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讀書心得15篇

來源:文書谷 2.49W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理學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學讀書心得15篇

心理學讀書心得1

以前我對心理學一直抱着厭惡的態度,覺得心理學很枯燥無趣。但最近在老師的推薦下,我看了戴維·邁爾斯的《心理學》。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慢慢地喜歡上了心理學。

美國心理學會前任主席《心理學與生活》作者菲利普。津巴多説過:戴維。邁爾斯清晰、嚴謹的寫作風格,優雅雄辯的文辭在整個心理學界無人可比。他撰寫的心理學導論性教材和社會心理學教材都無一例外極為暢銷。

從內容上看,該書既包含傳統的主題同時又與時俱進。這本教科書包括序幕,共有19章,其內容依次為心理學的故事、對心理科學的批判性思考、神經科學與行為、行為的天性與教養、人的發展、感覺、短覺、意識狀態、學習、記憶、思維和語言智力、動機與工作、情緒、壓力與健康、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心理學。它不僅系統地闡述了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而且還闡述了大量的心理學應用的內容;不僅闡述了普通心理學的傳統主題,而且還反映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了這些傳統主題的新的發展趨勢。與第6版相比較,本書的每個章節都有新的變化,特別是新增了進化論心理學、神經科學和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這本書不僅對於大家瞭解人“人們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響他人,又如何互相關聯”,書中的內容非常的豐富飽滿。在此,只截取片段分享:

1、“你永遠無法預言某一個人會如何行事,但卻可以對人的一般行為做出精確的判斷。個體雖然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中。”

2、解釋分為不同層面,“知識本是一體的。把它分為不同的學科只是屈服了人類的軟弱”: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神學

3、價值觀—需求利益—態度—認知—行動,是相互影響的,這對影響力研究有重大的啟發。

4、社會心理學研究要區分好“相關”與“因果”的關係。推理要有確鑿的邏輯性。

5、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並非天生理性。人具有很多弱點。

6、社會衝突性的根源與和解的方式。社會心理學對經濟學和管理學必然有深刻的影響。

7、物質主義的富裕並無代表着幸福。人的幸福感是與人們的適應能力以及社會比較傾向緊密聯繫的。金錢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少快樂,這主要取決於它的使用辦法。那些轉而追求親密感,個人成長,和為社會事業而奮鬥的人會體驗到更高質量的生活。

8、經濟的增長未必帶來社會幸福感的提升,不公平的財富分配和不良的社會秩序,將大大降低經濟增長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度。

9、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物質,而是積極的體驗(常常是與社交有關的體驗)。

10、宗教的存在對於提升社會的幸福感是有益的。

社會中的自我,社會信念與判斷、行為和態度、從眾、説服、羣體影響。這些章節已看,覺得寫得很好。特別是《態度與行為》這一章節,寫得真的是太好了。原來暢銷書中寫的“態度決定行為”是很片面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也對態度起着重要影響。

行為何時決定態度?“思維是行為之子——本傑明迪斯雷利”“一直模仿下去,直到你變成它。——匿名酒鬼”“我們的自我定義並不是在自己的頭腦中構造的,而是被我們的行為鍛造出來的——robert mcafee brown 。” “我們由於行使正義而變得正義,由於練習自我控制而變得自我控制,由於行為勇敢而變得勇敢 ——亞里士多德”“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並不是因為別人對我們好而喜歡他們,而是因為我們對他們好——托爾泰” “每次樂做一個決定,你就公稍稍改變自己重要的一部分——你所選擇的那部分”“瞭解自我的最好方式,不是沉思,而是行為。”

有些心理學的東西我們應該瞭解,這讓我們更加聰明,更懂得生命的意義……

心理學讀書心得2

假期我再一次的閲讀了《教育心理學》這本書。通過閲讀,我進一步的認識到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智者——什麼都懂;是能者——什麼都會。教師的衣着舉止,言談風度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温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造成一種緊張或恐怖的氣氛。

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各方面的壓力都很大,通過學習,知道了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我,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於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教師是文化的傳遞者。“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從知識傳遞的角度來反映教師的重要性。其次,教師是榜樣。"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是人格完善的過程,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無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師是管理者。教師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管理協調能力,才能使教學更有效率,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第四,教師要富有"愛心",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無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對待孩子。教師還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發展需要。最後,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因此,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學、心理學,應瞭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策略,並在上課過程中多加思考,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認真地貫穿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新的教學姿態迎接新的挑戰,使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人格的培養對學生來説是最重要的。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這都是將成為我更加努力的動力,我會把學習中得到的體會實踐於我的教學工作中。

心理學讀書心得3

一、從眾

P6在心理學的定義裏,當個體表現某種行為時,其理由並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為團體裏的其他成員都這麼做,這樣的現象就叫做從眾。通常是個體在實質或者想象上,感受到團體的壓力,因此放棄了自己的意見或行為,而表現出符合團體價值觀的意見或者行為。

阿希曾經做過一個有關“長度判斷與從眾”的實驗。他先準備一張卡片,上面畫有長、中、短三條線段,並且分別標為A、B/、C,受試者看過後收起來,然後再提供另一張卡片詢問受試者卡片上的線段應該是屬於A、B、C三種線段中得哪一條?參與實驗的一共有5個大學生,但是其中四個是搗蛋分子。剛開始,四個人都不搗蛋,大家(包括唯一的受試者)幾乎每一題都能答對。但是幾題之後,四個搗蛋分子開始故意大聲的説出錯誤的答案(雖然錯誤,但是四人的答案是相同的),藉此觀察受試者是否會因此而更改答案?

實驗結果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受試者會配合其他四人説出錯誤答案,也就是發生從眾現象;在五次的試驗中,更有高達四分之三的人會至少從眾一次。為什麼會發生從眾現象呢?一般認為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為求正確。人們通常比較相信團體所提供的信息是最佳信息,為了追求正確,那就聽大家的話吧!第二是遵循團體規範。人們不希望自己被視為特異分子,害怕因此而被疏離,所以不管別人説什麼,只要站在多數人的那一半,先對就會安全許多。

P8赫伯特在研究從眾現象的時候,提出從眾歷程,認為人們發生從眾現象的時候,都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1、順從:個人為了避免因為不從眾可能會受到團體的懲罰,只好順從團體的決定,這個階段通常是“口服心不服”。

2、內化:在順從的階段中,個人的自尊會受到打擊,因為不願意承認自己,居然為了逃避團體懲罰,而放棄自己的想法。於是個體開始相信團體的意見是正確的,開始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向團體的價值觀靠攏,此時,個體已經接受團體的意見或行為。這個階段已經是“口服心服”。

3、認同:個體的價值觀已經符合團體的價值觀,嚴格來説,此時已經不能稱為從眾了,因為此時的個體就等於團體,個體所表現的意見或行為,均能符合團體的想法。

有很多人在看待分班或者校園暴力的問題時,總是習慣把它看成是一個單一事件來討論。事實上,隱藏在這些現象之中的從眾現象才是最應該被注意的議題。

從眾是一個心理學得現象,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在上述例子中(分組及校園暴力),看到的好像都是不好的部分,然而若是我們注意到這個現象,又何嘗不能把它引導到好的一方面呢?老實説,我們現在的教育似乎都傾向於精英教育,眼中只有前三名,學歷測驗也只能看到PR值在九十分以上(有希望考上第一志願)的同學,個人以為,精英教育應該是個別家長需要關注的教育方式,但是國家教育應該以全體學生的最大利益來考慮。

教育要從多數人着手,然後讓着多數人自然發揮他的影響力,讓少數人不自覺的想要跟隨。因為從眾的現象,我想呼籲大家看事情的時候,不應該只看到表面,而應該去思考背後的原因。

二、單純曝光效果

P15扎榮茨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一羣人觀看某校的畢業紀念冊,並且肯定受試者不認識畢業紀念冊裏出現的任何一個人,看完畢業紀念冊之後,在請他們看一些人的相片,詢問在這些相片中喜歡哪一個人?結果發現,在畢業紀念冊裏出現次數愈高的人,被喜歡的程度也就愈高,他把這個現象稱為“單純曝光效應”。本實驗顯現只要一個人、事、物不斷在自己的面前出現,自己就愈有機會喜歡上這個人(或事、物)。

不管是老師在教育學生,或者是家長在教育孩子,我其實都很想強調一個觀念:如果不是很清楚而有把握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做這件事會有什麼樣的優缺點,我會傾向鼓勵老師及家長們,與其多做一事,不如少做一事。要求愈少,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就會愈“單純”,那麼就愈容易發生“單純曝光效果”,也就是愈容易讓孩子願意與我們親近。

心理學讀書心得4

在暑假期間我閲讀了《學前心理學》它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是陳幗眉老師主編,全書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東師範大學教授程學超編寫,第十一十二,有遼寧師範大學副教授鄒曉燕編寫,其餘各章,有北京師範大學陳幗眉編寫。我從這本學前心理學的學習上汲取了許多東西。在未接觸心理學之前,我對她敬畏和景仰有加。雖然,現在的我也只是為了考試,但是,我它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收穫,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還是對教育幼兒方面讓我學到了很多。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心裏發生發展有關規律的科學,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可以提高自己瞭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別是他們的心理髮展特點和學習活動規律。才能使自己“快速”瞭解“幼兒”的內心世界呢?學前心理學這一學科,本書將幫助我們瞭解學前兒童的發展,以及如何運用於教學實踐。如,它闡述學前兒童發展過程;;圍繞“學前兒童心裏發展的年齡特徵”、學前兒童注意到發展”、“學前兒童的記憶發展”等,簡述學前心理學的學科發展。

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學前兒童注意發展,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種心理狀態,特別是小班的小朋友我們平常也會説我們班某某幼兒的注意真是差,總是在抱怨怎麼會這樣那樣的,我學了這章後我知道了3—6歲的幼兒兒童的注意發展的特徵仍然主要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有意注意初步發展。有意注意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水平底,穩定性差而且依賴成人的組織與引導,注意的選擇有賴於知識經驗好認真水平。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我受益非淺,掌握了許多學前教育的理論知識,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斷實踐,利用空餘時間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心理學讀書心得5

生活中,不管是學生還是作為教師的我們,多多少少會有拖延的現象。如學生的遲到,不及時上交作業……作為教師的我也是習慣把工作留到最後才做。因此最近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讀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學》。發現其中所講的許多道理,可以應用於我們的日常教學上。

學生最常見的就是遲交或者不交作業。我們每天面對着學生的在這種行為。讀了這本書後,讓學生首先找出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找到了自己拖延的原因後,學生便能順藤摸瓜找到解決方法,通過筆記、日記、隨想等等。讓學生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見證自己的改變,又或是從這些內容中更深刻地探討自己。做好計劃,分步驟一點一點解決解決這些問題。有幾個學生很明顯的進步。

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説不,要合理安排時間,管理自我!

心理學讀書心得6

心理學這一名詞,對於我而言,已不再陌生,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我對心理學的瞭解不斷增加。

作為師範生,心理學是一門必修課。對於所有大學生在校期間及未來的職業生涯來説,也是重要的與終身的必修課程,學習心理學有以下重要意義:

1.有助於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明確各專業活動應具備的心理品質,有利於自我教育與良好個性發展;

3.掌握心理規律,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與辦學效能;

4.有利於自我心理調節,保持個人身心健康發展。

人的心理是大腦的機能,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應。可見,我們正常的心理功能離不開我們的社會實踐。而人的心理活動對自己的行為,對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指導和調節作用。所以我平時要有符合實際的計劃和目標,用行動去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和心理水平。大學可支配的時間真的很多,我總不能將其浪費於睡懶覺、玩遊戲等。這需要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充分利用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參與更多有意義的活動,豐富我四年的大學生活,否則只能浪費青春罷了。

學習這門課程,讓我瞭解如何提高良好的'記憶品質。通過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能增強記性,防止遺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過分緊張疲勞,要勞逸結合,兼顧娛樂,學會放鬆與緩解壓力;增強體育鍛煉;保持樂觀的心態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為了培養我們良好的思維能力,需要敢於幻想,敢於實踐,敢於質疑,敢於創新,不受定勢的干預,大膽的發散思維。

在除了學習課本內容,張老師還給我們觀看《心理訪談》的節目,豐富了我的認識。同時,這些節目都是關於大學生遇到的問題,如如何告別依賴、面試技巧,有關的心理專家給了很多方法及建議。在今後遇到類似的問題,值得我學習借鑑。

總之,心理學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學期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斷地學習。

心理學讀書心得7

近期讀完了華南師範大學遲毓凱教授的《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智慧》,這本書主要是從學生的心理學特徵出發,結合一些具體的案例,談了一些學生管理方面的方法,可謂乾貨滿滿。

讀完全書的一個比較大的感觸是,學生管理工作不僅僅是一項憑着愛心和耐心就能做好的工作,它也是藝術,也是科學。愛心是基本條件,但是愛心卻不能成為學生管理和教育影響的關鍵因素。這裏需要將心理學知識用於學生管理實踐。

全書讀來,滿滿的是教師的“套路”。而這些“套路”的背後其實也就是心理學的基本規律,藉此引導學生積極健康地發展。

全書分為“學生管理中的教師定位”、“學生管理中的影響策略”、“學生管理中的情境策略”三個大部分,我這裏就其中一些感觸比較深的部分做一些記錄和分享。

一、“在學生管理中的教師定位”

其一,做學生的“重要他人”。

即對一個人心裏發展和人格形成極具重要性的人物。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成為學生生命成長中的“重要他人”,那麼他對學生的影響和教育一定更有成效。在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重要他人是變化的。總的來説,幼兒時期是家長,童年時期是教師,青少年時期是朋友,青年時期是戀人,你的一生,會因為這四個人而改變。教師應該根據青少年心理髮展的特點做好教師自己的定位。既然高中階段,學生最在意朋友的看法,那麼教師要想將思想工作落到實處,就需要去做他們的“朋友”。

成為朋友的關鍵在於成為“有用的”、值得交的人。這主要包括了“有能力,會絕招”、“有個性,重儀表”、“有活動,善分享”、“真誠,夠意思”,最後還有一個問題“真的要和學生交朋友嗎”,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交朋友有益,但是時機很重要。

教師不是不能和學生交朋友,有效的管理、深入的溝通還必須以朋友的身份才能達成。教師的問題不是交不交朋友,而是交朋友的時機。教師應該在權威不容置疑,眾人皆敬且畏的時候,才和學生交朋友,即“先嚴後寬”。此時的學生會覺得教師的親密態度來之不易,願意與之接觸;同時,也會對自己的言行有所收斂,不會得意忘形,無所顧忌。在教師權威形象還沒有樹立起來之前,不要急於交往。

“先嚴後寬,嚴後必寬”不僅是教師管理學生的一般法則,也是教育、影響、管理的一般法則,做父母的教育子女也應如此。從人生髮展來看,幼兒園國小之前,父母恰恰應該嚴厲一些,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在國小多和教師合作、溝通;到中學之後放下身段,來做他的朋友;大學之後讓他自己去外面闖世界。這裏,其實也藴含了一個先嚴後寬,先權威後朋友的過程。

當老師不要怕學生罵。學生罵你,可能是你管理的一個必經階段。人性有善惡,學生也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發揚學生的善端,抑制學生的惡端,可能教師就要採用一些必要的手段,而這並不能獲得每個學生的認可和滿意。當你嚴肅處理學生的錯誤,嚴格要求學生的紀律時,學生就可能會罵你,但即使學生罵,只要教師做得問心無愧,也還必須得做下去。

其二,讓做有影響力的教師——如何讓學生喜歡你。

成年人在學習中,只要覺得講課的內容有道理,就會記下來,不會太在意講課人的外貌,或是是否招人喜歡。但是青少年很多時候願意學一門學科,不一定是因為自己擅長,或者課程有意思,而是因為喜歡講課者,即因為欣賞一位教師而愛好一門學科。

從心理學上來看,我們會喜歡什麼樣的人呢?

我們喜歡美人、我們喜歡喜歡我們的人、我們喜歡和我們相似的人。

其中,我們喜歡和我們相似的人這一點很有意思。每個人生來都是孤獨的,都需要、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而當一個人發現了另一個人與自己的相似之處,就覺得對方更可能認可自己。換言之,一個與自己有共同點的人,他存在的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和認可,他的存在就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自己的正確,而當一個人受到認可和肯定的時候,開心則是必然的事情了。

然而,尋找共同點只是教育的開始,並不是教育的目的。我們之所以和學生一起尋找共同點,是為了讓學生受到我們的教育影響,讓教師説的話能進一步影響和改善學生的現狀。即有意識地“跟”上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而後面必須有一個“帶”的過程,即將學生從當前的不良狀態中“帶”出來。這是一個“先跟後帶”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先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其行為動機中的合理處,表達理解和認可,然後再加以引導。

二、學生管理中的影響策略

其一,學生髮生衝突時如何處理

青少年情緒容易激動,有時還會發生同學之間的肢體衝突。這時候其實教師跟他們説什麼道理他們都是聽不進去的,所以當學生髮生衝突,或者與學生髮生衝突時,如果有旁人在場,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先把激動的學生情緒平穩下來為第一要義。不要用情緒處理情緒。學生情緒激動的時候,老師也用激動的情緒去處理問題,就很容易發生衝突。許多師生衝突的案例表明,衝突事件的起因往往並不大,但造成嚴重的後果,往往具備學生情緒激動、周圍人羣圍觀、教師價值判斷三個條件。情緒激動,激動時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人羣圍觀,學生往往更為顧及自己的臉面;教師的價值判斷,即當場就指出誰對誰錯,即使説得對,也會使被批評者難堪。這三種因素集中在一起,就必然造成師生言語甚至肢體衝突的後果。

比如當學生打架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叫其他同學將他們拉開,然後開始上課,這時候往往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很多時候情緒也就平復了。當然課下還是應該再找來二人問明情況,做後續處理。這也就是書裏提到的情緒策略。

其二,學生如何表揚和懲罰

表揚和懲罰應該注意時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個有效的表揚應該在學生心目中留下如此的感覺:只要我認真去做,就會得到老師的認可和鼓勵的,但老師什麼時候表揚我,以什麼方式表揚我,表揚的強度如何,我不知道。批評也是如此。

教育是一門科學,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調整。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內容在大學階段也學過,但是內容往往脱離一線教學,而且非常理論,所以收穫不大。工作以後經歷了一些教學實踐,結合自己的困惑再去看這些內容才感覺很有收穫。當然這與這本書巧妙地將晦澀難懂的理論深入淺出地結合具體案例來分析密不可分。以後還需繼續閲讀。

心理學讀書心得8

心理學,一個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詞。聯合國衞生組織指出:21世紀困擾人類的不是環境問題,不是資源問題,也不是恐怖主義,而是來自於人類心理的問題。諸如情結的煩悶,學業與工作的壓力,孩子厭學,感情困惑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引發憂鬱,失眠,焦慮或者其它現代文明病。這一組數據,不僅讓人咋舌,更讓人不得不證實當今的社會問題。可以説,如何讓自己浮躁的心態,歸於平靜,如何放鬆自己,關注心理健康,已成為21世紀重要的社會的新課題。

一:學習心理學的動機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市場經濟的加速運行,完全打破了幾十年來人們在傳統落後的計劃經濟體制中形成的思維定式。當突然直面一個激烈競爭,快速變化的市場經濟新模式,我們會深刻的感受到多年來積累的知識,能力,經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一夜之間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學習工作,生產關係的矛盾,衝突,經常困擾着人們健康的心靈,嚴重影響其學業和事業的成功。

偶然得知,徐清照老師的連線心理工作坊,便慕名前往,與此感受到了與眾不同的教學氛圍,很受鼓舞。説心裏話,在學習《心理學》之前,我對此學科的理解幾乎是片面的,瑣碎的。但,當我從參加第一堂心理學開始,對心理學就漸漸地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更加加深了我對此學科的濃厚的興趣。通過徐清照老師的講解,我逐步懂得了“世上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而在每個人的身上,也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猶如熟睡的巨人,就等我們去喚醒他。”

二:心理學中的“人格”

所謂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穩定性的心理特點的總和,包括氣質,性格,興趣,信念和能力等。心理諮詢師應當具備的人格條件又包含哪些內容呢?

1.心理相對健康

心理諮詢師是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引導來訪者的,所以他的健康水平至少要高於他的來訪者。雖然心理諮詢師本身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慾,會像其他人一樣希望得到愛,希望被接受,被承認,被肯定,渴望安全感等等,但他必須有能力在諮詢關係以外求得這些慾望的滿足,以保證有效地完成心理諮詢師這一社會角色的任務,不致引起角色緊張。心理諮詢師也會在生活中和他的大多數來訪者,在相同的社會環境裏,遇到各種生活難題,也會出現心理矛盾和衝突,但他可以保持相對的心理平衡,而且能在諮詢關係以外來解決他的心理矛盾和衝突,不至於因為個人的問題干擾諮詢工作。一個合格的心理諮詢師應當是一個愉快的,熱愛生活的,有良好適應能力的人。要得到來訪者的信任,諮詢師自己必須願意不斷成長,並且在生活中不懈奮鬥。那些情緒不穩定,經常處於心理衝突狀態而不能自我平衡的人,是很難勝任心理諮詢工作的。

2.樂於助人

只有樂於助人的人才能在諮詢關係中給來訪者以温暖,才能創造一個安全,融洽的氣氛,接受來訪者各種正性和負性的情緒,從而進入來訪者的內心世界。“樂於助人”説起來容易,但並非任何人時刻都可以做到。那些只關心自己,自私自利,或者性格孤僻,寡言少語,缺乏熱情的人,也是難以勝任心理諮詢工作的。

3.責任心強

心理諮詢師既要耐性傾聽來訪者的敍述,集中精力不分心,使來訪者感到自己被關注,也要能誠懇坦率地和來訪者談心,取得他們的信任,使他們願意暴露內心的痛楚和祕密。工作馬虎,三心二意,性情急躁,不負責任在諮詢工作中都是要不得的。

以上這些人格條件是在先天素質基礎上和環境的長期影響下形成的,是相對穩定的心理特點,不是光靠學習理論知識就可以獲得的。因此,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人,要想很好地勝任這項工作,應先檢驗自己的人格條件。

三:完善的知識機構

做好心理諮詢工作要有必備的理論知識。心理諮詢不是僅僅依靠良好願望,滿腔熱情和一般常識來安慰,勸説那些處於困境的來訪者或鼓勵心理病人跟疾病鬥爭。有時,廉價的安慰反而會引起來訪者的不解,反感和阻抗。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是科學工作,要用科學的諮詢知識和技巧來幫助來訪者,使他們認識困擾着他們真正的原因,改正或放棄適應不良的行為,使心理成熟起來。

只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結合起來,才能理解來訪者的困難是怎樣形成的,矛盾和衝突的根源何在,他們心理症狀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用什麼防禦手段來對付內心衝突等一系列問題,然後才談得上有針對性地協助來訪者分析問題,並引導其走出困境,促進人格成長。

四:熟練的諮詢技巧

心理諮詢的理論知識和技巧是可以學到的。除了從書本上學習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地向來訪者學習,不斷地總結經驗。上面所説的職業道德,人格條件,知識條件和技巧條件都很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正如卡瓦鈉所説: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應當是個人品質,學術知識和助人技巧的結合。

五:粗淺

首先選擇心理學,就是為了想幫助更多有需要幫助的人,因此,更有必要把自己做好,才能達到更加好的狀態。

第二就是學會了換位思考,在寫心理學論文的時候,瞭解了許多關於治療的方法,然而,對我影響最大,最有啟發的就是要學會換位思考,也在生活中適時地應用,更加設身處地地為他人着想,那麼個人就可以更加平靜客觀地看待事情,看清事情的真相,更加學會了寬容。

心理學讀書心得9

教師這一職業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是一種用心靈澆灌心靈的職業,教師工作的這一特殊性決定了教師着心理素,首先要教師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過學習《積極心理學與教師心理學調適》,使我認識到,一個教師的心裏是否健康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學業完成集合人格發展。作為一名教師,要從內心深處把自己的職業當作快樂的事業去經營,明白了要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孩子,去從事工作。具體可以這樣做:

一、放鬆心態,把工作當成自己的最開心的活動“玩”。

一名教師,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不要把工作定性為工作,不要把任務定性為任務,要用輕鬆的心態面對工作、任務,當作一種快樂的遊戲來經營。把工作當成遊戲。賣魚人把枯燥的工作當作遊戲,所以他們樂此不疲。孔子説:“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樂學為最高境界。孔子之所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就是因為他樂在其中嗎?童年時誰不喜歡玩遊戲?長大後誰不喜歡旅遊?我們在玩中完全放鬆,放棄功利,找到真我。但是,多數人把工作只當成工作,玩和工作是截然分開的。這個世界上,在工作中找到樂趣的人有幾個呢?常常聽到老師們抱怨:當教師又苦又累,比雞起得早,比牛幹得累。但是,如果老師們改變心智模式,把工作當成遊戲,把學生看成最美麗的風景,我想,笑容會時常掛在你們臉上。

二、學會用快樂傳遞快樂,讓別人快樂。

有一首歌唱得好:“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有的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那是可恥的,也是短暫的,因為你不能控制別人的快樂,例如商紂;有的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快樂上,那是高尚的,也是長久的,因為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別人快樂,例如居里夫人、愛迪生。賣魚人真誠關心顧客,顧客甜美的笑容和純真的友誼就是他們快樂的源泉。你想過得快樂嗎?很簡單,讓你的學生快樂你就會快樂,反之,讓你的學生煩惱,你也會煩惱。在課堂上,如果你想方設法讓學生臉上綻放出最美麗的笑容,你會不快樂嗎?

三、投入自己的全部熱忱做教師。

在一次同學聚會,聽到同學牢騷:“我要是能選擇,就不當老師。”我不解地問:“為什麼?”她説:“工作壓力大,還要經常學習,具體的事太瑣碎,沒有意義……”説了很多,還比較慷慨激昂。一個同學説:“每次走進教室就煩,出教室就輕鬆了。”我忽然覺得很可悲:我們每天都要走進課堂,如果進課堂就不快樂,我們為什麼還要做這個職業?單純的人是幸福的,我們這樣整天活在矛盾中有什麼意思?要麼快刀斬亂麻,辭職不幹;要麼,幹一天就要全身心投入,人在心在,並且從中得到快樂。心智模式改變了,很快,我找到了做教師的樂趣。于丹老師、百家講壇的教授們工作是辛苦的,但是,他們的快樂來自於他們的投入,當他們的眼睛看着下面的時候,當他手舞足蹈地講故事的時候,你會説:他是多麼投入又多麼快樂啊!

教育是神聖的職業,是用心理經營的事業,只要心態改變了,擺正了,內心充滿愉悦的幸福感,還能再説做教師累嗎?是啊!改變你的想法,你就改變了世界。讓我們用積極的心理調適,在愉悦的心態下做好教師的工作,定會享受陽光的温暖,教師的幸福。

心理學讀書心得10

一、《學生管理心理學智慧》第二編分析了教師管理的七種武器,簡單回顧一下:

1、讚美。通過讚美,表達對她的認可,幫助他找回自尊心,提高自我認知。好人做好事,有自尊心的人自然知道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會改正。

2、承諾。大轉變往往從小要求開始的,讓人承諾小要求,慢慢地,他自然會成長,甚至做到大要求。

3、活動。同4。

4、成功。活動和成功都是從人的情緒出發的,這兩者都能讓人心跳加速、情緒激活,而心跳加速、情緒激活的時候,恰恰是容易拉近關係,被影響改變的時候。

5、榜樣。通過觀察學習榜樣的行為,從而得到進步。最好的學習榜樣是身邊的同學、過去的師兄師姐、和自己相似的人。

6、人情。中國人處理事情很看重關係,如果跟學生關係好,你提出讓他進步的請求,他會更容易做到。根據互惠原理,可以先主動對學生好,學生也會更願意接受建議。尤其是很講義氣的學生,更容易遵循這一條原理。

7、強化。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是期待的行為出現時,給予他想要的獎勵。負強化是不期待的行為減少或消除時,撤銷他討厭的東西。比如有些學生課堂上總搞怪,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為了消除他的搞怪行為,就可以無視他,不給予關注。

二、第三編講教育的時機,核心理論是班級建設的四個階段和指揮—支持兩種行為。

第一階段,組建階段。這一階段教師和學生互不熟悉,有問題的學生不敢輕舉妄動,在默默觀察。教師不知道學生中誰是班幹部的得力人選。這一階段適合高指揮,低支持的管理方式。教師初步指定班幹部,明確班幹部的職責,控制決策權,提出班級的發展目標。這個階段,老師要立威,要展示自己嚴厲的一面。通俗點講就是:我來決定,你來做。嚇一嚇,恩威並施,樹立教師微信。

第二階段,磨合階段。這個階段,矛盾逐漸出現,問題生逐漸抬頭,班幹部與普通學生的矛盾、班幹部與教師的矛盾都會出現。這一階段適合高指揮,高支持。我們討論,我來決定。班主任要實施教練式的管理,發現並培養出合適的班幹部。培養班幹部可以分為牽着走、扶着走、放開走、跟着走四個階段。

第三階段,規範階段。如果第二階段的矛盾能順利解決,則班級進入正常運作與規範階段,這一階段矛盾不多,就是有小的矛盾班級也可以通過機制化解掉。這一階段適合低指揮,高支持。從相信自己到相信學生,班幹部可以做的事,班主任不必去做,小組長能做的事,班幹部不必去做。我們討論,我們決定。在這個階段,要幫助班幹部樹立威信,也要防止班幹部犯管理錯誤。

第四階段,成就階段。如果班級繼續良性發展,班級定位準確,學生之間互相信任,班級事務高效運轉,就進入可以低指揮,低支持的成就階段。此時教師授權要循序漸進,分散給多人,而且要勇於放手。授權階段,大事精明、小事糊塗就好。你來決定,你來做。

第12章談了教師對學生管理的寬嚴問題。長期以來,到班主任對學生是嚴一點好,還是寬一點好?是民主一點好,還是專制一點好?專家一般會説兩者結合好,該寬就寬,該嚴就嚴,問題是這個時機怎樣把握?一方面作者結合班級建設的四個階段理論,提出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管理辦法的觀點,另一方面,作者着重強調一定要先嚴後寬,如果先去展示自己寬容、和善的一面,出了問題再嚴厲處理,這是教師的大忌,“先寬而後嚴,人怨其酷”。(《菜根譚》)

心理學讀書心得11

一般人聽到變態心理學,都會覺得有些不自然,因為變態這個詞總是和怪異、恐怖的行為聯繫在一起。心理學中的變態心理源自英文Abnormal Psychology,我覺得翻譯成異常心理學會更易讓人接受一點。在hk實習的時候,就聽説心理諮詢師不同於精神科醫生,只有那些不太嚴重的問題才能靠諮詢解決;如果是腦器質性損傷,再怎麼諮詢都沒用,必須要精神科醫生用藥物控制病情。雖然我不是精神科醫生,但仍然需要了解異常心理方面的知識,原因是辨別出沒有精神障礙的案主,作為諮詢對象,而將疑似有精神障礙的轉介給精神科醫生,以避免錯把精神病人當作一般心理問題來對待。

聽了郭念鋒教授的8堂課,真是受益匪淺,他用簡單的語言、生動的例子,把枯燥的異常心理學講述的深入淺出,不僅記憶得快也方便理解,真不愧是中國心理學第一人啊。尤其是他提到的例子,對於我這樣沒有經驗的準心理諮詢師來説,很有幫助。比如有些家長稱讚自己的孩子很聰明,是天才,能記住一年365天的天氣預報,又或者能記住城市所有的地鐵路線。這時,我們就要警惕了,這孩子是否是在記憶方面有所障礙。在記憶障礙裏有一種症狀叫作記憶增強,這是病理性的,表現為患者只專注於記憶某一件事,而且記得特別清楚,這類患者通常都是精神障礙的躁狂發作或抑鬱發作,也有可能是偏執狂。作為80後的年輕家長,如果不多瞭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很可能還真的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兒童,還很驕傲的向朋友炫耀呢。讀寫障礙也是在國小前半階段常發的思維方面的疾病之一,在hk我就遇過一例,患有讀寫障礙的兒童分不清類似的字詞,無法分辨b和d,p和q,對中文也是如此,左右偏旁的字他會寫反。如果家長認為這是因為孩子不認真讀書,反而進行責罵,那對於孩子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hk的家長都會在孩子在國小前去專業機構進行一些心理測量,防患於未然。

不僅是孩子,我們也要注意身邊的大人。比如某個人特別執著於維護社會觀念,他每天都在努力尋找單位裏的“壞份子”,對人家進行批評教育,如果行為嚴重的,還會去法院提起訴訟,即使被退回也堅持不懈。這樣的人,你能説他是維護社會公義嗎,這是典型的帶有超價觀念的人格障礙和心因性精神障礙。還有一些老人,年紀慢慢大了,也會有一些異常行為,作為子女,一定要特別關注他們,以便及早就醫。

作為心理諮詢師,我們要做的除了對於一般性的心理問題進行輔導疏解,還要及時發現那些有疑似精神障礙症狀的案例,轉介給精神科醫生儘早診治。隨着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壓力也在不斷的考驗着我們。面對壓力,是獨自疏解,還是找人傾訴,各有各招;但切記一定不能逃避,否則日積月累,你不處理它,它會來處理你。

心理學讀書心得12

看了這本書,第一個感受是糾正了我對一些心理學原理的認識。具體地講,以前關於教學方面的心理學理論自己是知道一點的,但是看書之後發現,有些理論不是自己以前認識的那樣,以前的認識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錯誤的。

比如關於“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我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好多次用到這個心理學原理。在看雜誌上的文章之時,偶爾也能看到作者引用這個心理學原理。然而,殊不知,艾賓浩斯是利用無意義音節作為記憶材料來得出這個遺忘規律的。後來的研究證明,如果學習材料是有意義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學生理解之後,就很難遺忘。這個時候,顯然不能用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來描繪概念和原理的學習與遺忘。這段論述對我的衝擊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學”面前,我感覺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時,這段論述也讓我聯想到了我們平時教學中要多多增加有意義的學習。對此,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例如根據加涅對學習的分類,可知學習有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之分。在言語信息的一個亞類——符號學習中,因為符號學習屬於機械學習,故學習者可以在無意義材料中人為地賦予某些意義,使機械學習易於記憶。這種改進記憶的方法被稱為記憶術。那麼我們可否作這樣的推論,對於艾賓浩斯的無意義音節材料,如果記憶者採取記憶術來記憶,那麼其遺忘規律就不在是“先快後慢”了。

再如,當前在討論教學問題時,經常聽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説法。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一般的説法是“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尊重學生,跟着學生的思維走,等等。這些當然是對的,但顯然是不具體的。當今建構主義學習觀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指教學時應仔細考慮學生帶到教學情境中的已有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同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並不意味着教師放棄教學責任。在“規則學習的過程和條件”一節中更是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完全由學生獨立發現規則的情況較少,更多的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發現。這樣的觀點讓我聯想到,學生雖然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但這個“過程”的發起者是教師,同時教師也是確保這個“過程”得以順利通暢的關鍵因素。

類似地情況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常説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一直以為這種教學論是具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然而事實是這些教學論就是哲學取向的教學論。科學取向的教學論在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興起。還有,如看了“學習心理”部分就會發現,機械學習在學習心理學中佔據着重要地位,強化刺激這些手段具有正統的心理學意義。

看了這本書,第二個感受是讓我看清了我們平時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實具有重要的心理學原理。具體地説,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有一些教學方法被“素質教育”或者“新課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這些“帽子”下面,隱藏着重要的心理學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據迷箱實驗,提出可以把學習看做是刺激與反應的聯接,並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三大學習定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這三個定律反應了學習動機、練習、強化和反饋在這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學習的實質是條件反應形成和鞏固的過程,其中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動機和強化。雖然這些研究成果與當今建構主義心理學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習的本質。據此我不得不聯想到朱國榮老師在杭州的那堂《長方形面積》:課中,在學生已經發現“長乘寬”就是“每行幾個乘幾行”之後,朱老師安排了一系列的關於“每行幾個,有幾行”的強化練習。當時我覺得這個過程有點死板,或者説給予學生再次去體悟的成分少了一點,感覺“不太好”。但從今天學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過程,才發現那是符合心理學規律的。

看了這本書,第三個感受是增加了我對教學與心理學關係的理解。具體地説,以前只知道該這麼做,但為什麼這麼做,有沒有什麼理論依據,是不知道了,而在看書之後,我找到了教學與心理學的聯接。

看了這本書,第四個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學研究的信心。()具體地説,以前總認為教學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奧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聰明的人才能有實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現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嘗試。

比如,國內外心理學家、學者通過長期的調查研究發現,教學效果同教師的智力水平並無顯着的相關,教師的知識水平同學生的學習成績也無顯着相關。

再如,調查顯示,不經過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就成為專家教師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成為專家教師,就必須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

我們都身在教學一線,正在進行着大量的教學實踐,我們都有成為教學專家的可能性,因為我們具備這樣的條件。

心理學讀書心得13

讀了《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我被深深吸引: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着兩股抗爭的力量:積極力量和消極力量。這兩股力量就像太極中的陰陽兩極,此消彼長。所以,作為教師,應該學一點積極心理學的知識, 努力給自己注入積極的正能量, 做一個幸福完整的人。

一、播種幸福———教師的存在價值

通常, 幸福的人大多熱衷於奉獻, 奉獻的時候可以擁有更多的幸福, 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如果教師能夠成為播種幸福的人, 則不僅自身可以擁有幸福, 在生活當中充滿活力, 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將更有幸福感和創新活力。

一直以來,作為一個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師,在學生犯了錯誤時總是大聲訓斥或冷臉相對,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敢發言,生怕觸怒了我,課後學生也不敢和我溝通,總是繞道走。這種不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曾經讓我煩惱、反思,可一直沒有找到良好的改善方法。讀了這本書之後, 播種幸福是教師存在的價值, 讓我感觸特別大。教師傳遞給學生的幸福不單單隻有知識,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樂觀的心態。所有能讓孩子感覺幸福的體驗,都能體現我們的價值,所以, 在接下來的教學時光,我希望能成為一個傳播幸福的人,讓我的學生因為老師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 快樂生活——教師的生活態度

教師的人生是有榜樣效應的, 某種意義來説教師的生活對全社會的人來説是一面鏡子, 當教師生活幸福、 工作順利的時候説明我們的社會發展文明和諧。 書中説:“對於所有的教師來説,想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是需要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規劃自己的人生的。”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調整自己:

1、積極、有規律地鍛鍊身體(如果老師能有規律地進行鍛鍊,就會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開朗,同時抗壓能力也會提升);

2、保持規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穩定的友誼;

4、經常與好友聚會;

5、為自己認定的有價值的目標而努力工作 。

總之,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學一點心理學的知識, 努力給自己注入積極的正能量,做一個完整的人!

心理學讀書心得14

目前,幼兒園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我覺得就面臨了缺少同伴間的交往,當然,幼兒在幼兒園時,都會有很多的同伴,在家裏就缺少了玩伴,對此,我看了《學前心理學》中的同伴交往,讓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義和方式。

現在的幼兒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都是與大人接觸的多,這其實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兒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條的,有的家長甚至做到了包辦的地步,所有的事情都不讓幼兒自己動手參與,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很少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沒有形成。還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隱患,可能會形成小大人的性格。

看到這裏我就想起了我班的一位幼兒,他從小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對他過於溺愛,所有的事情都是包辦的形式,而且這位幼兒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願意去分享,也很少和其他的幼兒進行交流!中班的他,連一件衣服都不願意自己去穿,總是等待老師來幫忙!在與幼兒一起遊戲時,總想讓所有的孩子聽從於他,不願意聽取他人的意見!一意孤行!由此看來,同伴交往對孩子是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過程中,同齡夥伴具有同步性,能夠促進身心全方位發展。這主要是由於同齡夥伴生理、心理和認知經驗的相似性決定的。有人説,只有兒童最瞭解兒童。確實是這樣的。有一次,我看到兩個媽媽分別抱着自己不滿歲的寶寶在一起聊天,此時發現兩個孩子也在用無聲的語言進行交流:一個寶寶笑了,另一個寶寶也笑了;一個寶寶發出聲音,另一個寶寶也發出聲音這就説明同伴交往認知的同步性,使他們的溝通非常容易,包括我們幼兒園的孩子也是這樣的,一次發現兩名幼兒在一起聊天,我比較的感興趣,於是就慢慢的湊過去想聽一聽他們在聊些什麼,來到他們跟前,聽了以後我根本就對他們聊的話題不懂,可是他兩卻哈哈大笑,所以,兒童與同伴交往更能促進其身心全方位發展。

同齡夥伴認知的同步性,就決定了同伴交往影響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現有水平與同伴更為接近,在同一事物認知過程、情感體驗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極易產生共鳴。尤其是在社會化行為規範的形成上,具有同步進程。當孩子遇到矛盾時,我們成年人總習慣這樣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應該讓着小弟弟。這是兩種不同的暗示,可能對兩個孩子形成不同的影響和結果。一方會覺得我是大哥哥,我只好吃虧了,時間久了會形成性格傾向;而另一方會覺得我是小弟弟,他應該讓着我,久而久之,也會出現性格傾向。我覺得這種教育方式不利於兒童形成解決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響的有效性。

讀了這個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來孩子與孩子在一起不僅僅是隻有玩耍,在其中隱藏了許多能夠讓幼兒成長的地方,雖然有時你一言我一語,讓老師聽起來比較的吵鬧,但是孩子們卻樂在其中,這也提高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做到不能夠不經意的打斷幼兒與幼兒之間的談話!要做一位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促使幼兒點滴進步的教師!

心理學讀書心得15

今天與一個學生的爺爺聊天。我們談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時,他講到這麼一件事:八十年代中期,他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地方工作,也把自己的孩子帶到身邊照顧,同時在當地就學。孩子很文靜也很用功,學習一直不錯,班主任也很喜歡他的孩子,封他做班長。他也很少對孩子進行額外的關注,對孩子的學習是放心又省心。但不幸的事,這個班主任在孩子三年級的時候因病去世。孩子也換了一個班主任。這個新班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他的孩子的班長職務給換了。孩子從此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而自己因為工作的原因,沒有覺察到。更重要的是,他工作的那個地方別看經濟實力挺強,但每個人只注重物質的享受,不重視精神追求。因為各家的孩子都是以玩為主。他的孩子一旦脱離了學校教育的軌道,與他們混在一起,那“腐爛”的速度非常快,致使後來終於離開了學校,造成了很大的遺憾。

這件事讓我想起近來讀《教育心理學》時裏面講到個體差異的認知風格和學習風格。當我們開始認識到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時,討論認知風格和學習風格的重要性時,假設這兩種風格有任何一方缺位時,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當老人的孩子書讀好的時候,基本上是認知風格在起作用;而當書讀不好的時候,正是學習風格的缺位,造成他在學習上遭遇“滑鐵盧”。

可見,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的學習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