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63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

説課的內容是九義教材第四冊P106~P108《統計》。

2、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統計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統計思想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學大綱,把統計知識作為國小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的簡單分析,讓學生早些掌握一些統計的思想方法,既有利於提高應用所學知識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社會的聯繫,又能使學生從部分數據出發,經過分析從中找出規律,逐步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經歷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掌握處理數據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結構

分析教材內容可以看出,本節課包含四個知識的內容。即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收集現在(二年級)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把入學以及現在的體重情況統一填寫到同一個統計表中;整理、分析表內信息回答簡單的問題。但從本地學生情況實際出發,以及條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對教材內容進行了略微的調整,將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改為統計本地區天氣情況,也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按照教材的邏輯性將知識整合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中。

4、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運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學習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完成簡單的複合式統計圖。

(2)情感目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結合實例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5、教學重點是:體驗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

6、教學難點是:能對數據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多媒體設置生活情境引入法。藉助計算機這一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結合日常生活中鮮活的實物、實例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實際操作發現法。讓學生親身參與測量體重的活動中,通過小組交流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數據,為教學增添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説學法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積極組織學生人人蔘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着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通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四、説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通過獎勵笑臉人來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要善於觀察、積極思維,參與體驗,逐漸領會怎樣學習的方法。

(二)複習鞏固,目標轉化。

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繫,為本課知識的學習作出鋪墊。

(三)自主學習,合作研討。

通過多媒體課件學生自己演示,主動探究;教師引導,師生共同探知。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根據收集的數據製作出不同形式的複式統計表。通過學生的獨立探究,使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並利用生生對話,相互啟發,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交流促發展。

(四)嘗試遷移,拓展延伸。

本節課制訂了一個評價量規,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四個小組,在上課過程中,根據各小組的參與情況進行獎勵,獎品是一個笑臉,貫穿整堂課。一是給學生營造一個競爭、協作的氛圍,二是當本節課結束時作為評價各小組的一個依據,並暗含着又一個生活中的統計,當進行評價時,學生提出:可以統計各組的笑臉的多少,作為評價標準。笑臉人變成了統計的對象,使學生感受到統計這一知識無處不在,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通過這一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間和機會。

(五)教師小結,激勵評價。

本課設計讓學生通過的學習,在內心感受到統計知識與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時,與信息技術的結合,也使學生體會到了隨着電腦的普及,電腦在生活中的用途越來越大,在學習中可以經常用到電腦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通過圍繞測量體重的主題進行資料收集、分析資料、形成假設等活動,培養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從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現、分析、推理等實踐能力。通過師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開展各種靈活多樣的研究活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2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叫xxx,來自xxxx學校。如果用一句話表達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斷地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斷地參與中感受並收穫着。今天同樣希望我的表現能得到在座各位的認可。

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49~51頁。

一、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訣求商是數學計算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整個計算領域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本單元,是學習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着重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用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表內乘除法的計算技能解決一些簡單和稍複雜的涉及乘、除運算的實際問題。

本節課中,教材通過一幅學生熟悉的“快樂的節日”的主題圖,引出要用除法計算的實際問題。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使學生體會求商的計算是解決問題的需要,用乘法口訣求商是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同時溝通了乘法與除法之間的聯繫。

二、學情分析:

在表內除法(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利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方法,所以讓學生利用7、8、9的乘法口訣再來求商,從方法上來講,學生不會有什麼困難,但是這要建立在學生已經對乘法口訣基本熟練的基礎上。另外,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一個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進行的,對該類問題的熟練解決也是本課教學成敗的關鍵。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利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方法。

2、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進行除法的求商計算。

3、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使學生熟練應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難點:

運用已有知識與經驗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四、教法和學法的設計:

1、教法:

學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針對這一事實,教學本節課時,我採用“鞏固舊知、導入新課——情境創設、激發興趣——自主發現、方法探究——趣味故事、強化練習”的教學方法,在師生交流互動中完成教學任務。

2、學法:

在學法上,讓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使每個孩子都參與到活動中去。通過“情境學習,自主探究,小組交流,總結匯報”4個環節,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口算卡片。

六、教學流程:

(一)根據以上的教法學法,本課設計瞭如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二)、引導發現,探索新知

(三)、趣味練習,鞏固新知

(四)、總結歸納,交流體會。

複習環節設計了3道練習題,首先是開火車口算,並隨機讓學生回答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接下來是用7、8、9的乘法口訣填空及齊背7、8、9的乘法口訣,從而揭示課題,這節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繼續學習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板書課題時請學生一起書空,並齊讀。

【以舊引新,通過知識的遷移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為下面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二)、引導發現,探索新知

第二個環節是引導發現,探索新知

首先創設情境:學習新課之前,老師想問問同學們,你們最喜歡過什麼節日呢?根據學生回答六一兒童節,然後我説,是啊,六一兒童節是專屬於你們的快樂節日,快瞧,有一些同學們已經開始為慶祝自己的節日做準備啦,這時

出示快樂的節日主題圖並提問,他們在做什麼呢?學生觀察彙報後接着説,這些同學們遇到了一些困難,想請大家幫幫忙,你們願意嗎?孩子們肯定會積極響應,繼而出示思考題:

(1)根據圖上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2)用什麼方法計算呢?

(3)怎樣列式呢?

(4)結果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有了問題,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案。於是我讓學生通過充分地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後再進行小組交流合作學習。

學生一幅圖一幅圖地自主彙報發現的問題,解決的方法,所列算式及求商使用的乘法口訣,教師隨機板書。當學生解決了“平均每行掛幾面?”這個問題後,教師有意識地改變條件:若掛7行,平均每行又能掛幾面呢?學生彙報後請學生認真觀察56÷8=7和56÷7=8這兩個算式,提問你發現了什麼?通過觀察,學生彙報被除數相同,除數和商調換了位置,而且它們都是用了七八五十六這一句口訣算出商的並初步感知一句乘法口訣可以計算2道除法算式。

解決主題圖包含的所有問題後,教師進行小結: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與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一樣,就是想乘法口訣。

【創設了“六一”節佈置教室這樣的數學問題情境,經過引導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活動,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基本方法。】

這是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把解題過程與求商方法清晰完整地展現,有利於學生歸納總結,加深記憶。

(三)、趣味練習,鞏固新知

過渡語設計:兒童節不只是小朋友們喜歡過的節日,就連森林裏的動物寶寶們也喜歡過呢!幾隻動物寶寶們也在為節日做準備呢,不過,它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怎麼辦呢?因為學生之前已經有了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經歷,相信這裏他們會主動提出幫助請求。

這部分設計了4個練習題。

第一題是書後49頁做一做,第二題和第三題是書後50頁的小猴子摘桃和小兔採蘑菇兩個練習,三道題都是幫助學生鞏固用口訣求商的方法,同時第一個練習還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訣可以計算一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的認知結構。

最後一題是書後53頁拔河比賽練習

此題設計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四)、總結歸納,交流體會:

導語設計:同學們不但幫助小朋友們解決了難題,還幫助小動物們做好了節日準備,你們真棒!老師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很大的收穫,下面就請你來説一説好嗎?

【讓學生自由暢談在本節課中的表現和收穫,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問題的能力,並讓他們自主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七、預期的教學效果:

本教學過程運用多媒體把學生熟悉的“快樂的節日”主題圖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數學信息,提出問題,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讓每個學生都大膽嘗試、探索,感受數學的趣味、品質,體驗成功的喜悦。最後通過有趣味有梯度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也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個性得到了充分地施展,思維的創造性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從而使整個課堂教學生動、鮮活,充滿生機,富有活力。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還請各位老師多多指導,謝謝!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3

一、説教材。

計算能力是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乘法口訣求商是數學計算中的一塊重要基石,它在整個計算中起着舉足輕重的的作用。為了讓學生掌握好這部分知識,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教材將用乘法的口訣求商分為兩段學習。在第一階段,即在本冊的第三單元,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着重讓學生掌握用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在第二階段即在本冊的第四單元,學習7—9的乘法口訣求商,着重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表內乘除的計算技能解決一些簡單和稍微複雜的涉及乘除運算的實際問題。

二、説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

a) 讓學生經歷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熟練掌握用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b) 會用一句口訣計算兩道除法算式,從而溝通乘除法之間的關係。

c) 巧設練習,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經歷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遷移類推、歸納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③情感與態度:

a) 用豐富、生動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b) 鼓勵學生算法多樣,促使學生逐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説教學重難點:

本節的教學,是使學生熟練應用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的難點是正確、迅速地口算表內除法。 這樣設計的考慮是:求商的計算是解決問題的需要,乘法口訣是解決問題的工具。

四、説教法和學法。

説教法:

本節課以情景教學為主,引出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因為要解決問題才用到計算,計算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新課部分我利用書中的主題圖,讓學生找出書中的數學資訊,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是本課的難點,所以我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化解難點,讓小組內的好學生帶動其他學生。解決第一題採取教師引導的方法學習,其它兩題放手由學生獨立完成,把學習時間充分還給學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幾題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辦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體現本年級制定的小課題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培養他們認真觀察,勤于思考良好的學習習慣。

説學法:

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並在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形成用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思路。

五、説教學過程:

1、複習鞏固,練習鋪墊。

①背誦7、8、9的乘法口訣。

②出示乘法卡片

2、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出示主題圖。 請小朋友觀察圖,並説一説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 小組交流圖中給出的信息。 師: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 學生提出問題。 師有選擇地板書一些問題。

A、平均每行掛了幾面?

B、每小組分幾顆星?

C、擺了幾行綵球?

師:你們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學生嘗試解決第一個問題,口頭列算式56÷8,口算,並説一説求商的方法。 師板書口訣()八五十六 師:如果掛成7行該怎樣列算式呢? 學生列算式計算。56÷7 並説説求商的方法。 學生結合第一題的解決方法,獨立嘗試解決第2、3題。 設計理念:本環節採用“放“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組織討論,突出教學重點,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師引導學生總結求商的方法,同時課件出示乘法口訣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訣缺幾商是幾。

設計理念:在學習新課內容時,我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着引導者的角色,把充分的學習時空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經過數學知識的發現、提出、形成的過程,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

3、鞏固練習,體驗成功。 寬鬆、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以使情緒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並指導行為。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組習題:

課件出示:

①用七八五十六這句口訣寫出兩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

②小猴子爬樹摘桃。(開火車)

③小兔過河採蘑菇。(找得數)

④小豬吹泡泡。(口算)

⑤練習八、九。

4、全課總結,交流評價。

學生獨立學習了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掌握了求商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又組織學生總結學習後的收穫、感想,目的是引導學生自我反思,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舉一反三,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4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人教版教材第四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本課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1)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克和千克”是國小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這節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克和千克)和單位之間的進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準確應用這兩個質量單位。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説一説等實踐活動,瞭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班級學生的實際,並結合教材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從知識與技能方面來説,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從過程與方法上來説,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

3.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來説,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相互滲透,達成了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也明白要想知道物體的輕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觀察,必須用秤來稱一稱。這説明學生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他們對質量的單位還缺乏認識,特別是1克、1千克的質量概念,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

所以,我在任務定位時,將教學重點確立為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教學難點是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算物體質量的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數與代數”中指出:“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克、千克、噸,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二年級學生初次接觸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現實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因此,在本節課前,我先讓學生課前調查,讓學生積累一些關於質量的生活經驗。學生通過走進商店、超市、農貿市場去調查,發現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質量,學生很自然地認識了各式各樣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種學習資源的整合,為本堂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本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是:體現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通過學生的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建立克和千克的觀念。體驗到數學就在學生身邊,讓學生通過克和千克的學習,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律,本節課主要採用分組實驗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了能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依據課堂設計的需要,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一套,盤秤一個,天平一台,水果兩個(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種。學生每人準備一個2分硬幣、三袋分別約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兩袋500克的食鹽。

新課程理念指出,學校教育中要確定新型的師生關係,構建融洽的學習氛圍,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

1、情景激趣,談話導入

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4、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下面分層説明我的教學設計。

1、情景激趣,談話導入。

我首先課件呈現一大一小兩個水果並提問:“你覺得哪個重?怎麼知道的?”通過學生回答內容小結:同樣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來判斷哪個重哪個輕,並板書“看”;接着我將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個盒子,提問:“這個水果和這個盒子哪個重?”然後讓回答問題的學生用兩隻手分別掂一掂,小結:不是同樣的東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辦法判斷它們的輕重,並板書“掂”。接下來引導學生交流課前調查的各種商品的淨含量是多少,學生簡短的交流後,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商品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商品的淨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邊板書課題,一邊説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單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接着我告訴學生“克和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過渡到第二個環節。

2、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分三層進行教學。

第一層: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種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兩袋重500克的食鹽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讓學生猜猜它們的重量,然後啟發學生道:我們怎樣用個好辦法又快又準地知道它們的重量呢?引導學生想到用秤稱(師板書“稱”)。師隨機利用多媒體出示幾種常用的秤,啟發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説説見過哪些秤,都是量什麼東西的,激發學生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之後我出示一台盤秤,講解它的用法後,將四種物品依次放入秤盤中,讓學生仔細觀察指針的讀數,並説出重量,師板書:1千克。然後讓學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兩袋食鹽,並説説感覺。最後讓學生觀察教室裏的.東西,説説看有那些物體比1千克重?引導學生估計物體重量,培養推測意識,本環節教學結束。這樣通過掂、比、猜、稱、説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學生對“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千克的觀念。

第二層:認識1克、感受10克、100克。

這一環節先讓學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幣,用手掂一掂,指名説一説感覺,然後教師將硬幣放入天平量,告訴學生這樣的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接着讓學生試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説説哪袋的重量和這一枚2分硬幣一樣,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動推測出2號袋和3號袋大米的大約重量,感受“克”這個質量單位。這一層是過渡環節,設計了掂、説、估等活動,為學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做鋪墊。

第三層:領悟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

這個環節以“回收大米”的小遊戲開始,我用一個塑料袋到同學那裏回收3號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裝進一袋,請同學們大聲地數出來,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為止。然後問學生:“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請學生拿在手裏掂掂看,試着説説感覺。接着把它放在盤秤上稱,請學生讀出數字,説説這些大米與剛才量過的物品有什麼關係。師小結並板書:1千克=1000克,隨即引導讀關係式。

在這個環節的最後,還要引導學生説説量物體時什麼時候用克做單位,什麼時候用千克做單位。

第四層:感受千克的日常應用。

這是一個關於年“體重”的遊戲,旨在讓學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開始先讓學生與同桌交流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這裏不排除有説自己的體重是多少斤的,師要引導其把斤數按2斤等於1千克的換算關係換算成千克,並告訴其這是國際上通用的重量單位。)然後讓學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體重。結合書中的練習,安排了認體重秤的內容,利用課件來學習認體重秤,本環節結束。

3、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在這個環節,根據本班學生實際,結合書中練習,我設計了知識性和趣味性與一體的6個習題,包括填空、連線、選擇、判斷和趣味故事等內容。這樣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深對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課總結,課外實踐。

教師以“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麼”的問題,讓學生説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然後出示“想一想”題:1千克的鐵和1000克的棉花誰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七、説板書設計

由於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寫在黑板的中間。我這樣板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重點難點更加突出。

附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稱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老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數學的關鍵,根據班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本堂課的任務,學生將會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們會經歷觀察、實踐、估計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用質量單位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在與同伴合作中解決質量問題,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學生的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將得以培養。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5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同級混合運算》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創設了“圖書閲覽室”問題情境,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脱式運算,瞭解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使他們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逐步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藉助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明白“在同級的混合運算中,應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的道理。

能力目標:在經歷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並能正確進行脱式計算的書寫。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同時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地進行脱式計算。

教學難點:能正確進行脱式計算,掌握脱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二、説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結合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學法:新課開始,讓學生通過圖書館這一情景,理解運算順序。

2、發現、討論法:利用我們小組合作座位優勢,讓小組間討論、説計算過程,從而掌握計算方法。

三、説學法

運用書本為載體,以觀察、比較、小組討論、推理和應用及口算為主線,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和留給學生學習思考的空間。

四、説教學設計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含有加、減、乘、除四個運算符號的練習。

口算下列各題。

7+8﹦ 14+7﹦ 15-9﹦ 20-12﹦

4×5﹦ 8×6﹦ 15÷3﹦ 4÷4﹦

師:同學們認識這幾個符號嗎?他們中分別有兩位是好朋友,你猜猜他們是誰?學生根據前面回憶的運算特點,為這四種運算符號分組。

過渡:接下來我們就用這些運算來,解決同學們在圖書閲覽室裏面遇到的問題吧。

【設計意圖:由於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四則運算方法,在導入環節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先回憶四種運算的含義,再根據含義為他們找朋友滲透運算,不僅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又為後續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富有童趣的活動也能在課的開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發現特點歸納順序

1.加減混合,感知運算順序。

師:同學們在圖書閲覽室裏讀書學習。

課件出示:圖書閲覽室裏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來了38人,閲覽室裏下午有多少人?

師:從圖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原來閲覽室裏上午有53人在看書學習,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來了38人。

師:你能找出問題嗎?

學生找出問題,並解決。

師:下午閲覽室裏有多少人在看書學習?這個問題你會列式解決嗎?請寫下來?

學生列式:53-24=29(人) 29+38=67(人)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學生列式:58-24+38

師:我們把這種算式叫做“綜合算式”,你知道它該怎麼計算嗎?學生計算並展示計算的.過程,教師板書。

58-24+38

=29+38 算第一步的結果,抄後面的加數

=67(人)算第二步的結果

教師小結:我們要寫出每一次的運算結果,同時注意等號對齊。

師:我們在計算加減混合的綜合算式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計算,你發現這道算式是按照什麼順序計算的呢?

生:先算左邊的算式再算右邊的算式。師:如果不按照這個順序行嗎?

生:計算結果就會錯誤。

小結:為了得到準確、唯一的計算結果,在我們的計算沒有括號的加減混合時需要從左往右算。

師:你能説説下面的綜合算式先計算什麼,再算什麼嗎?

16﹢9﹢8 48﹣8﹢17 25﹣10﹢20 32﹣10﹣6

學生交流,並寫出計算過程。

【設計意圖:借住情景,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運算順序的合理性。通過對解決問題的思路交流彙報,使學生理解算式所表達的意義。將混合運算符賦予了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通過解答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來理解體會混合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從而達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嘗試概括總結,直至掌握運用。】

2.乘除混合,體驗運算順序。

鞏固脱式計算的計算格式,體會運算的順序。

48-18+17 15÷3×5

問題:1、你能把這兩道題寫成脱式計算的格式嗎?

2、第二個綜合算式要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3、這樣的題我們是按什麼順序進行計算的?

48–18+17 15÷3×5

=30+17 =5×5

=47 =25

3.總結特點,歸納運算順序。

師:你發現今天我們學習的綜合算式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嗎?

生:都是從左往右計算的。

生:都是加減混合或是乘除混合。

師:對了,我們加減這兩位朋友混合的算式或乘除這兩位朋友混合的算式叫做運算。當我們計算運算時,要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並按照書寫規範把每一步的結果寫下來。

【設計意圖:課的開始學生們已經為加減乘除找到了朋友,進行了分組。這裏進一步瞭解加減混合或乘除混合的運算叫運算,運算的運算順序是從左往右算,能為後續學習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順序作準備。這一環節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深化新知

1.計算(教材第47頁“做一做”)

(1).指定學生説一説每道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2).學生計算每道算式,教師巡視,巡視時關注學生書寫的規範性。

(3).全班交流,強調脱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四)、課堂小結、暢談收穫

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五)、課堂作業

教材第50頁的第1、2題。

五、説板書設計

混合運算

53-24=29(人)29+38=67(人)15÷3=5 5×5=25

53-24+38 15÷3×5

=29+38 =5×5

=67(人) =25

從左往右算

【設計意圖:清晰地板書不但能起到示範作用,而且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六、説教學反思

1.重視情境的創設“數學源於生活”。課堂上再現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於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情境的創設也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經驗,促進學生感悟與理解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初步體會,逐漸學會,學習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運算順序學生剛學習兩步計算式題時,對運算順序較難理解,往往難以靈活運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明確算法。

4.注重數學思考堅持讓學生在列出算式後説説先算什麼後算什麼,注重了思維的表述,又讓學生明白同級運算的計算順序,有利於學生掌握。

5.重視對錯誤的診斷及矯正教學中重視學法指導,尤其是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進行辨析。學生出現的錯誤主要是格式問題(等號的對齊);運算順序(運算順序不正確)。通過針對出現的錯誤情況展示,進行糾錯;以及算法強化練習進行診斷及矯正。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6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85、86頁例7、例8及相關練習的教學內容。

1、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認識和百以內讀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可為萬以內的數比大小、四則計算和萬以上的讀數打下基礎。本節課是這一單元教學的重點,這是因為:

(1)學會了萬以內數的讀寫,不僅能鞏固加深對計數單位千和萬的認識,而且能為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打下基礎。

(2)掌握萬以內數的讀寫不僅能滿足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為學習萬以數四則計算創造條件,也能為以後學習多位數的讀寫打下基礎。

2、學情簡析

學生已經學過千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學過了中間帶零和末位帶零的讀法和寫法,所以這節課針對已學知識,重點放在中間帶兩個零和中間末位各有一個零的數的讀法和寫法,這節課就是讓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感受生

活中的數學。

3、設計意圖

根據“新課標”精神,我們在使用教材時,在深刻體會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一方面充分運用教材呈現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又根據新理念,對教材資源做了適當的補充和調整,力圖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自主探索獲得成功體驗,在自主探究的氛圍下獲得主動發展。

4、目標預設

(1)藉助計數器利用知識遷移,使學生理解萬以內數的讀、寫方法。

(2)從一般到特殊,引導學生探究並歸納出萬以內數的讀、寫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數感。

(3)通過讀、寫生活中的數,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體驗獲得知識的成功感。

5、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會正確地讀寫萬以內的數。

教學難點:掌握中間有零和末位有零數的讀法和寫法。

 二、説教法和學法

1、如果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所提供的數據,學生會因離他的生活較遠,感到乏味,缺乏學習的熱情。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是有意義的,本着“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觀點,結合練習的需要補充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向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數學。

2、整節課的教學程序合理、層次分明,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和教師為主導的作用。先讓學生試讀、觀察,然後將收集來的數分成兩類:沒有0的數和有0的數,使讀數過程也分為兩步。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根據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嘗識讀數,讓學生在嘗試體驗中總結規律。這節課的整個知識規律的得出過程中教師基本上起到了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作用。

3、學生通過讀一讀、撥一撥、寫一寫、連一連、擺一擺等方式進行探究學習,通過小組合作方式鞏固知識的理解,整堂課中學生能積極參與、學習興趣盎然。

4、從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練習的材料,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和知識背景出發,用自己的方法來嘗試讀數,在讀數中總結自己讀數的方法,並運用同桌交流、集體討論的方法,使學生在讀中總結,讀中感悟,所有讀數方法都是由學生自己主體參與,嘗試探索來獲取的,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教學程序設

(一)導入:(鋪墊助學)

1、複習數位順序表。

2、看計數器上的數,複習數的組成。

這個數的最高位是( )位,它是由( )個千、( )個百、( )個十和( )個一組成的。

3、看計數器複習百位數301和310的讀法和寫法,注意中間帶零和末位帶零的讀法和寫法,以及那當上沒有計數單位就用0佔位。

[設計意圖:複習數位順序表,千以內數(中間和末位帶零)的讀法和寫法,萬以內的數的組成,為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打下基礎。]

(二)學習萬以內數的讀法(合作探究)

1、學習千位數的讀法。

(1)出示計數器表示的3745,讓學生説一説數的組成。

(2)根據計數器分別寫出不同數位上的數,學習千位數的寫法。

(3)學習千位數的讀法,提示學生要從高位讀起,讀作:三千七百四十五,讓學生想一想、説一説,其中的“千、百、十”是什麼意思?(計數單位)

2、學習帶零的千位數的讀法。(黑板上出示計數器圖片)

(1)引導學生從千位起,説出數的組成。

(2)兩組計數器,分別是哪個檔沒有計數單位,沒有計數單位的檔應該寫什麼?請兩名學生分別在圖片下面寫上各個數位上相應的數字,書寫時要與計數器數位對齊。

(3)兩個計數器表示的數字20xx和6009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都有兩個零)

這兩個零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0xx中間一個零,末位一個零,6009的兩個零都在中間)

(4)複習百位數帶零的讀法,中間有零要讀零,末位有零不讀,所以20xx讀作二千零八十。(在20xx中間的零下面寫上“零”,在末尾的零寫上“不讀”)。

(5)學生判斷,6009中間應該讀一個零還是讀兩個零?舉起一或二根手指頭表示。

教師給予答案,萬以內的數,中間有兩個“0”的只讀一個“零”。

[設計意圖:通過從沒有零到有兩個零的數(位置不同讀法不同)的比較,引導學生探究四位數有兩個零的數,由於零的位置不同讀法也不相同。]

(6)學習萬以內數的讀法歌謠。 從高位讀起,中間不管有幾個“0”, 只讀一個零, 末尾不管有幾個“0”, 一個都不讀。

[設計意圖:利用歌謠加深學生對萬以內數中含有零的讀法的理解和記憶。]

3、通過介紹旅遊的方式,聯繫生活實際,複習萬以內數的讀法。同時,擴大學生們對單位名稱的瞭解與掌握。

[設計意圖:以旅遊過程和見聞的方式展現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讀生活中的數,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體驗獲得知識的`成功感。]

(三)學習萬以內數的寫法。(順思導學)

1、讓學生們獨自根據讀法在計數器上撥珠,再根據撥珠的結果寫數。

2、指定同學在黑板上寫出數的寫法(要和教師給的數位線對齊)

3、課件上出示答案,讓學生找出只讀一個零的數和一個零都不讀的數。

[設計意圖:通過讀一讀、撥一撥、寫一寫,判斷等方式學習萬以內數的寫法,加深學生對數的寫法的掌握。]

4、學習萬以內數的寫法歌謠。

從高位寫起,哪個數位上沒有計數單位, 就用“0”佔位。

[設計意圖:利用歌謠加深學生對萬以內數中含有零的寫法的理解和記憶。]

(四)鞏固練習:(應用促學)

[設計意圖:複習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能夠準確判斷出是否正確,正確修改,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學生動手連線,集體訂正。

3、學生兩人一組,動手操作,用 □3、□8、□0、□0四張數分別擺出只讀一個零的四位數和一個零都不讀的四位數。並將擺好的數寫在練習紙上。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是知識的一個拓展,通過擺一擺,寫一寫,加深對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五)課堂小結:(梳理評學)

1、今天學習了什麼?

2、複習萬以內的數的讀法和寫法的歌謠。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認識了千以內的數並掌握了比較大小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雖然班裏的大部分學生有了一定的數數、讀寫數以及知道怎麼樣分析一個千以內數組成的知識和經驗,而且一部分學生從生活中得到了一定的萬以內數的讀寫經驗。但一萬、包括比一千大比一萬小的數的概念其實對於二年級的大部分學生來説還是陌生的。針對學生的情況,我在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去探索、學習新知。讀寫中間、末尾有“0”的數是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的難點。針對這一難點,我在備課的時候深入研究了教材,進行了預設,估計了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在讀寫中間、末尾有“0”的數的時候,學生容易出現不用“0”佔位的錯誤。例如:三千零三,寫作:303,三千五百,寫作:350,三千三百,寫作:330等問題。學生之所以出現這類問題,分析原因,還是由於對數位的理解不夠透徹。重點指導在讀數寫數時,先分析這是一個幾位數,然後再讀數寫數,讀寫後數一數數位。比如:在出示了計數器後,先讓學生隨着老師的提問回答:這個數是由幾千,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哪個數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這個數的最高位是什麼位?寫出的數應該是幾位數?這樣就知道沒有數的數位要用0來佔位,就不會出現缺少數位了。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蒞臨我校指導交流。

我是一小二年級的數學老師,我叫XX。今天上午我上的這一節課是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運動這一單元中的平移與旋轉。這一部分的內容與20xx年課標之前的實驗教材相比較,降低了難度,刪掉了在方格紙上判斷圖形平移幾格的內容,而把這部分的內容後移至第二學段學習。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直觀的認識圖形的平移與旋轉,為後續的學習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感受圖形的運動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美。

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平移與旋轉的現象他們並不陌生。雖然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有比較感性的意識,但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於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不能透過現象用數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這就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持,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機會,在觀察與動手操作中進行思考和發現,直觀感受圖形運動的特徵,逐步加深理解。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初步理解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能直觀區分這兩種簡單的圖形變換,會辨認簡單圖形平移後的圖形。

2、經歷觀察、操作等活動過程,培養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感受圖形的運動在生活中的運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美。

其中,理解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現象,辨認簡單圖形平移後的圖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我在教學中做了如下設計。

首先,由轉動的小風車引入遊樂園主題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藉助遊樂設施直觀形象的支持,在用手勢模仿玩一玩的過程中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分一分中感受其特徵,在説一説中例舉生活中的現象,在想一想移一移中不斷深化體驗。我在例2原有的小房子圖中,增加了一大一小兩幅圖,通過對比製造思維衝突,讓學生明確平移時圖形的方向和大小沒有變化,只是位置發生了變化,可以上下、左右、斜着移動,但要沿着直線方向移動。而後我又設計貼小汽車這一實踐活動來鞏固認知。“貼一貼”要求任意兩個小汽車圖案通過平移能相互重合。這部分的教學放手讓學生去嘗試,我給出的學具小汽車也有大小不同的,學生可能會貼出水平方向、豎直方向、斜向或散亂或大小不一致的作品。然後我再引導學生在彙報展示的環節對這些作品進行分析與判斷,深化學生對圖形平移的認識。

旋轉這部分的內容我們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組內探討再彙報。由於教材對這部分內容要求較低,只要求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實例初步感受旋轉運動的特點即可。所以,在這部分的教學中,圍繞“你發現了什麼?”“這種運動方式有什麼特點?”“盪鞦韆是旋轉現象嗎?為什麼?”“生活中還有哪些旋轉現象”等幾個核心問題,學生自由發言、補充、總結,初步理解旋轉現象。

用身體做運動這個小活動的設計意圖是帶領學生感知平移或旋轉時身體的不同感受,由於教室座位的侷限性以及考慮到有些動作在描述時確實是不夠嚴謹,只做了幾個簡單的動作,作為課堂趣味小活動,稍事休息,再繼續習題的鞏固。

練習題我分別設計了結合手勢判斷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找到通過平移能重合的圖形,以及找出簡單圖形平移或旋轉後得到的圖案這幾類題。其中後兩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很容易忽略圖中的細節,一旦出現錯誤,教師就要抓住這些生成資源,進行分析與判斷,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利用平移或旋轉的知識設計圖案這部分內容一方面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欣賞美、感受數學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

學生暢所欲言進行本節課的總結之後,我留了一道“讓釦子動起來”的作業題,學生可以藉助繩子或其他物品,製作一個小玩具,讓釦子進行旋轉或平移。然後再觀察釦子旋轉時上面的雙面膠紙片的運動軌跡,從而直觀感知點的旋轉,初步從圖形運動的角度來認識平面圖形,為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8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數據的收集整理》這一課是人教版最新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這是一節授新課。

2、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統計的基本知識。為了讓學生能瞭解學習統計的必要性,教材選擇了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生活情景,通過參與有趣的調查活動,使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瞭解調查的方法,學習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本單元學生學習的內容主要是調查、記錄和整理結果,意在使學生體會抽樣調查的合理性和記錄方法的多樣性。學會用畫“正字”法記錄數據,使結果易於整理。

3、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等與統計相關的初步知識,為本單元進一步學習調查、記錄和整理,簡單分析數據奠定了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與統計相關的生活場景,只是學生沒有發現,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研究和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

4、教學重點

本着20xx年版數學課程標準,在充分研究了新教材的基礎上,我把這節課教學重點確定為讓學生掌握如何收集數據並整理數據,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5、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確定為在數據收集過程中,學生在多種計數方法中篩選出用“正”子計數這種最簡單的方法,並且在統計時不要忘記統計上自己,能夠根據統計表回答問題。

6、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學會收集數據的方法,能填寫簡單的統計表。

(2) 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能利用統計表的數據提出問題並回答問題。

(3) 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説教法

在教學上,本節課採用“引導探究”式教學。從學生身邊的問題出發,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利用以前的知識解決問題。

三、説學法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關注的.是教學過程,所以學生在討論中悟,悟中獲,獲中學,學中創新。自己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以學校打算給全校的同學定製校服選顏色入手,問學生怎麼可以知道喜歡哪種顏色的各有多少人?然後老師選出喜歡每個顏色的一個代表,站在最前面,手裏舉起一張和這個顏色相同的卡片,其他喜歡該顏色的學生站在這位同學的身後,由舉卡片的同學數出該組有多少人,然後老師填在課件上,告訴學生像這樣分類數一數,再把大家喜歡每一種顏色的人數填在課件上面就叫“數據的收集”過程,然後老師板書“數據的收集”,繼續演示課件,將剛才的數據放進一個表格裏,然後告訴學生,像這樣把收集的數據填到表格裏叫“數據的整理”繼續板書,完成課題“數據的收集整理。

(二)探究新知

1、在教學新知識時,我有意創設問題,舉手調查。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探究調查的方法,使學生通過討論體會抽樣調查方法的合理性,學會進行抽樣調查。

2、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問題

在統計兩個人選誰參加故事會,引導學生體會記錄數據方法多樣性。這些方法中。最好採取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突出“正”字收集法。我這樣設計使學生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內化知識,同時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緊接着利用學生收集到的是數據,製成統計表。因此,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經歷收集和整理、繪圖的全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困難和合作的意識。同時,也使學生受到團結互助的教育。

(三)拓展應用

1。為了體現教學的使用價值,調查學生最喜歡到哪裏去春遊。然後根據自己統計的數據,填寫統計表。這一環節是在學生掌握統計方法之後應用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學習統計知識的必要性,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道理,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2。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為了突出教材的重點,又與生活實際聯繫,警察叔叔統計某一路段各種車輛經過的數量,看動畫,數一數各種車輛經過的數量,學生在老師發的練習紙上做出統計,學生在觀看動畫後,有的紛紛放下了筆,因為每人統計4種就會跟不上,因此老師提議一組統計一種車輛,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根據已有的計數知識,有的同學用1+1+1+1+1,有的用√√√√√√,有的用圓圈,有的用“正”字,投影展示各種計數方法,讓學生説出哪種方法好,學生指出用“正”計數最好。然後讓學生説一下原因,完成了收集與統計後,在課件上填完善後,根據課件回答問題:

(1)在這一分鐘當中,( )車經過的數量最多,一共經過了( )輛。

(2)從這個統計表當中,你還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進行小結:讓學生説要在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學生們喜歡不喜歡這種方法,願意不願意解決更多的統計問題。

3。根據課後第六頁第六題

課件給出:老師想要舉辦一個聯歡會,想要調查一下,同學們最愛吃哪一種水果,用“磁老虎”把四種水果,粘在黑板上,找上4個同學到黑板上來統計,用剛才大家都覺得好的“正”字方法,其他同學依次説出最愛吃的水果名字,注意:黑板上進行統計的小組長也要説出最喜歡的水果。然後老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數據整理,完善板書。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學生自己總結,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抽象概括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意識。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力求簡潔,把標題和主要知識點或圖板書出來即可,因為大多數內容可在課件中展現,那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簡潔的板書,更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素質教育的新理念中進行的,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參與學習過程中形成統計意識,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服務於生活,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極大興趣。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9

一、説教材

平移與旋轉是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平移與旋轉這兩種現象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幾何現象。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更不需要學生去背誦結論性語句,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

二、説學生

二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見到很多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比較感性的平移和旋轉意識,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於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更無法想象,不能透過現象用數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

三、説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瞭解圖形的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技能目標:使學生能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

數學思考:在認識平移和旋轉現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目標:能積極參與對平移和旋轉現象的探究活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對身邊平移和旋轉有關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判斷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

難點:1、對沒有旋轉到一週的物體的判斷,如盪鞦韆等。

2、建立學生的空間觀點。

五、教學用具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遊樂園主題圖及各種遊樂項目運動現象的部分圖等。

學具:學生學環境中的書、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 教學方式與方法

1、探究式師生互動學習方式 2、觀察法與分析法

七、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安排了六個層次,分別是玩一玩、學一學、説一説、畫一畫、做一做、練一練: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與旋轉運動現象

我是這樣引入的.: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到公園去玩一玩,(出示主題圖),哇,你發現了什麼?(通過教師誇張的語言將學生吸引住,然後出示多媒體:旋轉椅、纜車、摩天輪、蹺蹺板、滑滑梯等。在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它們是怎樣在動,並讓學生動起手來比一比,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進行分類,一類旋轉,一類平移,初步感知旋轉和平移現象。)

(二)學一學——分析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特徵

(課件出示旋轉動畫和平移動畫)讓學生説説什麼是平移?什麼是旋轉?讓學生通過實物的再次觀察抽象出:旋轉就是圍繞着一箇中心轉動,運動方向發生改變。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動,方向不發生改變。得出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象的本質。

(三)説一説——例舉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找出旋轉與平移的特徵以後,再讓學生列舉在生活中見到的旋轉與平移現象,在説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現象描述的準確性和語言表達的完整性。例如:電風扇葉子的轉動是旋轉現象,學生很可能説成風扇葉子是旋轉現象等等。

列舉生活中的旋轉與平移現象以後,再讓學生眼睛閉上,邊想邊用手做一做,什麼是旋轉?什麼是平移?

(四)畫一畫——體驗在方格紙中畫出平移後的物體

本環節主要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本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多媒體呈現“螞蟻搬家”遊戲來互動學習突出重點,讓學生觀察分析得出:要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先找出一組對應點,再數一數對應點中間有幾格,對應點之間的格數就是圖形平移的格數。

(五)做一做——在做中體驗平移和旋轉現象

讓學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學具或自己的身體等做一做旋轉與平移現象。在做的過程中,教師注意觀察,將做的好的點到前面。讓他們表演並説説自己做的是哪種運動現象,下面的學生判斷正確與錯誤,並説説為什麼?

等學生做完以後,教師用一根線栓住一隻粉筆旋轉,讓學生判斷,然後停下,不做完一週,做盪鞦韆狀,又問學生,這是什麼現象?為什麼?緊接着推門問:門的運動屬於什麼現象?為什麼?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象剛才粉筆運動和門的運動,雖然沒有做到一週,但是仍然是圍繞中心運動,屬於旋轉運動。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這樣旋轉的現象。在這裏通過老師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難點。

(六)練一練——解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問題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觀察之後便回答,然後核對。第二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指生説説為什麼這樣畫?第三題,下列現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自己選擇用符號表示出來,然後指生説説為什麼這樣判斷。第四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用動畫形式集體訂正。第五題作為課堂作業獨立完成。

八、板書設計

旋轉與平移

旋轉現象 平移現象

圍繞一箇中心運動 直直地移動

方向發生改變 方向不變

九、本節課要注意的地方:

1、語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羅嗦,要簡練。

2、學生很可能要説出一些錯誤的旋轉與平移現象,要注意引導他們運用旋轉與平移的特徵,去加以判斷。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萬以內數的數位順序,理解數位意義.

2.掌握讀法法則,會讀萬以內的數.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萬以內數的讀法.

教學難點:中間、末尾有零的萬以內數的讀法.

教具學具準備

方格紙(繪圖紙)、計數器、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出示三位數,引導學生讀數.(題目自擬)

2.學過的計數單位有哪些?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5.

(1)指導學生數繪圖紙小方格的數目(或投影出示).(參照教科書上例5的問題.)

使學生明確10個一千是一萬,“萬”也是計數單位.

(2)總結學過的計數單位.

2.教學例6.(適時出示課件“計數器”)

(1)指導學生在計數器上邊撥珠邊數數.從一千起,一個一個地數到一千零二十.

教師提示學生從一百數到一百二十時注意什麼?

(2)從一午九百九十五起,一個一個地數到二千零五.

①啟發學生觀察萬位在右起第幾位?

②數到整十、整百、整千和一萬時怎樣撥珠?

(3)從九千九百九十一起,一個一個地數到一萬.

使學生明確:千和萬兩個相鄰數位的十進關係.

(4)在計數器上邊撥珠邊數數.

① 從三千九百九十,一個一個地數到四千零八.

② 從四千九百五十,一十一十地數到五千零五十.

③ 從八千五百,一百一百地數到九千五百.

3.教學例7.(適時出示課件“計數器”)

(1)在計數器上出示 745、280、609,啟發學生試讀,並説一説怎樣讀的?

(2)在計數器上出示 3745、20xx、6009.

①出示數位順序表.

②撥上3745,讀出它的組成.

③撥上20xx,讀出它的組成.

④撥上6009,讀出它的'組成.

(3)讀數注意什麼?

使學生明確:讀數時首先判斷最高位是什麼位.

中間有一個或兩上0都讀一個“零”.

末尾不管有幾個零都不讀.

(4)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萬以內數的讀法.

(5)出示萬以內數的讀法,引導學生閲讀.

(6)做一做.

讀下面的數,再説説各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2438 3704 5008 6900

三、全課小結.

隨堂練習

1.(1)一個數,從右邊起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

(2)一個四位數,它的最高位是()位.

2.讀下面各數.

2469 5023 6007 10000 9030 7006 3507 2800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11

一、説課內容

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12~14頁平均分

二、教材簡析

除法是本冊教學的重點內容,它的含義又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礎上的,因此平均分這部分知識就充分顯示出它的基礎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兩教時,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包括以下幾層內容) 例1通過主題圖創設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樣多”引出平均分的含義。(2)通過例2、例3,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建立平均分概念。例2是已知總數和份數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總數和每份數的包含除。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例1、例2。通過平均分的學習,為學生學習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從而順利地理解除法含義。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以上教學內容的特點,本課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如下:

1、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瞭解平均分的多鍾方法。

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實踐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平等意識、體驗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含義的基礎上,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出平均分”的含義,形成表象。而兩年級學生的思維完整性還不夠,因此本課的教學難點讓學生初步瞭解平均分的多種方法,為除法的認識和計算作準備。而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是讓學生始終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探究,並通過動手操作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從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學設想

為達成教學目標,設計本課時我意圖體現如下教法:

1、採用主題式教學,以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為依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2、通過多次的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經歷數學的建構過程。

3、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形式,每個活動面向全體,同時在開放性練習的設計上又注重個性的張揚。

同時又設計了與教法相適應的學法,即:

1、讓學生始終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2、通過小組合作,給每個學生創造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在各種形式與內容的分一分活動中體驗平均分的特點和方法。

3、練習的設計注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基礎的問題解決在新授後同步完成;綜合的實踐應用放在課尾,以開放生動的形式加以呈現。

鑑於以上教學法的設想,我在備課時對教材內容做了自己適當的處理,並試圖用以下一個教學流程來展示我的教學:

1、通過分配獎品的實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自主選擇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時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含義。

2、通過小組合作平均分配禮物,在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會用簡潔而完整的話説出結果。

3、通過判斷練習,鞏固平均分的特點,引導學生按要求平均分,並能把不平均分變成平均分

4、再次小組合作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並在彙報交流時,進行分法的優化,滲透除法的計算。

5、開放創新的綜合練習:“我是小小設計師”,通過學生感興趣的“為演出服選擇鈕釦式樣和數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平均分知識靈活創新地解決實際問題,併為下節課包含除作準備;同時,能在最後的結果中發現“被除數不變,除數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規律,並注重學生審美意識和統籌安排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實施

備課時的教學理念、教學意圖必須通過課堂教學實踐,通過學生動態表現的綜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開展對本課教學時我分以下幾個步驟努力實施我的備課精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創設情境:小朋友,我們學校的活動可豐富啦,在剛剛結束的語文知識競賽當中,XX班的XX、XX、XX分別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學校準備了6本精美的筆記本獎勵給這三個小朋友,你覺得怎麼分比較好呢?(學生自由發言)

(2)這三個小朋友非常聰明,在數學測驗當中她們又獲得了並列第一名,還是6本筆記本作為獎品,這次你會怎麼分?

(3)比較這兩種不同的分法,你發現什麼?到小組裏説一説吧。

(4)小結:是呀,像第二次每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這樣的分法叫做什麼?

(5)第二次你們為什麼平均分呢?(因為他們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嗎?為什麼這樣分?

(6)師:是的,在生活中有時需要平均分,有時卻不需要平均分

現在這三個小朋友想把6要筆記本送給結對的兩個小夥伴,怎麼分比較好?

(每個小朋友都分3本)

(7)這種分法叫什麼?那麼我們可以這麼説:把6本筆記本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3本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12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1、內容

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的第一課時《平均分(1)》,教材第7頁至9頁例1、例2的教學內容。

2、地位

平均分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分數的基礎,是較關鍵的數學概念。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平均分”。

3、編排的特點

(1)在對比與活動中突出平均分的含義。

例1中通過創設“分一分”的活動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通過不同的分物情況,使學生在對比中獲得對“平均分”的直觀認識。再通過小結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同時關注分的結果。

教材在主題圖的設計中,即突出體現了學生對平均分物過程的參與性,又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平均分的結果。

例2則呈現了在生活中兩種平均分物的情況之一:等分,教材即重視平均分的過程與方法,又突出平均分的結果。

(3)注重用數學語言描述平均分,實現“多元表徵”的統一。

讓學生邊擺邊説平均分的過程,可以不斷加深平均分在學生腦海中相應表象,從而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礎。

教材在例題和多個練習的設計中,都在:“分一分”“擺一擺”或“圈一圈”的活動後,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平均分的過程。這樣編排,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為用語言敍述除法算式的含義和運用除法運算的意義解決問題、説明選擇算法的依據都作了充足的準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義,能進行平均分。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語言表述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思想:滲透除法與乘法的關係。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難點:掌握平均分(等分)的方法。

二、説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機會很多,所以已粗淺的接觸了此類知識,腦海中已有淺略的表象,但卻無系統的理念體系,這節課的目的就幫助學生把提煉和昇華理論知識。

三、説教學法

(一)創設情境:創設參觀科技園學生分食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引導觀察:由小精靈帶領大家來觀察,卡通人物更具有兒童情趣,學生更樂於參與活動。多讓學生説一説,訓練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的能力。

(三)操作活動:用手中的學具,來親自動手分一分,同桌之間再相互交流分法。在活動中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解決問題:通過動手操作、交流探究和學生演示等活動,最後解決“平均分”的問題,得出結果,並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分的結果。

(五)積澱經驗:課堂回顧,總結本課的活動經驗和知識點,為今後學習除法做好準備。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設計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這個環節主要從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1、提供主題圖動畫素材,通過觀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提升語言表述能力。通過課件出示主題圖動畫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並把圖中小朋友分東西的場景進行描述,尤其是對“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進行猜想:小朋友手裏拿的橘子、糖果應該放在哪一堆裏?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主題情境的原因是孩子們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具有濃厚的興趣,這與他們的生活聯繫較為緊密,在觀察分食品的場景中,那種要求分的.公平、一樣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們內心需求的,因此,會很自然的產生每份分得同樣多的要求,通過這一環節,讓他們初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2、情境導入,實際操作。利用各種學具代替實物,按照小精靈的要求將這些“實物”進行分配,然後集體交流,彙報分的過程及方法。

【設計意圖:這個過程是相對開放的,學生利用學具代替實物,按照3個人來分,會出現每人分得同樣多,也會出現每人分得不同樣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們在解決問題時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實現經驗互補,這個環節使進一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3、對比分的結果,特殊中認識“平均分”。利用實物動畫操作演示,選取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小組進行對比,並交流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

【設計意圖:經過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對比,讓學生再次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過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每份分得同樣多”。】

4、討論小結,確立“平均分”的含義。從學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由此揭示這種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和交流,引導一部分學生能比較清楚地説出平均分的過程和方法。】

5、聯繫生活,感悟概念。請你開動腦筋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遇到過平均分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説説自己對平均分的親身體驗,學更容易將生活經驗轉化為學習經驗,有利於學習經驗的遷移,對平均分的實際意義理解更深。】

(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這個環節主要從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1、讀懂題意,理解“平均分”(教學例2)。讀題後,你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獲取數學信息,引發思考:可以怎樣平均分?

【設計意圖:通過讀題,將數學活動與語言文字相結合,尋找問題中的“關鍵詞”,加深對文字含義的理解。這對於學困生的學習很有幫助。】

2、實際操作,應用“平均分”。先讓學生自己試着分一分,再邊分邊跟大家説一説你是怎樣分的。

【設計意圖:利用學具,動手操作完成“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任務,並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結果,使學生在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交流中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探究平均分之一“等分”的方法。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對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最優化解題策略有

進一步的體驗。】

3、交流分法,提升對“平均分”的認識。説一説你的平均分物的方法,討論:結果是怎樣的?提出結論:不論怎樣平均分,分的結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結合分後的直觀圖和語言表述,再次強調平均分的含義。】

(三)應用新知,理解“平均分”。

這個環節從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1、辨析練習。完成“做一做”,根據學生差異,可以讓學生先進行操作,再讓學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概念判斷“哪種分法對”,讓學生在運用“平均分”概念進行判斷的練習活動中,滲透份數、每份數,鞏固對“平均分”的認識。】

2、基本練習。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盒?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再進行交流,並規範表述: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

【設計意圖:這裏重有通過“連線”的方法展現平均分的過程,並與後面所要學習的包含情況所採取的“圈一圈”的方式進行區分。練習後,同樣設有語言表述的環節,體現對語言表述能力培養的連續性。】

3、深化練習,滲透乘法與除法的關係。看圖完成填空,讓説一説平均分的過程、方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這裏的楓葉都是分好的,安排了讓學生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片楓葉的內容,學生可以一片一片地數,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計算,對乘法與除法的關係作了很好的滲透。完成後,讓學生根據楓葉圖,把平均分的結果完整的説一説,並通過動作與語言的結合,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礎。】

(四)課堂回顧,昇華“平均分”。

今天你有什麼收穫?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讓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談談自己的收穫和存在的問題,教師讓

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現象,彙報給同學、老師和爸爸媽媽。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活動、操作和情感體驗等方面來總結今天的學習活動,昇華對“平均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