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集合6篇

來源:文書谷 2.87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集合6篇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莊子的這首《秋水》讓人過目難忘,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也是一篇文質兼美又內藴童真童趣描寫秋水的佳作《秋天的雨》。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5冊第三組的一篇抒情散文

課文以秋雨為線索,把秋天眾多景物巧妙地串聯起來,從整體的角度上帶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

三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形象思維發展趨於成熟,對秋天、秋雨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鑑於此,我結合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新字生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能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感受秋天的美,激發學生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基於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我確定本課的

教學重點為:抓住重點詞句,感受秋雨的'神奇,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學難點為:品味文本中被藝術化了的優美語言,積累、內化語言。

二、説教法學法

説教法:

為了有效地實現上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實際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以導激情,以讀悟情,以寫抒情”的教法,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感受,用情感去體驗,用想象去補充”,力求為學生創設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説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這節課我主要引導學生採用“品詞析句法”和“朗讀感悟法”進行學習,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曾用‘讀佔鰲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語文教學中讀的作用。課文詞章優美,抓住‘讀’,以讀代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形成語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三、説教學過程

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依據教學內容,本課的教學我分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聽樂賞景,揭示課題。

我利用多媒體資源,播放鋼琴名曲《秋日私語》,並隨樂出示一組秋景圖,讓學生聽着優美的曲子欣賞秋天的美景。欣賞完後,再讓學生説説自己對秋天的感想,我再相機引出課題。這樣一來,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順學而導,以學定教,一開始就奠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閲讀期待,為深入文本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從整體入手,既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能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三年級的學生在閲讀上已經有了一定的閲讀速度,我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説説你都讀懂了什麼?解決了哪些疑問?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簡單複述下課文,説説課文從哪幾方面寫了秋天的雨?這樣,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所感知的基礎上,我順勢引領學生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第三環節: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首先,我讓學生潛心會文,感受文本優的美語言,引導學生直奔自己感興趣的段落,這篇課文有好多語句寫的相當精妙,讀一遍是不夠的,多讀幾遍,看看哪些詞,哪些句子,讓你回味無窮。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在書上圈一圈、劃一劃、寫一寫,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還可以讓學生小組説一説、議一議,充分營造學生自學思考和與文本對話的良好氛圍。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拉薩的天空》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五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寫景美文。本文語言優美,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現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展現了布達拉宮的雄偉與壯麗聖潔。

教學目標定位:

學生對於“拉薩”是陌生的,學生的學習關注程度值得期待,在課前佈置學生瀏覽、蒐集有關西藏的資料是很有必要的。通過交流相關信息,他們會了解到拉薩位於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拉薩因日照時間長而成為日光城;他們會知道拉薩的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始建,是舉行佛事慶典的場所,是拉薩、乃至整個西藏的象徵。

本課總課時安排為2課時,我主要就第二課時談談我的一些想法。我預設了以下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分析

知識和能力目標:在圖片及相關材料的幫助下,幫助學生對拉薩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認識。

過程和方法目標:學生用自讀的方式、議讀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體精讀、賞讀中積累語彙,獲得言語美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體驗與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評價。

教學策略分析:

第一部分 揭題明題。

揭示課題後讀題後複習重點的詞語,通過句子“那裏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感知拉薩天空的特點“湛藍透亮”,

第二部分 學生充分朗讀,整體感知全文

《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寫到: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以利於他們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所以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是朗朗的書聲。作為寫景美文,只有讓學生以聲如文、讀中賞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讀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因此,這一階段,要給予學生充足的閲讀時間,畫出描寫天空“藍”的句子,再與同桌交流感受。

第三部分 品讀課文,各抒己見。

在品讀課文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放棄逐句教學,每點必扣的方式,用一個問題引導全篇精讀:“這篇課文你最喜歡哪些詞句?談談感受。”

這篇課文中,這幾個句子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需要學生老師共同探討。

1、在拉薩,人們説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

這句是一句誇張句,可聯繫詩句“手可摘星辰”來理解。為什麼説聲音可以碰到藍天,手可以摸到藍天。

2、有貼着山頂的白雲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淨;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

通過“白雲”和“天空”、“草地”和“天空”對比重點理解“純淨”、“明潔”的意思

3、拉薩的天空藍得讓人神往,它把你的視線緊緊吸引,讓你久久不忍移開。

抓住“緊緊吸引、久久不忍移開”進一步感受天空藍得讓人神往。

拉薩對學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繪拉薩天空的詞語又是雋永深刻的。如何讓學生建立起感性認識,理解課文語言中的意藴和情感是本課的難點。 在這個階段,根據學生的需要,適當欣賞一組圖片,能更好地理解課文描繪的意境;(圖片欣賞)通過朗讀和交流,能使在讀中解疑,又在讀中獲得言語美感。這種美感包含在言語所指的內容上,即拉薩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還表現為課文遣詞造句上質樸的美,“那裏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在節奏上還有整齊對仗的美,“有貼着山頂的白雲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淨”;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明潔”。在手法上又用“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這湛藍的天空就是聖地的窗簾”勾勒出簡潔的美。

學生在反覆吟讀,解疑中,藉助形象發揮想象,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學生口唸心誦,感受清新優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圖景,體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讀,期待學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課文的語言,也悦納這種語言,課文語言藴涵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相通、共鳴。

第四部分 誦讀回味,拓展延伸

拉薩的天空很美,為進一步感受拉薩的美,課後讓學生去收集一些關於拉薩的圖片和文章,讓這美麗、神聖的拉薩永駐學生心中!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孔子拜師》是六年制國小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本單元以“燦爛的中華文化”為專題,《孔子拜師》介紹代表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兩位大師孔子和老子,春秋時代思想家的求學故事在今天仍熠熠生輝,教育學生懂得尊師好學的哲理,並以孔子為榜樣,善於學習,樂於學習。這是本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孔子拜師》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課文分四部分敍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情。第一部分寫孔子決意拜師。第二部分寫孔子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第三部分寫孔子認真求學。第四部分寫人們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又敬重他們的品行。作者編選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從孔子拜師這個故事中,對我國曆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瞭解,激發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孔子拜師的過程,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並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作出簡單的評價。

2、目標設定

知識與能力目標:準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瞭解孔子拜師的經過。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研讀課文深入感悟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能用查字典、聯繫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從而體會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激發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3、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瞭解孔子拜師求學的過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學難點:

懂得為學要勤奮、謙虛、學無止境,為人要謙遜大度、真誠無私。

二、説教法

三年級的學生,學習習慣、閲讀習慣正在形成之中,對課文的理解比較吃力。因此,引導學生在讀準字音、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孔子為什麼拜老子為師”,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學無止境”的意思。再以“孔子拜老子為師的經過如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朗讀、感悟和想象,體會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從而實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説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品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查字典、聯繫上下文、藉助想象畫面、結合生活實際都能幫助我們理解詞語和體會句子的意思。朗讀是閲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方法。朗讀賦予了作品生命,使形象“活”在眼前、“活”在心中。孔子與老子的對話,這部分通過分角色朗讀中感悟讓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有禮和老子的謙和有禮以及對晚輩的愛護。

四、説教學程序

一、課前活動

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個熱身運動,一起來分享一下孔子的名言吧。

1、請大家自由讀一讀,把自己喜歡的多讀幾遍,並試着背下來。

2、(課件出示)指名讀:誰來讀讀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名言?

二、激趣導入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三個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孔子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今天,咱們繼續學習第17課 《孔子拜師》。齊讀課題:“拜”是什麼意思?

①請一生説後,我們來看看“拜”的象形字,學生猜測字意,教師總結: (左邊表示手在作揖,作揖的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左手放在右手外側。) (右邊是磕頭的樣子),在古代,作揖、磕頭,表示最高崇敬。

②你能帶着動作讀課題嗎?評價:我聽出來了, 孔子對 老師特別尊敬。

③讓我們一起來像孔子一樣拜拜老師吧!齊讀課題。

2、昨天我們已經讀過課文,課文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課文寫了孔子為什麼要拜師,怎樣拜師,如 何向 老師學習的。

三、課文研讀

㈠孔子為什麼要拜師?學生: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

你是在哪一段裏找到答案的?你能讀讀這一段嗎?

●出示: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 聞名的 老師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1、提問:“淵博”是什麼意思?你是從哪兒瞭解這個詞語的意思的?

比較: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他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

2、孔子的知識真得不夠淵博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遠近聞名”

3、是啊,孔子當時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已經是一個大學者,甚至連當時的國君魯昭公都經常向他請教,但是孔子還要去拜師求學,瞭解了這些,你想對孔子説點什麼?如此有學問的人還在不斷學習,讓我們用朗朗的讀書聲來表達對這位聖人的敬意吧!齊讀第一段。

㈡過渡:曲阜到洛陽遠嗎?多遠?

教師解説:一個在山東,一個在河南。在四通八達的今天,從曲阜到洛陽坐火車最快也要八九個小時,孔子單憑一雙腳出發了!

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到了洛陽。(自己用心讀讀這句話,看哪些詞給你印象很深,用小圓點畫下來。)

1、哪個詞打動了你?生:相距上千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等,學生一起讀詞

2、能説説你的理解嗎?你是怎麼知道它的意思的?帶着你的理解讀讀這個詞語吧。

3、同學們,想穿越時空,去看看求學路上的孔子嗎?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你彷彿看見了什麼畫面?教師配樂範讀,學生表達:我彷彿看見----------

是啊,我也看見了,我看見在驕陽似火的日子裏,孔子穿着磨破的鞋,踩着滾燙的石頭,氣喘吁吁地趕路;

在狂風暴雨的日子裏,孔子?(雨水濕透了他的衣服,褲子上已是泥跡斑斑,可他深一腳、淺一腳地趕路)。

白天餓了,孔子?(掏出隨身攜帶的乾糧,或採些野果填填肚子);

渴了?(捧起溪水潤潤已發白的嘴脣。)

晚上累了,孔子?(或躺在大樹下,或睡在破廟裏)。

5、想着畫面,帶着體會,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句話。

過渡:風塵僕僕的孔子來到洛陽城外,他見到了一心要拜訪的大思想家老子。

1、初次見面,兩個人説了些什麼呢?和你的同桌分角色直接讀一讀他們的對話, 試着讀出他們的語氣。

2、請一組合作讀

3、大家能發揮想象帶着動作讀一讀嗎?練讀

4、上台表演:從他們的表演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孔子的謙遜有禮

5、請問老子,您都70多歲了,為什麼不在馬車上等候而要“迎候”孔子呢?

細細品味 “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個地方等候,“等候”則不表示迎接的意思。是的,一個鼎鼎大名的思想家,對一個來向自己討教的三十來歲的年輕人説“迎候”,這是多麼的謙遜、大度、有禮。

6、孔子當時很有學問了,但他認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孔子把老子的知識學完了,學習就到頭了嗎?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你能舉個例子説説嗎?

小結:俗話説“人活到老,學到老”,只有不斷地去學習,才能獲得更豐富的知識。讓我們一起讀好這個句子(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㈣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

讀到這裏,你想對孔子或老子説點什麼呢?

㈤是啊,難怪: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看來,知識淵博固然讓人看重,品行高尚更受人尊敬!(齊讀最後一句話)

四、課堂總結

對古人的讚美,可以用一副對聯——(板書)“孔子拜師學無止境 老子授徒毫無保留”

五、説作業設計

對聯也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請大家走進生活,去收集我們身邊的傳統文化。

六、説板書設計

17孔子拜師

上聯 孔子拜師學無止境

下聯 老子授徒毫無保留

橫批名垂千古

本課時從“子曰”切入,引入“拜”的象形字,最後以對聯結束,為課堂塗上一抹中華古文化色彩。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教材簡析】

《花鐘》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説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講觀察後的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時間是不同的。並形象例舉了牽牛花等9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説明這個發現;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開花時間與温度、濕度、光照有關,與昆蟲的活動時間有關;最後擴展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濕度、密切、關係、嬌嫩、適宜、適應、昆蟲、傳播、植物學家、陸續、大致”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讀懂課文內容,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4、學習運用多樣的句式表達。

【教學重點】

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的表達句式,對一些句子嘗試換一種説法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一個意思。

【教學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激發興趣

1、板書“鍾”,你都見過什麼鍾?

2、今天給大家帶來了花鐘,想去看看嗎?課件出示:瑞士大花鐘圖片

(出示日內瓦大花鐘)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最著名的日內瓦大花鐘,

面各色鮮豔的花,爭奇鬥豔,芬芳迷人。它座落於瑞士這個“花園之國”。這個花鐘不僅美觀,而且能夠報時,今天咱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題目就叫花鐘。

文中的花鐘是什麼樣的?它是怎樣報時的呢?讓我們趕快來讀讀課文吧。

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二)、學習生字,掃除學文障礙。

1、誰願意當小老師帶領大家來讀這些詞、搶讀、開火車讀。

2、請同學們在觀察這些生字,你覺得哪個生字難寫,你是怎麼記住它的。

着重知道左右結構的字,例如:“濕、嬌”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醒、致”左右寬窄差不多。

3、要求在字貼上每個字描兩遍。

(三)、再讀課文,學習寫作方法。

1、看來生字同學們都學會了,那誰願意來讀讀課文。其他同學一邊聽一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指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

(課文寫了許多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花開放時間不同的原因)

2、那課文中都寫了那些花,他們都是在什麼時間開放的呢?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來畫一畫,讀一讀。

(1)找一找花鐘裏藏着哪些花?

(2)看圖,認識花,感知花的美麗。

一起説花的名字,相應出示花的圖片。這麼多美麗的鮮花,同學們想欣賞一下嗎?

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鮮花朵朵、爭奇鬥豔,好看,美麗等等)

(3)默讀課文,想想這些花是怎麼開放的?(出示課後題)填空

(4)你喜歡哪個句子就讀給同學聽聽,相機指導朗讀。

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為什麼喜歡這一句,做動作,指導朗讀。

豔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

為什麼喜歡?帶着表情,指導朗讀。

還有哪種花笑了?(曇花)

曇花含笑一現,從含笑一現中你知道了什麼?這麼美的頃刻間,我們多想留住它啊!指導讀。

這兩種花的笑是我們看得到的,有一種花是在心裏笑呢。(萬壽菊)齊讀。

欣然是愉快的意思?“怒”在字典中有兩種解釋,(出示解釋),你們覺得是哪一種?齊讀出花開的氣勢

睡蓮從夢中醒來指導讀。還有哪種花也是剛剛醒來?(煙草花)指導讀。

月光花舒展開自己的花瓣

請大家做一下舒展的動作誰再讀讀這句話。

6、再來讀這一段,下面讓我們一起感受這些花兒的美麗吧。師生接讀。

7、比較“凌晨四點,牽牛花開了,五點左右,薔薇開了,七點,睡蓮開了……”和書上的寫法,哪種寫法好,為什麼?

小結:同樣表達一個意思,可是呈現的語言效果卻大相徑庭,往往同一個意思是可以用同義詞或不同句式描述的。

例如説:牽牛花是從形狀、顏色上進行描述的;而“曇花、睡蓮、煙草花”是着眼於開放的時間;“月光花”是從姿態上進行敍述的,這些花它們各有各的長相,各有各的姿態,各有各的性情,從多種角度進行的描寫,會受到意想不到的語言效果。

(四)、課外延伸,培養寫作能力。

1、同學們看這段話最後,還有一個特殊的標點,是什麼號?他告訴我們

什麼?

你們在課下蒐集了哪些花開放的時間呢?請你們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並試着用書上的語言來形容一下。看哪一組的語言最美。

可以仿照書中第一段來寫。

第二課時

一、回憶引導生疑

1.複習第1自然段,引導生疑:出示各種花開放的時間,引導學生回憶誦讀課文第1自然段。

為什麼這些植物開花的.時間會不同?植物學家進行了研究,有什麼發現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請默讀第二段,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聯繫課文,你能猜測“夜來香為什麼在晚上八點左右開放”嗎?為什麼大多數花在白天開放?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聰明的植物學家把不同時間開放的花,種在一起,把花圃修的像鐘面一樣,就是我們看到的花鐘。(出示)

2、比較句子:“我看到什麼花開了,就知道是幾點了”這句話對嗎?文中用語言怎麼敍述的?

課件出現句子:齊讀“你只要看看什麼花剛剛開放,,就知道大致是幾點鐘”

兩組句子有什麼不同?“剛剛”可以去掉嗎?為什麼?“大致”還可以換成什麼詞?

3、是啊,作者用詞非常準確,這個看似用來表達模糊意思的詞語,實際反映了客觀事物真實的狀況,反映了科學家遵循客觀事實的態度,文中還有幾個這樣的詞語,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找一找。

課件出現詞語:大概,左右,往往,有……的危險

4、體會朗讀第三段。

四、再讀全文,總結拓展

1、再一次有感情朗讀全文,找出你喜歡的好詞佳句

2、師總結:作者之所以能寫出這麼精彩的文章,是他留心觀察,不斷探索的結果。我們也要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好習慣,發現探索美麗的大自然。

五、作業:

1、觀察一種事物,把觀察發現記錄下來。

2、自己動手製作一個“花鐘”(在鐘面上寫上花朵的名字)。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望天門山》這首詩都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抒發了讚美之情。頭兩句描寫山川氣勢。"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衝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湧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詩歌通過對天門山景象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樂觀豪邁的情感。《望天門山》重在抒情,融情於景,詩中有畫。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望天門山》是《古詩三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能借助漢語拼音學習古詩,認識文中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理解詞義句意,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過程與方法: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理解詩意,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説説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後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李白 (著名詩人),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目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麼,掌握什麼,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關鍵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斷、開、回、出、來"這幾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斷、開、回、出、來"聯繫實際,展開想象"法,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最後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閲讀,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鑑賞能力,提高審美趣味,豐富個人感情世界,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學些什麼呢?

這樣"扶"着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圖,啟發想象。 再讓學生試着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後彙報,教師瞭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採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説説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畫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門山。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説説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彙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讀出節奏感,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

(範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佈置作業。

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後導,先練後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立。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寫人的記敍文,記敍的人物為法布爾——一個著名的昆蟲學家。而且題目也明確了這篇文章所要記敍的事件即觀察昆蟲。通過題目就可以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在學習這篇文章時,要抓住主要事件的描述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這篇文章共分四個自然段,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可將文章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法布爾的身份地位。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記敍了法布爾觀察昆蟲的兩件事。

第二部分又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二自然段):記敍法布爾在路上觀察螞蟻四個小時的事。

第二層(第三自然段):記敍法布爾在樹上觀察螳螂被誤解的事。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總結全文,讚揚法布爾的勤奮精神。

這篇文章是按“總分總”的思路組織材料的。

本單元以“勤奮學習”為主題,編選的課文都是通過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精神和品質的。本課是單元的開篇文課文,學好本文將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情感,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遵循這一要求,依據新課程理念,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13個生字。

3、通過課文中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理解,體會人物的精神和品質。

4、 引導學生懂得“只有勤奮刻苦,才能成功”的道理。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語文課標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加強對閲讀方法的指導,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在閲讀中積累詞語。所以,我把“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作為教學重點,把“體會法布爾勤奮努力、堅持不懈的精神。”作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

在本課的教學中,主要採用“品讀法”的教學方法。以讀代講,品讀結合,利用各種形式的讀,如:教師範讀、自由讀、學生朗讀、誦讀和齊讀等,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品味、理解和感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蘇霍姆林斯基説: “語文課,我只教會學生閲讀與思考。”在一次次的形式多樣讀中,引導學生去領悟文字中間藴藏的情感,思考文字背後的意義。從而獲得更多的內心體驗,更完整、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和表達自己的思考所得。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互動、交流,讓學生自主的索取知識。並在閲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閲讀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課堂上要努力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評價以激勵為主,以學生的發展為主。我會從一個欣賞者的角度注意保護學生的個性。我要用我的微笑、目光和語言激勵孩子們有更佳的表現,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教學流程

(一)板題置疑,激發求知慾

一上課,板書課題,學生書空,齊讀後問:看到課題,你有哪些疑問?學生會提出很多想要知道的問題,如:法布爾是誰?他是幹什麼的?他為什麼觀察昆蟲?他是怎樣觀察昆蟲的?觀察昆蟲的結果怎樣?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我會及時的鼓勵和評價。這樣既可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又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營造了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氛圍和學習動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設計意在引導學生讀課文,通過熟讀感知課文內容。

首先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讀幾遍。接着,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聽讀給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並思考置疑時提出的“法布爾是誰?他是幹什麼的?”的問題。之後,隨文識字,出示幻燈片,認識本課的13個生字。這裏出示兩張幻燈片,第一張帶拼音,第二張去掉拼音,這樣由易到難認識生字,並利用指名讀、領讀、齊讀、開火車讀等方式有效地落實了教學目標。 最後,用此句“通過剛才的讀書,同學們對法布爾有了初步的瞭解,現在讓我們走進課文,相信同學們對法布爾會有更多的認識。”導入“邊讀邊想課文寫了法布爾觀察昆蟲的幾件事?”的問題,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品讀課文,交流感悟

1、聯繫學生在在上一個問題的回答,緊接着精讀2自然段,法布爾觀察昆蟲的第一個故事。幻燈片出示課文:

有一次,他在路上發現許多螞蟻正在搬運幾隻死蒼蠅,就伏在地上,用放大鏡全神貫注地觀察起來。汗水濕透了衣服,手腳都麻木了,他一直觀察了4個小時才離去。

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小組討論,説一説,對紅字的詞語和句子的理解。教師充分發揮引導的作用,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出示主題圖,圖文結合,加深理解。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感受和見解,體會法布爾的精神品質。

接着,指導學生朗讀,教會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的重讀來表現法布爾勤奮的精神。

閲讀是學生帶有個性的學習活動,每個學生由於其個人經歷與知識閲歷的不同,面對相同的文字,產生的內心體驗不盡相同。本環節在尊重學生獨特感受的基礎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文本的對話,使他們對課文的詞語和句子有深一層的'體會,定下與文本對話的情感基調,並通過教師的不斷引導,使學生其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髮展,感悟出文字背後的深層意義。並且教會學生閲讀的方法,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讓我們再來看一看法布爾另一件觀察昆蟲的故事吧!”由此句導入第3自然段的學習。

幻燈片出示課文:

還有一次,法布爾爬到一棵樹上,觀察螳螂的活動。他把周圍的一切都忘了。結果,別人誤把他當成了小偷,要抓他,他才從觀察中驚醒過來。

在學習本自然段之前,教師歸納出剛才學習上一段的方法:“抓住重點的詞句來理解課文。”明確這一方法後提出學習要求:請小組合作學習課文,標出重點的詞句,體會法布爾的精神品質。

閲讀並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應成為主動的探索過程。為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教師通過導學與學生自主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自學能力,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

3、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理解“堅持不懈”的意思。用“因為……所以……”練習説話,深入理解法布爾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超越昇華

先請同學們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收穫。意在讓學生總結昇華所得。接着教師推薦學生閲讀《昆蟲記》。培養學生的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

四、板書設計

17 法布爾觀察昆蟲

觀察螞蟻四小時

昆蟲學家 { (勤奮努力) 發現祕密

觀察螳螂被誤解

這樣設計板書體現了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清晰明瞭。

五、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通過充分的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真正地實現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有效地落實了教學目標,學生掌握了知識,思想受到教育,而且學到了技能,學會了學習。所以我相信本節課一定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定教學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