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蘿蔔》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55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拔蘿蔔》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拔蘿蔔》教學反思

《拔蘿蔔》教學反思1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的心所透視到的奧祕,往往是成人無法理解的,而故事中的“非真實世界”帶給幼兒的真實力量也是成人無法揣度的。故事似乎永遠是幼兒最喜歡聽、百聽不厭的,其作品中的情節性、人事物的關係、時空的轉換、場景的變化,具有較強的動態感、表演性,適合幼兒的角色扮演,讓幼兒進入亦真亦幻的虛擬世界,體現了幼兒的遊戲精神。每次講故事時,幼兒的眼神就彷彿閃亮的燈光,投射在老師身上,隨着情節的起伏,想象的翅膀帶着幼兒在故事的國度裏飛翔。結合幼兒的興趣及季節特徵,於是乎就產生《拔蘿蔔》的文學主題活動,進而引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活動目標:

1、體驗人多力量大,同伴間應該相互合作的情感。

2、理解故事內容,在老師的引導下能簡單的複述故事,學説主要的對話。

3、能夠根據故事情節模仿各種角色進行故事表演。

教學難點、重點:

重點:在活動中體驗人多力量大,同伴間應該相互合作的情感

難點:簡單複述故事並能説出主要對話

活動準備:

角色的胸飾、故事背景的裝飾、故事錄音磁帶

活動流程:回憶故事——共同講述——表演故事

活動指導:

一、回憶故事

出示蘿蔔

師:看這是什麼?

這是老公公種的一個蘿蔔,老公公每天都給它澆水、施肥,蘿蔔越長越大。後來啊老公公想把蘿蔔拔出來,可是怎麼拔也拔不動,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們想不想知道呢?

講述故事

師:1、老公公每天都對蘿蔔説什麼啊?

2、蘿蔔長的很大很大的,老公公想怎麼樣啊?

3、老公公一個人有沒有把蘿蔔拔出來啊,他請誰來幫忙啊?老公公是怎麼説的?老婆婆是怎麼回答的?

提醒幼兒注意老公公老婆婆説話的聲音和語氣

4、老公公老婆婆兩個人有沒有把蘿蔔拔出來啊,又請誰來幫忙了,老婆婆是怎麼説的,小姑娘是怎麼回答的?

5、老公公老婆婆還有小姑娘有沒有把蘿蔔拔出來啊,又請誰來幫忙啊,小姑娘是怎麼喊的,小花狗是怎麼回答的?

6、這時候蘿蔔有一點點動了,可是還沒有拔出來,又請誰來幫忙啊,小花狗是怎麼喊的,小老鼠是怎麼回答的?

(邊講邊問,加深幼兒對故事的印象)

師:最後大家共同努力終於把蘿蔔拔出來了,一個人能不能拔出來啊?大家的力量大不大啊?

二、共同講述

師:小朋友和老師一塊把這個故事再講一遍好不好?

教師旁白,引導小朋友説對話。

師:蘿蔔是怎麼拔出來的?

三、表演故事

師:下面我請小朋友來表演這個故事

分配角色

在表演是提醒幼兒模仿人物的聲音以及走路時的姿態

教學反思:

《拔蘿蔔》這節課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厚,課堂氣氛温馨又不失活躍,孩子的參與意識很強,都有展示自己的慾望。在故事中我們又領悟到“人多力量大”這樣一個道理,活動結束時,還有些孩子意猶未盡,由於活動時間有限,孩子們中能被老師叫起來表演的人只有少數。於是活動後,我把頭飾、圖片等放入語言活動區,設置情景,讓幼兒自由表演或創編。以後的語言活動,我應多加一些表演活動,這樣既可以鍛鍊孩子的表演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孩子們的自信心。

《拔蘿蔔》教學反思2

這是我在新教師半日活動觀摩時組織的語言活動。兩次試教後,整個活動有以下幾個需要改進的地方:

1、第一個環節是看拔蘿蔔的動畫視頻,孩子們看得很認真、投入,加上孩子們對該故事比較熟悉,在後面的環節中,孩子都清楚地知道接下來是誰出場、會發生什麼、該怎麼表演等等。不禁要問,為什麼還要進行這次語言活動?

2、我提問的語言不夠精煉。胡老師提出建議:提問的時候,問題要清楚肯定地問,不要含糊。對於幼兒的回答,不要簡單地重複,儘量不要出現“是不是”之類的話語,如果發現幼兒的回答不完整,教師要將幼兒話語補充完整。

3、在學習簡單對話環節中,我覺得大部分孩子都掌握了對話,就提前讓幼兒上來模仿。

但此時的幼兒還沒有真正掌握這些對話,還要加上動作,幼兒無法説完整,每次都需要我提醒。

4、在學習對話的過程中,我會不經意説“請小朋友把手舉起來”之類的話,顯得教學痕跡過重。

5、在表演故事環節中,我準備了很多掛飾,讓幼兒自主選擇角色來進行表演。在提出讓幼兒選擇角色後,我把框裏的掛飾散開放在地上,孩子們上來拿。孩子們蹲在地上翻來翻去選,有些繩子還繞在了一起。這個過程很浪費時間。

針對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做出了以下改進,並在公開課時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1、第一個環節由看動畫視頻改成聽故事錄音,孩子們聽得很認真,展開了無限想象。

2、我把整個活動的每個提問都精心設計好,避免囉嗦與複雜。在迴應孩子的回答時,我有意識地讓孩子説完整。這畢竟是一個語言活動,孩子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把話説完整,這很重要。

3、在學習簡單對話環節中,第一個對話由我自己完成,這樣可以引導幼兒發現老公公和老婆婆之間是怎樣對話的。我很注意這兩句對話的語調語氣變化,表現出角色的特點。

這樣孩子們的印象會更深刻,更助於模仿。

4、在學習對話的過程中,我注意了兩個點,一個是“喊”,一個是“應”。“喊”的時候,我會自然地做出手勢,沒有再説“請小朋友把手舉起來”之類的話。

5、活動進行前,我把掛飾一個個掛在黑板上,每塊牌上是什麼角色都一目瞭然。活動時,我只需把黑板轉過來。這大大加快了幼兒選擇的時間,避免了時間的隱性浪費。

6、這次活動我的教具準備的很充分,每次試教都進行了改進。第一次試教時故事表演中的大蘿蔔是一個紅布包着的桶,不太形象,孩子能輕易地把他拔出來,不夠真實。第二次試教時是教師披着紅布,伸出手給幼兒拔,大蘿蔔是難拔了,但還是不太形象。最後公開課時我做了蘿蔔葉子頭飾,讓教師戴上,再披上紅布,一個生動、可愛的大蘿蔔就形成了。在背景圖、蘿蔔的製作上,我也下了一番功夫。我一直在思考,怎樣讓蘿蔔拔出來這一瞬間顯得更真實、更有趣。經過多次嘗試,在胡老師的建議下,我加了一個機關,用繩子牽着蘿蔔,繩子隱藏在背景圖中。在講到“蘿蔔拔出來”時,我只需扯一下繩子,蘿蔔就從土裏出來了。

《拔蘿蔔》教學反思3

《拔蘿蔔》一課是讓學生探索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對於“一共拔了多少個蘿蔔?”根據學生的已有基礎都能列出算式,所以重點放在計算方法的探索上。在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算理,我設計了兩次比較活動,有效地溝通了各種方法之間的聯繫,引發了學生更深層面的思考,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引導學生把36+23這個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題目分別轉化為已學過的整十數加整十數、一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即:30+20=50;6+3=9;50+9=59後,同時藉助小棒和計數器的操作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為了更好地溝通口算及直觀操作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口算方法與直觀操作之間有什麼異同點?讓學生髮現都是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接着再結合口算説一説“30+20”、“6+3”、“50+9”分別是操作過程中的哪一步,這樣讓學生在比較中深刻地理解算理。在學生通過直觀操作充分理解幾個一必須和幾個一相加;幾個十必須和幾個十相加,即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後,與學生一起學習豎式計算。介紹完豎式並進行豎式計算後,再次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豎式計算與上面的小棒、計算器操作及口算方法之間又有什麼異同點?你能在圖中找到豎式的每一步計算嗎?這樣,幫助學生在口算、豎式和直觀圖中建立它們之間的聯繫,將抽象的算理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在聯繫中理解了36+23的算理。

在這節課中,由於注意溝通知識間的聯繫,因此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因此心情也比較愉悦。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悟到了一個道理:一年級的孩子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讓學生在直觀的、數形結合的實踐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深刻地感悟數學計算的道理,要注意溝通各種方法之間的聯繫,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計算的方法。

《拔蘿蔔》教學反思4

《拔蘿蔔》一課是學習加減法以來第一次接觸用豎式計算,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豎式,而且有的還能正確的列出來,所以學生學起來沒有太大的難度,教學中我一直以兩隻小兔拔蘿蔔的生活情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這樣的情境創設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檢驗,我覺得本節課在以下三個方面較為成功:

1 、學生學習興趣高。不論是猜一猜、提問題,還是自己探求算法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些數學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 、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體驗的時間和空間。本節課通過學生動手撥一撥計數器、算一算、寫豎式,使學生體驗到“ 36 + 23 ”的知識形成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活動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3 、體現算法多樣化,注意算法的優化。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學習算法多樣化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⑴尊重學生獨立思想;⑵學生表達多樣化;⑶解題方法多樣化,但不是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

本節課中,我尊重學生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想出了許多方法:如,把 36 和 23 分成 30 和 6 與 20 和 3 , 30 + 20=50 , 6 + 3=9 , 50 + 9=59 ;用 36 + 20=56 , 56 + 3=59 ;用豎式計算……在這節課中,學生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時,在教學中也有許多地方不盡如意,需要改進。

《拔蘿蔔》教學反思5

《拔蘿蔔》是我們所熟悉的故事,由於之前我們班的楊金未對這個故事講的非常生動,幼兒們對故事中的內容較熟悉,知道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因此,在欣賞歌曲的時候,我省去了熟悉內容的環節。只是在開始環節中草一説:“拔蘿蔔故事中,都有誰呢?”幼兒回答,我相應出示爺爺、奶奶、小姑娘、小弟弟、小花狗、小花貓、小老鼠圖片。因為角色較多,因此我將爺爺奶奶等圖片鐵貼在黑板上幫助幼兒理清他們的先後順序。

接下來,就是讓幼兒熟悉歌曲的旋律:“老師這裏有首《拔蘿蔔》的歌曲,我們一同來聽一聽。”接着我用電子琴邊彈奏歌曲邊演唱。之後我反思了一下,欣賞歌曲不同於唱歌,在這裏可能用錄音機放,讓幼兒先聽完整地歌曲旋律,之後在分段欣賞的時候,教師再彈奏可能會更好一些。

在幼兒用動作參與環節中,我鼓勵幼兒大膽的創編歌曲中的動作“我們在拔蘿蔔的時候,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有的幼兒想到了做拔蘿蔔的動作,有的想到了拍手……在這裏我對幼兒的回答給予了肯定,並帶領集體幼兒邊聽音樂邊合拍的做動作。之後我還將幼兒分組表演,讓幼兒感受到了人多力量大,知道齊心合力,才能拔起大蘿蔔。

《拔蘿蔔》教學反思6

針對小五班開展的表演遊戲——《小兔拔蘿蔔》,活動結束後,我對這個活動進行了自我反思。

以下是我在活動後的幾點反思:

今天的這個活動我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幼兒遊戲,在遊戲中大部分的幼兒都能夠掌握各個角色之間的規則和玩法,對話也很棒,參與表演的幼兒也能夠積極地投入到遊戲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是通過觀察,我還是出現了很多不足:

1、幼兒的角色出場順序還要再強調

2、個別幼兒場地位置不清楚

3、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需進一步引導加強。語言不夠豐富,知識只言半語,不能表達角色中的意思。

通過今天下午的活動觀察來看,我們小五班的表演遊戲還是有所進步,但是活動常規方面還是應該加強,如材料收放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加強鞏固。

《拔蘿蔔》教學反思7

1、採用了小兔子拔蘿蔔的情景進行教學,學生對此很喜歡。他們能主動的去探究數學問題,並積極的去解決數學問題。

2、在計算36+23的方法中,學生想到了很多的辦法。但對於我班的學生,兩個班級沒有一個學生提到豎式解決數學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豎式的計算方法在教學中我格外的認真和關注,講解的也十分的細緻。

3、在教學中用啄木鳥診斷病情的方法來解決教學難點。學生的注意力很集中,通過學生在計算的反饋中能得到他們的計算準確度比較準確。

4、在學生的書寫中,我發現學生對數字的數位和位置擺放還不夠理想。有的同學把橫線寫的比較長或者比較短等等的問題都是我在教學中不斷提醒和解決的。因此豎式的書寫格式還是我日後作業關注的重點。

5、個別學生對豎式的寫法掌握的還不夠理想,還存在着很多細小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我的幫助和引導。因此,要給他們關注和幫助。

《拔蘿蔔》教學反思8

我本着讓學生自己經歷探索算法的過程的理念,儘量給學生創造參與各種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去主動探究不同的計算方法,以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依據課程標準及對教材的理解我設計了這樣的學習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

3、認識豎式,學會用豎式進行加法運算。

針對這樣的目標我在教學前設計了這一課的教案。實施教學後,本節課教學效果有憂有喜,現將教學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記錄如下:

1、學生學習興趣盎然,不論是猜一猜、提問題,還是自己探求算法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些數學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體驗的時間和空間。通過拔蘿蔔這個情境引入新課,立刻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接着請學生幫助解決小兔拔蘿蔔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學生在研究與探討中總結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不進(退)位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最後在兩隻小兔解決小猴、小狗的問題,在幫啄木鳥給大樹治病,送蘿蔔去北京迎奧運中解決層層深入的練習。在興趣的帶領下學生充分感知計算、體會學習的快樂。

3.體現算法多樣化,尊重學生個性差異。

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機會,鼓勵和尊重學生的不同理解,在學生經歷探索算法多樣化的過程中,能積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引導學生在多種算法的前提下,比一比、學一學、想一想,在實踐反思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同時,在教學中也自感有些地方不盡如意,需要進一步改進。

1、該放手時就放手。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研究的整個過程,不要怕學生出錯,教學本身就是在糾錯的過程中不斷創新。

2、要加強訓練生與生之間的評價。整節課中大多是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讚賞、評價,沒有積極鼓勵學生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做出評價。

總之,以上是我在教學本課過程中幾點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學之後,及時記下,不斷反思。在教學工作中,及時對課堂教學設計和實踐進行反思,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會有很大幫助。

《拔蘿蔔》教學反思9

幼兒對於《拔蘿蔔》這個故事一點也不陌生,在活動中幼兒也能稍微講一些相關的故事內容,因此對於本次的音樂活動《拔蘿蔔》小朋友再熟悉不過了。而且在今天的音樂活動之前,我們的語言活動就是講《拔蘿蔔》的故事,通過語言活動的學習小朋友已經對故事情境十分了解,在音樂活動中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要孩子瞭解人物出場的順序,那麼通過第一個語言活動就已經幫助我們瞭解了,同時幼兒也鞏固了情境。

音樂活動開始之前,我先請孩子們一起來欣賞這首歌曲,但是在孩子們欣賞的過程中我卻發現孩子們都能跟着音樂一起輕輕唱,我想這可能是孩子們在家裏的時候就已經聽過這首歌曲了,對於歌曲的旋律掌握較好,但是對於歌詞孩子們都記不清,大部分孩子就只會唱歌曲中的“哎喲哎喲拔不動”,每當唱到這裏時都十分感興趣,都可以高聲的唱起來。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學習這首歌曲,我在活動中便宜出示了圖片,利用圖片來讓孩子學習,掌握歌曲。當孩子們學唱的時候我卻發現,孩子們學會的《拔蘿蔔》歌曲與我們今天所學的這首有點不一樣。他們就先入為主的就唱起了自己會的,與我的教學內容不符合,而且無論怎麼幫他們改正就是改不過來。針對孩子的這一個情況,我想在活動中我們就可以出示圖譜,利用圖片幫助幼兒瞭解歌曲的節奏,同時出示小圖片來幫助幼兒理解歌詞。

在本次的音樂活動中,在活動中我主要是在讓幼兒學習歌曲的節奏,學唱拔蘿蔔這首歌曲。剛開始的時候,幼兒興趣很濃厚都可以跟着教師唱一唱,做一做動作,但是到最後他們一直唱錯,一直唱就漸漸失去了興趣,就不願意跟唱學習了。我想在這個活動中,我就缺少了讓幼兒根據歌曲來表演這個環節,小班的幼兒最喜歡模仿,而且在上個語言活動中,幼兒十分願意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對話,所以我想在音樂活動中加入一個表演的環節這樣幼兒會更加有興趣,而且對於歌曲也會掌握的更好的。

《拔蘿蔔》教學反思10

《拔蘿蔔》這首音樂遊戲很特別,它是一個有人物和動物串連起來的故事。這個故事小班幼兒很喜歡聽,老公公種了個大蘿蔔,要拔拔不動,結果大家一個接一個地來一起幫忙,終於拔起了蘿蔔。故事中的語言非常簡明而又口語化,出場的角色又都是幼兒比較熟悉的,所以,很適合小班幼兒玩。為此,我決定上這節活動。同時我把目標設為:

1、通過遊戲,熟悉故事的內容、樂曲旋律。

2、掌握角色名稱並創編角色動作。

3、學習在遊戲中關心同伴,感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在教學中幼兒很輕鬆就完成了目標。

通過玩“拔蘿蔔”遊戲,讓孩子們懂得有些事情光一個人努力是不行的,要靠大家配合,才能做成一個人不能做成的事情。一個人是要努力鍛鍊自己的生活本領,像老公公那樣,種的蘿蔔比別人的個兒大,但還要與其他人友好相處,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像“拔蘿蔔”那樣一個幫一個,勁往一處使,克服困難,走向成功。

《拔蘿蔔》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中提供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蘿蔔的情境,目的是從中引出加減法數學問題,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背景嘗試列式計算,並在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中探索交流加減兩位數的不同的計算方法,充分體現出算法多樣化和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另外,在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過程中,初步引出了用豎式計算的方法,這是一種重要而又易被學生接受的計算方法,它是學生學習筆算的開始,也是以後學習多位數筆算加減法的基礎。

在本課教學中,我本着讓學生自己經歷探索算法的過程與理念,儘量給學生創造參與各種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探究不同的計算方法,以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我覺得在本節課中做得比較滿意的是:

1、學生學習興趣盎然,不論是猜一猜,提問題,還是自己探求算法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些數學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2、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並注意算法的優化。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機會,鼓勵和尊重學生的不同理解,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為不同的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供有效途徑;但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認知水平低,在學生提出多種算法後,我再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推薦一種對大多數小朋友來説普遍適用、易於接受的方法,即:算法優化。

同時,在教學中也有自感有些地方不盡如意,需要改進。

1、要加強生與生之間的評價。整節課中多是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讚賞,學生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做出評價時不那麼積極。

2、小組間的合作差異性較大。在小組討論中,發現有一部分只當聽眾。

3、學習的書寫習慣方面,如:列豎式時應更規範,畫橫線應用尺子畫等。這是我今後教學中還需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本節課教學中,我本着讓學生自己經歷探索算法的過程的理念,儘量給學生創造參與各種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去主動探究不同的計算方法,以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通過教學實踐檢驗,我覺得本節課在以下三個方面較為成功。

1.學生學習興趣盎然,不論是猜一猜,提問題,還是自己探求算法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些數學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教師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體驗的'時間和空間。首先,通過“拔蘿蔔這個情境,讓學生自己發現、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的機會,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其次,在學生經歷探索算法多樣化的過程中,能積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引導學生在多種算法的前提下,比一比、學一學、想一想,在實踐反思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拔蘿蔔》教學反思12

前幾天,與孩子們做一個“拔蘿蔔”的遊戲,遊戲時並沒有準備頭飾道具。正巧孩子們因為上個活動還未靜下來,我便隨即做出很吃驚的樣子:“哎呀!剛剛陳老師請一隻大蘿蔔和我們一起做,但是大蘿蔔看到我們這麼吵,覺得你們不喜歡它,它生氣走掉了。”話音剛落,孩子們馬上靜下來了,都帶着不同的表情望着我,有覺得不好意思的,有吃驚的,有不明白的……我接着説:“大蘿蔔生氣逃走了,沒有蘿蔔跟我們做遊戲了,怎麼辦呢?” 孩子們都不知所措的望着我。“要不,陳老師做大蘿蔔,陪你們做遊戲好不好?”“好!”孩子們高興地説。

我稍微講了下規則,“我來做大蘿蔔,如果你們拔不動就是我贏了,要是我被你們拔出來了,就是你們贏了。在拔的時候要注意安全,別摔疼了。”我一邊唱一邊做大蘿蔔樣:“拔蘿蔔,拔蘿蔔……”唱到“拔不動”時,我沒有喊小花貓來幫忙拔,而是直接喊小朋友的名字,如“小琳琳,快快來,快來幫我們拔蘿蔔。”叫到名字的小朋友可高興啦,趕緊跑過來幫我們拔蘿蔔了。我看到別的小朋友臉上露出很想參加的期待。接着我又分別唱着請了另外的小朋友來一起拔蘿蔔,在他們用力的時候,我假裝被他們一拔而起了,孩子們都坐到了地上,但也露出了勝利的笑容。沒有請到孩子一臉渴望和羨慕,我的內心觸動很大。他們好像都很想參與進來,於是我們又接着玩了幾遍,爭取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一次。孩子們玩得很開心,很滿足,我陪着他們也玩得很開心。我覺得在我們玩這個遊戲的時候大家都用心地投入到遊戲中去了,如果配上角色就需要準備各種道具,而這次我直接換上小朋友的名字,孩子們直接扮演了自己這個角色,真正地以自己的身份投入到遊戲中去了。我希望今後能和我的孩子們多玩一些這樣的遊戲,讓孩子們在遊戲中玩,在遊戲中學,在遊戲中成長……

《拔蘿蔔》教學反思13

《拔蘿蔔》是幼兒園教材《語言》中的小班故事。藴含在優美語言中的深刻哲理曾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故事中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兒、小貓兒、小老鼠一起拔蘿蔔,這“老———少———小”組成的優美、和諧的畫面,帶給人一個温馨、和諧的世界,一個給成長中孩子以哲理啟示的世界。

重難點分析:

重點:

在活動中體驗人多力量大,同伴間應該相互合作的情感。

難點:

簡單表演故事情節。

小班幼兒年齡在4歲左右,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會向別人表達自己基本的想法和要求,只是語句不夠完整,有時出現時斷時續的現象,即使説了也很難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完整。這一年齡段的幼兒,已經可以初步的理解簡單的故事和兒歌的內容,可以在提示下説出故事中主人翁的名字及簡短的故事複述。

活動目標:

1、體驗人多力量大,同伴之間應該相互合作的情感。

2、能夠根據故事情節模仿各種角色進行故事表演。

3、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貓、小老鼠頭飾,蘿蔔;故事PPT、伴奏音樂。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教師出示蘿蔔圖片,引出故事主題。

教師:看,這是什麼啊?(教師出示蘿蔔頭飾)

教師:這是老公公種的一個蘿蔔,老公公每天都給它澆水、施肥,蘿蔔越長越大。後來啊老公公想把蘿蔔拔出來,可是怎麼拔也拔不動,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們想不想知道呢?

二、播放故事PPT,講述故事

師:1、老公公每天都對蘿蔔説什麼啊?

2、蘿蔔長的很大很大的,老公公想怎麼樣啊?

3、老公公一個人有沒有把蘿蔔拔出來啊,他請誰來幫忙啊?老公公是怎麼説的?老婆婆是怎麼回答的?

提醒幼兒注意老公公老婆婆説話的聲音和語氣

4、老公公老婆婆兩個人有沒有把蘿蔔拔出來啊,又請誰來幫忙了,老婆婆是怎麼説的,小姑娘是怎麼回答的?

5、老公公老婆婆還有小姑娘有沒有把蘿蔔拔出來啊,又請誰來幫忙啊,小姑娘是怎麼喊的,小花狗是怎麼回答的?

6、這時候蘿蔔有一點點動了,可是還沒有拔出來,又請誰來幫忙啊,小花狗是怎麼喊的,小老鼠是怎麼回答的?

(邊講邊問,加深幼兒對故事的印象)

問:最後蘿蔔拔出來了沒有啊?那是怎麼樣拔出來的呢?有誰一起拔的啊?一個人能不能拔出來啊?為什麼?

小結:原來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人多力量才大,以後,我們小朋友也可互相幫忙。

小班語言優質課教案《拔蘿蔔》含PPT課件

四、活動延伸

在伴奏音樂《拔蘿蔔》下結束

教師:那我們現在一起把這個蘿蔔搬回家吧!

幼兒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強,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運用多媒體課件,緊緊抓住幼兒的注意力。

活動反思:

《拔蘿蔔》是一個趣味性與表演性相結合故事,它將人物和動物串聯起來以此來引發幼兒的興趣。故事中重複性的語言比較多,便於幼兒掌握故事內容。

活動中,我精心準備了教具(背景圖、各種動物、人物以及大蘿蔔的圖片),為了使幼兒看得更仔細,我特意在背景圖的草地上剪開一小段。在講到老公公對大蘿蔔説:“長啊,長啊,長的高啊,長啊,長啊,長的大啊”時,大蘿蔔也從設計好剪開的那段一點點地“長”出來,生動地表現出了蘿蔔生長的樣子。幼兒們看到這裏特別的喜歡,又感覺特別好奇。

因為之前很多幼兒都聽過這個故事,所以他們都對故事有初步的瞭解。於是我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從引導幼兒記住故事人物入手,給幼兒們講了一遍故事。聽完故事回答問題時,他們對“嘿呦,嘿呦”這裏非常感興趣,所以我讓孩子們一邊説一邊學,並根據把幼兒的回答出示了相關圖片。在圖片演示的幫助下又給幼兒們講了一遍故事。小朋友們理解很快,知道了故事中的六個角色。

最後一環節中來了個親子互動,讓其中一位家長做大蘿蔔,讓幼兒們都去扮演拔蘿蔔的角色。在這個環節中,幼兒們都是對“拔”這個動作比較感興趣,雖然在表演中體會到拔蘿蔔的快樂,初步感受到了團結力量大的道理,但在表演中卻忽略了語言的表達。

《拔蘿蔔》教學反思14

本節課教學中,我本着讓學生自己經歷探索算法的過程的理念,儘量給學生創造參與各種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去主動探究不同的計算方法,以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通過教學實踐檢驗,我覺得本節課在以下三個方面較為成功。

1、學生學習興趣盎然,不論是猜一猜,提問題,還是自己探求算法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些數學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教師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體驗的時間和空間。首先,通過“拔蘿蔔”這個情境,讓學生自己發現、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的機會,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其次,在學生經歷探索算法多樣化的過程中,能積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引導學生在多種算法的前提下,比一比、學一學、想一想,在實踐反思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3、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並注意算法的優化。《標準》指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所以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機會,鼓勵和尊重學生的不同理解,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為不同的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供有效途徑;但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認知水平低,在學生提出多種算法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推薦一種對大多數學生來説普遍適用、易於接受的方法,即:算法優化。我想:好的方法應該讓大家分享。

同時,在教學中也自感有些地方不盡如意,需要改進。

1、要加強訓練生與生之間的評價。整節課中多是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讚賞,學生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做出評價時不那麼積極。

2、我們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小組間的學習合作差異性較大。在教學中,我發現由於學生間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再加上場地小而人多,難以搭配得十分均勻,因而組與組之間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有的組討論熱烈,個個發言積極;而有的組只有小組長一人説,其他人只當聽眾。教師在參與學生的討論中,只能指導一兩個小組,所以組織教學難度相對較大。這是我今後教學中還需進一步探討研究的問題 。

《拔蘿蔔》教學反思15

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寫話教學主要是瞭解故事內容,初步嘗試續編故事。本節説話課結合課本第78頁“和大人一起讀”板塊《拔蘿蔔》故事內容設計了説話教學。這個故事內容有趣,語言很有特點,故事講到“小狗喊小貓來幫忙……”就戛然而止了,通過故事插圖告訴我們小貓還請來了小老鼠幫忙,據此,教學中結合文中學習夥伴的提示:“後來怎麼樣了?”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故事內容大膽想象故事結局,並仿照故事語言的表達方式編一遍故事的結局。

一年級孩子剛剛入學不久,為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表達慾望,教學首先設計了學生喜愛的兒歌來進行導入,學生邊聽音樂邊做動作,在輕鬆的氛圍中導入本課教學,學生結合課本讀故事接着師生結合圖片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內容,並試着小組合作一起講一講故事內容,然後四人小組帶頭飾試着接龍表演故事,最後引導學生髮現故事每環節的語言的特點,並引導孩子根據故事內容藉助圖片續編故事。在聽故事、説故事中引導學生髮現故事重複性的特地點,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故事中的動詞“種、拔、拉、喊”,在反覆練説中藉助動詞掌握故事重複性的特點,並進行續編故事。當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還要注意學生的全體參與情況及課堂的養成教育的培養。

在錄課前,根據組內成員給我的建議,對教案進行了反覆的調整,在試上磨課的過程中依然發現了很多細節的問題。如:四人小組交流時孩子們都喜歡某一角色或都不喜歡某一角色的問題;如在回憶故事內容時孩子們不能很好地理清誰喊誰?誰拉誰的問題等等。於是針對課堂出現的問題又進行了細節的調整。

錄完課後,整體感覺本節課教學目標基本達成,學生參與度較高,但教學過程中依然出現了很多問題。

一、對於學情不夠了解,全體關注度不夠

首先一年級孩子識字量較少,對故事內容的認讀不夠紮實。其次教學中過於依賴課本,孩子的表達應該是自由的,只要説的合理都應該給予肯定。其次教學中對於全體學生的關注度不夠,在四人小組練説故事及同桌合作續編故事中,教師只關注了部分學生的彙報,忽視了全體學生的達成情況。再則是教學初沒有很好掌握一年級學生的性格特點,導致課堂過於活躍,導致課堂紀律稍有混亂。

二、教學環節語言簡練,環節重複

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過於囉嗦,環節的過度不夠自然,在教學回顧課文內容這一環節中,引導學生理清故事思路,誰喊誰?誰拉誰?並固定“嗨喲,嗨喲,拔呀拔,拔不動”這句話。教師在學生彙報後反覆強調,環節有些重複和囉嗦。在學生接龍説故事環節教師也多次重複學生的語言,導致課堂過於臃腫,不夠簡練。

三、表揚激勵不夠及時,評價過於單一

教學中孩子們對於孩子們的表達沒有及時的評價,與學生的交流評價過於單一,教師一味地將學生帶向自己設定好的軌道而忽視了孩子自己的見解。續編故事中孩子説道:小老鼠拔呀拔、拔不動。教師給予了否定,其實我們更多的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總之,在教學的道路上需要不斷地摸索着前進,只有繼續腳踏實地才能一步一個腳印的前進,語文統編作文序列化研究我們一直在路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