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66W

有趣的一天又要結束了,想必有很多難忘的瞬間吧,是時候用心地寫一篇日記了。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安妮日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安妮日記》讀後感

《安妮日記》讀後感1

安妮·弗蘭克本是一名普通的猶太少女,與父母,姐姐一家四口過着富裕的生活。但這寧靜的一切很快就被一場戰爭打破。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權執政後,開始了對猶太人慘無人道的迫害。為了家人的安全,安妮的父親不得不帶着家人來到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躲避危險。在這裏的生活雖然不如從前自在,但在這裏,安妮仍然度過了一段愉快的學校生活。

1942年7月,情況更糟了,在德國的迫害下,為了避免遭受納粹警察的逮捕和屠殺,安妮一家與同是猶太人的凡·丹一家以及一名猶太醫生杜瑟爾,躲進了書中被稱作“密室”的地方。開始了長達二十五個月的“祕密”生活。直到1944年8月4日遭人檢舉被送進集中營。

這本書以一個十幾歲的'少女的視角講述了二戰期間密室中的人們的生活實錄。在白天,為了不被別人發現,他們不能隨意走動,不能大聲説話,甚至不能上廁所。每天,安妮都會擔驚受怕,密室外戰火不斷,炸彈就在他們身旁炸開,死亡的威脅,被發現的恐懼。因為戰爭,因為人性的醜惡,安妮這個應該在陽光下自由奔跑的孩子不得不蜷縮在密室的一角瑟瑟發抖。因為戰爭,讓昔日美好的世界變得滿目瘡痍。死亡的陰雲籠罩在密室中的每個人身上。在這裏,人性被壓抑,甚至開始扭曲。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是不斷,每天能活着醒來就是最大的幸運,就連呼吸一口新鮮空氣也奢侈至極。

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安妮的內心深處仍保留着人性中最美好最柔軟的一面。“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美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

雖然命運帶給了安妮許多苦難,但是依然歷練了安妮的品格,她學會了去直面自己的缺點。在密室生活的兩年多的時間裏安妮逐漸成長為一個心裏十分成熟,對生活有着深刻感悟的人。她豐富而美好的內心世界就像是綻放在戰火中的花朵,儘管眼前是黑暗,但從來沒有放棄對光明的期盼。

《安妮日記》讀後感2

當我又拿起安妮。弗蘭克筆下的《安妮日記》時,感動又漫上心堤。

安妮是猶太人,自小,她的自由就被嚴格限制了。後來,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她藏進了密室,她以書信形式,向假想的凱蒂展現了密室裏的平凡瑣事,傾述了自己的真實感情。

安妮在密室的時光,艱苦而緊張,她卻説:“只要我還活着,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想象我自己,待在密室裏,一臉的頹然,可能摧毀了所有的信念與希望,等着德軍來抓捕,安妮對美好的嚮往和她必勝的信念,構造了我對她的.敬佩。

她能在密室裏倖存兩年,依靠的是信心、快樂、熱情。她寫到:“我感覺我是個女人,一個擁有道德力量和勇氣的女人。”彼得也對她説:“你一直在幫我,用你的快樂。”我沒有安妮那份坦率的自信,受到沉重的打擊,我總認為自己無藥可救。然而,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我想,為了活下去,就要變得強大,為了強大,就要發現優點,努力地放大。我也沒有安妮那份熱烈的歡樂,總是悲觀地為將來殫精竭慮,所以,我要跟上安妮的腳步,讓快樂萌生勇氣,讓勇氣造就生存的激情。

日記中,安妮表現了共居者怪癖的性格,面對他們針對自己的評論,安妮選擇了寫。因為她不斷重複:“沒有人能理解我”、“紙比人有耐心”,所以她把日記當做朋友吐露心聲。我終於和作者有了共同點,我認為寫作是一種情感的宣泄,也是一個領會的過程。憶起一次英語比賽前,媽媽反覆向我説教、叮嚀,我厭煩地吞下這一切,便在日記中隨心所欲地闡述,發表意見。懊惱在字裏行間中流淌,在一頁頁紙裏淡化,回過頭來品讀,我漸漸領悟了:這是媽媽的關心與憐愛。

安妮雖然有家人與朋友,但仍然倍感孤獨,她仍是選擇了寫。我時常傷感,因為很少有人真正理解我的內心世界,孤單變成了文字。我深切地體會到:寫作是交流,是分享。

被《安妮日記》中的事感動後,我便要一點點地向安妮接近,用寫作與精神力量擺脱困難。

《安妮日記》讀後感3

《安妮日記》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佔領下的任命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

戰爭的殘酷遠非我等未曾經歷的日能想象。包括我在內,我們曾有一陣子期盼戰爭,以為那可以是我們現在的“痛苦”的結束。但事實上,如果真的爆發戰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悲劇是把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戰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習以為常的美好的東西。或許,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會是激動人心的,但興奮過後,將是對和平的漫長而痛苦的等待。有人做過統計,自從人類社會有歷史記載以來,絕對的和平時期只有不到200年。人類為了征服與反對征服而進行戰爭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人類生存的本義。

猶太民族的歷史註定是悲劇。20xx年的顛沛流離,他們被驅逐、被迫害、受盡屈辱、歷盡磨難。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運再次降臨到這個民族的頭上,他們不分男女老少,統統像羔羊一樣被塞進奧斯威辛集中營,看着營中那堆積如山的各色毛髮,聽着倖存者用顫抖地聲音控訴令人髮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靈都在震顫。納粹,人性的赤裸裸顯現,感覺和動物無異。到處充滿死亡的氣息,到處是驚恐無助的眼神,到處是絕望的'哭喊。為什麼連生存也不允許呢?誰規定了在那個時期猶太人就是老鼠,納粹就是貓呢?

戰爭永遠是一個黑色的主題,二戰無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筆,數以千計的猶太人被成批的殺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們是猶太人”!這中間,許多還是孩子,安妮。弗蘭克就是其中一脈細微而柔韌的聲音。正如歐思斯特·斯赫納倍爾所説:“幾百萬人的聲音被壓制下去,這個低低的聲音只不過是一個小孩子的悄悄話……它比殺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時代的一切聲音更響亮。”

《安妮日記》讀後感4

《安妮日記》是安妮寫了自己從十三歲到十五歲時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與思考,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與分析,記錄自己的理想與追求,自己的喜怒哀樂,連她自己也沒想到的是這些日記卻震撼了世界的良知,成為了納粹滅絕人性行為的罪證,向世界展示了在納粹的鐵蹄下善良的民眾所遭受的苦難與殘害,以及他們對和平的期盼與渴望。

《安妮日記》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安妮一家為了逃脱納粹種族毀滅的`魔爪,他們藏身到了安妮父親那家公司樓上的“祕密後屋”。在“祕密後屋”避難的不僅只有安妮一家。他們出於人道主義精神,相繼收留了父親同事範達恩一家共四個。看到這裏,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道:“安妮一家可真偉大。”在長達二年的避難生活中,他們整天過得提心吊膽,小心翼翼地活動在沒有陽光,沒有自由,沒有充足食物的幾十平方米的小天地裏,時刻擔心着被外人發現,被納粹抓走。到後來,他們不僅食不果腹,衣不敝體,還經常受到盜賊的驚擾,空襲警報的驚嚇,以及飛機炸彈的威脅。在這樣的環境裏,“祕密後屋”裏原本温良恭儉的人變得敏感自私,你爭我吵,而外面,忠厚善良的人也被特殊的環境被逼得去偷去搶,讀到這裏,我想在納粹這樣的統治下安妮也會變吧!然而結果出乎意料,安妮卻沒有在納粹的施壓下變得自私敏感,她仍舊對生活充滿了希望。讀到這裏我為她對生活的態度沒有改變而感到高興。然而由於告密者的告密,祕密後屋”的所有人都被可惡的納粹抓走,最後除了安妮父親以外,所有“祕密後屋”成員都悲慘地死在納粹集中營,看到這裏,我不由得淚眼模糊,悲哀萬分。我為安妮這位花季少女的香消玉殞感到可惜,更對納粹法西斯的暴行感到憤怒。

看完這本書,我想在當前的和平環境裏我們衣食無憂,備受呵護的我們確實應該珍惜這種幸福,並且準備將來為祖國的強盛,為人類的持久和平作出自己的貢獻。因為未來的希望在我們身上。

《安妮日記》讀後感5

“只要我還活着,能從滿布灰塵的舊窗簾布縫裏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這樣樂觀、堅強而又令人辛酸的話語出自安妮弗蘭克的筆。《安妮日記》它不是一部虛構的小説,它是一個女孩最真實的手筆寫下的一部日記,一部感動世界的日記。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萌生了一種從前閲讀時從未有過的感受,這一個十五歲的少女寫的一本日記,一本普通的日記,是有怎樣的力量,感動了世界呢?我帶着好奇與期盼進入了這個故事。

安妮弗蘭克是一個猶太少女,她在13歲生日時,得到了一份別緻的禮物:一個花格布料封面的日記本。她稱她為“吉蒂”,與吉蒂分享心事,當做自己最知心的密友。為了躲過納粹的破害,一家人躲進了一間“密室”,密室裏還有同樣患難的其他4個人。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對安妮這樣一個好動多話的13歲女孩。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衞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擔驚受怕。這一切差一點把安妮逼瘋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並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裏已經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安妮寫道:“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彷彿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帶着心中不可泯滅的希望。

安妮幾十萬字的日記,就是在這間荷蘭阿姆斯特丹263號的密室中寫成的,對吉蒂這個密友,她毫無隱瞞的坦露,對飢餓的嘲弄,恐懼的傾訴,對於自己的樂觀與一閃而過的悲傷和失望,對愛的渴望,對青春期母女的衝突……對,《安妮日記》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以一個少女的眼光,觀察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尤其是青少年帶來的創傷。

最終,安妮在密室裏的八個人,全部因人告密而被關進集中營,安妮和姐姐瑪戈因傳染上斑疹傷寒而悲慘的死去,她沒能看到期待的一刻。

安妮雖然長久的閉上了雙眼,而我們也再也看不到下一篇安妮日記了,但她的樂觀、勇氣、感恩於愛,長活在億萬世人的心中!

《安妮日記》,它寄託了一個少女的美好願望,記錄她對自己的思考,感動和啟迪着我和更多人。願安妮能將這温暖永遠留在人世。

《安妮日記》讀後感6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的,當你在讀一本好書時,書如一支畫筆,悄悄渲染着你的心靈;“書是人類的朋友”,不錯,這個摯友願傾聽你所有的心聲,從不感到厭煩;“書是一頓大餐”,當你精神萎靡的時候,飽食過這一餐,你的心靈已經復活了。我愛讀書,只要是好書,我都愛讀,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讓我感悟深刻的書——《安妮日記》。

這本書其實是安妮寫的日記,主要記述了安妮在“辦公室”的監獄般的生活。她有着孩子般的驕傲,當大人們將焦躁發泄到她的身上,她會反抗,面對自己和同伴的品性,在安靜時她會去分析,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她是一個孩子,改不掉自己的缺點,這造就了她透明的性格。她遠遠比大人們要從容、淡定——在災難將來臨時,她會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這一切。同時,她也是感性的,她用朦朧的手法錄下她那時心中所愛慕的人。她坦率、透明,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無病呻吟。她的話像珍珠一般一顆顆留在我的心底。“再多的財富都會消失,但你內心深處的幸福只會暫時被矇蔽,只要你活着,它就終有一天會回到你心裏。”安妮的願望很簡單,但一種安寧幸福的生活對那時的她來説是一種奢侈。當她覺得一切都要煙消雲散時,當她認為自己將要回到自己夢寐的`學校時,她被帶走了,被戰爭和死亡無情的帶走了。

我痛恨戰爭,你可知它帶走了多少人的性命,我像安妮·弗蘭克那樣討厭戰爭,當一個個璀璨的生命像流星般墜落河中,一個個孩子用心靈的聲音去呼喚和平,那些“喜歡”戰爭的人又在做什麼?我們做不了什麼,唯獨像安妮那樣——堅強,她雖然生命之路很短,但她卻在內心成長的路上走了很遠。她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在困難中堅強,在淚水中微笑,在憤恨中寬容。

我們要明白,不是納粹與法西斯沒有良知,只是因某種信條堵住了他們的眼睛和耳朵,讓他們無視同胞的痛苦和呻吟。他們認為人類的存在要從屬於歷史,為了他們所效力的政權,他們真的有權力犧牲掉一代人、兩代人嗎?

啊,和平之夜!我希望為了世界,您可以留住多一些的孩子,而我也知道,這是需要我們共同來創造,我相信在人類的共同努力下,您會永遠真摯地留在我們這些孩子的身邊,直到永遠······

《安妮日記》讀後感7

《安妮日記》讀後感1942年—1944年,戰爭與種族滅絕的陰雲佈滿了天空,蓋世太保的鐵瓜伸向每一個無辜的猶太人,在歷史上上演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猶太少女,1942年7月,由於壓迫猶太人的風聲緊急,他們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衞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並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裏已經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為作家和記者,可這個美麗的願望在當時那股勢不可擋的黑暗洪流下顯得那麼脆弱,像閃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寫道:“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着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彷彿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經過密室中無數個漫漫日夜,安妮由一個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變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歲生日時,安妮有了驚人的成長。她已將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會層次,開始思考男女平等等問題了:“現代婦女要爭取完全獨立的權利了!”“但獨立也不夠,婦女還應該獲得尊重!”“我譴責的是我們的價值系統,和不承認女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多偉大、多困難,同時也多美的男人!”……實現在讓人難以想象的那樣一個戰火蔓延、人人自危、無數人倒在血泊中的時代,身居密室接近兩年的十五歲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見地談起了男女平等這個深刻的社會問題!讀到此處,我不禁感歎,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侵佔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我相信《安妮日記》會一直流傳下去,控訴戰爭與醜惡,宣揚和平與友善,用她真摯的文筆,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記》讀後感8

心裏有很大的不安。

為曾經的自己。

我覺得,寫出下面這段話都需要勇氣:

“安妮日記”這四個字,我聽過,也看過,只是想不起在何時何地。可見,這本書有多大的知名度——連沒有看過內容的我都知道它的存在——但僅僅只是知道它的存在而已!曾經,我多麼荒唐地以為,這是某位歐洲貴婦人寫下的文字,可能她的文字情感至真,思想至深,因此她的書得以暢銷,並將繼續暢銷下去。總之,這本書值得流傳。

直到現在,我閲讀了它的內容。我感覺已經無法直視曾經的自己,無知到令自己害怕。我甚至覺得對不起安妮——我有一份責任,讓安妮活下去——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責任,瞭解並反省歷史,懂得並珍惜和平。

心裏有很大的震顫。

為書中的安妮。

她13歲,是一個猶太人,生活在一戰、二戰期間。為了逃脱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殘忍迫害,她和家人及朋友一共8人,躲進了一個“密室”。在那裏,他們一住便是兩年多,期間他們的好朋友(當然是非猶太人)為他們提供食物及其他物品,儘自己所能保障他們的生存。在這兩年裏,正值青春期的安妮,身體和思想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有了第一次月經,這標誌着她開始走向成熟,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她對自己,對異性,也對生活和政治都進行了極深刻的思考,並且以日記的方式記錄了這一切。從日記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她的堅強,樂觀,以及對未來充滿的各種渴望。她是一個很難不讓我們喜歡的女孩。於是我們沉浸在她的日記裏,跟隨着她時而困惑,時而歡喜,但更多地卻是,一直無法擺脱的恐懼......直至1944年8月1日,她的日記戛然而止。發生了什麼?我想你已經猜到了,他們被發現了,最終被關進了納粹集中營,那個讓人一聽到名字就不寒而慄的地方,而我們喜歡的安妮,自從走進那裏,就沒能再走出來。

安妮曾在日記中説,她希望在她死後,仍能繼續活着。

她的願望實現了。

《安妮日記》讀後感9

安妮·弗蘭克是一個猶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於德國法蘭克福,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經營着歐佩培克公司,還有母親艾蒂斯和姐姐瑪戈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

1933年希特勒開始對猶太人進行殘酷的迫害。安妮一家被迫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安妮一家在這裏開始了新生活。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歲生日,一本精美的筆記本就是她的生日禮物之一。安妮還給日記本起了個名字——吉蒂。從她生日那天起,她就開始寫日記。由於納粹的迫害更殘酷。1942年7月6日,安妮一家被迫躲進父親辦公的大樓後面一些隱蔽的`房屋裏面,這一躲就是兩年,至1944年8月4日遭人舉報而被納粹逮捕,把他們關進集中營。只有安妮的父親生還,其餘人無一倖免,安妮的父親決定將女兒的日記出版。

安妮在日記中直言不諱,把吉蒂當成她最信任的人,最可靠的朋友,時不時地與它談心。她在隱蔽的房間中,只有日記相伴的情況下,度過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兩年。她沒有享受到一點花季的幸福、快樂和友情。只有納粹黨的醜惡在時刻刺激她緊張的神經。在這樣的條件下,她依然在自學知識,內心沒有沉淪,而是依然向着陽光。但是我們今天身處這樣好的環境之下,居然還有人不願讀書,與勤奮的安妮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安妮,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磨難都勇於為自己理想而努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為什麼就做不到呢?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困難,請千萬不要在逆境中沉淪,我們應該勇敢地站起來,奮起抗爭,以樂觀的心態直面逆境,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並在逆境中錘鍊自己,把自己磨練得更加堅實。以樂觀的心態將這一切化為了為自己理想而努力、奮鬥的動力。

“我能感受到百萬人遭受的苦難,我常常沮喪,但我從不絕望。我把這段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

《安妮日記》讀後感10

《安妮日記》讀後感19xx年—19xx年,戰爭與種族滅絕的陰雲佈滿了天空,蓋世太保的鐵瓜伸向每一個無辜的猶太人,在歷史上上演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猶太少女,19xx年7月,由於壓迫猶太人的風聲緊急,他們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衞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並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裏已經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為作家和記者,可這個美麗的願望在當時那股勢不可擋的黑暗洪流下顯得那麼脆弱,像閃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寫道:“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着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彷彿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經過密室中無數個漫漫日夜,安妮由一個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變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歲生日時,安妮有了驚人的成長。她已將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會層次,開始思考男女平等等問題了:“現代婦女要爭取完全獨立的權利了!”“但獨立也不夠,婦女還應該獲得尊重!”“我譴責的是我們的價值系統,和不承認女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多偉大、多困難,同時也多美的男人!”……實現在讓人難以想象的那樣一個戰火蔓延、人人自危、無數人倒在血泊中的時代,身居密室接近兩年的十五歲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見地談起了男女平等這個深刻的社會問題!讀到此處,我不禁感歎,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侵佔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我相信《安妮日記》會一直流傳下去,控訴戰爭與醜惡,宣揚和平與友善,用她真摯的文筆,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記》讀後感11

一本日記承載了一段悲痛的歷史;一本日記記錄了一位少女成長的心路歷程;一本日記目擊報道了二戰期間在德軍佔領下,人們的苦難生活,這就是《安妮日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十三歲的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寫了這本日記。她隨着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他們在密室裏生活了二十五個月之久。這段時間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對安妮這樣一個好動多話的13歲女孩。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衞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擔驚受怕。,但安妮卻用她的筆,記錄下在狹窄的空間裏自己的成長。在面對死亡的恐懼中,她開始思考戰爭、自然、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

在書裏我們看到了許多戰爭的殘酷,但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温暖人心的`東西。有一顆歡快温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有一種無限強大的力量瀰漫着每一片空氣,這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的,安妮説:“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她活在整個世界整個人類最柔軟的那個角落裏,她活在整個世界整個人類最鋒利的那個刀尖上。但有她在,人類寒冷的時候會看見篝火;有她在,人類沮喪的時候會看見星光;有她在,人類絕望的時候會看見朝陽。

安妮·弗蘭克在寫完這日記後,留下了一句話,她説:“我能感受到百萬人所遭到的苦難,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生活看做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這句話已經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裏,令我一生受用不盡。也許我們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輕言放棄,但如果我們不放棄必定會成為美麗的開端。

《安妮日記》裏的文字很簡短,但這本書之所以可以讓我為之感動,就因為它的真實、樸素,卻又飽含真理。

《安妮日記》讀後感12

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無止境的,在二戰期間,有成千上萬的孩子都是在苦難中長大的,安妮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

安妮是一位普通的猶太少女,本應該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但當時德國排斥猶太人風氣日盛,1933年,父親奧圖便放棄於德國的事業而將家庭移至荷蘭阿姆斯特丹,安妮便在那裏上學,暫時有一段平靜的時光。但是1940年5月後,荷蘭為德國攻佔之後,荷蘭的新統治者英夸特也將排猶法律於荷蘭執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轉入猶太人學校就讀。這段期間安妮開始寫日記。

1942年,由於納粹捕捉猶太人的行為日益嚴重,安妮一家決定搬到更隱蔽且安全的地方,那年的7月9日,安妮一家與範丹一家搬入奧圖公司的三樓與四樓,以書櫃擋住出入口以避人耳目,過着隱蔽的生活。應還可以住一個人,所以後來他們的夥伴又多了一位牙牙醫杜賽爾。

在”密室“中,安妮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她在密室中的生活。安妮自從搬到荷蘭以後,就一直生活在陰森的密室裏,白天不能打開窗簾,怕別人看見,晚上只能打開一點點窗户透透氣,但立刻就要關上;上午吃完早餐以後就不能用水了,因為隔壁會聽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氣暴躁,經常大吵大鬧,克萊爾的體弱多病,外面不斷傳來的猶太人被殺的消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寧。

在密室生活的兩年裏,正處於花季少女時期的安妮,在極度的.恐慌與不愉快下,在暗淡無光的密室裏,度過了少女成長的關鍵時期。然而她卻毫無辦法,因為他們是走到處處都會受到德國人歧視的猶太人。戰爭的殘酷令我們無法想像。

在1944年的8月4日,在光明就要來到的時刻,納粹分子衝進了公司的後屋,逮捕了這些猶太人,結束了他們兩年的密室生活,最後,安妮以及她的姐姐、媽媽,凡丹夫婦一家,杜瑟爾都慘死在集中營裏。克萊爾被送往德國服勞役,中途逃脱;只有安妮的爸爸活着走出了集中營。

安妮死的時候,年僅15歲,因傷寒而死去,她本來應有一個美好的生活,但由於戰爭,她失去了生命。但從她的日記裏看出,她渴望和平,渴望光明。她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漸漸成長為一個有主見的少女。所以,我們要遠離戰爭,減少戰爭對我們的傷害,讓和平永駐人間。

《安妮日記》讀後感13

當我在新華書店尋找書來寫讀後感時,第一眼我就被《安妮日記》所吸引。以前我不知在哪裏聽説過,《安妮日記》主要是講述了一個名叫安妮的猶太少女在二戰期間所寫的日記,但是具體的資料我並不清楚。於是藉着這次“品味書香,誦讀經典”活動的機會,我決定就透過閲讀這本書來寫讀後感。

簡介:《安妮日記》是以猶太小女孩安妮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原本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在漫長的25個月內,她用她的筆記錄了她在密室裏的每一天的成長經歷,並對戰爭、反猶太人主義、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宗教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在我讀了《安妮日記》之後,安妮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髮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對我的感觸頗深。在我查閲了資料後,我深刻的明白:在二戰中,法西斯德國對猶太人實行了種族滅絕政策,這是一場堪比南京大屠殺的惡行。

對安妮,我是同情的。作為一位花季少女,沒有在明亮的教室裏學習,與同學朋友嬉戲玩樂,盡情享受生活的快樂。而是相反的`,生活在充滿恐怖的密室之中,情緒抑鬱————“星期天的時候,我的精神狀態最不好。這時屋子裏的人們情緒都很壓抑,氣氛鬱悶得令人窒息。我們聽不見外邊的一點聲音,屋子裏這種死一般的寂靜籠罩着我,拖曳着我,好像要把我拖到地獄的最底層……我覺得自我像一隻被關在籠子的小鳥,被剪去了翅膀,在黑暗中往籠子的欄杆上撞擊。“放我出去!”我心中在哭喊,“放我到有新鮮空氣、有歡笑的地方去!”

對安妮,我是敬佩的。作為一名少女,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不屈不撓,最終完成了這本偉大的著作,迄今為止,《安妮日記》已經被翻譯成65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出版了3000多萬冊,並且該書已被作為二次大戰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最佳見證。

作為21世紀的國小生,我們更就應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國之棟樑,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自我的一份力。

《安妮日記》讀後感14

安妮·弗蘭克,是一位16歲的猶太女孩。二戰期間數百萬猶太人被殺害,理由只有”他們是猶太人“

因為安妮是猶太人,就整天躲在後屋裏不敢出門,若稍不小心,就會被人盯上。他們做事還要輕手輕腳的,生怕弄出什麼聲音被人發現。他們有許多好朋友,時常會給安妮帶一些小禮物。在她生日那天,她收到了許多禮物,最讓她喜愛的就是她的日記本,她還給日記本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吉蒂!

安妮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給吉蒂寫信,向吉蒂訴説她的一切不幸,在後屋裏發生的一切好玩的、不好玩的事情。後屋裏他們所有人都很團結,從不為一些小事而爭吵。安妮告訴吉蒂她害怕,害怕有一天她們會遭遇不幸;安妮渴望,她渴望和平、人性、安寧!每當安妮看到一批批同胞被蓋世太保抓走,就會引起她心中的憤怒與痛恨。她痛恨戰爭,是戰爭使她失去了一切,甚至於她的自由!

在後屋有時還會遭遇盜賊的偷竊,這時男人們就紛紛下樓查看,女人們則在樓上不安地等待,等知道安全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夜晚有時還會受到炮彈的轟炸,一聽到轟炸聲安妮就光着腳抱着枕頭哭喊着跑到爸爸媽媽的房間裏去,因為對她來説除了那裏她別無去處!

有些時候因為憋悶,安妮真的想大哭一場,可是她不能,她只能從這間屋子踱到另一間屋子。為了發泄,她只能去找彼得,與彼得互訴苦衷,只有這樣她才會快樂一些。在這種與世隔絕的生活裏,安妮竟説”一個快樂的.人會使別人也快樂,只要有勇氣和信心,就不會被苦難壓垮。“説出這些話的安妮,她是多麼希望自己能夠在草地上自由的奔跑啊!

當形勢好一些的時候,安妮就日日盼望能夠重回校園,與夥伴們共同玩耍。安妮的內心充滿了渴望,她渴望自由、渴望友情、渴望獨處,但這些渴望,善良、美麗、可愛的安妮都無法得到。

1944年安妮以及8名藏在後屋的猶太人統統被英軍帶走,分散到各個集中營。1945年,安妮死於3月初,而就在同年4月12日,英軍解放了這個集中營!藏匿的8個人中只有安妮的爸爸活了下來!

可憐的安妮,如果當時沒有戰爭,你是不是會和我一樣,生活得很快樂呢?戰爭,一切都是戰爭惹的禍。如果世間沒有戰爭該多麼的美好啊!

《安妮日記》讀後感15

這不是一部簡單的少女日記,它真實地記載了當時法西斯侵略鄰國的歷史,深刻反映了被法西斯所壓迫的猶太人的悲慘命運。

而安妮,一個可愛善良的女孩兒,在她14歲——16歲的時候,本是應該享受青春,自由成長的年齡,可她卻在地下室提心吊膽的度過兩年。14歲,是豆蔻年華,是少女婷婷成長的年齡,叫做花季;16歲,是女孩子即將步入成年的時刻,叫做雨季。在那花季雨季裏,安妮擁有令許多少女豔羨的資本,家境不錯、長相不錯、性格不錯、學習不錯。可是漂亮開朗的他們,在13歲時就被迫與家人一起移居荷蘭鹿特丹,在這裏平靜的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法西斯佔領了鹿特丹,對猶太人制定了一條條非人般的法律:猶太人上街必須帶上黃色大衞星條紋帽;猶太人不能騎車,只能步行;猶太人只能到對他們開放的商店裏買東西……在這樣的.處境下,安妮把心事都告訴她的日記本“凱蒂”。可更大的不幸來臨了,許多的猶太人被捕殺,安妮一家不得不在朋友的幫助下躲進一間地下室,以保暫時的安全。他們在裏面説話做事都要輕輕地,萬一被上面的人發現,他們所有的人都會被處死。兩年後,安妮一家藏身的地下室終於被發現,年僅16歲的安妮不久後便得病去世了。

為什麼同是花樣年華,有人卻只能將它葬送在硝煙戰火之中?

安妮走了,這一條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走了她走了,留下了她唯一的財產——那本日記本。

《安妮日記》不僅是一部簡單的少女日記,這是一部世界史上最偉大的日記,這還是一部最真實的史書,安妮用她青春的眼睛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遺產。

與我們差不多的年齡,我們是否應該思考我們所要做的呢?我只想説,這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現代戰爭應該是文明的,戰爭只會加劇人們對政府的不滿。作為新世紀少年,我們應該呼籲:只要和平,不要戰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