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日記範文合集八篇

來源:文書谷 7.89K

不知不覺中一天又要結束了,這一天裏,大家身邊一定有一些有趣的見聞吧,需要進行好好的總結並且記錄在日記裏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日記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遊記日記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遊記日記範文合集八篇

遊記日記 篇1

今天是陽光明媚的早晨,我早早地起了牀,太陽暖洋洋地照耀着大地,一陣風拂過,樹上的葉子“沙、沙、沙”好像在和大樹告別。我非常高興,因為今天要去秋遊咯!我急急忙忙地把我最喜歡的可口的食品裝進書包,嘴裏還唸唸有詞“牛奶、香腸、果凍、牛肉粒……”我連早餐都沒吃,就急着出家門了,我揹着鼓鼓的書包,三步併成兩步地趕到了學校。走進教室,看看同學們的書包也是這麼鼓,再看看同學們的臉上,個個都是笑容滿面。“來啦來啦!”同學們喊道,我透過窗子,原來是旅遊公司的大客車啊!我們全班同學興奮地跳起來。我們連忙排好隊伍,迫不及待地上車,浩浩蕩蕩的出發了,一路上同學們有説有笑。不一會兒,動物園就到了,同學們紛紛下車,爭先恐後的走進大門。正前方大大方方地“擺放”着一個大地球,我們去看鸚鵡,它朝我們點點頭,彷彿在説:“歡迎,歡迎!”它的個頭雖然不大,身體卻胖胖的,鋒利的爪子牢固的抓住欄杆,身上的羽毛紅綠相間,很是美麗。

告別了鸚鵡,我們又去了老虎山,老虎山非常壯觀,遠遠望去有很多隻老虎住在呢,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經過一段比較遠的小路。我們來到大象的住處。對我們人類來説可真是龐然大物,大象的體格魁梧,灰白色的`體毛,扁扁的嘴巴旁邊鑲嵌着一對雪白色的象牙,它長長的鼻子非常有力,能將很粗的大樹連根拔起,大大的耳朵像兩把扇子,雖然,它的尾巴很短小,但它的四肢非常有力,能支撐起全身的重量,大象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兒,像個巨大的雕像。啊,纜車開得真快呀!我看了長頸鹿有錯過了斑馬,看了袋鼠又錯過了猴子,看得我眼花繚亂,恨不得把車子停下了,一飽眼福。時間過得真快呀!一轉眼就得了吃飯時間,同學們各自從書包裏食物和大家一塊兒分享,都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我們要回去了,再見了小動物們,下次再來看你們。”啊!今天真開心啊!

遊記日記 篇2

去上海錦江樂園是我期待已久的了,因為聽別人説裏面很好玩,今天終於親自來玩啦!

我們來到樂園時還沒開始售票,不過已經有好多人排了很長的隊在那等着買票,站在火辣辣的太陽下真是受不了,還好媽媽帶的有把傘,遮一下好一點,買好票我拉着爸爸媽媽直奔向裏面,突然聽到好多人在叫,啊...啊...原來他們在玩高空挑戰呢,一個個人坐在上面都翻過來倒坐着了,我説我也想去玩,爸爸説我還小,這個項目限制年齡玩的.,我們只好找別的,看到別人在半空中坐在椅子上在騎自行車,蠻好玩的,我跟爸爸也去玩了,那叫"單腳踏車",在上面踏車我一點不害怕,因為有保險帶,還有爸爸在旁邊,我們還進了‘步步驚魂‘‘溜溜船‘‘超級碰碰車"歡樂世界"......

玩的好開心,但是玩的也好累,當時我就想回去了得好好休息休息呢,我的腳走的有點疼,爸爸媽媽比我還累,因為他們怕我走不動還有時揹我走呢,我心裏想:‘我長大了帶爸爸媽媽出去玩時,他們走累了我也揹他們走‘‘!

遊記日記 篇3

六一端午小長假裏,我和爸爸媽媽還有班上另外10來個家庭去景色宜人的桐廬遊玩。

一號早晨7點10來輛自駕車組成的車隊浩浩蕩蕩地出發了,而我的心早已經長了翅膀先飛到了目的地!真想快點到啊,終於在1個30分的車程後,我們到了遊玩的第一站:芭比鬆米勒莊園。

一進園,我們這幫孩子就被馬場吸引了,那些壯壯的駿馬好像昂着頭在向我們招手,叫我們快點躍上它們的背奔馳。最吸引我的是那匹俊美的白馬,“只要騎上它,我就是傳説中的白馬王子了!”我心裏甜滋滋地想。真可惜,排隊輪到我時不是那匹白馬,但我還是很激動,身上每一個細胞都在歡叫:我是騎士!我是騎士!我特別想自己騎,讓駿馬在我的指揮下奔跑,可是工作人員不容許説危險,沒法子只能和爸爸一起騎了。哇!馬兒跑起來了,一顛一顛的,感覺自己要摔下來了,幸好身後的爸爸緊緊地抱着我,我不禁吐了吐舌頭,還好不是我一個人騎,否則摔下來就洋相百出了!

騎了馬,我接下來又打了“氣泡彈”,我感覺自己就像戰場上的將軍一樣威風,一口氣連發10球,只可惜一個也沒打中靶心;還和爸爸一起開了碰碰船,和同學碰來碰去,弄得水花四濺;又去滑草坪滑了草,滑草可真刺激,一個人從高高的山坡上急速滑下,我全身肌肉都緊繃神情高度緊張;又去體驗了一把小小射箭手,搭上弓箭我不禁想到那句彎弓射大雕的詩,可惜我弓都拉不滿,更別説射中啦!最後我們去看了薰衣草花海,真是名不虛傳啊!成片成片的.薰衣草開出了紫色的花海,風一吹就掀起了紫色的波浪。我們男孩子對這些花花草草不是很感興趣,可媽媽們和幾個女同學就不一樣了,都樂瘋了!在花海里擺出各種造型叫爸爸們拍照,有的雙臂伸開作出擁抱花海狀,有的蹲下聞花香閉上眼睛作陶醉狀,有的撅起屁股嘟着嘴作可愛狀,還有的在花海外跳起來叫爸爸們抓拍。

出了莊園簡單吃了中飯,我們就直奔第二個遊覽點----垂雲通天河,又叫地下第一河。

那兒的風景可真美,剛剛下過小雨,河面上有一層淡淡的薄霧,遠處的青山也雲霧裊繞,幾隻不知名的小鳥劃過水面。一切好像在夢境。我們六人一組登上小船往洞裏的地下河慢慢劃去,一進入河洞裏,感覺霧濛濛的,陰涼涼的,洞裏怪石嶙峋,經過雨水千年的沖刷,演變成了千奇百怪的鐘乳石,在彩燈的照耀下,有的像戲水的海豚,有的像彩色的奶油大蛋糕,有的像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還有的像直直插入河底的定海神針。每一個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讓我不得不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船在石林間緩慢地前行,突然一個轉彎,水中竟然出現了“水上地鐵”,船劃上木軌快速往上游駛去,我們還沒反應過來,突然一個俯衝,船又急劇往下了,我們一片驚叫,真是太驚險太神奇了!

愉快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我們要返程回杭了,再見,桐廬!我們還會再來的,到時你肯定變得更美了吧!

遊記日記 篇4

一個大熱天,在國保寺門前的枝葉茂密的樹下,一個快樂的身影跑到爸爸媽媽面前,自言自語道:“哦!酷!”不用説,這就是我!

國保寺是靈山六大景點之一。確切地説,靈山以國保寺而聞名。沒有國保寺,靈山只是一座小山峯。國保寺完全可以和故宮媲美.

作為中國首批文物保護“寺廟”,國保寺景區大門獨具特色。大門如莊嚴的亭子,一塵不染,像洗過的茶几。四不像?我把目光轉向父親。不問可知,一問愕然,原來廟門凝聚了唐、宋、明清建築行業的精華!

過了大門,樹影遮天,楊梅香醉人,鳥鳴甜甜。是真正的旅遊避暑勝地!聽耳朵是假的,眼見為實。今天有幸看到國保寺的風采,先去仙人橋玩玩。伴隨着瀑布的嘩嘩聲,仙人橋近在咫尺。爬起來一看,茫茫碧海欲滴,蒼茫葱鬱,太美了!赤腳在橋下的小溪裏洗,流水在腳趾間流淌,逆着水流衝浪,又涼又滑,真爽!

仙人橋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從上面落下來的瀑布。我決定追隨他的根。走了一路,終於看到綠蔭下的白色水龍頭。龍口的瀑布傾斜而下,在空中升起幾朵美麗的白花,跨過一條略彎的銀白色水線,發出流水的聲音,徑直而下。透過幾縷陽光照射在綠葉上,我們隱約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珠簾落下來,蔚為壯觀。——這是靈山六景之二。國保寺景區——玲瓏泉。水從水龍頭後面幽幽的山洞裏流出來,山洞通向靈山。

再往前,我們到達了國保寺。廟門上精緻的金字——國保寺引人注目地躍入眼簾。進了廟門,然後來到一個大廳。我仔細看了看,用手仔細摸了摸樑柱,不禁納悶:“樑上沒有灰塵!而且蜘蛛不織網,鳥不築巢,也不用釘子施工。真是奇蹟!”事實上,國保寺的.木材有特殊的香味,可以“驅蟲和捕捉鳥類”,並具有良好的通風,使其聞名。

國保寺的建築星羅棋佈。走出一座寺廟,是另一個大廳;出了一個大廳,一個水池,一口古井,一個院門,一排凳子……都排列在一座寺廟前。這麼多古廟,這麼多展品,都是木頭造的,沒有一根釘子!純木建造的大廳太多了,沒有一個倒塌的!這是國保寺出名的主要原因。

凝聚了歷代建築精華的國保寺,是如此的傳奇和神奇!多麼堅固醒目的建築,堪比故宮!也是寧波人的驕傲!

遊記日記 篇5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七年級日 曉起,晴麗殊甚。問其地,西去路江二十里,北由禾山趨武功百二十里,遂令靜聞同三夫先以行李往路江,餘同顧僕挈被攜帶被子直北入山。其山不甚高,而土色甚赤。升陟五里,越一小溪又五里,為山上劉家。北抵厚堂寺,越一小嶺,始見平疇,水田漠漠。乃隨流東北行五里,西北轉,溯溪入山。此溪乃禾山東北之水,其流甚大,餘自永城西行,未見有大水南向入溪者,當由山上劉家之東入永城下流者也。北過青堂嶺西下,復得平疇一塢,是為十二都。西溯溪入龍門坑,溪水從兩山峽中破石崖下搗,連泄三、四潭。最下一潭深碧如黛,其上兩崖石皆飛突相向。入其內,復得平疇,是為禾山寺。寺南對禾山之五老峯,而寺所倚者,乃禾山北支復起之山也,有雙重石高峙寺後山上。蓋禾山乃寺西主山,而五老其南起之峯,最為聳拔。餘攝其大概雲:“雙童後倚,五老前揖。”二山即禾山、五老。夾凹中有羅漢洞,聞不甚深,寺僧樂庵以積香出供,且留為羅漢、五老之遊。餘急於武功,恐明日窮日力不能至,請留為歸途探歷,遂別樂庵,北登十里坳。其嶺開陟共十里而遙,登嶺時,西望寺後山巔,雙重駢立,峯若側耳耦語然。越嶺北下,山覆成塢,水由東峽破山去,塢中居室鱗比,是名鐵徑。復從其北越一嶺而下,五里,再得平疇,是名嚴堂,其水南從嶺西下鐵徑者也。由嚴堂北五里,上雞公坳,又名雙頂。其嶺甚高,嶺南之水南自鐵徑東去,嶺北之水則自陳山從北溪出南鄉,雞公之北即為安福界。下嶺五里至陳山,日已暮,得李翁及泉留宿焉。翁方七十,真深山高隱也。

八年級日 晨餐後,北向行。其南來之水,從東向破山去,又有北來之水,至此同入而東,路遂溯流北上。蓋陳山東西俱崇山夾峙,而南北開洋成塢,四面之山俱搏空潰壑,上則虧蔽天日,下則奔墜峭削,非復人世所有矣。五里,宛轉至嶺上。轉而東,復循山北度嶺脊,名廟山坳,又名常衝嶺。其西有峯名喬家山,石勢嵯峨高峻,頂有若屏列、若人立者,諸山之中,此其翹楚qiáo最好的雲。北下三裏,有石崖兀突溪左,上有純石橫豎,作劈翅迴翔之狀,水從峯根墜空而下者數十丈。但路從右行,崖畔叢茅蒙茸,不能下窺,徒聞搗空振谷之響而已。下此始見山峽中田塍環壑,又二里始得居民三四家,是曰盧子瀧lóng一溪自西南山峽中來,與南來常衝之溪合而北去,瀧北一岡橫障溪前,若為當關。溪轉而西,環岡而北,遂西北去。路始舍澗,北過一岡。又五里,下至平疇,山始大開成南北兩界,是曰台上塘前,而盧子瀧之溪,復自西轉而東,〔遂成大溪,東由洋溪與平田之溪合。〕乃渡溪北行,三裏至妙山,復入山峽,〔三裏〕至泥坡嶺麓,得一夫肩挑行李。五里,北越嶺而下,又得平疇一壑,是曰十八都。又三裏,有大溪亦自西而東,〔乃源從錢山洞北至此者,平田橋跨之。〕度平田橋北上相公嶺,從此迢遙直上,俱望翠微,循雲崖。五里,有路從東來〔合,又直上十里,盤陟嶺頭,日炙如釜,渴不得水。久之,聞路下淙淙聲,覓莽間一竇出泉,掬飲之。山坳得居落,為〕十九都〔門家坊。坊西一峯甚峻,即相公嶺所望而欲登者,正東北與香爐峯對峙,為武功南案。〕日猶下午,恐前路崎嶇,姑留餘力而止宿焉。主人王姓,其母年九十矣。

九年級日 晨餐後行,雲氣漸合,而四山無翳。三裏,轉而西,復循山向北,始東見大溪自香爐峯麓來,是為湘吉灣。又下嶺一里,得三四家。又登嶺一里,連過二脊,是為何家坊。有路從西塢下者,乃錢山之道,水遂西下而東,則香爐峯之大溪也;有路從北坳上者,乃九龍之道;而正道則溯大溪東從夾中行。二里,渡溪循南崖行,又一里,茅庵一龕在溪北,是為三仙行宮。從此漸陟崇岡,三裏,直造香爐峯。〔其崖坳時有細流懸掛,北下大溪去。仰見峯頭雲影漸朗,亟上躋,忽零雨飄揚。〕二里至集雲巖,零雨沾衣,乃入集雲觀少憩焉。觀為葛仙翁棲真之所,道流以新歲方羣嬉正殿上,殿止一楹,建猶未完也。其址高倚香爐,北向武功,前則大溪由東塢來,西向經湘吉灣而去,亦一玄都也。時雨少止,得一道流欲送至山頂,遂西至九龍,乃冒雨行半里,渡老水橋,〔復循武功南麓行,遂〕上牛心嶺。五里,過棋盤石,有庵在嶺上。雨漸大,道流還所畀送資,棄行囊去。蓋棋盤有路直北而上,五里,經石柱風洞,又五里,徑達山頂,此集雲〔登山〕大道也;山小徑循深壑而東,乃觀音崖之道。餘欲兼收之,竟從山頂小徑趨九龍,而道流欲仍下集雲,從何家坊大路,故不合而去。餘遂從小徑冒雨東行。從此山支悉從山頂隤壑而下,凸者為岡,凹者為峽,路循其腰,遇岡則躋而上,遇峽則俯而下。由棋盤經第二峽,有石高十餘丈豎峯側,殊覺娉婷。其內峽中突崖叢樹,望之甚異,而曲霏草塞,無可着足。又循路東過三峽,其岡下由澗底橫度而南,直接香爐之東。於是澗中之水遂分東西行,西即由集雲而出平田,東即由觀音崖而下江口,皆安福東北之溪也。於是又過兩峽。北望峽內俱樹木蒙茸,石崖突兀,時見崖上白幌如拖瀑布,怪無飛動之勢,細玩欣賞之,俱僵凍成冰也。然後知其地高寒,已異下方,餘躞xiè蹀小步走路雨中不覺耳。共五里,抵觀音崖,蓋第三岡過脊處正其中也。觀音崖者,一名白法庵,為白雲法師所建,而其徒隱之擴而大之。蓋在武功之東南隅,其地幽僻深窈,初為山牛野獸之窩,名牛善堂;白雲鼎建禪廬,有白鸚之異,故名白法佛殿。前有廣池一方,亦高山所難者。其前有尖峯為案,曰箕山,乃香爐之東又起一尖也。其地有庵而無崖,崖即前山峽中亙石,無定名也。庵前後竹樹甚盛,其前有大路直下江口,其後即登山頂之東路也。時餘衣履沾透,亟換之,已不作行計。飯後雨忽止,遂別隱之,向庵東躋其後。直上二里,忽見西南雲氣濃勃奔馳而來,香爐、箕山倏忽被掩益厲,顧僕竭蹶上躋。又一里,已達庵後絕頂,而濃霧瀰漫,下瞰白雲及過脊諸岡峽,纖毫無可影響,幸霾而不雨。又二里,抵山頂茅庵中,有道者二人,止行囊於中。三石卷殿即在其上,咫尺不辨。道者引入叩禮,遂返宿茅庵。是夜風聲屢吼,以為已轉西北,可幸晴,及明而瀰漫如故。

〔武功山東西橫若屏列。正南為香爐峯,香爐西即門家坊尖峯,東即箕峯。三峯俱峭削。而香爐高懸獨聳,並開武功南,若櫺門然。其頂有路四達:由正南者,自風洞石柱,下至棋盤、集雲,經相公嶺出平田十八都為大道,餘所從入山者也;由東南者,自觀音崖下至江口,達安福;由東北者,二里出雷打石,又一里即為萍鄉界,下至山口達萍鄉;由西北者,自九龍抵攸縣;由西南者,自九龍下錢山,抵茶陵州,為四境雲。〕

初四日 聞夙霾未開,僵卧久之。晨餐後方起,霧影倏開倏合。因從正道下,欲覓風洞石柱。直下者三裏,漸見兩旁山俱茅脊,無崖岫之奇,遠見香爐峯頂亦時出時沒,而半〔山〕猶濃霧如故。意風洞石柱尚在二三裏下,恐一時難覓,且疑道流裝點之言,即覓得亦無奇,遂仍返山頂,再飯茅庵。乃從山脊西行,初猶瀰漫,已而漸開。三裏稍下,度一脊,忽霧影中望見中峯之北矗崖嶄柱,上刺層霄,下插九地,所謂千丈崖。百崖叢峙迴環,高下不一,凹凸掩映。隤北而下,如門如闕,如幛如樓,直墜壑底,皆密樹蒙茸,平鋪其下。然霧猶時〔時〕籠罩,及身至其側,霧復倏開,若先之籠,故為掩袖之避,而後之開,又巧為獻笑之迎者。蓋武功屏列,東、西、中共起三峯,而中峯最高,純石,南面猶突兀而已,北則極懸崖回崿之奇。使不由此而由正道,即由此而霧不收,不幾謂武功無奇勝哉!共三裏,過中嶺之西,連度二脊,其狹僅尺五。至是海北俱石崖,而北尤嶄削無底,環突多奇,〔脊上雙崖重剖如門,下隤至重壑。〕由此通道而下,可盡北崖諸勝,而惜乎山高路絕,無能至者。又西復下而上,是為西峯。其山與東峯無異,不若中峯之石骨稜嶒矣。又五里,過野豬窪。西峯盡處,得石崖突出,下容四五人,曰二仙洞。聞其上尚有金雞洞,未之人也。〔於是山分兩支,路行其中。〕又西稍下四里,至九龍寺。寺當武功之西垂,崇山至此忽開塢成圍,中有平壑,水帶西出峽橋,墜崖而下,乃神廟時寧州禪師所開,與白雲之開觀音崖,東西並建寺。然觀音崖開爽下臨,九龍幽奧中敞,形勢固不若九龍之端密也。若以地勢論,九龍雖稍下於頂,其高反在觀音崖之上多矣。寺中僧分東西兩寮,昔年南昌王特進山至此,今其規模尚整。西寮僧留宿,餘見霧已漸開,強別之。出寺,西越溪口橋,溪從南下。復西越一嶺,又過一小溪,〔二溪合而南墜谷中。〕溪墜於東,路墜於西,俱垂南直下。五里為紫竹林,僧寮倚危湍修竹間,幽爽兼得,亦精藍之妙境也。從山上望此,猶在重霧〔中〕;漸下漸開,而破壁飛流,有倒峽懸崖湍之勢。又十里而至盧台,或從溪右,或從溪左,循度不一,靡不在轟雷倒雪中。但潤崖危聳,竹樹翳密,懸墜不能下窺,及至渡澗,又復平流處矣。出峽至盧〔台〕,始有平疇一壑,亂流交湧畦間,行履沾濡。思先日過相公嶺,求滴水不得;此處地高於彼,而石山瀠繞,遂成沃澤。蓋武功之東垂,其山乃一脊排支分派;武功之西垂,其山乃眾峯聳石攢崖,土石之勢既殊,故燥潤之分亦異也。夾溪四五家,俱環堵離立,欲投托宿,各以新歲宴客辭。方徘徊路旁,有人一羣從東村過西家,正所宴客也。中一少年見餘無宿處,親從各家為覓所棲,乃引至東村宴過者,唐姓家。得留止焉。是日行三十里。

初五日 晨餐後,霧猶翳山頂。乃東南越一嶺,五里下至平疇,是為大陂。居民數家,自成一壑。一小溪自東北來,乃何家坊之流也,盧台之溪自北來,又有沙盤頭之溪自西北來,同會而出陳錢口。〔兩山如門,路亦隨之。〕出口即十八都平田,東向大洋也。大陂之水自北而〔出〕陳錢,上陂之水自西而至車江,二水合而東經錢山下平田者也。路由車江循西溪,五里至七陂,復入山。已渡溪南,覆上門樓嶺,五里越嶺,復與溪會。過平塢又二里,有一峯當溪之中,其南北各有一溪,瀠峯前而合,是為月溪上流。路從峯之南溪而入,其南有石蘭衝,頗突兀。又三裏登祝高嶺,嶺北之水下安福,嶺南之水下永新。又平行嶺上二里,下嶺東南行二里,過石洞北,乃西南登一小山,山石色潤而形巉。由石隙下瞰,一窟四環,有門當隙中,內有精藍,後有深洞,洞名石城。〔洞外石崖四亙,崖有隙東向,庵即倚之。庵北向,洞在其左,門東北向,〕而門為僧閉無可入。從石上俯而呼,久之乃得人,因命僧炊飯,而餘入洞,欲出為石門寺之行也。〔循級而下,頗似陽羨張公洞門,而大過之。洞中高穹與張公並,而深廣倍之。其中一岡橫間,內外分兩重,外重有巨石分列門口如台。當台之中,兩石筍聳立而起。其左右列者,北崖有石柱矗立,大倍於筍,而色甚古穆,從石底高擎,上屬洞頂。旁有隙,可環柱轉。柱根湧起處,有石環捧,若植之盤中者。其旁有支洞。曲而北再進,又有一大柱,下若蓮花,困疊成柱;上如寶幢,擎蓋屬頂;旁亦有隙可循轉。柱之左另環一竅,支洞益穹。〕及出,飯後,見洞甚奇,索炬不能,復與顧僕再入細搜之。出已暮矣,遂宿庵中。

石城洞初名石廊;南陂劉元卿開建精藍於洞口石窟中,改名書林;今又名石城,以洞外石崖四亙若城垣也。

翻譯

丁丑年(崇禎十年,1637)正月七年級日天亮起來,天空非常晴朗明麗。詢後問得知那地方西距路江二十里,從北面由禾山前往武功山一百二十里,於是讓靜聞同那三個男子先帶着行李到路江,我和顧僕提着被子直往北進入山中。那山不很高,但土色很紅。往上攀登五里,越過一條小溪又走五里,為山上劉家。再往北抵達厚堂寺,越過一座小山嶺,才見到平展的田野,田野中水田密佈。於是順水往東北行五里,折往西北,溯溪走進山中。此溪是禾山東北面的溪流,水流很大,我從永城往西行,未見到有大的溪流向南注入流經永新縣城的那條溪中,此溪應當是從山上劉家的東面往東流,到永城下游匯入大溪中。往北徑過青堂嶺,向西下去,又見到滿是平坦田地的一個山塢,這是十二都。朝西面溯溪流進入龍門坑,溪水從兩山間的山峽中衝破石崖向下搗瀉,連續泄落而形成三四個潭。最下面的一個潭深碧如黛,潭上面兩邊的崖石都相互向對面飛突出去。進入坑谷內,又見到一片平坦的田野,這是禾山寺的所在處。寺的南面對着禾山的五老峯,而寺所背靠的,是禾山北支再度聳起的一座山,有雙重石高高聳立在寺後面的山上。大概禾山是寺西面的主山,而五老峯是寺南面聳起的山峯,最為高聳挺拔。〔我撮取禾山寺形勝的大概歸納為:“雙童石倚峙在後面,五老峯拱立在前方。”兩山〔即禾山和五老峯〕相夾間的凹陷處有個羅漢洞,聽説不是很深,寺中僧人樂庵端出他的飯食給我們吃,並且留我遊覽羅漢洞和五老峯。我急着要遊武功山,擔心明日全力走一天不能到達,就向他説明願將這兩個地方留作歸途中探尋遊歷之處,然後便告別樂庵,往北攀登十里坳。那嶺往上攀登起來有十里還多,登嶺時,往西望見寺後面的山頂上,雙重石並列聳立,兩座石峯若如兩人側耳相對私語。越過嶺往北下去,山中又形成山塢,水由山塢東面的山峽中破山而去,山塢中住房鱗次櫛比,這裏名叫鐵徑。又從鐵徑北面越過一座山嶺往下走,五里,再次見到平坦的田野,這裏名叫嚴堂,嚴堂的水往南從山嶺西面流下鐵徑。從嚴堂往北行五里,上了雞公坳,它又叫雙頂。那嶺很高,嶺南邊的水從南面的鐵徑向東流去,嶺北邊的水卻是從陳山由北面的溪中流出南鄉。雞公坳的北面就是安福縣界。下了嶺走五里到陳山,太陽已將落,得到村中李及泉翁的留宿。李翁正好七十歲,真是深山中的一個志行高尚的隱居人士。

八年級日早餐後,往北行。陳山南面流來的水,從東面破山而去,又有條從北面流來的水,到此處與它匯合而流向東去,路便溯此水往北延伸。陳山的東西兩面都是高山夾峙,而南北向展開一塊平地形成山塢,四周的山都是上插雲空而下墜深谷,向上遮蔽天日,向下傾墜峻峭,不再像是人世間有的景象。走五里,曲折地爬到嶺頭上。折往東,又順山往北越過嶺脊,那嶺叫廟山坳,又稱常衝嶺。它西面有座山峯叫喬家山,山間峯石磋峨,山頂上有若橫列的屏風、站立的人等形態的石頭,在周圍的眾多山峯中,它是最美的。往北下去三裏,有座石崖突兀溪左,崖上橫疊豎插着清一色的石頭,呈現出展翅盤旋的形態,水流從山峯根腳向空中傾瀉卞去,落差達幾十丈高‘只是路從右邊走,崖畔白茅叢生嫩草覆地,不能窺見下面,只能聽到水流向空中搗瀉時所發出的震撼山谷的響聲而已。走下此處才見到山峽中田塊環繞着溝谷,又走二里才見到三四家居民,這地方叫盧子攏。一條溪水從西南的山峽中流來,與從南邊常沖流來的溪水匯合而往北流去,攏北有條山岡橫障在溪前,若像是在為村莊守護關口。溪水流到山岡前折向西,繞過山岡往北流,然後就朝西北淌去。道路這才與山溝水分開,往北越過一條山岡。又走五里,下到平坦的田野中,山才遠遠地分隔開,構成那片田野的南北兩邊界限,這裏叫台上塘前,而盧子攏流來的溪水,到此處又自西折向東,於是形成一條大溪流,往東由洋溪與平田溪匯合。於是渡過溪水往北走,三裏到妙山,又進入山峽中,走三裏到達泥坡嶺麓,在那裏僱得一個男子挑行李。走五里,往北越過山嶺下去,又見到一條佈滿平坦田塊的山谷,這裏叫十八都。又走三裏,有條大溪也是自西向東流,它就是從錢山洞發源而往北流到此地的溪水,平田橋橫架在溪流上,越過平田橋往北上了相公嶺,從此處起一路迢遙直上,眼前滿是青翠掩映,順着聳入雲霄的.山崖而行。走五里,有條路從東面來交合,又直往上走十里,旋繞着登上了嶺頭,太陽烤得人像在熱鍋裏一般,我們乾渴得要命卻找不到水。許久後,聽到路下邊傳出塗塗的水聲,到深邃的草木間去尋覓,見一個小洞中流出泉水,於是用手捧來喝。而後在山坳間見到個村落,它是十九都門家坊。坊西面有座山峯很峻峭,它就是在相公嶺上望見而當時想攀登的那山峯,它的正東北與香爐峯對峙,是武功山的南案‘此時還是下午,但擔心前面的道路崎嶇難行,便姑且保留餘力而停下來住宿在門家坊。投宿那家的主人姓王,他母親年紀有九十歲了。

九年級日早餐後出發,天空中雲氣漸漸聚攏,但四周的山巒沒有被遮蔽。走了三裏,折往西面,又順山向北行,才看見東面有條大溪從香爐峯麓流來,這裏是湘吉灣。又走下嶺一里,見到三四户人家。又朝嶺上攀登一里,接連越過兩座山脊,這裏是何家坊。有條路從村西邊山塢中下去,那是到錢山的路,水流順山塢向西流下去而後折向東,它就是香爐峯流來的大溪;有條路從村北山坳朝上延伸,那是去九龍的路,而上武功山的正路是溯大溪往東從兩山間走。二里後,渡過溪流順南邊的山崖而行,又走一里,有間小茅屋立在溪北岸,這是三仙行宮。從此處起漸漸向高峻的山岡上攀爬,三裏後,直抵香爐峯。香爐峯的崖壁上、山坳間不時有細流懸掛着,向北流下大溪。仰頭看見峯頭上雲影逐漸疏朗,便趕忙向上攀登,忽然間零星的小雨又飄飛起來。爬二里到達集雲巖,零星的雨水打濕了衣服,於是進入集雲觀稍作休息。此觀是葛仙翁為養身進行修煉的處所,這一天因為是新年佳節道徒們正成羣地在正殿上嬉鬧,那殿只有一根前柱,還未營建完畢。觀址高高地背靠着香爐峯,北面朝着武功山,前方則是大溪從東面山塢中流來,向西經湘吉灣而流去,也是一個神仙居住的好地方。這時雨稍微停了些,遇到個道徒想送我們到山頂,於是往西到了九龍,便冒雨行半里,跨過老水橋,再順武功山南麓而行,就上了牛心嶺。五里後,經過棋盤石,〔有小廟在嶺上。〕這時雨漸漸大了起來,那道徒歸還了我們給他的送路費,丟下行李袋離去。有路從棋盤石直往北上去,五里後,經過石柱風洞,又過五里,便直達武功山山項,這是從集雲觀登山的大路;從棋盤石由小路順深谷向東去,是從觀音崖登山的路。我想兼顧兩條路上的風光,竟然從山頂的小路直奔九龍,而那道徒想仍然下到集雲觀,從何家坊大路走,所以他和我意見不合而離去。於是我冒雨從小路往東行。從此處起山的支脈盡都是從山頂向深谷中傾墜而下,凸起處形成山岡,凹伏處形成山峽,道路順着山腰延伸,遇山岡就攀登而上,遇山峽便俯身下行。從棋盤石向東經過第二個山峽時,有塊十幾丈高的石頭直立在山峯側邊,讓人覺得形態優美。那石頭以內的山峽中石崖突兀樹木叢生,看上去很奇異,但道路彎曲,大雨飛灑,草木塞路,無處可以着足。又沿路往東經過第三個山峽,峽間的山岡從路下面的山澗向南橫越過去,徑直到香爐峯的東面。從這條山岡起,山澗中的水便向東西兩邊分流,流往西的就是從集雲觀而流出平田的那條,流往東的就是從觀音崖而流下江口的那條,它們都是安福東北的溪流。從此處後又經過兩峽。向北望去,山峽內盡是樹木叢草掩蔽,石崖突兀,不時地見到崖壁上彷彿掛着白色的布慢,如同向下垂懸着的瀑布,奇怪的是沒有飛灑流動的態勢,仔細觀察欣賞,原來它們都已經結成冰了。這才知道這地方高而寒冷,已經不同於下邊的地方了,只是我們小步慢行在雨中,不曾感覺到而已。共走五里,抵達觀音崖,大概第三岡的岡脊穿越過去的地方正好是它的中部。觀音崖又叫白法庵,是白雲法師創建的,他的徒弟隱之進行了擴建而使庵的規模更大。此庵位於武功山的東南隅,地處深山之中,幽隱偏僻,原先是山牛野獸棲息的處所,名叫牛善堂;白雲創建佛寺時,出現了白鸚飛來此地的奇異景象,所以取名叫白法佛殿。殿前有個寬大的水池,這也是高山中難遇見的。庵前方有座尖聳的山峯成為案山,叫箕山,是香爐峯的東面又聳起來的一座尖峯。那裏實際上有庵無崖,崖就是前面經過的山峽中綿亙的石壁,沒有固定的名稱。庵的前後翠竹綠樹非常茂盛,前面有條大路直下江口,後面就是登武功山山頂的東路。當時我衣服鞋子都濕透了,趕忙更換掉,已經不作再往前走的打算。飯後雨忽然停了,於是辭別隱之,從庵東登上庵後的路。直往上二里,忽然看見西南方雲霧翻滾奔湧而來,香爐峯、箕山倏忽間就被遮掩了,於是更加激勵已經精疲力竭的顧僕一顛一躍地往上登。又登一里,已到達白法庵後面的最高頂端,然而濃霧瀰漫,往下俯瞰白雲所建的廟宇以及山脊從中穿越過去的眾多山岡山峽,見不到絲毫影子,聽不到丁點兒聲響,幸好天空雖然陰霆但不下雨。又走二里,抵達武功山山頂的茅庵中,茅庵內有兩個道人,我們將行李停放在其中。三石卷殿就在那茅庵的上邊,但雖在咫尺間而辨不清。道人領我進到殿中行了禮,我便返回來住宿在茅庵中。這天夜裏好多次狂風怒吼,我以為風向已轉為西北,天氣可期望變晴,等到夭亮卻發現濃霧瀰漫如故。

武功山若一道屏障東西橫列着。它的正南面為香爐峯,香爐峯的西面就是門家坊的那座尖峯,而香爐峯的東面就是箕峯。三座山峯都峻峭陡削,而香爐峯高懸獨聳,它們並列在武功山的南面,若像武功山的權星門一樣。山頂上有道路通往四方:由正南面去的一條,從風洞石柱下到棋盤石、集雲觀,經過相公嶺出平田、十八都,是一條大路,它就是我入山所走的那條;由東南面去的一條,從觀音崖下到江口,通到安福縣;由東北面去的一條,二里後出雷打石,又往前一里就是萍鄉縣界,然後下到山口通到萍鄉縣;由西北面去的一條,從九龍抵達枚縣;由西南面去的一條,從九龍下錢山,抵達茶陵州。這就是武功山四方的境域。

初四日聽説天上的陰霆未散,我便靜靜地躺了許久。早餐後才起來,霧影忽開忽合。於是從正路下山,想去探尋風洞石柱。直往下三裏,逐漸見到兩旁的山都在茅草叢中露出脊樑,沒有崖壁峯巒的奇秀,遠遠看見香爐峯頂也時出時沒,而它的半山仍然和先前一樣濃霧瀰漫。我心想風洞石柱還在二三裏以下的地方,恐怕一時難以尋找到,並且懷疑道徒所講的是些敷衍塞責的話,即便尋着了也不會有什麼奇異的景象,便乘沒有下雨,仍舊返回山頂,再次在那間茅庵中吃了飯,準備先去九龍。這才從山脊上往西行,開初山中仍然是霧氣瀰漫,不久就漸漸散開。三裏後略微向下走了一些,越過一條山脊,忽然從霧影中看見武功山中峯的北面有矗立的山崖、高峻的石柱,它們向上刺入層層雲霄,往下插進深深的地府,這就是所説的千丈崖。成百座山崖叢密地聳立着,交錯盤繞,高低不一,凹陷的山窪和突凸的峯石相互掩映。往北直向下走,到處如門如網,如幢如樓,直下到谷地,盡都是叢密的樹木、紛亂的雜草平平地鋪在深谷中。然而霧氣還時時籠罩着山崖,等走到它們的側邊時,霧又忽然散開,好像先前的籠罩,是女人故意用衣袖遮面以迴避客人,而後面的散開,又像是用心裝出笑臉歡迎客人。大概武功山若屏障橫列着,東面、西面和中間共聳起三座山峯,而中峯最高,峯上純是石頭,南面只是山崖突兀而已,北面卻是極盡了山崖懸空直立、曲折盤繞的奇美。假使不由此處而是從正路走,假使由此處走而霧氣不散開,不是就要説武功山沒有奇異優美的景觀了嗎?共走三裏,經過武功山中間一座山嶺的西面,接連越過兩座山脊,它們都狹窄得僅有一尺五寬。到此處南北都是石崖,而北邊的石崖尤其高峻陡削,它們深播無底,盤繞突兀,有許多奇異的景觀,山脊上有兩座崖壁層層破裂開,如同門一樣,向下傾墜到重重深谷中。從那兩座崖壁處向下鑿通道路,就可以覽盡山脊北崖的各處勝景,但可惜的是山高路絕,沒有能到達那些山崖間遊覽的人。又往西,依然是先下後上,這裏是武功山的西峯。西峯與東峯無差異,不像中峯那樣石崖高峻突兀、條塊分明。又走五里,經過野豬窪。在西峯盡頭處,看到一座石崖突出來,下面可以容納四五個人,它叫二仙洞。聽説它上面還有個金雞洞,我沒有進去。從二仙洞起山分成兩支,路從中間通過。又沿着略微下傾的路往西走四里,到九龍寺。此寺在武功山的西睡,高峻的山嶺到了此處忽然向四周分開,圍成山塢,中間有塊平坦的谷地,水流繞着谷地往西面流出山峽口處的橋,向山崖間傾瀉下去。寺是神宗時寧州禪師創建的,與白雲創建觀音崖,是分別在山的東西兩邊同時進行的。然而觀音崖地勢開闊暢爽居高臨下,九龍寺地勢幽深寬闊,觀音崖的地理形勢固然不如九龍寺那樣既正而又幽靜隱祕。若以地勢來論,九龍寺雖然稍低於山頂,但它的高度反而在觀音崖之上許多。寺中的僧人分住在東西兩間小屋中,前些年南昌王曾特意進山到此拜佛,如今寺廟僧房的規模依然齊整。西面房中的僧人留我們住宿,我見霧氣已經逐漸散開,便堅考地和他們告別‘走出寺,往西越過溪口橋,溪從南面流下。再往西越過一座山嶺,又渡過一條小溪,兩條溪水匯合而往南傾墜到山谷中。溪從東面傾瀉,道路從西面下插,都是直往南面下去。走五里為紫竹林,有間僧人居住的小屋坐落在高處的急流修竹間,清幽和高爽兼得,也算得是佛教寺院的一處美妙所在。從山上遠望此處,還是被掩蔽在重重雲霧中;漸朝下走雲霧漸散開,而此處破裂的崖壁上水流飛瀉,有崖壁上的急流高懸在倒豎的山峽間那樣一種態勢。又走十里到盧台,一路間或從溪右走,或從溪左行,路線不一,但無不是行走在如巨雷轟響的水聲中和似雪花倒濺的白浪間。只是水流在高高的山崖間,被翠竹綠樹掩蔽,不能窺見到水流的形態和氣勢,等到渡過山澗水,又已經是水流平緩的地方了。走出山峽到達盧台,才有佈滿平坦田塊的谷地,紛亂的水流交錯從田畦間湧出,我們的行裝鞋子都被打濕。回想起前天過相公嶺時,要一滴水都不能找到;此處地勢高於那裏,但石山間溪水環繞,於是成了水流灌注的窪地。這大概是因為武功山東睡的山是一條主脊分出若干支脈,而武功山西睡的山是眾多山峯各各分立,山峯上石頭突兀崖壁並矗。泥土、石頭的情形既然不同,所以乾燥濕潤的狀況也就有差異了。溪兩崖住着四五户人家,房屋呈環狀離立着,想投到其中的一家住宿,但各家都以新年要宴請賓客的理由推辭了。正徘徊在路旁時,有一羣人從東面村中走到村西去,他們正是被宴請的客人。其中一個少年見我沒有住宿處,親自到各家,為我找棲身的處所,把我帶到東村已經宴請過客人的一家,〔這家人姓唐。〕這才得以留宿下來。這天行了三十里。

初五日早餐後,霧氣仍然遮蔽着山頂。於是往東南翻越一座山嶺,走五里下到平坦的田野中,這裏是大階。此處住着幾家居民,自成一個和外界相對隔絕的幽深谷地。一條小溪從東北面流來,那是何家坊流來的溪流,盧台的溪水從北面流來,又有條從沙盤頭來的溪水自西北面流來,它們匯合而流出陳錢口。兩山對聳如門,路也沿溪流而去。出了陳錢口就是十八都平田,它東面對着一塊寬展的大平地。大破來的水自北而流出陳錢口,上破來的水自西而流到車江,兩條溪水匯合而往東經過錢山流下平田。路從車江沿西面的溪水走,五里後到上破,又進入山中。隨後,渡過溪水到南面,又上了門樓嶺,爬五里越過嶺,又與溪水相遇。過了一個平坦韻山塢又走二里,有座山峯立在溪流中,山峯的南北兩面各有一條溪流,它們繞流到山峯前面而匯合,這是月溪的上游。路沿山峯南面的那條溪流進入山中,溪的南面有個石蘭衝,山崖很是突兀。又走三裏,登上祝高嶺,嶺北的水流下安福縣,嶺南的水流下永新縣。又從嶺頭上平平地行二里,然後走下嶺往東南行二里,過了石洞的北面,便朝西南攀上一座小山,山間的石頭色澤温潤但形態高險峻峭。從石縫中往下俯瞰,有個四面環繞的石窟,石窟中有道門對着石縫,門裏面有佛家廟宇,廟宇後有個深洞,那洞叫石城洞。洞外石崖環亙四周,石崖間有條縫隙朝向東面,佛庵就背靠着石崖。那庵朝向北面,石城洞在它的左邊,洞門向着東北方,但石窟中的門被僧人關閉着無法進去。從石頭上俯身呼喊,許久才得以進入石窟內,於是叫僧人燒火做飯,而我進入石城洞中游覽,想爭取時間出來後作石門寺的旅行。進洞門後沿着石瞪而下,很類似陽羨張公洞的洞門,然而大處超過張公洞。洞中高高隆起的狀態與張公洞相同,但深度寬度有張公洞的兩倍。洞的中央有條石岡橫隔着,將洞分為內外兩重,外重有些大石頭分別排在洞門口,如同一個平台。平台的中央,聳立起兩根石筍。排列在石筍左右的,石台北面邊緣處是一根石柱矗立着,它有石筍兩倍大,而顏色十分古樸凝重,它從洞底向上高高擎起,上面連接着洞頂。石柱旁有條縫隙,可繞着石柱轉。石柱根部冒出的地方,有些石頭在周圍環繞承託着,它們像是栽種在盤子中似的。石柱旁邊有個支洞。曲折地往北再進去,又有一根大石柱,下面如蓮花環繞堆疊形成柱子,石柱的上部如同作為儀仗用的華貴的旗幟,頂蓋連接着洞頂;這根石柱旁邊也有縫隙,可繞着石柱轉。大石柱的左邊另外環繞着一個小洞,那支洞更加彎隆。等走出洞,吃了飯,見洞非常奇異,未能找到火把,又與顧僕再次進入洞中細細探尋。出洞來已經傍晚了,於是住在庵中。

石城洞原先名叫石廊洞;南破人劉元卿在洞口石窟中創建佛寺後,改名書林洞;如今又叫石城洞,因為洞外石崖環亙四周若像城牆。

遊記日記 篇6

10月份有一個孩子們和大人們都喜歡的節日——國慶節。

在這個國慶節中,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了上虞的陳溪。陳溪由石筍山和黑龍譚聞名於我省。早上,我與爸爸媽媽來到了石筍山風景區。放眼望去,山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蝴蝶在空中自由自在的在空中飛舞。我好奇地問爸媽:“石筍在哪呢?我怎麼沒有看到竹子呢?”媽媽笑着回答道:“石筍並不是指竹子,而是指自然風化的石頭。”我又問:“那石頭呢?媽媽不回答,只是淡淡一笑。”我跟隨父母上了山。在山上,我看見了許多······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登上了頂峯,舉目四望,大大小小的山峯盡收眼底。兩根石筍直插雲天,真可謂是一大奇觀。

黑龍潭顧名思義,有一條黑龍卧於潭中。經過半個多小時努力地攀爬,一個小型水庫立於眼前,這就是神祕莫測的黑龍潭。我興奮的.穿着涼鞋殺向淺水處,“哎呀”,我的腳被石頭卡住了,我使勁一拔,終於出來了,我更加興奮地奔向潭中,“啊!!!”我大叫一聲,連忙跳回岸邊,好冷啊!我連忙向爸爸叫道。隨後趕來的媽媽説:“黑龍潭一年四季河水都異常冰冷,人們都在這裏燒烤,很少有人下水。我傻笑一聲,跑開了。

這次獨特的旅行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我愛這美麗的陳溪。

遊記日記 篇7

【原文】

十八日 昧爽促飯,而擔夫逃矣。久之,店人厚索餘貲,為送浪穹。遂南行二里,過一石橋,循東山之麓而南,七裏,至牛街子①。循山南去,為三營大道;由岐西南,過熱水塘,行塢中,為浪穹間道。蓋此地已為浪穹、鶴慶犬牙錯壤矣。於是西南從支坡下,一里,過熱水塘②,有居廬繞之。餘南行塍間,其塢擴然大開。西南八里,有小溪自東而西注。越溪又南,東眺三營③,居廬甚盛,倚東山之麓,其峯更崇;西望溪流,逼西山之麓,其疇更沃;過此中橫之溪,已全為浪穹境矣。三營亦浪穹境內,餘始從雞山聞其名,以為山陰也,而何以當山之南?至是而知沐西平再定佛光寨,以其地險要,特立三營以控扼之。土人呼營為“陰”,遂不免與會稽少鄰縣同一稱謂莫辨矣④。

【註釋】

①牛街子:今仍名牛街,在洱源縣北境。

②熱水塘:雲南俗稱温泉為熱水塘,此處專指牛街温泉。該温泉至今仍存,在牛街稍南的公路邊。

③三營:今名同,在洱源縣北境。

④“土人呼營”句:明置紹興府,山陰、會稽兩縣同為其附郭縣,治所皆在今浙江紹興。

【譯文】

十八日 天亮時催促吃飯,但挑夫逃走了。很久,店主人多要我的錢,為我送行李到浪穹縣。於是往南行二里,過一座石橋,沿東山麓往南走七裏,到牛街子。沿山往南去,是到三營的大路;從岔路向西南,過熱水塘,在塢中行走,是到浪穹縣的小路。原來這裏已經是浪穹縣、鶴慶府犬牙交錯的接壤地帶了。於是往西南順着一支坡下,一里,經過熱水塘,有民房環繞。我往南從田間走,山塢豁然大開。往西南走八里,一條小溪從東向西流。越過小溪又往南走,向東眺望三營,居家很興盛,傍靠在東山麓,那裏山峯更高大;向西眺望溪流,緊逼西山麓,那裏土地更肥沃;越過這條橫穿山塢的小溪,已經完全屬於浪穹縣境了。三營也在浪穹縣境內,我最初在雞足山聽到三營之名,以為是山陰二字,但為什麼位於山南呢?到了這裏才知道,西平侯沐英第二次平定佛光寨,因為其地險要,專門建立三營來控制。當地人讀營為陰聲,於是不免與紹興府會稽相鄰的山陰縣稱謂相同、不能分辨了。

【原文】

又南十里,則大溪①自西而東向曲。由其西,有木橋南北跨之,橋左右俱有村廬。南度之,行溪之西三裏,溪復自東而西向曲。又度橋而行溪之東三裏,於是其溪西逼西山南突之嘴,路東南陟隴而行。四里,則大溪又自西而東向曲,有石樑南跨之,而樑已中圮,陟之頗危。樑之南,居廬亦盛,有關帝廟東南向,是為大屯。屯之西,一山北自西大山分支南突,其東南又有一山,南自東大山分支北突,若持衡之針,東西交對,而中不接。大溪之水北搗出洞鼻之東垂,又曲而南環東橫山之西麓,若梭之穿其隙者。兩山既分懸塢中,塢亦若界而為二。

【註釋】

①大溪:即今茨河。

【譯文】

又往南走十里,大溪從西向東彎曲。沿大溪往西走,有木橋南北橫跨溪上,橋左右都有村舍。往南過橋,從溪西岸走三裏,溪水又從東向西彎曲。又過橋從溪東岸走三裏,於是溪水向西緊逼西山往南突的山口,道路向東南登隴而行。四里,則大溪又從西往東彎曲,石橋南北橫跨溪上,但橋中間已經坍塌,過橋較危險。橋南住家也興盛,有座東南向的關帝廟,這是大屯。大屯西,一道山北邊從西部大山分出支脈往南聳起,其東南又有一道山,南邊從東部大山分出支脈往北聳起,像保持平衡的針,東西交錯相對,但中間不相連。大溪水往北衝向出洞鼻的東垂,又轉向南,環繞東部橫山的西麓,像梭子那樣從山縫穿過。兩道山既然分別懸立在塢中,山塢也像被分為兩部分。

【原文】

於是又西南行塍間,三裏,轉而西,三裏,過一小石樑,其西則平湖浩然,北接海子,南映山光,而西浮雉堞,有堤界其中,直西而達於城。乃遵堤西行,極似明聖蘇堤,雖無六橋花柳,而四山環翠,中阜弄珠,又西子之所不能及也。湖中魚舫泛泛,茸草新蒲,點瓊飛翠,有不盡蒼茫、無邊瀲灩之意,湖名“茈碧”,有以也。西二里,湖中有阜中懸,百家居其上。南有一突石,高六尺,大三丈,其形如龜。北有一回岡,高四尺,長十餘丈,東突而昂其首,則蛇石也。龜與蛇交盤於一阜之間,四旁沸泉騰溢者九穴,而龜之口向東南,蛇之口向東北,皆張吻吐沸,交流環溢於重湖之內。龜之上建玄武閣,以九穴環其下,今名九炁①台。餘循龜之南,見其齶中沸水,其上脣覆出,為人擊缺,其水熱不可以濯。有僧見餘遠至,遂留飯,且及夫僕焉。其北蛇岡之下,亦新建一庵,餘以入城急,不暇遍歷。

【註釋】

①炁(qì):同“氣”。

【譯文】

於是又往西南從田間走,走了三裏,轉向西,走三裏,過一座小石橋,橋西是浩蕩的平湖,北邊和浪穹海子相連,南邊映襯山色,而西邊城牆聳立,湖中有堤為界,堤一直往西通到城。於是順堤往西行,堤和西湖的蘇堤極其相似,雖然沒有六橋花柳,但四周青山環繞,湖中的小島如珠串,又是西湖所趕不上的。湖中魚船泛泛,新長出的蒲草毛茸茸的,點瓊飛翠,有不盡蒼茫、無邊瀲灩的意境。湖名“茈碧”,真是名副其實啊。往西走二里,湖中有小島懸在中央,島上有上百户人家居住。島南有一塊石頭突起,六尺高,三丈長,形狀如龜。島北有一道迂迴的山岡,四尺高,十多丈長,東端突起如昂首,是蛇石。龜和蛇交錯盤踞在一島之間,四周有九個沸泉騰溢的洞穴,而龜口向東南,蛇口向東北,都張着口噴吐沸泉,泉水在湖內交流環溢。龜石上建有玄武閣,因為下面環繞着九個洞穴,如今名九炁台。我沿着龜石南,看見龜齶中泉水沸騰,龜上脣覆蓋突出,被人敲缺了,水很熱,不可以洗滌。有個僧人看見我遠道而來,就留我吃飯,而且連挑夫、顧僕一道。島北蛇岡下,也新建了一座庵,我因為急着進城,無暇遍遊。

【原文】

由台西復行堤間,一里,度一平橋,又二里,入浪穹①東門。一里,抵西山之下,乃南轉入護明寺,憩行李於方丈。寺東向,其殿已久敝,僧方修飾之。寺之南為文昌閣,又南為文廟,皆東向,而温泉即洋溢於其北。既憩行李,時甫過午,入叩何公巢阿,一見即把臂入林,欣然恨晚,遂留酌及更②,仍命其長君送至寺宿焉。何名鳴鳳,以經魁初授四川郫縣令③,升浙江鹽運判官。嘗與眉公道餘素履,欲候見不得。其與陳木叔詩,有“死愧王紫芝,生愧徐霞客”之句,餘心愧之,亦不能忘。後公轉六安州知州,餘即西遊出門。至滇省,得仕籍④,而六安已易人而治;訊東來者,又知六安已為流寇所破,心益忡忡。至晉寧,會教諭⑤趙君,為陸涼人,初自杭州轉任至晉寧,問之,知其為杭州故交也,言來時從隔江問訊,知公已丁艱先歸。後晤雞足大覺寺一僧,乃君之戚,始知果歸,以憂離任,即城破,抵家亦未久也。

【註釋】

①浪穹:明為縣,隸鄧川州,即今洱源縣。

②更(ɡēnɡ):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及更就是直到天黑後打更。

③經魁(kuí):科舉制度以五經取士,每經各取一名為首,稱為經魁。郫縣:隸成都府,即今四川郫縣。

④仕籍:官吏的名冊。

⑤教諭:縣學中主持祭祀和考試、教育和管束生徒的學官。

【譯文】

從九炁台西往堤上走一里,過一座平橋,又走二里,進入浪穹縣城東門。走了一里,到達西山下,於是往南轉進護明寺,把行李放在方丈中。寺向東,大殿已經敝壞了很長時間,僧人正在修整。寺南部是文昌閣,再南是文廟,都向東,而温泉就從寺北部流出。放置行李後,時間剛過中午,進城拜訪何公巢阿,一見面就握着我的手臂請進去,大家喜悦萬分,相見恨晚,於是留我飲酒到天黑打更時,然後讓他的長子送我到寺中住宿。何公叫何鳴鳳,最初以經魁的身份被任命為四川省郫縣知縣,後提升為浙江省鹽運判官。曾經和眉公説起我是布衣之士,想探望而沒能如願。他寫給陳木叔的詩有“死愧王紫芝,生愧徐霞客”的句子,我覺得慚愧,也不能忘懷。後何公升任六安州知州,我就出門往西遠遊。到雲南省後,看到官吏的名冊,而六安知州已經換人擔任;問東部來的人,又知道六安州已經被流寇攻破,心中更加憂慮。到晉寧州時,見到學師趙君,趙君是陸涼州人,當初從杭州轉到晉寧州任職,問後,知道是何公在杭州的故交,他説來就任時在與六安州隔江相對的地方打聽,得知何公因父母去世已經先回來了。後來我在雞足山大覺寺見到一個僧人,是何公的親戚,於是知道何公真的回來了,因父母去世而離任服喪,六安州城就被攻破了,到家也沒多久。

【原文】

十九日 何君復具餐於家,攜行李入文廟西廡,乃其姻劉君匏石讀書處也。上午,何君具舟東關外,拉餘同諸郎四人登舟。舟小僅容四人,兩舟受八人,遂泛湖而北①。舟不用楫②,以竹篙刺水而已。渡湖東北三裏,湖心見漁舍兩三家,有斷埂垂楊環之。何君將就其處,結樓綴亭,綰納湖山之勝,命餘豫題聯額,餘唯唯。眺覽久之,仍泛舟西北,二里,遂由湖而入海子。南湖北海,形如葫蘆,而中束如葫蘆之頸焉。湖大而淺,海小而深,湖名茈碧,海名洱源。東為出洞鼻,西為剸頭村,北為龍王廟,三面山環成窩,而海子中溢,南出而為湖。海子中央,底深數丈,水色澄瑩,有琉璃光穴從水底噴起,如貫珠聯璧,結為柱幃,上躍水面者尺許,從旁遙覷水中之影,千花萬蕊,噴成珠樹,粒粒分明,絲絲不亂,所謂“靈海耀珠”也。山海經謂洱源出罷谷山,即此。楊太史有泛湖窮洱源遺碑沒山間,何君近購得之,將為立亭以志其勝焉。從海子西南涯登陸,西行田間,入一庵,即護明寺之下院也。何君之戚,已具餐庵中,為之醉飽。下午,仍下舟泛湖,西南二里,再入小港,何君為姻家拉去,兩幼郎留侍,令兩長君同餘還,晚餐而宿文廟西廡。

【註釋】

①“遂泛湖”句:此水體明代稱浪穹海子,又稱寧湖、明河,即今茈碧湖。

②楫(jí):划船的短槳。

【譯文】

十九日 何君又在家備下飯,我帶着行李來到文廟西廂房,是他的姻親劉匏石君讀書的地方。上午,何君在東關外準備了船,拉我和他的四個兒子上船。船小,僅能容下四個人,兩張船共八個人,於是往北遊湖。船不用槳劃,只是用竹篙撐水就行了。往東北在湖中行三裏,湖心有兩三家漁舍,有斷埂垂楊環繞着,何君準備就在這個地方建蓋樓房,點綴亭閣,收覽湖光山色的美景,讓我預先題寫對聯匾額,我答應了。觀覽了很久,然後盪舟往西北行,二里,就從湖進入海子。南面是湖北面是海,像葫蘆形狀,而中部狹窄處猶如葫蘆的細處。湖大而水淺,海小而水深,湖名茈碧,海叫洱源,東邊出到洞鼻,西邊是剸頭村,

北邊是龍王廟,三面環山,形成深窩,而海水從其中溢出,往南流出去形成湖。海子中央,海底有數丈深,水色清瑩,放射出琉璃的光芒,洞穴從水底噴起,如一串串聯貫的珍珠美玉,結為水柱帷幕,往上躍出水面一尺多,從旁邊遙觀水中的影象,千花萬蕊,噴成珍珠樹,粒粒分明,絲絲不亂,是所説的“靈海耀珠”的景色。《山海經》説洱源發源於罷谷山,就是這裏。楊太史的《泛湖窮洱源》遺碑埋沒在山中,何君最近收購到,準備為碑立亭以標明這一佳境。從海子西南岸登陸,往西從田中走,進入一座庵,是護明寺的`下院。何君的親戚,已經在庵中準備了午餐,飯飽酒足。下午,仍然上船遊湖,往西南行二里,又駛入小港,何君被姻親家拉去,兩個小兒子留下來陪着,讓兩個大兒子和我一起返回,晚飯後住在文廟西廂房。

【原文】

二十日 何君未歸,兩長君清晨候飯,乃攜盒抱琴,競堤而東,再為九炁台①之遊。擬浴於池,而浴池無覆室,是日以街子,浴者雜沓,乃已。遂由新庵掬蛇口温泉,憩弄久之,仍至九炁台,撫琴命酌。何長君不特文章擅藻,而絲竹②俱精。就龜口泉瀹雞卵為餐,味勝於湯煮者。已而寺僧更出盒佐觴,下午乃返。西風甚急,何長君抱琴向風而行,以風韻弦,其聲泠泠,山水之調,更出自然也。

【註釋】

①九炁台:今名九氣台温泉,在洱源縣城東郊九氣台村,水温達76℃,可燙熟雞蛋。當地羣眾並從温泉溝道上刮取天生磺。村周圍今已成陸。真武閣今存,為大理白族自治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②絲竹:對絃樂器與竹製管樂器的總稱。

【譯文】

二十日 何君沒回來,兩個大兒子一清早就等候我吃飯,於是攜帶食盒,懷抱琴,往東走完湖堤,第二次去遊九炁台。計劃到池裏沐浴,但浴池沒有房屋覆蓋,這一天因為是街子天,沐浴的人很多,於是不去沐浴。就去新庵用手捧蛇口温泉,休息、玩耍了很久,仍然到九炁台,彈琴小飲。何君的長子不僅擅長文章詞藻,而且精通絃樂器、管樂器。就着龜口的泉水煮雞蛋作為午餐,味道比用水煮的好。不一會兒,寺裏的僧人又拿出食盒助酒,下午才返回。西風很急,何君的長子抱着琴迎風走,讓風來合弦,琴發出山水之音,更顯得自然。

【評析】

《遊茈碧湖日記》是崇禎十二年(1639)二月徐霞客遊茈碧湖逐日所記,見《滇遊日記七》。

茈碧湖在浪穹縣,因洱海發源於縣境,近代改名洱源縣。長堤將湖分為兩半,北為深海,有水溢出,稱洱源海;南為淺湖,水面較寬,稱茈碧湖。長堤為覽景遊憩的勝地,堤上有著名的九炁台温泉及真武閣點綴。徐霞客於二月十八、十九、二十連續三天暢遊茈碧湖,考察九炁台温泉,自然和人文皆有涉歷,可謂盡興,對茈碧湖的山光水色稱羨不已。“平湖浩然,北接海子,南映山光,而西浮雉堞,有堤界其中”,“四山環翠,中阜弄珠,又西子之所不及也”。這是徐霞客考察高原湖泊的典型例子,也是《徐霞客遊記》的寫景名篇。

從明末至今,茈碧湖縮小了不少,淺水區已全部成陸。用《徐霞客遊記》的翔實記錄與茈碧湖的現狀進行比較,可以探索該湖的變化情況。洱源被譽為“熱水城”,《徐霞客遊記》對該縣的温泉多有記載,近年洱源的温泉正逐步獲得開發。

遊記日記 篇8

在這個漫長的寒假裏,媽媽在網上訂購了幾張“上海野生動物園”的門票,我知道了高興得一蹦三尺高,第二天我們早早的起了牀,由爸爸開車,帶着我,媽媽,爺爺,奶奶和小弟弟一行6人;興致勃勃的前往上海野生動物園。大約行駛了兩個多小時,我們來到了動物園。

一進入動物園,我們首先進入遊覽車區,我們乘上車,與一羣活潑機靈的小動物和許多兇猛殘暴的猛獸來了一次零距離接觸,足足過了把動物癮。

動物園裏的動物可多了,有強壯的兇猛的獅子,有肌肉發達的`獵豹,有霸氣十足的老虎;有動作優美的孔雀,還有頭腦狡猾的狼。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看東北虎撲食。

來到撲食表演區,表演開始了,只見工作人員拎着一桶雞肉來到兩個操作處,我們一邊聽着介紹,一邊看着工作人員做準備工作。準備就緒,只見工作人員熟練的用鐵棒“噹,噹”敲了兩下鐵欄杆,頓時躺在裏面休息的五,六隻老虎個個打起精神,緩緩地走了過來,這時,工作人員利用操作枱把雞肉快速運到了木柱上。這麼高,老虎能吃到雞肉嗎?只見一隻老虎兩隻腳踩在一個突出的地方,用力向上一跳,巧妙的取下了肉。這時工作人員又把一塊雞肉放了出去,把肉停留在一個水池上空。另一隻東北虎,它抬起頭,撅起了屁股,最後縱身一躍,咬住了雞肉,那動作真是完美漂亮!

後來由於時間緊張,人又多,我們也只是走馬觀花的逛了一圈,就戀戀不捨的踏上歸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