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8.88K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相約星期二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

這本書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他是年逾70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老人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纏綿病榻的14周裏,每星期二坐飛機700英里,到老師的病榻前探討人生,這個話題是越博學越聰明的人都不敢觸及的問題,《相約星期二》因此得名,很多人把它作為導航儀,我也不例外,所以説米奇做了一項偉大的事兒,他把老師的警示綴珠成鏈,傳達給讀者,使它的暢銷量突破了2萬冊,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莫里老人的睿智。

首先關於文化:老人説我們的文化是有病的,他不鼓勵人們去思考真正的問題,而是吸引人們關注一大堆實例瑣事。上學、考試、就業、升遷、賺錢、結婚、貸款、抵押、買車、買房、裝修……層層疊疊,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而且,總是企圖按照世俗的標準活得像樣些,人們很不習慣在這樣的思維中後退一步,審視自己,問,難道這就是我的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嗎?擁有越多越好,越多越好。大多數人被被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力,我們中國也不容樂觀,別沾沾自喜,甚至病得嚴重些,所以,莫里老人鼓勵人們建立自己的文化,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簡而言之,不落入他人的鬧劇。就我個人而言,我想建立的文化是每天打球時汗流浹背,不必太為趕時間而吃不上早餐,吃自己喜歡的食物,做自己最喜歡"女人美"的工作,並時常出門旅遊,世界很大很精彩,我可以領略它的神奇,和朋友們沒事聊聊天,能夠相互照顧愛戴,為了獲得這些自由,我還要建構強大的心理機制才能才能靠近它,走向唯美不受"文化"制約。

第二點人如何學會施愛於他人: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相愛或者死亡,沒有了愛,我們變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這一點莫里老人給我們做出了示範,當他和你在一起時,他會全身心的陪伴你,他注視你的眼睛,傾聽你的説話,那專心致志的神態,就彷彿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人,要是人們每天第一次見面,都能像遇到莫里那樣,而不是來自女招待,司機或老闆漫不經心的應付,那生活一定會,美好的多,"我喜歡全身心的投入",莫里説,"這就是説,你應該真正的和他在一起,當我現在同你交談時,米奇我就儘量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的談話上,我不去想上星期,我們的會面,我不去想,星期五要發生,我也不去想佩科貝爾要製作的我的另一檔節目,或者我正在接受藥物治療,我在和你説話,我想的只有你説到這點時,我們就會同頻都有共同感。"有那麼多人,僅僅是為了一些瑣事,而如此自我專注,他們的眼光只停留在你身上30秒便遊離而去,他們早已心馳旁騖,給某個朋友打電話,給某個地方發傳真,或者跟某個情人約會,只有當你説完話時,她們才猛然回過神來,嗯嗯啊啊,是的是的,敷衍幾句所以,嗯,莫里老人提倡愛是尊重別人,是專注於別人,所以在和他人一起時不要炫耀自己,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妒忌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從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然的面對整個社會,多麼聰明的老人。

第三點關於家庭,莫里老人説,如果沒有家庭,人們便失去了可以支撐的根基,他得病以後這一點更有體會,如果你得不到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持、愛護、照顧和關心你擁有的東西變少的可憐,愛是至高無上的.,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義,不僅僅是愛,而且還告訴別人,有人守護着你,這是我母親去世時我最想得到的,我稱它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個家在守護着你,只有家庭能給予你這種感覺,金錢辦不到,名望辦不到,車子,房子更辦不到,工作也辦不到。由此我有時會想難道你給家庭帶來的物質享受越多越好嗎?在和家人的陪伴與傾聽方面做的太欠缺了吧?莫里老人患的是"肌肉萎縮症"它是從腳一點一點往上爬肌肉逐步失去知覺,不得不躺在病牀上,被人翻身,按摩,甚至最隱私的擦屁股,這些,他都要請求別人的幫助,家裏人給了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對一般人來説,如果人這個份兒上,可能覺得活着沒什麼意義了,生活這是沒有質量可談,可是老人卻把它當作享受,感受到依賴別人的樂趣,並且閉上眼睛享受別人給他擦背、翻身,塗褥瘡乳膏,他説,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驗這個經歷並沒有消失,而是存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那麼多樂趣呢。多麼聰明的老頭,所以接受別人給予你的愛也是一種奉獻,珍惜現在,珍惜每時每刻,不論你健康衰老還是疾病,都要開開心心的,享受生命給你帶來的各種體驗,而且,健康是你能夠給予他人的內容,我指的不是金錢,而是關心、閒談。醫院和收容所、敬老院力這些孤獨的人,只要得到一些陪伴就會露笑顏。莫里老人做到了,他説:"只有這時我感到我仍然像以前一樣健康,這是我存在的意義。"所以即使他卧病在牀,但他是那麼的健康。反之呢?

再來談談年輕的問題,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曼妙再到老去,很多人對青春都留戀不已,莫里老人以一種很獨特的視角來看待年齡,他説,我知道年輕也會有苦惱,所以別人向我炫耀年輕的魅力,那些來找我的孩子,都有他們的煩惱,矛盾,迷茫,不成熟,活着感到累,有的甚至想自殺,年輕人還不夠明智,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很有限,所以我樂意接受衰老,這很簡單,隨着年齡的增加,你的閲歷也要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22歲的年紀,你就是永遠22歲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並不是衰敗,它是成熟,接近死亡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後,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活得更有意義更好,所以自然而然我們就提到了死亡,死是很自然的事,他説我們之所以,對死亡大驚小怪,是因為我們沒有把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覺得是人就得高於自然,那你就不敢提及"死亡",只有意識到自己會死,並時時刻刻做好準備,這樣做會更有幫助,你活着的時候,就會更加珍惜生活,他説,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最後莫里老人墓碑上是"一個終身的教師"《相約星期二》是我一輩子的教師,我把它放於牀頭,用這些老人貼心的話語適時提醒自己,勇於在生活中找到如何"愛自己、愛他人"感謝莫里老人,感謝感謝米奇。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2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七十多歲時患上了一種叫做ALS(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的病,也就是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霍金所得的那種病。這是一種非常兇險、無情的神經系統疾病,它通常從腿部神經麻痺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先是腿行走不靈,然後是無法站立、無法坐直,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時為止。霍金非常的幸運,他的病情不是持續惡化的,而是一次發作以後就會平穩很長的一段時間,然後再有下一次的發作。一般情況下,這種病都是持續惡化的,從生病開始,留給病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兩年。莫里就屬於這種情況。

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後,莫里決定帶着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活下去。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個星期二見一次面,一起討論“生活的意義”,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慾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意義的人生”這些重要的課題。米奇是一個專欄作家、記者,他堅守和老師的這一約定,將每週二的時間空出來,退掉所有的約會和事物,飛行數百公里來到莫里家中,和莫里一道談心。從第一次相約到最後一次見面,這樣的討論持續了14個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師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禮來臨。

餘秋雨在這本書的中文版序言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人類的很多行為方式是不可思議的,有時偶然想起,總會暗暗吃驚。

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惱人生,但誰也不願意多談人生。稍稍多談幾句的,一是高中畢業生,動筆會寫“生活的風帆啊”之類的句子;二是街頭老大娘,開口會發“人這一輩子啊”之類的感歎。兼有人生閲歷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談人生了,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大多數智者躲避這個問題,是因為領悟到自己缺少談論的資格。再大的專家也不能説自己是人生領域的專家。——越有教養越明白這些道理,因此就越少談論。

那麼,誰有資格談論人生呢?餘秋雨分析了各種類型的人,認為大家都在等這樣的一個人:“他不太重要,不必在臨終之時承擔大多的外界使命;他應該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絕壁上居高臨下地來俯視眾生;他應該很瞭解世俗社會,可以使自己的最終評判產生廣泛的針對性;他,我硬着心腸説,臨終前最好不要有太多子女圍繞,使他有可能系統有序他説完自己想説的話,就像一個教師在課堂裏一樣——那麼對了,這位老人最好是教師,即便在彌留之際也保留着表述能力,聽講者,最好是他過去的學生……”這樣説來,莫里確實是非常適合的。莫里自己可能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與他的學生相約。

這是一堂關於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是莫里給我最深的感受。莫里説,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他説,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儘管莫里病魔纏身,但當他們父子三人坐在一起的時候,常常會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泄,親吻,打趣,相擁在牀邊,幾隻手握在一塊。莫里認為:如果沒有家庭,人們便失去了可以支撐的根基。我得病後對這一點更有體會。如果你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持、愛撫、照顧和關心,你擁有的東西便少得可憐。愛是至高無上的,正如我們的大詩人奧登説的那樣,“相愛或者死亡。”莫里對大自然的愛,讀了讓人心動:“我注意到了樹上的變化,風的大小。我似乎能看見時間在窗台上流逝。這是因為我的時間已經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莫里也有自己的看法:許多人過着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於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慵慵的。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就得獻身於愛,獻身於你周圍的羣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的意義的價值觀。我們過多地追求物質需要,可它們並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係,我們忽視了周圍的世界。“愛會贏。愛永遠是勝者。”“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這是一堂讓人產生頓悟的啟蒙課。莫里説:“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對整個社會。”這段話是如此的樸實無華,但何嘗不是對人生謎底的一種詮釋呢。我們有的時候,對於自己做過的一件事情,常常感到不如意,因此心中始終有一個結;如果別人對自己不公,也常常會記恨在心,難以釋懷。莫里説:臨死前要先原諒自己,然後原諒別人。“記恨和固執都是毫無意義的,這種情緒讓我抱憾終身。”我在想,幹嗎要等到臨死前才“原諒自己,原諒別人”呢?從今天做起不就更好?莫里説:“錢無法替代温情,權力也無法替代温情。我能告訴你,當我坐在這兒等待死亡時,當你最需要這份温情時,金錢或權力都無法給予你這份感情,不管你擁有多少財富或權勢。”關於這個話題正面的或者反面的事例我們生活中太多了,但聽聽莫里的話,我們還是能夠有所觸動。

這是一堂關於心理健康的修身課。米奇去聽課時,需要先與理療師一起拍打莫里的背部,而且要拍得很重,目的是要拍打出莫里肺部的毒物,以免肺部因毒物而硬化,不能呼吸。請想一想,學生用拳頭一下一下重重地叩擊病危老師裸露的背,這種用拳頭砸出最後課程的情景是觸目驚心的,沒想到莫里喘着氣説:“我……早就知道……你想……打我……!”而米奇接過老師的幽默,説:“誰叫你在大學二年級時給了我一個B!再來一下重的!”還有一天,莫里設想着幾天後死亡火化時的情景,突然一句玩笑把大家逗樂了:“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這樣的一種心態,真讓我們這些看上去非常健康的人感到汗顏啊!

如果再給你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做什麼?這是米奇給莫里提出的一個問題。莫里思考了一個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發現兩者首尾相銜。他説:“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麪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在莫里看來,只要明白了什麼是真實的需要,就會走向關愛和奉獻。

一天,莫里對米奇説,他已經擬定自己墓碑的碑文。碑文是:“一個終身的教師。”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3

即將離世的歲月,這些條件組合在一起,將是會產生多麼令人神性的人生哲學和思考,相約星期二讀後感。另一位是曾經的優秀學子,如今的一位成功電視工作者,一個深陷社會各種紛擾的青年,他們兩個人在前者的最後時光重逢,既能讓老人的智慧有了個最好的方式來表達散發,也使青年更懂得了人生,更是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偉大的精神財富。

文學的不好,不能很好的來表達和過度銜接各個感悟,索性就像列公式一樣生硬而獨立但清晰地一一陳述出來把。

首先,由於讀的匆忙,並不能多麼細心留意和體驗書中的哲學,這本書是屬於那種要至少再讀一遍的,由於只是讀了一遍,只能算了解內容,只有不錯的幾個感觸,那些多少讓我還能至今記得的。

第一便是莫里老人説的,現在的人們太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也不知道怎麼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情,這一點最先讓我有感觸,我們總是在壓力感情,情緒。不論是對人的喜愛,不喜歡,或是高興,憂鬱,痛苦。我們都在成長中受到禮教,倫理的約束而壓抑感情。當我們的表情越來越麻木的時候,人們説我們開始成熟了。當我們裝的寵辱不驚的時候,也就登峯造極了。這個方面,讓我想起來國中時候的一件事,一次考試,班裏的一位女生進步很大,班主任就“狠狠的”誇了她一番,那時還設有獎項,就讓她上前去領獎,照平時,按照我們手的教育就是寵辱不驚,隨時要謙遜,不管心裏是多麼開心,多麼高興,多麼驕傲也不能太表現出來,最好要努力裝出一副無奈,不情願,愁眉苦臉的去領獎,不能太囂張,最多也就是微微笑,領了獎回到座位上才能偷偷樂。

結果這位女生不然,很大方,很自然,很開心地走到前面,一點也不掩飾自己內心的激動和開心,笑的很燦爛,很自然,滿心的歡喜,內心中的驕傲開心自然而大方的流露在她爽朗的笑聲中。很不一般,領完獎下去,班主任也很開心,特意的説,看這位同學多好,大家就該這樣,高興就要表現出來嘛,不要有太多神馬顧慮,我很喜歡這樣。估計是我們老班受夠了我們這一幫小小年紀就裝深沉的孩子,今天難得有這麼一位天真無邪的,所以就此又誇了半天。還有書中寫道作者跟莫里老人到後來就經常握手,我覺得這就是一個種敢於表達且喜歡錶達感情的一個現象,這又讓我想起在高中時有一天在學校食堂,當時上高二,偶遇一位國中同學,他本來在南校區,我不知道他搬到了北校區,這次突然碰面,很激動,我們兩個一見面,就是不約而同的,握手!!頗有領導人會晤的風範。這個不善於表達感情是個人現象,卻更是一個社會現象,禮數和對錶達程度的把我也是個問題,其實也不是問題,因為這些情感類的舉止取決於心,以一顆純真無邪的心去擁抱任何人多不是非禮,氣場不同......

第二是感情第一,不止一次地見到哲人們説人生來不是為了物質活的,而是為了活的情感的愉悦,比如吃飯,對吧,餓了半年喝一口玉米粥就很開心,獲得的滿足感比戴着枷鎖吃山珍海味要大得多,例子舉得不是很貼切,總之我還是比較信奉這個人們活着是為了心情愉悦的。莫里老人對金錢的不屑很明顯。金錢這個東西其實也不是人類社會不可分離的必需品,但它是個象徵,我們説一個富翁腰纏萬貫,金錢滿倉,富翁很開心,哦,我們就會覺得這個富翁是個暴發户,人品什麼的都不怎麼的。但是我們説,甚至是教材裏學,農民陳煥生(《陳煥生進城》)自從國家改了政策,脱掉了漏斗户的帽子,晚上躺在被窩裏想想,家裏糧倉裏的糧食慢慢的,院子裏的牲畜也很多,心裏就不覺得美滋滋的。我們看到這個就要讚揚農民同志的辛勤簡樸,並由衷的為他感到高興。仔細想想,這就奇怪了,富翁和農民的情況不都一樣嘛?!錢從某個角度看就是等同於糧食和牛羊。我們為什麼對持有大量金錢的人不怎麼看好,對糧倉殷實,牲畜興旺的農民就不斷稱讚呢?

這個應該也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可能是因為在歷史上錢就充當了比較多的邪惡角色,而且也是因為金錢本身的優點——方便攜帶和廣泛的通用性。賄,都是直接塞給對方銀票,而不會拉一大車同價的大米到對方家裏,土匪搶什麼?有錢肯定先搶錢,因為金錢,多少人家破人亡。所以人們對錢多沒有什麼好態度。錢多了可以買很多東西,糧食不行。再想,國人的仇富心理是怎麼個起源?嫉妒?會不會是和討厭與自己喜歡的'女生在一起的男生一樣的心理?自己喜歡的事物得不到,比如鈔票等,就會反而會有即對那個事物的喜愛和對其擁有者的討厭的雙重心理?對金錢的討論數不勝數,共產主義社會不需要錢。莫里老人一點也不在乎金錢這個“細枝末節”的東西,因為他快死了,剩個幾千塊錢就夠了,他會不會因為即將去世而對金錢的不看重更加嚴重了?這個,再説吧。我們需要金錢,但絕對不能淪為它的奴隸,夠一家人幸福安康平常生活就行了,那個不是身份的象徵。如果是擔心有突發情況沒錢了,或者錢不夠用,那就去買保險嘛,保險公司是這個社會的一個偉大產物,譭譽參半。但就這個角度想,保險還是有用的

第三,是作者的一個變化,一個不大的變化,但是足以讓人思考。作者自從在莫里老人那裏聽了幾個星期後,本身作為一個電視工作者卻開始突然不喜歡曾經愛看的娛樂八卦周邊新聞了,還有一次碰見一大羣記者們扛着設備緊張而急迫的奔向以為體育明星,其中一位記者神色慌張的向前擁擠的時候不小心踢了他一腳,這位記者一邊繼續向前進攻,一遍説着對不起時,他突然產生了很大的厭惡之心,每個人臉上都是寫滿了爭搶,匆忙,不安和惶恐,他感到難受,我覺得作者在這時已經變了,説高雅點,就是脱離了低級趣味,再高雅點,就是開始享受孤獨和寂寞了,這是很難的的,我們在生活着做的很多事都是為了逃避孤獨和寂寞的,比如不停的玩遊戲,出現習得性無助,用各種無聊沒有營養的東西去填充內心空虛,其實一旦停下來,更大的空虛和恐慌就會襲來,所以不敢出來,出現網癮,各種癮,大學就這樣,所以人們為了規避不安心理,本能地去尋求愉悦,去沉淪。因此我認為,當一個大學生,尤其是河工大的以為學生開始不喜歡呆在宿舍玩遊戲,上網,而是喜歡坐在自習室裏,並且享受這段時光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我稱之為開始享受孤獨了,關於孤獨和寂寞是參閲了網上一個視頻——《復旦大學陳果老師的一堂課》,才開始有了這個概念。雖然目前仍然不能做到享受自習室,但是正在努力

沒了吧,總結一下主要的三個感悟:我們要嘗試更自然更加無拘束的去表達自己的感情;我們時為了追求感情的認同和心情的愉悦而生活的;要學;會享受孤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