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遊記日記彙總十篇

來源:文書谷 3.03W

時間過得真快,一天又將結束了,想必有很多難忘的瞬間吧,此時此刻我們需要寫一篇日記了。可是怎樣寫日記才能出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遊記日記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遊記日記彙總十篇

遊記日記 篇1

今天,陽光明媚、萬里無雲,真是個適合遊玩的好天氣。這樣的天氣,不去玩就太可惜了!我和爸爸媽媽商量了一下,決定去冠豸山。到了冠豸山,我興奮極了,一會兒拿着相機到處拍,一會兒到處跑,觀賞着冠豸山的奇觀:有的'像猴子,有的像鯉魚,有的像一扇門……真是太神奇了!順着山路走一小段,便到了碼頭。導遊告訴我們:“我們將乘船觀賞一段風景。”我們坐上了冠豸山遊艇。導遊告訴我們:“右邊的景觀叫鯉魚跳龍門,這條鯉魚已經跳了一半了,所以只能看到後半身。”我一看,不禁感歎一聲:“真像!”緊接着,我們看到了獅麪人身像、小三峽、彌勒佛的肚臍眼,以及著名的生命之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禁讓人驚歎不已。上了岸,我們沿着山路走了一小段,便到了“鯉魚背”,導遊跟我們説:“鯉魚背十分陡峭,一共分成三段,有360個台階,代表着連城人民對大家的360個祝福。

大家爬的時候要小心。”話音剛落,我便衝了出去。一開始很簡易,可是到了第二段就越來越陡,第三段則更是難以想象。好不容易爬了上去。一到上面,我的嘴巴就閉不下來了,真是忒美了!只見百丈石柱拔地而起,真像孫悟空的金箍棒!旁邊,孫悟空正向龍王歸還神針,聽説孫悟空好東西吃多了,太胖,翻不起筋斗了,只好買了一輛小轎車停在旁邊。嘻嘻!真是有趣極了!下了山,我們已經筋疲力盡了。不過,用了一點力氣,就換來了滿眼的好風景,真是值得呀!

遊記日記 篇2

大年九年級是個晴空萬里、天高雲淡的好日子!蔚藍的天空中,飄着幾朵白雲。我們一家三口再次來到聞名中外的黃山遊玩。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時間,終於到了黃山市。

我們來到黃山腳下,抬頭向上仰望,雄偉的黃山可真高啊!山頂直衝雲霄,給人一種朦朧縹緲的美感。聽導遊説,黃山海拔有1860多米高呢!能登上這麼高的山,一定有做神仙的滋味啦!山頂四周雲霧繚繞,浸沒在雲濤雪浪中。噢!光顧着讚美黃山了,其實最重要的`是攀登到頂峯,做真正的英雄。

一路上,我們看到了“仙人翻桌”“雙貓捕鼠”“仙人指路”“仙人曬鞋”“仙女彈琴”“天狗吞月”等。聽導遊説:“傳説鐵枴李一次喝老酒喝醉了,走到河邊,把鞋弄濕了,就脱下來放在石頭上,由於鐵枴李被上帝緊急召見,鞋子就遺落在那裏。時間一長,就變成了石頭!”……。這時,我想到,我們曾經學過一篇叫《黃山奇石》的課文呢!它是多麼神奇,千姿百態,令人叫絕,黃山的奇石真是第一奇———似人似物,似鳥似獸,形態各異的怪石。

我們繼續踏着步子,“一二一,一二一!”地向前趕路,我一會兒攀着鐵鏈上,一會兒手腳並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樣。走着走着,突然,一棵蒼勁挺拔,秀態驚人的千年連理鬆。其主幹直徑有2.5米,兩樹緊相依戀,宛如一對情侶相擁而立。十分引人注目,引來了許許多多的遊客。

黃山鬆的來歷也十分有趣哦!據説黃山鬆都長在800米以上的高峯上,而且枝葉很平,是因為那兇猛的巨風的作用。黃山上大約一年360天中有260多天是雲霧繚繞的。黃山鬆就能足夠吸收雲霧的水分而生長的。特別是懸崖峭壁里長得松樹極多,因為黃色鬆的根可以分泌出一種有機酸腐蝕石頭,這樣根就可以牢牢地長在石縫中,並且還可以吸取石縫中水分和營養而生長,若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很多巨大地石塊被黃山鬆的根一破兩半呢!

迎客鬆在我心目中印象最深,它是千年古鬆,破石而生。高20餘米,枝下主幹高25米,側枝伸出,似在展臂迎客,好像在我們的到來,使我禁不住向它打了個招呼:“哈羅!”

黃山的神奇景色真多,讓我驚奇不已,懷念不已!

遊記日記 篇3

這幾天我跟媽媽去北京玩,在去的路上,我媽媽領我上錯了車,我們只好晚一小時到,唉!原來媽媽也會有粗心的時候!

第一天,我們去了故宮,正好北京下起了傾盆大雨,雨中的故宮也是很美的。晚上我們去了中國兒童劇院,我們看的是《綠野仙蹤》,是俄羅斯藝術團演的。

第二天,我們本來要去長城的,因為雨大,沒有去長城,但我們去了中國古動物館,我的媽媽給我買了瞭解恐龍的套裝。看完古動物館,我們又去了中國天文館。我們首先看了傅科擺——它是用來證明地球自轉的儀器。後來又看了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地球、天王星……我覺得宇宙好大呀!晚上,我們去了南鑼鼓巷,我們今天玩的`很開心。

第三天早上我們四點出的門,為了去天安門廣場看國旗儀式,天上下着大雨,我們堅持看完了升國旗。看完升國旗,休息了一會,吃了一頓著名的北京烤鴨,我們就返程了。

遊記日記 篇4

人們都説:“海濱大道是汕尾市區一個好去處。”的確是呀!就讓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海邊大道的美麗吧!

當我們來到海濱大道,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條藍灰色的水泥路,在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的襯托下,給人一種賞心悦目的感覺。它長度很長,大約有1000多米;它寬度較寬,兩邊是人行道,中間是行車道,至少也有30多米吧。兩旁和中間都種着花草樹木。你看,那一棵棵排列整齊的椰樹,既像一頂頂綠色的大傘、又像一排排身穿軍裝的哨兵,日夜守衞着家鄉海濱。“大傘”下面,是一片碧綠的草坪。春天一到,彷彿一塊巨大的綠毯,上面還點綴着各色的鮮花,看着叫人舒服。

海濱大道的特點就是美不勝收。特別是從輪渡碼頭到羅馬廣場那一段。那裏有一個個漂亮的花圃,花圃裏五顏六色的'鮮花都在爭妍鬥豔,這一朵還沒謝,那一朵又開了。在這些漂亮的鮮花中,最令人喜歡的是美人蕉,紅的似火、黃的如金,百看不厭,可愛極了!羅馬廣場的正面是一幅棕色的大型浮雕,名叫《歲月鎏金》,上面刻着澎湃、馬思聰等有氣節的人物,還刻着媽祖、漁家姑娘等風俗文化。這些都是我們家鄉的驕傲。

啊,海邊大道是多麼美麗,我們家鄉是多麼可愛!可是,現在卻有些品行不正的人在搞破壞,使得現在的海濱大道不如以前那麼美麗了。如今我們市正在創建文明城市,所以,我們更要努力地去保護它、去美化它,“愛我家鄉,人人有責”。

遊記日記 篇5

20xx年8月12日星期日晴

今天,我們一家人踏上了去武隆的旅程。

過了涪陵,我們的車沿着烏江畫廊行駛。烏江的水,清幽碧綠,像仙女飄落在羣山中的.綠絲帶。兩岸的山,陡峭壯觀,好像天神發怒時從中間劈開一般,讓人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告別了這副天然的山水畫之後,就驅車前往芙蓉洞。

剛進入洞口,一股涼氣撲面而來,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五彩繽紛的地下宮殿。導遊説,芙蓉洞有五絕——“巨幕飛瀑”、“珊瑚瑤池”、“石花之王”“生命之源”“犬牙晶花池”。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珊瑚瑤池和巨幕飛瀑。走近珊瑚瑤池,就彷彿進入了傳説中的仙境。池面迷霧茫茫,似乎飄浮着一層仙氣,更給這個美麗的瑤池增添了一絲神祕感。池水清澈見底,水下的晶花彷彿是一簇簇水草,池中間有兩根潔白的石柱,猶如兩位妙齡仙女在裏面沐浴。我想:“仙女的浴池一定很高級,我也想去試一試。”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説:“你如果跳下去,浮起來絕對是冰塊兒了。”

巨幕飛瀑更是壯觀無比,彷彿是一片瀑布從天而降,令人讚歎不已,讓我立刻想到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芙蓉洞真不愧是世界珍寶哇!

遊記日記 篇6

初十日晨起飯於香山寺,雲氣勃勃未已,遂別慧庵行,西〔取南丹道去。〕隨龍溪半里,逾其北,即西門外街之盡外也。又半里,見又一溪反自西來,乃九龍之流散諸田壑,北經西道堂之前東折而來。龍溪又西流而合,兩水合於西街盡處,即從路下北入石穴而注於江。又半里,過西道堂,又西五里,過前小觀還所過石橋架於石壑間者,其水乃小觀所出之支也。過橋,西南有岐,即前小觀所來大路,從橋西直行,乃懷遠大道也。

直西行又三裏,望見西北江流從北山下一曲,蓋自郡西來,皆循江南岸行,而江深不可見,至是一曲,始得而見之。

江北岸之山,自宜山之西連峯至此,突而西盡,曰雞鳴山。其西之連峯,又從雞嗚後環而去者也。憶前從小觀來,誤涉水畦;既得大道後,即涉一石壑,有石架壑上,其下流水潺潺,深不可晰。又東二里,復過一石壑,其架石亦如之。今所過止東壑石橋一所,其西壑者,路己出其北,橋應在其南,但橋下北注之水,不知竟從何出,豈亦入穴而不可睹耶?

向疑二橋之水,一為小觀,一為九龍,以今觀之,當俱為小觀,非九龍也。於是兩界石山俱漸轉西北。從中塢行,又十里,有山中峙於兩界之間,曰獨山,峭削孤聳,亦獨秀之流也。獨山南有村數十家,在南山下,曰中火鋪。又西北一里逾土岡,復望見西北大江一曲,自西而東。又西北一里,直逼南界石山而行。路北則土阜高下,江北復石峯蜿蜒,路瀕南峯,江瀕北峯,而上山盤界其間,復不見江焉。是時山雨大至,如傾盆倒峽,溪流之北入江者,聲不絕也。又五里,兩界之中,又起石峯一支,路遂界其北,江遂界其南。雨雖漸止,而泥滑不堪着足,行甚蹇jiǎn通“艱”也。又三裏,轉南界石嘴,有泉一泓,獨止石窞間,甚澄碧。

其西有巖北向,前有大石屏門而峙,洞深五丈,中高外閟,後壁如蓮花,葉蕊層層相疊,而綴隙扁狹,可窺而不可入焉。又西北二里,南山後遜外攢,中開一宕北向,數家倚之,曰大峒堡。入而炊於欄,問:“洞何在?”曰:“在南山之背。從堡後南入峽,尚三四里而至,一曰大洞,一曰天門洞,有楚氓開墾其內焉。”蓋自堡北望之,則南峯迴環如玦,人至堡後,又如蓮瓣自裂,可披而入也。

過大洞堡,升降陂陀,又十里,逾土山而下,則江流自南而北橫天塹焉。其西岸即為懷遠鎮。時隨夫挑擔不勝重,匍匐不前,待久之而後渡。江闊半於慶遠,乃懷遠鎮之南江也。

其江自荔波來,至河池州東境為金城江,又南至東江合思恩縣西來水(今稱大環江),南抵永順北境入山穴中,暗伏屈曲數裏,而東出於永泰裏,又東北至中裏,經屏風而東,黃村、都田之水入焉。

又東北過此,又北而東五里,則北江自西北來合,〔為龍江焉。〕前謂自屏風山入穴者,訛也。

屏風未嘗流穴中,入穴處在永順司永泰裏之間,土人亦放巨板浮穴中下。由是觀之,永順司有三大流焉。此為北支;而司北五里者,又為都泥北支;司南與思恩府九司隔界者,為都泥南支。八峒、石壁之水,入金城下流可知。懷遠鎮在江之西岸,其北尚有北江即今小環江自思恩縣北中州來,與南江合於懷遠之下流,舟溯南江至懷遠而止。其上則灘高水淺,不能上矣。北江通小舟,三四日至中州。

是晚宿懷遠鎮之保正家,而送夫之取於堡中者,尚在其西土山上。蓋是處民供府縣,而軍送武差。

十一日晨起,保正以二夫送至安遠堡換兵夫,久之後行。於是石山遙列,或斷或續,中俱土山盤錯矣。西北五里,上土山,轉而北,已乃復西北升降坡隴,每有小水,皆北流。

共二十里,過中火鋪,又西北三裏,為謝表堡。其堡當土山夾中,一阜孤懸,惟前面可上,後乃匯水山谷,浸麓為塘,東西兩腋,亦水環之。堡在山上,數家而已。候夫久而行。又北逾一嶺,五里,有數十家在東山下,曰舊軍。

時已過午,貰酒一壺,酌於路隅石上。石間有小水亂(流)。其南一穴伏石窞下,噴流而出,獨清洌殊甚。又西北,塢中皆成平疇,望見西北石山橫列於前,共八里,循南界石峯之麓,於是與西北石山又夾而成東西塢。路由其中,轉向西行,逾一橫亙土脊,則此小水之分界也。由此西望,則羊角山灣豎於兩界之中,此叱石之最大者也。又西二里,抵德勝鎮之東營。時尚下午,候營目不至,遂自炊而食。既飯,欲往河池所,問相去尚五里。問韋家山、街南金剛山。

袁家山、街北獅子洞。

蓮花塘,諸俱在德勝。遂散步鎮間,還宿於東營。是日下午已霽,餘以為久晴兆;及中夜,雨復作。

十二日晨起,飯畢而雨不止。

令顧奴押營夫擔行李,先往德勝西營。餘入德勝東巷門,一里,折而北,半里,抵北山下。袁家山。過觀音庵,不入,由庵左自庵登山。有洞在山椒山巔也,其門南向,高約五丈,後有巨柱中屏,穿東西隙,俱可入,則稍下而暗。餘先讀觀音庵碑,雲庵後為獅子洞,故知此洞為獅子。

又聞之土人云:“袁家山有洞,深透山後。”窺此洞深杳,亦必此山。時洞外雨潺潺,山頂有玉皇閣,欲上索炬入洞,而閣僧適下山,其中無人。乃令隨夫王貴。下觀音庵索炬,餘持傘登山。

石磴曲綴石崖間,甚峻,數曲而上,則閣上為僧所扃,閣下置薪可為炬。餘亟取之,投崖下。歷崖兩層,見兩僧在洞口,餘疑為上玉皇閣僧也,及至,則隨夫亦在焉。僧乃觀音庵者,一曰禪一,一曰映玉,乃奉主僧滿室命以茶來迎,且導餘入洞者。

遂同之,更取前投崖下薪,多束炬入。遂由屏柱東隙,又北進數丈,則洞遂高拓,中有擎天柱、犀牛望月、鶯嘴、石船諸名狀。更東折數丈,則北面有光熠熠自上倒影,以為此出洞之所也;然東去尚有道杳黑,乃益張炬東覓之,又約五丈而止。

乃仍出北去,嚮明而投。

抵其下,則懸石巉岨,光透其上,如數月並引。餘疑,將攀石以登,忽有平峽繞其左而轉,遂北透出,其門北向,又在前所望透明之下也。出洞,南向攀叢崖而上,則石萼攢沓,如從蓮花族瓣上行,緣透明穴外過,又如垂簾隔幕也。南向上山頂,遂從玉皇閣後入,則閣僧已歸。登閣憑眺,則德勝千家鱗次,眾峯排簇,盡在目中也。仍從二導僧下山,〔折磴石崖間,凡數曲下,出〕過獅了洞前,下入觀音庵,謝滿室而別。

遂出,南半里,過德勝街,其街東西二里餘。

街方墟集為市。

雨中截街而南,又半里抵韋家山。從山之西麓攀級而登,崖懸峽轉,有樹倒垂其上,如虯龍舞空。上有別柯,從巖門橫架巨樹之杪,合而為一,同為糾連翔墜之勢。其橫架處,獨枝體穿漏,効仗耷希似雕鏤成之者。

巖門在上下削崖間,其門西向,前瞰樹杪,就隘為門。前有小台,石橫卧崖端,若欄之護險。再上,有觀音閣當洞門。由其右入洞,洞分兩支:一從閣後東向入,轉而南,遂暗,秉炬窮之,五丈而止,無他竇也;一從閣西東向入,下一級,轉而北,亦暗,秉炬窮之,十丈而止,亦無他竇也。大抵此洞雖嵌空,而實無深入處,不若獅子洞之直透山後。然獅子勝在中通,而此洞勝在外嵌,憑虛臨深,上下削崖,離披掩映,此為勝絕矣。觀音閣之左為僧卧龕,上下皆峭巖,僧以竹扉外障;而南盡處餘隙丈餘,亦若台榭空懸,僧亦將並障。餘勸其橫木於前,欄而不障以臨眺,僧從之。此僧本停錫未幾,傳聞此洞亦深透於後,正欲一窮,餘以錢畀之,令多置火炬以從,其僧欣然。

時有廣東客二人聞之,亦追隨入。及入而遍索,竟無深透之穴,乃止。

洞門下懸級之端,亦有一門,入之深不過四丈,而又甚狹,遂下山,山下雨猶潺潺也。仍半里,出德勝街之中,隨街西向行,過分司前。

向有二府,今裁革,以河池州同攝鎮事。

又一里,出德勝西街門,又西一里,有營在路北,是為德勝營。

往問行李,又挑而送至河池所矣。仍出至大路,稍西,遂從岐南過一小溪。半里,平原中亂石叢簇,〔分裂不一,〕中有瀦水一泓,〔澄無片草,〕石尖之上,亦有跨樹盤絡,如香山寺前狀。

〔石片更稠合,間以潭渚,尤奇。〕潭西又有一石峽,內亦瀦水,想下與潭通。其上則石分峽轉,不一其勝也。其南有石獨高而巨,僧結茅於上,是為蓮花庵,亦如香山寺前之梵室。

〔門就石隙,東西北俱小流環之,地較香山幽麗特絕。〕但僧就峽壁間畜豬聚穢,不免唐突冒犯靈區耳。

峽水之西,又有古廟三楹,扃而無人。前有庵已半圮,有木幾、巨凳滿其內,而竟無棲守。石虛雲冷,為之憮然,乃返。

北出大路,又西過一石樑,其下水頗小,自北而南,又東環蓮花庵之東,又西繞其前而南去,此乃南入南江之流也。

又西經一古台門,則路但磚甃,而旁舍寥落,不若德勝矣。

又西一里,入河池所非河池州邊,在今之宜山縣東門。

所有磚城,中開四門,而所署傾盡,居舍無幾,則戊午歲凶,為寇所焚劫,蕩為草莽也。德勝鎮皆客民,僱東蘭、那地土兵守禦,得保無虞;而此城軍士,反不能御而受燹(xiǎn兵火)。擔停於所西軍舍,穢陋不堪。乃易衣履至東街叩杜實徵,不在舍。返寓,之東門,實徵引至其書室,則所土阜上福山庵後楹也。庵僧窮甚,無薪以炊,仍炊于軍家軍户人家,移食於庵,並行李移入。下午,令顧僕及隨夫以書及軍符白告知管所揮使劉君,適他出,抵暮歸曰:“當即奉叩,以晚,須凌晨至也。”所城與所後福山寺,皆永樂中中使雷春所創,乃往孟英山開礦者。

十三日晨起欲謁劉君,方往市覓柬,而劉已先至。劉名弘勛,號夢予。饋程甚腆,餘止收其米肉二種。已而柬至,乃答拜其署,乃新覆茅成之者。商所適道,劉君曰:“南丹路大而遠,第土官家亂,九年冬,土官莫極因母誕,其弟婦入賀,奸之,乃第三弟妻也。於是與第四弟皆不平,同作亂。極遁於那地。後下司即獨山之爛上司,向為南丹所苦,十年九月間,亦乘機報憤,其地大亂。兩弟藉下司萬人圍南丹,極以那地兵來援,其三弟走思恩縣,四弟走上司,極乃返州治。十二月,收本州兵,執三弟於恩恩而囚之。今年春,郡遣戚指揮往其州,與之調解,三弟得不死,而四弟之在上司者,猶各眈眈也。下司路不通;與荔波行,路近而山險,瑤僮zhuàng即壯族時出沒。

思恩西界有河背嶺,極高峻,為畏途,竟日無人,西抵茅濫而後入荔波境,始可起夫去。

但此路須眾人,乃行。“先是,戚指揮以護送牌惠餘,曰:”如由荔波,令目軍房玉潔送。“蓋荔波諸土蠻素懾服於戚,而房乃其影,嘗包送客貨往來。劉君命房至,親諭之送,房唯唯,而實無行意,將以索重賄也。從署中望北山巖,如屏端嵌一粟。既出欲遊北山,有王君以柬來拜,名冕,號憲周。且為劉君致留款意。已劉君以柬來招,餘乃不遊北巖而酌於劉署。同酌者為王憲周、杜實徵及實徵之兄杜體乾,皆河池所學生也。

曾生獨後至。席間實徵言其嶽陳夢熊將往南丹,曰:“此地獨岧夫難,若同之行,當無宵人之儆jǐng”警“。”劉君命童子往招之,不至。餘持兩端,心惑焉。

十四日以月忌一種不吉利的日子:初五,十四,二十三,姑緩陳君行。

餘卜之,則南丹吉而荔波有阻。

及再佔,又取荔波。

餘惑終不解。乃出北門,為北山之遊。北山者,在城北一里餘;拾級而上者,亦幾一里。

削崖三層,而置佛宇於二層之上、上層之下。

出北門,先由平壑行,不半里,有亂石聳立路隅,為門為標,為屏為樑,為筍為芝,奇秀不一,更巧於蓮花塘、香山寺者。又北幾一里,北向陟山,危磴倚雲崖而上,曲折亦幾一里。進隘門,有殿宇三楹,僧以索食先下掩其扉,自下望之,以為不得入矣,及排之,則掩而不扃也。入其中,上扁為“雲深閣”,右扁有記一篇,乃春元即“春闈”貢士第一名董其英者,即所中人。

言嘗讀書此中,覓閣東音石,為置茅亭。今從庵來,覓亭址,不可得。而庵之西,凌削崖而去,上下皆絕壁,而絲路若痕。已從絕壁下匯水一坎,乃鑿堰而壅,壅者有滴瀝,從倒崖垂下匯之,以供晨夕而已。庵無他奇異,惟臨深憑遠,眺擥甚遙。南望多靈山在第二重石峯之外,正當庵前;西之羊角山,東之韋家山,則庵下東西兩標也。

徙倚久之,仍下山至所城北門外,東循大路行。已岐而東北,共一里,入壽山寺。亂石一區,水縱橫匯其中,從石巔構室三四處,以奉神佛,高下不一。

先從石端得室一楹,中置金仙。

其西則石隙南北橫墜,澄流瀦焉,若鴻溝之界者。

以石板為橋,渡而西,有側石一隊,亦南北屏列,其上下有穴如門。

又穿而西,有庵北向,前匯為塘,亦石所擁而成者。

庵後聳石獨高,上有室三楹,中置一像,衣冠偉然,一老人指為張總爺,而所中諸生皆謂之文昌像。餘於福山寺閲《河陽八景詩》,有徵蠻將軍張澡《跋》,謂得之壽山蘚石間,乃萬曆戊子閲師過此,則此像為張君無疑。以無文記,後生莫識,遂以文昌事之,而不知為張也。憑弔既久,西南一里,入所城東門,返福山寓。

令奴子買鹽覓夫於德勝,為明日行計。

餘作記寓中。已而杜實徵同其嶽陳生至,為餘覓夫,汝明日同為南丹行。是日午後霽,至晚而碧空如洗,冰輪東上,神思躍然。

註釋

初十日早晨起牀在香山寺吃飯,雲氣濃郁滾滾不停,於是辭別慧庵上路,向西取道去南丹州。順着龍溪走半里,越到溪北,就是西門外街的盡頭處。又走半里,見又有一條溪水反從西南流來,是九龍潭的水流散流在田間的諸條溝壑中,往北流經西道堂的前邊向東折後流來。龍溪又向西流去會合,兩條溪水在西街的盡頭處合流,立即從路下邊向北流入石穴中然後注入江中。又走半里,經過西道堂,又向西五里,走過從前去小觀時返回來經過的架在石壑間的石橋,橋下的水是小觀流出來的支流。過橋後,西南方有條岔道,就是從前由小觀來時的大路,從橋西頭一直走,是去懷遠鎮的大道。一直往西又行三裏,望見西北方江流從北山下轉了一道彎,大概是從府城西邊流來,我都是沿江南岸走,而江流深在谷底不可見,到了這裏拐了一個彎,這才得以見到它。江北岸的山,自宜山的西面峯峯相連延到此處,突立起來向西邊到了頭,叫做雞鳴山。它西面連接的山峯,又是從雞鳴山後面環繞而去的了。回憶從前從小觀來時,錯涉過水田;隨即找到大道後,馬上涉過一個石壑,有石橋架在壑谷上,橋下流水潺潺,深得不能看清楚。又向東二里,再經過一個石壑,它上邊架有石橋也如前邊一樣。今天所經過的只有東面石壑上的一座石橋,那在西面石壑的橋,路已經走到它的北面,橋應它南邊,但橋下往北流注的水,不知究竟從哪裏流出去,莫非也是流入洞穴中不能見到嗎?從前懷疑兩座橋下的水,一處是源於小觀,一處是九龍潭,按今天觀察的看,應當都是源於小觀,不是九龍潭。從這裏起,兩面的石山都漸漸轉向西北。從中間的山塢走,又是十里,有座山屹立在兩列山之間,叫獨山,峻峭陡削,獨自聳立,也是獨秀峯之類的山。獨山南邊有個數十家人的村莊,在南山下,叫中火鋪。又向西北走一里越過山岡,又望見西北方大江轉了一個彎,自西流向東。又向西北一里,直逼南面一列石山而行。路北是高低起伏的土阜,江北又有蜿蜒的石峯,路緊靠南峯,江緊靠北峯,而土山盤繞隔在其間,又看不見江水了。此時山雨猛降,如傾盆一樣倒入峽中,向北流入江中的溪流,響聲不絕。又走五里,兩列山之中,又聳起一座石峯,路便被隔在山北,江便被隔在山南。雨雖然慢慢停了,但泥地滑得不能落腳,行走非常艱難。又走三裏,轉過南面的石山嘴,有一亂泉水,獨獨停積在石坑間,十分澄澈碧綠。它西邊有個向北的巖洞,前邊有塊大石頭屏障樣矗立在洞口,洞深五丈,中間高外邊閉塞,後洞壁如蓮花,葉片花蕊一層層,相疊連綴,縫隙又扁又窄,可以窺視卻不能進去。又向西北二里,南山往後退進去,外邊聚在一起,中間開闊,一處向北的空地,幾家人依傍着它,叫大炯堡。進村在竹樓中燒飯,問道:“洞在哪裏?”答:“在南山山脊上。從堡後往南走入峽中,還有三四里便到了,一個叫大洞,一個叫天門洞,有楚地的百姓在峽內開荒種地。”從大洞堡北望過去,就見南峯迴繞如像玉塊,進到堡後、又如蓮花瓣自然裂開,可鑽進去。過了大洞堡,升降在山坡間,又走十里,翻過土山下走,就見江流自南往北橫流,成為天塹。江西岸就是懷遠鎮。此時隨行的腳伕挑擔子不能承受重擔,趴在地下不能前走,等了他很久然後渡江。江面寬度有慶遠府的一半,是懷遠鎮的南江。〔此江自荔波縣流來,流到河池州東境稱為金城江,又往南流到東江鎮會合思恩縣向西流來的江水,向南流抵永順司北境流入山間洞穴中,暗流潛伏曲曲折折幾裏,而後在東邊的永泰裏流出來,又向東北流到中裏,流經屏風山往東流,黃村、都田村的水流流入其中。又向東北經過此地,又流向北後轉向東五里,就有北江自西北流來會合,就是龍江了。從前認為自屏風山流入洞穴的看法,錯了。水在屏風山未曾流入洞穴中,流入洞穴之處在永順司永泰裏之間,當地人也放了大木板漂浮在洞穴中流下來。由此看來,加l項司有三大水流。這是北面的支流;而司城北邊五里的,又是都泥江北面的支流;司城南面與思恩府九司交界相隔的,是都泥江南面的支流。八桐、石壁村的水流,流入金城江下游可想而知。〕懷遠鎮在江的西岸,江北還有北江自思恩縣北面的總州流來,與南江在懷遠鎮的下游合流,船溯南江到達懷遠鎮便停下來。〔它的上游灘高水淺,不能上行了。北江通小船,三四天到達總州。〕這天晚上住宿在懷遠鎮的保正家中,可送行的腳伕要從軍營中差遣,這人還在西邊的土山上。原來此處民間應府縣的差,而軍人負責武差。

十一日清晨起牀,保正派兩名腳伕送到安遠堡換兵夫,很久後才上路。這裏石山遠遠排列,時斷時續,中間全是土山盤繞錯雜。向西北走五里,登上土山,轉向北,不久就又向西北上下在山坡土隴之間,常常有小溪,都是往北流。共二十里,路過中火鋪,又向西北三裏,是謝表堡。這座土堡正當土山相夾之中,一座土山孤懸着,只有前面可以上去,後面是水積在山谷中,浸着山麓成為水塘,東西兩側,也有水環繞着它。土堡在山上,只有數家人而已。等派夫等了很久才上路。又向北越過一道嶺,五里,有數十家人在東山下,叫舊軍。此時已過中午,買了一壺酒,在路旁的石頭上飲。巖石間有小溪亂流。溪南一個洞穴隱伏在石坑下,水流噴湧而出,顯得格外清冽。又往西北行,塢中全是平坦的田野,望見西北方石山橫列在前方,共八里,沿南面一列石峯的山麓走,在這裏與西北的石山又夾成東西向的山塢。路經由其中,轉向西行,越過一條橫亙的土山山脊,就是此處小溪的分界處了。由此向西望去,就見羊角山灣豎立在兩面羣山之中,這是羊狀巖石中最大的。又向西二里,抵達德勝鎮的東營。此時還是下午,等營中的頭目不見來到,便自己煮飯吃了。飯後,打算去河池所,問知相距還有五里。問知韋家山、〔街南是金剛山。〕袁家山、〔街北是獅子洞。〕蓮花塘,諸處都在德勝鎮。於是在鎮上散步,返回來住宿在東營。這天下午天已轉晴,我以為是長期天晴的徵兆;到半夜時,雨又下起來。

十二日早晨起牀,飯吃完但雨不停。命令顧僕押着營中的兵夫挑行李,先去德勝鎮西營。我進入德勝鎮東巷門,一里,折向北,半里,到達北山下。〔即袁家山。〕路過觀音庵,沒進去,由庵左從庵開始登山。有洞在山頂,洞口向南,高約五丈,後面有巨大的石柱屏風樣擋在中央,穿過東西兩邊的縫隙,都可以進去,只是稍下走就暗下來。我先讀過觀音庵的碑,説到庵後是獅子洞,所以知道此洞是獅子洞。又從當地人那裏聽説:“袁家山有山洞,深深穿透到山背後。”窺見此洞深遠,也必定是此山。此時洞外雨聲潺潺,山頂上有玉皇閣,打算上去找火把入洞,但閣中的僧人恰好下山了,閣中無人。於是命令隨行的腳伕〔叫王貴。〕下山去觀音閣要火把,我打着傘登山。石瞪曲曲折折點綴在石崖間,十分陡峻,拐了幾個彎上去後,就見閣上被僧人關鎖着,閣下放有柴火可以做成火把。我急忙取了柴火,把柴扔下山崖。經過兩層山崖,見兩個和尚在洞口,我懷疑是上邊玉皇閣的僧人,及走到時,就見隨行的腳伕也在其中。僧人是觀音庵的,一個叫禪一,一個叫映玉,是奉住持和尚滿室的命令拿着茶來迎接,並且領我進洞的和尚。於是隨同他們,再取來先前扔下山崖的柴火,多捆了些火把入洞。於是由屏風樣石柱東邊的縫隙,又向北走進去幾丈,就見洞高高拓展開,其中有擎天柱、犀牛望月、鶯嘴、石船諸般名稱與形狀。再向東摺進去數丈,就見北面有光影閃閃發亮從上方倒射進來,以為這裏是出洞的地方;然而向東去還有深黑的通道,就更加高舉火把向東找過去,又約走五丈便斷了。於是仍出來向北去,向着明亮處奔過去。到達那下邊,就見懸石高險阻隔,光線從那上邊透入,如同幾個月亮並排引進亮光。我疑惑,將攀巖石上登,忽然見有平坦的峽谷繞過它左邊轉出去,於是向北鑽出來,這裏洞口向北,又在先前望見的透進亮光之處的下邊了。出洞來,向南攀着成叢的石崖上登,就見石片攢聚雜沓,如像從成簇的蓮花花瓣上行走,沿透光的洞穴外走過,又如布簾下垂篩幕相隔了。向南上到山頂,就從玉皇閣後面進去,閣中的僧人卻已歸來了。登上樓閣憑眺,就見德勝鎮千家萬户鱗次櫛比,羣峯排列簇擁,全在眼中。仍跟隨兩個領路的僧人下山,曲折在石瞪山崖間,一共下走了幾個彎,出來經過獅子洞前,下山進入觀音庵,謝過滿室的人便告別了。

於是出庵來,往南半里,走過德勝街,〔此街東西長二里多。〕街上正在趕集。在雨中橫穿過街往南走,又行半里抵達韋家山。從山的西麓攀石階上登,山崖高懸山峽迴轉,有樹倒垂在山崖上,如屈曲的神龍飛舞在空中。上方有另外的樹枝,從洞口橫架在巨樹的樹梢上,合二為一,一同作出纏繞相連翔空下墜的姿態。那橫架之處,只有樹幹穿通,挖空剔竅,似雕鑿成的樣子。洞口在上下懸崖之間,洞口向西,前方俯矚樹梢,靠近險要之處闢為洞口。前邊有個小石台,石橫卧在石崖前端,好像欄杆一樣護着險要之處。再上走,有觀音閣擋在洞口。由它右邊入洞,洞分為兩個支洞:一個從閣後向東進去,轉向南,便暗下來,舉着火把窮究它,五丈後到了頭,沒有其他洞穴;一個從閣西向東進去,走下一個台階,轉向北,也暗下來,舉着火把窮究它,十丈後到了頭,也沒有其他洞穴。大抵此洞雖然嵌空了,可實際無深入之處,不如獅子洞一直穿透到山後面。不過獅子洞的優美之處在於中間相通,而此洞的優美之處在於外邊深嵌,憑臨虛空下臨深淵,上下是懸崖,散亂掩映,這算是絕頂優美之處了。觀音閣的左邊是僧人睡覺的石完,上下都是陡峭的巖石,僧人用竹門擋在外邊;而南邊的盡頭處剩下一丈多的空隙,也是如台榭一樣懸在空中,僧人也將一併擋起來。我勸他在前邊橫架木頭,建成欄杆而不是堵起來,以便憑眺,僧人聽從了這個意見。這個僧人原來也是停住在這裏不多久,傳聞此洞也是深深鑽透到後山,正打算去窮究一次,我拿錢交給他,命令他多購置些火把跟隨我進洞,這個僧人欣然領命。此時有兩個廣東的客商聽説此事,也跟隨着進洞。到進洞後四處搜索,竟然沒有通到深處的洞穴,只得停下來。洞口下方石階高懸的頂端,也有一個洞口,進洞後深處不超過四丈,而且又十分狹窄。於是下山,山下雨還在嘩嘩下着。仍是半里,出來到德勝街的中段,順着街道向西行,走過分司衙門前。〔從前設有兩個府,如今撤消了,由河池州共同代理鎮上的政事。〕又走一里,出了德勝鎮的西街門,又向西一里,有營房在路北,這是德勝營。去打聽行李,又挑了送到河池所去了。仍出來走到大路上,稍向西走,就從岔道向南涉過一條小溪。半里,平原中亂石成叢成簇,分離迸裂不一而足,其中有一亂積水,澄澈沒有一根草,石尖之上,也有橫跨的樹枝盤繞着,如香山寺前的形狀。石片更加稠密閉合,間或雜以水潭小洲,尤為奇異。水潭西邊又有一個石峽,裏邊也積着水,推想下邊與水潭相通。它上面就見山石分開峽谷轉向,其中優美之處不一而足了。它南邊唯獨有塊巖石又高又大,僧人在上面建了茅屋,這是蓮花庵,也像香山寺前的佛宇。庵門就着石縫建成,東、西、北三面都有小水流環繞着它,環境與香山寺比較,幽靜清麗特別優美。只是和尚就着峽谷的石壁在其間養豬積滿了污物,不免冒犯風光靈秀的地方了。峽中積水的西邊,又有三處古廟,鎖着無人。前邊有座寺庵已有一半坍塌,有木茶几、大木凳堆滿了庵中,可居然無人住守。石空雲冷,為此憂然惋惜,這才返回來。向北出到大路上,又往西過了一座石橋,橋下的水很小,自北流向南,又向東環繞在蓮花庵的東邊,又向西繞到庵前而後往南流去,這是向南流入南江的溪流。又向西經過一處古台門,就見道路全是磚砌的,但路旁房屋稀疏冷落,不如德勝鎮了。又往西一里,走入河池所的東門。周圍有磚牆,中間開有四道城門,可所衙倒塌光了,居民的房屋不多,是戊午年年成歉收,被盜賊焚燒搶劫,蕩為荒地了。〔德勝鎮都是客居的百姓,僱東蘭州、那地州的土司兵守衞,得以保證未出意外;但此城是軍士駐守,反而不能抵禦而受到兵火的破壞。〕把擔子停放在所西的軍營中,污穢簡陋不堪。於是換了衣服鞋子到東街去叩見杜實微,不在屋中。返回寓所,走到東門,實徽領到他的書房中,就是所衙土山上福山庵的後殿了。庵中僧人極為窮困,沒有柴火煮飯,仍在軍户人家煮好飯,搬到庵中進食,連同行李也搬入庵中。下午,命令顧僕及隨行的腳伕拿着信及兵符去告知管理此所的指揮使劉君。恰好劉君出門去了,到傍晚時歸來,説:“應當馬上來看望,因為天晚了,必須明天凌晨來了。”[所城與所後的福山寺,都是永樂年間(1403一1424)去孟英山開礦的宦官雷春創建的。〕

十三日早晨起牀後想去拜見劉君,正要前往市上找柬貼,而劉君已先來到。〔劉君名叫弘勛,別號夢予。〕饋贈的路費十分豐厚,我只收下他的米肉兩種東西。不久柬貼來到,就到他的官署去答拜,官署是新近用茅草覆蓋成的。商議所走的道,劉君説:“去南丹州的路大而遠,只是土司家中出變亂,〔崇禎九年冬天,土司莫極因為母親過生日,他的弟媳入府賀壽,莫極姦污了她,是三弟的妻子。三弟因此與四弟都不平,共同作亂。莫極逃跑到那地州。後來,下司即獨山州的.爛土司,從前被南丹州害苦了,崇禎十年九月間,也乘機報仇,那一地區大亂。兩個弟弟從下司借來一萬人圍攻南丹州,莫極率那地州的兵前來救援,他的三弟逃奔思恩縣,四弟逃到上司,莫俊這才返回州城。十二月,聚集了本州的兵馬,在思恩縣逮捕了三弟後把他囚禁起來。今年春天,府中派遣戚指揮使前去南丹州進行調解,三弟得以不死,但在上司的四弟,還各自虎視耽耽。〕去下司的路不通;經由荔波縣走,路近但山險,瑤人憧人時常出沒。思恩縣西部邊界上有個河背嶺,極高峻,是艱險可怕的道路,終日無人,往西走到茅濫然後進入荔波縣境內,才能徵用腳伕前去。但這條路必須人多才能走。”這之前,戚指揮使把護送牌惠贈給我,説:“如果經由荔波,令目軍房玉潔相送。”原來荔波縣本地的諸蠻族素來懾服於姓戚的,而姓房的是他的影子,曾經包送客貨往來。劉君命令房玉潔來,親自告訴他送行,姓房的是是是的,可實際上沒有送行的意思,將以此索取厚重的賄賂。從官署中遠望北山的巖洞,如屏風上頭嵌着一顆小米。出來後想去遊北山,有個王君拿了柬貼來拜見,〔名叫冕,別號叫憲周。〕並且為劉君傳達了挽留款待的意思。不久劉君送柬貼來招喚,我於是不去遊北巖而在劉君的官署中飲酒。一同飲酒的是王憲周、杜實微及實微的兄長杜體乾,都是河池所的學生。姓曾的儒生是後來才到。酒席上實微講起他的岳父陳夢熊將前去南丹州,説:“此地獨有蠢人難,如果與他同行,將無須防備壞人。”劉君命令一名兒童去招喚他,不來。我徘徊在兩可之間,心中疑惑。

十四日因為是月忌日,姑且讓陳君推遲上路。我就此事占卜,是去南丹州吉利而走荔波縣有阻撓。到第二次占卜時,又是取道荔波縣。我的疑惑始終解不開。於是走出北門,去北山遊覽。北山,在城北一里多處;沿石階上登,也將近一里。懸崖三層,而在第二層之上、上層之下建了佛寺。出了北門,先經由平坦的壑谷前行,不到半里,有亂石聳立在路旁,如像門面、標杆,如像屏風、橋樑,如像竹筍、靈芝,奇秀不一,更比蓮花塘、香山寺的巧妙。又向北近一里,向北登山,高險的石瞪斜靠在入雲的山崖上,由此上登,曲曲折折也將近一里。走進隘門,有殿宇三處,僧人因為去找食物先下山去掩上了寺門,從下邊望去,以為不能進去了,到推門時,原來是虛掩着卻沒上鎖。進入寺中,上方的匾是“雲深閣”,右邊的匾寫有一篇記文,是春元董其英撰寫的,〔就是所中的人。〕説曾經在這裏邊讀書,在閣東找到音石,為此建了座茅草亭。現在從庵中來,尋找亭址,找不到。但寺庵的西邊,凌駕在懸崖上走去,上下都是絕壁,而絲線一樣的路如石痕似的。不久從絕壁下走。一坑積水,是鑿壩攔堵而成的,有水滴從倒懸的石崖上滴下來,積成水塘以供早晚用水而已。庵中無其他奇異之處,唯有面臨深淵憑眺遠方,眺望得非常遠。遠望南方的多靈山在第二重石峯之外,正在庵前;西面的羊角山,東面的韋家山,則如庵下東西兩面的座標了。

徘徊了很久,仍下山來到所城的北門外,往東沿大路行。不久岔向東北,共一里,走入壽山寺。亂石一片,水縱橫流淌積在其中,在巖石頂上建了三四處小屋,以供奉神佛,高低不一。先在巖石頂上找到一間小屋,中間放着佛像。它西邊有石縫南北橫向下陷,澄澈的清流積在其間,好似鴻溝分界的樣子。用石板作為橋,渡到西面,有一隊側立的巖石,也是南北向屏風樣排列着,它上下有洞穴如門一樣。又穿到西邊,有座向北的寺庵,前邊積水成塘,也是巖石圍抱而成的。庵後聳立的巖石獨自高聳,上邊有三間屋子,中間放着一尊塑像,衣冠華美,一個老人説是張總爺,可所中的眾儒生都説它是文昌帝君像。我在福山寺讀過《河陽八景詩》,有個徵蠻將軍張澡跋,在萬曆戊子年(萬曆十六年,1588)閲兵經過此地,説是在壽山長滿苔醉的巖石間找到此像,那麼此像無疑應是張君。由於沒有文字記載,後輩無人認識,便把它當文昌帝君來侍奉,卻不知是姓張的了。憑弔了很久之後,向西南一里,進入所城的東門,返回福山寺寓所。命令奴僕去德勝鎮買鹽找腳伕,為明天上路做準備。我在寓所中作日記。隨即杜實微同他岳父姓陳的儒生來,為我找腳伕,決定明天一同上路去南丹州。這天午後晴開,到晚上便碧空如洗,明月躍上東方,神思敏捷躍然紙上。

練習和答案

遊記日記 篇7

餘與仲昭兄遊天台,為壬申(1632年)三月。至四月二十八日,達黃巖,再訪雁山。覓騎出南門,循方山十里,折而西南行,三十里,逾秀嶺,飯於巖前鋪。五里,為樂清界,五里,上盤山嶺。西南雲霧中,隱隱露芙蓉一簇,雁山也。十里,鄭家嶺,十里,大荊驛。渡石門澗,新雨溪漲,水及馬腹。五里,宿於章家樓,是為雁山之東外谷。章氏盛時,建樓以憩山遊之屐即供遊客棲息,今旅肆旅館寥落,猶存其名。

二十九日 西入山,望老僧巖而趨。二里,過其麓。又二里,北渡溪,上石樑洞。仍還至溪旁,西二里,逾謝公嶺。嶺以內是為東內谷。嶺下有溪自北來,夾溪皆重巖怪峯,突兀無寸土,雕鏤百態。渡溪,北折裏許,入靈峯寺。峯峯奇峭,離立滿前。寺後一峯獨聳,中襲一璺wèn裂縫,上透其頂,是名靈峯洞。躡千級而上,石台重整,洞中羅漢像俱更新。下飯寺中。同僧自照膽潭越溪左,觀風洞。洞口僅半規,風蓬蓬出射數步外。遂從溪左歷探崖間諸洞。還寺,雨大至,餘乃赤足持傘溯溪北上。將抵真濟寺,山深霧黑,茫無所睹,乃還過溪東,入碧霄洞。守愚上人精舍在焉。餘覺其有異,令僮還招仲昭,亦踐流而至,恨相見之晚,薄暮,返宿靈峯。

三十日 冒雨循流,西折二里,一溪自西北來合,其勢愈大。渡溪而西,溯而西北行,三裏,入淨名寺。雨益甚,雲霧中仰見兩崖,重巖夾立,層疊而上,莫辨層次。衣履沾透,益深窮西谷,中有水簾谷、維摩石室、説法台諸勝。二里,至響巖。巖右有二洞,飛瀑罩其外,餘從榛荊棘莽中履險以登。其洞一名龍王,一名三台。二洞之前,有巖突出,若露台然,可棧而通也。出洞,返眺響巖之上,一石側耳附峯頭,為“聽詩叟”。又西二里,入靈巖。自靈峯西轉,皆崇巖連幛,一開而為淨名,一璺直入,所稱一線天也;再開而為靈巖,疊嶂迴環,寺當其中。

五月朔七年級 仲昭與餘同登天聰洞。洞中東望圓洞二,北望長洞一,皆透漏通明,第峭石直下,隔不可履。餘乃復下至寺中,負梯破莽,率僮逾別塢,直抵圓洞之下,梯而登;不及,則斫木橫嵌夾石間,踐木以升;復不及,則以繩引梯懸石隙之樹。梯窮濟連接以木,木窮濟以梯,梯木俱窮,則引繩揉樹,遂入圓洞中,呼仲昭相望而語。復如法躡長洞而下,已日中矣。西抵小龍湫之下,欲尋劍泉,不可得。踞石磧而坐,仰視回嶂逼天,峭峯倒插,飛流掛其中,真若九天曳帛者像天上掛下的綢練。西過小剪刀峯,又過鐵板嶂。嶂方展如屏,高插層巖之上,下開一隙如門,惟雲氣出沒,阻絕人跡。又過觀音巖,路漸西,巖漸拓,為犁尖,復與常雲並峙,常雲南下,跌而復起,為戴辰峯。其跌處有坳,曰馬鞍嶺,內谷之東西分者,以是嶺為界。從靈巖至馬鞍嶺凡四里,而崇巒屼嵲,應接不暇。逾嶺,日色漸薄崦嵫yān zī太陽西下。二里,西過大龍湫溪口,又二里,西南入宿能仁寺。

八年級日 從寺後塢覓方竹,無佳者。上有曇花庵,頗幽寂。出寺右,觀燕尾泉,即溪流自龍湫來者,分二股落石間,故名。仍北溯流二里,西入龍湫溪口。更西二里,由連雲嶂入,大剪刀峯矗然立澗中,兩崖石壁回合,大龍湫之水從天下墜。坐看不足亭,前對龍灘,後揖剪刀,身在四山中也。出連雲嶂,逾華巖嶺,共二里,入羅漢寺。寺久廢,卧雲師近新最近重新修葺之。卧雲年八十餘,其相與飛來石羅漢相似,開山巨手也。餘邀師窮頂,師許同上常雲,而雁湖反在其西,由石門寺為便。時已下午,以常雲期之後日,遂與其徒西逾東嶺,至西外谷,共四里,過石門寺廢址。隨溪西下一里,有溪自西來合,即凌雲、寶冠諸水也,二水合而南入海。乃更溯西來之溪,宿於凌雲寺。寺在含珠峯下,孤峯插天,忽裂而為二,自頂至踵,僅離咫尺,中含一圓石如珠,尤奇絕。循溪北入石夾,即梅雨潭也。飛瀑自絕壁下激,甚雄壯,不似空濛雨色而已。

九年級日 仍東行三裏,溯溪北入石門,停擔於黃氏墓堂。歷級北上雁湖頂,道不甚峻。直上二里,向山漸伏,海嶼來前,愈上,海輒逼足下。又上四里,遂逾山脊。山自東北最高處迤邐即曲折連綿而來,播分散為四支,皆易石而土。四支之脊,隱隱隆起,其夾處匯而成窪者三,每窪中復有脊,南北橫貫,中分為兩,總計之,不止六窪矣。窪中積水成蕪草生之地,青青彌望滿眼,視野所及處,所稱雁湖也。而水之分墮於南者,或自石門,或出凌雲之梅雨,或為寶冠之飛瀑;其北墮者,則宕陰諸水也,皆與大龍湫風馬牛無及雲。既逾岡,南望大海,北瞰南閤之溪,皆遠近無蔽,惟東峯尚高出雲表。餘欲從西北別下寶冠,重巖積莽,莫可寄足。復尋舊路下石門,西過凌雲,從含珠峯外二里,依澗訪寶冠寺。寺在西谷絕塢中,已久廢,其最深處,石崖回合,磴道俱絕。一洞高懸崖足,斜石倚門。門分為二,軒豁透爽,飛泉中灑,內多芭蕉,頗似閩之美人蕉;外則新籜tuò竹筍之皮高下,漸已成林。至洞,聞瀑聲如雷,而崖石回掩,杳不可得見。乃下山涉溪,回望洞之右脅,崖捲成罅,瀑從罅中直墜,下搗於圓坳,復躍出坳成溪去。其高亞龍湫,較似壯勝,故非宕山第二流也。東出故道,宿羅漢寺。

初四日 早,望常雲峯白雲濛翳,然不為阻,促卧雲同上。東逾華巖二里,由連雲嶂之左,道鬆洞之右,躋級而上,共三裏,俯瞰剪刀峯已在屐底。一里,山回溪出,龍湫上流也。渡溪,過白雲、雲外二廬,又北入雲靜庵。菴廬與登山徑,修整俱異昔時,卧雲令其徒採筍炊飯。既飯,諸峯雲氣倏盡,仲昭留坐庵中,餘同卧雲直躋東峯。又二里,漸聞水聲,則大龍湫從卷崖中瀉下。水出絕頂之南、常雲之北,夾塢中即其源也。溯水而上,二里,水聲漸微。又二里,逾山脊。此脊北倚絕頂,南出分為兩支,東支為觀音巖,西支為常雲峯,此其過脈處也。正脊之東為吳家坑。其峯之回列者,近為鐵板嶂,再繞為靈巖,又再繞為淨名,又再繞為靈峯,外為謝公嶺而盡。脊之西,其坑即龍湫背。其峯之回列者,近為龍湫之對崖,再繞為芙蓉峯,又再繞為凌雲,又再繞為寶冠,上為李家山而止。此雁山之南面諸峯也。而觀音、常雲二峯,正當其中,已伏杖履下,惟北峯若負扆然,猶屏立於後。北上二里,一脊平峙,狹如垣牆,兩端昂起、北頹然直下,即為南閤溪橫流界,不若南面之環互矣。餘從東巔躋西頂,倏躑躅聲大起,則駭鹿數十頭也。其北一峯,中剖若斧劈,中則石筍參差,亂崖森立,深杳無底。鹿皆奔墮其中,想有隕死亡塹者。諸僧至,復以石片擲之,聲如裂帛,半響始沉,鹿益啼號不止。從此再西,則石脊中斷,峯亦漸下,西北眺雁湖,愈遠愈下。餘二十年前探雁湖,東覓高峯,為斷崖所阻,懸綆繩索而下,即此處也。昔歷其西,今東出其上,無有遺憾矣。返下雲靜庵,循溪至大龍湫上,下瞰湫底龍潭,圓轉夾崖間,水從卷壁墜潭,躍而下噴,光怪不可迫視。遂逾溪西上,南出龍湫之對崖,歷兩峯而南,其嶺即石門東,羅漢之西,南出為芙蓉峯,又南下為東嶺者也。芙蓉峯圓亙特立,在羅漢寺西南隅。既至其下,始得路。東達於寺,日已西,仲昭亦先至矣。

初五日 別卧雲出羅漢寺,循溪一里,至龍湫溪口。凡四里,逾馬鞍而下。北望觀音峯下,有石璺wèn裂口若門,層列非一。仲昭已前向靈巖。餘挾一僮北抵峯下,循樵路西轉二里,直抵觀音、常雲之麓,始知二峯上雖遙峙,其下石壁連亙成城。又循崖東躋裏許,出石璺之上,叢木密蔭,不能懸裂,皆可捫而通也。璺外一峯特起,薄齊片雲,圓頂拱袖,高若老僧巖,嚴若小兒拱立。出路隅,居多吳氏,有吳應嶽者留餘餐。餘挾之溯溪入,即絕頂所望吳家坑溪也,在鐵板、觀音之間。欲上溪左黃崖層洞,崖在鐵板嶂之西,洞在崖之左,若上下二層者。抵其下,不得上,出其上,洞又在懸崖間,無可下也。乃循崖東行,又得一石璺,望其上,層疊可入,計非構木懸梯不能登。從此下一小峯,曰鶯嘴巖,與吳別。東過鐵板嶂下,見其中石璺更大,下若有洞流而成溪者。亟溯流入,抵洞下,亂石窒塞,而崖左有路直上,鑿坎懸崖間,垂藤可攀。遂奮勇上,衣礙則解衣,杖礙則棄杖,凡直上一崖,復橫歷一崖,如是者再,又棧木為橋者再,遂入石璺中。石對峙如門,中寬廣,得累級以升。又入石門兩重,仰睇其上,石壁環立,青天一圍,中懸如井。壁窮,透入洞中。洞底日光透處有木梯,猱升像猿一樣爬上其上,若樓閣然。從閣左轉,復得平墟大丘,後即鐵板嶂高列,東西危崖環繞,南面石璺下伏,軒敞回合,真仙靈所宅矣!內有茅屋一楹,虛無人居。隙地上多茶樹,故坎石置梯,往來其間耳。下至溪旁,有居民。遂越小剪刀峯而東,二里,人靈巖,與仲昭會。

初六日 挾靈巖僧為屏霞嶂之遊。由龍鼻洞右攀石罅上,半里,得一洞甚奇。又上半里,崖穹路絕,有梯倚崖端,蓋燒炭者所遺。緣梯出其上,三巨石橫疊兩崖間,內覆石成室,跨其外者為仙橋。其室空明幽敞,蔽於重巖之側,雖無鐵板嶂、石門之奇瑰攢合,而幽邃自成一天。復透洞左上,攀藤歷棧,遂出屏霞嶂之中層,蓋龍鼻頂也。崖端亦寬塏kǎi地勢高而乾燥可廬建房,後嶂猶上倚霄漢,嶂右有巖外覆,飛泉落其前。由右復攀躋崖石,幾造嶂頂,為削石所阻。其側石隙一縷,草木緣附,可以着足,遂隨之下。崖間多修藤垂蔓,各採而攜之。當石削不受樹,樹盡不受履處,輒垂藤下。如是西越石岡者五重,降升不止數裏,始下臨絕澗,即小龍湫上游也。其澗發源雁頂之東南,右即鐵板,左即屏霞,二嶂中墜為絕壑,重崖虧蔽,上下無徑,非懸綆不能飛度也。入澗,踐石隨流,東行裏許,大石橫踞澗中,水不能越,穴石下搗,兩旁峭壁皆鬥立,行者路絕。乃縛木為梯升崖端,復縋zhuì用繩向下吊入前澗下流,則橫石之下,穹然中空,可樹十丈旗。水從石後建瓴下注,匯潭漾碧,翛xiāo然無拘無束的樣子沁人。左右兩崖,俱有洞高峙。由此而前,即龍湫下墜處也。餘兩次索劍泉,寺僧輒雲:“在龍湫上,人力鮮達。”今仍杳然,知淪沒已久。欲從此橫下兩峯,遂可由仙橋達石室,乃斫木縛梯,盤絕峴者數四,俯視獨秀、雙鸞諸峯,近在屐底。既逼仙橋,隔崖中斷,日已西,疲甚,乃返覓前轍,復經屏霞側石室返寺,攜囊過淨名,投宿靈峯。

初七日 溯寺前溪,觀南碧霄岡,軒爽高闊開朗無他奇。又三裏,西轉,望真濟寺在溪北塢中。是溪西由斷崖破峽而來,峽南峯為“五馬朝天”,崢嶸尤甚。兩旁逼仄石蹊,內無居民,棘茅塞路。行裏許,甚艱,不可窮歷。北過真濟寺,寺僻居北谷,遊屐旅遊者足跡不到。寺右溯小溪三裏,登馬家山嶺,路甚峻。登巔,望雁頂稜簇如蓮花狀,北瞰南閤,已在屐底。飛舄而下即飛奔而下,舄音xì鞋的通稱。四里餘,得新庵,弛擔於中,溯南閤溪,探宕陰諸勝。南閤溪發源雁山西北之箬ruò裊嶺,去此三十餘里,與永嘉分界。由嶺而南,可通芙蓉,入樂清;由嶺而西,走楓林,則入甌郡道也。溪南即雁山之陰,山勢崇拓,竹木蓊茸,不露南面嶻嵲態。溪北大山,自箬裊迤邐而來,皆層崖怪峯,變換闔闢,與雲霧爭幻,至閤而止。又一山北之溪,自北閤來會,俱東下石門潭。門內平疇千畝,居人皆以石門為户牖窗,此閤所由名,而南北則分以溪也。南閤有章恭毅宅,西入有石佛洞、散水巖、洞仙巖諸勝。北閤有白巖寺舊址,更西有王子晉仙橋為尤奇。餘冒雨窮南閤,先經恭毅宅,聚族甚盛。溯溪五里,過犁頭庵,南即石佛洞,以路蕪不能入。西十里至莊塢,夾溪居民皆葉姓。散水巖在北塢中,石崖橫亙,飛瀑懸流,巖左登嶺有小庵。時暮雨,土人留宿莊塢,具言洞仙院之勝。

初八日 雨未止。西溯溪行三裏,山澗愈幽。隨溪轉而北,又二里,隔溪小徑破雲磴而入。東渡溪從之,忽峯迴溪轉,深入谷中,則煙巒歷亂。峯從莊塢之後連亙至此,又開一隙,現此瑰異。執土人問之,曰:“此小纂厝cuǎn cuò擺設也,洞仙尚在其外大溪上流。”復出而渡溪,裏許。有溪自東來入,即洞仙塢溪矣。渡大溪,溯小溪東上,其中峯巒茅舍,與前無異。洞仙即在其內崖,倚峯北向,層篁huáng竹林翳之。乃破莽躋石隙而入,初甚隘,最上漸寬。仍南出莊塢,東還犁頭庵,終不得石佛洞道。遂出過南閤,訪子晉仙橋,在北閤底尚二十里。念仲昭在新庵甚近,還晤庵中。日已晡,竟不及為北閤遊,東趨大荊而歸。

註釋及翻譯

我和族兄徐仲昭遊天台山時,是壬申年(崇禎五年,1632)三月。到四月二步八日,抵達黃巖縣,又第二次遊雁宕山。找到馬後從縣城南門騎馬出發,沿方山行十里,轉向西南行,三十里,翻越秀嶺,在巖前鋪吃飯。走五里,進入樂清縣境內,又走五里,登上盤山嶺。西南邊的雲霧之中,隱隱約約地露出一簇荷花似的山峯,那就是雁宕山。走十里,名鄭家嶺,又走十里,名大荊騷。渡過石門澗,因剛下過雨、溪水猛漲,水淹到馬腹。又走五里,在章家樓住宿,章家樓在雁宕山的東外谷。章家興盛的時代,專門建樓給登山的遊客休息,如今旅館空虛,店鋪衰落,只有章家樓的名稱還照舊保存。二十九日往西進雁宕山,眺望着老僧巖朝前趕。行二里,經過老僧巖山麓。又行二里,往北渡過溪水;登上石樑洞。從石樑洞又返回到溪旁,往西走二里,翻越謝公嶺。謝公嶺以內被稱為東內谷。嶺下有一條從北邊流來的溪水,溪水兩岸全是重疊的巖石和奇形怪狀的石峯,峯巖光禿禿地高聳着,上面連一寸泥土也沒有,但卻像雕刻過一樣千悠百態。渡過溪水,往北轉,走一里多,進入靈峯寺。一座座奇異陡峭的山峯,各自獨立地佈滿寺前。寺後一座山峯單獨聳起,山峯正中裂開一道縫隙,往上通到峯頂,這就是靈峯洞。踏着千級石階而上,石台十分整齊,洞中的羅漢塑像都更新過了。從靈峯洞下到靈峯寺中吃飯。同僧人沿照膽潭越到溪水左岸,去觀覽風洞。風洞口只是半圓形,洞內的風蓬蓬地吹出洞數步之外。於是沿着溪水左岸一一地探尋崖上的各個洞穴。返回靈峯寺後,下起了大雨,我便光着腳撐起傘溯溪水往北上。快要到真濟寺時,山谷深邃,雲霧濃黑,茫然一片,什麼也看不見,於是返回來走到溪水東面,進入碧霄洞,高僧守愚的精舍就在這裏。我覺得守愚不同常人,讓僕人回去叫徐仲昭來,他也踩着水而來,與守愚有相見恨晚之感d將近傍晚時,返回靈峯寺住宿。

三十日冒雨沿溪流走,往西轉二里,一條溪水從西北流過來匯合,水勢越加大了。渡過溪流往西走,又溯溪流往西北行,三裏,進了淨名寺,雨更加大了,抬頭看籠罩在雲霧中的兩邊山崖,重重巖石相對而立,層層往上疊起,但分不清層次。衣服鞋子都濕透了,卻更要往深處去窮究西谷,谷中有水簾谷、維摩石室、説法台等名勝。走了二里,來到響巖。響巖右邊有二個洞,飛流的瀑布罩住了洞門,我從叢密的荊棘荒草中冒險攀登。兩個洞一個叫龍王洞,另一個叫三台洞。在兩洞的前面,有塊突出的巖石,像露天的舞台一樣,可以從棧道上過去。走出洞後,返回的路上眺望響巖上面,有一塊石頭像人側着耳朵貼在峯頭上,取名為“聽詩史”石。又往西走二里,進入靈巖寺。從靈峯寺往西轉,一路都是高大的巖石連成屏障,屏障裂開的第一處是淨名寺,有一條縫隙徑直深人進去,所以稱為一線天;屏障裂開的第二處就是靈巖寺,層巒疊嶂迴旋環繞,靈巖寺位於正中。

五月七年級日徐仲昭和我一同登上天聰洞。在洞中往東望去有兩個圓洞,往北望去有一個長洞,都是透亮通明的洞,只是洞壁陡峭地直立而下,道路隔絕,無法行走。我於是又下到靈巖寺中,扛起梯子往草叢中穿行,率領僕人從另一道山塢越過去,直達圓洞下面,搭起梯子就往上登;梯子到不了洞口,就砍來樹枝橫插在巖石夾縫中,再踩着樹枝而上;還是沒到洞口,就用繩索把梯子吊上來,懸掛在石縫中的樹上。爬完梯子就踩着樹枝而上,樹枝踩完了又爬梯子,梯子、樹枝都不能用了,則把繩索拴掛到樹上,拉着繩索攀登,終於進到了圓洞中,呼喚徐仲昭,兩人相望而語。我又用同樣的方法登入長洞後才下山,已經到中午了。往西走到小龍揪下面,想探尋劍泉,沒有找到。盤坐在沙石堆上,抬頭仰望,迴旋高峻的險峯逼近天際,陡峭的山峯往下倒插,飛流懸掛在峯巒上,真像從九天之上飄曳而下的絲帛。往西走過小剪刀峯,又經過鐵板嶂。鐵板嶂呈方形,伸展如同屏風,高高地插在層疊的巖石上面,下面裂開一道像門一樣的縫隙,只有雲氣在縫隙中出沒,人跡斷絕。又從觀音巖經過,道路漸漸往西去,巖壁漸漸拓開,這是犁尖峯,還是和常雲峯並排峙立。從常雲峯往南下,地勢下跌後再次高起,名戴辰峯。下跌處有山坳,名馬鞍嶺,雁宕山東、西內谷的區分,就是以馬鞍嶺為界。從靈巖寺到馬鞍嶺一共四里路程,但高大的山巒卻聳立不斷,讓人應接不暇。越過馬鞍嶺,太陽漸漸西下。走二里,往西經過大龍漱溪口,又走二里,往西南進入能仁寺住宿。

八年級日順着能仁寺後的山塢尋找方竹,沒有好的。往上去有曇花庵,很幽靜。從寺右出來,觀覽燕尾泉,燕尾泉就是從大龍揪流來的溪水,分成二股落入石中,所以取名燕尾。又往北溯流走兩裏,往西進入大龍漱溪口。再往西走二里,順連雲嶂進去,大剪刀峯矗然聳立在澗中,兩邊山崖石壁環繞,大龍漱的水從天而降。坐在不足亭中環視周圍,前面正對大龍揪,後面拱起大剪刀峯,我置身在四周羣山的包圍中了。走出連雲嶂,翻越華巖嶺,一共走了二里,進入羅漢寺。羅漢寺荒廢了很久,卧雲法師最近才使它煥然一新。卧雲有八十多歲了,他的相貌和飛來石羅漢相似,是雁宕山的開山巨手。我邀約法師一齊窮究山頂,法師答應一同登常雲峯,因為雁湖反而在羅漢寺西,從石門寺去更為方便。此時已是下午,便把登常雲峯的日子定在後天,然後和法師的徒弟往西越過東嶺,來到西外谷,一共走了四里,經過石門寺遺址。順着溪水往西下一里,有一條溪從西邊流來匯合,就是凌雲寺和寶冠寺的溪流了,兩股溪水匯合後往南流入海。於是又溯從西邊來的溪水行走,在凌雲寺住宿。凌雲寺建在含珠峯下,含珠峯獨自插入雲天後,忽然又裂開成兩峯,裂隙從頭到腳,相隔僅咫尺寬,其中含着一塊像珠一樣圓的石頭,顯得特別奇妙絕倫。沿溪水往北走進石夾縫,就是梅雨潭了。飛瀉的瀑布從險峻的陡壁上往下衝擊,氣勢十分雄偉壯觀,和雨色迷茫的景緻並不相似啊。

九年級日仍然往東行三裏,溯溪流往北進人石門寺,把行李擔停放在黃氏墓堂。沿着石階一級一級地往北登雁湖頂,道路不算很陡。一直往上走了二里,對面的山漸漸低伏,海中的小山浮現在前面。越往上走,海就離腳下越近。又往上走了四里,終於翻過山脊。山從東北邊最高處曲折連綿地往西延伸,分為四道支脈,都由石山變成土山。四道支脈的山樑,隱隱約約隆起,支脈與支脈之間形成三處窪地,每處窪地中又有山脊,從南向北橫貫,把窪地從中間一分為二,總起來計算,不止六處窪地了。窪中積着水,形成叢草繁生的地方,視野所到之處,一片青翠碧綠,這就是所説的雁湖。雁湖往南分流下墮的水,有的從石門寺流出,有的從凌雲寺的梅雨潭流出,有的形成寶冠寺的飛瀑;往北分流下墮的水,則是雁宕山北面的各條溪水,都和大龍漱的水風馬牛不相及。翻過山岡後,往南眺望大海,往北俯瞰南閣溪,遠近都沒有任何遮擋,唯有東峯還是高出天外。我想往西北另找一條路下寶冠寺,但巖石重疊、荒草茂密,完全沒有落腳的地方。又尋找原路下到石門寺,往西經過凌雲寺,沿含珠峯往外走二里,順着山澗去探訪寶冠寺。寶冠寺在西谷深塢中,已經荒廢了很久,山塢最深處,崖石環繞,石階和道路都沒有。一個洞高高地掛在懸崖腳下,傾斜的巖石緊靠洞門。門分成兩邊,高大、寬闊、透亮、清爽,瀑布從其中飛灑而下。內有很多芭蕉,形狀很像福建省的美人蕉;外面則有剛剛長出的竹筍,高高低低地已經漸漸地形成竹林。來到洞口,只聽到瀑布聲如雷灌耳,但洞中崖石曲折掩蔽,又很深,什麼也看不見。於是下山,渡過溪水,回頭眺望洞的右側凹處,崖石翻卷,形成裂縫,瀑布從裂縫中垂直墜落,往下衝向圓形的.坳地,然後又從坳地中躍起,形成溪水流去。瀑布的高度亞於大龍揪,但比較起來,這瀑布壯觀處似乎更勝一籌,所以不能説只是雁宕山第二瀑布。從原路往東出去,在羅漢寺住宿。初四日一清早,遠看常雲峯上白雲茫茫,什麼也看不清楚,但卻不因此而止步不前,催促卧雲一同登山。往東越過華巖走了二里,便從連雲嶂的左側、道鬆洞的右側,踏着石階往西上,一共上了三裏,俯瞰剪刀峯,已經在腳底。走一里,山巒迴旋,溪水流出,這是大龍揪的上游。渡過溪水,經過白雲廬和雲外廬,又往北進入雲靜庵。雲靜庵、白雲廬、雲外廬以及山路都修整過,和從前不一樣了。卧雲叫他的徒弟採來竹筍做飯。吃過飯後,各山峯上的雲氣突然散盡,徐仲昭留在靜雲庵中休息,我和卧雲一同直上東峯。又上了二里,漸漸聽到水聲,是大龍揪從卷崖中往下瀉落,大龍漱水從雁宕山絕頂南面、常雲峯的北面流出,兩峯之間的山塢就是它的發源地。溯大龍揪水而上,二里,水聲漸漸微弱。又走二里,越過山脊。這道山脊北靠雁宕山絕頂,南面分成兩支延伸,東邊的一支是觀音巖,西邊的一支是常雲峯,這裏正是兩支山脈分開延伸的地方。正中山脊的東部是吳家坑。那回環繞列的山峯,近處是鐵板嶂,第二層環繞處是靈巖寺,再繞出去是淨名寺,再繞去又是靈峯寺,最外層盡頭處是謝公嶺。山脊西部,那坑凹處就是大龍漱背後,那回環繞列的山峯,近處是與大龍揪相對的山崖,第二層環繞處是芙蓉峯,再繞出去是凌雲寺,又再繞為寶冠寺,最後到李家山為止。這些就是雁宕山南部眾山峯的概貌。而觀音巖和常雲峯,正好位於羣峯之中,都已經低伏在我的杖下、腳下了,只有北峯像帝王背靠的屏風,仍然屏立在後面。往北上三裏,一座山脊平行峙立,狹窄得如同一道牆,兩端高高昂起,北面像崩塌一樣地直落下去,就是南閣溪橫着流過去的分界,不像南面那樣迴環交錯。我從東頂往西頂攀登,突然響起一陣來回走動的聲音,原來是受到驚駭的幾十頭鹿。鹿羣北邊有一座山峯,像被斧頭從中剖開一樣,中間是參差不齊的石筍,亂石林立、崖壁陰森,深邃得看不到底。鹿羣全向其中奔下去,想來有的鹿跌進了塹溝中。眾僧人來到,又用石片扔下去,只聽到響起一陣如同布帛撕裂的聲昔,好一陣才沉靜下去,鹿羣更加不住的啼鳴。從這裏再往西走,石脊就從中斷開了,山峯也漸漸地低下去,往西北眺望雁湖,距離越遠、位置就越低。我二十年前探尋雁湖,往東尋找高峯,被斷絕的崖壁阻止,於是墜着繩索而下,墜下來的地方就是這裏。從前遊歷了雁湖西部,這一次往東出到雁湖高處,再也沒有遺憾了。往下返回靜雲庵,順溪流走到大龍揪邊,往下俯視揪底的龍潭、圓圓地環繞在山崖夾縫之間,水從卷壁上墜入潭中,騰躍、噴灑着水花而下,光怪陸離,不能近看。於是越過溪水往西走,往南出到大龍揪正對的山崖上,越過兩座山峯往南走,那座嶺就是石門寺東邊,羅漢寺西邊,往南伸出去形成芙蓉峯,再往南延伸為東嶺的山嶺。芙蓉峯圓圓地聳立在羅漢寺西南邊。來到芙蓉峯下,才有正路。往東走到羅漢寺時,太陽已經偏西,徐仲昭也先回到寺中了。

初五日和卧雲告別後出了羅漢寺,沿着溪岸走一里,來到大龍揪溪口。一共走了四里,越過馬鞍嶺,然後下去。往北遠望觀音峯下,石壁上裂出像門一樣的石隙,層層排列,不止一道。徐仲昭已經朝前去靈巖寺了。我帶着一個僕人往北來到觀音峯下,沿着砍柴的小路往西轉二里,直達觀音峯、常雲峯的山腳,才知道這兩座山峯雖然山頂遙遙對峙,但山腳的石壁卻是連貫的,如同一道牆壁。又順着崖壁東面往上攀登了一里多,走出到石隙上面,林木叢生、樹蔭密蔽,不能往下看。崖壁頂有塊如同蓋子高舉一樣的巨石,巨石上面和磨石一樣平滑,而下面四周都是空的。在巨石上面坐了很久,又往下沿着石縫往裏走,崖壁上層層裂開的石縫,都可以摸索着走通。石縫外面有一座山峯挺拔聳立,逼近雲層,山峯形狀為圓頂拱袖,有老僧巖那麼高,很像一個拱手而立的小兒。出到路邊,有很多姓吳的人家住在這裏,有個叫吳應嶽的留我吃飯。我拉着他一齊溯溪流往裏走,就是在絕頂上遠遠看到的吳家坑溪,位置在鐵板嶂和觀音巖之間。我準備攀登溪水左岸的黃崖層洞,黃崖位於鐵板嶂西,洞在黃崖左側,像分成上下兩層一樣。來到崖下,上不去,從崖上出去,洞又懸掛在崖壁間,沒有路下去。於是順崖往東行,又找到一道石縫,仰望石縫年面。層層疊疊的可以深入,但估計不搭木懸梯就上不去。從這裏下一座小峯,名鶯嘴巖,和吳應嶽告別。往東經過鐵板嶂下,看見其中的石縫更大,下面好像有溪水從洞中流出來。我急忙溯流往裏走,來到洞下,亂石堵塞,但左邊的巖壁有路直直上去,是鑿在崖壁間的石坎,扯着藤條可以攀登。於是奮勇往上攀登,衣服礙事就脱掉衣服,手杖礙事就扔掉手杖,凡是直上一道崖,就又橫穿一道崖,像這樣走了兩回,又兩次穿過橋一樣的棧道,於是才進到石縫中。兩旁的巖石好像門相對,當中很寬廣,能夠一順着層疊的石階攀登。文往裏穿過兩道石門,抬頭斜視上面,石壁環形聳立,圍住一塊青天,中間像深陷的井。走完石壁,穿入洞中。洞底陽光透亮的地方有木梯,像猿猴似地從木梯爬上去,如同登樓閣一樣。從洞左邊轉過去,又到了平緩的大丘,後面是高高聳列的鐵板嶂,東西兩面陡崖環繞,南面石縫遍佈的巖石低伏,山丘寬大開闊,曲折盤旋,真是神仙居住的好地方啊!裏面有一排茅屋,空空的沒人居住,空地上有很多茶樹,所以鑿石坎搭梯子,往來於石洞、山丘之間。下到溪旁,有人居住了。於是翻越小剪刀峯往東走,二里,進靈巖寺,與徐仲昭會合。

初六日邀約靈巖寺的僧人去遊屏霞嶂。從龍鼻洞右邊攀越石縫而上,半里,看到一個很奇妙的洞。又上半里,崖壁高聳道路斷絕,有梯子靠着崖邊,大概是燒炭人留下來的。爬梯子走到崖上,三塊巨石橫着層疊在兩座山崖之間,內部搭石成屋,跨在外部的是仙橋。石屋空曠明亮、幽靜寬敞,隱蔽在重疊的巖石側邊,雖然不如鐵板嶂、石門那樣聚集了奇麗的景色,但幽靜深遠,自成一片天地。又穿洞往左上,攀援藤條,越過棧道,就出到屏霞嶂的中層,大概是龍鼻洞頂。崖端也很寬闊,地勢高而乾燥,可以建房居住,背後的屏霞嶂仍然往上連接雲天,屏霞障右有巖石往外覆蓋,瀑布落在巖石前面。從右邊又攀登崖石,快到屏霞嶂頂時,被陡峭的巖石所阻攔。巖石側邊有一縷石縫,草木順着石縫生長,可以落腳,於是從石縫下去。崖壁間懸掛着很多長藤蔓草,都能夠抓採和拉扯。當行到巖石陡峭而沒有樹、沒有樹則無法落腳的地方時,就垂掛着藤蔓而下。像這樣往西穿越了五重石岡,升降了不止數裏,才下到最深的澗中,就是小龍揪上游。澗水發源於雁宕山頂東南,右邊是鐵板嶂,左邊是屏霞嶂,兩嶂之中墜陷為十分陡峻的壑谷,重重疊疊的崖壁掩蔽了山谷,上下都沒有路,如果不用繩索懸空而度就無法穿越。進入澗中,踩着巖石隨水流走,往東走了一里左右,一塊巨石橫擋在澗中,水流不過去,直搗石下的洞穴,兩旁的峭壁都陡直地聳立着,行人無路可走。於是捆紮樹木作為梯子爬上崖端,又墜到巨石前面的澗水下游,而橫擋溝澗的巨石下面,中間是十分高大的空洞,可以樹立十丈高的旗幟。水從巨石背後居高臨下地往下傾注,彙集成碧波盪漾的深潭,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氣勢給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覺。左右兩邊的崖壁上,都有洞高高對峙。從這往前走,就是小龍揪落下去的地方。我兩次尋求劍泉,寺中的僧人總是説:“在龍揪上面,人力很少能到達。”這次仍然杳無音信,知道已經消失了很久。準備從這裏橫穿兩座山峯而下,就可能經過仙橋到達石室,於是砍樹木捆成梯子,四次盤旋陡峯,俯視獨秀、雙鶯等峯,近在腳下。已經離仙橋很近了,被隔着的山崖從中斷開,太陽已偏西,感到十分疲勞,於是尋找原路返回,又從屏霞嶂側邊經過石室返回靈巖寺,攜帶行李過了淨名寺,到靈峯寺投宿。

初七日溯靈峯寺前的溪流而上,觀賞南碧霄岡,岡高大開闊,沒有其它新奇的地方。又走三裏,往西轉,看到真濟寺位於溪北的山塢中。這條溪從西邊沿斷崖破峽流來,峽谷南面的峯名“五馬朝天”,山勢顯得特別高峻。峽谷兩邊的小路十分狹窄,谷中沒人居住,荊棘茅草堵塞道路。走了一里左右,走得非常艱難,不能一一窮究峽谷風光。往北過真濟寺,寺位於偏僻的北面山谷中,遊人的足跡很少去到。從寺右溯小溪走了三裏,攀登馬家山嶺,山路很陡。登上嶺頂,遙望雁宕山頂峯巖石稜角分明,簇擁成蓮花形狀,往北俯瞰南閣,已經落在腳下了。腳步飛快地下山,四里多,到一座新庵,把行李放在庵中,溯南閣溪而上,探訪雁宕山北面的各處勝景。南閣溪發源於雁宕山西北的答裊嶺,距離這裏三十多裏,和永嘉縣分界。沿嶺往南去,可以通到芙蓉,進入樂清縣境,沿嶺往西去,從楓林走,則是去温州府的路。溪水南邊就是雁宕山的北面,山勢高聳開拓,竹林樹木茂密,但顯不出山南面那種高峻的形態。溪水北邊的大山,從答裊嶺曲折連綿地延伸過來,都是層崖疊石和奇異之峯,山勢分開合攏、變化莫測,和雲霧競相爭奇,一直到南閣而止。雁宕山北面還有一條溪水,從北閣流來與南閣溪會合後,一齊往東流下石門潭。石門內有上千畝平整的良田,住在這裏的都把石門作為門户,這就是“石門”名稱的來由,而南北則是以溪水劃分。南閣有章恭毅宅,往西深入有石佛洞、散水巖、洞仙巖等名勝。北閣有白巖寺舊址,再往西有王子晉仙橋,尤為奇特。我冒雨窮盡南閣,先過章恭毅宅,聚居這裏的家族十分興盛。溯溪走五里,經過犁頭庵,往南就是石佛洞,因道路荒草叢生而不能進去。往西走十里到莊塢,住在溪流兩岸的人都姓葉。散水巖在北邊塢中,石崖橫貫,瀑布懸空飛流,往巖左登上嶺,有座小庵。此時天色已晚,又下雨,當地人留我住在莊塢,詳細地談論洞仙院的勝景。

初八日雨沒停。往西溯溪走了二里,山澗越來越深。尾隨溪流轉向北走,又二里,溪對岸有條小路,穿過直通雲霄的石階深入進去。往東渡過溪從小路走,忽然山峯環繞、溪水倒流,往裏進到山谷中,則是雲煙籠罩的山巒凌亂分散。山峯從莊塢背後連綿不斷地延律到這裏,又敞開一道空隙,顯現出這瑰麗奇異的景色。拉住當地人詢問,當地人説:“這裏名小纂借,洞仙院還在小纂膺外的大溪上游。”又走出去渡過溪流,走了一里左右,有條小溪從東邊流來匯合,就是洞仙塢的溪流了。渡過大溪,溯小溪往東上,溪谷中峯巒茅屋掩映,和先前沒有什麼不同。洞仙院就在溪谷內崖壁上,背靠山峯、面向北,被層層的竹林掩蔽着,於是穿越雜草,從石縫中攀登而上,石縫一開始很狹窄,最上面漸漸寬闊。仍然往南出到莊塢,往東返回犁頭庵,最終沒有找到去石佛洞的路。於是從犁頭庵出來,經過南閣,詢問王子晉仙橋,得知在北閣底,還有二十里路程。想到這裏離徐仲昭所在的新庵很近了,就回庵和他相會。天色已黃昏,最終沒來得及去遊北閣,往東奔赴大荊騷然後返程。

遊記日記 篇8

海南遊的第一天,我們來到了“玉帶灘”,既然有沙灘,那就説明有大海。哦耶耶耶,第一天就能看大海,值了!呵呵!

看大海之前,不如和你講講玉帶灘吧。玉帶灘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形狹長的沙灘半島,位於海南博鰲。玉帶灘全長8.5公里,地形地貌酷似澳大利亞的黃金海岸和墨西哥的坎昆,在亞洲區可謂僅此獨有。你不得不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邊是萬泉河、九曲江、龍滾河三江出海,一邊是南海的波濤洶湧,而細細長長的`玉帶灘就靜靜地橫卧其間。一條窄窄的、長長的沙灘,千百年來任憑河、海沖刷,穩穩當當地卧於二者之間,你説,這不是奇蹟嗎?遠處漁船星星點點,近處海鷗起起落落,正是一幅絕妙的南海風情畫。玉帶灘前不遠處,有一個多塊黑色巨石組成的岸礁,屹立在南海波浪之中,那便是“聖公石”。傳説它是女媧補天時,不慎潑落的幾顆礫石,此石乃有神靈,選中這塊風水寶地落定於此。千百年來,任憑風吹浪打,一直和玉帶灘廝守相望。當時,我站在玉帶灘上,面向大海,但見煙波浩渺的南中國海一望無際,層層白浪撲向腳下,可真是享受呢。

是吧,非常美!如果你去了,肯定會説:“哇!好美!媽媽,快給我拍照!” 嘻嘻……不信?去了就知道了!

遊記日記 篇9

9月11日 星期日 晴轉多雲

一清早,我就叫醒了爸爸媽媽,讓他們帶我去野生動物園。已經記不清這是我第幾次去了,反正我就是喜歡親近大自然,喜歡動物們。按照順序我們先參觀了步入區,頑皮的金絲猴、可愛的大熊貓、狡猾的鱷魚、憨厚的大象、漂亮的羊駝、靈動的長頸鹿...我還和動物們來了次親密接觸,騎了温順的駱駝,餵了活潑的袋鼠,哈哈,太開心了。爸爸看我玩得有些忘形,故意考我,“你知道黑猩猩、袋鼠和犀牛的英文嗎?”哼,盡挑難的問。“Chimpanzee, Kangaroo, Rhinoceros.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看着爸爸目瞪口呆的樣子,我抿嘴笑了,心想:讓你小看我!我可是考出了少兒通用英語三星口語的。

我們選擇乘坐投喂車進入猛獸區,整個過程可謂是驚心動魄。熊區,一隻大黑熊擋住了去路,見我們不給吃的,直接撲上來把着車子,肥大的熊掌、長長的.指甲就在我的眼前。幸好車子上的鐵網夠牢固,它趴了一會覺得沒意思,就跳下車去。儘管這樣,還是把我嚇出一身冷汗。到了虎區,我們投餵了一隻活雞。就看見一隻猛虎從遠處飛快地衝過來,直撲投喂口,一口咬住雞肚子,立刻之前還在拼命掙扎的公雞垂下了腦袋。我不由地感歎:百獸之王,當之無愧!

遊記日記 篇10

公園的早晨真美呀!

小樹穿上了綠色的新衣服,在微風的吹拂下演奏着動人的音樂“沙沙,沙沙沙”,小草也跳着快樂的舞蹈。春風吹過,湖面上蕩起了美麗的波紋,一層層像魚鱗一樣。遠處有一座小橋通往湖心小島,島上綠樹環繞,鳥語花香。湖上有一座美麗的亭子,沒在朝陽的`照耀下格外美麗。

人們都不在家睡懶覺了,紛紛出來鍛鍊身體。有的人在跑步,有的人在唱歌,有的人在練太極,還有的人在練劍。看,那裏有兩位小朋友正向我們跑來,他們在老爺爺旁邊停下來,看他練劍嗎,那一招一式,真是精彩呀!湖邊的柳樹下,叔叔阿姨正唱着動聽的歌曲,在歌聲的伴奏下,還有人練起了太極拳。

公園的早晨真熱鬧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