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年級上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4篇

來源:文書谷 2.84W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又將續寫新的詩篇,展開新的旅程,寫一份計劃,為接下來的工作做準備吧!你所接觸過的計劃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上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推薦】一年級上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4篇

一年級上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1)班數學教學工作,一(1)班學生男女比例均等,但由於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差,所以一節課雖然傳授的知識不多,但組織紀律上花費的時間不少。

一年級的國小生剛進入校園,他們天真爛漫,對學校的一切都充滿着好奇,因此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還很高。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注意力維持時間較短(一般為10~15分鐘);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愛表現自己;自控力差等。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較大(不少本地的學生都上過幼兒園;而許多外來人員的子女,由於種種因素,沒有接受過幼兒教育)。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已期更好地完成這個學期的教學任務。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一共分為十個單元:數一數、比一比、1----5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物體和圖形、分類、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及總複習和二個數學活動:數學樂園和我們的校園。本冊的教學重點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10以內的加減法,難點是進位加法,這兩部分知識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基礎,同時它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本冊教材是義務教育的實驗教材,是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進行的實驗課本,本冊教材主要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數感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習慣、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自己有用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瞭解一定的學習方法、思考方式。

(一)教學重點與難點:

會讀寫20以內的數 , 熟練地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 理解20以內各數的組成,初步領會“個位”和“十位”的含義。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二)教材的編寫特點:

1、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更豐富的知識。

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2、認數和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數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3、重視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數感。

4、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5、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6、安排“用數學”的內容,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7、安排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8、體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創造性,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

三、教學總目標

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主要的教學措施和教改思路

1 、改進教學方法。通過學習,改變自己呆板的形象,使用兒童化語言,尋找適合低年級兒童的方法,使學生喜歡上我的課。發展學生能力,努力激發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2 、重視培養習慣。好的習慣使學生學習數學事半功倍。在平時的教學中想方設法培養學生認真書寫,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認真思考等良好習慣,形成自覺行為。

3 、提高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效率,合理利用時間,在課堂上獲取方法,解決問題,實現解決問題能力和基礎知識同步發展。學生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4 、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數學實踐活動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使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形式上要活潑有趣,課內外結合,鞏固所學知識,逐步提高數學能力。

五、課時安排:

1、數一數……約1課時

2、比一比……約2課時

3、1—5的認識和加減法……約10課時

4、認識物體和圖形……約3課時

5、分類……約2課時

6、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約22課時

7、11—20各數的認識……約6課時

8、認識鐘錶……約3課時

9、20以內的進位加法……約16課時

10、總複習……約10課時

一年級上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班級概況分析

一(1)班學生65人,其中男生33,女生32人。學生剛入校,對學校的常規不瞭解。年紀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較懂禮貌,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個別學生不懂得執筆方法,需要老師不斷糾正、督促。學生在學前對數學中的加減、簡單的圖形等已經有了初步的接觸和了解,但這種瞭解是不深刻的,還需進一步系統學習,學生能借助手指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但能運用數的組成來計算的幾乎沒有,計算的速度還很慢,等等。總之,剛入學的孩子不是一張白紙,也不是已經寫滿文章的紙

二、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5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數學樂園,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總複習。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除了認數和計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雖然每一單元的內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

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教學措施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2.認數與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數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3.重視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數感。

4.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5.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6.安排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四、課時安排

(一):準備課(1課時)

(二)位置(2課時)

(三)1~5的認識和加減法(10課時)

1.1~5的認識(3課時)

2.加減法的初步認識(5課時)

3.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2課時)

(四)認識物體和圖形(3課時)

(五)6~10的認識和加減法(20課時)

1.6、7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2.8、9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3.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4課時)

4.連加、連減、加減混合(4課時)

整理和複習(2課時)實踐活動:數學樂園(1課時)

(七)11~20各數的認識(4課時)

1.數11~20各數、讀數和寫數(2課時)

2.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 (2課時)

(八)認識鐘錶(2課時)

(九)20以內的進位加法(11課時)

十、總複習(4課時)

一年級上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全班總有學生64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29人。一年級上學期的學生是在經過一年的學前教育後進入國小的,當然也還處於啟蒙階段,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但他們天真、活潑,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可塑性強。學生在學前教育的基礎以及個人的接受能力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接觸和了解,所以這一學期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工作重心。

二、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1、熟練的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1—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能熟練的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6、初步瞭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後、左右。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9、培養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2)、教學重點

1、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及10以內各數的組成。

2、知道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加法和減法的關係。

3、能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4、能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

5、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6、會進行比一比,直觀認識簡單的幾何圖形,初步認識鐘錶。

(3)、教學難點

1、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2、能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

3、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瞭解分類方法進行簡單的分類。

5、認識鐘錶。

(4)、教具準備

①實物(動物、水果圖畫卡片、數字卡片、符號等號、大於號、小於號)、圖形卡片;②口算練習卡片;③20以內加法和10以內減法的計算圓盤;④數的組成練習卡片;⑤計數器;⑥絨板;⑦鐘面;⑧方木塊;⑨小棒;⑩數位表。

三、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刻苦鑽研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法,認真上課批改作業。

2、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和網絡等現代化教育資源。

3、在課堂上多用兒童化的語言,多給學生微笑和鼓勵。

4、抓好單元檢測,把好單元教學關。

5、加大培優輔差的力度,對後進生給予更多的關心,做到課堂上多提問,課下多關心,作業做到面批面改。

四、課時安排

1、數一數(1課時)

2、比一比(2課時)

3、位置(2課時)

一年級上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現在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都受過系統的幼兒教育,有強烈的求知慾,但由於學生所特有的年齡特點,學生有意注意力佔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維為主。根據這些情況,在教學時,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注意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讓學生愛教師、愛數學,並通過以後的學習,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和作用,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這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本冊教學重點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是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一、關於“數與代數”的學習內容的編寫和安排

(一)對數的認識,分三個階段安排

1、第一單元:數數。教材設計了一個"美麗的.校園"情景,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內各數,體會數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使教師初步瞭解學生數數、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情況,為以後教學做好準備。

2、第二單元:比較.會比較並用數學符號表示10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初步的推理能力.通過多種具體活動的比較,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會"比"的方法,並學會有條理的發表自己的見解.

3、第七單元:經歷表示11--20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制記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以內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以上幾單元都是通過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呈現學習內容,讓孩子們結合生活情境認識數的意義.

(二)關於"加減法"的學習內容,在教學中應注意下面問題.

1、把解決問題和學習“加減法”結合起來.數的分解與合成不再是學習“加減法”的邏輯起點,在實際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學習經驗出發,讓他們自己提出數學問題,經歷從問題情境抽象出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化”的過程與學生認識和發展過程是統一的.

2、加法和減法的安排有分有合.

如:加減混合安排的課例: “小貓吃魚”“猜數遊戲”“看電影”“有幾隻企鵝”“分蘋果”“搭積木”等.

在我們看來,加減混合安排的意圖,便於理解加法與減法的關係.讓孩子們在實際學習中不斷體會,從而運用.有時,同一個情境可以提出加減兩方面的問題,有利於學生對加減法關係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3、鼓勵算法策略的多樣化.在傳統教學中,“算法單一”“答案唯一”禁錮了學生的創造性.而目前提倡的算法多樣化有利於一題多解,有利於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尊重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但不存在適合所有學生的最優算法.

4、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體現數學的價值.

在教學中,要讓孩子們感受生活中有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並培養學生主動地嘗試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和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例:從"操場上"開始提出"你還能提出那些數學問題"此後,教材至少有5處提出同樣的問題和要求.可以説會提出問題比會理解問題更重要.

二、關於"空間與圖形"學習內容的選擇與安排

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是從形狀這一角度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

第五單元:分類。分類能力的發展對於將來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統化的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很有益處。

三、怎樣把握“分類”的教學要求

(一)經歷分類活動,感受分類的必要性.

1、在日常生活的分類活動中,體會分類的必要性,以及分類活動的結果與分類標準有關.

2、在"整理房間"時,給定標準對事物進行比較,分類,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

3、在“整理書包”時,由學生自主選擇標準,體驗活動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分類就是把同類的物體劃分在一起.這是學生理解數概念的基數含義的基礎,可以為以後學習看圖數數,學習加,減法含義做些準備,還滲透着集合思想.教學時只讓學生按一定的標準把同類的物品用線圈起來,不給學生講集合這一術語.

四、有關實踐活動的要求

在實踐活動中,要讓學生充分自主,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1、經歷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2、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主觀性知識);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作用.

當學生學習新知識時,鼓勵他們採用探索的方法經歷由已知出發,經過自己努力或與同伴合作,獲得對新知識的理解,而不是採用“告訴”的方式.

當學生面臨困難時,引導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所獲得的經驗,而不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當學生對自己或同伴所得到的“數學猜想”沒有把握時,要求並幫助他們為“猜想”尋找證據,根據實際修正猜想.而不是直接肯定或否定他們的“猜想”.

當學生對他人(包括教科書,教師)的思路,方法有疑問時,鼓勵他們為自己的懷疑尋求證據,以否定或修正他人的結論作為思維的目標從事研究性活動,即使學生的懷疑被否定,應當首先對遵循事實,敢於挑戰"權威"的意識給予充分的肯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