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來源:文書谷 8.29K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2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2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心得體會

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心得體會1

培訓結束後,學校為加強全體教師的業務能力,為我們訂購兩本關於教師成長和有效教學的書籍:一本是教師新知叢書系列中蔡偉先生的《你也能成為特級教師—特級教師成長的22項要素》,另一本是余文森先生主編的有效教學叢書系列中的《有效備課上課 聽課 評課》。給我們自己學習。

余文森先生主編的有效教學叢書系列中的《有效備課 上課 聽課 評課》一書明確説明教學的有效性內在的包含了備課的有效性、上課的有效性、聽課和評課的有效性,並以上課的有效性為核心,亦即備課是為上課服務的,是實現上課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聽課和評課圍繞上課展開,同時促進上課的有效。

該書從四個方面,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實際是兩大方面,自身課堂的管理和學習其他人的有效方法。

那麼,怎樣備課、上課、聽課和評課才是有效地呢?備課、上課、聽課和評課是老師的“家常便飯”,就像人們總是不斷改善家常便飯,使之營養豐富又色香味俱全一樣,老師在備課、上課、聽課和評課方面,也要不斷改進,使之更為有效更為充滿活力。而且此種追求是無止境的,是一個永恆的過程。實施過程中要做到:

一、怎樣備課

備課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凡有幾年教學經歷者都能從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過程、備教法等方面説個子醜寅卯。但在新課程條件下,隨着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要求,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的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的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的展示,它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合作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於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師備課重要性越來越大,備課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更是全教研組的事情,因此備課一般需要:

1.集體備課,發揮教研組的作用。

2.鑽研教材,熟悉教學內容;瞭解新的課程標準對本章節、本單元、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如何界定的;研究本課時與前後課時之間的知識聯繫,做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把握;深入研究教學內容,正確的把握本課時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點和難點;考慮如何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認知狀況創造性的實用教材。

3.瞭解學生:深入瞭解學生實際,為學生找準真實的學習起點:通過多種途徑瞭解學生:在心理學中瞭解;從學生的生活環境瞭解;從預習反饋中瞭解;就課題(或在預習時提出自己不懂得的問題)提出問題;從學生學習過的相似課文(內容)瞭解。瞭解不同年齡段學生在性格、心理、認知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情況;預知在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4.設計練習: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合理的教學流程;認真思考每個環節的教學活動如何組織。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注重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注重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注重體現多維的教學目標。

5.撰寫教案,寫教案,是在認真備課,研究教材、學生、環境等地基礎上,進行規劃課堂教學的活動,是一個動態的、持續創造的過程。

二、如何上課:

上課要注意教學方法,教學方法需靈活簡便。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不是非要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花樣百出,以示在教學中貫徹了新理念。其實,教學方法是為目標服務的,教學方法應按照學生的學習起點、教學的內容與目標進行選擇,靈活簡便一點,實用就好。無論是“探究式”,還是 “接受式”,關鍵要受學生的歡迎。

在課堂上,要做到讓學生接受,就得學會各種技能。本書講解了講授的技能、提問的技能、傾聽的技能、觀察的技能、點撥的技能、情境創設的技能、課堂調控技能等。

在完成知識和能力目標的同時,同時還要注重情感的滲透和教育。

三、怎樣聽課

學會聽課,有助於自己的成長。聽課前要明確聽誰的?為什麼聽?想解決什麼問題?一般需要做到:

1.要對學生的參與程度、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有一定恰當的評價。

2.要注意環節,還要注意教學內容和時間的關係。

3.要注意教學的真實性,真實的成分有多少。

4.要記自己的隨想,邊聽邊記

四、怎樣評課: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節課往往因專業的評課而精彩,上課者因專業的評課而茅塞頓開,聽課者因專業的評課而豁然開朗。要評好一節課,並非易事,一般需要做到:

1.瞭解教學內容。

2.先要認真聽課,瞭解講課教師的教學設計。

3.認真揣摸講課教師的設計意圖,進行換位思考,發現優缺點。

4.毫不保留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共同討論,一起提高。

教學反思,怎樣反思、反思些什麼?教學反思應該是一種具有目的性、針對性的行為,是一種需要理論支撐的分析、比較、判斷的思維過程,以及思考之後的改進、提升、完善、記錄的行動過程。有的放矢、行必有果,是教學反思的顯著特徵。一般需要做到:

1.思考。包括課前思考、課中思考、課後思考。

2. 筆記。思考而有所得,就做一些筆記,及時記錄下來,體驗“認識昇華”、“負而轉正”的美妙。一是隨時的零散筆記;二是階段的完整筆記。

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心得體會2

學校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備課的真正意義所在,給我們每人都發放了一本《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拿到了《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這本書後,我迫不及待地一頁頁地翻下去,而且邊讀邊做筆記。覺得,此書介紹的“通識”部分,的確非同一般,有些視角是我們一線教師日常教學生活中不經意間被忽視了的,這一讀,頗受打動——任教了二十幾年,發現,其實,備課還應該做更多更多的準備的,現在我就談談我的感受:

課標,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但是在正式教學之前我們大家都認真學習它了嗎?説起新課程、課改新理念、新課標,相信這樣的字眼大家都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了,但看到著名物級教師於永正老師的習慣——“把課程標準中各學段的教學目標複印下來,貼在備課本的首頁,作為‘教學指南’,”真的覺得汗顏!正因為每日必備課,每備課必翻備課本,每翻備課本必能“温故而知新”,於老師便能把握好課標對每個階段、學段的教學目的要求,大膽地開展教學工作,使課程標準真正成為“教學指南”,使自己的教學工作不會偏離語文的大目標,使自己的教學行為真正“有效”!特別欣賞於老師能按要求當看到“多培養學生廣泛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時堅決把練習冊丟在一邊,努力在培養學生閲讀興趣和學習習慣上下功夫。——於老師真的太“酷”了!我們任何一個一線教師,因為業務檢查的需要,誰敢允許學生不完成練習冊?每次,做到一些有難度的題目,花在訂正上的時間太多了,若讓他們簡單完成抄答案,往後有些孩子便偷懶自己不動腦光想着一抄了事,而對學困生來講,做這樣的題目對他們的學習更是“形同虛設”反倒是“浪費時間”!因為他們真的是“弄不清楚搞不明白”!怎麼辦呢?為了“整齊劃一”的要求,只好犧牲許多教學時間,課餘時間,有時甚至要挪用其他課程來完成這本練習冊的訂正工作,真的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每週八節的語文課,每學一課要用上兩課時完成,但上課讀課文,學習生字,品味課文,完成練習冊,有時還想來個拓展説話,寫話小練筆什麼的,兩課時,夠嗎?相信大部分教師都有“挪課”吧?難度最大,耗時最多的要數練習冊這個大“工程”了,有的課文題目簡單些還好,最頭痛的是遇上一道兩道超綱的題目,一個學生要來回三次有時還不能訂正好,全班有五十個學生,如果有一半的學生要這樣做,那得花多少時間?用這些時間可以讓學生多看多少書,多學多少課外知識?

寫到這時,我常想,為什麼一定要讓學生做題?為什麼期末考卷上總會出一些平常生活中並不實用的東西來考學生、考老師呢?我們讓學生學語文,其實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認字、引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能真正合理地運用這些漢字,有空閒的時候還能看看自己想看的書,養成“書不離手”的習慣,終生學習。這樣,難道一定要完成那一道道似是而非的“咬文嚼字”的難題?我也承認,大學聯考這把指揮棒一天不倒,這試就得年年考,可從哪個年級來考更為合適些呢?我看班上有個學困生,從讀一年級時要求認識的字幾乎不能認幾個,漢語拼音更是沒掌握好,到現在二年級的課文,幾乎每篇課文能讀通順,大部分字也會認了,甚感欣慰。可是,每個單元的單元試卷對她來講,太難了,更別説到了期末有點難度的抽測卷統考卷,只有“不及格”這樣的成績,可是,我認為,和她自己比,她的進步已經是“良好”甚至可以説“優秀”了!因為她光會認字,會讀,卻不一定全部會寫,也不太會做題。她的父母都認不了多少字,因為不認字少寫字,會“怕”簽名,現在所有的簽名都由孩子完成,可以説孩子寫下的字比大人還像字。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基礎又沒打好,學習對她來講,不是普通的難呀!在接任這個班級之後,有時,身為老師的我,會覺得“可怕”而又“無力”。這一屆孩子的父母,説起年紀大約三四十歲,可是像她這樣父母親都不認字或是母親不認字的情況,在我們班不下五人!

其實,如果我們真正學習課標,會發現“興趣、習慣、積累、朗讀、閲讀、語感”等字眼,似乎沒有“做題”這樣的字眼。常看到班上的學困生,學習習慣不太好的學生,可他們也會有捧着他們感興趣的書,看得入神的樣子,每逢這時,聽到上課鈴聲響起時,真是捨不得打斷他們,因為,這樣的語文學習比起讓他們做那些沒完沒了的作業,考那些難得讓他們失去興趣的考題,其實更為“有效”,不是嗎?正由於考試成為各校考評老師業務的唯一尺度,許多老師不得不讓學生學會考試,因此而剝奪了大部分學生朗讀、閲讀的時間,而專攻“答題”了。這樣的“應試教育”,其實扼殺了多少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一旦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動力,被動學習,那麼,學習的'“有效性”將不復存在。什麼時候,我們在黑板上佈置的作業只是讓學生們看自己愛看的書,讀、揹着優美的課文;什麼時候,我們的語文考試,特別是低年級,能用口試(認字、拼讀、朗讀)+筆試(書寫)來代替?

寫着寫着,手中的筆,沉重了,因為“考試,是我永遠的痛!”,我為學困生們而痛!也不知不覺地離題了。再回到“課標”上,以前,我也常不厭其煩地讓學生一個個過關,在每課上完之後,這樣又累又要耗上許多時間。當我發現許多中下等生在面對這樣的“考試”猶豫、

不會的樣子,心疼,還開始反思,我這樣做,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在一次課標學習時,我發現低學段中的關於拼音、認識的字的要求並不是讓學生馬上掌握,而是要經過不斷的複習、再複習來達到目的的,整冊書本上所選的課文,往往會注重那些要求會認的字的反覆出現,這樣孩子們在期末也能基本掌握這些字了。要求整體識記,在語言環境中識字。這樣的學習目標,其實只要多閲讀,反覆出現相關詞彙,最終在這一學段結束時基本能掌握即可,畢竟每一個孩子是每個不一樣的個體,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學習環境各不相同,哪能要求他們整齊劃一地一步到位呢?可是,反思我們日常的教學行為,往往先學習生字,複習生字詞,因為只有掌握了生字,再來學習課文時就“掃清障礙”了,可是,這樣做,真的符合課標的要求嗎?要整體感受課文的美,是否有必要進行詳細的分析?如果不,那麼這個“度”要如何把握?如果不分析説是沒有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可是如果分析太多又會説把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失去了原先的“整體美感”,真難辦呀!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生長氣息;把創造力還給教師,讓教師成為充滿智慧的事業。這是葉瀾教授提出的新基礎教育理論的核心思想,也是我讀完《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中上課篇的感想;那麼,教師如何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轉變教育觀念,採取恰當的教學策略,使全體學生想學、會學、學好,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撰寫教案”這個篇章,很有同感,文中的字字句句彷彿都説出我們的心聲,於是我把這幾頁折起來,又反覆讀了幾遍,忍不住想談談我讀後的感想。

正如書中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先生所説的,備課過程中,好多東西教案上是沒有的,也是無法寫上去的。我想到了那天是我的數學課,我按着剛備好的教案,開始激趣導入,我説:“同學們,讓我們來玩猜數遊戲吧。”咦,聽到玩遊戲,怎麼沒有歡呼,沒有雀躍,學生怎麼沒有我想象中的積極反應?而是看着我,沒什麼反應,我很尷尬,只好自己找台階下,我説:“怎麼?大家不喜歡玩猜數遊戲?不然,我們換一個吧。”就這樣整個教學環節被打亂了,這節課上得無滋無味的。課後,我把這件事寫在教學反思裏,反思什麼呢?正如,在第106頁中談到的,“課後思考:教學設計適合學生嗎?教學有效嗎?”是啊,我以這樣的導入適合學生嗎?為什麼要猜數?怎麼猜?猜對了,有什麼獎勵?這些我都沒有準備好,怎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呢?我一直責怪學生不夠活潑,不夠聰明,不夠配合,可是我為什麼沒能讓學生活潑、聰明和配合呢?我有責任,也應該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保持對學習的熱情呀!

第二天是數學練習課,我對同學們説:“讓我們小組來搶答猜數,看哪個小組的同學猜得又對又快,老師就送一根小棒給小組,哪一組得到的小棒多,那組就是第一名,怎麼樣?”於是,我描述,學生搶答猜,控制權在我手中,哪個小組比較落後,我就把機會多給那個組,加進了刺激,學生都很興奮。接着,我又讓學生來描述,學生來猜,課堂的氣氛調動起來了。可見,用不同的方式,使學生對知識更進一步理解和掌握。而這一切是沒有辦法寫進教案中,教案只能設計教學大概的思路和過程,無法設計學生説的每句話,既不能沒有教案,又不能完全依賴於教案。我們的教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果只是一味地逼學生讀,逼學生寫,只能培養出學習的機器,而不是學習的主人。如果不會採取有效的方式,教學只能是事倍功半。而要想教學有效,要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要抓住學生的喜好,使學習有趣快樂起來,師生放輕鬆了,學生的學習才會投入,學生的學習才會主動和積極。

閲讀這本書,給我的啟發很大,它從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各個角度,用理論與案例闡述了教學的有效性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實用性很強。在不斷的反思和改進中,教學才會相長。而閲讀這本書讓我們學會反思,促使我們改進,給我們示範,給我們提供更廣闊的思路。

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心得體會3

讀了余文森主編的《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在序言裏,餘教授也提出來了,教學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新課改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髮展得更好。那麼,怎樣才能實施有效教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餘教授主編了一系列的有關教學的叢書,而本書指出教學的有效性是以上課的有效性為核心,即備課時為上課服務,是實現上課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聽課和評課圍繞上課展開,同時促進上課的有效。

全書分為四大部分,也就是如何有效備課、上課、聽課和評課。這是從教學工作和教學流程角度來談教學的。其中備課篇有研讀課標,鑽研教材,瞭解學生,思考反省等主題,其中每個主題都從老師們熟悉的經典名言出發,有典型案例;上課篇指出上課時教學的核心工作,這一主題主要講解了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技能,如講授,提問,情境,傾聽,觀摩,點撥,調控等供老師們借鑑學習運用;聽課篇通過展示名師帶着思想進課堂,看、聽、想、認協調發展,聯動推進,聯動是有效聽課的真諦,老師們在聽課中逐漸成長;評課篇中説:老師的上課時畫龍,評課就是點睛,龍因睛而騰飛,評課是教學鑽研的靈魂。上課人因評課而茅塞頓開,聽課人因評課而豁然開朗。以此來看,要進行有效的教學,離不開這四大部分。

作為一名老師備課,上課,聽課與評課是自己的家常便飯,可我們需要不斷地改善家常便飯,使之營養豐富又色香味俱全;不斷改進備課,上課,聽課與評課,使之有效更充滿生命活力。俗話説,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我們老師要想在三尺講台上滔滔不絕,句句經典,讓學生佩服的話,就免不了課下的努力學習,使自己的學識博大精深。所以説,教師在上每一堂課的時候,必須充分做好備課工作,要多多虛心的學習,多多聽聽優秀的教師講課,且在每上完一堂課時,要不斷地反思,找出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當然,也要看見自己教學中的閃光點,這樣有利於更好的發揮長處。

讀了《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一書,我總結了以下觀點:

一、怎樣研讀課程標準?

1、讀“前言”,把握基本理念。

2、讀目標,增強目標意識。

①、確立“三維”目標;

②、熟記學段目標。

3、讀“實施建議”,提高操作能力。

4、讀“附錄”,和孩子一起成長。

“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研讀課程標準就是“磨刀”,是把氣力用在刀刃上。可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淡化了這種意識,只顧埋頭使勁“砍柴”,而忽視了輕鬆“磨刀”。以後教學過程一定記住備課的第一步——研讀課程標準,方向對了,教學效能才能彰顯。

二、怎樣瞭解、分析學生?

1、深入瞭解學生實際,為學生找準真實的學習起點。

2、通過多種途徑瞭解學生:在心理學中瞭解;從學生的生活環境瞭解;從預習反饋中瞭解;就課題(或在預習時提出自己不懂得的問題)提出問題;從學生學習過的相似課文(內容)瞭解。

3、為“學困生”提供特殊服務。

三、教師怎樣根據學科的特點、學段(學期)目標,聯繫學生實際,設計針對性、綜合性的練習?

1、設計課內練習。包括課前練習(預習)、課後練習(包括生字詞的書寫、背誦、答問、單元練習等教材的“練習系統”)、仿寫練習(讀書筆記)等。

2、設計課外練習。例如:蒐集資料、拓展視野;“自助餐”式作業;“自主”式作業;“親情”作業;全面開發、充分利用習題資源。

新課程理念下的練習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變重複練習為靈活多樣的練習,變靜態練習為動態練習,變封閉練習為開放的練習,變練習素材為課堂內外相結合的練習。

四、教學反思,怎樣反思、反思些什麼?

教學反思應該是一種具有目的性、針對性的行為,是一種需要理論支撐的分析、比較、判斷的思維過程,以及思考之後的改進、提升、完善、記錄的行動過程。有的放矢、行必有果,是教學反思的顯著特徵。

1、思考。包括課前思考、課中思考、課後思考。

2、筆記。思考而有所得,就做一些筆記,及時記錄下來,體驗“認識昇華”、“負而轉正”的美妙。一是隨時的零散筆記;二是階段的完整筆記。

3、提煉觀點,形成文章。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學反思,應該是教師最好的“學”。

五、教學情境的創設途徑

1、藉助實物和圖像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中的實物主要指實物、模型、標本以及實驗、參觀等。圖像包括板書、圖畫、掛圖、幻燈、錄相、電影、電腦等。

2、藉助動作(活動)創設教學情境

如:操作、表演、活動、演示。

3、藉助語言創設教學情境

朗讀——聲情並茂;描述——繪聲繪色;比喻——貼切精彩。

4、藉助新舊知識和觀念的關係和矛盾創設教學情境

5、藉助“背景”創設教學情境

課堂教學的背景知識主要包括: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歷史典故等。

6、藉助問題創設教學情境

在研讀中我重點讀了上課篇,下面是怎樣有效上課一點心得:

首先得重視知識的引入。一堂課的引入如同一個故事的開頭,教師要營造使學生對本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問題產生強烈的好奇的良好氛圍。在音樂課中常見的導入法有:節奏導入法、旋律導入法、故事導入法、直接導入法、遊戲導入法、情境導入法、肢體導入法、設疑導入法等等。在這樣的心理環境中開始知識和能力的滲透,學生才不會從心底抵抗教學的進程。很多時候,學生總是上課不專心,或者是對課本知識不感興趣,這個時候,老師就該營造氣氛,抓住學生的.心,讓他們迴歸課堂。

其次是把握知識發生、理解和應用的過程。新課程標準進一步強調學生的參與,要放手讓學生親歷獲取知識的過程,讓他們在發現中獲得滿足,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自尊與自信。對學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學習基礎設計知識呈現方式或場境,並採用相應技術為學生提供應用知識、發揮才能的環境。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在我的音樂課堂上已經充分體現出來,不管是唱歌課還是欣賞課,我都儘量讓學生能夠動起來,能跳舞的歌曲就編些舞步來跳,能加打擊樂器的歌曲就讓學生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取了真正的知識,或許將受益這一生。此外,還應根據不同年齡或性格特徵的學生集中注意力時間的長短,在教學教程中適時加入一些興奮點,從而避免他們產生學習疲勞。比如説在教樂理知識時,我經常採用一些非常形象的動作講解。例如休止符,我就做踏點步,或瘸子走路,代表音符時值一長一短,同學們非常感興趣,很快就學會了。

第三要重視課堂小結的準備。由於記憶與遺忘始終相伴,並且不同學生的記憶方式也不盡相同,所以課堂小結決不能草率應付了事,要想法讓學生回顧與整理自己的思路。對於班上的所謂差生,我對他們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跟他們聊天,給予他們信心,告訴他們千萬別“破罐子破摔”。“我能行!“我是最棒的!””相信自己!”“堅持到底,就是勝利!”這些都是時常鼓勵孩子的語言,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心情愉快,學得輕鬆。

上課面對的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差異的未成年人,面對的是充滿變化的課堂,不容易掌控。我們所有的準備、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上課服務的,每一堂課直接關乎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美好未來。通過學習,我明白了上課是一種融合講授、提問、傾聽、觀察、點撥、情境創設、課堂調控等技能的藝術。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孜孜不倦地學習,把理論應用於實際,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煉,努力讓自己的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讀了《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後,確實感覺不一樣了,給我帶來不少的收穫,至少在教學的素養上給我很大提高。作為教師,任重而道遠,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奮鬥來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