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合集15篇

來源:文書谷 4.35K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前方等待着我們的是新的機遇和挑戰,現在就讓我們制定一份計劃,好好地規劃一下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計劃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合集15篇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的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簡單的科學知識和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

這一冊教材從探究對象上看,仍以認識事物的性質和事物的相互關係為主。從探究水平上看,仍以引導探究為主,逐步過渡到指導性探究。特別是在控制變量、做定量觀察的實驗上,學生還是第一次,需要教師更多的引導、以及具體操作方法的指導。從過程與方法上看,學習運用推理,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

第一單元《骨骼和肌肉》主要是圍繞人體運動系統中的??骨骼、關節、肌肉三個主要方面、運動系統的衞生和保健構建而成,主要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本單元教材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認識骨骼、關節、肌肉的運動,讓學生知道骨骼、關節、肌肉的作用,瞭解人體的每一項運動都是骨骼、關節、肌肉以及身體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結果,懂得如何保護和鍛鍊自己的運動系統。

第二單元《養蠶》是以蠶一生的變化為觀察對象的一次親歷活動,主要研究動物的週期性變化。經歷動物的一個完整生命週期,瞭解昆蟲和變態的知識,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與偉大,體驗長期飼養與觀察的艱辛和快樂。

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還是研究事物的相互關係,通過教學讓學生意識到一個物體在運動,總是相對於另外一個物體,即某個參照系(參照物)課文中稱為“參照物體”而言的,這就是“運動的相對性”,是物理學上的重要原理之一,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就是在這一知識背景下展開的。意識到物體的運動又是有規律的,只有親身去研究才能瞭解這些運動之間是什麼樣的規律。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第四單元《無處不在的力》主要是通過認識力的存在和幾種常見的力,來研究事物的性質。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歷有關力的現象,但還沒有比較系統和完整地研究有關力的現象。所以本單元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導、鼓勵學生們對生活中有關力的現象進行探究,讓他們通過一個個親歷的活動,探究科學的祕密,體驗成功的樂趣,發現大自然的規律。

第五單元《調查與預測》,調查是一種包容性比較寬泛的收集證據的方法。預測是一種基本科學過程技能,是一種對未來事物發展的推斷。調查和預測是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常用技能與方法。

二、教學建議

1、在單元教學活動框圖中有一些虛線方框,這些虛線方框它是讓教者即教師突破教材自己設計的一些探究內容。這充分體現《科學》教材設計意圖中的一個明顯特點:淡化教材。

2、在單元前待續的小詩,是讓學生感受到科學不是冷冰冰的,科學是有趣的。同時在學完這個單元以後可以讓學生們試着續寫一段。

3、單元學習評價表是學生過程性評價資料,是學生對學習的回顧,可以從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也可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也是教師發現自己教學成功或缺失的反饋表,不可馬虎,同時要對學生適時提出一些建議或鼓勵,必要時師生共同重新學習、探究。

4、在教學第一單元時,因本單元的教學需要學生通過觸摸的形式感知骨骼和肌肉,因此開學初期如果天氣偏涼將不利於學生在課堂中開展此類活動,建議可以等氣温較高,學生穿得淡薄些再開展本單元教學。

5、第二單元中鑑於蠶卵和桑葉的提供,要適時進行,建議往後推遲一下,蠶的一生要40天左右,教學時要穿插安排在其他單元中進行,同時要指導學生制定好養蠶計劃,記好養蠶日記。

6、小車的運動是以學生們喜愛的小車為話題,按照“問題-預測-驗證-結論”的科學認識程序,來研究運動與哪些因素有關。在這過程中,假設一定要完整,實驗前小組裏要很明確,保持不變的是什麼?需要改變是什麼?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蒐集證據。對實驗記錄中的數據處理,教師也要事先與學生商量好,如五次數據,最後結果是取平均數,還是取中間數,或是五取三,全班要形成統一的標準。培養學生以實驗數據説話的意識。

7、力在哪裏要讓學生認識到凡是有力,就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讓學生對力有一個粗淺大致的瞭解。通過彈棋子知道力的大小要合理、方向要正、力的作用點要準。

重力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力,有關的現象司空見慣,物體受到的這種拉向地面的力就是重力,方向豎直向下,這是因為地球對它周圍的物體有引力而產生的,但不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就是重力,因為重力是多方面構成的,吸引力並不就是重力,靜止的物體也受到重力的影響,重力具有普遍性。摩擦力大小與重力、接觸面光滑程度有關,與接觸面大小無關。

8、調查要注意事物不同時間內的變化,抓住一些事物相同和不同和特徵,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預測要利用現有證據和已有經驗,不能信口開河。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2

一、指導思想

湘少版科學教材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全面關注學生在科學知識,科學思維方式,科學技能訓練。關注對科學的理解,對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發展,為他們將來成為一名具有科學素養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

注重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作為科學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有趣的活動,仔細觀察,動手又用腦,使學生掌握獲取事實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幾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二、學情分析

四(1)班有學生六十多名,這些學生是第一批使用湘少版教材的課改實驗班學生,學生興趣愛好廣泛,對科學這門課程比較喜歡,他們都是與新課程一起成長起來的,學習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經過三個學期的學習,他們在科學知識的積累,科學的探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應該繼續注重激發學生積極性,培養良好的研究習慣和方法,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同時,要關注滯後的學生,讓他們在探究活動中多動手,多動腦,體現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課改理念。

三、全期教學總目標

1、科學探究

(1)能在一段較長時間內深入研究,獲取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

(2)嘗試對所觀察的現象進行科學的解釋。

(3)會進行科學探究記錄,會運用數據統計的方法來獲取,處理信息,整理歸納出科學結論。

2、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生命世界,物質世界的興趣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尊重證據,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細心觀察的良好品質。

3、科學知識

瞭解種子,花的基本構造及動物,植物,人繁殖的基本方式及過程,瞭解物體運動的幾種常見的方式及重力,彈力,摩擦力的特徵及產生的原因,瞭解溶解,生鏽,燃燒現象中所伴隨的物質變化情況。

四、教學措施

1、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創設直觀情境,教學內容以多樣、新穎等形式出現,避免千篇一律。

2、注重上課前的充分準備,教師和學生課前查找大量資料,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反思。

3、教學過程中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讓科學走進生活。

4、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觀察品質,尊重事實,勇於探究的科學精神,作業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創新和探究能力。

5、採用多元智能評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6、實驗小組互助協作,優生帶後進生,提高全體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3

一、 教材分析

四年級科學教材本學期主要安排的科學實驗有九個,其中,分組實驗四個是:《氣體熱脹冷縮》實驗、《固體熱脹冷縮》實驗、《巖石的風化》、《土壤裏有什麼》。觀察實驗四個是:《保持土壤》、《認識光》、《筷子折了》、《飛旋的'陀螺》。演示實驗一個是:《測量重力》。

二、 學生分析

四年級共有學生47人,這些學生不僅喜歡學習科學,而且特別喜歡做實驗,從上學期的實驗情況看,大部分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探究,能與他人合作,學會了寫實驗記錄,並能進行自主實驗。但也有個別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放不開手腳。甚至不敢參與實驗。本學期還應該加強對這些學生的指導。

三、實驗目的

1、 教會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體味實驗的樂趣。

2、 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主動探索新知識。

3、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實驗設計、操作、觀察、記錄和整理資料等能力。

4、 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知識素質和智能素質。

5、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觀察核試驗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實驗措施

1、課前教師要充分準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實驗過程。

2、指導學生做簡單的探究實驗,制定實驗計劃,填寫實驗報告,製作簡易科學模型。

3、加強觀察和實驗,充分利用儀器和器材,讓學生參與觀察和實驗活動,從而獲得知識,鍛鍊能力。

4、師生共同開闢科學教學園地,自己蒐集資料,自己動手製作教具,改善實驗條件。

.科學實驗教學進度表

周次





時間





實驗課題





類型





備註





1





2.16-2.22





氣體熱脹冷縮實驗





分組









1





2.16—2.22





固體熱脹冷縮實驗





分組









2





2.23---3.1





巖石的風化





分組









3





3.2—3.8





土壤裏有什麼





分組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4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電”“新的生命”“食物”和“巖石和礦物”。

“電”單元是從“什麼是電”開始的。學生對靜電有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讓他們適當地瞭解一點有關電荷的知識,可以使後續課中電流、電路的學習更有基礎。這一單元將通過與電相關的實驗、交流、預測、檢驗、測量和推理、解釋等活動,使學生形成關於電的初步概念,同時獲得一些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單元是從“觀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系列觀察活動,過渡到動物的卵、繁殖的觀察和研究,從而使學生獲得植物和動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認識,並形成關於生命的一系列發展性概念。教科書中的觀察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是在支撐有關生命概念的建立,並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對生命的理解。

“食物”單元通過對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憶和分類,引起學生對飲食的關注,發現自己在飲食中的不良習慣,並在以後的生活中,能科學、合理、均衡地飲食。食物的變化和獲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的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巖石和礦物”單元是學生初次對構成地球固體物質的探究。通過對巖石、礦物的觀察、分類和描述,使學生形成關於地球物質的一般性概念,並對保護、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的重要意義有進一步的瞭解。

二、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進人四年級以後,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對科學探究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説、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但由於學生年齡的侷限,觀察的深度、準確度還不夠,觀察或描述的方法還不會實踐運用。大部分學生知識面不廣,勤於動腦的同學佔的比例不是很大。還有的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因此,本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四、教學措施

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主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

2、指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和描述。教科書中涉及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髮現觀察對象在屬性、結構、功能、關係等方面的特點,是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的重要認識基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學生用文字、數據、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的記錄觀察到的現象,並隨時提示他們將自己的記錄與小組同學的記錄進行比較、修正,教師每週都要對學生的記錄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彙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活動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指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尤其要重視學生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從證據、表格、圖形獲得的一些科學信息,並引導他們合理地使用這些信息做出科學解釋。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5

一、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指導學生更進一步的瞭解空氣的相關的知識。

第二單元:冷和熱,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實驗,指導學生探究冷和熱的變化,以及冷和熱對物體形態的影響。

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王國,指導學生了解聲音的產生、傳播、強度等相關的知識。

第四單元:食物與消化,瞭解日常生活食物的營養搭配,瞭解食物的消化,學會怎樣搭配基本的食物。

第五單元:假設與蒐集證據,培養學生的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

二、學生情況分析:

第一:四年級的國小生已經有一年接觸科學課的`時間,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已經具備初步的觀察、實驗的能力,以及初步地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着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

第二: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的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於教師的教;

第三: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與意識比較薄弱。因此科學課的教學要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願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

三、教學措施:

⒈加強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國小科學課中關於“科學探究學習”的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思想;

⒉深刻領會並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⒊加強自身素養和業務能力的提升以及不斷提高實踐能力;

⒋認真鑽研教材和各類教學參考書,瀏覽網絡、雜誌等,學習先進經驗,科學設計教學策略;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良好氛圍;

⒌潛心解讀學生、瞭解學生、知道學生認知規律;

⒍積極收集、準備各類探究活動材料,發展學生蒐集各類活動資源和素材用探究活動;

⒎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四、課時分配:

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共8課時。

第二單元:冷和熱,共10課時。

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王國,共6課時。

第四單元:食物與消化,共4課時。

第五單元:假設與蒐集證據,共2課時。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6

一、學生現狀分析

因本學期剛調入飛雲鎮中心國小,對學生的情況不是很瞭解,但與學校部分科學老師的交談中得知,學生經歷了一年的科學學習,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比如,對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學認識。初步掌握了科學學習的方法,尤其是科學的觀察方法。學生的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因此,這一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

本學期,我校四年級共有六個班級,本人承擔了五、六兩個班的科學教學任務,班級學生數基本在50個,因剛接觸科學學科的教學工作,心裏總覺得沒底,但我相信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和我自身的努力,為一定會圓滿完成工作任務的。

二、學期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有四個單元“天氣”、“溶解”、“聲音”、“我們的身體”。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具體為:地球與空間(地球和天空的變化)《天氣》。物質科學(物體與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質科學(光、熱、電、磁)《聲音》。生命科學(生命體的結構與功能)《我們的身體》。每個單元都有七個教學內容,一般每個教學內容為一個課時。根據教學建議,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分的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應該加強單元后的總結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

本學期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彙總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真正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三、單元目標

(一)天氣

以天氣為主題,引導學生關注每天天氣的變化,對天氣的一些基本特徵進行研究並像氣象學家那樣觀察、記錄、分析各種天氣現象。學生經過本單元的學習,能對天氣有一個全面、科學的認識,激發學生對天氣現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熱情。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將能夠熟悉天氣現象,用他們的感官和科學的工具獲取天氣特徵和記錄數據。他們在本單元學到的科學知識和實踐能力將有助於對天氣的理解和應對天氣對他們的影響。

決定本單元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就是老師要對每天的觀測和記錄活動給予及時的指導、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溶解

從觀察食鹽在水中的變化開始,引導學生進入到對溶解現象描述的一系列活動中去。通過觀察、比較幾種物質在水中的變化,形成關於“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並進一步研究學生可能會提出來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圍繞溶解這一主題,逐步深入地開展觀察研究活動。

本單元教學要善於引導學生在完成既定的觀察研究活動的同時,思考、提出一些新的可研究的問題,以使對溶解的研究逐步深入並擴展開去。

(三)聲音

從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將找到他們關於聲音問題的答案,將探索一些關於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聲音振動的頻率與音高、聲音的振幅與音量的關係的基本規律。

隨着學生用不同的裝置做實驗並發現他們聽到的聲音和他們能觀察到現象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理解會得到持續加強。用語言來描述他們的發現,同時配上簡單的'圖表,進行歸納和分析,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科學解釋的能力。

(四)我們的身體

這是個有趣而神祕的單元,身體內部的各種活動和變化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個暗箱,學生能夠感受到但不能直接觀察。指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模擬各部分器官功能的活動,發現身體在工作中的協調工作特點之後,感受人體那種精密、和諧之美。

設計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了認識自己身體結構和功能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意識到身體的各種活動都需要各個系統的協調運作,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他們的健康意識。

四、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因為第一次上科學這門學科,因此要多向一些有經驗的老師請教,以更快適應科學課的教學。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7

一、 班級基本情況分析:

這一學期四年級共有 班,這 班的學生比較活潑,生性好動,好奇性強。從上學期的科學活動情況來看,學生對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但由於學生還有許多對科學課的不適應,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觀察、探究、描述、總結、不會實際應用或聯繫實際。通過一學年對科學課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有了很大的變化:課堂學習的注意集中了,小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強了,對“科學”也很自己的見解。所以我們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待改進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規範性和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另外科學探究小組的探究態度和習慣要進行着重培養。

二、 學期教學目標

(一) 充分展開教學過程,讓科學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實在每一課的教學活動之中

國小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需要通過教學過程來實現。為此,教學過程必須是經過周密思考後的精心設計。在教學中僅僅向學生提出學習的主題和探究的問題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對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的主要經歷進行設計,確立哪些素材更有價值,哪些過程更為重要,孰先孰後。可以這樣説,教材為我們精心設計了相關的主題探究活動,但我們也不要讓這些設計束縛自己的手腳,在弄清活動設計的意圖後,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個例子,也可以對教材的內容作適當的裁剪或發展教材內容以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用教材教,而不是僅僅去教教材。

(二) 加強對學習主體的研究,構建以兒童心理髮展為線索的科學探究體系

結構優化的教學能夠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教材編寫者明確指出在國小階段以兒童的心理髮展為基礎構建教材的探究體系。尤其在四下的編寫過程中,更提出所有活動設計都要為兒童的發展服務,都要在對兒童認識問題的規律和特點深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活動設計。具體説,就是活動設計要充分遵循兒童認識發展的序,從學生們可觀察到的微小變化開始,從關注學生身邊的事物開始,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進他們去建立自己的觀點和概念。

那麼,我們教學時就要不斷追問自己:為什麼要讓學生進行這一內容的學習?它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對於這一問題,學生們是怎樣想的?在觀察、調動原有的經驗時,學生產生的問題可能會是什麼?他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發展過程是怎樣的?通過教學要引導他們繼續向什麼方向發展?這才是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

(三) 適當擴大單元規模,使學生能夠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深入研究重要的科學概念

四下教材在呈現方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大單元的模式,這是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髮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進。大家在教學舊教材時明顯地感覺到課題多、聯繫少,每個課題的研究時間少,是內容上的主要問題。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寬、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動。這對激發學生持續的研究興趣、經歷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以及實現科學教育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四) 更加註重科學程序的培養,探究方法不斷豐富

在三年級的科學教學中,強調科學探究始於觀察。確實,對於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説,他們總是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極大的好奇心,總是帶着一雙探索的眼睛去認識世界。科學上的發明、發現也往往正是由觀察邁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觀察作為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第一個重要方法加以強調是完全正確的,也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隨着科學探究活動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應該得到不斷豐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測,是科學研究過程中兩個重要的環節。我認為四年級下冊教材在這兩方面是有所側重的。隨着探究方法的豐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豐富起來:如觀察—統計—比較—分析—結論、觀察—假設(推測)—驗證(測量、實驗)—分析—結論等。

三、 單元教學目標:

(一)、單元中,希望讓學生通過對電的相關內容進行調查、交流、預測、驗證、測量和推理、解釋等活動,使學生達成如下一些具體目標:

1、組織學生經歷一些典型的科學活動:

經歷調查家用電器的活動過程,並且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經歷對發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進行觀察和猜想電在小燈泡內的流動路徑的活動過程。

經歷一次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分析活動。

經歷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活動過程。

經歷對物體是否導電的檢測、記錄、整理、分析的活動過程。

經歷給模型房間設計電路,並能在活動手冊中畫出電路的過程。

2、在電單元的學習中,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能用一根電線、一個電池,使一個小燈泡亮起來,以及用更多的材料使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能在檢測25種物體是否導電的活動中找到導體、絕緣體的特點;並且將感性的材料轉化為理性的自己對導體和絕緣體的理解認識。

能夠自己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與並聯電路。

3、明確一些安全用電的常識,並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養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二)、第二單元本單元的教學希望組織引導學生達成的具體目標有:

1、知道花的各組成部分的名稱;在對一棵油菜的花進行觀察後能推測花的變化過程,並用科學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學會這種科學思維方式。

2、能自己設計有關花的小專題研究方案,完成小專題研究活動,並能將研究結果以表格、圖示、文字等方式呈現出來。在專題觀察的過程中發現花的內涵,能夠區別什麼是花?

3、知道什麼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單性花和兩性花;知道蠶豆種子的構造:由種皮、胚根、胚芽、子葉等部分組成。

4、知道植物的花承擔着生產種子、繁殖生命的任務,能用自己擅長的方法表達雄蕊和雌蕊的特徵;能用圖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實的成長過程。

5、能自己設計“豌豆莢裏的種子數”圖表,並通過數學統計的方法知道豌豆種子數量的分佈規律。

6、認識幾種常見的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認識各種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在外部形態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獨特的傳播方式;認識種子和果實的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的聯繫;激發探究植物種子和果實的興趣。

7.認識動物的一些繁殖活動及產卵動物的卵的特點,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動植物的多樣性特點及動、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三)、第三單元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期望孩子們能獲得以下幾個主要的觀察食物的活動經歷:

1、交流討論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的經歷。

2、檢驗脂肪、糖類的活動經歷。

3、觀察生、熟食物,使用酒精燈燒熟食物,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活動的經歷。

4、觀察變質食物,比較新鮮食物和變質食物的活動經歷。

5、觀察黴菌的經歷。

6、觀察食物包裝的經歷。

(四)、第四單元

1、通過收集、觀察巖石特點、對巖石成因和變化的探索。對巖石產生更大的研究興趣,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研究巖石的愉悦心情。

2、組織和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經歷以下的'科學探究活動:

(1) 引導學生經歷綜合運用各種感官觀察研究自己收集的各種巖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巖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2) 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觀察巖石的構造特點,並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對巖石的形成過程進行合理的推測和假設。

(3) 引導學生經歷對巖石組成的觀察探究活動,通過觀察、查閲資料、記錄等多途徑確定描述礦物特徵的標準。

(4) 組織和引導學生經歷對礦物光澤、硬度和礦物條痕的觀察和描述的活動過程,使學生初步瞭解和運用研究礦物的基本方法。

(5) 引導學生經歷“假設——驗證”的科學研究活動。感受巖石變化,通過模擬實驗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6) 引導學生經歷調查、查閲資料的活動,瞭解巖石與我們的關係。

通過對巖石和礦物的一系列探究活動,引領學生運用觀察、實驗等科學方法進行研究,並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觀察描述,能自覺地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探究。

3、獲得有關巖石和礦物構造、成因、變化等方面的科學知識。

4÷引導學生初步樹立起保護、利用巖石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四、 具體教學措施

(一)、第一單元

1、本單元是學生第一次在課堂上接觸電的知識,必須十分重視安全用電的教育。因為教材只涉及電池和直流電,不能把它擴大到照明用電上去,以免造成嚴重的觸電事故。要反覆強調,電池的電與照明電路的電的不同之處,引起學生的重視。

2、學生對電的知識感到神祕,又感到好奇。因此要滿足學生的探究慾望,儘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來學習電的知識。準備的材料要充分,一些材料可以讓學生課前準備。

3、激發學生課外研究的興趣,往往對電的興趣就是從本單元開始的。要鼓勵學生在課外的研究與探索,適當提供器材,促進學生的課外活動朝着良好的方向發展。

4、注意教材編排過程中藴含的教育價值和科學價值。科學課強調實事求是,強調對事實的尊重。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科學本質對學生的影響作用,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5、每個學生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我們允許有的學生走得快一些,走得遠一些,發展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不要求每個學生都要達到高要求,要允許有的學生走得慢一些,學的少一些。

(二)、第二單元

1、教材從生命的高度,編寫本單元的內容。因此,我們要有一種敬畏生命的意識,來教學本課的內容。自始至終要有一種愛惜生命、珍愛自然的思想感情,無論在研究花,還是果實、種子、卵的時候,儘量做到不傷害動植物的生命,竭力在自然狀態下進行觀察研究。

2、一些內容、一些活動與自然課差不多,我們可以從區別於自然課的角度來認識科學課。哪些方面改變了,改變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裏?要從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思想和價值觀上去認識這些改變的內容,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儘量體現出這方面的內涵。

3、教師要以更高的視野來看待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不要侷限於教材所涉及的內容,不要侷限於動植物本身的知識,更要擴大知識面,更要體現對科學理解和科學的思想和價值觀。

要擴大學生的視野,不要侷限於教材上的幾種植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鼓勵學生走向自然。當學生學了本單元的內容之後,如果走到大自然中,會自覺地仔細地觀察一棵植物,會用教材上的方法進行研究,那麼教學的目標就實現了。

(三)、第三單元

1、本單元的編寫是從學生思維發展的角度展開的,因此要十分重視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生成性的問題,及時調整策略進行教學。

2、對比實驗是相當嚴謹的,變量的控制是關鍵。教師要指導好其中的幾個對比實驗,讓學生養成嚴謹、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科學價值觀。

3、科學課希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並且想辦法解決問題。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及時提供幫助,不要以為提倡了自主探究,就放手不管,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4、在本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將獲得很多有關事物的知識。我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發展學生的認識經歷。通過對事物的觀察研究活動,能有意識的去關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的科學,使自己變得更聰明、更理智。同時學會收集資料、學會分析整理,以此來認識周圍的世界,是很有價值意義的。教師一定要站得高些看得遠些。

(四)、第四單元

教師在備課前思考以下問題:

1、學生對巖石已有的認識和探究興趣是我們開展活動的開始,你瞭解學生最想知道的是什麼?

2、本單元的第一個活動“開個石頭展覽會”的目的是什麼?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課前體驗收集巖石的過程?

3、四下年級的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分類能力?學生在給物體分類過程中還會有什麼困難?“給巖石分類”的目標是什麼?它與第一個活動和後續對巖石的研究活動有什麼關係?

4、貫穿整個單元中的線索是什麼?你理解這些活動編排的意圖嗎?學生在經歷了這些活動後,在哪些方面會有發展?

5、最後一課你覺得用什麼活動形式比較好?對學生後續的學習和發展有什麼影響?

6、本單元結束後,你如何瞭解和評價學生的發展?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8

一、課標對本冊教材的要求:

幫助學生進一步確信空氣的真實存在,獲取對空氣的性質、組成及風的成因直觀、生動的認識,同時更強烈地意識到空氣對生命的意義。帶領孩子們對生活中的常見冷熱現象如加熱、冷卻、散熱、熱傳遞等進行探究,讓他們在一個個親身經歷探究活動,親身感悟熱現象中藴含的科學道理。引領孩子們對聲音的產生、傳播、聲音的三要素(音量、音調、音色)、樂音與噪音展開研究。指導學生聯繫自己的飲食狀況和社會的食品問題,學習用科學的方法去衡量自己的營養行為,使學生意識到營養均衡才能健康成長,同時懂得消化器官的保健常識。是常用的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初步整理和加工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觀察、實驗、比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排序和分類。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的教材從內容看包括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科學三個方面的內容,有的是綜合單元也有專門的單元,大多數還是一個整合的單元,如《冷與熱》單元就是一個整合性強的單元。從探究過程技能看其中第一次出現了假設和蒐集證據的單元。本冊教材將繼續以活動為載體,以科學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組織教學,共分5個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冷和熱》、《奇妙的聲音王國》、《吃的'學問》、《排序和分類》。

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到空氣的存在,瞭解空氣的一些特徵,知道空氣與物體和生命的關係,形成關注自然、關注生活的習慣。第二單元《冷和熱》是根據《課標》中能量的表現形式――熱現象和物體與物質――物質的變化來設計的,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冷熱進行探究,讓他們在一個個親歷活動中感受身邊的科學,品嚐成功的喜悦,發現科學的真諦。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王國》是圍繞“分類”這一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而展開的,並與本冊教材的其他單元前後呼應,貫穿始終,在本單元中,針對聲音的產生、傳播和聲音的強弱、高低,啟發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提出假設,並且利用查找資料、實驗等方法對假設進行驗證,在實踐中逐步學會運用“假設與蒐集證據”去解決問題。第四單元《吃的學問》是根據《課標》中生命世界的具體內容標準來設計編寫的,本着針對性、實效性、探究性、實踐性、趣味性、開放性等原則,緊扣孩子們的飲食生活,從他們的飲食現狀入手,設計了一系列豐富而有趣的探究活動,帶領孩子們來關注、探究營養與消化中的科學。

學情分析

探究對象上看,以認識事物的性質和事物的相互關係為主,把學生的認識能力提高一步;從探究水平上看,仍然以引導性探究為主,逐步過渡到指導性探究,由扶着走到逐步放手,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從過程與方法上看,在觀察與測量的基礎上,學習假設與蒐集證據,懂得假設的必要性和蒐集證據的重要性,適當地融入一些解釋或建立模型,使學生逐步習慣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去理解所學的知識概念,科學地去想事情,科學地去做事情。

教學措施

1、要合理使用教材。國小科學課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應當根據本校實際因生而異、因地制宜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選用合適的教法,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充分的學習資源,保障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這樣,才能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和知識目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2、注重探究式教學。探究活動的設計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注意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設計學生喜愛的活動,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實驗進行探究活動。探究活動強調直接體驗,讓學生親身參與科學活動的過程,發現問題,感受科學過程,獲取事實證據,檢驗自己的想法和科學理論,逐步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獲取證據的方式是多樣的,有些問題和證據可以來自於教師的演示實驗,也可以讓學生從各種渠道收集有關資料,進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樣做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3、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在探究活動中要求學生認真做好觀察和實驗記錄,同時鼓勵他們運用口頭、書面、繪畫、圖表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在學生之間營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氣氛,培養學生提出論據、回答質疑的能力。利用小組合作形式開展探究活動,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小組工作,使學生認識到小組的成員在探究實驗中各有所長,其知識和技能可以互補,通過這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4、科學地實施評價。評價一直是我們做得比較薄弱的環節。學生評價時要做到公平、公正。可以採用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的形式,在每一節課上有我們的評價,每一單元也要有評價,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後面的評價表,自己還要做一些評價表。要讓孩子感覺到評價也是一件樂事,這不得不讓我們對評價的方式作一些深入地思考。可以採用心情曲線、填合作餅圖、項目標星的方法,不僅關注做了沒有,更關心做得怎麼樣,與同學的合作,自己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提升等等。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9

學情分析:

通過四年級上冊的科學課教學,學生對科學課的認識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學生已學會了自己收集資料和進行課堂記錄的習慣,大部分學生已會進行仔細的觀察,學生在實驗前已具備了提出假設,然後設計實驗計劃,最後進行實驗驗證,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學生小組內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礎。

兩個班級的學生都喜歡實驗,但孩子們只是憑自己的興趣邊玩邊做,導致於觀察不仔細,實驗無序操作,科學探究的習慣尚未養成,也常常使學習任務難已按教學計劃完成,逼迫老師調整課時;而且學生在作業習慣方面較差,特別是課外佈置的收集資料、觀察任務大多不能自覺完成,導致期末考核評價差異較大。

本期改進措施:

1、課堂常規常抓不懈,強化訓練(提問、猜想、設計、驗證、分析、結論)形成科學課堂教學的模式。

2、強化四人小組的合作學習模式,養成良好的探究素養;

3、加強每單元課堂作業與課後觀察、調查作業的檢查評價;促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本冊教材主要內容特點及設計思路《科學》四年級下冊包括《電》、《新的生命》、《食物》、《巖石和礦物》四個單元。

《電》單元包括用電安全事項、點亮我的小燈泡、簡單電路、做個電路檢測器、導體和絕緣體、做個小開關、推測4接頭和6接頭接線盒的電路連接方法、電池和燈泡的串聯和並聯等十分豐富的有關電的內容。

《新的生命》單元以觀察油菜花為引子,展開了花的專題觀察,從對花的構造的研究過渡到對果實和種子的研究,又從植物的繁殖方式延伸到觀察動物的繁殖活動。

《食物》單元突破了學科的界限,緊緊貼近國小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探索食物的營養成分、觀察生和熟的食物、變質的食物,討論儲存食物的方法、獲取食品包裝袋上的信息等活動,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以食物為主題展開研究。

《巖石和礦物》單元則將培養國小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作為主要目標,把對巖石和礦物的觀察和描述作為基礎活動,採取分類、猜測和實驗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巖石的形成和變化原因。教材總的特點仍是以活動為主線,以結構為連接,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教材的外線是活動,內線則是追求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

2、本冊教材在設計思路上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適當擴大單元規模,使學生能夠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深入研究。四下教材在呈現方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大單元的模式,這是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髮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進。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寬、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動,這對激發學生持續的研究興趣、經歷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以及實現科學教育目標的多元整合都是十分有利的。大單元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在持續一個月的主題學習中學習興趣不斷得到激發,探究活動不斷深入,學習活動能夠向着更多、更廣闊的領域拓展,獲得更為全面和豐富的學習體驗。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活動之間的結構聯繫,促使學生不斷產生新的問題,以問題推動探究活動的逐步深入。

(二)、更加註重科學素養的培養,探究方法不斷豐富。在三年級的科學教學中,強調科學探究始於觀察。確實,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説,他們總是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極大的好奇心。科學上的發明、發現也往往正是由觀察邁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觀察作為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第一個重要方法加以強調是完全正確的,也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隨着科學探究活動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應該得到不斷豐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測,是科學研究過程中兩個重要的環節。本冊教材在這兩方面就是有所側重的。隨着探究方法的豐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豐富起來:如觀察-統計-比較-分析-結論、觀察-假設(推測)-驗證(測量、實驗)-分析-結論等。

(三)、加強對學習主體的研究,構建以兒童心理髮展為線索的科學探究體系。本冊教材是以兒童的心理髮展為基礎構建的,所有的活動都在對兒童認識問題的規律和特點深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具體説,就是活動設計充分遵循了兒童認識發展的順序,從學生們可觀察到的微小變化開始,從關注學生身邊的事物開始,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進他們去建立自己的觀點和概念。

一、教學措施:

為了較好完成本學期的教學目標,突破難點,解決重點,結合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措施:(老師和學生同時遵守)

1.課堂常規有序:課本、筆記本擺放在書桌角上,邊邊重合,文具盒擺放在自己的正前方,鈴停準時上(下)課,互不侵佔時間。

2、課堂中隨時評價給分:加分內容(發言、傾聽、猜想、敢於提出不同意見、合理的建議、創新的設計等),進行及時評價反饋,讓學生即時掌握自己的平時情況。

3、實驗實行評分考核:為了使每位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實行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輪流制,實驗記錄考核制.

4、要求學生平時多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並且能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個或幾個生活問題,最後寫成科學小論文,真正實現科學的生活化。

5、實行單元一練的課堂作業,及時批改,讓學生養成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而且作業也實施星級評定。

二、教學進度安排

周課題單元

1宣傳考核評價方案(1課時)電

2《電和我們的生活》 《點亮我的.小燈泡》

3《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電路出故障了》

4《導體和絕緣體》 《我來做個小開關》

5《裏面是怎樣連接的》單元練習

6《我們選擇了什麼》 《油菜花開了》新的生命

7《各種各樣的花》 《花、果實和種子》

8《豌豆莢裏的豌豆》 《把種子撒播到遠處》

9《萌發的種子》 《動物的卵》單元練習周課題單元

10《一天的食物》 《我們的身體從食物中獲得什麼》食物

11《吃什麼和還吃什麼》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2《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食物包裝上的信息》單元練習

13《各種各樣的巖石》 《進一步觀察巖石》巖石和礦物

14《巖石的組成》 《怎樣觀察、描述礦物》

15《巖石會改變模樣嗎》《巖石、礦物和我們》單元練習

16考核評價資料整理、考核評價資料整理、總複習階段

17總複習1總複習2......

18科學四下期末檢測(開卷)

五、採取的方法和措施:

1、認真備課,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力爭達到當堂的內容當堂掌握、消化;

2、上課前認真準備好所需要的教具,並提前佈置好學生準備的學具;

3、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去大自然中觀察、記錄,收集資料,操作實驗,討論,比較分類,分析獲得第一手資料和經驗。

4、多鼓勵學生嘗試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方法和知識,解決生活中具有簡單聯繫的具體問題。

六、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的轉變。要從讀科學轉變為做科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

2、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四年級學生已初步學會對事物的本質特徵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進行抽象概括,能較熟練的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因此,要注意發展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3、突出在玩中學、想中學、做中學、用中學。

4、重視對學生科技意識的培養、創造力的培養、科學方法的培養。

5、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注意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6、依據教學目標進行評價,以激勵和實做性為主。

7、課餘積極投入業務學習,更新教學理念,學習教育理論,並留詳細的學習筆記;除了認真、保質、保量完成教學節數之外,積極對教育改革新路子進行探討,積極教研,間週一次,作好教研紀錄。

8、積極投入課題實驗與研究,並制定詳細的研究方案,有配套的分段總結報告,及時對實驗情況進行總結和補充。

以上教學計劃可隨學校的安排做適當調整。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0

一、學情分析:

大多數學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説、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實驗也沒有充分地讓學生去做,學生的實驗能力得不到發展,活動常常耗時低效,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對這學期的教學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了《熱脹冷縮》、《巖石的科學》、《土壤與植物》、《光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家園:地球》、《研究與實踐》等6個單元,以學生髮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中、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重點落實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熱脹冷縮》單元主要讓學生知道温度計的祕密,知道氣體、液體、固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巖石的科學》單元主要讓學生從身邊有趣的石頭這一熟悉的物體切入巖石的研究,通過觀察、實驗、比較、分類、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巖石中的奧祕,從而知道巖石的種類,學會如何製作巖石標本,學會從不同的途徑蒐集資料,瞭解各種巖石的信息,知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巖石資源的利用,懂得保護巖石礦產資源的重要性。《土壤與植物》單元主要讓學生知道土壤的結構是由沙、黏土、腐殖質組成;通過實驗認識三類土壤的特點;能設計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等教學內容。《光與我們的生活》單元主要研究生活中的光現象。課與課之間存在密切聯繫,先是認識光的直線傳播,再瞭解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知道光是有顏色的,瞭解光的色散現象。《我們的家園:地球》單元主要讓學生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瞭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瞭解地球儀、地圖的主要標誌和功用,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重力。《研究與實踐》主要是讓學生自己獨立開展科學研究,教師要適時幫助引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探索精神,從而形成科學精神。主要內容有:瞭解植樹的過程;考察當地巖石種類。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氣體、液體、固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使學生認識各種巖石,知道巖石的用途及巖石的風化。會製作巖石標本。

3、探究土壤的成份及特點(如:保水性)及與植物的關係。

4、讓學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瞭解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知道光是有顏色的,瞭解光的色散現象。

5、使學生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知道地球的構成,瞭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瞭解地球儀、地圖的主要標誌和功用,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重力。

6、瞭解生物羣落並栽培植物瞭解植物的生長情況及相互間的聯繫。

7、通過探究、遊戲、體驗、播放視頻等手段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通過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對實驗的探究活動是本冊的教學難點,同時也是重點。

五、教學基本措施:

1、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

我所教學的`每個班,我打算本着就近的原則給他們分組,每組4-6人,每組學習最好的那個學生為組長,字寫得最好的那個學生為記錄員。組長負責小組活動紀律、安全、組織、分配帶材料等工作,記錄員做好實驗記錄。在教學中逐漸教會他們怎樣組織實驗、交流、帶材料、作記錄,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評價,原則上讓學生先自評、再在小組內評,再推薦優秀學生在班上評。

探究式教學是科學教學的核心,它承載着科學教學的所有價值,但現實卻不能讓我們每節課都這樣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於探究的內容、核心內容、重要的內容設計並開展探究式教學,每課進行探究的問題不能超過兩個,如果探究的問題超過兩個,則次要的內容要用其它方法進行變通,如視頻、遊戲等方法組織教學。探究時,要獨立與合作結合起來,能分組做實驗就分組做,不能分組做的老師要演示實驗,不能演示實驗的,要運用多媒體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設計。總之,儘自己最大努力堅決、合理進行探究式教學。

在探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即不強制學生的學習,也不放任自流,用語言、情境、遊戲等到有效手段引導學生完成教學目標任務。

2、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科學教學雖然以探究為核心,但其它方法運用得當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就經常在教學中運用遊戲、講科學故事、觀看視頻等手段,這些手段有的讓學生親歷過程、有的在故事有原理、有的增強材料的直觀性,符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這個學期,我將繼續運用這些方法作為探究式教學的補充。

3、向其它學科融合

科學有時向語文、音樂、美術融合,對培養學生的科學審美、科學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學習土壤,我計劃讓學生讚美土地,學習珍稀的動植物,我計劃在課堂上開展一次即興演講,探究月球,我打算讓學生暢想未來……

4、教會學生上網查資料、下載並保存文字、在網上觀看科學視頻等。

六、教學進度:

每課一課時,共23課時。機動2課時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1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四年級我共有3個教學班,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情況: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第四冊。全冊教材包括了“電”、“新的生命”、“食物”、巖石和礦物”四個單元,由30多個典型活動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2、各單元內容和課時情況:

第一單元“電”共9課時,具體包括:電和我們的生活(1課時),點亮我的小燈泡(1課時),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1課時),電路出故障了(1課時),導體和絕緣體(1課時),我來做個小開關(1課時),裏面是怎樣連接的(1課時),我們選擇了什麼(2課時)。

第二單元“新的生命”共7課時,具體包括:油菜花開了(1課時),各種各樣的花(1課時),花、果實和種子(1課時),豌豆夾裏的豌豆(1課時)。把種子散播到遠處(1課時),萌發的種子(1課時),動物的卵(1課時),

第三單元“食物”共7課時,具體包括:一天的食物(1課時),我們的身體從食物中獲得什麼(1課時),吃什麼和還吃什麼(1課時),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課時),麪包發黴了 (1課時),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1課時),食物包裝上的信息(1課時)。

第四單元“巖石和礦物”共7課時,具體包括:各種各樣的巖石(1課時),進一步觀察巖石(1課時),巖石的組成(1課時),怎樣觀察描述礦物(1課時)。巖石會改變模樣嗎(1課時),巖石礦物和我們(1課時)。

3、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4、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 實踐法 討論法

談話法 辯論法 實驗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八、教學進度表:

周次 教材內容

1 始業教育

2 電和我們的生活

3 點亮我的小燈泡,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4 電路出故障了、導體與絕緣體

5 油菜花開了、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

6各種各樣的花、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7花、果實和種子、各種各樣的巖石

8 豌豆夾裏的豌豆、進一步觀察巖石

9 把種子散播到遠處、萌發的種子

10 動物的卵

11 我來做個小開關、裏面是怎樣連接的

12 我們選擇了什麼

13 我們選擇了什麼

14 一天的食物、巖石的組成

15 我們的身體從食物中得到什麼

16 吃什麼和還吃什麼、怎樣觀察和描述礦物

17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巖石會改變模樣嗎

18 麪包發黴了、巖石礦物和我們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2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年接觸科學課的時間,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對自然科學知識已經具備初步的觀察、實驗的能力;以年齡結構的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的開展探究活動。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教師的教。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觀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與意識比較薄弱。本學期要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注重內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加強生活、生產、社會實際的聯繫。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處理好內容的深度廣度,做到難易適度,分量適當。注意發展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動腦和動手的能力。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掌握基本的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願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有六個單元,共二十四個課題,三十二課時。個單元均已為線索切入到基礎規範的科學探究活動之中。使學生調以自主體驗為手段,以科學探究為核心,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才是教科書的靈魂。

三、本冊教材的知識系統與結構:

本冊教科書共有24課,其中第23、24課是活動課。以知識的內容分為五部分。

1、我們吃什麼(1———3課):通過學生對食物的分類,讓學生明白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對營養的觀察實驗,學會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以及動手與動腦相結合,懂得合理飲食的重要性。最終了解珍惜食物,科學飲食,保持身體健康。

2、水裏有什麼(4———7課)本單元是在繼第一冊單元后,又一次以水作為探究對象,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水與其他物體的混合和分離及特點的單元。在第一冊單元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分析整理信息等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會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積極合作交流,體驗成功的樂趣,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進一步提高實驗,蒐集整理信息,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為今後進一步探究有關水的其他特徵奠定基礎。

3、植物的生活(8———12課)主要是研究植物各種器官的作用,使學生感受植物世界的豐富多彩。本單元從整體上遵循了從一般到特殊,由整體到部分認識事物的規律。

4空氣和水的力(13———17課):本單元以水和空氣作為探究對象,探究空氣彈力、反衝力、大氣壓力、水力等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設計,對比實驗及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5、熱的傳遞(18———22課):瞭解熱在固體、氣體、液體中的傳遞方式。知道保温與散熱的知識,通過學生的猜想和假設,對比實驗,觀察研究及動手製作活動,使學生對太陽能的利用建立初學認識。

6、探究與實踐:選擇與本冊探究活動密切相關的問題。食物裏的有害物質;太陽能熱水器的發展與使用。通過調查研究,提示生活中的現象,發現科技產品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培養與人合作,交往的膽量與能力,增強自主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本冊教材總的教學目的及教學的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

1、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

2、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3、能運用已有知識做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4、能根據假想作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5、能通過觀察、實驗、製作等活動進行探究。

6、會查閲、整理從書刊及其他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

7、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理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並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8、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並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工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慾望。

2、珍愛並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3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是在三年級下冊的基礎上編寫的,重點確定為對“科學理解及探究的能力培養”。安排了“溶解”、“天氣”、“聲音”、“我們的身體”、四個單元。

本冊教材的技能目標,主要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兩個方面。

本冊教材的情感目標:是激發學生學習現代科技知識的興趣,培養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行為習慣。

希望學生能經歷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研究活動,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的研究能力。

本冊教材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突出了對活動過程的表述。加強了活動的嚴密設計,使學生的科學學習經歷達到強化。

第二,調整了單元結構。設置了“引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指明研究的方向。設置了“閲讀和拓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第三、嘗試了新的活動設計方式。以“有生命的物體”、“天氣”為例,開始部分安排對前一階段的種植、養植觀察活動的交流,中間是專題研究,最後是教師對後續活動的指導。各課之間作到首尾呼應。

第四,加大了教材的信息含量。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材的功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已經成為教學的範例。增加了一些反映科技進步和發展的新內容,開發相宜的社會資源作為新教材的信息源。

本冊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個單元:

第一單元“溶解”,以食鹽和水作為主要的觀察研究材料,把學生們可能會提出的,並且是他們能夠進行研究的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按順序編排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逐步深入地展開觀察研究活動。

第二單元“聲音”主要研究發聲物體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及如何控制發聲,製造小樂器,演奏小樂曲。

第三單元“天氣”,對天氣的觀察與測量從天空中雲的形狀和變化開始,對構成天氣的`四個要素進行觀測。嘗試記錄各種天氣情況,觀察生物預感天氣的行為以及學習獲得天氣信息的方法。

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單元旨在認識我們自己的身體,倡導健康生活,當學生開始關注身體結構,身體各種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時,他們對健康會有新的理解和認識。

二、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能夠自己想出辦法增進對研究對象的瞭解。

2、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並選擇適當的詞彙、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

3、要求學生不僅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改進教學的具體措施

1、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讓學生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認真鑽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着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

4、注意蒐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等方法。

5、組織好探究後期的研討,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7、發揮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有着廣泛而又密切聯繫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尤其重視解決那些與學生關係密切的實際問題,從中讓學生體會學習科學的價值。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4

一、學生基本情況

四(3)班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學生經歷了一年的科學學習,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比如,對周邊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學認識。初步掌握了科學學習的方法,尤其是觀察的方法。學生的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因此,這一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班級中的孩子整體上缺乏靈活性、實驗能力不是很好,獨立性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他們普遍習慣於被老師牽着走,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有四個單元“溶解”、“聲音”、“天氣”、“我們的身體”。與原教材相比縮減了一個單元,減少了“磁鐵”、“有生命的物體”兩個單元,增加了“我們的身體”單元。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具體為:生命科學(生命體的結構與功能)《我們的身體》。物質科學(物體與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質科學(光、熱、電、磁)《聲音》。地球與空間(地球和天空的變化)《天氣》。調整後的新教材,內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每個單元都有七個教學內容,一般每個教學內容為一個課時。根據教學建議,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分的`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應該加強單元后的總結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

三、教學目標

1、對天氣的觀察與測量從天空中雲的形狀和變化開始,對構成天氣的四個要素分別進行觀測。

2、從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開始,引導學生進入對溶解現象觀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動之中。

3、對身體結構的研究,瞭解骨骼及肌肉的功能和結構,以及運動情況,並建立保護心臟,保護肺的意識。同時瞭解食物在口腔內的變化及與牙、舌頭、唾液的關係。

4、對聲音的探究從傾聽周圍的聲音開始,通過對發聲物體的觀察的實驗,研究的探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

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

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5

一、情況分析

1.教材分析

全冊教材包括了“植物的生活”、“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環”、“我們的家園——地球”5個單元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的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各單元均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切入到基礎性的、規範的科學探究活動之中。

在各單元的內容上,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科學知識各有側重,且由易到難,逐漸上升。

2.學生分析

現在的學生視野雖然比較開闊,但是,在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課的技巧相對不如課改前的學生。課堂上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動手實驗時,常常是在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去玩,想出辦法了再玩。因此學生課堂上常常表現的是玩完後,一問三不知,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製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落實到科學教學中去,使科學教學進入到一個走進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

二、教學任務與目標

(一)教學任務

從科學課特點出發,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切入到基礎性的'、規範的科學探究活動之中。教材主要圍繞“走近科學”、“親歷科學"、“自主探究”三個專題選擇內容,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既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觀察、思考,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有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着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3.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一)教學重點

1.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2.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

3.能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步驟。

(二)教學難點

1.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自實踐,感知、體驗;

2.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四、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教學的各方面都應緊緊圍繞培養科學素養的宗旨,全面關注學生在科學知識、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3.注意對學生學科學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親身感受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步驟;

4.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根據教材特點,製作一些課件,藉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彩色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解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易於接受;

5.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説一説、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三動”能力,即:動手、動口、動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