的希望所在。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的崇高使命必然藴含着特殊的社會責任。

我們都知道,大學生活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關鍵一步,走出了校門,大學生就要真實面對社會的複雜性和挑戰性。大學生的漫漫人生旅途也將不斷接受重重的道德考驗,只有在大學階段習慣廉潔修身,才能在社會的風浪中經受洗禮,並用強大的意志力堅守自己的道德。

然而,當今社會無論是經濟發展的需要,還是民主法制的建設,廉潔修身都是一個普遍的話題與永恆的追求。一個廉潔的社會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反之,腐敗現象的頻繁發生將會導致一個社會承受沉重的政治代價和經濟代價。

所以,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自覺接受思想教育,重視學習,不斷提高理論修養和知識水平;嚴格遵紀守法,不斷培養自己遵守和服從法律、制度、紀律的行為習慣和作風,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加強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從思想上築起拒腐防變的防線。養成自覺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廉潔修身,迫在眉睫!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6

這個學期,我讀了《廉潔修身》這一本關於青少年修身養性的書,讀後,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必需具備的基本品質:誠實守信、勤勞節儉、謙虛禮讓、自省自律、遵紀守法……。其中,最讓我感悟深刻的是:誠實、守信。因為我覺得這兩點對於是青少年很重要。

説到誠實守信,我記得在這本書裏有個故事我印象特別深刻。因為一個讀名牌大學的博士,每次去面試用人單位的人都對他很滿意,但後來卻沒有聘用他。我讀到這覺得奇怪,為什麼大家都沒有聘用?原來在他的個人檔案中有兩次逃票的記錄。所以大家都沒有聘用他。讀完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不誠實的,就無法獲得別人的信任,生活和工作自然就會遇到許多麻煩。所以誠實的品德是人生走向成功的“通行證”。

看完這個誠實守信的單元,我總結了一個道理:謊言再美麗,總是害人害己,終究也被人識破;誠實是做人的根本,這種美德好比盛開的鮮花。

讀完了《廉潔修身》這一本書,使我受益無窮,我們是祖國的接班人,所以,我們從小做起,要誠實、守信、節儉……做一名知榮辱,樹新風的新時代好少年,立志向,接好班,為國家的未來做貢獻,我們要把傳統美德記在心。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7

上學期,我讀了《廉潔修身》這本書,我叢裏面學習到了誠實守信,勤勞節儉,謙虛禮讓,認真負責,自律自省,遵紀守法,真情奉獻,志氣理想等各種做人方面的知識。

要説我最喜歡、印象最深的是認真負責這一課,裏面的一個個小故事是多麼有意義,就比如闖禍的男孩這個故事,男孩踢足球打碎了別人家的窗户,要陪很多錢,男孩錢不夠,就先向父親借,後來男孩在一年的時間裏用幫助別人幹活這種方式來攢夠了12.5元這個“天文數字”,把錢還給了爸爸。這個男孩的負責任在於向父親澄清事實和借了父親的錢就一定要還,他也沒有延長時間,按時把錢交還給父親,男孩明白了一點道理: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自己的過失,使他懂得了什麼叫責任。有一篇?媽媽給孩子的一封信?,是説某段時間,“非典”爆發了,兒子的學校裏懷疑有一個“非典”的病例,學校害怕病情傳播出去,所以讓學生先不要回家,兒子非常想念媽媽,媽媽為了不讓兒子擔心,就寫了一封信給他,叫他為了別人的安全,不要離開學校,這是對別人的負責。

上學期暑假的一天晚上,我和姐姐,下去踢足球,我們提了很久,越用越大力,最後,我用盡了力氣,一踢,太大力了,球飛向一樓家人的門上,“當!!!”的一聲,估計是把屋子裏的人下了一跳,裏面的人立刻打開門,看看是誰做的,我們兩個趕緊躲了起來,我忽然想:這樣是不對的,我就走過去向別人道歉,雖然被訓了幾句,但是負責任的感覺是好的。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8

今天,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讀完了《廉潔修身》這本書。它是一本關於青少年修身養性的心理書,並從中教育我們要誠實守信,謙虛禮讓,自省自律,遵紀守法,做一個誠實、守信、節儉的新世紀青年。

這本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明山賓賣牛》這個故事,它講述了南北朝時,有一個非常老實的人,叫明山賓。他當州官時,因開倉濟貧得罪朝廷,被罷除官位。有一天,他看家裏實在揭不開鍋了,便把父親留給他的瘦牛去集市上賣了。可是回到家中,從妻子口中得知這頭牛曾經患過腿疾,就急忙跑到集市上,找到買主,跟他説明情況,並主動退了一半的錢。周圍的人都讚歎不已。看完這個故事過後,我感慨良多。現實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做到“誠信”兩字呢?有許多同學喜歡在別人面前吹噓自己的名牌、“吹”家庭環境,“吹”家裏的經濟情況;有的同學考試成績不理想,但也説是因為自己的狀態不好而導致的;有的同學答應了別人的事也不去努力做到;借了別人的東西到期也不歸還,一直拖到物主都忘記就算了;有時候明知是自己犯了錯誤還不承認,賴到別人身上就算完事。這些錯誤,你我都曾經犯過。一滴水能照見太陽的光,一件小事能增進朋友間的友誼。我們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誠信”兩字,我們應該由身邊的小事一點一滴做起,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個不誠實的人,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別人也不會和他交往。相反,如果你是一個有誠信的人,你就會有很多的朋友,你會感到非常地快樂;有了誠信,人們才會收穫更多的尊重和喜悦。古人有一句話:“誠信是立身之本,誠信是快樂之源”。請記住:“狼來了並不可怕,失去誠信更可怕”。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流傳五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可現在許多同學的家庭環境好,養成了不愛惜糧食的壞習慣。假如一個人一頓飯浪費6粒米,一天就浪費了12粒米,一個星期就要浪費掉84粒,一個月就累計到360粒,那麼一年就浪費4320粒,將此數乘以我國的13億人口,那是多麼驚人的一個數字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從中包含着多少農民的血汗啊!如果我們能把平時浪費的米粒節省下來,聚沙成塔,這個數字又是多麼驚人啊!同學們,醒悟吧!別小看碗中剩下的幾粒米飯,這都是農民的血汗,也是父母通過辛勤勞動得來的血汗錢啊!

今天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明天我們將會是祖國的棟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了早日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讓我們從今天做起!修身養性,做一個誠實、守信、勤儉、節約的新世紀青年,做一個對祖國有貢獻的人,為我們的祖國建設更美好的未來!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9

上學期,我讀了廉潔修身這本書,我叢裏面學習到了誠實守信,勤勞節儉,謙虛禮讓,認真負責,自律自省,遵紀守法,真情奉獻,

志氣理想等各種做人方面的知識,要説我最喜歡、印象最深的是認真負責這一課,裏面的一個個小故事是多麼有意義,就比如闖禍的男孩這個故事,男孩踢足球打碎了別人家的窗户,要陪很多錢,男孩錢不夠,就先向父親借,後來男孩在一年的時間裏用幫助別人幹活這種方式來攢夠了12.5元這個“天文數字”,把錢還給了爸爸。這個男孩的負責任在於向父親澄清事實和借了父親的錢就一定要還,他也沒有延長時間,按時把錢交還給父親,男孩明白了一點道理: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自己的過失,使他懂得了什麼叫責任。有一篇媽媽給孩子的一封信,是説某段時間,“非典”爆發了,兒子的學校裏懷疑有一個“非典”的病例,學校害怕病情傳播出去,所以讓學生先不要回家,兒子非常想念媽媽,媽媽為了不讓兒子擔心,就寫了一封信給他,叫他為了別人的安全,不要離開學校,這是對別人的負責。

上學期暑假的一天晚上,我和姐姐,下去踢足球,我們提了很久,越用越大力,最後,我用盡了力氣,一踢,太大力了,球飛向一樓家人的門上,“當!”的一聲,估計是把屋子裏的人下了一跳,裏面的人立刻打開門,看看是誰做的,我們兩個趕緊躲了起來,我忽然想:這樣是不對的,我就走過去向別人道歉,雖然被訓了幾句,但是負責任的感覺是好的。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10

今天,我讀了《廉潔修身》這一本關於青少年修身養性的書。讀後,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誠實守信、勤勞節儉、謙虛禮讓、自省自律、遵紀守法……其中,最讓我感悟深刻的是:誠實、守信。因為我覺得這兩點對於青少年很重要。

説起誠實,這本書中《十年還債路》的故事我印象最深。這篇故事講的是,一對老夫妻用十年時間來把欠別人的鉅額債務還清。大家可能會覺得他很傻,因為這樣,他們也許會一輩子都在不斷的工作,而且他們的年紀也那麼大了,不還等到自己過世之後也不會有人來追債的。不過,他説的一句話使我萬分敬佩他,他説:“做人必須誠實守信,這是很重要的。”聽了這句話,難道你不會對這對老夫妻佩服得五體投地嗎?我就會。他們這種誠實、守信、的品質多麼可貴。我們要學習他們這種品質,在家中、在學校、在社會中,我們都要有這種好品質。

但是,我發現周圍還是有許多人沒做到。例如,近幾年來汕頭的經濟,越來越差,其原因是我們的信譽出現了問題,大量假冒偽劣的出現,不斷的打擊着正版市場。而很多商家都是‘掛着狗頭,買着豬肉’等行為。使別人對我們失去信任。

我覺得謊言再美麗,總是謊言,終究還是會穿幫的。所以,我們要養成誠實的好習慣,説老實話,做老實事,表裏如一,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他們得到了好名聲,到別人的信任。

總之,讀了《廉潔修身》這一本書,使我受益無窮,我們是祖國的接班人,所以,我們從小起,要誠實、守信做一名知榮辱,樹新風的新時代好少年,立志向,接好班,為國家的未來做貢獻!

我們要把傳統美德記在心!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11

讀完《廉潔修身》,我對裏面的各個方面內容都非常感興趣:好玩的漫畫裏面包含着深層的意思;精彩的故事圍繞着一個個主題;一句句名言為我們導航……還有許多五花八門的主題。其中,我最喜歡第3課“勤勞修身”的內容了!(.)

勞動是什麼?是一種滋味,只有親自嘗試才知道;勞動是什麼?是一種快樂,這種快樂只有親自動手,才能感受到。為什麼同樣的清湯會喝出不同的味道?是因為勞動後的結果不一樣。為什麼説勞動最光榮?是因為勞動為你創造美好的人生。美國愛迪生曾説過:“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具有真正價值的東西,可以不經過辛勤勞動而能夠得到的。”説明勞動過,就有收穫。所以從小起就應該勤勞,做個愛勞動的孩子。

我是個愛勞動的孩子,可是家長們總是叫我“好好學習”就行了。這一天是星期六,我做完了作業,看見媽媽正在洗衣服,我就也學着媽媽的樣子把我的衣服洗乾淨了。媽媽知道了,連忙走過來對我説:“你真是媽媽的驕傲!”我聽完,笑了起來。星期一去上課的時候,我看着自己親手洗乾淨的衣服,心裏樂滋滋的,好像開了花。

小朋友們,勞動是一種特別的心情,只有做了,你才知道里面的樂趣。勞動最光榮!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12

古人説:正心、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廉潔修身,乃齊家之始,平天之基。

廉潔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國家倡導的主流文化。這種文化存在於社會的各個方面,自古至今都是影響着人們的道德行為,對於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都具有重大作用。

自古以來廉潔就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每個朝代的領導都提倡廉潔的作風,但在我的印象中廉潔一般是用來形容政府官員的,所以我理解廉潔只是乾乾淨淨,心中無愧,一心為百姓辦事,不求回報,所以我沒有將廉潔和自身結合起來,自從進入高中後我認真閲讀了《廉潔修身教育》這本書,從中我也對廉潔有些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中國,一個禮儀之邦,一個道德之國,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無論是屈原還是范仲淹,廉潔之風;修身之氣貫穿始終。當今世界,物慾橫流,廉潔修身,有時卻被金錢、名聲、利慾拋於腦後,然而,國無廉潔修身之風,衰敗傾頹之勢,必將指日可待,再看看我們,我們正處於青年時期,思想還沒有受到歪風邪氣的侵襲更加應該潔身自好,身正心明。我們不僅要在學習上爭先創優,更加應該注意道德素質的培養,才能夠在以後的社會中出淤泥而不染,廉潔修身就如同深山幽蘭,不言自芳;欲似長堤螻蟻,無孔不入。要做到達則兼顧天下,穹則獨善其身,實屬不易,所以我們還任重而道遠,但即使我們不能夠做到完美,也應該盡我們的全力去完善,“多植荷花塘自清,勤讀修身道自明”名節重於泰山,品格道德才是做人之本,身邊的小事就是我們廉潔修身的最好方式,理解他人,你做到了嗎?理解他人的短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也許就不會那麼偏執而將心平氣和的對待這種問題,體諒別人的難處,也許就“退一步海闊天空”,對於我們來説又有什麼不好呢?俗話也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可是朋友都是建立在互相諒解的基礎上。美國著名的“電燈泡之父”愛迪生説:“最卓越的東西也常是最難被理解的。”可見對於諒解,不同時代的人卻有着驚人相似的理解,當今時代的我們提倡德才兼備,廉潔修身,從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廉潔;多次拾金不昧,少一次偷拐搶騙,多一次路不拾遺,多一份處事的坦然,多一份待人的諒解,少一份無謂的執着,少一份對人的無禮。我們的世界會更加美好。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每一個背棄廉潔之道的人,其心本正,卻踏上歧途,究其根本,是心無正綱之嚮導的原因。因此我們應該從今始學廉潔修身之道,從今始立廉潔修身之綱,其重要之勢已畢現無遺!以史為鑑才能知興衰,以德為綱才能知得失。

讀《廉潔修身教育》這一本書使我受益無窮。我們是祖國的接班人,就更加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做一名知榮辱,樹新風的時代好少年,我們要把傳統美德記在心中,落實在行動上。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13

緣起:也説儒家發展史,先秦儒家是如何修身的已經不得而知,但從《論語》的記載來看,孔門弟子肯定是非常重視修身的。舉個例子,孔子最欣賞的弟子顏回,有一次來問孔子怎麼理解儒家的核心概念“仁”,孔子的回答非常有名: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回表示要修孔子所説的“四勿”,但他是怎樣修的?典籍裏並沒有記載,所以沒有流傳下來。《論語》裏記載,另一位非常得孔子欣賞的弟子曾子曾經説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每天從三個方面進行自我反省,我為他人謀劃是不是盡心盡力了呢?我與朋友交往是不是堅守誠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我是否在實踐中運用了呢?這段內容已經是對先秦時期儒家修身方式的最詳細説明了。從中我們瞭解到,儒家的修身最重視的是每天的自我反省、反思。

先秦有所謂四大“顯學”,儒墨道法四大時尚學派,分別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墨家與道家也都強調修身,甚至墨家對修身的要求遠比儒家要高。經過長期的競爭,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最終勝出,成為官方意識形態,主要不是靠修身方式,而是靠教育體制。

在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即貴族壟斷教育資源,只有貴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權利。孔子興辦“私學”,提出“有教無類”,為社會各階層提供受教育的機會,這是孔子的偉大創舉。同時,孔子也對傳統的貴族教育內容加以改革,以“六經”教育弟子,即確定《詩》、《書》、《禮》、《易》、《樂》、《春秋》為六門必修課。孔子晚年親自編寫“六經”,就是為這六門必修課修訂了教材。

若是按今天的學科劃分來對應,《詩經》是孔子編輯的詩歌總集,屬於文學,讀詩還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即與動物學、植物學有關;《尚書》是孔子編輯的上古政府文件,相對於孔子的時代而言屬於古代史,當然也涉及應用文寫作;《儀禮》是孔子整理的各種典禮的儀式,屬於社會學、民俗學,也涉及社交禮儀;《樂經》是音樂教育,屬於藝術學;《春秋》是孔子編寫的體現其政治思想的歷史書,相對於孔子的時代,屬於近現代史,也屬於政治學;《周易》經孔子的闡釋,在孔子的教育體系中起着哲學教育的作用。可以説,孔子確立的教育體系幾乎涵蓋了我們今天人文科學的所有學科,即使從今天來看也不落後。可以想見,這個教育體系放在兩千多年前該是多麼的先進,多麼的有衝擊力!

由於有成熟的教育體系、成熟的教材,還有孔門弟子這些孔子培養出來的優秀教師,在孔子去世之後,儒家發展迅速,並最終在與先秦諸子百家的競爭中勝出。順便説一句,在先秦四大“顯學”中,儒家是唯一一個內部存在師承關係的學派。儒家也非常注意追溯師承。如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六經”之一的《周易》的傳承是:“孔子傳《易》於(商)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豎,豎傳淳于人光子乘羽,羽傳齊人田子莊何。”漢代易學名家都是田何的徒子徒孫。這個傳承系統雖然未必可靠,但可見漢代很多儒家學者還能將其師承上溯至孔子。

儒家是靠教育體系勝出的,所以至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學者很自然地就要將自身的強項充分地發揮出來。因而漢代的儒學主要是研究儒家“六經”的學問,被稱為“經學”。漢代的經學表現出重師法、重家法的特點,也是對儒家強項的繼承和發展。

兩漢儒家“經學”又分裂為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兩大派。大體説,今文經學重視闡釋儒家經典的微言大義,屬於對經典的闡釋;古文經學重視訓詁考據,屬於對經典的解釋。兩者的共性在於,都侷限於對儒家經典進行文本的研究,這種研究最大的弊端是,向上不能深入哲學層面的思辨,向下沒有具體的修行法門。兩漢以後儒家趨於衰落,主要原因即在於此。

魏晉玄學的興起,是在哲學思辨層面對儒家的超越,這是儒家面臨的來自本土的衝擊;與此同時,佛教迅速普及,佛經大量翻譯為漢語。佛教不僅帶來了精緻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還帶來了更具體的修持法門,在兩個方面都對傳統儒家有所超越,這是儒家面臨的來自域外的衝擊。在此雙重衝擊下,儒學第一次走向衰落,此衰落期一直持續到唐以後。

宋代是儒學的復興時期。為迴應來自佛教的衝擊,諸位大儒在努力彌補儒家的短板,一方面是深化儒家的哲學思辨,討論天理、人性、氣、心等問題,構建儒家的本體論、宇宙觀;另一方面就是打造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儒家修行方式。通常將宋代興起的新儒學稱為宋明理學,這一名稱顯然更重視其在哲學思辨方面取得的成就,但在我看來,宋代諸位大儒提出的儒家修身方式是更具有現實意義的。宋以後,儒家再一次在與諸種思想學派的競爭中勝出,這次勝出靠的是精深的哲學思辨與具體的修身方式。

自民國年間起,就不斷有學者堅守並提倡儒家思想,這種思潮在學界稱之為新儒學。為了將宋代新興起的儒學與民國年間開始的儒家新思潮相區別,一般將前者稱為宋明理學,或簡稱理學,而將後者稱為新儒學。新儒學代表性人物就是被稱為新儒學三聖的馬一孚、熊十力、梁漱溟。

總體而言,新儒學的標誌性觀點是,21世紀將是儒學的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靠西方文化是解決不了的,人類需要回過頭向兩千年前的孔子借鑑智慧。這個口號固然吸引人,但是借鑑什麼、如何借鑑?卻是語焉不詳。新儒學更多地是繼承和發展了宋明理學的哲學思辨方面的內容,卻對宋明理學的實踐方面,其提倡的修身方式比較忽視。因此,新儒學的影響僅侷限於學術界,相關學者被視為哲學家或在大學的哲學專業任教,對民間影響不大,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一言以蔽之,缺少方法論層面的內容,使新儒學發展到第三代以後已經難以為繼。學界公認的新儒學第三代的代表性學者,如余英時、成中英、劉述先、杜維明等,目前基本都已經80多歲了,卻仍沒有新儒學第四代的提法,是很值得我們反思的現象。

縱觀儒家兩千餘年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儒家第一次鼎盛,是從與先秦諸子的競爭中勝出開始的,之所以能夠勝出,靠的是先進的教育體系,而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埋下了其衰落的種子;儒家第二次鼎盛,是從與佛教為代表的其他思潮的競爭中勝出開始的,之所以能夠勝出,靠的是深化哲學思辨與具體的修身方式,而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埋下了其衰落的種子。當下呢?以儒學為主幹的傳統思想面臨與“西學”的競爭,如何能在競爭中勝出,或至少在競爭中保持自己的存在價值呢?以史為鑑,我認為,我們不可能拿出一套超越當代教育體制的教育機制,也不可能在哲學思辨方面超越西學;不應該追求將儒學打造為官方意識形態,也不應該追求將儒學列入大學聯考內容。除此之外呢?歷史上使儒家勝出的要素就只剩下一項了,那就是儒家的修身方式。在我看來,儒家的修身方式在當下仍舊是適用的,仍對我們的人生具有指導意義。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14

怎樣去除後天對心的矇蔽?

首先我們要知道矇蔽我們心的因素是哪些。簡單説,矇蔽“明德”的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人的私慾,二是社會的負面影響。前面談到的念上三大病,貪慾、傲慢、歹猜,基本都是來自於人的私慾,而上文講的錯誤的理念、錯誤的思維方式,則基本都是社會對人的負面影響了。儒家本着“反求諸己”的精神,更重視去除人的私慾對心的矇蔽,因此宋代以來的各位大儒都提倡“存天理、滅人慾”,只有去除人慾、私慾,才能存養天理,也才能達到“明明德”。

源自人的私慾,矇蔽人的美好素質的因素主要是兩個,一是欲,就是獲利之心,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一是情,就是情緒和情感。所以俗話才講,利令智昏、意亂情迷。智慧被矇蔽主要是因為利,是利慾薰心,心意的混亂主要是為情所迷。

因為宋明大儒們往往強調“存天理、滅人慾”,給後世留下一種誤解,以為儒家不允許人追求物質利益,儒家的修行就是要徹底消除人的慾望。這種誤解直到當下仍舊存在。我覺得,對這句口號中“滅人慾”的正確理解應該是剋制人的慾望,也就是儒家另一經典《禮記》中所説的“欲不可縱”,不可以放縱慾望。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格言聯璧》講“貪如火,不遏將燎原;欲如水,不遏將滔天”。

正是因為利、欲是矇蔽人心的首要因素,所以儒家歷來非常重視討論應該如何對待義與利,這就是非常有名的“義利之辨”。

實際上,孔孟都不曾否定物質利益、禁止人追求物質利益。孔子是説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用不義的方法獲得富貴,對孔子來説,就像天邊的浮雲那樣的遙遠,那樣的不切實際,但如果是用符合義的方法獲取富貴呢?孟子説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在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情況下,人應該選擇熊掌,在生與義不能兼得的情況下,人應該選擇義,但如果二者可以兼得呢?

儒家對義與利關係的看法,我認為,戰國時期與孟子齊名的另一位儒家學者荀子,已經説得十分清楚了:“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慾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荀子認為,義與利任何一個都是無法消除的,就是堯舜那樣的聖王也不可能讓百姓拋棄欲和利,關鍵在於,不要讓對利的追求妨礙到義。從修身的角度説,不放縱慾望,使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不達到對心產生矇蔽的程度,就符合“義”了。

漢代大儒董仲舒説過這樣一句話,“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關鍵是端正義而不是謀利,關鍵是明道而不是求有功。朱熹認為:“仲舒説得不是。只怕不是義,是義必有利;只怕不是疲乏,是道必有功”。朱熹這句話代表着儒家義利之辨的另一方面的內容,將義與利、道與功對立起來就是不對的,實際上恰恰相反,遵循義才容易獲得利,遵循道才容易成就功。

如果僅僅以追求物質利益為出發點,你會發現,利益永遠在你的正前方,不論你怎樣努力奔跑,永遠也追不上它;如果你將追求道義為出發點,你會發現,利益就在你的腳下,垂手可得。所以荀子才説:“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將義放在前面、將利放在後面的人一定會獲得榮耀,反過來,將利放在前面、將義放在後面的人,就是自取其辱了。

放縱慾望最終的結局必然是“心為物役”。比如説,對住房的需求,也是一種物質利益吧,對房子的慾望要加以控制,才不會使你的心受到矇蔽。我想大家都會認同這樣的理念:房子不必太大,夠住就行。但是,如果不遏制自己的慾望而是放縱自己的慾望,那麼,多大的房子才算夠住呢?再加上攀比心和虛榮心作祟,就會永遠覺得房子不夠住,兩室換三室,三室換錯層,錯層換越層,越層換別墅,放縱慾望就會永不知足,結果這一輩子就一直在為換更大的房子而奔波,顯然他的心就被房子這件外在事情控制了、奴役了,就是“心為物役”。

儒家提倡的八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合稱“八德”,其中的廉,就是對物質的追求要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也是為了不讓對物質的追求矇蔽自己的心、磨滅自己先天的美好素質。

《老子》説:“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意思是,沒有比放縱慾望更大的罪惡了,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災禍了,沒有比貪得更大的錯誤了。放縱慾望、貪得、不知足,在老子看來,這些都是錯誤、罪惡,是人生的災難。物質利益在給我們帶來享受的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災難,這是我應該注意的。

因此,修“明明德”的第一件事,是將自己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內,不要讓其左右你的心。用當下的話來説,就是追求簡單的生活。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15

利和義是兄弟倆,天天在一起玩耍,也經常打架。一般情況下,利都會把義打敗。義感到很委屈,為什麼利天天大魚大肉,我卻有時連粗茶淡飯都難以保障,以至於營養不足?義想去跟爸爸説理,看見爸爸正在和利吃山珍海味,走過去的時候被爸爸罵了回來,説不應該總欺負利。偶爾利不在的時候,爸爸會很交心的跟義聊天,義以為爸爸改變了,可是利一出現,爸爸馬上就變了回去。利很會花言巧語,總是把爸爸逗得喜笑顏開。義憨厚老實,不討喜歡。時間一天天過去,利和義都長大了,利的生活豐富多彩,抽煙、喝酒、打麻將、泡妞、跳舞、看錄像。義就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有一天利吃了大虧,什麼都沒了,來找義幫忙一起報仇。義沒有奚落利,也沒有落井下石,沒説幫,也沒説不幫,先讓利住了下來。義的生活太貧苦了,利非常不適應,可是又無處可去。每天面對粗茶淡飯難以下嚥。想着以前的時光,終日歎氣。

有一天,義給利講了一個故事,説從前有一把非常鋒利的寶劍,它一面劍刃是情,一面劍刃是利,它要打敗一切擋在它路上的人。可是它太鋒利了,擊敗敵人的時候,經常自己也很受傷,形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局面。有一天,它碰見一位老人,老人告訴他,勝利的訣竅在於該出手時才出手。不是凡事一定要動手才能解決。你太鋒利了,別人看見你也會退避三舍。不會和你打交道,所以你要找一把劍鞘。劍鞘會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你一定要先聽劍鞘的話,不要隨意的傷人。

寶劍找了好久好久,也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劍鞘,它傷心地回到它的出生地,發現它有一個孿生的哥哥就是一個劍鞘。哥哥説,我一直在等待着你回來。如果你想明白了,我們就一起闖天下。寶劍終於點了點頭,從此兄弟合心。它們沒有百戰百勝,因為寶劍發現,有劍鞘在的時候都是不戰而勝的,交戰雙方都是勝利者,因為大家都高興。

利聽完了若有所思,第二天問義,我要是選擇和你一起闖天下,會不會變得很窮。義笑了笑問,什麼是窮?百萬富翁在億萬富翁的眼裏是窮,億萬富翁在國君的眼裏是窮,暴戾的國君在老百姓眼裏是窮,你説的窮指的是什麼?利突然領悟,跪謝。

結局是利的生活比以前更好了,不僅僅是財富變得更多,抽煙、喝酒、打麻將等惡習也都沒有了。利最後對義説,以後我都聽你的!

人的一生很奇怪,我們都在走一個怪圈,這個怪圈就是情和利組成的。我們不停的奔跑,就像老鼠跑滾圈一樣。儘管你很努力,卻還是徒勞無功。當你跑累了跑不動的時候,才發一直在你心底的東西。你把這個東西看明白的'時候,禁錮你的老鼠圈就突然不見了。真是應了那句“眾裏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個東西就是義。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16

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一句話深刻地概括了人生七十載各個階段應達到的境界,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年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要達到這一境界我們該如何做呢?

年輕時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身的修養,要做到“我注六經”當我們年輕時一定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學習上,因為這個年齡階段沒什麼牽掛和負擔,最主要的是學習,所以就儘量多學點有用的資源,當我們過了這個年齡階段時,我們要顧及和承擔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家庭,孩子,父母等等,這些幾乎要佔去我們打部分的精力,就算想去學習更多的知識,也會感覺力不從心,會很累效果也不佳,所以趁年輕時刻苦學習,這個過程很痛苦,但如果勇敢的走下來,你會發現你有無限大的力量去面對社會及以後的生活,很多人為了年輕時的享受,不願去學習,那他的未來永遠在痛苦與勞累中度過。

要做到六經注我,就是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要懂得學以致用,因為現在信息時代,要學的東西有很多,很多年輕媽媽吧自己的孩子送去學校培訓各種各樣的技能,認為孩子學的越多就越好,卻忽略了孩子是否真正的在運用,學到的知識能夠成為自己的知識而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上,能夠運用於自身工作和生活,這才是學習的目的,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做不到這點,像我們平時的各類培訓,這些知識對我們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用途,而我卻很少運用甚至忽略所學的知識,如果一味的靠自己的思維定式去管理,導致的結果是原地踏步,不會有進展,所以我們要更加用心把所學的真正成為自己的能源要不斷的去運用。

通過學習,自身的修養不斷提高,內心會變得很強大,自己面對事情會更加有自信,對於社會上的一些事物有自己的判斷,堅定自己的內心,並且懂得如何取捨,從而能做到內心的坦然與淡定。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17

今天,我讀了廉潔修身這一本關於青年少年修身養性的書。讀後,我深愛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的基本品質,誠實守信,勤勞節儉,謙虛禮讓,守法………..其中,最讓日感動的是,誠實,守信。

因為是我覺得這三點青少年很重要。 説起誠實,(司馬光賣馬)的故事是我影響最深,司馬光,北宋大臣,史學家,他知識很淵博,這篇故事講的是有一司馬光想把馬賣掉,還把馬的老毛病,告訴買主。説到這裏,大家可能有點傻,因為這樣,那匹馬就不能賣個高價了,不過他説的一句話使我萬分敬佩,他説;一匹馬賣多少是小事面對於説真話,壞了做人的名聲是大,做人要誠實守信,這是很中重要的。聽了這句話年難得不兑司馬光不五體投地嗎?

我就會,司馬光這誠實的品質,在家中,在學校在社會上我們都要有有這樣一種品質。但是,我發現周圍的人還有一些人沒有做到,此如,有時你錯了,你不承認,讀了這本書我也不會再犯這種愚蠢的錯誤,可不是嗎,為了面子而避免錯誤,是多麼虛偽好笑的行為,你們呢?是不是跟我一樣,再也不會幹了,再也不會説謊了呢?謊言再美麗,總是謊言,終究是會穿幫的,所以我們要養成誠實的好習慣,説老實話,做老實事,表裏如一,做一個誠實的人。説到這裏,我不禁又想起班裏的説好説好了明天,………幾個月最後,就不了了知,這難得不算嚴重的不受信嗎?所以我們要做到言而有信,要有信譽。作為一名好少年,節儉也是該具有的品質,做為一名優秀的好青年我們要懂得節儉,現在社會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們不能鋪張浪費還要以節儉為自己,因為我們三消費者。

作為學習的我,以及將來踏上工作中,我們要以誠實,守信,節儉,來時刻提醒自己,做一名新時代的好青年!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18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説,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眾,要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修身為第一要。孔子説: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而修身的先決條件是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要努力觀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發展規律,不斷獲取高深的知識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學問和智慧,就能心誠意實,言行一致,即使無人在時,也照常遵守道德準則,保持情緒平穩,平常心,沒有憂患,很好地修身。

孔子説:“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當這些情緒未發泄時,人的情緒就處於心平氣靜,中庸平穩;但有時因發生了事故,我們會有上述情緒的發泄,只要是適當、有節制,不過度與激烈的發泄,就是温和、平和。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平和是獲得事物客觀規律、道德和行為標準的道路。追求實現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處於融洽的位置,陰陽能調和,天下萬物就能生育成長。

“隨遇而安”是較好的修身方法。孔子説“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窮,行乎貧窮;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人而不自得焉!”君子是根據他所處在的地位和環境泰然生活行事,不願有非分的額外的要求和行為。當你富貴時,就要多行善事。取之於社會,用諸於社會。當你貧窮時,也不能挺而走險,做非法害人的事。當你處在未開發的部落時,就要入鄉隨俗。當你處於患難的境地時,要泰然忍受患難。這樣的君子,沒有人會生活的不自我滿足和快樂。

孔夫子所説的修身,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養的文明人。

孔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學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學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礎。好學的人是不講究吃和穿的。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也是孔子樹立的修身典範,孔子曾多次大加讚賞。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他還向魯哀公推舉顏回,説“不遷怒,不貳過”稱顏回是最好學之人。當然也是修養最好之人。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都能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幫別人出謀和做事都要盡心盡力,和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老師的傳授要時常温習。這樣才能很好地修身養性。

孔子説的修身是以仁為本,以“於已所不欲,勿施之於人”為最高原則。孔子説“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不論是皇帝還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為根本的要求。孔子説,“其本亂,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説,人都不修身,沒有教養、涵養。沒有做好社會德行教育,社會就不能很好地安治。只有全社會都重視道德教育,有教無類,以修身為教育之本來達到國家的治安和強盛。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19

上學期以來,我讀了《廉潔修身》這本書,從這本書裏,我獲取許多道理:我知道做人要誠實守信,我懂得做事要公平公正,而且,我覺得還要有一顆善良的心……

書裏的一個個小故事外婆都非常喜歡。如“曾子殺豬”——誠實守信;“闖禍的男孩”——認真負責;“奧德賽船長”——自律自省……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使我更加喜歡這本書。

我還喜歡裏面的名言,有《弟子規》裏的;有《三字經》裏一的等等。還有一些詩人、作家的,讓我更加深一步瞭解書裏的內容。我更喜歡“誠實守信”這一單元,它裏面講述了要如何做人;例如成功“通行證”這個故事,裏面講述了一位外國留學生在德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到公司求職,卻屢屢“撞壁”沒有被聘上,原因卻只是因為兩次看起來很小的逃票記錄造成的。看上去區區一件小事,卻毀了他的大好前程。我更明白了這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還有“遵紀守法”這一單元——“鐵面包公”,包拯是北宋時期的一位有名的清官,故事講述了包拯公平公正,不管是誰甚至自己的親人都不偏私,都是以公平公正的態度去對待,該罰就罰、該打就打,幫理不幫親,永遠公平公正,從而贏得大家的讚賞。

這本書很有益,對我的幫助也很大,是一本真正的好書,我要好好的品讀,好好的領會裏邊更多的人生道理,讓我的人生更加精彩、更有意義。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20

最近閲讀了季羨林先生寫的一本書,名字叫《修身與治學》,感概良多。

一本好熟,是留給後人多麼大的一筆財富。《修身與治學》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裏面包含了作家的思想精髓。

在季先生的書中,融合中西,學貫古今。感覺到心胸寬廣,與人為善,嚴於律己,勤奮刻苦。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

青年人的重擔,在於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只有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聯繫起來,個人的追求才有意義和價值。

感動於一句話:今天的所作、所為、所想、所思、所感,要經的起歷史的考驗。

確實。從時間的高度俯瞰走過來的路,很多當時覺得及其重要的事情,都變得不值一提。那現在的我們,有什麼理由,為一時的落魄而耿耿於懷?

文化如大海。越是深入瞭解越是無邊無際。有時候感覺一個人,在茫茫的海上漂着,沒有方向,沒有同伴,沒有希望。這倒不要緊。只要有了自我意識,意識到自己真實的存在,做着想要做的事,去更多的的地方,認識各種各樣的人。充實而又樂觀,就是讀書最大的功德。

看了季先生的書,看見了希望。文化對社會和人民的影響是長遠而深刻的。大浪淘沙,好的東西,會得到應有的尊重;不好的東西,自會銷聲匿跡。所有身體的艱辛與困苦,心靈的困惑和掙扎,是人類社會向前邁進必須付出的代價。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21

儒家學説的核心內容是仁義道德,一部《論語》,除了孔子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外,剩下的就是這個了。綜觀孔子的一生,他遊説諸侯,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儒家學説,雖屢受挫折卻還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在混亂動盪的春秋亂世,他的思想和實踐閃耀着人性的光輝,昭示着個人人格的偉大魅力。《禮記·大學》雲:“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孔子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很好地踐行了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觀。

在孔子身上,隨地隨地自然流露的仁愛之心、君子風度、修己反省品質、待人交友之道以及平時的言辭等等,無不體現着社會的良知和天地間的正氣。他以其言其行向人們昭示:“仁者愛人”是人間正道,是做人的基準,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是君子的標準。所謂君子,必須能志道、據德、依仁,還要有義、有禮、有遜、有信,再學習一定的“六藝經傳”。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一詞的份量極重,因為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德的學説,其終極目標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謙謙君子,這樣的社會才能有德有禮——人人周而不比、羣而不黨、和而不同。可見,修身對於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22

無意中看到這本書,我抱着無聊的態度翻了幾頁,突然間,我明白了很多很多。原來我是如此的不堪一擊,原來我真的很懦弱,一點點芝麻小事就讓我對生活的無奈投降。

書中的作者是一個師範大學的老師,為了求學他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賺得學費,記得當他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因為家境貧寒,家裏根本沒有錢供他讀書,他並沒有因此放棄,他不想放棄自己好不容易努力來的人生,不想跟父母一起耕田種地,所以當暑假來臨之際,他放棄了自由,放棄了回家,想方設法去打工,去賺錢,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人,試問有多少個企業能給他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呢,再加上他只是找一個兼職,為了籌集學費,他不得不用年輕的肩膀扛起一袋袋承重的大米,賺得少的可憐的金錢,到開學初終於籌集了學費,但生活費卻成了問題,幸虧學校有一個勤工儉學,就這樣,他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過,雖然面對生活的苦難他也想逃避,但為了生存,他堅持下來了,他很感謝苦難,因為是苦難造就了一個堅強,果斷,成功的他,他很感謝他的一雙腿,他的經歷讓我明白,路是靠走出來的,很多人都希望能夠飛,飛的高,才能看的遠,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但是我們往往忘記了陪我們走了20多年的一雙腿,我們只有學會走路,才能學會跑步,學會跑步,才能學會飛翔,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説話、就會走路,他們都是經過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的茁壯成長,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中,我們要學會去挑戰,即使失敗了,我們可以問心無愧的對別人説,我曾經努力過,我做了我該做的事,我不後悔當初的選擇,因為我從失敗中提煉出了寶貴的經驗,但也不要給自己施加太大的壓力,因為希望越高,失望就越高,凡事還需量力而行。

我清楚的記得書中提及的兩個人物,不是因為沒有錢讀書,就是因為大學聯考不理想,他們的人生很悲慘,一個女孩半夜三更居然在垃圾桶裏尋找吃的,大學的生活費僅僅只有一百五十元錢一個月,誰能做到呢,而她卻做到了,大學聯考的不理想就應該輕生嗎?要知道我們的人生只有這一次,僅僅這一次,我們應該學會感謝我們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尋找屬於我們生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其實這些道理我們很早以前就已經學會了,但是一到生活中,我們只會紙上談兵,我們在學習中不但要取其精華,略其粕遭,還要應用在生活中,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可以使人明智。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23

“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我們什麼都沒有失去,失去的只有時間。季老終一生嚴謹治學、修身養性之經驗,在耄耋之年之年以返璞歸真的語言告誡我們年輕人,珍惜時間,莫負少年頭,這60篇文章涉及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我首先説時間是因為季老對時間的理解確實有過人之處,季老從不鍛鍊活到98歲,他堅持9字箴言:不鍛鍊,不挑食,不嘀咕,自稱“三不主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一天就短短24小時,每天拿出1—2小時鍛鍊不只是珍惜生命還是浪費時間?這裏就體現了個人對時間的理解,對於季老等大家來説,鍛鍊是為了延長壽命卻同時又佔用了很多時間,這是一種矛盾,三不主義關鍵是不嘀咕,多做事少嘀咕;誠然,鍛鍊身體有利於健康,可是如季老所言人生的意外太多,健康不一定長壽,專注現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吧。

季老對人生有很多獨道見解,很值得年輕人深思。舉一個例子,幾乎所有的文化中誠實都是一種美德,那不誠實就是錯誤嗎?不説真話不等於説謊,這不是在摳字眼,説謊含有故意欺騙、誤導他人的意思,不説真話可能是一種建設性真誠,比如英語中有“whitelie”一説,魯迅先生有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富人生子慶祝,賓客盈門,競相獻媚。有人説:此子將來必大富大貴。主人喜上眉梢。又有人説:此子將來必長命百歲。主人樂在心頭。忽然有一個人説:此子將來必死。主人怒不可遏。但是,究竟誰説的是實話呢?所以説真話不一定是美德還可能是不禮貌,季老曾留德10年,德國人很聰明,德語中有一個詞notluege,意思是“出於禮貌而不得不撒的謊”。一般説來,不撒謊應該算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提倡。但是不能頑固不化。季老自稱自己保守,可是對説謊的分析可看出來他思想的不保守。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季老的座右銘,共勉!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24

一、認同的觀點人對自己的喜怒哀樂,應該操之在我;對自己的成敗得失,應該操之在我;人生何去何從,應該操之在我;人,應該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二、聯繫實際假期又過一半了,每當一個假期開始的時候,我總會規劃該如何如何的去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其中也不乏制定過像樣的日程表,但是每每假期結束以後再去回首,那些計劃儼然是一紙空文,而其中的罪魁禍首不正是自己嗎?面對碌碌無為的人生,我們常常會感歎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充足,其實很多時候只要我們多點自律,對自己的情緒少些放縱,我們肯定會比現在成功,正如俗話説的人的最大敵人其實是自己,人性本身有很多弱點,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修身養性,不要的去克服一些惰性,把自己管好,做一個有原則從而有作為的人。我也是一個很情緒化的人,遇事缺少思考,很多時候明明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或消極的,可還是會隨意的任事態的發展,光有理想而不會付諸行動是我最大的弱點。

三、重構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人,卻也多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只要好好把握住自己。譬如我們經常會説:“明天再説吧,還有時間呢”。以後我們可以嘗試着説“明天?不,決不能是明天!現在!即刻!從現在開始!每一天讓自己往前邁一步。”對於未來,我們無從把握;對於成功,也無既定的公式可循,可是踏實的走好腳下的每一步絕對不會有錯。對於生活中的種種變數,首先我們需要面對現實。人生充滿了不公平與壞運氣,和煦的陽光,無憂無慮的人們只生活在烏托邦的世界中,而烏托邦只是個夢想,當你能坦然面對人生,和自己的生命達成協議,你也會擁有應對人生挫折的能力,輕易地開啟成功的第一扇門。其次在我們的字典裏永遠沒有放棄兩個字,下定決心,穿越逆境,我們將能達到目標。以後我會完成我要做的每一件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次機會,做自己的主人,活出真我的風采。相信日復一日的嘗試,一份接一份的努力,會實現我希望達到的夢想。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25

一、認同的觀點眼睛是靈魂之窗,各行各業,都要靠眼睛才能發揮職業上的技能和能力。眼光要看的遠,要看的高,也要看的開,還要看的透,看的真,更重要的是要看的淡。能把名利看淡一點,名利必定不能左右你,我們對世間的一切,要能看的淡,才能活的安然。不同於往常角度,關於“被人利用”一詞星雲大師的理解則為:我們不必斤斤計較誰利用了誰,世間一切事相都是互相緣起,而願與眾人一起享有互相利用的成果,就能發揮利用的最高價值。也在無形中為自己的人生開拓了無限的“價值”。

二、聯繫實際利用是相互的,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被他人利用的同時更多的時候也在利用對方。班主任利用學生幹部管理班級,而班幹部則利用班主任賦予的權力,鍛鍊自己的能力,有時還能獲取一些榮譽。一個不會調兵遣將的領導者能帶領大家取得成功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當我們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自然就失去了在工作單位中的位置。很多時候善於放棄,主動向後退一步,反而會獲得更多的利益,或者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一點對成人如此,對我們的學生又何嘗不是呢?正是因為我們有能夠教書育人的價值所在我們才來到了學校,才成為一名老師。只有提高自己的利用價值,成為可利用的有價值的資源,才能讓我們的職業生涯走的更遠。

三、反思重構我們要經常替學生考慮。在教師行業尤其體現的淋漓盡致。能為他人着想的人,是高尚的人,能時常把學生掛在心上的教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優秀教師,對於良莠不齊的學生來説,我們教師不能戴有有色眼鏡去看學生,應該一視同仁,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愛和關心。胸襟坦蕩泰然面對“問題學生”。生命當中,有許多錯誤,有時竟在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或者錯在輕易放棄了不該放棄的。但是説真的,我們要讓自己成為智者:該堅持,永遠不能放棄;而該放棄,則趁早放棄別再堅持。放棄,或者説以退為進,是一種顧全大局的果敢,同樣需要勇氣和膽略,是一種坦然之的大度。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26

在讀書館無意中看到這本書,抱着無聊的態度翻了幾頁,突然間,我明白了很多很多。

原來我是如此的不堪一擊,原來我真的很懦弱,一點點芝麻小事就讓我憔悴成生不如死的樣子,一點點芝麻小事,就讓我對生活的無奈投降。

書中的作者是一個師範大學的老師,為了求學他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賺得學費,記得當他取得大學入取通知書時,因為家境貧寒,根本沒有錢供他讀書,難道就此放棄嗎?放棄他的人生?與父母一起耕田種地?但他沒有這樣做,當暑假來臨之際,他放棄了自由,放棄了回家,想方設法去打工,去賺錢,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人,試問有多少個企業能給他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呢,再加上他只是找一個兼職,為了籌集學費,他不得不用年輕的肩膀扛起一袋袋承重的大米,賺得少的可憐的金錢,到開學初終於籌集了學費,但生活費卻成了問題,幸虧學校有一個勤工儉學,就這樣,他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過,雖然,曾經的他面對生活的苦難他也曾想逃避,但為了生存,他堅持下來來了,他很感謝苦難,因為是苦難造就了一個堅強,果斷,成功的他,他很感謝他的一雙腿,他的經歷讓我明白,路是靠走出來的,很多人都希望能夠飛,飛的高,才能看的遠,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但是我們往往忘記了陪我們走了20多年的一雙腿,我們只有學會走路,才能學會跑步,學會跑步,才能學會飛翔,沒有一生下來就會説話,就會走路的神童,他們都是經過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的茁壯成長,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中,我們要學會去挑戰,即使失敗了,我們可以問心無愧的對全世界的人説,我曾經努力過,我做了我該做的事,我不後悔當初的選擇,因為我從失敗中提煉出了寶貴的經驗,但也不要給自己施加太大的壓力,因為希望越高,失望就越高,凡是還需量力而行。

我清楚的記得書中提及的兩個人物,不是因為沒有錢讀書,就是因為大學聯考不理想,他們的人生很悲慘,一個女孩半夜三更居然在垃圾桶裏尋找吃的,大學的生活費僅僅只有一百五十元錢一個月,誰能做到呢,而她卻做到了,大學聯考的不理想就應該輕生嗎?要知道我們的人生只有這一次,僅僅這一次,我們應該學會感謝我們身邊所擁有的一切,在某種資源中尋找屬於我們的生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我從中學到很多關於人生的好詞好句,如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其實這些道理我們很早以前就已經學會了,就是不會應用在生活上,紙上談兵,其實很簡單,真正能夠把我們12年左右的學習應用到生活上的能有幾個,這也是大學教育的失敗之處。我們在學習中不但要取其精華,略其粕遭,並應用在生活中,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使人明智。人不學不知道,刀不磨,要生鏽……

感謝這本書給我但來的收益,感謝這本書讓我重新找回了自己,雖然我身上還揹負着許多有關生活的壓力,但我也相信只要有壓力,就會有動力,風風雨雨都接受,我一直會在你的左右,陽光總在風雨後,請相信有彩虹,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每一次就算分受傷也不閃淚光……我不覺得我很失敗,我並不是你想象中的我,既然你不是我的伯樂,我又何苦壓抑自己的情緒,總有一天,我會日行千里,我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27

近十天,我閲讀了由劉曉樹編著的,永恆的經典系列圖書之一——《修身勵志的160個哲理故事》,深受啟發。

本書是編者從大量的成功學書籍和勵志雜誌中,挑選出來精編而成的經典段落。它是解讀人生哲理的首選讀本,囊括了古今中外流傳最廣,引用最多的哲理故事。而且文字明瞭簡潔,靈氣十足,具有經典故事短小精悍、情節簡單、可讀性強、通俗易懂的獨特魅力。

因為一則好的故事可使我們沉思生存之意義;一則好的故事可以給我們以新的視野和方式去體察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一則好的故事能改善人與人關係,移人情性。

濃縮人生智慧精華的哲理故事,可以使我們獲得來自心靈的啟示,可以讓我們擁有人生的大智慧,甚至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用一則則生動的故事來闡述一條條人生的哲理,也許會比空洞的大道理和説教更令人樂意接受。在面臨挑戰、遭受挫折時,讀讀這些故事,相信你能從中汲取力量;在煩惱、痛苦和失落時,讀讀這些故事,相信你能從中獲得慰藉;在沮喪、惶惑、甚至感到無望時,讀讀這些故事,相信你能重新鼓起夢想的風帆。

這160個哲理故事,就是作者為讀者精心準備的160道心靈雞湯,在書中,沒有枯燥的理論,沒有嚴厲的責備,也沒有無形的壓力。你可以輕鬆品味,充分感受故事給你帶來的愉悦。在每一則故事的後面,都配有簡短的點評,能給讀者一點點參考,幫助我們點亮智慧的燈盞。

讀了這些哲理故事,我們都能從故事中參悟到更多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智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