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來源:文書谷 2.43W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迎接我們的將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戰,來為今後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計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1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半年時間的科學學習與訓練,已經對科學這門學科有了一定的認識,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同時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初步的探究能力。但是,畢竟是一年級的學生,其認知水平比較低,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比較薄弱,動手能力不強,還不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學生之間也沒有形成合作探究的習慣。因此,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為蘇教版教材,共分四個單元和一個專項學習。

第一單元石頭與泥土,有三課內容,分別為《石頭》《玩泥巴》《沙子與粘土》。本單元的設計,基於一年級學生已有的日常概念“石頭”和“泥土”,立足於觀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見的石頭、泥土以及顆粒更小的沙子和粘土的外形特徵,通過操作這些材料,豐富對巖石、土壤的感性認識。本單元力求儘可能的多給學生創造玩石頭、玩泥巴的機會,在玩中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學會用科學的語言來描述它們的形狀、顏色、大小、斑紋、質地等方面的特徵。

第二單元水,本單元包含三課內容,分別為《水是什麼樣的》《玩轉小水輪》《鹽和糖哪兒去了》。第一課和第三課從科學概念層面入手,着力於幫助學生觀察並描述水的顏色、狀態、氣味等特徵,知道有些物質在水裏能夠溶解,有些物質在水裏很難溶解。第二課則從工程技術層面入手,針對第一課習得的'科學知識,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及其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

第三單元空氣,本單元有三課組成《找空氣》《這裏面有空氣嗎》《空氣是什麼樣的》。本單元對空氣的觀察和描述採用先感知再觀察的設計思路,層層遞進,前兩課運用多種方法,充分感知空氣的存在。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第三課首先引導學生通過一組活動,發現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以及空氣會流動,再運用前兩單元認識泥土、石頭、水的方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儘可能多的描述空氣在顏色、狀態、氣味等方面的特點。第四單元動物與植物,本單元由三課組成《形形色色的動物》《多姿多彩的植物》《動物·人》。《形形色色的動物》在認識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基礎上,學會用多種方法初步描述動物的主要特徵,進而歸納出動物的主要特徵。《多姿多彩的植物》在認識生活中常見植物的基礎上,學會用多種方法初步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徵,進而歸納出植物的主要特徵。《動物·人》先比較人和動物的異同之處,歸納出共同本質特徵,再比較人和黑猩猩的異同之處以及人與機器人的異同之處,進一步認識到人是最具智慧的動物,生命體與非生命體之間存在着本質差異。

教學目標與要求

1、知道石頭和泥土是組成地球的重要物質,學會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石頭、沙子和粘土的特徵。

2、喜歡玩石頭、玩泥巴並從中有所發現,樂於與同伴分享發現。

3、能夠運用多種感官觀察並描述水的特徵,通過觀察把物質放入水中的現象,知道溶解是怎麼一回事。

4、製作小水輪,探究讓小水輪轉得更快的方法,能夠與同學共同完成觀察、實驗等活動,體驗動手的樂趣。

5、能夠運用多種方法找出空氣,知道我們周圍存在着空氣,並且意識到人類離不開空氣。

6、能夠積極參與對空氣的研究,通過觀察和類比描述出空氣的特點,並且樂於與同伴交流與分享。

7、知道動物、植物以及人都是自然界重要的組成部分,引導學生喜歡動物和植物。

8、初步學會用科學語言描述動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徵,並且能利用觀察比較等方法對動植物進行分類。

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創設科學探究的情景,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的課外拓展,充分利用課程和校本資源,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5、充分運用教具、現代媒體、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教學時間安排

周次單元課題課時備註

第一單元石頭與泥土

1、石頭12

2、玩泥巴13

3、沙子與粘土14單元複習15

第二單元水

4、水是什麼樣的16

5、玩轉小水輪17

6、鹽和糖哪兒去了18-9單元複習1機動1課時10

第三單元空氣

7、找空氣111

8、這裏面有空氣嗎112

9、空氣是什麼樣的113單元複習114

第四單元動物與植物

10、形形色色的動物115

11、多姿多彩的植物116

12、動物·人117-18單元

複習1機動1課時19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2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37人,21個男生,16個女生。入學已經有一學期,在情感態度、行為習慣方面都很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通過本冊教學,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生活性; (2)開放性; (3)活動性。

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教材將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並重點突出以下特徵:

1、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範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着眼於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

2、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教材試圖“以適應兒童現實生活為起點,幫助兒童實現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作為一以貫之的編寫線索和基調,圍繞“如何發展兒童判斷、選擇、適應、超越的能力,以爭取個人幸福、社會有用性和更廣泛的人類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題,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3.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徵的過程導向設計

為切實地引導活動型教學的開展,教材設計將改變傳統教材編寫中以教師的“教”組織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消解以“預成的學習結果”為核心的教材組織模式下課文加練習的刻板結構,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因此,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裏呈未分化狀態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三、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因此本冊教材是培養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

各單元要求:

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

1、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培養學生進取積極的學習態度

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

1、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大自然的美妙,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

2、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培養學生蒐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

第三單元:我愛我家

1、讓學生初步認識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要學會自理,還應該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學生認識到在學校在家一個樣,誠實、有禮貌,能為家庭帶來歡樂。2、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養成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的`行為習慣。通過學習做不會做的事情,培養學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的品質。

3、讓學生體會到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親敬長,向長輩表達自己的愛、自己的心意,從而學會感謝他人、關愛他人。

第四單元:我們在一起

1、體驗大家齊心協力完成任務的快樂。

2、學會與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務,體會團結力量大。

3、體驗分享的快樂,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學措施

1、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2、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慾望。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

五、教學進度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3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11人,經過學前教育的科學學習,基本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繫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五個單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繫,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待科學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睦相處,真愛生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觀察與探究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的祕密,初步瞭解地球內部的結構特徵。

2、探究聲音產生的祕密,知道聲音傳播的途徑和方式,認識噪音的來源和危害。

3、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初步發現星空變化的規律,讓學生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4、能判斷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能按材料對物體分類,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如導電、溶解、傳熱、沉浮等)能將材料的特徵和用途想聯繫起來,區分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知道温度的改變可以使物體的形態發生改變,知道水的`冰點和沸點,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三)能力培養

1.養成善於觀察,善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尊重證據,願意合作和交流。

2.培養學生分析、採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會查閲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並做記錄。

4.培養學生能制定計劃,對自己的探究活動設計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將探究結果和假設相比較。

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和評議,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4

一、教學目標

國小科學總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二、教學資源分析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建立科學概念,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着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的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於教師的教;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與意識還是比較薄弱。

因此教師的教學要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願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我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應記筆記,並能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四、教學方法設計

1、加強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國小科學課中關於“科學探究學習”的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思想與方法;

2、深刻領會並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3、加強自身素養、知識水平以及業務能力的提升並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4、認真鑽研教材和各類教學參考書,瀏覽網絡、雜誌等,學習先進經驗、科學設計教學策略;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良好氛圍;

5、潛心解讀學生、瞭解學生、知道學生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心理;

6、積極收集、準備各類探究活動材料提供有結構材料;發展學生蒐集各類活動資源和素材能力並用於探究活動;

7、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五、教學評價方案

1、課堂即時評價:是指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語言、思維等學習行為,作出及時的價值判斷。

2、教師自我反思:是教師主體對自我既往教育教學實踐的重新審視,對其合理性,成敗得失進行判斷與思考。

六、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課題組計劃。

2、制定個人教學計劃。

四月份

收集相關資料和經驗,互相聽課,進行一次學生知識檢測。

五月份

進行一次學生知識檢測。

六月份

1、歸納收集資料,檢驗實驗效果。

2、做好期末複習工作。

3、撰寫學期工作總結。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5

一、教學目標

1.“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物體的顏色、形狀、輕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徵可以被我們觀察和描述。

②不同的物體之間有許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徵,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徵對他們進行分類。

③水和空氣具有無色、無味、會流動的特徵。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的方法觀察和描述事物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②能以討論、繪畫、書寫等形式進行描述和交流。

③嘗試以圖標的形式組織信息。

④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對信息進行整理和分類。

⑤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回顧和反思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科學態度目標

①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②樂於在情境中學習,保持對一個問題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

③樂於小組合作探究,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④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講述自己的觀點。

⑤具有分析、反思探究過程的能力。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認識到水和空氣是重要的資源,需要珍惜和保護。

②知道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特徵,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着不同的作用。

二.“動物”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知道地球上生活着多種多樣的動物。

②知道不同的動物具有共同的特徵,同一種動物也有個體差異。

③知道動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④知道動物會運動、呼吸、生長、繁殖和死亡。

⑤體會動物生活在適宜的環境中,他們需要空氣、食物、水、陽光等。

⑥知道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環境。

⑦説出周圍常見的動物名稱及其特徵。

⑧知道按一定的標準可以給動物分類。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觀察動物。

②能用語言、圖畫描述和記錄觀察內容。

③能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④能飼養小動物一段時間。

⑤能用合適的科學詞彙進行簡單的表達。

⑥能按自己的標準給動物分類。

(3)科學態度目標

①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常見的動物表現出探究興趣。

②對動物的特徵和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④養成參與、表達和傾聽的`良好習慣。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瞭解動物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密切關係。

②瞭解動物是地球家園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認識到保護動物的重要性。

三、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學習興趣對於科學學習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科學探究能力是整體性發展的,科學探究的各種類型在教學活動中應得到系統運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台,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