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能和勢能》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5.49K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動能和勢能》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動能和勢能》教學反思

《動能和勢能》教學反思1

一、教學前的反思

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並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分析能力。若在教學前反思清楚,則在進行動能和勢能的教學設計時,我就不會把教學重點放在知識點學習上;而會放在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上,學習目標不會設置在多少個知識點上,而會落實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不是滔滔不絕地講解動能和勢能的重要性;而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己去感受能量的重要性。這堂課的重點是探究動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關鍵是讓學生分組探索重力勢能的決定因素。教師設計一些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去體悟能量的重要性,體會到這種教學前的反思,形成的教學具有個性化,也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中的反思

課堂教學的'對象是活潑可愛的學生,因此課堂教學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的過程。新課程要求創設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的民主意識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就需要我們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能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作為,調整教學策略,順應學生髮展的需要。讓教案跟着學生走:探究動能大小決定因素時,引發學生的爭論,學生提出動能大小可能跟物體的質量、速度、力等有關。根據小球推木塊,將木塊推的遠近來判斷木塊能夠做功的多少,研究動能與速度的關係,排除質量因素,所以選同一木塊,從不同位置(高度)處滑下,位置越高的小球滑到同一小平面時獲得速度越大,將木塊推得越遠。研究動能與質量關係,讓兩個質量不同的小球從同一位置處滑下,看到質量大的木塊將木塊推得遠。

三、教學後反思

教學後的反思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上了這堂課後感受到:

1、從浙江電視台不可能任務欄目在我校拍攝的現象“水頂乒乓球”錄象引入課題,使學生覺得有親切感,儘量挖掘身邊的事物,來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知道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能是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較抽象。對於國中學生來説,認識它比較困難。應緊扣教材,從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來認識能量。這實際上是説“能是物體做功的本領”。儘管這種説法不甚嚴謹,但比較通俗易懂。

3、關於動能、應講明運動的物體能夠對其他物體施力,並推動物體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為容易講清彈性形變的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並做功,便於學生理解。

4、勢能應是物體系統(有重力作用的)所共有。舉高的重錘能夠做功,應當是重錘和地球組成的系統具有勢能。重力勢能表現它做功本領時,通常一個重力勢能先轉化為動能的過程。但在本節課中都不宜引入這些內容,只能讓學生粗略地知道,舉起的物體能夠做功。

5、勢能的大小是相對的,對國中學生來説沒提及系統,也不能引入勢能的相對性。只能用地面做為零勢能而來分析問題。

6、通過對幾種典型的(如擺錘、滾擺)能量及其轉化,讓學生初步形成對能量和採恆規律普遍意義的認識。

《動能和勢能》教學反思2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將多半的時間用在學生實驗探究上,主要側重於以下幾個環節:

一、是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環節,使學生明確探究目的和已有條件,學會考慮影響問題的主要因素,培養學生選擇科學探究的方法及選擇所需要的器材的能力,有控制變量的初步意識;

二、是進行實驗和收集證據環節,主要培養學生能駕馭簡單的實驗器材,正確合理地操作實驗的能力;

三、是分析與論證環節,培養學生能從經歷過的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出正確的科學規律的'能力;

四、是評估環節,主要培養學生能注意探究活動中未解決的矛盾,有改進實驗方案的意識。

看似簡單的一節課,對老師來説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對於學生來説概念的理解始終是抽象的,通過一些簡單的實驗器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樂而不為了,對重力勢能理解為物體本身儲存的能量,不管物體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説物體能夠做功,就具有能量,而並不是説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

這節課利用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這樣做有兩個利處:一是利用最簡單的器材,讓學生參與實驗操作的全過程,有利於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明確操作方法。二是用少量簡單器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並不是一種多餘,而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

《動能和勢能》教學反思3

本節課通過觀察、實驗、分析等方式使學生理解物理現象的本質,從豐富多彩的課堂實驗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再反過來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本節課在設計過程中力求化難為易,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接受。

成功之處是:

(1)學生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加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訓練。

(2)本節課由於與生活緊密聯繫使抽象知識具體化、複雜知識明瞭化,此時學生便能體驗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不足之處是:

本節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物理現象瞭解不多,對常見的物理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為複雜的`例子,還難以用恰當的語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述問題,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反映出學生實驗操作能力不足,對數據分析處理能力較差,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動能和勢能》教學反思4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將多半的時間用在學生實驗探究上,主要側重於以下幾個環節:

一是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環節

使學生明確探究目的和已有條件,學會考慮影響問題的主要因素,培養學生選擇科學探究的方法及選擇所需要的器材的能力,有控制變量的初步意識;

二是進行實驗和收集證據環節

主要培養學生能駕馭簡單的實驗器材,正確合理地操作實驗的能力;

三是分析與論證環節

培養學生能從經歷過的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出正確的科學規律的能力;

四是評估環節

主要培養學生能注意探究活動中未解決的矛盾,有改進實驗方案的意識,《動能和勢能》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動能和勢能》教學反思》。

看似簡單的一節課,對老師來説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對於學生來説概念的`理解始終是抽象的,通過一些簡單的實驗器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樂而不為了,對重力勢能理解為物體本身儲存的能量,不管物體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説物體能夠做功,就具有能量,而並不是説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

這節課利用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這樣做有兩個利處:一是利用最簡單的器材,讓學生參與實驗操作的全過程,有利於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明確操作方法。二是用少量簡單器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並不是一種多餘,而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

《動能和勢能》教學反思5

機械能屬於力學的範疇,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國中階段要接觸的能量比較多。本節主要講機械能的各種類型,以及影響其大小的因素,並不困難,但是內容較多較雜。

在教學中不單純靠學生列舉事例鞏固所學知識,還通過學生的親身感受、實驗探究、看動畫等各種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發現學生不單能從物理角度看待問題,還能從愛護我們的環境、增強人們的道德水平、提高人們的素質角度出發看待問題。

對於影響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這幾個問題,我本打算讓學生分組實驗和教師相關的演示實驗後通過自己的分組討論得出結論,最好是自己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學生比較好的掌握。由於實驗器材的不足,故改為只做演示實驗,那麼學生動手的能力就減小了,另演示實驗的可見度也會影響教學的效果。我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滲透科學的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如果學生只滿足於從課本上找到現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語言總結自己的所得。我想這是長期以來我們都是以課本為本進行教學造成的後果,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確的觀點,並且教師不能對學生的失誤和錯誤進行嘲笑。

在訓練方面,我所選的題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討論題,對於學生理解本節內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根據課程教學標準,要多些關於三種能的增加或減小的題目,物體具體什麼能的判斷等。但是我覺得漏掉了一個方面,那就是在機械能的組成方面沒有設計一道相關的計算題。對於“機械能的組成和單位”的鞏固就顯得不夠。

《動能和勢能》教學反思6

我今天在九年級上班這一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現作反思如下:

《動能和勢能》這一節課是國中物理第十五章《功和能》的第四節課。機械能屬於力學的範疇,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國中階段要接觸的能量包括機械能、內能、電能、核能等等。本節主要講機械能的各種類型,以及影響其大小的因素,並不困難,但是內容較多較雜。

在教學方法上我採用了大量選擇網絡資源創設物理情景。課堂語言簡潔化、形象化,學生自主探究和實驗演示探究等方法進行教學。在新課導入和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分析應用中,我收集了大量的視頻資源和圖片,讓學生體會物理情景,這對本課的理解和實踐大有好處。對於影響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這幾個問題我採用了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實驗演示探究等方法進行教學。培養了學習科學精神和學習方法。本節課的實驗也可選用動畫展示,但是動畫的'效果還是沒有讓學生自主探索的效果好。本節課還應該多增加自主活動的時間,在今後的教學過程當中不斷改正,使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動能和勢能》教學反思7

一、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物理新課改基本理念。依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選取了多種教學方法,如科學探究、演示實驗、觀察與思考、討論、作圖等。特別是在安排科學探究活動時,能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並不拘泥於科學探究的七個環節,而是突出了“猜想與假設”、“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三個環節。本節課上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三維教學目標”一一落到實處。

二、《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倡物理教學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活動,多處體現了這一理念。比如,在課題的導入階段,先創設一個物理情境——類似公園中的“過山車”的實驗,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去探究的慾望;又如課堂的最後階段,在學生談學習本節課後的感受時,學生説出了“行車限速”等應用“動能與勢能”的事例,點評中突出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長時間採取這種方式教學,學生能感受到學習物理知識的好處,並加大內在驅動力,有利於物理學科的教學。

三、採用“小步推進、多次反饋”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本節課的又一大亮點。本節課中,在完成了“動能、勢能的定義”教學之後,沒有急着去進行後面的內容教學,而是安排學生對本環節教學進行反饋活動;在完成了“動能跟哪些因素有關的.探究實驗“之後又安排了反饋活動。從錄像上看,通過反饋活動使得學生對本階段的教學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為後續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採用這種“小步推進、多次反饋”的模式進行教學時,即能很好地體現教材的編排結構,使得各教學環節清析明瞭,更能提高教學的時效性,特別是對其中的一些學困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使課堂教學變得有張有弛,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學生變得積極活潑。

四、新的形勢下要求我們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本節課中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落實。比如,“動能、勢能的概念”是在引導學生分析6幅圖例的基礎上概括得出的,“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是通過學生的科學探究總結出來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分組討論、分組實驗等活動主動獲取了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得深刻,理解透徹。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在觀察中、在討論中、在實驗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與展示,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五、教學媒體使用得當,發揮了媒體在物理教學中的特殊作用。

不足之處及建議:

其一,是在學生的討論中缺乏的有力指導,比如第一個討論活動就是指導不力,導致用時過多,影響後面的教學進程,使得科學探究過程顯得匆忙、緊張。筆者覺得第一個討論活動可以不要,由實驗導入課題之後就安排學生觀察6幅圖片,從而導入課題——《動能和勢能》。

其二,是教師在學生實驗中的調控能力略弱,影響實驗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