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教學計劃彙編6篇

來源:文書谷 1.85W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讓我們對今後的教學工作做個計劃吧。以期更好地開展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計劃6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教學計劃彙編6篇

教學計劃 篇1

設計意圖:

在農村,泥土隨處可見。許多孩子喜歡捶打、揉捏泥巴,從中體驗創造和接觸大自然的樂趣,這幾乎成為他們快樂童年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泥土這一豐富的自然資源,可引導幼兒獲得有關泥土的知識,發展他們的探索能力。為了讓孩子們玩得隨心所欲、自由自在,這一活動最好安排在夏季作為半日活動進行。

目的:

1.感知泥土的特性以及含水量與泥土濕度之間的關係。

2.體驗自由創造的樂趣。

準備:

1.事先尋找一處安全的、有水源的泥地(最好靠近稻田)。

2.幫助幼兒獲得玩沙的經驗。

3.易拉罐、玻璃瓶、塑料瓶、小水桶、廢報紙等。

4.給幼兒剪好指甲。

過程:

一、看泥

1.帶領幼兒來到泥地,引導幼兒用腳踩踩,用樹枝戳戳泥地,説説自己的感覺。

2.請幼兒分別從各處抓幾把幹泥土放在廢報紙上,看看泥土裏藏着些什麼(小石子、樹葉、草根等),並要求幼兒把它們與泥土分離開來。

3.清除雜質後的泥土看上去怎麼樣?用手搓捏有什麼感覺?

4.請幼兒用石塊敲擊泥土,看看它們會怎麼樣。告訴幼兒土壤就是由這些較小的`泥土顆粒組成的。

5.引導幼兒通過回憶説説泥與沙的不同。

二、和泥

1.有什麼辦法可以使這些比較乾的泥土變濕呢?(加水。)

2.請幼兒用各種辦法取水來濕潤泥土,感知幹泥土與濕泥土的不同以及加水量的多少與泥土濕度之間的關係。

3.鼓勵幼兒邊和泥,邊互相交流和泥感受,如:泥土太濕,就會因太軟而不易成形;泥土太乾,就會因太硬而不易揉捏。

4.引導幼兒討論:有什麼辦法可以使幹泥變濕,濕泥變幹?

5.幫助幼兒和出軟硬適度、有一定彈性的泥團。

三、玩泥

1.與幼兒一起自由玩泥巴,鼓勵他們邊玩,邊自由交流,引導他們互相學習。

2.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玩泥方法,以拓展其他幼兒的思路。

①將泥搓成圓球放在地上滾動,使其粘上樹葉、小石子等,形成一個“超級球”。

②用樹枝把若干個泥球串在一起做成“羊肉串”、“豆腐乾串”等,做“燒烤店”的遊戲。

③將泥直接糊到玻璃瓶或塑料瓶外面,做成質樸的“泥瓶子”,並在瓶外用樹枝刻畫或用樹葉粘成自己喜歡的圖案。

④將泥土做成大餅,並用樹枝在上面刻印圖案,或將樹葉撕碎撒在上面當作葱花、芝麻等。

⑤捏可愛的泥娃娃,並藉助樹枝、石子等裝飾細節部分。

3.鼓勵幼兒自由走動,互相觀摩學習。

4.帶領幼兒一起做“響炮”。

①大家玩得這麼高興,我們一起用泥來做個“響炮”吧!

②教師示範“響炮”的做法:將一團拳頭大小的泥搓圓,用拇指在泥團中間挖個坑,然後用拇指轉動泥團,用食指配合使其外部成碗狀,最後,把“碗”底捏薄,使其薄於其他部位。

③教師示範“放炮”:先托起“響炮”,然後使勁將它倒扣在地上(最好在石板上)。在空氣的推動下,“炮”會破裂發出響聲。

④請幼兒學着製作,享受自由遊戲的快樂,提醒幼兒注意安全。教師同時在旁用泥做一個“大碗”以備後用。

四、用泥做“小湖”

1.教師在剛才做的“大碗”裏倒入水,啟發幼兒看看這個“大碗”像什麼。(池塘、小湖、游泳池等。)

2.引導幼兒仔細觀察這個“大碗”是否滲水,説説為什麼。

3.請幼兒設想:如果這個“大碗”放在野外,會有什麼結果?(如雨水一淋會酥,太陽一曬會裂,風兒一吹會幹等。)

4.請幼兒在“小湖”中放入樹葉當小船、小魚等,與幼兒約定第二天再來看結果。

5.啟發幼兒把玩泥場地收拾乾淨,以免污染環境。臨走請每個幼兒帶一件得意之作回園,並啟發幼兒用塑料袋裝些肥沃的泥土回園養花。

活動延伸:

1.請幼兒將自己的作品晾乾後着色,體驗製作的樂趣。

2.如有可能,帶領幼兒到附近的磚瓦廠或陶瓷廠觀看工人制磚、製陶。

教學計劃 篇2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化學是一門九年級剛開設的新課程,與生活的聯繫較多,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教師應正確引導,以期在會考中取得好的成績。本期我擔任九年級化學教學任務,這些學生基礎高低參差不齊,相對而言1班學生基礎較牢,成績較好;而4班學生大部分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教師要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工作,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髮展進步。

二、教學總體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三、教學具體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的學習,學生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得到發展。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身邊一些常見物質的組成、性質及其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能用簡單的化學語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學概念,初步認識物質的微觀構成,瞭解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初步認識物質的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係。

3.瞭解化學與社會和技術的相互聯繫,並能以此分析有關的簡單問題。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能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能提出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

2.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能用文字、圖表和化學語言表述有關的信息,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能用變化與聯繫的觀點分析化學現象,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4.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1.保持和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2.初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認識,逐步樹立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觀念。

3.感受並讚賞化學對改善個人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4.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5.發展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於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6.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的進步學習化學的志向。

四、具體措施

(1)加強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在教學中,要堅決防止只重講授、輕視實驗的偏向。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學生愛護儀器,節約藥品。

(2)積極開展化學課外活動。

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化學課外活動,對於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開闊知識視野,培養和發展能力,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課外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應,靈活多樣。在活動內容方面可包括聯繫社會,聯繫生活、結合科技發展和化學史,以及擴展課內學過的知識等;活動方式可採取做趣味小實驗、舉行知識講座,化學競賽和專題討論,或組織學生製作教具,進行參觀訪問等。在組織課外活動時,應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3)加強化學用語的教學

元素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等是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及變化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物和化學反應,學習相應的化學用語,結合化學用語聯想相應的實物和化學反應。這樣,既有利於學生記憶,又有利於加深他們對化學用語涵義的'理解。還應注意對化學用語進行分散教學,通過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和有計劃的練習,使學生逐步掌握這些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

(4)重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

元素化合物知識對於學生打好化學學習的基礎十分重要。為了使學生學好元素化合物知識,在教學中要注意緊密聯繫實際,加強直觀教學,實驗教學和電化教學,讓學生多接觸實物,多做些實驗,以增加感性知識。要採取各種方式,幫助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在學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以後,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識間的內在聯繫,讓學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質,製法和用途間的聯繫,並注意加強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對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的指導作用。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二週(9.1~9.9)緒言、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第三週(9.10~9.16):走進化學實驗室(參觀化學實驗室,怎樣進行化學實驗,怎樣設計實驗)、單元測試。

第四周(9.17~9.23):空氣、氧氣。

第五週(9.24~9.30):製取氧氣,單元測試。

第六週(10.1~10.7):水的組成、分子和原子、水的淨化。

第七週(10.8~10.14):保護水資源、最輕的氣體、單元測試。

第八週(10.15~10.21):原子的構成、元素、離子。

第九周(10.22~10.28):化學式與化合價、單元測試。

第十週(10.29~11.4):期中複習及考試、試卷分析

第十一週(11.5~11.11):機動

第十二週(11.12~11.18):質量守恆定律、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第十三週(11.19~11.25):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單元測試。

第十四周(11.26~11.2):金剛石、石墨和C60 、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

第十五週(12.3~12.9):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單元測試。

第十六週(12.10~12.16):燃燒和滅火。

第十七週(12.17~12.23):燃料和熱量、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

第十八週(12.24~12.30):石油和煤的綜合利用、單元測試。

第十九周(12.31~1.6)第二十週(1.7~1.13):期末複習。

第二十一週 第二十二週 機動和期末考試

教學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與階段目標

大部分同學對物理學習有興趣,學習也刻苦努力,但物理就是學不好,這部分同學顯然沒有掌握適合物理學科特點的科學的學習方法——不會學物理。高中物理的研究對象已經從“實物”上升到“模型”,過程從單一到複雜,一定的物理過程對應一定的分析。如在解題時,必須找出各種物理狀態及其對應的物理量、臨界狀態及紐帶作用的因素,分析關係,再解決問題。故物理思維和物理方法是凝結在物理知識後面的靈魂。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建立和表達,本來就是一個科學方法的具體應用過程。

如分析和解決物理問題的一般步驟是:“建立物理圖景——建立模型——物理處理”其中每一個步驟,都是一種物理方法的具本應用。只有逐步掌握思維和方法,才能克服困難學好物理。

調查中發現,有42.8%的同學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造成高中物理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除了智力因素,基礎的不足等,養成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也是至關重要的。習慣是經過反覆練習逐步養成的不需要去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模式。習慣有好壞之分。比如,學生把大量時間化在題海上機械重複,思維只停留在表層,缺乏深入思考,而物理恰需要深入思考,只有對概念規律貫通領會,才能舉一反三。

又如,有很多同學認為預複習是浪費時間,調查發現43%的同學僅憑興致偶爾預習一下,至於課後,很多人認為作業就是複習。調查還發現,很少有同學自覺在上課記筆記,老師強調則偶爾動一下筆。物理學習是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通過物理知識的學習培養物理思維,掌握方法,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的一個過程。而物理思維和方法等,又是以物理知識為載體,隱藏在物理知識後面的,所以學習習慣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

因此,第一輪複習要注意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勤思考;老師要注意備教法,備學法,備學情,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和解決物理問題的一般步驟:“建立物理圖景——建立模型——物理處理”邊審題邊畫草圖的習慣。

二、複習策略

1、教師尤其要注重加強學生對物理基本功的訓練。

這種基本功應包括: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熟練記憶和透撤的理解;對頭腦裏已形成的正確知識能夠與習題有機地結合,即把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嚴密的邏輯思維。而要做好這些,教師首先就要持一種穩紮穩打的態度,不能“急功近利”。學習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

2、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對物理過程的條理性剖析能力,注意重在方法引導。

把做習題的目的着眼於對知識的鞏固、對方法的總結和分析能力的提高上。對學生做過的每一道習題,最後都應歸結到:本題考查的是什麼知識點,運用了什麼樣的物理思維方法。即注重還原物理知識和物理思維的本來面目。

3、重視物理教學中物理思維的培養以及物理運算能力的訓練。

4、引導學生學會對已學內容自我總結,不斷提高。

新知識和新方法來調整、潛化原有的認識結構,避免人為的“走彎路”而加高學習物理的台階;選做的例題或作業不宜太難,以免喪失信心;對自己想當然的錯誤經驗要想方設法找出原因,並及時糾正;要從生活實際中積累正確的分析物理的方法,從較低層次開始,經多次反覆,循序漸進地使知識擴展和加深,這樣能力也得到提高。

其次要樹立信心。物理學習的目的是通過掌握知識來培養思維和研究方法,提高科學素養。物理學習過程,需要從分析單一的物理過程轉向會分析複雜的過程,要將研究實實在在的物體轉變為特定的物理情景中物理模型。這是複雜的過程,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關鍵是不能知難而退,應樹立起克服困難的信心。任何深淵的題目,都可以簡化為我們熟悉的一個或幾個簡單的模型,都可用我們掌握的基礎知識一步一步解出來的。只要有足夠的信心和紮實的基礎知識,心平氣和一步步分析,就一定能接近並達到最後結果。有了信心,學習才有動力,堅定信心,學習才能成功。

三、具體措施

1、重視物理概念的學習: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是整個物理學的基礎。

“重規律、輕概念”是學物理的通病。不少同學認為概念是名詞解釋,學習概念就是背下定義,理解也僅留在字面上。他們常常忽視了概念學習在物理學習中的基石作用,忽視了包含於其中的科學思想和方法,更談不上通過概念學習培養自己的能力。其實,物理概念是以事實為基礎,通過觀察和實驗之後概括和抽象得出的。以物理概念為基礎,結合觀察、實驗、想象和物理推理,用一定的語言邏輯和物理邏輯表達出物理概念之間的關係,從而形成規律。故物理概念既是構建知識的基礎,又是物理思維的基礎,更是物理規律的基礎。物理學習困難生,在學習上出現的問題大多源於概念不清。概念掌握不好,就無法根據題意運用規律去解決問題。

2、重視物理方法的提煉:學習物理,練習宜精不在多,關鍵在於明確做練習的目的。

從練習中體會概念和規律的應用,明確物理問題的解題思路,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因此,在高中物理學習中要重視物理方法的提煉和運用。學生不僅要知道有哪些方法,關鍵是能夠靈活運用這些方法。首先,在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學習中滲透學習方法。要弄清楚概念的內涵外延、來龍去脈,掌握規律的表達形式,各物理量意義單位、規律的適用條件、概念規律的區別和聯繫,理清知識脈絡,形成知識體系。其次,遇到物理問題,一定要先讀懂問題中的物理狀態、物理過程和情境,找出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關條件,然後再根據所遵守物理規律進行處理。下面為一個分析物理問題的大致思路:在上面過程的處理方法中,學生對實物模型和運動狀態模型的建立是關鍵的,為正確選擇規律指明方向。

3、重視物理思維的培養:學習高中物理一定要根據直觀形象的物理情景,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

首先,注意在實驗中鍛鍊自己的思維。實驗直觀、形象,體現物理規律,是突破教學難點的手段,是激發、啟迪思維的良好載體。學生要認真做學生實驗和課後小實驗,促進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其次,直觀教學受生活常識、思維定勢影響,會干擾學生對物理本質的認識,形成思維障礙。

因此,學習新知識時,要盡力去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強化知識對比,理解知識本質,掌握知識運用的條件和範圍,在分析對比過程中體驗、感悟並抽象概括。

4、養成自主閲讀教材的習慣:教材是學習物理的基本依據,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

物理教材中既有現象的描述,又有對現象定性定量的分析;既有作解釋説明的文字語言,又有數字語言,還有插圖、照片和圖象構成的圖象語言。正是由於教材的特殊性,高中政治,故要求學生自主閲讀教材。可以説,高中物理的所有問題,包括大學聯考、競賽,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現成的答案或相似的借鑑。閲讀教材,不僅要看結論,還要看推導過程;不僅看例題解法,還要看解題提示和題後小結及拓展與延伸。方法上,可預習看;可先練後看,以練促看;可看、講、練結合;可先聽後看,減少、掃除看的障礙;可先議後看,提高興致和效率。

5、養成有效參與教學探討的習慣:物理學習過程是充滿問題的過程。

探討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科興趣、激發動機的`有效手段,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良好的科學作風和科學態度。學生不是盛知識的容器,講而聽、讀而記、做而看的被動局面,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扼殺了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應參與一系列物理活動,在參與物理問題探究過程中,主動地感受到自己潛在的力量。在教師創設的寬鬆、愉快的教學情景下,學生大膽提問主動思考,從而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充分咀嚼,徹底剖析物理知識。只有這樣的參與,親自經歷,盡情感受物理課的濃濃的探索味,這將在學生的腦海中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這也是動態生成的課堂。很多同學反映,參與學習過程的熱烈討論甚至激烈的爭議,對知識和方法的記憶是最為深刻的,對問題進行討論總結,也有助於培養終生探索的習慣和樂趣。

6、養成反思學習的習慣:學習物理離不開解題。

生在解題中,碰到一道題,往往靠生活印象的直觀去作答,首先想到的是這道題我是否做過,和我平時解的哪道題一樣,也不管題有沒有變,從而造成錯誤。就其原因,還是缺乏練習後的反思的習慣。反思是對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識的檢驗過程,是進一步深化、整理和提高的過程,也是一種再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它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當代建構主義學説認為,學習不是被動的接受,不是單純地複製與同化;它要求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建構,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活動過程不斷地進行反省、抽象和概括。

顯然,學習中的反思如同生物體消化食物和吸收養分一樣,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因此,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學生教師應該重視自己的反思學習,並積極創造反思條件,自覺反思。但是,目前,在物理教學實踐中,反思學習這一環節比較薄弱。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教學中偏重於知識容量,很少要求學生反思學習過程,也不給學生以反思技能的指導和訓練,學生也很少自覺地進行反思。這使得中學生反思學習能力的發展遠遠地落後於其它心理能力的發展。由於物理很多內容的抽象性和物理學習的計劃性、邏輯性和程序性,反思學習能力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的發展和物理學習質量的提高。

因此,把學生反思學習能力的培養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由被動反思轉為主動反思,由不會反思變為善於反思,是學生物理學習的燃眉之急。

教學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xx縣教育局全面推行嘗試教學法,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面向全體學生,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需要,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重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以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為突破口,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漸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達能力。

 二、基本情況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方面,經過七年級一個學年的學習,學生對生物學知識有了初步的瞭解,對生物學習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識、生物實驗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不少同學還對生物學有着濃厚的興趣,為八年級的生物教學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不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然存在目標不明確、自制力不強、主動性不足等問題,具體表現是學習習慣懶散、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時完成作業,好奇心有餘而自覺性不足,學習成績存在兩極分化的趨勢。

因此,從本學期開始,在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加強課堂管理和調控的同時,要注意加強學習思想引導、學習方法指導,特別是學習過程和效果的監控,不僅要讓端正學生態度、學習得法,還要促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後及時鞏固、持之以恆的良好習慣,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明顯的進步,學習成績有大面積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八年級上冊《生物學》內容包括: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共五章,第六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共三章。教材的編寫注重從生活實踐出發,廣泛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把握基礎性,體現先進性;內容編排圖文並茂,加強了啟發性,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欄目設置豐富多樣,注重創設問題情景,突出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重視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內容編寫具有彈性,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1、關於第五單元的內容我主要分兩個部分進行分析

(1)、關於動物部分

教材先探討生物圈中有哪些動物,它們分別有哪些與各自環境相適應的特徵,再探討它們的運動、行為以及在生物路邊中的作用,其知識結構簡圖如下:

這樣的安排改變了長期以來按進化順序逐門逐綱講述各類羣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做法,強化了動物與環境緊密聯繫的認識,其中水中生活的動物重點探究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陸地生活的動物重點探究蚯蚓和家兔適應陸地生活的.特點;空中飛行的動物重點探究鳥和昆蟲適應空中飛行的特點,這樣能較好地體現課程標準關於動物的類羣重點闡述環節動物、節肢動物、魚類、鳥類和哺乳類的要求。而關於其他動物的類羣則在相應的節中簡單介紹。這樣的安排突出了重難點。

(2)、關於細菌、真菌部分

其內容包括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徵以及與人類的關係和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術兩大部分。本單元的第四章標題為分佈廣泛的細菌和真菌,將細菌和真菌的分佈作為第一節,還安排了第五章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內容,這些內容儘管與具體內容標準並非一一對應,卻都是為了更好地體現課程標準突出人與生物圈的思路。在説到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的關係時,必然要説到發酵食品的製作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物技術,因此,將課程標準中這兩項內容合在一起。

 2、關於第六單元的教材分析

第六單元包括生物的分類、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現狀及保護對策等。

關於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課標要求達到層次是學生能説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這是個熱點問題,所以教材從生物各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三個方面來闡述生物多樣性的內涵,以便讓學生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和對策有更深入的認識。本單元的知識結構圖如下:

 三、教學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八年級上冊)課程的學習,逐步實現以下發展目標:

1、認識動物的主要類羣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特徵。

2、瞭解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係。

3、瞭解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徵以及與人類的關係。

4、通過活動體驗生物的分類是根據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徵上的相似程度來進行的。

5、瞭解生物的多樣性及其價值。

6、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如:進行飼養和觀察蚯蚓、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製作甜酒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

7、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如:進行生物學相關信息資料的查詢和收集。

教學計劃 篇5

隨着社會的發展,體育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在農村多年從事體育訓練的實踐工作中,我在這裏就如何在中長跑項目獲得好成績提出自己的幾點想法。中長跑是既需要耐力又需要速度,既需要力量又需要協調靈敏的比賽項目。只有全面發展,把各種素質完美結合起來,並能在比賽中充分展示出來的中長跑運動員才能獲得好成績,取得比賽的優勝。

在農村中學業餘田徑訓練中,中長跑佔較大比重。如何提高中長跑訓練水平,一直是農村中學體育教師們在訓練中關注和探討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根據農村中學訓練的特點、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對提高農村中學中長跑的訓練質量進行一些探討。

農村中學訓練的特點是學生在以學業為主的條件下進行課餘訓練的,而且學校的訓練條件差,時間短,經費也不足。這給制定系統的訓練計劃帶來極大的不便,也不利於訓練成績的提高。

那麼,根據農村中學這些不利的訓練特點,如何解決有着種種不利因素,又要提高訓練成績的矛盾呢?也就是如何能夠在時間短、條件困難的情況下,取得收效大的訓練成果呢?我認為,首先應擺正學生訓練的量與強度的關係。傳統的訓練以量為主,但量大不一定能絕對提高成績。相反,一定量的積累也是為提高強度打基礎。從訓練學角度講,任何一種訓練沒有不變的量和強度。當訓練的量加大,強度就會相對減少,提高強度就要減少量,二者如同時提高,不但不能提高訓練成績,往往還會導致運動員過度疲勞。而農村中學訓練的特點是在有限的訓練時間內,提高運動成績,從這個意義上出發,毫無疑問,量是手段,強度才是目的。而突出強度,減少數量,提高密度的訓練原則也恰恰適合農村中學的有一點訓練基礎、運動成績並不突出的運動員。

因此,根據中長跑項目的特點,在具體訓練中,可以將速度和速度耐力的訓練為重點;同時側重發展力量耐力的訓練;並注意對運動員的意志力的培養。主要手段如下。

一、速度訓練的方法和手段

中跑的速度訓練,中跑屬於速度耐力項目,這要求運動員不僅要有良好的速度耐力,也要具備絕對速度。這説明中跑運動員專項成績也與百米成績有直接的關係。可以説百米成績的提高直接促進中跑運動員專項成績的提高。由此,我制定了以月、周為訓練單位:每週一速度訓練,具體訓練內容的安排是200M跑20個,150M跑15個,100M跑10個,強度要求90%以上,間歇時間為以自然走動速度,走回到起跑點。

長跑的速度訓練,每週二進行一次,以400M跑50個為單位,每週遞減5個,間歇時間為1分鐘,每個400M要求固定時間,停表時間上下可差1秒,不在此時間的無效,每跑完一個,做好詳細的`記錄。生理學研究表明,用400M跑段發展速度其氧債值最高。強度要求400M跑1分18秒左右。速度訓練要嚴格控制最後一個跑段的強度,最大限度的提高乳酸供能能力。

二、速度耐力訓練的方法與手段

中跑速度耐力訓練也可稱為高速耐力訓練,它是提高中跑成績的重要因素。這種高速耐力跑趨向於短跑訓練。每週三進行,跑1500M,跑6個,段落間息可以安排100M慢走,強度要求達到85-90%。間歇以脈搏恢復到120時,進行下一段落訓練。

長跑的速度耐力訓練主要是發展有氧供能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統的機能和專項耐力。每週四進行,以間歇跑為主。具體安排如800M,跑6個,強度要求在80%,休息間歇應與跑的時間一樣長。

三、側重發展力量耐力訓練

發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的同時必須提高肌肉的力量耐力。週五進行發展力量耐力,常採用中等負荷重量,如最大重量的60%,要求重複次數多或持續時間長。中等負荷可使運動神經細胞不易疲勞,工作的持續時間延長。具體手段可以選用以克服本身身體重量為阻力而發展專門力量的幾種練習。如多級跳、單腳跳、跨步跳等跳躍練習,也可以利用槓鈴做全蹲、半蹲、弓箭步跳等的負重練習。開始訓練時,為避免疲勞與損傷,可先用小強度,再逐漸增到最大負荷的80%或更高些,以達到增加力量的目的。週六進行長距離慢跑,如跑公路、河灘,跑1-2小時為好。週日進行調整訓練,做些簡單、輕快的運動遊戲等。

四、意志力的培養

中長跑訓練中對運動員意志品質的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技術、能力水平接近的情況下,意志品質是取勝的關鍵。對運動員意志品質的培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培養運動員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培養運動員的頑強作風;當運動員身體欠佳時,不隨意終止訓練等等,要求運動員做好每天詳細的訓練日記,制定每週的訓練目標,防止傷病。

作為一名基層體育教師,以上只是我結合農村中學的實際情況和自己在實際教學和運動訓練中的一些經驗,對農村中學中長跑訓練的一點粗淺認識,仍有不足之處,有待於繼續提高。

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及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依據兒童特定發展階段的認識方式及特徵,採用與相適應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創設具體途徑,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學習策略。《品德與社會》教科書採用的是“主題構建”方式。採取的是講故事的形式,通過講故事完成《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要求。

二、教材的主要特徵:

1.圍繞兒童生活,符合兒童情趣。

2.注重已有經驗,貼近現實生活。

3.強調體驗參與,引導學習活動

4.體現綜合主題,規格合理適度。

5.單元組織教材,突出學生主體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體會生命中的“愛”——家人的愛、社會的愛,認識人類社會對生命的尊重,體會自己生命的可貴,學會積極的心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2、引導學生在體驗、觀察中體會規則的重要性,知道各種規則既制約着我們的行動,又保障了我們的權益。

3、瞭解國家所蒙受的恥辱,激發青少年的憂患意識,激勵他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4、通過生動的事例,幫助學生懂得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5、讓學生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繫極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意識到開放的世界充滿機遇和挑戰。

四、教學措施:

(一)必須注重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學生,以所有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強調“必須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須與學生和社會聯繫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呈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須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一文來自!

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二)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

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説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五、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1、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堅持用鋼筆寫字並養成習慣。

2、培養濃厚的朗讀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的習慣。

3、能有選擇的閲讀課外書籍,培養課外閲讀的興趣,養成讀書做筆記和隨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專心聽別人講話的習慣;能夠當眾説話,聲音響亮,態度大方,語句簡潔完整。

5、培養課前預習課文,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做好筆記的習慣。

6、培養課後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整潔的習慣。

7、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