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頂層設計心得範文

來源:文書谷 2.69W

贏在頂層設計心得範文1

看了高建華老師的《贏在頂層設計》,結合和遠自控的銷售方針,對於個人銷售思路,銷售計劃,方案制定有了一定提升。結合個人工作,將自己讀後領略的幾個共鳴點予以分享。

贏在頂層設計心得範文

一、現狀分析

目前我個人的情況是,比較亂,比較雜,沒有系統的規劃,比如出差前本週打算開發廣饒工業項目,但實際工作起來,還是圍繞着東營市開展。這對於我來説是很嚴重的,缺乏規劃性和戰略性;對於項目沒有前瞻性,前期投入精力和財力,突然停工等人為因素導致投資失敗等。

二、如何解決

1、轉型,用馬老師的話來説“頂層設計就是為了企業長遠發展,尋找一套可操作的系統性發難的過程”。雖然個人不比企業,但是轉型,就是將自己去掉,認為自己就是企業家,統籌佈局,系統規劃;

2、頂層設計的6個宏觀要素:

①前瞻性預判;

④方法論支撐;

②從後往前看;

⑤數據化分析;

③系統化思考;

⑥科學化分解。這六點結合到銷售過程中,正是一套完整的項目銷售流程。比如,我跟客户接觸,説出這句話他會有哪些反應,對他這些反應我要怎麼回答。

跟客户接觸用到哪些方法和技巧,哪一個最適用於該客户,投其所好要比投入重金讓對方更好接受,更容易拉近感情;成功倒推,如果我成交這個項目,需要的資金,精力,人力等物質方面的因素,另外競爭對手會有哪些,價格如何報價,利潤分析等。這些問題在開始項目前就應該做好準備。

三、個人領悟

戰略性佈局;全書説明的是中國的企業欠缺的問題,如何生存下去等問題,作為企業家需要有戰略有佈局有規劃,我作為一名員工,也同時要有企業家的思維,打個比方,這個項目操作中,需要預算處支出多少費用。投入多少精力。成交價格多少才能和前期的投入支出比上實現利潤的最大化。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結合工作的例子。真正的戰略性佈局,個人認為就是一個全盤操作。博弈最少要看到三步遠才能落棋子,而戰略性要從邁進工地的大門那一步看到成交。我感覺這是一種信心,一種推算,一種智慧。

贏在頂層設計心得範文2

1、頂層設計是什麼?(結合局標準化手冊)

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尋找一套可操作的系統性解決方案的過程。

天天做夢解決不了問題,只有知道了實現目標的前提條件和必要條件,能做到逆向思維,根據目標來配置資源、制定計劃,才能明確成功的“邏輯”,才有希望從偶然成功走向必然成功。這個“成功的邏輯”對於一個企業來説叫戰略,而這種尋找企業“成功的邏輯”的過程就叫做頂層設計。

即按照“以始為終”的原則,基於人性的假設,對目標市場的理解,對用户需求的把握,對競爭格局的認知,通過系統的分析把經營理念、終極目標設定好,把用户心目中理想的完整產品描述清楚,把實現目標的關鍵要素和主要矛盾羅列出來,把潛在的問題和風險預見到,從而根據目標去配置資源,形成一個通俗易懂的“劇本”,讓各個職能的管理者按照“劇本”分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為什麼要學習頂層設計?

管理者:企業的掌舵人,職責不在於“低頭拉車”,而在於“抬頭看路”,頂層設計是對企業發展做出的前瞻性預判,進而指導企業的前進線路及各階段的資源配置;

員工:頂層設計是一套系統工程,從實際出發,到實際中來,從設計構想到評議決策,再到管理、執行、監督、檢驗,整個過程是一個羣策羣力的合作過程,需要從高層管理者到基層員工的全員式參與。

危機:打天下難,坐天下同樣難。企業發展初期最具活力,積極接軌外部環境,調整內部結構;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受慣性影響,忽視外部變化,領導人只顧做好眼前的工作。案例:蘋果系統、硬件、應用商店、電子書籍、音樂,整個生態系統的建立。

3、如何進行頂層設計?

3.1起點:企業轉型從企業家轉型入手。企業家是企業的掌舵手,只有掌舵手想清楚了,想透徹了,轉型才不會迷失方向。

3.1.1高瞻遠矚:未來xx年的經濟環境

a)經濟總體增速放緩成為必然:粗放型到集約式,單一經濟指標到科學發展;

b)市場正從商品經濟轉向產品經濟:商品經濟時代,產品大同小異,可相互替代;產品經濟時代,企業意味着品牌,產品有自己的特色、個性,於市場上同類企業存在差異化;

c)小眾化消費時代已經來臨:訂閲新聞,服裝、房子希望獨特,與常見的不同d)中產階級將成為主流消費羣體:紡錘形結構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必然趨勢e)低成本戰略難以為繼:材料、人工成本上升,環保、節能要求提高。

f)企業員工將以“80後”、“90後”為主體:不願重複工作,希望從工作中找到樂趣;注重生活品質,精神需求提高;不只埋頭苦幹,學會質疑。

3.1.2企業家轉型的10個方面

a)指導思想:從“後知後覺”到“先知先覺”。

b)經營理念:從“利己主義”到“利他主義”。(商人的經營宗旨和目標是為了賺錢,企業家有理想和追求,希望體現自己價值,為客户創造價值,幫助員工成才,為股東帶來回報,服務社會)

c)經營模式:從“摸着石頭過河”到“借力騰飛”。(初創期無先例可循)

d)經營策略:從“微利經營”到“厚利經營”。(沒有哪個國家靠賣低檔貨成為發達國家,歐美、日韓,一個國家要想征服世界,靠的是一流的產品,一流的設計,一流的服務,一流的體驗)

e)企業追求:從“股東利益最大化”到“員工利益最大化”。(股東利益源於客户,客户滿意源於員工——惠普之道: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把工作做好的願望,只要公司提供一個合適的舞台,員工必定會全力以赴)

f)領導風格:從“軍事化管理”到“人性化管理”。(注意區分這裏的“軍事化管理”與項目上的“準軍事化管理”,前者是高度集權、壓服、強制,後者是傳承企業文化,吃苦耐勞,團結奮鬥。人性化管理指尊重員工,發揮主人翁的作用)

g)決策機制:從“感性決策”到“系統化思考”。(抓根本矛盾,把目標搞清楚,貫徹民主制(徵求意見不可少,但民主決策不等於少數服從多數,有時候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上),決策過程科學,決策要有方法路(可量化、可操作、可實現))

h)管理模式:從“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管理”。(PACR戴明環:Plane計劃,Action行動,Check檢查,Result結果)

i)關注重點:從“看得見的成本”到“看不見的成本”。(招聘成本、員工流失成本、員工出工不出力成本、部門推諉扯皮的成本、複雜績效考核成本)

3.2核心:戰略轉型是企業轉型的關鍵

3.2.1戰略轉型到底意味着什麼?

3.2.2戰略規劃:清晰定位,系統制勝

a)戰略規劃的“四項基本原則”:以利他為基準,以營銷為核心,以競爭為導向,以共識為目的。

b)戰略規劃是一套內外溝通的文件:清楚表達企業經營管理的邏輯。

c)戰略規劃以提高組織智商為目的。

d)組織架構必須為戰略目標服務:減少管理層級,注意管理幅度。

3.2.3 中國企業戰略轉型的7種途徑

3.2.4企業戰略轉型成功的兩大標誌

3.3配套:企業轉型需要管理體系的全面升級

企業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個一個的點,而是整個鏈條、整個體系的問題。

3.3.1管理升級必須落實到各個職能部門

人力資源、財務、採購、研發、生產、銷售、市場、質量。

3.3.2用系統的員工培訓體系為轉型做支撐

一個企業要想轉型成功,就要在提升員工業績的三要素上做文章:動力、能力、方法論。動力來自願景,知道企業往哪個方向走,讓員工看到未來,看到前景;能力來自專業訓練,來自培訓;方法論一般來自經驗的提煉、外腦的諮詢,是流程、工具、方法,提高組織智商,減少重複勞動。

警惕“淺思維”培訓誤導員工心態:入職時的勵志培訓,短期內調動激情;健全適合企業特徵的培訓體系:給不同層次的員工提供不同的培訓(新員工、老員工、經理培訓、主管培訓、公共培訓等);職能類培訓(市場、營銷、生產、技術、合約等)

3.4沉澱:文化轉型,打造智慧型企業

當企業戰略轉型、管理部門職能轉型完成後,就需要把很多共識沉澱與固話下來,成為大家日常工作與生活中的一部分,逐步昇華為每個人自覺自願遵守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

3.4.1變口號文化為行為文化

通過績效考核等方式讓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深入人心。

3.4.2創造激發員工創新熱情的寬鬆環境

創新、跨界學習

從壓力式管理到動力式管理(市場經濟講究利益驅動,當然不只是金錢,管理者應當清楚員工關心什麼、在乎什麼,給員工做好職業規劃,讓大家看到未來。用動力式管理取代壓力式管理,讓員工發自內心地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忠誠)。

3.4.3努力擺脱官場文化的深刻影響

不搞一把手政治:領導有意識地聽取不同意見,要做市場調研,通過多種途徑聽取員工的意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得到的將是消極對抗和陽奉陰違);

執行力不等於高壓政策:無條件服從的結果是喪失積極性、主動性、責任心,同時感到壓抑、心累、不痛快。人格上一律平等,不發號施令,出台政策和制度前,要聽取大家的意見;

淡化權力意識:民主集中制(決策前民主,決策後獨裁,制度才能以到推行)。

避免短期機會導向:考評不只是業績,還包括各個方面,長遠發展。

凡事不能一刀切:多元化,滿足多種要求。

允許員工犯錯,但不允許撒謊:責任文化的建立。

反對口號文化,根除空談弊病:形成真誠、務實的企業文化氛圍。

贏在頂層設計心得範文3

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的很多企業已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到了發力騰飛的階段,但是能否飛起來,還取決於是否有騰飛的翅膀。在我看來,轉型與升級就是給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到國際市場上去翱翔。但是轉型不能停留在口頭,而是必須落實到行動上。然而中國企業現在普遍存在着頂層設計嚴重缺失的問題,企業沒有可以操作的方法論,只能“摸着石頭過河”,不斷地試錯,這樣就會讓企業面臨很多問題,於是很多美好的願望也可能只停留在紙面上。

(1)對環境變化不敏感,缺乏危機意識

十幾年前,一本《誰動了我的奶酪》曾經風行世界,成為超級暢銷書,可惜那本書流行的時機不對,那時整個世界經濟一派繁榮,沒有人擔心自己的“奶酪”會真的不見。十幾年過去了,柯達的“奶酪”不見了,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的“奶酪”不見了,惠普的“奶酪”也正在面臨挑戰。這些曾經稱霸世界的行業巨頭為什麼會走下坡路?這是值得中國的企業家和高級經理人思考和警醒的一個嚴肅話題。我們千萬不要幸災樂禍地看人家的笑話,以為這些挑戰離我們很遠,要知道這些問題早晚有一天也會發生在中國企業身上,只是有一個“時間差”而已。

我堅信美國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差距在縮小,發生問題的時間差也在縮短。當初我們曾經嘲笑過美國的“黃、賭、毒”,以為我們不會受侵蝕,可是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好的、壞的,蒼蠅、蚊子都進來了,現在這些問題我們並不比美國好多少,有些方面甚至更嚴重。其實,出現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對問題視而不見,或者認為別人的問題與自己無關,要知道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那個階段所特有的問題,這裏面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繞不過去的,所以我們必須有充足的.思想準備。

(2)越成功的企業,往往越固執

奶酪為什麼會不見了呢?因為沒有預見到環境的變化,缺乏危機意識,躺在成功上面睡大覺,結果必然是“温水煮青蛙”,等感知到威脅的時候往往已經晚了,這是一種正常的“異化”,屬於自然規律,否則怎麼可能長江後浪推前浪。

換句話説,一個企業越成功,往往就越固執,就不願意改變自己,結果昨日成功之原因有可能成為明日失敗之根源。畢竟大多數成功者都沒有勇氣否定自己過去的成功,很難把自己“歸零”,很難客觀地、理智地看待市場的變化,看待自己的問題,看待未來的趨勢。往更深層次去探究,這個問題源自中國人沒有信仰,沒有反省的時間和場合,不會去懺悔,不會去檢討自己,所以很容易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我相信大家都認同“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個概念,但是卻很少有人認同“成功乃失敗之父”。前者是因為失敗而反思,所以有積極意義,後者是因為成功而驕傲,所以有消極影響。為什麼中國人常説“富不過三代”,因為第二代很難有創業家的熱情和奮鬥精神,在衣食無憂的優越環境中長大,其工作動力會下降。另外,坐天下本身就比打天下更難,所以不轉型的話,就很難超越第一代。等到了第三代的時候,熱情和奮鬥精神已經消耗殆盡,企業內部的各種矛盾也積累到一定程度了,一旦處理不當,企業帝國就會轟然倒下。

所以説,一個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有經常“歸零”的心態,要敢於“革自己的命”,即勇於否定自己過去的成功,唯有這樣才能戰勝自己。如果市場環境是不變的,那麼過去那一套就是可行的,如果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那麼企業的經營管理體系每隔幾年就要有意識地做出調整,與時俱進,否則就可能走向衰敗。

俗話説,不進則退。要想把握住未來,就要從“後知後覺”轉變為“先知先覺”。我堅信一個企業也好,一個人也好,聰明與否其實取決於能夠看多遠,看得越遠,準備時間就越充分,就能更好地把握未來的機遇。其實,市場環境的演變是大勢所趨,是企業無法抗拒與改變的客觀事實。企業唯一能做的就是認識到這種趨勢,及時對經營模式進行調整,對管理體系進行升級,這樣才能掌握主動權和主導權。

(3)管理者忙於低頭拉車,忘了抬頭看路

過去這些年,很多企業都在談論“變革管理”,大家都相信“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但是面對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市場,很多企業家和經理人感到很茫然。雖然知道要變,不變不行,可是卻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去變,如何去變。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我們每天要面對很多事先沒有想到的各種大大小小的“突發事件”,所以各級管理者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用於“救火”,總是感到很疲憊。

其實,聰明能幹的管理者絕對不是那些整天低頭拉車的人,而是善於借力的人,甚至是那些不喜歡努力工作的“懶人”。正是因為這些人“懶”,他們才會想出“懶辦法”“巧辦法”,從而以小博大,用最低的成本和代價達到理想的效果。

可以説,一個人在工作中管理的變量越多,壓力就會越大。而要想釋放工作壓力,就要從減少變量入手,把一些看似沒有規律、沒有頭緒的變量,轉換成相對不變的常量。當然,如果企業家或經理人能借助外部的力量去減少變量,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術業有專攻,行行出狀元”,市場經濟講究的是交換,而不是什麼事都自己做。

每個企業、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一個人要想出類拔萃,就要把關注點放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去不斷髮揚光大自己的優勢,而在其他方面只要會“借力”就行了,不要指望自己什麼都會。所以越是成功的企業家往往越不是某些方面的專家,因為他們不是專家型的,所以就善於借力,他們會把專業化的工作交給專業化的人士去做,自己的工作重點就是整合資源,做一個劉備式的人物,創造環境去吸引諸葛亮、趙子龍、關羽、張飛這樣的專業人才。

(4)固守抄襲、模仿模式,扼殺了創新的萌動

中國市場從大眾化轉向小眾化,是未來十年的大趨勢。這是市場經濟從“初級階段”進入“中級階段”的標誌,而推動社會往小眾化市場轉變的原動力有兩個:一是中產階層的不斷擴大;二是“80後”逐漸進入主流消費羣體,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對於中國企業來説,不管是營銷體系還是研發設計體系,都要隨之改變,從過去關注温飽層和小康型消費者逐漸轉變到關注中產階層消費者,否則就很容易被淘汰出局,過去一直在享受的“奶酪”就會不見了。

可以説,小眾化市場對於廣大的中小企業來説,是天賜良機,也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第二個大機遇。誰能把握住小眾化市場的精髓,誰能及早做好準備,把握先機,誰就是未來市場上的佼佼者。面對小眾化市場的出現,企業的市場營銷體系必須做出重大轉變,以適應小眾化市場的需要。

從產品的角度看,過去是生產大眾化的商品,不同的企業生產相同或類似的同質化商品,決定勝負的關鍵是看哪家企業的成本低;從定價的角度看,過去是一味的低價策略,中國製造成了低檔產品的代名詞,絕大多數中國品牌都陷入低端定位的誤區,無法走向世界;從宣傳與溝通的角度看,過去是地毯式轟炸,只要在電視台大做廣告,敢忽悠,敢炒作,敢,生意自然就來了,品牌自然就起來了,因為温飽型消費者選擇品牌的依據就是廣告;從渠道的角度看,過去是比哪家企業的渠道數量多,只要有足夠的地域覆蓋,有足夠的店面,就自然成為知名品牌,所以才有“渠道為王”這一説。

但是,隨着小眾化市場的出現,企業過去那些行之有效的營銷手段和銷售方法開始失靈,因為環境變了,主流消費羣體變了。過去是大眾化的商品,將來是差異化的產品;過去消費者是價格導向,未來消費者是價值導向,不再是什麼便宜買什麼;過去企業在策劃人的影響下,總是假定消費者無知,可以隨便忽悠,未來一定是面對理性的中產階層消費者,必須以理服人,通過體驗營銷讓消費者自己説服自己;過去是粗狂式地跑馬圈地建渠道,未來是精耕細作上台階,提高單店的畝產,提高單店的效益,讓每一個店鋪會説話。

俗話説:沒有遠慮,必有近憂。如果中國企業不能預見到市場上將會發生哪些革命性的變革,危機意識與主動轉型就無從談起,只能是被動應對。很多人都認為預見未來是遙不可及的,好像計劃趕不上變化,或者認為自己沒有那種前瞻性,根本做不來。其實,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一直沿着抄襲、模仿、跟隨的模式慣性發展,儘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這種慣性思維也阻止了中國企業的成熟,更無法走向世界,征服世界。

可以説,中國企業要想靠實力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上站穩腳跟,一是立足中國,把企業做大做強,二是從抄襲到超越,能夠像當年的日本企業和近年的韓國企業那樣,全方位超越歐美企業。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必須用科學的方法論預知未來,知道未來某個行業、某個產業的走向和發展趨勢,從而始終站在潮頭,引領消費,而不是一直跟在別人後面走。

(5)視線之外的危險:iTV必將再次改變產業格局

當中國市場剛剛開始從大眾化消費轉向小眾化消費的時候,歐美髮達國家的企業已經悄然進入到了下一個階段,那就是推動整個社會從小眾化消費轉向個性化消費,其領頭羊就是蘋果公司。我相信等到蘋果的iTV問世的時候,大家就會覺得耳目一新,明白到底什麼是個性化消費,到那時現有的電視機制造企業和傳統的電視台都會受到衝擊,而蘋果必將帶動整個世界從小眾化消費走向個性化消費,再一次推動整個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其實,蘋果的戰略是很清晰的,過去二三十年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打造一個健康的“生物鏈”,也就是國人常説的“產業鏈”,是一個“生態系統”的概念。這才是蘋果的核心競爭力。國人通過iPhone、 iPad、iTunes、App商店已經感受到了其魅力和威力,就算你把它解剖透了,也拿蘋果沒辦法,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優勢,即靠“生物鏈”來制勝,達到不戰而勝的境界。

伴隨着蘋果一起成長的軟件開發商,得益於蘋果公司的開發商支持部門,使得一些小公司也能在蘋果平台上開發軟件,只要你有好的創意就行。這是一個典型的“雙邊市場”,即蘋果平台上的軟件越豐富,客户利益就越大,買蘋果的人就越多;而買的人越多,軟件開發商的利益就越大,就會吸引更多的軟件開發商加入,從而形成良性互動,交錯上升。

縱觀中國的電視機制造企業,很少有企業從產業鏈的角度看問題,儘管大家已經意識到了智能電視機是未來的趨勢,開始研製智能電視機,卻沒有把個性化消費當做主題,還沒有實現內容提供商、播出機構和設備提供商的整合。

蘋果的iTV將會是什麼樣呢?沒有人能完全猜得出來,但是循着蘋果產品創新的軌跡和思維模式,我們不妨大膽地猜測一下,也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發,猜錯了也請大家原諒。其實,早在19xx年出版我的第一套培訓光盤《市場營銷與可持續發展》時我就曾經談過這個話題,那就是“尋找產品創新的源泉”,任何一個改變世界的好產品都是按照這個思路去開發的。

我們不妨問問自己:現在的電視機存在什麼問題?我們每天看電視的時候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

在我看來,至少有很多顯而易見的不足。

一是做不到想看什麼就看什麼,依賴於電視台播出什麼才能看什麼,所以是被動地接受,而不是主動地尋找。

二是做不到用户定製,無法根據用户的年齡、愛好、健康狀況、生活習慣等要素得到相應的個性化節目和服務。

三是清晰度不夠高,就算是全高清的1080P,也跟去電影院看電影有很大的差距,視聽效果欠佳。

除了看電視之外,如果是玩遊戲,同樣有不滿意的地方,就拿微軟的體感遊戲來説吧,目前採用光盤或者硬盤作為媒體,體感遊戲的反應速度還有點慢。我相信蘋果也會針對這個問題有所突破,一方面利用App商店或iTunes下載軟件,用户可以得到物美價廉的軟件,另一方面會採用更先進的互動模式。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問題,大家不妨想一想,拉出一份清單來,找到了這些不滿和困惑就等於找到了產品創新的源泉。

也許蘋果的iTV誕生後,會給整個電視產業和互聯網遊戲、視頻等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第一,傳統的製播分離模式也許會被打破,人們想看什麼就可以看到。

第二,觀看電視的費用低廉,同時不被煩人的廣告騷擾。

第三,也許蘋果的iTV會成為知識管理的平台,人們把自己的有關信息輸入進去之後,可以按照個人的特殊需要得到想看的節目,比如有某一種疾病的人不能吃什麼,應該吃什麼?魚香肉絲怎麼做?孩子出現某些症狀怎麼辦?後台的知識管理系統會根據每一個用户的需求進行加工處理,從而給出最接近的答案,那樣的節目也許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

第四,蘋果的iTV分辨率也許會遠遠超越現有的1080P標準,從而對藍光體系造成衝擊,再一次拉高人們的期望值和客户體驗。

可以説,個性化消費時代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大規模定製”,也可以稱為是“個性化定製”或“一對一營銷”,即對企業來講是批量製造,而對每一個消費者而言是定製,這樣就解決了大規模生產與個性化的矛盾。

現在互聯網上面的信息魚龍混雜,可信度不高,針對性不強,就算找到了答案人們也不敢輕易相信,不知道哪些網站能信任,換句話説,就是還沒有形成類似“支付寶”那樣的從事知識管理的中介機構和保障機構,能夠撮合互不相信的兩方進行交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