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5篇)

來源:文書谷 7.14K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5篇)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1

《軸對稱》是新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個教學內容,為能上出開學第一節課的精彩,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互助的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突破: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探究的起點。課的一開始,我聯繫生活實際藉助媒體向學生展示了美麗的軸對稱圖案,讓學生談感受,從中選取幾個美麗的、常見的圖形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點,既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和興趣,又順利的進入了新知的探究活動。

二、搭建自主學習的平台,突顯學生的主體性

通過上述情境的創設,組織學生觀察、思考,並藉助手中的圖片動手操作,然後組織彙報,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軸對稱的概念,很自然地讓孩子們説説生活中還有哪些軸對稱現象。讓孩子們充分調動自己的原有生活經驗,舉出了很多的軸對稱現象,並通過小練習(判斷下面個圖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如果是,請指出它們的對稱軸)完善學生對這一概念的認識。尤其是在探究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時,我讓學生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小組活動(用尺子量、數一數)發現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接着放手讓學生完成例2.(畫出下面圖形的軸對稱圖形),這樣的設計,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還給了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讓全體學生“動”起來,做到人人蔘與,較好地體現了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

三、貫徹美育,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

在課的開始,我藉助媒體向學生展現生活中的美麗的軸對稱圖案,在學生欣賞到到美的同時,又發現了軸對稱的數學知識。接着讓學生們説説生活中還有哪些軸對稱現象,使學生真切地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美。

在學生充分感知了軸對稱圖形、掌握了軸對稱圖形的性質之後,我設計了“利用軸對稱變換設計美麗的圖案”的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及所掌握的知識和思維,動手設計,在創造美的過程中體驗着軸對稱圖形的美,在交流展示中獲得“創造美”的愉悦,享受着學習的快樂。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二年級已經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軸對稱,探索圖形成軸對稱的特徵和性質,學習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發展空間觀念。

成功之處:

1.概念清晰,對比教學。

軸對稱圖形:如果一個圖形沿着一條直線對摺,直線兩邊的部分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是它的對稱軸。

區別:軸對稱是指具有特殊位置關係的兩個圖形,只有一條對稱軸。軸對稱圖形是指具有特殊形狀的一個圖形,它可以有一條或幾條對稱軸。

聯繫:把軸對稱圖形沿着對稱軸分成兩個圖形,這兩個圖形就是軸對稱;把成軸對稱的兩個圖形看作一個整體,就是軸對稱圖形。

2.畫法簡潔,便於記憶。

畫法:一點:點出關鍵點。

二數:數出關鍵點到對稱軸的距離。

三找:找出對應點。

四連:連線。

不足之處:

1.時間上不緊湊,練習畫法的時間過少。

2.軸對稱圖形與軸對稱之間的聯繫學生有點模糊。

再教設計:

1.以表格的形式教學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的區別與聯繫,加強對比性,直觀形象。

2.壓縮舊知識的複習時間,在探索性質和特徵上、畫法上留出足夠的時間予以消化和吸收。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3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課教學任務就是教學軸對稱,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創設情境教學,請會摺疊衣服的同學上台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接着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2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本節課教學中我更多的是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欣賞者而存在於學生的學習過程之中。教學中我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對數學美感的感受、捕捉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遊戲與生活,感知對稱美。

學生們都學習過剪紙,就已經會用對摺的方法剪出左右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因此,現實中一些對稱的圖形學生在課前早已接觸過,然而何謂“對稱”,這一概念對於學生來説卻是新鮮的。由此可見,如何讓學生科學地認識並建立“對稱”的概念是我這節課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我設計“玩紙飛機”的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對稱”概念,抓住對稱的本質特徵,讓學生對“對稱”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也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斷對稱現象提供方法。

二、動手創造,感受對稱美。

在“剪對稱圖形”這一環節,我注重學生主體性的探索與發現過程的經歷,試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和思維得到對新知識的理解、頓悟。當出現一部分學生剪得慢,甚至剪不出來的情況時,我沒有置之不理,更沒有主導學生的思維,而是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差異資源,提供了一個讓學生探索、對話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在嘗試、失敗、反思、再創造的過程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並獲得情感體驗。儘管這裏花費了一些時間,但充分體現了學生“悟”的過程。

三、欣賞圖片,感悟對稱美。

在學生了解了對稱及對稱圖形後,讓學生跟着圖片一起欣賞各種對稱物體、圖形。把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對稱及對稱圖形在課堂上進行抽象、概括後,又回到現實生活,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判斷生活中的對稱,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數學,同時,進行了美的薰陶。

四、知識遷移,直觀轉抽象。

最後進行的是知識遷移,將知識邏輯化。探究平面圖形中哪一些是軸對稱圖形,哪一些不是軸對稱圖形?這是一個教學難點,教師發給學生各種有代表性的平面圖形,放手讓他們自主去解決。學生通過親自去折一折,能夠很快的辨別出來是還是不是。又趁機讓學生再次對這些圖形按照對稱軸的條數進行分類,這樣,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又有了新的認識。因為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是這一部分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所以又指導學生對這些圖形進行再次總結。這一過程的自主學習,可以隨機出示幾道判斷題。對於知識點的處理,要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去認知、去體驗,學生將會對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當然這節課也是有不足之處的,問題主要是小組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練習時,我給學生設計了一道具有開放性的題目:以小組為單位,讓每個學生髮揮想象,剪出一些軸對稱圖形。這個合作題目我們細想一下,是很能體現數學學習的合作學習的。然而我佈置後,學生在事先準備的彩紙上剪出一些軸對稱圖形,基本上是獨立完成的,小組之間幾乎沒有交流,基本停留在獨立學習的層次上,沒有真正地討論和合作,沒有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學習效果沒能真正代表本小組的水平。而且在彙報時,我只是讓學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作品,沒有進行知識的總結和挖掘。

仔細思考一下,如果讓每個小組利用所剪的軸對稱圖形拼成一幅美麗的畫,不是更能體現合作學習?合作過程中可以讓組長分配,學生互幫互學,彙報時説出自己是怎樣剪的,正好複習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我過於片面地追求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沒有進行認真設計,學生的合作流於形式,合作意識不強,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都要在小組內討論。合作又沒有時間保證,有時學生還沒進入狀態,小組合作學習就在老師的要求下結束了。

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感受到,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課,它將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繹數學文化以及數學圖形的美麗。“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她,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數學提供了一種精確簡潔通用的科學語言,數學語言正是以她的結構與內容上的完美給人以美的感受。”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4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難點是幾條性質的探索和掌握。

一、教學建議

1.本節主要是通過摺疊的方式認識線段和角等圖形的軸對稱性,通過運動變換的方法去探索其相關性質。在探索的過程中可以直觀觀察和直觀推理相結合,以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2.在畫圖形的對稱軸這一小節的教學中,注意畫對稱軸的過程也是讓學生探索的過程,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探索發現結論。用更多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探索規律。

3.在畫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教學中要注意給學生創設一個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利用幾何畫板軟件可以很容易地畫出任意幾何圖形的軸對稱圖形,有條件的學校,教學時可利用此軟件給學生演示教材中圖案設計的過程,或者讓學生自己利用該軟件作圖,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軸對稱變換的過程,以及提高教學效率。

二、教學反思

1、本節課在環節處理上過渡不夠,銜接不好,對教材的分析不夠,課堂組織的活動流於形式,不能充分利用起資源,整堂課在緊張急促中進行,留給學生的思考、説話、動手時間太少,主要是老師在講,不能體現學生主體性,提問技巧欠缺,以致於課堂生成太少,課堂的閃光點沒有出現。課堂能夠注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創造對稱圖形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樂趣,但始終因為教師的引導不足,以致於學生在這個環節活動中不能創造剪出對稱圖形。其中的欣賞生活中對稱圖形的環節處理不恰當,應該放在課前導入部分,讓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模糊對稱概念,對後來的教學起到鋪墊作用。

2、在教學設計中有兩處學生設計作品,是不是無謂的重複,我認真的考慮過,但後來我認為兩處都不可少。第一次是在驗證發現中,這時的學生在幫助老師解惑,他本身沒有形成充足的概念,所以設計應該是簡約的。而第二次是在課堂的最後,要求發揮想象創造出一件作品,這時的學生已經形成概念,並對若干建築物、生活用品進行了觀賞,已經形成了豐富的表象,這時的學生思維已經處於活躍的狀態,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這一環節在課堂中實現是不可能的了,這無疑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在認真準備的狀態中,學生創造出來的東西,你會大吃一驚。你會歎服學生的創造力。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5

《軸對稱》是八年級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識別軸對稱圖形,找出常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感受圖形的對稱美是課程標準中對這一內容的要求。

本堂課我藉助多媒體技術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以“漂亮的”軸對稱圖形入手,讓同學們能直觀的感受和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及培養學生關於數學美的數學特點。

第一:在觀察思考中掌握軸對稱圖形及其概念。

上課我利用多媒體,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説出這些圖形是否是對稱的,並通過小組動手對摺的方法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對稱的,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從感觀上體會什麼是“完全重合之後。我就可以給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隨後我給出幾組圖形讓學生判定是不是“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再次明確什麼是“軸對稱圖形”。

第二:學會找軸對稱圖形的對軸稱

在上一環節讓學生對摺,然後給出幾組圖形,讓學生髮生軸對稱圖形都是通過某一直線後,兩部分會重合。那那條直線就顯得很重要,讓學生明白“對稱軸”的重要性,也知道如何找對軸稱。給出對稱軸的定義後,我還是選擇了幾組有特點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找對稱軸。並判斷那一組圖形當中是不是隻有一條對稱軸。再下一步,找出軸對稱圖形的所有對稱軸。

第三,軸對稱圖形和兩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區別及聯繫

對於這一點我是讓學生自己以小組的方式來討論,最後以小組彙報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總結,最後由我自己來歸納總結。這樣子一來可以讓學生在課堂最後時間有興趣學,也通過討論讓學生更加明白什麼是軸對稱圖形及兩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的定義。可以很好的取得教學效果。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在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後,我覺得經常用多媒體結合導學案上課,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更流暢。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6

我在備課的過程中,首先尊重學情,從生活中收集了大量的對稱物體,如人民大會堂、故宮、巴黎埃菲爾鐵塔、倫敦塔橋、蝴蝶、獎盃、向日葵……讓學生在靜靜的欣賞中,在同類物體的觀察比對中,主動發現它們的共同特徵:即這些物體都是對稱的。在學生充分認識了生活中的對稱現象之後,又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將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體畫了下來,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從立體到平面,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這樣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經驗儲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體悟到,今天這堂課研究的不再是生活中對稱現象,而是平面圖形的對稱。

課堂上,我先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以前學過不少平面圖形,像長方形、正方形等,在研究這些平面圖形的時候,我們都採用了哪些研究方法?藉助學生對平面圖形已有的研究經驗,調動學生的學習方法儲備,促使他們主動尋求既有的研究方法解決問題,提出本節課的研究方法――“對摺”,這樣的處理使接下來學生的操作活動,目標變得清晰起了,同學們帶着明確的方法和活動目標進行活動,感受學習材料的特徵,習得知識的過程自然而流暢,凸顯了數學學習方法價值。

對於判斷常見平面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分歧時,及時跟進:怎樣才能知道它們中到底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呢?由此,學生主動的利用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活動的開展完全順應了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學生學得深入而快樂。

當然課堂上也有遺憾,比如本節課涉及到鏡面對稱,由於時間安排不合理,備課不充分,課堂上沒有讓孩子們去探索和實踐,這也給我提了個醒,備課時一定要關注課後習題。以讓自己的課堂更加豐滿和完整。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7

本課的教學中,我大膽挖掘創造使用教材。教學過程中能夠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採取“説一説、找一找、猜一猜、畫一畫”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一、導入新穎,為概念的形成架設了很好的橋樑。

在導入部分,我創設學生喜歡的魔術情景,在老師的動手操作中,變出一個“愛心”圖形,同時教育學生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引導學生觀察“愛心”圖左右兩邊,看有什麼發現,自然引出“對稱”一詞,通過學生動手摺一折手中的物體,從而引出:對摺““完全重合”“軸對稱圖形”“對稱軸”等新名詞,概念形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究知識。

在研究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圓、等腰三角形。這些平面圖形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哪些不是軸對稱圖形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知識,在展示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方法多樣,呈現出不同的思維碰撞,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三、給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種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節課,我把學習的權利放給了學生,從一開始的感知,到進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學生運用自己的體驗,創造出各種軸對稱圖形。整個的教學過程,都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這種空間下,和諧發展,真正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以直觀指導。

藉助多媒體聲音、圖像、動畫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狀態,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加強學生記憶,印象深刻。

五、板書設計圖文並茂,簡單明瞭。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在動手操作基礎上,基本掌握知識。達標檢測達成率高,學生學習效果達到預期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還有一些地方是欠缺的:

1.課堂上部分學生格外活躍,但有些學生在展示環節,不注意聽別人的發言,有我行我素的感覺,沒能積極參與。

2.課堂評價單一,對學生使用的激勵性語言不夠豐富,評價的過於形式,不夠具體。

3.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還缺乏機動靈活性,綜合素質還有待提高。

總之,每一次教學就是一種歷練,是教師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展示,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學情和教材把握準確,每一個教學環節設計合理,重點難點準確定位,方法得當,導學案的設計以及課件製作精益求精,教師對教學課堂掌控自如,並能合理的做出課堂的預設,靈活的處理課堂生成,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點撥相機結合,還需要教師設計好每一個細節,包括語言和板書。教學即藝術,教學是個不斷修煉的過程,我們就在這個修煉過程中不斷成長。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8

“對稱”對學生而言並不陌生,早在二年級時他們就已初步感知並能正確作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今天的教學是使學生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認識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概念,探索圖形成軸對稱的特徵和性質,並學習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本堂課我充分藉助多媒體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體會感受美、 創造美的過程。

一、成功之處

1.在觀察中感受美

在孩子們初步建立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之後,教師緊接着通過三幅圖來完善學生對這一概念的認識。由直觀的動手操作過渡到在頭腦中想一想,折一折。這無疑對學生提高了要求,判斷幾何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並找出對稱軸是教學的難點。如果教師僅僅提供具體的幾何圖形給學生,這無疑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習能力得不到發展。因此我在教學時,利用媒體展現幾何圖形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去自主建構交流,最後利用媒體演示“對摺——重合”的過程。在課堂上,當學生看到媒體的演示與自己的想法一致時,那種成功體驗油然而生;當想法出現有爭議時,媒體的演示又很好地突破了認識上的難點。整堂課將學生的觀察思考操作過程與媒體的演示過程有機的結合。

另外通過豐富多彩的圖片展示,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軸對稱圖形,感受生活中軸對稱圖形的數學美。

2.在操作中感悟美

智慧在學生的手指尖上,在學生充分感知了軸對稱圖形之後,讓學生自己來剪一個軸對稱圖形,在整個動手操作、交流展示的過程中,學生非常投入,進一步體會軸對稱圖形的形成,感受到對稱圖形的內在美。不怕“浪費”時間讓學生“玩”,因為只有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他們的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通過欣賞中華民族傳統的剪紙藝術,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體驗着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

二、改進之處

1.小組合作組織不是很到位。

設計小組合作畫一畫、玩一玩、剪紙等活動,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但是有個別組組織有些混亂,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不強,這時的我關注不夠,缺乏必要地指導。

2.教學語言不夠精煉。

整個課堂教學有些前鬆後緊,主要原因是教學語言略顯羅嗦,以後應不斷錘鍊教學語言。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學看似很簡單,但其實要“教會”學生還真的不是那麼簡單,需要用心設計,不斷推敲。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9

首先,在教學這一部內容時以“觀察———操作———再觀察———探究規律———應用規律”為課堂教學主線,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既有動手的機會,又有動腦發現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對學習收穫的印象更為深刻了。

其次,有了以前的教學經驗,這次教學中我特別注意了對軸對稱圖形特徵,即對應點到對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採用了讓學生選取對應點實際測量感知的辦法,但我發現部分學生理解仍然不到位。

第三,將授課起點放在“學生從未接觸過對稱”上,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即使如此,在教學中也常常會讓我有起點定高了的感覺,可我還能怎麼低呢?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認已有的對稱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進行教學的,重點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畫法。

成功之處:

1.課件演示,直觀形象。在教學中,首先出示一些軸對稱圖形的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圖形有什麼特點,從而引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在例1的教學中通過出示小松樹圖形,讓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對應點,然後數一數每個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從而發現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是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最後通過連線對應點,學生會發現對應點的連線垂直於對稱軸。在這一系列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非常容易發現其中的祕密,學得也自然輕鬆,感興趣。

2.依據性質,學習畫法。在例2的教學中,先出示圖形的一半,讓學生獨立思考如何畫軸對稱圖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得出軸對稱圖形的畫法,即先定點——定出每條線段的端點;再畫對應點——依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最後連點——依次連接每個對應點。在軸對稱圖形的畫法中緊緊聯繫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性質的理解和應用。在練習二十的第6題中,主要依據軸對稱圖形的對應點的連線垂直於對稱軸來畫出圖形的另一半。

不足之處:

學生在畫軸對稱圖形時,不按照畫法去做,而是照葫蘆畫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畫,雖然有的同學能畫對,但是也存在個別學生出現錯誤的畫法。

再教設計:

強化畫軸對稱圖形的畫法,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僅僅畫對就可以,還要知道依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這樣才能加深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的理解。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11

對稱是基本的圖形變換,學習空間和圖形知識的基礎,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一、創設情境教學

1、會摺疊衣服的同學上台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

2、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3、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4、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

5、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

1、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盃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2、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並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1、是本節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為正確系統的認識之後,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2、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通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3、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課難度較大,一方面顯示了數形結合的抽象性,另一方面也反應了學生對於知識遷移力不夠。上節課我們要求學生掌握關於X、Y軸的對稱點的表示,及相關知識點的應用,學生表示易於接受,但是把對稱軸換成為X=1、Y=2等等學生就表示成在問題,我認為是學生對於知識的遷移力不夠。不是一兩個學生還是一個較大的面,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進入本節課時,從具體的簡單的問題入手。

例如學生對於X=1,Y=2表示什麼意義入手,逐漸的深入下去。

首先學生對x=1表示的是什麼不清楚,有些認為是線段,有些人為是射線,甚至有些認為是一個點,通過取點引導之後學生基本上能理解x=1表示的是一條直線,關於直線x=1,x=2和x=3對稱的點的座標的規律,在教師的提示和引導下學生能總結出來,但是過渡到一般的直線x=m,絕大多數學生想不到,就是優秀學生總結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的引導必須非常細緻到位,即使得出規律後總結也是一個問題,因為涉及到座標中點問題,座標中點以前有作業中提過,不過沒有細講,很多學生已經沒印象了,因此我們有必要幫助學生理解中點公試。從具體例子中讓學生理解兩點關於直線x=m對稱,那麼他們中點的橫座標就是m,兩點關於Y=n對稱,那麼它的中點的縱座標就是n。我們引導到這個時候,學生也要經過一番探究和思考才會明白,所以這節課的知識點雖然很少,但理解解起來很有挑戰性,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耐心的慢慢的指引和等待,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理清思維,整節課下來,還是有些學生很混亂,可能講得還是不夠細緻,由於時間問題,練習的設置也很少,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我認為這節課對於我們的生源水來説。

隨筆:我認為這節課對於我們的生源水平來説難度大。教師的引導在規律探究課中顯得尤其重要,除了語言的引導,還要結合板書及課件,最好能有動感的課件不斷牽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逐步的發現問題,如果讓我們的學生能自己總結規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不會在這些問題上“戀戰”。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13

講授《軸對稱》的時候,在教學方法方面,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採用引導發現、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努力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思想,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分析,使學生充分地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教學全過程。

在教學手段方面,充分利用黑板,演示畫圖過程供學生觀察,體現教師的示範作用。

在學法方面,圍繞本節課所學知識,設置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思考,引導學生獨立學習、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既能在探索中獲取知識,又能不斷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強化重點內容並突破教學中的難點,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緊密聯繫生活實際中的旋轉實例,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使所有學生既能參與,又有一定的拓展、探索的餘地,全體學生在獲得必要發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體驗。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應該能準確掌握軸對稱,對稱軸和兩圖形軸對稱的概念,經歷了動手畫圖、觀察發現、歸納等一系列活動能較好地掌握軸對稱的性質,並會運用軸對稱的性質作出已知圖形關於某直線成軸對稱的方法.通過一系列探索活動,學生再次感受數學知識融於生活實際,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14

《軸對稱圖形》是人教版十一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為概念課。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基本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雙基訓練要求是

1、初步學會判斷一個圖形是否軸對稱圖形。

2、學會畫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曾經何時,我們數學老師們都在思索一個問題:為什麼學生老不愛學數學?上海市1998年的一份調查揭示:92%的學生不愛學數學。即使數學考試成績很好的學生也不愛數學。我們曾經都把這歸納於數學學科是抽象的,知識是枯燥的。現在在新課程理念的昭示下,我們恍然大悟,我們過去苦苦追求的讓所有學生都愛上數學原本根本就不可能的,因為我們讓學生學習的教材內容,原本就沒有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我們的數學學習內容根本就是為了培養數學家的東西。這就決定讓學生喜愛數學只能是空中樓閣。記得荷蘭的教育家拂雷登塔爾提出:“數學是現實的,學生要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新制定的數學課標對數學教學也提出了要求:數學學習的內容與形式必須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之上。結合以上理論,也簡要談談本人對數學課課改理念的粗淺理解,我覺得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做到:

1、讓學生覺得課堂上他是快樂的。

2、讓學生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探究、應用數學。

3、數學的學習不能僅僅着眼於追求單一的分數,應該追求一種更高一層次的對學生的發展有所作用的東西。所以,本節課我對教材做了一些償試,在把握教材雙基要求的同時,教學設計上力求體現“生活數學”、“美與快樂數學”這二條基本理念,力求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產生“數學是美的、數學是快樂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在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力求讓學生用快樂的方式去做數學,用快樂的方式去用數學。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猜——折——畫——擺——展五個環節。對於概念的揭示摒棄了過去概念課繁瑣的推理過程,改之為遊戲、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對概念的應用,也改變已往簡單的作業本練習方式,改之為輕鬆活潑的活動。這樣的設計,目的為了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在活潑的動手實踐中發展思維,豐富眼界,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數學的美與數學的快樂,讓學生不再懼怕數學,不再把數學學習當成是老師要他學的東西。

本節課中,第一個環節中的遊戲的設計,在為創設情境的同時,也讓學生在遊戲中喚醒生活記憶,初步感知數學概念的生活原形。為猜測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搭路鋪橋。第二個環節與第三個環節的折與畫,用手指比劃,既是對概念的進一步感知,也是概念的初步應用。對新知起鞏固作用。練習中用學生喜愛的“愛心”置換課本練習題毫無意義的圖形以提高興趣。“愛心”後面“抽象的眼睛”的對稱軸學生不容易畫,是讓學生明白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乃至思考問題要着眼於整體,同時也是為了下面擺軸對稱圖形來點啟發。第四個環節介紹軸對稱圖形的應用與擺軸對稱圖形,在使本課的學習內容得以綜合應用,拓展提高的同時,同時體現一些人文的東西和學科綜合的東西在裏頭,也使數學學習與藝術創造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讓數學回歸於生活,就用於生活。第五個環節的展示,是為了讓學生在展示中體驗成攻感受,同時也為了在交流中從他人的成攻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啟示,實現不斷創新。最後,對學生課後提的二點要求,是作業的生活形式化。讓學生用最樂意的方式實現課堂的延伸。

《軸對稱》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15

講過[軸對稱]這節課,我有了新的熟悉,以下是我的幾點收穫:

第一、要明白課一開始複習對稱軸是為了什麼,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節課上每一處的教學設計的意圖。我想,在這裏複習對稱軸是為了喚起學生已有的軸對稱圖形對稱軸的生活經驗,同時為本節課進一步熟悉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探究軸對稱圖形的對應點與對稱軸之間的關係——軸對稱圖形上兩個對稱點到對稱軸的方格數(距離)相等做鋪墊吧!

第二、在我讓孩子舉例説明“生活中你見過哪些軸對稱圖形?”,學生説的都是生活中的物體,這時老師可以指出我們今天鑽研的軸對稱圖形是平面圖形,比如他們説黑板,課桌時,我可以適當的加以糾正“黑板,課桌的面是軸對稱圖形”!

第三、開始讓學生指出圖形的對稱軸時,不能只讓她們簡單地用手比劃一下,而是應該讓他們在書上畫一畫,語言上的敍述也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進一步規範嚴謹。比如説:中間那條線是對稱軸,應該是“上下兩條線的中點的連線所在的直線是對稱軸”。

第四、在處理本節課的重點“在操作中探究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和性質時”,老師一定要放手,主動權給孩子,重點要讓學生説,,然後他們才會畫。先讓學生找一對對稱點,然後連接對稱點,從圖中發明兩條虛線相交之處有直角符號,直角符號表示兩條虛線垂直,這樣才會清晰地發明對稱點的連線與對稱軸是垂直的關係。接着再數一數點A和其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知道點A與其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都是3小格。這兩個特徵要給孩子時間去操作去發明去嘗試,嘗試才有發明,發明才有創新!耐下心來,總有學生會發明的!

然後再找其他對稱點,去驗證這兩個特徵,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沒有經過具體的操作,學生是發明不了的。經過幾次這樣的操作活動,使學生明白軸對稱圖形上兩個對稱點到對稱軸的方格數(距離)相等,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特徵的熟悉。

第五、在發明對稱軸兩邊的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之後,還要指出特殊的一類點:對稱軸上的點,他們的對稱點在哪?使學生明白點沿着對稱軸折過去之後跟誰重合對稱點就是誰,從而他們才明白這一類點的對稱點就是它本身,也在對稱軸上。

第六、要給學生強調畫圖的時候要用鉛筆和直尺,而我在課堂上只強調了畫圖要用直尺,這一點以後一定改正。

第七、在講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點補全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時,最後要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這類畫圖題的方法步驟:

1 “找”,找出圖形上的端點或者説要害點。

2 “定”,根據對稱軸確定每一個端點的對稱點。

3 “連”,依次連接這些對稱點,得到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

國小階段的畫圖,還是要給學生規範方法步驟的。

我課堂上的組織管理能力還有待提高,假如有學生提出質疑,要及時肯定讚揚,激勵他的思量過程,思維習慣,久而久之,數學課堂上該有的思量味兒才會越來越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