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08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矛與盾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矛與盾教學反思

矛與盾教學反思1

《矛與盾》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託寓的道理明瞭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着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因此在設計這堂課時,我不僅力求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課後,我對自己的這節課反思了一下:

其一:文言文教學要加強讀的指導。本節課我大量地安排了讀的環節,比如:理解之前的聽範讀錄音、領讀,指導學生斷句停頓,讀出語氣,學生練讀,讀流暢。表面看來學生會讀了,在老師的指導下也讀出了一點“古味”,但仔細想學生的'讀中缺少點什麼,那就是語氣。學生朗讀的語氣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應該讓學生自己通過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去感悟,比如“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這句話,我在預習課文的時候就指導學生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和節奏。但學生語氣把握得不好,總讀不出賣矛和盾的人的那種自賣自誇的語氣,在正式講課後我讓學生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之後再指導讀,那麼讀的語氣就鮮活多了。所以要把讀貫穿在整個教學之中,尤其注意不要把老師對讀的感悟強加給學生,應培養學生自悟自讀的能力,這樣學生讀的能力才會提高。

其二:基於教材再生教材。在本節課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演練結合,明白事理”的教學環節,大膽地將賣矛與盾的場景搬進了課堂:“誰來賣矛和盾?”“誰來買矛和盾?”大家的情緒高漲極了。上來表演時,孩子們早已準備好了道具——書和筆。“賣矛和盾了——賣矛、盾——”“賣矛和盾了——賣矛、盾——”“看一看,瞧一瞧,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蘭一迪同學高聲地吆喝着。各自在忙碌的人們陸續地趕來,“什麼樣的矛和盾啊?”“我來瞧瞧!”……“大夥兒瞧瞧我這盾,非常得堅固,什麼東西都穿不透!瞧瞧,堅固得很哪!”蘭一迪舉着自己的盾向大夥兒不住地誇讚,恨不得馬上有人開錢!“來,大夥兒再看看我這矛。我家的東西那不是吹,你來瞧瞧,這刃,這杆兒,那可不是吹來的。我這矛啊,鋒利得很,什麼東西都能穿得透!”“那用你的矛穿你的盾會怎樣呢?”大夥兒異口同聲地問他。剛才的眉飛色舞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蘭一迪皺着眉頭難為情地説:“這個……這個……”“哈哈哈哈……”在一片笑聲中學生們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位楚人的可笑之處,從而明白自相矛盾不可取的道理。

這節課充實緊湊又不失輕鬆愉悦,教學任務行雲流水般流暢自然,教學重難點也在學生們的積極參與下不攻自破。這讓我更深地體會到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巨大影響,備課時多一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上課時老師就會多幾分輕鬆順利,努力讓每堂語文課充滿快樂也就意味着學生每堂課都能充滿收穫!

矛與盾教學反思2

國小第十二冊最後一組《古代寓言兩則》的第一則文言文寓言是《矛與盾》。學生在第十一冊接觸過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和經驗。語言教學着重於讀,文言文教學更基於此,且文言文教學與普通精讀課文的讀相比,更應着重於讀。不讀就顯不出語言的特點,就品嚐不出文中的韻味,就難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覆讀,多讀,才能理其義。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這節課上,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首先給學生充分自己讀書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我先範讀課文,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學生閲讀文言文的熱情。最終把背誦課文變成了自覺行為。學生神情專注,搖頭晃腦,沉醉其中,讀得正確流利,讀出停頓、節奏,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其次,讓學生感悟課文,分小組進行議一議,深入理解重點句。“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我在巡視學生對照註釋讀懂句意時,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注重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提煉。如:一邊讀一邊看插圖,標明註釋快速學習,聯繫上下文猜讀,這些都是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枴杖。尤其是對照註釋,揣摩句意。如果將學習文言文比作一幅國畫,那麼這一步是一個局部精細勾勒的過程。經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的白話文。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迴歸於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再去讀懂。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兩句時,要指導學生自然地將對古文的理解和讀緊密地結合起來,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張揚誇耀的語氣。最後,我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一下賣矛與盾的人是怎樣叫賣的,旁人又是怎樣質問的,他的矛與盾賣得出去嗎?通過表演,學生們體會到楚人説話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這節課不需要教師的解釋,更不需要教師去概括寓言中藴含的道理,學生通過讀、議、演就能完全明白了。

矛與盾教學反思3

《矛與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着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因此在設計這堂課時,我力求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課後,我對自己的這節課反思了一下:

其一:文言文教學要加強讀的指導。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語言簡練,有着特殊的魅力與美。因此應該加強讀的'指導,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美。本節課我也安排了讀的環節,表面看來學生會讀了,在老師的指導下也讀出了一點“古味”,但仔細再學生的讀中缺少點什麼,那就是語氣。學生朗讀的語氣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應該讓學生自己通過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去感悟。

其二:教學不只是課程的傳遞和執行,更是課程的創造與開發。教學中可以以教材為憑藉,讓學生利用不同的形式來講述這個故事,這樣做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鞏固學習成果,做到學以致用。所以在本節課我設計了一個“演練結合,明白事理”的教學環節,大膽地將賣矛與盾的場景搬進了課堂:“誰來賣矛和盾?”“誰來買矛和盾?”大家的情緒高漲極了。在一片笑聲中學生們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位楚人的可笑之處,從而明白自相矛盾不可取的道理。

矛與盾教學反思4

一節課下來,總是感覺不足之處很多,比如説對《矛與盾》寓意的理解過於單一、死板而導致偏頗,強調了“實事求是”的同時似乎忽略了它的`“自相矛盾”,到現在想來覺得還是在此環節中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引導同學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體現“自讀自悟”才好。

對學生的評價不足,是我在執教這一節課中暴露出來的另一問題。可能是重視的程度不夠,所以造成了課上評價的嚴重匱乏,比如在讓學生自由選擇“買與不買”“想買什麼不想買什麼”時有三名同學選擇了買矛,一名同學選擇了買盾,而大部分同學則是讀懂了課文,選擇了不買,在處理這一情況時我匆忙了許多,沒能對這四名同學作出“你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是一種可貴的品質”“現在你怎樣想?”“知錯就改,更加難得”等評價,造就了缺憾。在課下吉校長也曾和我交換過意見: “課的設計固然重要,但教師的預設和生成在課堂上更為重要,是細節成就了完美。”老師們認為呢?

備得充分、設得巧妙的同時讓我們對學生的評價更貼確與美麗些吧!

矛與盾教學反思5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古代寓言兩則》的第一則文言文寓言是《矛與盾》。學生接觸過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和經驗。文言文教學與普通精讀課文的讀相比,更應着重於讀。不讀就顯不出語言的特點,就品嚐不出文中的韻味,難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

1、多樣讀,力求正確流利。

在這節課上,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自己讀書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我先範讀課文,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學生閲讀文言文的熱情。然後以表演形式,最終把背誦課文變成了自覺行為。學生沉醉其中,讀得正確流利,讀出停頓、節奏,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2、感悟課文,深入理解重點句。

“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我在巡視學生對照註釋讀懂句意時,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注重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提煉。如:一邊讀一邊看插圖,標明註釋快速學習,聯繫上下文猜讀,這些都是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枴杖。尤其是對照註釋,揣摩句意。經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的白話文。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迴歸於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再去讀懂。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兩句時,要指導學生自然地將對古文的理解和讀緊密地結合起來,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張揚誇耀的語氣。體會到楚人説話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授之以漁——《矛與盾》教學反思

古人説:授之於魚不如授之以漁。對於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來説,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特別是六年級的學生,只有懂得了自主學習的方法才能更好的過渡到中學的學習。我在教學寓言《矛與盾》一課時,我就注重在方法上總結,在小組學習中突破,讓學生在不同目標的朗讀中感知內容,明白寓意。

《矛與盾》是一則文言文寓言,內容淺顯,寓意深刻,學生比較喜歡,但由於文言文表達與現代文不同,學生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障礙。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學中,我一般採取逐句逐字講解,但效果不好,也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我想通過這次上課模式的改變,讓學生知道學習文言文寓言的方法,並學會運用。

學生在五年級就開始接觸文言文,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所以我在上課時就採用複習舊知引入。一上課,我就讓學生比賽説出曾經學過的寓言故事來引出學習內容,接着通過直觀認識“矛”與“盾”這兩種古代的兵器及其作用為下文的“矛盾”學習做鋪墊,緊接着就是了解作者韓非的生平了。一切準備就緒,欠的就是方法的引導,於是我順水推舟,讓學生總結學習《孟子語錄》一課時的方法,並板書在黑板上。方法歸納為:讀通順——看譯文——知內容——明道理——會背誦。

接下來,我用了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對照着方法以及要求進行小組學習。在巡堂過程中,發現學生學得很認真,有點在分角色朗讀,有的在討論句子詞語的意思,有點在記錄組員的觀點……學習氣氛濃厚。在彙報的環節上,我注重了檢查讀書的效果,因為文言文只有讀流利了才能算是初步讀懂文章的意思。於是我在檢查讀書效果時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有小組讀、開火車讀、錄音範讀、老師範讀。這樣多層次的朗讀才能照顧全體,從而達到檢查的目的。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古人寓言的韻味,我還特意讓學生跟着大屏幕標了節奏的課文內容進行朗讀練習。“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指導朗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時,我不僅充分藉助文中插圖,還創造性的編加插圖,再次將學生融入情境,鼓勵學生設想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在問這句話時的`語氣、節奏,嘗試個性朗讀。於是,白髮蒼蒼的老者、年輕氣盛的小夥子,活潑俊俏的小姑娘,一臉稚氣的孩子,紛紛從遠古走來,起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矛與盾》教學反思 相關內容:《半 截 蠟 燭》(課本劇)安塞腰鼓教案《別董大》一詩質疑我愛你,大海——《煙台的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跨越百年的美麗》教學案例我們愛你中國仿寫19 錢學森 教學設計21、山中訪友 教學設計查看更多>> 國小六年級語文教案

由於有了充分的朗讀,所以學生在理解詞句,概括主要內容以及説明寓意的環節中顯得比較順手。一節課下來了,學生學得比較紮實,老師顯得比較輕鬆,沒有了繁複的講解,留給學生自學、思考、討論的時間多了,學生也就能做到在安靜中沉思,在互動中進步了。難道教會學生方法不是對老師的解放,對學生思想的解脱嗎?

課上完了,再回看錄像,發現了自己自身的很多不足,例如激情不夠,語言表達不夠簡練,過渡語不夠流暢,在學生回答後評價語言的多樣性與針對性不夠,這都是自身素質不高的體現,更由於還存在着重複學生回答的弊端導致背誦環節不能進行,課堂有效性也打了折扣。因此,在以後錘鍊自己的教學語言,提高自身語文素養勢在必行,那就得讀書、學習,再讀書,再學習。

矛與盾教學反思6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必須講究課堂提問藝術。精心設計卓有成效的課堂提問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根本保證。目前我們的語文課堂,常常存在提問目的不明,提問邏輯不強,提問方法不當,提問時機不準,提問質量不高的問題。

“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當學生在學習課文中,似乎沒有問題時,教師就要採用揭疑式提問,促進學生思考,有疑問才會探究,尋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如:教學《矛與盾的集合》一文時,可以提出:發明家怎樣集合矛與盾的優點的?這種提問促使學生去思考,去發掘課文中較深的內容,同時,也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要對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詞、句一晃而過,而應該動腦去思考,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真正答案。

課時有盡而課堂無窮,提問有窮而思考無限。拓展提問是好的課堂提問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內容、主題、結構或寫法進行拓展提問,也可以就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體會進行延伸提問,目的是達到拓展語文課堂的時空,並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矛與盾教學反思7

20xx年9月27日,我有幸參加了《全國七省七校教育發展聯盟》組織的教學活動,並聆聽了來自福建福州實驗國小的優秀教師葉榮豐老師講授的《矛與盾》一課。通過此次聽課,使我獲益良多,大致總結如下:

一、語言教學着重於讀,文言文教學更基於此,且文言文教學與普通精讀課文的讀相比,更應着重於讀。不讀就顯不出語言的特點,就品嚐不出文中的韻味,就難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覆讀,多讀,才能理其義。因此,整節課上葉老師由始至終貫穿了“讀”。

1、整體讀,力求正確流利。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這節課上,葉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自己讀書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先範讀課文,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學生閲讀文言文的熱情。最終把背誦課文變成了自覺行為。學生神情專注,搖頭晃腦,沉醉其中,讀得正確流利,讀出停頓、節奏,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2、感悟課文,深入理解重點句。

“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葉老師在巡視學生對照註釋讀懂句意時,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注重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提煉。如:一邊讀一邊看插圖,標明註釋快速學習,聯繫上下文猜讀,這些都是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枴杖。尤其是對照註釋,揣摩句意。如果將學習文言文比作一幅國畫,那麼這一步是一個局部精細勾勒的過程。經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的白話文。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迴歸於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再去讀懂。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兩句時,要指導學生自然地將對古文的理解和讀緊密地結合起來,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張揚誇耀的語氣。體會到楚人説話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3、個性化讀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指導朗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時,葉老師不僅充分藉助文中插圖,還創造性的編加插圖,再次將學生融入情境,鼓勵學生設想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在問這句話時的語氣、節奏,嘗試個性朗讀。於是,白髮蒼蒼的老者、年輕氣盛的小夥子,活潑俊俏的小姑娘,一臉稚氣的孩子,紛紛從遠古走來。具個性化的朗讀活躍了文言文的課堂。

4、分角色朗讀,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葉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用自己的話講故事,熟讀成誦。鼓勵學生以一篇帶多篇,課外繼續接觸文言文,努力實現“語文課堂與生活零距離。”在一次次的拓展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頓悟理解力也會漸漸厚重起來,對文言文的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這節課上,和諧、幽默、歡快的氣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學的課堂,學生覺得文言文並不難。

矛與盾教學反思8

這則寓言很短,意思一眼就能望穿。備課之時,我就想,就這麼幾句話,一節課下來,我和孩子們得收穫點什麼呢?

是啊,得收穫點什麼呢?帶着這個思考,我認真鑽研了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參,然後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了目標,一切就都好做了,教法、學法,生成、預設,朗讀、對話,一切都萬變不離其宗了。

那這目標是什麼,實現的方式如何選擇,達成情況又怎麼樣呢?課上好了,我想來談一談:

一、知識與能力

學習文言文,字會讀會認會寫,課文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是第一步。所以,讓學生跟着我寫“矛、盾”二字;讓學生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讓學生對着參考停頓讀課文,讀出停頓和語氣,我是認認真真來對待的。

這些知識與能力,必須紮實。所以,“矛、盾”二字得跟着我一筆一筆地寫,第一次寫得不對,第二次還要寫,直到寫對為止。所以,書沒讀正確,就一定要再讀,這次讀錯了,下次就一定要讀對。

當然,語文課,我們還要發展學生説的能力,寫的能力,具體到這堂課,還可以發展課標上説的“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的能力。所以,在師生交流後,在學生已經理解了課文內容,領悟了課文所講的道理後,我出題“假如楚人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説些什麼?”,我要求學生拿出筆把話寫出來。所以,我找了美國國防部和腦白金的廣告讓學生學會判斷,學會表達。

二、過程與方法

教是為了不教,而國小的文言文學習,自學能力的培養顯得更為重要。因為等他們上了中學,接觸更長更難的文言文時,他們最好能在老師教課前就能把課文讀通,讀懂句子的基本意思。所以,我們都會告訴學生,要學會看註釋。

是的,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學會看註釋。不過,學習這則寓言,插圖也要好好看,插圖對學習很有幫助。其實,何止是這篇課文呢,許多課文,插圖都是一個很好的但容易被我們忽視的資源(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我將專門作文來談談)。所以,在要求他們默讀時,我告訴他們要學會看註釋,還要看插圖。默讀很重要,因為默讀最有利於思考,課堂不僅僅要書聲琅琅,也要靜思默想。但是,默讀是有方法的,方法一定要教。

當然,在國小,朗讀顯得更重要。不過,怎樣讀是有效的,值得研究。這堂課,我指導朗讀是有層次的,一讀什麼,二讀如何,三讀怎樣,體現出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書,應該這樣讀。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對於這一點,我想我應儘量幫助學生燃起對文言文的興趣,儘量教得生動而有趣,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抱有熱愛。當然,一則寓言教學就讓學生愛上傳統文化幾乎是神話,不過略有親近倒是有的,我本人就曾因為讀了王子遒夜訪戴安道的事,而更喜歡《世説新語》,更喜歡文言文的。所以,我要儘量上得有趣,説着也許算得上幽默的話,拿着矛和盾的道具,做出楚人無言的尷尬表情……還有課件的製作,題目的設置,我都精心考慮:楚人是緩緩走出來的,“弗能應也”的是美國國防部和CCTV廣告部。

而且,我很注意文明教育,我的話語裏沒有教參上的詞語“蠢人蠢事”,我也沒有反問學生“楚人可笑嗎?”我只是在分析楚人的錯誤後,帶領學生感謝楚人“帶給我們笑聲”,我只是在學生把“子”翻譯成“你”時,告訴他,應該説成“您”!也因此,在學生回答“想對楚人説些什麼”時,幾位學生的稱呼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楚人叔叔,你……”

(注:三維目標應該是個統一體,是相互融合而不好分割的,為了行文方便,我故做此段落性分解。)

四、做得不夠的地方

坦白地説,這堂課,我有許多重要方面做得不夠。第一説讀,做得就不夠,許多時候是狡猾而過。比如開始的讀準字音階段,指名讀時,學生沒讀對,為了“趕時間”,我就來了個過渡,讓大家齊讀過去了。第二説寫,“你想對楚人説些什麼”,給學生寫的時間就不充分,對寫的指導也很欠缺(書寫、內容等),包括指名彙報時對語言的指導也很不夠(通順等)。

第三,我覺得,我的課堂還存在着部分“教師中心”的細節。比如問學生“楚人是怎樣的語氣” 時,學生正欲動情朗讀,我立即打斷了他,要求道:“你先説該用什麼樣的語氣”,然後才讓他帶着所謂的語氣讀。我這樣做,無非是因為學生的反應超出了我“逐步誘導”的打算。應該説,我是比較關注生成美的,對自己的課堂機智也比較自信,但這堂課,我的很多生成是預設到的。因為我已經充分設計出了面對可能生成的對話的“備選處理方案”。這雖可説我備課花功夫,但也讓我不可避免地出現想牽着學生鼻子走的問題。

第四,我認為個人教學基本功還需要錘鍊,比如我個人的`朗讀,我的粉筆字,都需要繼續加強。説實在的,這些在學生時代沒學好的功課,做語文教師了就一定要補課。當然,還有文化底藴等,也需要繼續豐富。而王玲湘、張娟,他們給我的啟示更多就在這些方面。

五、對幾個細節的反思

課堂上的許多細節,我們會反覆權衡,希望作出最好的選擇。下面的幾個細節,有關選擇,寫出來,留給今後自己備課時參考。

1、説與不説?

原先在設計聯繫生活的拓展題時,我是想讓學生認真判斷和自由表達的,題目為:

◆ 下面的幾則事例中有沒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請説出你的看法。

(1)、美國國防部:我們的F—117隱身戰機可以穿越一切防禦而不被發現;我們的“宙斯盾”雷達系統可以捕捉到一切來犯目標。

(2)、CCTV廣告: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可後來,我改成了:

◆ 根據提示語填空。

(1)美國國防部:我們的F—117隱身戰機可以穿越一切防禦而不被發現;我們的“宙斯盾”雷達系統可以捕捉到一切來犯目標。

或曰:“以子之 ,穿越子之 ,何如?”; 弗能應也。

或曰:“以子之 ,捕捉子之 ,何如?” 弗能應也。

(2)CCTV廣告: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或曰:“ 非禮乎?”CCTV廣告部 。

雖然我更喜歡第一道題的開放與綜合,但我還是改成了更具可控性的填空題。這樣一改,對判斷力的鍛鍊少了,組織語言進行表達的鍛鍊也弱了,我不喜歡。當然,它的優點就是聯繫課文形式,能檢驗學生對自相矛盾道理的運用。

2、糾正與不糾正?

對於課堂上學生出現的錯誤,我們常常要糾正。比如讀書有誤,有些教師不忍心打斷學生,往往在學生讀完後再做糾正;而賈志敏老師則習慣隨時打斷,幫助學生糾正。我現在上課,也習慣一有問題馬上就糾正,因為我們不希望學生的錯誤不斷延續。

在教學本課時,我曾讓學生跟我學寫“矛、盾”兩個生字,學生筆畫説明多有不對,我及時糾正,告之正確筆畫與生字書寫。十分鐘後,再次板書“矛、盾”二字,我便再次讓學生跟我一起書寫。這樣,錯誤被糾正,正確被牢記,我很滿意。

而在做聯繫生活的拓展題時,有一女學生起來發言,把“CCTV”讀成了“西西TV”,當時,我第一反應是她讀錯了。可要不要糾正呢?幾秒鐘時間,我必須作出判斷。好吧,不糾正了。為什麼?因為根據生活經驗,我猜想這個讀音的出錯肯定不是臨時性的,而是長期形成的,我在課堂上很難幫她糾正過來。因為舌頭習慣不是教讀幾次就能解決的,好比《鄉村愛情》裏的那個王木生,豈是對着鏡子練幾次就能解決問題的?如果我硬要幫助指正,那隻能讓學生難堪,感覺丟面子。所以,面對她不準確的讀音和而隨之出現的輕微笑聲,我選擇了聽而不聞。我覺得,關注和保護學生有時比糾正錯誤更重要。

3、給盾不給盾,表演不表演?

試講時,有老師對我建議,在學生讀書時,能否把盾和矛也遞給學生,讓他們拿到讀?因為整堂課,“矛、盾”的道具都在教師手中,學生摸都沒摸一下。我覺得很有道理,但我沒這麼做。

試講時,有老師對我建議,能否在教師扮作楚人賣矛和盾後,也讓學生上來賣一賣,演一演?如果不是考慮到學生可能演不好,而我又不可能在語文課上抽很多時間給學生排練,我肯定會這麼做。

試講時,有老師對我建議,能否把課文的寓意用比較簡練的話語概括給學生,讓他們既懂得寓意,又學會用精練的話語來表達?如果不是怕和課標倡導的“用自己的話自由表達”的要求矛盾,我一定會這樣設計。

……

是啊,給盾不給盾?表演不表演?齊讀不齊讀?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正確選擇。

矛與盾教學反思9

這節常態研討課下來,我深深覺得我們與名師的距離之大。名師的課是錘鍊出來的,對學生的成長充滿智慧的導向,我等平凡之輩,更應積極錘鍊自己,即使不能成為名師,也要保證不成為庸師。

這篇文言文較現代文晦澀難懂,趣味的教學策略能降低學生學古文的畏難情緒。本課我以“成語”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意會“自相矛盾”的來源,讓學生在趣味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新知。包括給學生道具表演賣矛與盾的情景,學生興致高漲,課堂氛圍活躍,學習課文的積極性增強。縱觀整節課堂,小組合作還是比較成功,無論是開始的二人小對子互相讀文,還是三人小組理解單個字義,再到六人大組討論“買矛與盾的人可笑之處及現實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現象”,同學們都能積極參與交流合作,各抒己見,提高了學習效率也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不足的是課堂的.語言略顯單調、蒼白,當個別學生不能積極參與發言時,對學生缺少激勵的語言;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評價不到位等情況,需要今後加強文化底藴的積蓄,才能更好地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感謝這節常態研討課,讓我更清醒地認識自己的得失。“向着標杆直跑!”我會繼續努力的!

矛與盾教學反思10

國小第十二冊最後一組《古代寓言兩則》的第一則文言文寓言是《矛與盾》。學生在第十一冊接觸過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和經驗。

《矛與盾》這則寓言,文字簡潔精煉,形象生動。用人物對話作為畫龍點睛之筆而藴含寓意。根據本則寓言的語言特點和教學重點、難點,為實踐“課標”的新理念,教學時,主要突出以學生自讀自學為主,在充分自讀的過程中,結合課文後註釋,力求瞭解人物對話的意思,在理解人物對話中自己感悟寓意。

文中“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這兩句話是“自相矛盾”的直接的重要物證。其中“莫”、“於”、“也”三個詞,課文又沒有註釋,學生較難理解。通過反覆朗讀,整體感悟內容,再把句子意思連起來,用自己的話講寓言故事。引導學生領悟寓意,向創造性閲讀過渡。通過講寓言故事和聯繫生活實際展開想像,提高閲讀能力。

《矛與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着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沒多大的興趣。因此在設計這堂課時,我便採用以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

閲讀教學着重於讀,文言文教學更基於此。文言文教學與普通精讀課文的讀相比,更應着重於讀。不讀就顯不出語言的特點,就品嚐不出文中的韻味,就難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覆讀,多讀,才能理其義。在《矛與盾》這節課中,我努力做到了“三讀”。

1、整體讀,力求正確流利。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這節課上,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讀書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我先範讀課文,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部分學生閲讀文言文的熱情。通過讀,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2、感悟課文,深入理解重點句。

我在巡視學生對照註釋讀懂句意時,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注重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提煉。如:一邊讀一邊看插圖,結合註釋快速學習,聯繫上下文猜讀,這些都是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枴杖。尤其是對照註釋,揣摩句意。經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的白話文。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迴歸於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再去讀懂。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兩句時,要指導學生自然地將對古文的理解和讀緊密地結合起來,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張揚誇耀的語氣。體會到楚人説話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3、個性化讀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指導朗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時,我充分藉助文中插圖,引導學生融入情境,鼓勵學生設想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在問這句話時的語氣、節奏,嘗試個性朗讀。於是,白髮蒼蒼的老者、年輕氣盛的小夥子,活潑俊俏的小姑娘,一臉稚氣的孩子,紛紛從遠古走來。個性化的朗讀活躍了文言文的課堂。

矛與盾教學反思11

這篇神話傳説講的是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想象豐富,文字敍述具體而生動。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天闢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在教學中,來自深圳的王高勇老師抓住重點段落,以句式引導,段式引路,啟發學生填補空白,組織語言,訓練能力。

一、結合想象,指導朗讀

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話“盤古以他的神力開天闢地,以他的身軀化身萬物”作為本課教學的綱領,圍繞着這句話,盤古如何開天闢地,如何化身萬物的精彩章節一頁頁地鋪展開來,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一邊感悟。

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自讀課文後,抓住課文的第二段讓學生對近義詞、反義詞進行學習,但是在近義詞、反義詞的學習中,是讓學生找本段中的,這樣就降低了難度,但同時又可以讓學生在掌握這些詞的過程中,很好的體會作者用上這些詞的好處,同時又可以指導學生的寫作。

“讀中體會、讀中感悟”,從學生的朗讀就可以來了解學生的課文理解情況,從學生的同桌讀、指名讀、等多種方式來指導學生的朗讀.之後,王老師示範朗讀,讀完以後告訴學生,老師能讀出盤古力大無窮的氣勢,是因為一邊讀一邊在想象當時的場面,同時,激勵學生把想象到的畫面,用恰當的語氣讀出來。我認為教師的這一舉措,正是在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內化,也教會了學生朗讀的方法與技巧。

二、抓住重點,創設情景

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了盤古分開天地。在教學時,抓住“掄”“猛”等詞語體會盤古的動作,並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用的所妙之處。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用了這段話“清而輕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應用了大量的反義詞,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找出來,體會作者用這些詞語所妙之處。 創設一定情景,讓學生體會盤古為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頭頂着天,用腳使勁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師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

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

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結合文本,展開想象

在指導閲讀完第四自然段後,王老師這樣引導學生:

師:同學們,多麼神奇的畫面啊!讓我們共同合作,分享這神奇的文字,再現這神奇的畫面吧!看投影,全體女同學讀盤古身體的一部分;全體男同學讀盤古身體變化的部分,注意讀出巨大的神奇的變化!

學生進行合作朗讀,感悟盤古社體的巨大變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