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89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誡子書》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誡子書》讀後感

《誡子書》讀後感1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讀來給我們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不得不説《誡子書》,令我們受益匪淺。

古言今象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在現代社會中隨着獨生子女人口的大幅度增長,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處在溺愛的環境中。在家庭中,子女們大多被溺愛,這就使得他們越來越肆無忌憚。漸漸得慾望愈來愈大,相比對於學習的熱情愈來愈少,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孩子,沒有其他孩子與之競爭,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沒有任何的學習緊張感。最終當他們的成績下降到一定的程度時,他們就會喪失信心,自此一蹶不振,從而使自己的人生走上“下坡路”。此乃“淫慢則不能勵精”也。

而下一句則更符合如今的一部分獨生子女,那就是“險躁則不能治性。”即輕率和浮躁的行為會讓人無法陶冶性情而失去自己高尚的氣節和品性。這話絕不是危言聳聽,想一想幾年前的一個新聞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因為母親不給他買心愛的東西,於是就用力地撕扯母親的頭髮,對母親發泄心中的'不滿,而這時一位善良的女路人過來勸解,也被這名孩子惡語相加趕走。這難道不是因為輕率浮躁的行為失去了中國應傳承至今的“百事孝為先”的品性嗎?是啊,品性喪失了,傳統喪失了,反觀現在不少的孩子因為父母不讓玩遊戲,不給買一些東西就對父母惡語相向,甚至大打出手,這樣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挑戰自己

難道這些孩子只得像文中所説的一樣“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嗎?不,我相信這是不會的。只要我們仍有一顆“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心。就仍會成為一位對社會有用的正人君子,而不會最終悲傷困守自己貧窮破舊的家,而是變成一位有着光明前途的志士。在當代,《誡子書》仍然可以是我們的行為規範,是我們的人生信條,為我們指引正確的人生道路。

所以《誡子書》不愧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古文,它的價值,對後人的警醒,都是值得我們為之深思的。

《誡子書》讀後感2

《誡子書》是我國古代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政治家、謀略家、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的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的《誡子書》短小精悍,區區八十六字,卻深刻地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道理,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讀來發人深省,使人回味無窮,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

那個時代正值漢室衰微,諸侯割據,戰亂不已,諸葛亮一心為國,光明磊落,為匡扶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他人和自己的'兒子率先垂範,顯現了高尚人格,時至今日仍然讓我們肅然起敬。

斗膽地説時下就算你能寫出洋洋灑灑的精美小説未必就能寫出上乘的類似於《誡子書》的傳世名篇。君不見《誡子書》八十六字,字字珠璣,闡述了敬業精神,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雖説《誡子書》是一千多年前的諸葛亮寫給其兒子諸葛瞻的,但其內容流逝至今卻也不乏為我們領導幹部的座右銘。

文章開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淡泊才能豁達雅量,內心寧靜才能戒驕戒躁,心胸開闊乃能登高,登高方能望遠。涵養淡泊,甘守寧靜,以超然心態對待眼前一切,少一點計較,多一點包容,多一點公心,少一點私人,這是我們領導幹部必須做到的,在其位,便要謀其政,不要忘乎所以,不計民生民本,要踏踏實實的幹一番事業,才能得到百姓稱讚。

古人都知道以靜思來反省使自己盡善盡美,一儉樸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而我們現在有些幹部卻因一時的名利得失滿腹牢騷,那些“翻身”者就因不善於修身養性,於是乎守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讓金錢、美色、私利突破了自己的道德防線,成為“糖衣炮彈”的俘虜,淪為黨和人民的罪人。

社會再發展,時代再變化,人也再變,任何時候,都要靜心反思才能保持平和心態是,哪怕你崗位調換,職位升遷,都要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泄氣,堂堂正正為官,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踏踏實實學習,恪盡職守,不要滿腹牢騷,錙銖必較,與為官之道大相徑庭,才能上對得起父母,下對得起百姓。

《誡子書》讀後感3

君子之所以可以立於世,脱與俗,尊於人,就是因為他們有高瞻遠矚的先見之名,有寧靜致遠、精心修學的心境,有勤奮刻苦、勤儉節約的美德,有淡泊名利、無視權欲的品行,有高遠志向、心懷夢想的志氣。

讀書使人明智,學習使人明理,學習是一件使人有所長進的事情,因此我們會發現君子都是喜歡學習之人,他們也是能夠靜下心來刻苦鑽研學問的人。所以名人志士都可以做到滿腹經綸,也可以做到出口成章,更能做到上知天文地理,下知人道常倫,試問這樣的人又怎麼能不讓人敬仰萬分呢?

理想是黑暗中的燈塔,夢想是風雨後的彩虹,從古到今,每一位能人將相都是有遠大志向的'人,他們一個個都心懷天下,一個個都想忠君報國,一個個都願先天下之憂,先天下之樂,所以他們都是能成大事的人,也都是成就了大事的人才。因此,無論何時,無論身處什麼樣的境地,我們都應該堅持自己的夢想,也都應該為自己的夢想去不懈奮鬥,只有這樣才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唯有這樣才可以活出一番精彩!

有品行的大義之士都是有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精神的聖人,他們總是能夠不斷反省自己,不斷反思過往的人,因此他們永遠不會頹廢的隨遇而安,也不會安心的過度享樂。此外,君子也都是能夠管理好自我情緒的狠人,他們有着常人不可企及的自律,所以他們總是能夠很好地約束自己,也總是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緒,真正是做到了不驕不躁,也做到了不慌不忙。

當然了,一名高潔之士,那肯定也是一個懂得珍惜時間的有心人,他們從不會無所事事、荒廢度日,也不會年頭月尾、蹉跎歲月。相反,他們把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真諦領悟到了極致,也把時間就是生命的真理髮揮到了極點,因此他們的每一天都是充實的,他們的一生也都是對社會有價值、有貢獻的。

總之,讀完諸葛亮的《誡子書》之後,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認為一個人想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來,那就必須要學着做一個君子,而要成為一個高風亮節的君子,那就必須要學會修身養性,也必須要懂得自我激勵,懂得自我充實,懂得自我警醒,懂得自我昇華。

《誡子書》讀後感4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君子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8歲的兒子諸葛瞻的家書,是諸葛亮一生經驗的總結和對兒子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多麼偉大的父愛!也是後人教育子孫的楷模篇。誡子書的主要內容是:是大丈夫要修身養性、以節儉、樸素來陶冶自己的情操,還要淡泊名利。學習時要清靜,努力而有毅力,要有遠大的志向。如果怠慢就不能學以致用,急躁就不能陶冶心性。年華隨時日流逝,意志也隨時日消磨,就會變得如枯黃的葉子一樣,被時代拋棄。最後只能悲傷地守在自己貧窮的茅廬裏,後悔也來不及!

諸葛亮不僅告誡了他的兒子,同時也告誡了我們,讓我明白做什麼事先要有明確的目標,有志向。“心中沒目標,一根稻草壓彎腰;心中有目標,泰山壓頂不彎腰!”但是,光説是不行的,要緊的是抓緊時間,努力去做,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少的時候要紮實基礎,充分地汲取知識,好好學習。不然年與時馳,意與日去,等到老的時候,才後悔,空悲切,時不再來。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把有限的時間用在無限的知識海洋中。

現在我六年級了,更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儘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流的中學。考上理想的中學就要付諸於行動。這段時間,我的`收穫本寫的作文進步不小,這與楊老師倡導的課外閲讀影響極深。我要讓課外閲讀積累的素材,充實我的收穫,有質有量,做好每天有價值的收穫!

“夫君子須靜也,才須學也”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學任何東西,首先要靜,這我深有體會,從國小毛筆時,就是練靜心,心裏急躁,是學不好的。偶爾的時候,作業多了,又想看電視,然後就馬馬虎虎地做,字跡也潦草了。當本子發下來,錯的一塌糊塗,好慚愧!這就是首先沒有靜下來,長期草率、浮躁就會荒廢學業。

戒子書――一篇意義深遠的古詩文。它讓我反省了自己,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終身受益匪淺!

《誡子書》讀後感5

每次讀《誡子書》,我都感慨於全文雖不足百字,卻言近旨遠,含義雋永,是諸葛亮立身處世的智慧結晶。《誡子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美的文辭,豐富的藴含,更有諸葛亮的志存高遠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滅的人格力量。從《誡子書》中,我們領悟到了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人生真諦,體會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學。

國中的時候聽老師講《誡子書》,看到老師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這書有那麼好嗎?那時我們讀書只是隨性式的,家裏只是説“農村裏的孩子只有考上大學才有前途”,當時也只是隨便聽聽,並沒有深刻體會讀書的用處和樂趣。但隨着走完高中,踏入大學校門時,才體會到“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這句話的內含。在這物慾高漲的社會,每個人都自己的夢想,都有自己的.創業夢,都幻想自己能成就一翻事業。想創業、有夢想都是好事,如何努力去實現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名話提醒我們搞創業,實現夢想,就要打好基礎,積極的為將來做好準備,正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走上社會以後,周圍紛繁複雜的現實撲面而來,有時候心中的那個創業夢想未免會動搖,也逐步認識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的含義。心中有夢,信念不滅,只有沉下心來,不斷提升自己,擴展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應變能力。正如《誡子書》裏所就“非學無學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經過多年的努力,雖然不能聞名於世,但也盡了自己的才能,帶領同事為公司、為社會、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為人民大眾謀福利是無止境的,努力提升自己是無止境的。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適應於社會發展的潮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真正的做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誡子書》讀後感6

《諸葛亮集》裏有《誡子書》現與大家分享。

“夫君子之行,靜已修身,儉已養德。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陰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弛,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近乎“神人”的一朝宰相,為其兒子不可謂想的不周,教的不嚴,路不可謂指的不明,利害不可謂分得不清,其結果如何?

在司馬昭滅蜀漢之前,無論史書還是演義,我們基本上沒有看到有關諸葛瞻其人其事的些許記載。這或許可以理解為:諸葛亮之子在父親死後,近似於“隱士”,是“無聞”之“賢達”。直至司馬昭派鄧艾入川,兵臨成都城下,才有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等人的出場。而此時的.“智慧化身”之後,又是如何展示才華的呢?《三國演義》中的記載,可用“悲壯”兩個字概括。他們先是用“先父的靈牌”嚇了敵人一跳,趁亂打個小勝仗。但敵人一緩過神來,便以區區偷渡陰平的幾萬人馬,殺得諸葛瞻全軍片甲不留,可歎諸葛瞻這位“戰神”之後,血湧戰場,馬革裹屍!你不能不稱其“忠勇”,但又不能不歎其“何其哀也”。

如若諸葛孔明在天有靈的話還不氣的一佛出世,二佛再昇天。這也是我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現如今我們怎樣教育下一代來奮追自己,超越自己?你想想,無論從智力,地位,各方面我們都無法與孔明相比,他都沒有造就一位驚天地,泣鬼神的大英雄,我們怎麼辦?有人嗤之以鼻:“都什麼社會哦?現在教育戰線上師資雄厚,軟硬件齊全,非過去可比。”我承認,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過你別忘了,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不良網絡的泛濫,若隱若現紅燈區無窮的誘惑,更使的我們對下一代擔心,對他們的教育倍感束手無策。

“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説的好啊,看來我也的先學會“靜”,再去教育下一代吧。

《誡子書》讀後感7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晚年寫的一封家書,意在告誡自己的兒子要勤學立志、修身養性,以免在時光的流逝中意志消沉一事無成。

這篇《誡子書》一共才八十多字,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把修身養性的途徑、學習與成才的關係、放縱怠惰和狹隘浮躁的危害,以及浪費時間、喪失意志的後果,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讀來發人深省。這封家書是諸葛亮在其人生的最後一年(公元234年)寫的,既是對晚輩的諄諄教導,同時也是對自己一生的人生體驗的高度概括。諸葛亮之所以成為歷代為官的楷模、民間智慧的化身,這與他一生為國、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態度是分不開的。

這封家書一個“靜”字可謂道破了人生之真諦。當今世界,紛繁嘈雜,最難的就是這個靜字。大家見面,無非一個忙字;忙忙碌碌,爭名逐利,哪裏能靜下心來讀書、思考?一個“儉”字,是陶冶情操的關鍵。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我們還貧窮的時候,節儉是一種被迫的行為;當我們富起來的時候,就更難保持節儉的.操守了。至於懶惰、急躁、浪費時間等等毛病,更是充斥着人們的每一個角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哀歌,也總是在一代代流傳着。

在一些人的辦公室或書房中,常常會看到“淡泊可以明志、寧靜可以致遠”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樣的匾額或條幅,藉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和人生追求的一種至高目標。作為座右銘,用意自然是極好的;經常看看,可以時時提醒自己,保持一種好的心態。但事實上,經過縮編後的這兩句話已違背了諸葛亮的初衷和原意。一個“非”字、一個“無”字,深刻體現了諸葛亮告誡、警醒的態度。《誡子書》不是表達濃濃愛意的普通家書,而是表達了面對複雜人生必須作出的一種堅強選擇。

《誡子書》讀後感8

每當背誦“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兩句的時候。就會聯想起現實中的一些事來:有的教師職稱沒有評上的時候,或者在單位沒有評上先進的時候,或者看到別人被提拔,而自己還是原地不動的時候,就想不開,覺得自己比別人差什麼呢?為什麼好處總是別人的?於是就煩惱生氣,甚至得病,影響身心健康。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

根本的原因就是把名和利看得太重,始終放不下名和利。當你得不到的時候就煩惱,就生病,有的時候還會走極端,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如偷盜搶劫等,就是把金錢看得太重,當通過合法勞動得不到的時候,就想用非法的手段。

所以説我們要學會開導自己,我們不能改變現狀,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金錢是身外的,榮譽是過去的,地位是暫時的,只有身體是自己的。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如果我們把名和利看得淡一點,把健康快樂作為我們的最高追求,這樣我們不就想開了嗎?我們追求的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們追求的層次不就更高了嗎?進而對工作中的名和利看得更開,不被其所困、所擾、所累。這樣就會提高我們的生活境界、生活質量,我們就會得到健康快樂的人生。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有更高的志向,把人們的共同的快樂和幸福作為個人個追求的目標,就會有持久的快樂。只有靜下心來認真的思考,才能對事物的規律有更清楚地認識,才能對人生有更深的領悟,才能在努力奉獻的.過程中少犯錯誤。心浮氣躁,不能靜下心來,是不會真正地認識世界,也不會真正地領悟人生。因此,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寧靜才能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的《誡子書》雖然短短八十六字,但闡述的卻是敬業奉獻、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

它不但對古人的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現在的育人工作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誡子書》讀後感9

《誡子書》寫於公元234年(屬漢建興十二年)。是時任屬漢丞相的諸葛亮為勸勉八歲兒子諸葛瞻寫的一封家書。全文共八十多字,以其凝練的筆法闡明瞭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勸勉兒子勤學勵志,奮發圖強要從淡泊寧靜上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系統地歸納了做人治學的經驗,圍繞靜字勸學,指出了險躁的危害性。

圍繞如何做人和怎樣做人的問題,諸葛亮教導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鼓勵兒子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説,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説,不安靜就不能為遠大志向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置於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的,不下功夫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因而指明瞭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立志與學習的關係;講明瞭寧靜淡泊的重要意義,指明瞭放縱怠慢的嚴重後果。

《誡子書》體現了諸葛亮重視子女教育方面毫不馬虎,作風嚴謹的精神。既嚴格要求,又循循善誘,耐心引導,容情於理。讀後實在讓人感佩不已!

寫《誡子書》時,諸葛亮尚在前線與勁敵鏖戰。他為了屬漢國事日夜操勞,直到生命的盡頭,始終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只能於戎馬倥傯之際把想念兒子的情絲與指望兒子茁壯成長的.希望凝結在紙筆上,留做兒子成長的永恆動力。

《誡子書》以獨到的卓見,寥寥數語,高度概括了做人的道理。特別是儉以養德的教育思想,對於封建社會身居顯要位置的諸葛亮來説,提出這樣的觀點,很不容易,由此看來,諸葛亮是很重視子女教育的。他的這些閃爍着智慧的家教思想歷來被人們所推崇,不僅在當時對受勸者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而且在今天,對於我們廣大做父母者具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鑑作用。畢竟它濃縮着諸葛亮這位被譽為智慧化身的英雄人物的畢生生活經歷和成功的人生體驗。

《誡子書》讀後感10

一説到“鞠躬盡瘁”,你一定會想到三國時期蜀國的一代名臣——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十分有才,五十四歲去世,被埋在了五丈原。在死前給自己兒子諸葛瞻寫了一封家書,便是《戒子書》。這封家書使我們對立志修學有了更深的體會,讓我們更加體會到諸葛亮對兒子的良苦用心。

書上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要更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能貪圖名利,要走得更遠的話必須寧靜專一。這也是諸葛亮對自己孩子的`殷切希望和諄諄教誨,讓孩子一定要發奮圖強,專心學習,不能浮躁。還有一句是“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諸葛亮勸告自己的孩子一定要珍惜時間,年齡和時光都是一樣飛馳的,你的志向也和歲月一樣流逝了,它們都成了枯葉落到地上,這樣的人是不可能為社會造福的,只能悲苦地守着自己的家,後悔也來不及了。

我們現代社會也有和諸葛亮一樣的人,也是鞠躬盡瘁。周恩來,還有明朝的一代清官海瑞,這些人也都值得我們學習。

可在我們班裏,有一個很聰明的女孩子,可是因為懶穩坐倒數第一的寶座,父母也不指望她了,老師也放棄了她,她也只能一直頹廢下去,想努力也可能來不及了,真是可惜啊!

在我身邊也有一個人十分熱愛學習,他把學習當做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這個人也十分珍惜時間,不浪費身邊的一點一滴,他以後一定能成大器的。而且他學習十分寧靜專一,從來不浮躁,也很勤儉節約。更主要是他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也和他一起學習,一起努力,一起進步,一起和他快樂地成長,這樣的人就一定能成功。

當我讀了這封《誡子書》後,我也知道自己身上的缺陷和不足,我以後改正,珍惜時光,寧靜修身,勤儉養德,這就是《戒子書》給我們的啟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