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38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將相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將相和》教學反思

《將相和》教學反思1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脱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據文章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閲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繫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予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在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説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脱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説説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説具體,説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地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自然而然的理清文章的脈絡,學出他們自己的精彩!

《將相和》教學反思2

《將相和》是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的題材是寫人物的,詳細具體地敍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也讚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説明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和加強團結。

在這一課教學中,我着重完成兩個任務,首先一條就是了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張嘴”這樣一個問題,按照故事的發展,讓學生一步步體會到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品質。而最後之所以“將”“相”和是因為廉頗、藺相如都愛國的關係,所以最後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第二個就是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這三個故事之間的相互因果聯繫,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是很有特點的,課文按順序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對獨立。但組合在一起,它們又有着密切聯繫的,與整篇也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從特點考慮,教給學生“抓聯繫”也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進行總結評價的時候,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原則,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彙報自己的體會和收穫。在彙報時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想説什麼就説什麼,作為教師的我既遵循學生的思路但不脱離教學重、難點,注意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使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使廉頗、藺相如的光輝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裏。

《將相和》教學反思3

本課教學結束後,我打算做一個讀寫結合的練習。我見“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個故事都比較豐滿,就讓同學們把“負荊請罪”這個故事添上人物的具體動作、語言、神態等細節描寫。要求符合當時人物的歷史背景及語言習慣,特別聲明:不能寫搞笑版。有些孩子很不樂意,因為“搞笑版”搞笑啊!

為什麼我要加上特別聲明呢?近幾年來,報刊、雜誌、電視等可謂改編成風。連金庸這樣還健在的作家的作品都遭到大刀闊斧的刪改,像羅貫中、吳承恩這樣死去幾百年的人,他們的作品反正得不到版權保護,那還不是信手拈來。於是我們就看到《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名著被改得面目全非,而且搞笑版居多。林黛玉開了公司,豬八戒當上公關經理,宋江簽名售書,自傳賣得風聲水起,這些荒誕的故事爭相出台,網上流行的《大話三國》更堪稱此中經典,很多台詞不經意間就從年輕人口中溜出。這些對學生的影響太大,防不勝防。也許有人壓根就沒想去防,反而樂此不疲。曾經,看到班上學生躍躍欲試的樣子,我也心動,並用“過火焰山”“武松打虎”兩個片斷做過嘗試。我的本意是想讓學生大膽發揮想象,看誰的創意最佳,新而不俗。結果學生受閲歷所限,背離我的初衷不説,大家的目的都奔“搞笑”去了,柳州方言成了必殺技,且全是糟粕,慘不忍睹。我鎩羽而歸。

本單元除古詩外都是我國古代優秀作品的節選或改寫。教學本單元課文,就是要引導學生從每一課的內容中吸取有益的啟示,鼓勵學生讀原著中同課文有關的部分,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名家名篇進入課本,本就是要起範例作用,學習作者佈局謀篇,遣詞造句,如何表情達意。上述失敗的嘗試告訴我,對名篇進行改編在國小階段不可取,而且我對這股改編風颳向學生感到憂慮。

後來學生交上來的練筆還是按照我的意圖進行的“正統創作”,寫得很好,還出現了“雙手抱拳”“單膝跪地”“快快請起”等詞,既符合人物身份,又符合當時歷史背景。可見,學生就是一張白紙,老師抹上什麼就是什麼。《語文課程標準》中説得好: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這方面應該不受社會上的一些流行元素所影響。

《將相和》教學反思4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教授時,我的思路是第一課時先解決字詞以及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在第二課時通過文章的具體語句瞭解藺相如和廉頗的人物形象,進而瞭解三個故事的內在聯繫。

一、巧排教學結構

不串講三個故事,設計“前後呼應”的教學環節,對課題中的“和”作了巧妙地處理。先讓學生找出“不和”的體現。這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才有瞭解決矛盾的探究過程,引領學生弄清三個故事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將相為什麼“不和”,然後在通過人物語言形象的對比理解,幫助學生理解將相為什麼“和”。通過有感情的朗誦和人物形象分析,再加上表達能力的訓練,以(一條語言文字訓練線,一條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線)使學生的認識得以提升,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達到了和諧的統一。這探究的過程學生討論得開始熱烈起來。

二、設計讀寫結合

在“負荊請罪”這一環節,讓孩子們體會廉將軍知錯就改、勇於改錯的大將軍形象,對於這一感人場景進行拓展,讓孩子們在三個情境(廉頗負荊請罪一直被後人傳為美談,如果當時圍觀的百姓看到了這一幕,他們會説些什麼?這件事傳到秦王或者趙王的耳朵裏,他們可能會説些什麼?廉頗的手下或者藺相如的手下看到大將軍負荊請罪,又有何感想?)中展開想象,鍛鍊表達能力,並指導學生們,再將自己的所想進行加工潤色整理在成長的足跡本上,與校本的寫作特色訓練相結合。

《將相和》教學反思5

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第18課《將相和》是一篇歷史故事,改寫自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文章以趙秦兩國的矛盾為背景,記敍了幾個小故事,包括《澠池之會》《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寫出了將相(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由“和”變成“不和”,最後又“和好”的過程。本節課主要學習第三個小故事《負荊請罪》。下面是我完成《將相和》的教學後的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語文課程具有的豐富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有深遠的影響,國小生往往對語文材料有多元的反映,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要重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身為國小語文老師,在這方面不應該受社會上的流行元素所影響。

詞語是構建言語大廈的基礎。積累詞語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默寫詞語,可惜這一傳統訓練已經逐漸被淘汰出課堂,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對傳統訓練的挖掘和創新。

《將相和》是篇長篇課文,根據這個特徵,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默寫詞語的環節:“請同學們翻開練習本,根據意思默寫詞語。同桌之間一個説一個寫配合進行。”

1、“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每次戰鬥,沒有不勝利的。”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我們可用一個什麼詞概括”。“戰功赫赫”。

2、“理由充分正確,很有氣勢。”是“理直氣壯”,“請找出這個詞的反義詞。”“理屈詞窮。”

3、“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物。”是“無價之寶”。“誰能根據完璧歸趙這個故事造一個句子?”“和氏璧是無價之寶,秦王千方百計想得到它。”……

這一來,國小生們都來興趣了,聽得非常專注。詞語默好,1分鐘。看來譬如形式與目標都單一的傳統型默詞語,也不好。

訓練學生聽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積累詞語以及整體感知課文;對“大大方方、理直氣壯、同心協力”這些重點詞語有了初步理解,也為下一環節作好鋪墊。

在教學“負荊請罪”時,我又給學生們佈置了説的訓練:廉頗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説些什麼,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説些什麼並寫出來,準備交流。學生興趣盎然,寫出了不少生動的“對話”,如:廉頗:藺大人,您真是寬宏大量,肚中能撐船,我廉頗是粗魯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顧國家生死存亡和您鬧不和,真是罪過。藺相如:將軍能知錯改正,不是很好嗎?有何罪過?

新大綱指出: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將相和》教學打破了“教師講問-學生聽答”的常規教法,它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調動了學生參與語文實活動的積極性。

《將相和》教學反思6

將相和,這篇文章講完了,留下了許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學是一種缺憾的藝術,正是在這不斷的反思中,教學才日趨成熟。

本課教學,有以下幾處值得提倡之處:

一、在這課的教學中,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説:‘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之後練讀這句話,注意讓學生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學生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廉頗説藺相如就*一張嘴,當上了上卿,你們覺得他説的對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説出了哪些話,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己錯了,從而負荊請罪。這麼設計,脱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二、對文本進行了加工處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1、在學習負荊請罪內容時,結合文章此處的留白,讓學生自已設計想象兩人的語言,動作,神態,並表演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

2、創新性的設計板書,給了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人物特點,設計了一幅對聯,上聯是:宰相肚裏能撐船,讓學生結合人物品質,對出下聯來,學生很快就對出:將軍背上能負荊,對人物的品質銘記於心。

三、注重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訓練

!、注重了朗讀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讀文章,在讀的過程中,讀出人物的不同心理來,如,讀廉頗的那段話時,要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讀藺相如與秦王的對話時,要讀出理直氣壯的大無畏精神來,而讀藺相如與下人的對話時,要讀出語重心長的語氣來。

2、注重了理解課文方法的訓練。理解人物品質時,注重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品析,從中體會出人物的品質來。並指導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法在書上適當批註。

在教學中,也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進一步的改進:

一、對學生的評價還不夠及時,評價的語言還不夠豐富。評價學生,是對學生現階段學習方法的一個小結,也是

調動其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手段,因此做為老師一定要關注並評價每一次學生的發言,用真心的鼓勵換取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師在教學中要有適當的點睛之筆。當學生體會到人物的品質時,做為教師要有梳理、概括學生的零亂的發言的能力,把學生語言中提到的閃光點做一下恰當的結語,這樣對文章的內容學生就會產生整體的認識。

三、還要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分析,閲讀的方法,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將相和》教學反思7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教授時,我的思路是第一課時先解決字詞以及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在第二課時通過文章的具體語句瞭解藺相如和廉頗的人物形象,進而瞭解三個故事的內在聯繫。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故事討論,每個學生經過討論都有了自己對於人物的理解。小組彙報時,學生可以通過文章中的重點語句分析出藺相如是一個機智過人、勇敢無畏、不畏強權和顧全大局的人,分析出廉頗也同樣是顧全大局、知錯就改的人。

不足之處:

1.最大的問題是語音語調太過平,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指導朗讀時,學生朗讀的比老師還要有感情。

2.在時間的把握上不夠充分,開始時候有些鬆弛,沒有很好的把握時間,導致後來時間不夠充分,很多問題討論的不充分,應該展示的圖片也一閃而過,最後的小練筆沒有讓學生展示,因為對時間的把握不準確,導致沒有展示一節完整的課堂。

3.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交流不默契,不能很好的接住學生的回答,沒有適時的小結,使得課堂上學生與老師有些脱節,沒有融為一體。

改進措施:

1.最重要的是多聽聽朗誦,改善自己的語音語調,多些抑揚頓挫,讓整個課堂活躍起來,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會把握課堂,與學生在課堂上多交流,適時的小結學生回答的要點,讓學生知道什麼是重點。

3.時間的把握上,要靈活,時間不夠的時候適當的調整時間安排,給學生展示的時間,讀一讀自己寫的小練筆。

《將相和》教學反思8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學時,我先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從題目入手,使學生知道“將”是廉頗,“相”是藺相如,“和”字概括了全文主要內容。接着我出示了廉頗的一段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

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用這句話統領教學。我先引導學生自讀體會廉頗説這句話時帶着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學生自讀後體會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氣的語氣讀。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我問學生:“藺相如的職位高於廉頗,僅僅是靠一張嘴嗎?”請快速讀課文小故事“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用“──”畫出藺相如的語言、動作,讀一讀體會體會,讓我們用事實來説服廉頗,讓他

改變對藺相如的錯誤認識。於是,學生動手在文中找到了相關的語句,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已錯了,從而“負荊請罪”。

“藺相如的職位高於廉頗,僅僅是靠一張嘴嗎?”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極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堂課我就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不但使一篇內容較長的課文教學起來簡單多了、而且給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情感。

回顧本節教學,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尤其在朗讀訓練上不到位,同時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

《將相和》教學反思9

《將相和》這篇課文,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説,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不算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於閲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我確定了藺相如和廉頗

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原因為學習的重點。難點定為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着三個故事之間的互相因果關係。通過學習,學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教學不斷反思,我深切體會到教學設計的思路對於課堂氣氛及學生精神,思維的狀態,有着極為重要的影響。

〖片段一

師:請大家看小黑板第一自然段是這個故事的原因。第三個故事是小故事的結果。你會填嗎?

生甲:我認為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是這個故事的原因。負荊請罪是第三個故事的結果。

生乙:我不同意他的看法,秦國強盛才敢趙的和氏壁,趙國不交和氏壁就會被秦國攻打,藺相如挺身而出,利用他的機智和勇敢保護了和氏壁又避免了一場戰爭,因此完璧歸趙才是原因。在澠池會上藺相如立了功,封為上卿,職位在廉頗之上,產生了矛盾,才有後面的負荊請罪。因此,《澠池之會》是負荊請罪這個故事的結果。

師:説得非常好,分析得很透徹,説明你理解課文深入細緻。大家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略)

〖片段二

師:分析一下藺相如和廉頗從和到不和,又到和的前因後果。

生甲:完璧歸趙藺相如立了大功,受到趙王重用,讓他隨行澠池會。在澠池會上,藺相如逼秦王擊缶,秦王想到廉頗大將把守邊界,秦王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擊缶,將相共同保護了趙王的利益,他們是趙國的功臣。

生乙:他們的矛盾是澠池之會以後才產生的。廉頗不服,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而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職位比廉頗高。這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才有瞭解決矛盾的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我兒女外三個故事就是隻樣聯繫起來的。

師:精闢,在自讀自悟中,同學們解決了課文的重點,難點,現在看看課文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提出問題,師生同來解決。

【反思】

1、新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節分析課,我抓住了《目標》中的一道作業提和教學的重。難點作為突破口,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並給予鼓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通過質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他們對文中難懂的詞句進行了討論,在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中,提高了綜合學習語文的能力。

3、根據課文的重難點,對課文進行了分析,看到了課堂的活躍氣氛,也為學生的發言感到欣慰。但學生對雙基的掌握卻是我遺憾的一面。這主要從中差生的作業中反映出來,完成的質量不高,表現在答案上不完整,對個別詞語理解也不夠準確。

4、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本節課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讀得太少,淡化了語文的感悟,出現了忽略語言學習的傾向。

通過以上四點教學反思,我對課程標準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那就是雙基教學必須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高度出發,走三維目標整體挺進的新路子。在堅守語文本位,打好語文基礎的前提下,激活學生的思維,兼顧雙基的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

《將相和》教學反思10

再沒有恨,再沒有淚,燦爛星空,誰是真的英雄在激昂的歌聲中,我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任務,長噓了一口氣,回想起來喜憂摻拌。

《將相和》是一篇歷史故事,歷史,就意味着過去,如果不讓孩子們瞭解文章的歷史背景,課堂上就不能遊刃有餘,文章的思想內涵和人物的性格特點就很難把握。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放手,以學生為主體,給他們一個交流的平台,我只是起了一個影響和引導的作用,讓學生抓住具體詞句及語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在朗讀中,在表演中領會人物的性格特點,激起孩子們的閲讀慾望,從而使他們領會三個故事的因果關係,並學習這樣的寫作方法,讓孩子們在閲讀中學會融會貫通,牽一髮而動全身,並引導他們會結合生活實際往高處想,往遠處想,不要就事論事,學會深一層挖掘它的思想意義,透過現象看本質等辨證主義觀點。課堂上孩子們精彩的演説使我感到看上去很乏味的歷史故事在孩子們心中卻充滿了神奇和幻想。

可惜的是這節課在我的前怕狼後怕虎、顧此失彼的思想下卻成了敗筆:分析過細,語言有重複,沒有把握好長課文短處理的方法,沒有很好地教給孩子們學習的方法,就像袁校長、姜主任、王主任、吳主任給我評課時説的那樣,文章只需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這一項就夠了,而這節課我有些寫面面俱到,結果卻是一大敗筆,有損了這節課的形象。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課後練習中出現的題都沒有逃出我的所講範圍,同學們掌握的非常牢固,我心裏才有了點安慰

課講完了,就自身而言,還是缺少鍛鍊,臨場應變能力太差,研究教材太膚淺,不夠全面,一意孤行,缺少和大家的溝通,閉門造居。吃一塹,長一智,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想了很多,也有了挑戰自我的信心和勇氣

有句話説得好,打鐵自身要硬,我認為這裏所説的硬是指:語言要硬,應變能力要硬,堅持不懈的精神要硬,駕馭教材的能力要硬,文學底藴要硬,從我身上缺少的恰恰就是硬,這樣才能適應現代瞬息萬變的課堂。我真誠的希望各位領導能關注我的課堂,並給予指導,給我指點迷津,更希望各位老師能在教學中給我幫助,我不勝受恩感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