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總結(集合15篇)

來源:文書谷 4K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發揚成績,因此我們要做好歸納,寫好總結。總結一般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學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科學教學總結(集合15篇)

科學教學總結1

參加工作已經有好幾個念頭了,工作以來,我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下面是我從教以來的工作總結。

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課前準備:備好課。>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課堂上的情況。>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悦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瞭,克服了以前重複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佈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形式多樣,不拘泥於書面作業,多種方式交替進行,減輕學生的負擔,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國小階段的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不能完成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或幫助整理衣服。從讚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積極參與聽課、評課等教研組活動,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補己之短,提高教學水平。

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到圖書館博覽羣書,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教學工作中難免有缺陷,例如,課堂語言平緩,平時考試較少,語言不夠生動,對於後進生的態度經常是比較急躁,這些都需要我在工作中逐步的改進,認真對待每一位學生。>走進新的世紀,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科學教學總結2

每次學期末的教學總結都有不同的感受,本學期英語組的教學工作收穫很多,收益也很多。相比較,積累了更多的經驗,能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並帶領學生進行各種活動。

首先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因斯坦曾這樣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自然會用更多的`時間鑽研。因此,在教學中要儘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利用直觀教具、動作、表情和玩遊戲等方法吸引學生,讓學生樂於學習。而且,教學中必須做到讓學生明白,會用,反覆練習句型和單詞,提高水平,進行生動活潑的開放式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從愉快的情景中學到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對英語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學生的興趣的培養。

在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明白每課的句型結構,懂得它的規律,學會用學過的單詞使用新句型對話。對話中照顧不同發展程度的學生,做到難易得當,讓每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提高對話的反應能力。每課講授完後,要求學生必須讀熟,會默寫單詞,會做基本的對話練習。

英語的學習是狠抓句型及單詞,因此,每天早上要求學生抽出一定時間開口讀英語,鍛鍊口語能力,熟悉課文。在班級選出讀音規範的科代表,由教師指導培養好科代表。而且教師經常巡視和抽測,使學生不知不覺鞏固所學習的單詞;要求每節課前學生聽寫十個單詞,必須做到完全正確。既要學習新知識,又要鞏固舊知識,得到兩面照顧,不能鬆懈。保證所學的單詞的正確記憶,為對話練習及書寫打下基礎,保證單詞的正確性,提高聽力的準確性。除抓句型及單詞外,還要為學生區分易混、易錯的地方,使學生心中有數,提高叛斷應變能力。

學習英語是循序漸進的,每個階段都不能鬆懈。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輔導中、下等生,讓他們能跟得上,打好基礎,以後的學習才能順利通過。課後,經常輔導接受能力差的學生,使他們有所進步。並且,在班級成立英語輔導小組,給英語成績差的學生進行輔導和幫助。

科學教學總結3

國小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三年學生剛上科學課,一切都感新奇,尤其是科學實踐課。因此,我在教學中,以“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後”為宗旨,盡力精心預設每一節課,創設輕鬆愉悦的情境進行教學,儘量創設玩的環境,讓學生在玩中學習,玩中積累。以下是我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的總結。

一、主要成績:

1、具體措施:

(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抓好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學初,積極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科學意識,提高認識能力。深入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細心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讓其樹立科學觀念。

(2)抓好常規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結合新教材理論知識,課堂上設計新穎、愉快的`教學方法,增強趣味性,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發揮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了學生樂學的興趣。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調查小結工作,針對不同性質的學生,根據其的實際情況擬訂學習目標,以目標來激勵學生進步。

2、具體工作:

注意做好課前準備,刻苦鑽研教材,認真學習課標和教科書,準備好每節課必要的實驗教具,做到先備課,後上課的習慣。堅持理論和實際結合進行教學,使學生容易汲取,從而使教學任務能夠按計劃完成。同時,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採用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一學期下來,積累了不少教學經驗,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1)樹學生參與意識

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就要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把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話歸納出來,然後在合作、協調、討論及在教師的引導下,作出正確的判斷。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的進程,教師在課前要做好課前準備,也要佈置學生按每節課的要求,做好課前準備,帶齊實驗器具,然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依照提示就能熱熱鬧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2)激學生參與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關鍵是激發學生做一個積極勞動者,勤動手、動腦、動口。

(3)創學生參與方式。

豐富學生參與的方式,就是改變過去以教師講、學生聽,死記硬背的教學手段。科學課教材的特點非常抽象,要讓學生在觀察實驗中發現祕密,獲取新知識。如果教學中只是老師講、學生聽,就會顯得很不協調,太乾癟了。我經常帶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觀察、探索。學生自制樹葉標本、觀察螞蟻覓食、組織蝸牛賽跑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只要勤於動手動腦,仔細觀察,就會獲得新的科學理念。

(4)抓學生參與過程。

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所表現的質疑精神,從無疑到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問題走出課堂,時常探究。要讓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推動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過程成為主流。在學生參與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置問題,合理安排,解疑、質疑。讓學生的參與及參與過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體學生參與快樂。

學生是好奇的,是好動的,學生通過捉蝸牛、看螞蟻、摘樹葉、學造紙、試材質。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生活智慧與人類已有的知識融為一體的快樂。

二、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

在教學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完成了教學任務,但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如還有小部分學生的學習仍不夠自覺,設計實驗的能力和記錄實驗過程有能力還有待加強,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這些都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克服。

科學教學總結4

科學課又上了一個學期。回顧這學期的工作,我收穫了很多。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注重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提倡課堂教學。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進行教學。現將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全面組織學生課堂探究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進行發散性提問訓練,使學生能夠對問題的結果做出各種預測,引導學生分組思考和討論,並自己得出結論。另外,創設問題探究情境,以問題為核心,開展小組討論,制定實驗方案,讓學生親身體驗、實驗得出結論,充分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二、認真備課,積極聽課,參與教學研究,善於反思。

根據學校的要求,我們每週備課,力求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使我們在課堂上充滿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另外,無論是哪門課,我都會花時間去聽,這不僅拓寬了我的思路,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各種生動的例子,各種教學模式的展示,各種小章節的精彩處理,不僅豐富了我的課堂教學,也改變了學生對學習枯燥單調的刻板印象。定期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也大大提高了我的專業素質。

三、全面推進差異與實力的'結合。

本學期,我密切關注學生作業的檢查和批改,在課堂上測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並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檢查,讓自己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此外,還對教學進行了調整。根據學生情況,在課堂上對部分學習困難學生採取個別輔導、一幫一導、思想教育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努力使每個學生不落後。

四、注重動手和腦力訓練,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

科學是一門工具性學科,不同於語文和數學。科學教學要求實踐教學與材料教學相輔相成。在教學中,我還按照學校課程改革的要求進行培訓,注重讓學生思考、做和説,為學生創造快樂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有做和説的願望。注意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我一直認為,一個有科學素養並站在科學事業前列的人,首先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追求,學生也是如此。為了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他們必須具有探索和研究的精神。他們'行為和科學習慣的形成必將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總之,在過去的一個學期裏,我們付出了,收穫了,增加了一些經驗,學到了更多的教訓。總結過去是為了讓未來有更多的經驗可循。在新的一年裏,工作和學習將有一個新的開始。今後,我將以求真務實、勇於探索的精神,再接再厲,使自己向着更高的目標前進!

科學教學總結5

時光匆匆,一學期即將結束,在這一學期裏,我任教三年級科學課,感受頗多。在教學過程中,本人積極參與教學研討活動,獲得指導的同時,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發揮科學課優勢,激發學生熱愛科學,與學生共同學習,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思考,提高科學課的實效性。

在教科學課之前,我學習了課程標準,閲讀了相關資料。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要想上好科學課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轉變。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下六個理念:

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三、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四、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需求;

五、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

六、科學課程標準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些理念,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其次,在內容方面,我發現:

1、打破傳統的教學形式,創設開放性課堂。有的學習內容,實踐性非常強,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教學過程不能僅僅在課堂上,需要提前佈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蒐集材料、合作探究、從中獲取知識。而在課堂上,只是彙報交流結果,如植物的身體。當然,雖然探究的過程在課外,老師不能看到探究的過程,這就要求老師的指導更要及時、準確,這樣才更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結論。

2、科學課程具有更強的實用性、趣味性和靈活性。課程中的內容更注重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符合學生興趣和需要的學習內容。尤其是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獲取知識。這樣,更有利於發展學生探究能力的教學形式,從而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全面的發展。

再次,由於理念的轉變以及主要內容的變化,引起了我在教學各方面的轉變。

1、由於文本提供的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很強,在備課時,教師要充分想到可能發生的情況,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和教學時間。所以,在備課時,我不僅要考慮到文本的內容,還要考慮到文本延伸到的內容,查閲相關書籍,上網查閲資料,以防上課時出現過多的學生質疑,而自己卻不知怎樣回答的情況。

2、科學課的主要內容,不僅綜合了自然課的主要內容,還增加了科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對人體自身的認識、環境保護教學內容。這樣做更利於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

3、既然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那麼在上課時,教學方法要根據課堂上出現的情況,靈活多變的運用;重視學生觀察思考、探究性學習教學環節也要隨時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4、及時幫助學生寫出探究記錄。在寫探究記錄時,指導學生把探究的過程寫得有條理、清楚,把結論寫明白,並提出自己還沒有弄清的問題。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了許多困惑,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想方設法解決。如:如何大面積地提高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更好地搞好小組合作的效果等。

在科學教學戰線上,我還是一個新兵,但我會不斷總結經驗,進行教學反思,始終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人,有利於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利於學生進步成長,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的習慣。

科學教學總結6

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新的課程標準,積極投身課堂改革,全面深化素質教育,以更新觀念為前提,以提高自整體素質為核心,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重點,加強教學研究,不斷解決教學中的新問題,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的同時我以下做為指導思想:

1、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教學思想,教育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加強學生的個別輔導。充分利用學生自習時間,對個別學生,特別是差生進行個別輔導,使他們的成績有較大的`明顯的提高。

3、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結合起來,把能力培養和情感薰陶結合起來,給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權,努力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大面積提高科學教學質量。

4、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各種教研活動,並與同事進行經驗交流。

主要工作及具體措施:

1、加強學習,進一步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教學理念的切實轉變,基本理念的真正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所以,本學期進一步學習《課程標準》,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形式。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關注學習水平,更要關注學習中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2、加強備課,重視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加強課堂教學後的反思。教學後記的撰寫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教學中的得與失、原因分析、改進對策等。

3、重視作業、平時練習的質量:課堂上要保證學生有一定的作業時間,培養學生良好的完成作業的習慣。每月底進行檢查,檢查的重點:作業習慣、書寫整潔、正確率、批改正確率等。

4、按時開展培優補差活動:擬每週進行一次培優和補差,培優主要以提高這部分學生的能力為主,包括實驗觀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綜合概括能力,使他們在提高成績的同時學會自主學習,補差的第一個目的是要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其次使他們準確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使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夠有所提高,培優和補差要做到內容、練習統一,減小隨意性,保證取得良好的效果。

5、提高教研實效:深入課堂進行教學研究,每週至少聽同年級老師的一節課,在觀摩、反思中逐漸提高,做到提早與九年級接軌。大家約定,每次考試由組內老師輪流出卷,本着“為了一切學生”的精神,我們在考試後認真搞好質量分析工作,研究“中下面”學生的學習情況,特別對本班後十名左右的學生重點進行分析。從分析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教學因素和學習因素入手,然後有針對性地輔導。不斷完善和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科學教學總結7

本學期已經結束,我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這與學生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從學校實際出發,注重全體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爭取較高優秀率。為了能進一步的提高教學質量,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紮紮實實打好基礎

學生在綜合測試中存在的問題,與他們平時沒有準確地理解和掌握科學基礎知識和技能有很大的關係,因而重視和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礎知識,就是要抓科學課本知識,教學中力求每章節過關。由於各學生之間的智力差異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儘量降低落後面。那種為了留更多的複習時間而在平時教學中拼命趕進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學習跟不上的學生對科學失去興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科學用語的使用技能和實驗基本技能。平時的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瞭解每個實驗涉及的科學原理、裝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給機會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體驗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和研究的過程和樂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二、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科學素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平時教學與複習,都不能“重結論,輕過程,重簡單應用的機械操練、輕問題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應該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掌握學習科學的“基本學科思維方法”。

今年綜合試題中出現科學探究內容,對科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準確把握課程改革方向,以課本知識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周圍環境為參照對象,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主動學習,逐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三、密切聯繫社會生活實際,抓好知識的應用

今年試題涉及環保等社會熱點內容,從多角度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進行考查。這類試題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強。這就要求科學教學要突破單純灌輸課本知識的限制,減少機械操練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讓學生有時間閲讀課外科技知識,儘可能多地接觸和認識社會,用科學視角去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學以致用。

四、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鑽研教學大綱(科學課程標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教育戰線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除了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以外,要提前在三年級的.教學中參考和滲透“新課標”的要求。

五、強化教學過程的相互學習、研討

上完課後能與聽課老師及時進行交流,提出不足之處,以求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

加強實驗教學,實驗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視。

理直氣壯抓好學有餘力、有特長的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活動,給有特長的學生創造發展個性的氛圍,鼓勵他們冒尖,脱穎而出,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六、從實際出發,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進步與成長。首先要紮紮實實抓各學段的合格率,這樣才能提高科學教學的合格率,最後取得較好的優秀率。

通過和學生共同努力,本學期科學教學取得了現有的成績,下學期我將繼續保持,並爭取更大的進步。

科學教學總結8

緊張而忙碌的一學期教學工作一轉眼即將結束了當我空閒下來細細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的得與失時,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當然還有很多的遺憾。由於教學經驗頗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為了能夠查缺補漏,取人之長補已之短,以利於在今後更好地開展自己的工作,在此對本學期的科學教學工作做了一點總結。

九年級,對學生來説,是比較特別的、又比較重要的一年,也是承受更多壓力而又能茁壯成長的一年;它是學生告別國中、跨進高中的階梯,它在客觀上給我們的九年級教師提出了要求:應有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幫助學生真確的認識和對待那不成比例的任務和學生的心理。所以,我在這個學期的科學教學中,對於九(1)班成績兩級分化,九(3)班成績總體不高的情況,分別對之,更多的是採用“順其自然”的心態,相信總能水到渠成的。

一、以人為本、因人施教

兩年半的學習習慣,已經在學生的心裏根深蒂固,如果因為想趕進度而加快教學的步伐,這對學生來説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會造成“消化不良”的局面。所以在教學中,我不斷的組織學生、並和學生一起從心出發,去理解教材,掌握知識。每一個學生都有成為出色人才的可能。對那些反應較快、能力較強而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學生,多注意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對那些反應較慢、能力較弱的學生,更多地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科學實驗操作的實踐能力。為了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於那些發現快、有較多解決辦法的同學,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點的問題讓他們思考,請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而對動手能力較差,反應也較慢的同學,我則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逐點引導。這樣一來,使大家都把自身的個性充分發揮出來,施展了各自的創造才能。

二、讀懂教材、因材施教

我們現在的新教材,內容非常豐富,而當中又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探究知識,在中科複習中以《深圳會考科學》和會考説明書,複習導引為主要資源,就基礎知識積累、專題板塊(物理,化學,生物,空間科學四大板塊)重點難點突破,會考練習衝刺擦漏補缺等三個環節進行復習,在每個階段實施過程中,把握好每次月考,並作認真分析,分別與學生進行交流,瞭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提出下一階段的有效複習措施。我們一直要求學生,不要被各種各樣的練習所嚇倒,要認真的分析課本所提供給我們的各個線索,從生活的實際出發,認真理解。

三、注重基礎、不趕進度

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認真的.分析近幾年的會考,不難發現:會考要的不是難,而是普遍;不是高深莫測的科學世界,而是形影不離的科學生活。我們不是要用什麼樣的公式解決什麼樣的題目,而是要用什麼的方法研究我們的生活。所以不論是從我們的應試需要,還是從我們的素質需要,我們都要從基礎出發,抓好基礎知識,以待會考。

四、加強練習、培養能力

和七年級、八年級的課堂的熱鬧相比,九年級應該更多的是靜思,由於學生的年齡的長大和對問題的認識的成熟。

五、試練結合、相互相成

對於九年級的教學,很多目標的實現是基於對會考的需要,換句話説,在我們目前的應試前提下,如果是不利於學生會考的,即使教的再好也沒有什麼大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我對教學目標的設計、重難點的設計及突破有着特別的強調。那麼我的這些目標有沒有實現呢?俗話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幾乎在每堂課後都增加一個小內容,約七、八分鐘可以完成,讓學生來對本堂課的重點的回憶和針對練習,以達到對知識的昇華的作用,所以我給學生的這種練習適當的多些,但我基本上不在課外佈置那麼多作業,很多都在課內完成。

六、強調解題技巧和會考解題要求、沉着應對會考。

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認真的分析近幾年的會考,不難發現:會考並不難,但不少的“陷阱”,在平時訓練時強調解題技巧和會考解題要求、沉着應對會考。-

科學教學總結9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在自身的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後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肯定成績,得到經驗,找出差距,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九年級科學教學總結,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驀然回首,頓覺一個學期彈指一揮間,往事歷歷在目,為了能夠明確自己今後進一步工作的目標和方向,現對這個學期的工作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九年級,對學生來説,是比較特別的、又比較重要的一年,也是承受更多壓力而又能茁壯成長的一年;它是學生告別國中、跨進高中的階梯,它在客觀上給我們的九年級教師提出了要求:應有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幫助學生真確的認識和對待那不成比例的任務和學生的心理。所以,我在這個學期的科學教學中,更多的是採用“順其自然”的心態,相信總能水到渠成的。

一、以人為本、因人施教

兩年的學習習慣,已經在學生的心裏根深蒂固,如果因為想趕進度而加快教學的步伐,這對學生來説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會造成“消化不良”的局面。所以在教學中,我不斷的組織學生、並和學生一起從心出發,去理解教材,掌握知識。每一個學生都有成為出色人才的可能。對那些反應較快、能力較強而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學生,多注意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對那些反應較慢、能力較弱的學生,更多地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了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於那些發現快、有較多解決辦法的同學,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點的問題讓他們思考,請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而對動手能力較差,反應也較慢的同學,我則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逐點引導。這樣一來,使大家都把自身的個性充分發揮出來,施展了各自的創造才能。

二、讀懂教材、因材施教

我們現在的新教材,內容非常豐富,而當中又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探究知識,考慮到我們鄉下學校的許多實際情況,所以有很多時候不得不將教材的實驗做適當的改變。我們一直要求學生,不要被各種各樣的練習所嚇倒,要認真的分析課本所提供給我們的各個線索,從生活的實際出發,認真理解。

三、注重基礎、不趕進度

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認真的分析近幾年的會考,不難發現:會考要的不是難,而是普遍;不是高深莫測的科學世界,而是形影不離的科學生活。我們不是要用什麼樣的公式解決什麼樣的題目,而是要用什麼的方法研究我們的生活。所以不論是從我們的應試需要,還是從我們的'素質需要,我們都要從基礎出發,抓好基礎知識,以待會考。

四、加強練習、培養能力

和七年級、八年級的課堂的熱鬧相比,九年級應該更多的是靜思,由於學生的年齡的長大和對問題的認識的成熟,

五、試練結合、相互相成

對於九年級的教學,很多目標的實現是基於對會考的需要,換句話説,在我們目前的應試前提下,如果是不利於學生會考的,即使教的再好也沒有什麼大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我對教學目標的設計、重難點的設計及突破有着特別的強調。那麼我的這些目標有沒有實現呢?俗話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幾乎在每堂課後都增加一個小內容,約七、八分鐘可以完成,讓學生來對本堂課的重點的回憶和針對練習,以達到對知識的昇華的作用,所以我給學生的這種練習適當的多些,但我基本上不在課外佈置那麼多作業,很多都在課內完成。

六、強調充實、面向未來

雖然在九年級的教學中,我有更多的去適應會考的方案!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就不看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七、努力方向

本學期儘管我很努力,但由於種種原因工作中必然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值得改進的地方。我想我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紮紮實實抓常規課堂教學。

2、努力讓學生和家長重視科學課,改變目前家長、學生不重視科學課的情況。

3、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科學學習習慣,並做出特色。我相信,學生會愛上科學課的,總有一天他們會為科學課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這一天不會太遠。

4、開展豐富的科學興趣小組活動。其實很多孩子特別喜歡參加科學興趣小組開展的科學探究活動,可惜由於時間安排等原因導致興趣小組活動次數較少。

5、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教育要求尚有差距,今後還要繼續提高專業知識水平,繼續學習理論知識,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真正的走專業化發展道路,做一名研究型的科學專業教師。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回顧昨天,我百感交集;面對今天,我信心百倍;展望明天,我任重道遠!

科學教學總結10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科學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總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以科學概念作為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五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科學課,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是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

2、已有知識經驗: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已經有較大的進步,但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

3、學習心理分析: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温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3)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3、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鈎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第二單元熱:

温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台、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製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3)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錶、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台、螺帽、細線、木條。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台、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面向全體學生,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以及各類競賽活動。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遊戲、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及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等。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八、教學進度計劃:

周次

教學內容

第1課“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第2課“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2

第3課“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第4課“造一艘小船”3

第5課“浮力”

第6課“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4

第7課“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第8課“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第1課“熱起來了”

第2課“給冷水加熱”6

第3課“液體的熱脹冷縮”7

第4課“空氣的熱脹冷縮”

第5課“金屬熱脹冷縮嗎”8

第6課“熱是怎樣傳遞的”

第7課“傳熱比賽”

第8課“設計製作一個保温杯”

第1課“時間在流逝”10

第2“課太陽鍾”

第3課“用水測量時間”

第4課“我的水鍾”11

第5課“機械擺鐘”

第6課“擺的研究”12

第7課“做一個擺鐘”

第8課“製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13

第1課“晝夜交替現象”

第2課“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第3課“證明地球在自轉”15

第4課“誰先迎來黎明”

第5課“北極星‘不動’的祕密”16

第6課“地球在公轉嗎”

第7課為什麼一年有四季

第8課極晝和極夜的解釋17

複習考試

九、實驗安排表

第三週:學生實驗

做個橡皮泥小船

第四周:演示實驗

浮力

第七週:學生實驗

設計製作一個保温杯

第八週:演示實驗

固體的熱脹冷縮

第十一週:學生實驗

做一個鐘擺

第十二週:演示實驗

太陽鍾

第十五週:學生實驗

做三球儀教具

第十六週:演示實驗

地球在自轉

執教

曹傑

20xx.2

一課時一課時一課時一課時一課時一課時一課時一課時

科學教學總結11

在這一學期,我任教六年級科學課,感受頗多。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學習,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思考,提高科學課的實效性。我本人積極參加科學課競賽活動,和教師共同參與教學研討活動,獲得同時的指導,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發揮科學課優勢,激發學生熱愛科學。

這學期教科學課,是我第一次接觸科學課。雖然在教科學課之前,我學習了課程標準,閲讀了相關資料,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要想上好科學課並不是那麼容易的。現總結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認真參加政治學習,並做好學習筆記,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體的政治理論學習,還認真學習了《國小科學課程標準》和《國小科學課程標準解讀》,從書本中汲取營養,認真學習仔細體會新形勢下怎樣做一名好教師。我還深知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時時做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行為去感染學生,努力使學生能接受我、喜歡我。

二、在教育教學方面

首先,在理念上的轉變。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下六個理念: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得需求;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標準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些理念,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其次,在內容方面,我發現:

1、科學課的主要內容,不僅綜合了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課的主要內容,還增加了科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對人體自身的認識、環境保護教學內容。這樣做更利於有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

2、科學課程具有更強的實用性、趣味性和靈活性。課程中的內容更注重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符合兒童興趣和需要的學習內容。尤其是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獲取知識。這樣,更有利於發展學生探究能力的教學形式,從而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全面的發展。再次,由於理念的轉變以及主要內容的變化,引起了我在教學各方面的轉變。

1、由於文本提供的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很強,在備課時,教師要充分想到可能發生的情況,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和教學時間。所以,在備課時,我不僅要考慮到文本的內容,還要考慮到文本延伸到的內容,查閲相關書籍,上網查閲資料,以防上課時出現過多的學生質疑,而自己卻不知怎樣回答的情況。

2、既然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那麼在上課時,教學方法要根據課堂上出現的情況,靈活多變的運用;重視學生觀察思考、探究性學習教學環節也要隨時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3、打破傳統的教學形式,創設開放性課堂。有的學習內容,實踐性非常強,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教學過程不能僅僅在課堂上,需要提前佈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蒐集材料、合作探究、從中獲取知識。而在課堂上,只是彙報交流結果。如鐵的.生鏽。當然,雖然探究的過程在課外,老師不能看到探究的過程,這就要求老師的指導更要及時、準確,這樣才更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結論。

4、及時幫助學生寫出探究記錄。在寫探究記錄時,指導學生把探究的過程寫條理、清楚,把結論寫明白,並提出自己還沒有弄清的問題。這樣,就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的習慣。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了許多困惑,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想方設法解決。如:如何大面積地提高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更好地搞好小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學教學戰線上,我還是一個新兵,我將攻克一個個堡壘,擴大自己的陣地。

不斷總結經驗,進行教學反思,始終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人,有利於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利於學生進步成長,促使學生學好科學課的積極性。

科學教學總結12

本學期教學工作即將結束,細細回顧一學期來教學工作的得與失,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當然還有很多的遺憾。我知道教育終究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為了使今後的教學更加完善,現在對本學期四年級的科學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國小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目前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立足課堂,教師要從常規課上要質量。“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後”這幾句話很精闢,我在教學中盡力精心預設每一節課,創設輕鬆愉悦的情境進行教學,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交流共同進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一、關注學生的參與

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就要讓學生參與,然後在合作、協調、討論及在教師的`引導下,作出正確的判斷。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的進程,教師在課前要做好課前準備,也要佈置學生按每節課的要求,做好課前準備,帶齊實驗器具,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依照提示就能熱熱鬧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關鍵是激發學生做一個積極勞動者,勤動手、動腦、動口。

三、豐富學生參與的方式。

豐富學生參與的方式,要改變過去以教師講、學生聽,死記硬背的教學手段。科學課非常抽象,要讓學生在觀察實驗中發現祕密,獲取新知識。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親自觀察體驗感悟。勤動手動腦,就會獲得新的科學理念。

四、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所表現的質疑精神,從無疑到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問題走出課堂,時常探究。要讓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推動課堂教學過程。在學生參與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置問題,合理安排,解疑、質疑。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培養探索的思維和精神。

五、讓學生體驗參與的快樂。

學生是好奇的,在參與過程中,他們能體驗到自己的生活智慧與人類已有的知識融為一體的快樂,他們就會培養起學習的興趣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回顧昨天,我百感交集;面對今天,應信心百倍;展望明天,我任重道遠。

科學教學總結13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覺得這份工作肩負着很大的責任,所以,自工作以來,我始終以勤懇、踏實的態度來對待我的工作,並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現將這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體的政治理論學習,還認真學習了《國小科學課程標準》,書本中汲取營養,認真學習仔細體會新形勢下怎樣做一名好教師。

二、在教育教學方面

國小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目前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的重要性,並下決心以我微薄的力量來推進我校科學教育向前發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立足課堂,教師要從常規課上要質量。我是這樣進行教學活動的:

1、課前準備:課前要備好課,一定要準備好科學課上所需要的實驗材料,這對學生的探究和實驗非常重要,所以,我會提前準備好,如果儀器室沒有的材料,但是為了上好課,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動手製作。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節課的總能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

2、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會在根據每節課堂上的情況,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指導措施。並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儘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對個別學生進行引導。

3、研究教學方法: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新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我教了兩個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各年級的科學教學內容及重點培養方向不同,所以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4、課堂上的情況: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從學習態度上重視科學課,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悦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瞭,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實驗操作,要注意觀察每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多鼓勵,多使用加到好處的評價性語言,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開展科學活動,全面普及、注重提高。

科普活動是科普教育的載體、沒有活動就沒有活力,我們根據國小生的特點,積極開展具有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實踐性、創造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

四、繼續學習,不斷提高。

在緊張工作之餘,時刻覺得自己有一種被淘汰的緊迫感受,要為自己充充電,特別是作為一名國小的科學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似乎懂得要更多一些,然而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對科學學科教學經驗不足,總覺得自己在各個方面的知識還欠缺,教學上時常遇到一些知識上的難點,書到用時方恨少,沒辦法,只能平時自己多看些雜書了,在頭腦中多儲備一些知識,這樣面對學生的難題時,能夠坦然相對。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教學工作中難免有缺陷,例如,課堂語言平緩,語言不夠生動,理論知識不夠,教學經驗不足,組織教學能力還有待提高。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爭取成為一名優秀的國小教師。我堅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用自己的心血為孩子們鋪一條寬敞的人生之路。

科學教學總結14

本學期,我擔任六(1)班科學教學任務,科學學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在一學期的教學中,我根據科學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學校實際,進一步轉變育人觀念,加強學科質量意識,認真執行教學常規,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現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解讀教材方面有新的突破

(一)科學學科的內容,它綜合自然、科技與人文等方面的'內容,還有對人體自身的認識、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教學內容。這樣做更利於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

(二)科學課程集實用性、趣味性和靈活性於一體,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符合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獲取知識。這樣更有利於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教學方法上的突破

(一)根據文本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很強,在備課時,我不僅考慮到文本的內容,還考慮到文本的延伸,查閲和蒐集相關資料,結合學校實際,最大限度地通過實驗和多媒體的直觀趣味的手段,既使科學課堂得到延伸和拓展,有在教學中注入了直觀性、趣味性和生動性,滿足了兒童的求知慾和好奇心。

(二)打破傳統的教學形式,創設開放性課堂。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實踐性強的特點,我打破傳統教學的模式,提前佈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蒐集材料、合作探究、交流彙報,從中獲取知識。這樣突顯了學生主體和自主的特點。

(三)讓科學課走進社會生活實際。科學課的很多內容,如能源、環保等社會熱點的內容,都是與社會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在學教學中,我突破了單純灌輸課本知識的限制,減少機械操練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讓學閲讀相關的課外科技知識,儘可能多地接觸和認識社會,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用科學視角去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總之,通過努力,本學期我已經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還存在一些困惑,一方面由於學生基礎差,在實驗中,有部分學生對實驗的方法步驟沒有很好的掌握,對實驗的結果不能很好的歸納整理。另一方面,由於條件有限很多實驗因缺乏器材而不能開展,因而影響教學效果。以待於在以後在教學中能夠解決。

科學教學總結15

一、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由“微小世界”“物質的變化”“宇宙”和“環境和我們”四個單元組成。“微小世界”單元,將引領學生經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觀察豐富多彩的昆蟲、晶體、細胞及微生物,使他們既瞭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部分成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

“物質的變化”單元,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觀察和認識物質變化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種類型。在研究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將根據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認識到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生新物質,從而將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區別開來。“宇宙”單元,學生將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希望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着的系統,不同宇宙空間分佈着不同的天體。人類通過不斷的探索,將發現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祕。“環境和我們”單元,從垃圾和水兩個主題出發,學生將探究垃圾的來源、成分和處理方法;將探究水污染的成因,瞭解污水處理的方法等,從而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環境問題有一定的瞭解,真切地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並且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通過以上不同視角對周圍世界的探究,學生將會對國小階段所學的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認識:世界是變化着的,多樣的;世界是物質構成的,人無時不刻不在與之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我們應當保護地球環境。

在本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本冊的重點是:

1.通過系列化的探究活動,較全面地收集證據。在本冊,學生除了通過觀察、實驗方式外,還將學會用統計、調查、收集資料等方式來收集證據。比如對垃圾問題、水資源問題的研究。

2.對各種證據進行處理,尤其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如根據資料對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據八大行星數據表建立太陽系模型等。

3.學習對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獲得概念性理解。本冊將讓學生學習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探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如畫出通過顯微鏡觀察出的結果,畫日食成因圖,建立環形山模型,形成垃圾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4.加深對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質的變化”單元中,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係,認識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材料清單:

1.“微小世界”單元

觀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玻璃片,平面鏡片,顯微鏡。

觀察對象:昆蟲或昆蟲器官(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標本;食鹽、味精、礦物晶體;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蟲、眼蟲等;洋葱、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細胞裝片。

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纖維。觀察的圖片:多種生物細胞及細胞作用的課件或圖片。

2.“物質的變化”單元

實驗材料:火柴、生鏽的鐵釘和鐵片、蠟燭、米飯、澱粉、碘酒、幾種常見的食物、小蘇打、白醋、鐵鏽、硫酸銅溶液、塗有油漆的鐵製品、小自行車、白糖、檸檬酸、自制電路檢測器。

其他工具:滴管、榔頭、鑷子、玻璃杯、小飲料瓶。

3.“宇宙”單元

模擬實驗材料:圓紙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氣筒、注射器、沙盤、電筒、蠟燭、紙板、橡皮泥、棉線、鐵絲、星空圖。

相關資料:有關月球、日食、月食、太陽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類宇宙歷程的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4.“環境和我們”單元

觀察實驗材料:廣口瓶、洗淨的小石子、紙巾、墨水、有回收標誌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裝盒。

常用工具:彈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鏡、顯微鏡。

相關資料:有關垃圾場、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三、各單元概述、教學目標和實驗清單:

(一)“微小世界”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的不斷髮展,視野不斷開擴的線索編寫。學生將經歷用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對昆蟲、晶體、細胞和微生物進行進一步的觀察,激發他們深人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到,人類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斷地改進觀察工具。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發現了原來不知道的許多祕密。

教學的重點是拓展學生觀察的範圍,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他們探究和發現大自然的奇妙,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體會科學、技術、社會的關係。

第1課:學生通過討論和體驗,對放大鏡的構造和功能有進一步的瞭解。

第2-3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器官和物體的微細結構,體會用放大鏡比用肉眼觀察更有利我們對身邊世界的瞭解。

第4課:幫助學生了解從放大鏡到顯微鏡的發明過程,認識到是顯微鏡的發明及不斷改進,使人類觀察到越來越小和越來越精細的物體及結構,發現了微生物和細胞。

第5-7課: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及細胞,瞭解人類用顯微鏡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時認識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徵。

第8課:對單元學習進行回顧和總結,對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以及對人類探索自然的成果進行梳理,並通過查閲資料彙報交流,瞭解更多的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放大鏡和顯微鏡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使我們能看到物體的更多細節。

為了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透鏡應是透明的、中間較厚的,放大倍數與中間的厚度直接有關。

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單位,生物都由細胞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着,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一些微生物太小,沒有放大鏡或顯微鏡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點,也由細胞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環境下生存的結構。

物質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種多樣的。

(2)過程與方法

運用手執透鏡及顯微鏡觀察生物及非生物標本。

學習使用適當的器材及技術觀察細胞和微生物。

通過文字、繪畫、討論等形式記錄、交流觀察結果。

通過觀察實驗及收集資料,瞭解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並以多種方式交流及彙報。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

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促進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對促進科學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認識到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對人類的探索精神和發明成果表示敬佩。

3.實驗清單:

課次主要實驗

1放大鏡觀察物體;製作自己的放大鏡

2放大鏡觀察昆蟲標本;放大鏡觀察蚜蟲

3放大鏡觀察實驗、白糖、鹼面、味精顆粒;製作食鹽晶體

4製作簡易顯微鏡;瞭解顯微鏡下的新發現

5使用顯微鏡;製作並觀察洋葱皮表皮細胞切片

6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細胞切片

7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微生物

8微小世界和我們

(二)“物質的變化”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主要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從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中,尋找化學變化的本質:產生了新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產生了哪些新物質,怎樣判斷產生了新物質,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尋找足夠多的證據,作為判斷產生了新物質的依據。

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質的變化,學生需要認識到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從學生認識發展的角度,我們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化學變化的類型和化學變化生成的具體新物質,這對學生來説為時尚早,他們將在中學時繼續學習。我們要求的是,學生能夠從種種變化的現象出發,推斷物質的變化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然後尋找各種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從而達到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思維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生通過學習,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上能有所發展,在理解科學、理解科學的思想和觀點、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單元教學所期望達到的主要目標。

第1課:主要呈現生活中物質變化的實例。從這些變化的實例中,比較出兩類不同的變化,一類是隻改變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另一類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第2課:通過兩個實驗,引導學生詳細觀察沒有變化的沙豆混合和產生了新物質的白糖加熱,分辨物質變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分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徵。

第3-6課:具體介紹一些化學變化的類型以及這些化學變化所伴隨的現象。學生通過觀察現象、作出假設、尋找證據、得出結論的過程,研究各種化學變化,總結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徵:產生了新的物質。

第7-8課:通過研究化學變化速度的控制,介紹化學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懂得化學變化與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最後幫助學生總結本單元的主要內容。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

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質的物理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會產生新的物質。

物質的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

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人類可以利用物質的變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推測、實驗設計和驗證獲得結果。

學習通過“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思維方式,自己設計對比實驗進行驗證。

經歷簡單的對比實驗的設計和實驗過程,培養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按規範要求完成實驗。

對觀察研究結果進行簡單整理、分析並概括總結,逐步形成科學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認識到閲讀、收集更多的相關信息資料,豐富自己的認識,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的.必要的。

培養以證據説話的觀念和行為習慣。

體會科學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

體會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係,以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有很多的證據。

認識到科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

3.實驗清單:

課次主要實驗

1觀察物質的變化

2混合沙和豆子;加熱白糖

3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檢驗食物中的澱粉;製作神祕的信件

4小蘇打和白醋混合食鹽;檢驗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產生的氣體

5觀察鐵鏽;探索鐵生鏽的原因

6觀察硫酸銅與鐵釘的反應

7觀察鐵釘生鏽的快慢

8製作飲料

(三)“宇宙”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的教學要讓學生在星空下來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礎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有關太陽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構,形成初步的、淺顯的、有系統的對宇宙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有一定解釋力的宇宙的體系或結構模型,培養學生對天文的興趣。

通過這八課的學習,希望學生認識到,宇宙是一個系統,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構成;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體都在運動變化,分佈在不同的宇宙空間並有不同的特徵;宇宙是龐大的,但是可以被人類探索、發現和認識的。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為了增強單元教學的活動性,教科書設計了一些探究性活動,如畫月相、造環形山、日食的模擬實驗、建太陽系的模型、建北斗一七星模型、製作活動星圖等,使學生對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豐富多彩的科學探究活動的基礎之上。這是本單元的特色之一。

另外,教科書還設計了一些課後的活動,如觀月、觀星、收集資料等,希望這些活動能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天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客觀存在的觀察障礙,如天氣、燈光等;

二、夜間觀察活動較難組織、開展。這對教師來説是一個挑戰,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採用多種方法加以解決。

第1課:讓學生對月球的基本情況、運動方式以及人類對月球探索的過程有一定的瞭解,完成一張自己的月球卡的製作。

第2課:讓學生通過畫月相的活動,瞭解月相的變化,在對月相進行排列的過程中對月相變化的規律有所認識,並通過模擬活動試着解釋月相變化的原因。最後,讓學生觀察白天的月相,對月相變化的情況進行實踐檢驗。

第3課:通過一個有趣味的活動一造環形山,讓學生在製作月球環形山模型的過程中,對環形山的成因展開探究。

每4課:讓學生對有趣的天文現象一日食和月食展開探究,這需要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有關日、月、地三天體運動模式的知識,模擬再現日食和月食,從而明白這兩種現象發生的原因。

第5課:讓學生了解太陽系的構成,並在此基礎上,根據數據表處理數據,並建立太陽系模型。學生將驚奇地發現,所建太陽系模型與有關太陽系示意圖相差甚遠。

第6課:學生將實際做一個星座模型,從而明白星座實際是遠近不同、彼此沒有聯繫的恆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第7課:學生將瞭解夏季主要星座的特點,並根據製作的星圖去實際觀察天空中的星座。這將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天文的興趣。

第8課:學生將瞭解宇宙的組成、規模、運動變化等,同時瞭解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成果,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和所付出的努力。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衞星,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方面有別於其他星球。

太陽、地球、月球的運動變化導致日食和月食現象。

星座是遠近不同的恆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宇宙是由類似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組成的龐大的系統,它在不斷的運動變化。

宇宙是可以被人類認識的,人們通過不斷地改進各種觀測技術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祕。

(2)過程與方法

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和討論。

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並做出假設。

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並對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讓模型更具解釋力有所認識。

對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細緻的觀察,根據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探究天文現象或事物的成因。

用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觀點或看法。如畫簡圖、示意圖、結構圖或做實物模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在討論交流中對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對於豐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是必要的。

認識到科學是永無止境的探索宇宙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對探究宇宙天文產生較濃厚的興趣。意識到模擬實驗及推測與客觀真實是有一定距離的。

3.實驗清單:

課次主要實驗

1製作“月球卡”

2畫月相;模擬月相變化;觀察一個月的月相變化

3模擬造“環形山”

4模擬日食;模擬月食

5建太陽系模型

6建星座模型;認識星座

7製作活動觀星圖

(三)“環境和我們”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試圖從科學的角度指導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並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第1-4課:以學生認識發展的過程為線索,從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開始,認識垃圾的數量、成分,引起學生對垃圾問題的關注,瞭解垃圾處理的方法。知道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減少垃圾和對垃圾進行科學化的處理。期望通過活動,使學生對垃圾帶來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科學方法有比較全面的瞭解,把對環境保護的認識體現在行動上。

第5-7課:學生將統計家庭一天的用水量,瞭解人們日常生活對淡水資源的巨大需求,改變“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資源取之不盡”的錯誤觀念,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探索水污染的成因,瞭解污水處理的方法,感受淨水的來之不易。進而實際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瞭解家鄉水環境存在的問題。

第8課:瞭解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人類的活動造成的環境問題,認識人類應該約束自己的行為,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進而改善環境。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複雜的垃圾,垃圾危害環境。

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

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境。

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垃圾分類、分裝便於垃圾回收利用。

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污水需經過複雜的處理才能使用。

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是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人類正着力於採取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2)過程與方法

調查統計家庭一天的垃圾數量和種類。

做垃圾填埋模擬實驗,經歷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的活動。

研究包裝盒是否過度包裝,設計物品的重新使用。

對垃圾進行分類分裝,參與回收利用活動。

統計、分析、比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做污水淨化實驗,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嚴重影響。

關注垃圾的處理、水污染等環境問題。

培養資源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的習慣。

樹立改善環境問題的信心。

增強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

3.實驗清單:

課次主要實驗

1統計一天的垃圾

2填埋垃圾模擬實驗;設計垃圾填埋場

3觀察比較商品包裝盒;設計廢舊物品的重新使用

4垃圾的分類和分裝;做一個堆肥箱

5統計一天的用水量;制訂節水計劃

6比較自來水和生活污水;參觀污水處理廠

7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

8查找環境污染的資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