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18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1

很感人。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薰子的價值觀念,其實也真的是很搞笑,人家孩子出意外,人家有實力讓孩子活下去即使是植物狀態,憑什麼就不對了。沒有進行腦死亡判定憑什麼就説人家是屍體了?雖然薰子一度瘋狂,可是後來也做出了改變不是嗎

看完最後一章節,才感歎怎麼會有人把一個生命的離開寫得這麼美好,用三年多的時間讓家人接受了自己的離世,遇到那個喜歡自己的小男生的時候決定為他獻出心臟。她爸爸也説不接受腦死的判定,只接受傳統的——也就是心臟死為死亡時間,這樣一來就是那個喜歡自己女兒的人代替女兒活了下去。也算是一種美好了吧。

最值得還有當下日本對器官移植和腦死認同問題,雖然看書時讀者一度希望瑞穗能醒過來,説“誰説我已經死了?”但是這樣一來勢必看過這本書的很多人會對腦死患者抱有更多無謂的期待。也知道即使是為了價值觀的傳播也不可能讓瑞穗醒過來,但是沒想到是這樣的.結局,瑞穗向媽媽告別(滿足了讀者的期待)心臟給了宗吾。房子也如瑞穗出事前的想法賣了或者拆了,對薰子的桎梏也沒了。

補充一點:在劇情高潮期若葉向薰子坦白瑞穗溺水真相,真心好評,圓滿。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2

世界上的看似毫不相關的兩件事之間似乎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瑞穗從來沒有離開過,她的心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在跳動。

一開始我也誤會了惠子,就像她周圍的其他人一般,我也覺得惠子很瘋狂,有點神經,她懦弱,不敢面對現實,她所做的一切可能就是為了維護自己逃避現實的玻璃心。

即使惠子出事後,惠子也拒絕醫院的一切安排和腦死檢查,她不是怯弱,而是堅信自己,堅信女兒的.存在。可能是因為身為一個母親與子女間確實存在一種特殊的化學物質聯繫彼此,她知道瑞穗還活着。為了瑞穗,她花費高昂的醫藥費冒險尋求尚不成熟醫療幫助,她細心學習病患的日常護理,研究醫學相關知識,在別人看來很難很辛苦的事,她卻覺得很幸福很值得。

不得不説她是一個特別的女人。她知道總有一天瑞穗會離開,所以每年一月例行幫瑞穗拍好看的遺照。她從來沒有瘋,她也不自私,只是無人理解。當遇到千萬人阻擋,她會拼了命堅持着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

回想起來,惠子付出了太多,忍受了太多委屈。從來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如果我是惠子我可能早早就放棄或者崩潰了。

即使這個世界陷入了瘋狂,仍然有我們需要守護的東西。——惠子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3

該怎麼説呢,一個母親拼盡全力不顧別人的目光去用高科技維持着一個別人都認為已經死去的女兒的命,用錢去買命。我也以為她可能瘋了,不能從女兒死去的事實裏緩過來,可是後來發現,這絕不只是對她自己心裏的慰藉,而是真正的相信她的孩子還活着,然後想盡一個母親最大的責任去讓她的女兒存在這世界上,哪怕她的孩子幾乎永遠沒有甦醒的機會。

薰子真的是深愛着自己的孩子的,連孩子的父親都不能像她這樣愛。我在這個母親身上看到了堅韌不屈。她偏執但是又顯出作為一個母親的温柔,她瘋狂但是卻又顯示出驚人的理智和清醒。她的丈夫其實也盡到了該有的責任,同意支持她妻子的決定。

? 作為一個遭受過這樣的事情的人,我想大多數人,在醫生判斷孩子為腦死亡時,就會接受事實吧。結局很耐人尋味,也可以判斷出薰子的`女兒當時也確實還活着,薰子作為一個母親很盡力了,延續了女兒三年的命,沒有因為任何人的話語行為而停止拯救自己的女兒。

? 所以最後移植了薰子女兒的心臟的小男孩説,捐贈者生前一定很幸福,得到了很多的愛。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4

(個人覺得這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和母親)人魚之家講述了一個母親的母愛,對自己最愛的孩子突然離世的不接受,將孩子接回家照顧,並利用科技讓孩子“活過來”。在很多人眼裏,母親的愛是病態的。但是設身處地的想想,當身邊的人突然離開,有誰真的能在第一時間就接受他突然離世的消息呢?最後的結果是瑞穗向母親道別,她感謝母親幾年來的付出,感謝母親的愛。雖然“告別”這一點我們無從得知是真是假,但我更願意相信這是真的。瑞穗幾年來她的靈魂一直陪着家裏人。雖然東野圭吾在這本書裏,母愛確實略顯偏執甚至有些病態,但是放眼世界,哪個父母親能夠接受白髮送黑髮的事實呢?如果可以,他們也寧願相信自己的孩子未曾離開過自己。

在這本書中東野圭吾提到了器官捐獻,其實,面對器官捐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特別是經歷過病痛的`人,更懂得生的渴望。

這本書從一個很特別的角度詮釋了生命。有人説,死亡不是人生的終點,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死亡是一個瞬間,其實死亡是一個過程。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5

其實這部小説也沒有那麼好,幾乎不能算是東野圭吾的風格。沒有詭計,沒有謀殺,甚至算不上有什麼真正的欺騙。反而是一篇小清新,單純的只有愛。

小孩子的愛,青年人的愛,成年人的愛,老年人的愛;好奇之愛,骨肉之愛,背叛之愛,懺悔之愛;輪迴有愛,陪伴有愛,沉默有愛,幡悟有愛。

芸芸眾卿,皆為愛往,匆匆一世,皆由愛生。

打動我的.,只是一個母親對孩子固執地守候。

如果有一天,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也要面臨那樣艱難的抉擇,如何取捨?是相信放手讓她快獲自由,還是緊抓不放捨不得此生相守?

當所有人勸你緣分已盡時,你是否還固執地相信孩子並未離開?

當大家覺着你無理取鬧時,你是否還固執地保護無法替你辯解的孩子?

當最親的人都要你放棄時,你是否還固執地堅持,不惜以死相逼?

當讀到那天晚上,孩子站到母親身邊時,一度以為真情動地,蒼天開眼。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最無私的情感,沒有之一。

儘管這部小説情節龐雜,人物眾多,但主線故事相對簡單,所以於事無補反顯得累贅。最後結尾匆匆,首尾呼應是好,可接的頗生硬,有些造作了。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6

一個人一生中會死三次,第一次是腦死亡,意味着身體死了,第二次是葬禮,意味着在社會中死了,第三次是遺忘,這世上再也沒有人想起你了,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張愛玲

第一次是生物學上的死亡,第二次是社會學上的死亡,第三次乃是你這個人在整個宇宙中的消亡。

不知為什麼,看完整本書之後想到一個詞“醉生夢死”。薰子身為一個母親,費盡全力營造了一個或真或假的世界,且不説這個世界的真實性,在這個世界裏,最起碼能使她自己得到滿足。但當有人要打破這個世界時,自然是會去極力反抗的,更乃至是以命相博,也要證明這一切給其他人看,可細細想想,這個世界最後的模樣,薰子的初衷已變,剩下的'不過是執拗與偏執罷了。

至於薰子的觀點,是十分可敬乃至於偉大的,我非常的欽佩可卻不敢贊同,若是瑞穗真能選擇,想必也是不願被當作提線木偶一般處處受制,而是更希望能盡力去幫助更多的人吧,畢竟她那麼的善良。且不管怎麼説,風吹草雖説自己沒有認真地老去,但最起碼公主是可以認真的活着的,更何況説不定能救活的許是幾位公主。但道德的制高點無人敢站,這只是別人善意的施捨,哪裏還敢要求或是期待…

人,本身就是情感動物,面對事情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無可厚非,只願大家平安喜樂,身體健康。

像我這樣為愛痴狂

到底你會怎麼想?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7

讀完了,讀的過程不斷會去猜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看到薰子面臨難題時也會停下來想想如果換成自己會怎麼做。薰子的確是了不起的母親,對女兒深切的愛,她把照料女兒時的艱難逐漸看作是另一種幸福,即使在其他人看來瘋狂的行為,她也義無反顧為了女兒去做。瑞穗也的確感受到了母親,以及身邊一些人的愛,她活在濃濃的愛與玫瑰香氣之中。薰子的偉大不僅在於能夠忍受他人的非議,堅持內心想要為對女兒付出努力的心意,無怨言地照料沒有意識的女兒三年,更在於她內心深處不是單單堅信女兒還活着,而是理智地認為女兒總有一天會離去,在離別到來之前,她對女兒傾注了所有的愛,當離別到來的.時候,她出奇的冷靜,接受了這場告別,也使自己的內心得到救贖。故事應該也會引發不少對於器官移植法的思考,文中講到人薰子假扮新章那段,她發表的看法,應該也會觸動很多讀故事的人,不同的法律規定,也會帶來很多不一樣的選擇和結果。 結尾處的描寫讓人感覺很温暖,作者也應該是想表達瑞穗的心臟在另一個可愛的孩子身體裏跳動,也是一種活着,一種延續。似乎可以看到小男孩光明的未來,作者可能也想借此故事鼓勵器官捐獻吧。願每個孩子都活在愛與玫瑰香氣之中。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8

在看這本書之前看到了一篇關於此書的書評,很負面且回覆的讀者很多,大多覺得此書囉嗦宂長,進展緩慢,所寫的故事也讓人難以接受與苟同,説看這書是浪費時間,説對東野先生失望………我曾猶疑要不要看,但還是想先看看再説,在看到媽媽薰子的那句:這個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也有的小孩雖然腳沒有問題,卻無法自由自在的散步……,我決定好好把這本書看完。

這並不是一本推理小説,但卻是一本挑戰人心,挑戰法律,挑戰醫學的書,一次意外6歲的瑞穗被醫生説腦部已經完全喪失功能需接受腦死判定,以此決定是否捐贈器官,在做決定時母親薰子認為感受到了女兒瑞穗的`手動了,因此她認為女兒並沒有死,決定做延命治療,在薰子的執着和丈夫的支持下,瑞穗通過高科技維持了三年,從最初只能躺着到最後能夠活動手腳,從最初吃藥到最後停藥吃飯,從最初肌肉萎縮到最後體格生長…,媽媽薰子付出的不僅僅是照顧瑞穗的辛苦,更有來自外界甚至家人的不理解與控訴,生命到底是怎樣存在的,生與死又應該是怎樣去判定的,是你認為科學的醫學還是你認為權威的國家法律,薰子在向警察和醫生咄咄逼問時發泄了太多她內心的不甘,對於父母來説是可以為了兒女發狂的,你可以不認可,但對於母親薰子來説,那個時候的瑞穗是她還活着的孩子。

意外又不意外的結果,緣去復緣來的因果,我亦在執着,希望可以有好的結果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9

作者把我帶入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世界,書中人性的刻畫感覺很真實。

小女孩被家人照顧時發生了意外,怨誰?不怨誰?一家子都是什麼心情?

父母還沉浸在小女孩意外事故的晴天霹靂中,卻被醫生拉來考慮器官捐獻的事,捐不捐?怎麼考慮?殘忍不殘忍?

給小女孩安裝機器,不論是ABIS幫助呼吸,還是刺激大腦使手臂活動,都是一個不服輸的母親想要看到奇蹟的努力,又有誰有資格去埋怨付出一切的母親?

母親假扮老師去幫助募捐,是怎樣的心痛與無奈?

弟弟上學,母親想讓小女孩像正常人一樣見證每個重要時刻,卻意外發現了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堅持,舉刀質問的那一刻是多麼蒼白無力和無助?

當女兒終於與母親告別,母親放下女兒也放下自己,是怎樣的`一種釋然?

其實,別説母親,直到作者寫女兒站到母親牀前那一刻,我還是以為發生了奇蹟。直到從爸爸的角度聽到媽媽説女兒已逝,我才最終無奈歎息。原來奇蹟並不是本書的本意。

其實看到開頭的時候就知道有這樣的結尾,這是一種怎樣的宿命之緣,作者這樣寫是為了多一點温情麼?

讀完很沉重也很釋然。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10

這是我讀過的東野圭吾的第十本書。最近也不知道怎麼了,睡前只要讀了東野的書,做夢就一定會夢到書中的故事情節,而且還會加上自己的想象[捂臉][捂臉][捂臉]。本書的寫作手法類似於大多數的治癒系小説,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因溺水而失去意識,大多人都認為這個女孩實際上已經死亡,但是母親卻堅信自己的女兒還活着,執着守候,最終得以釋懷,心境也發生巨大改變的故事。

母親的行為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只是一種自我滿足,但也有人驚歎於母愛的偉大,期待着奇蹟的發生。我覺得本書的'可貴之處恰恰就是東野從多個角度表現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價值觀,從而引發讀者的思考。隨着年歲的漸長,越來越無意從道德的角度去評價一個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有着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成長環境,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觀,而且同樣的人,同一件事,對於每一個人的意義也不一樣。不要強求每一個人都去接受你的想法,因為你的想法不一定是對的,也允許別人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嘗試着去理解,如果理解不了,相視一笑,各自過好自己的人生。

讀書使人明理,明理所以致用。讀別人的故事,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都彷彿增加了我們一種生命的體驗,讓我們在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之時,能夠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形成自己的看法、認識、和理解,進而做出判斷和選擇。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11

快要凌晨讀完整本書。每次讀東野圭吾,總要經歷一開始的美好氣氛到中間的困惑矛盾到最終的全身心釋然。種種情景全都如同身臨其境,仿若置身其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書中主人公的真實情緒,薰子的掙扎和執拗,和昌的不忍和無奈,美晴和千鶴子的愧疚,都在瑞穗生命終結之時得到救贖和解脱。

讀完不禁感慨母愛之偉大,可以支撐一位母親在明知女兒已是植物人狀態下依舊不願放棄,只要還有一絲生的希望,她都不會放手。生人生日會之前的薰子執拗的幾乎病態,強烈的希望通過別人的認同來肯定女兒生的狀態從而給予自己力量,生日會的瘋狂之後,她的心態有所改變輕鬆了很多。幸福於千萬人來説有千萬種,只要自己滿足於所處的狀態並覺得幸福,他人便無可置喙。因為設身處地的經歷才更加深有體會。

書中還向讀者介紹了兒童器官移植,腦死=無法恢復這樣一些多數人未曾涉及的`領域,這些信息需要被普及,需要被瞭解和理解,也希望在未來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挽回生命。

東野圭吾的作品總是這樣,在不經意間拓展視野的同時,發掘更深層的人性。毛骨悚然的同時也收穫些許細密的感動,一旦開始想要暫停卻又欲罷不能,這大概是我最真實最想表達的感受。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12

怎麼定義死亡?是生命體徵的消失,心臟不再跳動,還是大腦意識的喪失?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話題的小説,閲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到底應該以什麼樣的標準來判斷一個人的死亡?

薰子作為母親,愛女心切,起初我也覺得她是為了滿足自己希望女兒還活着的美好願望,所以不惜一切(依靠已經失去感情基礎的丈夫提供的幫助,不再追求新的感情生活)讓女兒依靠科技手段呈現一系列正常的生命體徵。

讓我震驚的有兩個地方,一薰子假扮成新章老師去參加器官移植的捐款活動,跟人探討日本現行的兒童器官移植方面的`相關法律條文;(那時薰子的內心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她有動搖過自己守護女兒的決心麼?)當我看到二的選擇,我便知道了薰子沒有動搖,而是十分堅定的:二便是當週邊的人都覺得女兒瑞穗已經死了,她持刀質問大家,如果現在自己把刀插進女兒的胸口,那她算犯罪麼?如果女兒已經死了,那她就不算犯罪,而如果女兒沒死,她就是犯罪,那她也甘願欣然承擔一切。是深深的母愛吧,支撐着薰子幾年下來對女兒的細心呵護。薰子説,換成是兒子如此,她也會這樣做的。當然,她會不惜一切代價去預防這種事情的發生。

最後,瑞穗來跟薰子告別了。薰子決定捐出瑞穗的器官,開始走判定腦死的流程。瑞穗很開心吧,她的心臟換了一個主人,繼續跳動着。或許,這也是另一種活着的方式。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13

總的來説,這部分讀起來有點枯燥,旁白平平,沒有所謂高潮迭起的跌宕起伏,卻讓我深思。

在爺爺年老不方便的那些年,誰也不想成為累贅。 大家湊錢讓最近的叔叔照顧他,而叔叔除了每天送飯外,倒是不怎麼在意。 我常常想,爺爺整天躺在牀上一定很寂寞吧。 他想念他已故的奶奶嗎? 他會一直盼着兒女來看望他,跟他説話嗎?

荀子不願接受女兒瑞穗的腦死亡,決定繼續苟延殘喘以延長女兒的生命。 這是一種自私的自我滿足嗎?

一個從小被虐待,被父母、姐姐、哥哥,以及所有親朋好友嫌棄的哥哥。 一天24小時,他可能被罵不下24次,“活在世上有什麼用,還不如死了。”思想扭曲,身體支離破碎,身體崩潰。然而,當 他身患重病急需治療,家人突然對他寵愛有加,捐助的話語感人至深,是真愛?是自責?是彌補?還是自我滿足?

“只要徵得父母同意,醫生就可以確定大腦已經死了。” 不過,瑞穗顯然還有呼吸,還有心跳。 身為母親的荀子,怎麼忍心親自宣佈女兒的死訊? 那麼,與間接殺戮有什麼區別呢?

再來説説爺爺的結局。 降壓藥用完了,舅舅舅媽也沒去買藥,也沒告訴別人,連續停藥幾天就去世了。

前不久,得知爺爺病重,急着想和家人商量。 不相干的兒媳婦,忍受了他二十年的`臭脾氣。 這真的很不容易。 血脈相關的人一想到昂貴的醫藥費……誰願意?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14

生活有太多沒有答案的選擇題。

如唯心和唯物之辯,並不存在一個公理可以用來論證誰對誰錯,關鍵的是你選擇相信什麼。魯迅説“人活着,需要點信仰”。這“信仰”不是神,不是佛,而是在沒有明顯對錯的選擇題下,你相信什麼,你會怎麼做(我覺得這也是宗教的最大作用)。

這次,東野圭吾拋開了懸疑小説作家的'身份,在“沉睡的人魚之家”拋給我們一系列這樣問題。

如何定義死亡?

當一個人腦活動停止,但身體其他方面運行正常,心臟還能跳動,身體還在生長,我們能定義其為死亡嗎?

我們有靈魂嗎?如果有,它住在心裏還是腦子裏?

...

作為一個讀者,甚至佩服東野圭吾的勇氣。一個流行小説的作家應該避免這樣的沉重且具有爭議的話題。因為表達稍有不妥,向天平的某一方傾斜了必會引起對面的讀者反感。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也甚少在生活中表達對這些問題的觀點。因為沒有統一框架的問題(科學的框架是數學),討論到最後只會是用價值觀和情緒來論證,而這些本身就是不經得起推敲的。

所以,整本書讀完,最打動我的一段話是:

“沒有任何看法,因為我沒有理由去説服這些人,那些人也不會來説服我。我覺得這個世界的意見不需要統一,有時候甚至不要統一反而比較好。”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15

我們無法定義是腦死或是心臟停止跳動才是真正的死亡時間,這本來就是一個講不清的話題。就像薰子在朋友們在都不理解她一直照顧已經毫無意識的瑞穗的時候,她報警請來了警察問他們,如果這時候拿一把刀插進瑞穗胸口會不會被判故意殺人罪。警察很難説瑞穗是不是已經死亡,因為她的心臟可以跳動,而大腦卻是接近死亡狀態。

而薰子在第一次被醫生建議是否履行同意瑞穗捐贈器官的時候,因為感受到瑞穗的身體活動而果斷拒絕了捐贈之後,心裏也是特別的糾結難受。她冒充了她看不慣的老師新章房子,去參加了週末一個等待心臟移植的孩子的募捐活動。最後那個孩子等不到募全款出國移植,病情惡化遠離爸爸媽媽而去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沒有怪罪那些不願意將自己孩子器官捐獻的'父母,因為將心比心,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雖然等待捐贈,但不期待任何一個孩子的逝去,這是對任何人來説都是很難過的事情,他們可以理解。

結尾那個出現在開頭的醬油小男孩,幸運地接受了他心中那個很美的睡着的小女孩的心臟,這是東野大叔給我們一個最美好的結尾吧~

對了,那個很高級的通過脊髓傳輸刺激四肢運動的高科技,如果真的可以研發出來,會很棒誒,能夠造福許許多多的病人和他們的家人,回到一個正常的不需要別人照顧,自主生活的狀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