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之風的演講稿範文(通用7篇)

來源:文書谷 2.06W

演講稿以發表意見,表達觀點為主,是為演講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在現在社會,用到演講稿的地方越來越多,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演講稿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節儉之風的演講稿範文(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節儉之風的演講稿範文(通用7篇)

節儉之風的演講稿1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想必我們都曾聽聞過這句《朱子家訓》中的名言吧。不錯,今天我們所談的話題就是這句話的核心思想:“節儉”。

孔明雲“儉以養德”,儉,德也,從古至今,勤儉節約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身為洪武帝正妻卻穿戴平常,在後宮做針線活而不鋪張富貴的馬皇后,到被抄家時除了書籍外竟一無所有的于謙,清正廉潔、生活節儉之風歷來為人所稱頌。

節儉並不只是表面上的節省開支或生活樸素,更是一種對待風雲變幻、紛華興衰的態度。正如夫子所言,“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倘若在腰纏萬貫之際不忘本心,那麼即便日後重新陷於困境,財資上的困苦便也便容易忍受多了。

然而,“節儉”畢竟不只是功成名就的風流人物恪守勤苦的美談,更在我們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所謂“節儉”的行為究竟是否值得提倡也待商榷。

大家對這樣場景應該不陌生吧:家中老人,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餐桌上總擔心子女吃的不夠,而對於已經熱了一道乃至兩道的'隔夜菜依舊捨不得扔;外出採購時,他們更是總會因打折、促銷一次性買下大量“便宜貨”,導致飯菜吃不完,剩菜又捨不得丟棄,如是循環。

實際上,此類源於爺爺奶奶幼時飢不擇食、吃了上頓沒下頓背景的“節儉”是不可取的。當今時代,“營養過剩”早已比“營養不良”更加嚴重,而即使是一流廚師烹製的肉類熟食保存18小時後亞硝酸鹽含量也已超標,隔夜菜對人體健康之威脅日益嚴峻。且超市打折降價的大多是臨近保質期的久置食品,其“安全”程度之高自不必多言。如此情況下,流於表面的“節儉”反而變為一種固執的負擔,反倒招致無端的壓力與煩惱,不足取焉。

毫無疑問,“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雖然有些行為因時代變遷而變得難以適應世道發展,但古代先賢“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悲天憫人之心卻並未改變。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在喊着“光盤行動”的口號時能憶及“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年代,想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奢華與“何不食肉糜”的可笑與可歎,是否對“節儉”二字的認知便向靈魂深處接近了一點?當衣食富足、學居無憂的我們銘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時,也許就能夠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傳統與過去理解得更深刻,守護得更完滿?

最後,我願以杜牧《阿房宮賦》中的一句話結尾:“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也許“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的阿房宮那火光中虛幻的殿影仍舊在告誡着後輩紛奢無度,“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的代價;也許千千萬萬代王侯將相的浮沉興衰背後,都離不了“節儉”二字的警戒箴言?

長路漫漫,願你我皆能從節儉中傳承美德、汲取經驗、有所收穫!

謝謝大家!

節儉之風的演講稿2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節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外婆就是我們家的節儉模範。

記得又一天,媽媽帶我去看望外婆。中午吃飯時,我把許多米粒都撒在了地上,飯桌上也分佈着許多米粒,我卻視而不見。吃完飯後,我就去看我喜愛的動畫片《海綿寶寶》了。看着看着,感覺口渴了,我就去廚找水喝。在廚房我發現外婆正在撿我掉在地上的'米粒,然後放在了窗台上。“外婆真小氣,不就是幾粒米嗎?”我不高興的説。外婆皺了皺眉頭:“孩子,我們要節儉糧食,不要浪費呀……”沒等外婆説完,我就跑掉了。

又過了幾天,我和媽媽又去了外婆家。我們剛進屋門,居然從窗台你邊傳來了清脆的鳥叫聲。我懷着好奇朝窗台望去,原先是外婆放的米粒引來了吃食的小鳥。這時,外婆走過來,高興地説:“瞧我説的沒錯吧,被你扔掉的米粒沒浪費,還引來了許多可愛的小鳥呢。”我有點兒不好意思了,慢慢低下了頭。

外婆把我拉到身邊,和藹地説:“孩子,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經過春天播種、施肥、秋天收割,我們才能吃上香甜的米飯哪……”我的頭低的更低了,我小聲的説:“外婆,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浪費糧食了。”外婆把我攬在懷裏開心的笑了。

從那以後,我時刻提醒自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牢記外婆的教育,養成了愛惜糧食,以節儉糧食為榮的習慣。

節儉之風的演講稿3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這個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的完美季節,我們迎來了嶄新的一年,帶着喜悦和完美的憧憬回到了我們熟悉而美好的校園。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勤儉節約,從我做起”。

20xx年秋,國家有關部門發出了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倡議。隨着“全民節約,共同行動”的深入開展,節約這個看似過時的話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曾幾何時,“誰知粒粒難吃”這句詩常常在我耳邊迴響;曾幾何時,“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一縷毅力和身體的艱苦”這句古老的'格言仍然縈繞在我的腦海裏。

觀察我們的校園,廢物就在周圍,看!塑料袋在隨風起舞。它確實點綴着天空。先不説這些“白色污染”會給我們的環境和健康帶來什麼危害。這些廢棄的塑料袋會給我們的經濟帶來什麼樣的損失?我們為什麼不回收再利用它們呢?建議你去食堂轉一轉,一定會讓你收穫頗豐。沒吃完的米飯和蔬菜無助地躺在桌子上,“饅頭太沒味道了”,咬一口,隨便扔掉,還有關不緊的水龍頭,白天開着的燈,扔掉的練習本只有一張紙,等等。

我們可能早就習慣了處理這些浪費現象,並不感到意外。然而,當我們扔掉一個饅頭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父母可能正在為全家人的一頓飯而努力?當我們把只有一張紙的作業本扔掉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還有很多遠山的孩子用樹枝在地上寫的字:“我要上學!”

你可能會説一個人浪費一點不算什麼,但我想説的是十個人浪費,一百個人浪費,全中國13億人浪費一點?誰想過後果?據介紹,普通中餐館一桌飯菜至少會剩10%,一家餐館平均每天會倒掉50公斤剩菜。反過來,估計一年全國餐桌上的浪費高達600億。也有人計算過,中國有28萬家賓館、酒店、招待所。如果每個酒店每天節約一度電,這意味着2800萬户家庭每天可以用40瓦的燈泡照明25小時。如果僅北京一個空的調整,把温度從24度提高到26度,就可以節約4到6億度電,為老百姓節約2億多元。

這些數字不代表我不懂,只是我很震驚。同學們,當我們指出別人浪費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注意到了自己的浪費行為?有沒有想過儲蓄這個古老而年輕的命題?我們應該從哪裏開始?在這裏我想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男主角是我的小表弟。他的名字叫童童。一天,奶奶,媽媽和阿姨在吃松子。然而,那些松子很小,很難剝皮。所以我們讓他把它扔掉。當他把松子拿到垃圾桶時,他猶豫了。然後他自言自語道:“這是不是太浪費了?每一粒都是辛苦的!”這一次,他果斷地拿起裝松子的袋子放進櫃子裏……説到這裏,我想問問正在那裏吃飯的同學:“你們倒飯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浪費?有沒有想過每一粒都是硬的?這個4歲的孩子知道這個道理。那些浪費過食物的同學能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發嗎?

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比創造容易,節約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節約一張紙、一度電、一滴水、一粒米和一塊煤。不要小看我們身邊這些卑微的人。如果13億人都能做到,那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毫不誇張地説,我們每個人手中都掌握着寶貴的“資源”,掌握着扼殺和奪取這些民族發展“命脈”的權力。成功和愛情的傷害在於我們的行為。

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智慧,節約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和風氣。建設節約型社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行動,從而找回失落的節約意識。我們應該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一粒米做起,持之以恆。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我們將進一步發揚這一“傳家寶”!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演講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節儉之風的演講稿4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可以説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節約。

在這一點上偉人為我們做出了表率。毛澤東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牀,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朱元璋稱帝后給皇后過生日時,只用紅蘿蔔、韭菜,青菜兩碗,小葱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違者嚴懲不貸;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天深夜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他們都貴為一國之尊,尚且如此勤儉,着實令人讚歎。

而今,隨着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把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丟了。超越現實、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費;鬥富擺闊、一擲千金的奢靡消費;過度包裝、極度美化的蓄意浪費;“長明燈”、“長流水”的隨意浪費等現象比比皆是……面對這些不良現象,捫心自問:“我們能做什麼?”

答案很簡單: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做起。

就這麼簡單嗎?對,就這麼簡單!

請記住:如果社會是海,你與我,則是海里的`一滴水,正是你與我這一滴一滴的水,匯聚成了海的壯闊無比。也正是由於你與我的共同努力才開闢了勤儉節約的新天地。

話説“勤”“儉”二字好兄弟,相輔相成,不分家。“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捱餓!”我們青年學生非得既勤且儉不可。那麼我們的“勤”是什麼?當然是勤奮學習。我們的“儉”又是指什麼呢?自然是指不比中學生勤儉節約主題國旗下講話稿吃,不比穿,不比誰的零花錢花得歡。身為求學之人,我們吃的,穿的,花的都來自長輩,如果我們能夠大手大腳的花錢,那是長輩寵着你,護着你;如果我們能夠身着,腳蹬亮靴,那是父母慣着你,疼着你。不是你的能耐,不是你炫耀的資本。

中國有句古語:“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辛苦一份甜。”英國有句諺語:“節約便士,英鎊自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可丟。

節儉之風的演講稿5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據報道,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多達800多萬噸,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糧食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第一次看到這則公益廣告的資料,相信大家都會感到震驚,同時為我們中國人所造成的浪費而感到恥辱。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百折不饒、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每個公民都要在工作、學習、生活中自覺弘揚節儉的優良作風,養成節儉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一滴油、一粒米的良好習慣。

節儉要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聚沙可成塔,積水可成淵”。小朋友們在吃飯時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愛惜糧食,爭做“光盤行動”的小模範。外出就餐時,更不能擺闊氣,講面子,要合理點菜,不剩飯,不浪費,吃多少,要多少,吃不了,打包走!大家要樹立節儉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一齊對“浪費”堅決説不!

節儉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良好習慣。隨手關燈、隨手關水龍頭,不讓電腦、電視、空調等長時間待機……還有我們國小生用的草稿紙,一面用完,另一面必須要之後使用。另外大家外出旅行時,能夠隨身攜帶水杯和洗漱用品,外出就餐時隨身攜帶筷子,減少對賓館和飯店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即衞生又避免資源的浪費,算得上一舉多得。

生活中需要節儉的地方還很多,節儉的行為還需要大力提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從我做起,從一滴一點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習慣,勤儉節儉的傳統美德就必須能在全社會進一步發揚光大。

節儉之風的演講稿6

親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夥計們!

説到節約糧食,我們會想起一句古詩“體恤農民”,“中午鋤禾,汗水把糧食滴進土裏,每一粒糧食都難吃!”這首詩我們都學過,可見農民伯伯種地有多辛苦!但是我們真的節約糧食了嗎?

我們先來看看午餐的情況。我們認為大多數學生做得很好。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同學吃飯很乾淨,把盤子裏的每一粒米飯,每一口食物都吃得乾乾淨淨。其實這不僅僅是一種節約,更是對農民伯伯和食堂工作人員工作的`一種尊重!也是一個人文明素養的重要體現!

同學們,根據我國20xx年的一項統計,中國大陸平均每人每年倒掉600億人民幣的剩菜剩飯。同學們,其實節約糧食就是不浪費。做起來很簡單:愛吃多少吃多少,不偏食不挑食。像我們學校的飯菜,都是有菜譜的,也就是説,飯菜的選擇是科學搭配的。每個人都要愛吃多少吃多少,不偏食不挑食。這樣做不僅符合經濟的要求,而且有利於我們的健康!讓我們從今天的午餐開始,看一看,並比較一下,哪些班級和哪些學生在吃方面做得最好!

當然,節約是多方面的。俗話説:不能窮於温飽,不能窮於生活靠節約。節約糧食。這是每個公民的義務,而不是説説而已。愛惜和節約糧食,不能成為“空洞”的口號。“以節約糧食為榮,以浪費糧食為恥”的風尚,不僅過去需要,現在也需要。讓我們從節約糧食做起,強化節約意識,節約學校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讓每個人都能在藍天、白雲、綠水、陽光中快樂地生活!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演講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節儉之風的演講稿7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曾幾何時,餐桌上樸素的饅頭鹹菜變成了大魚大肉?曾幾何時,多年前難求一斗米變成剩飯成桶?人們在燈紅酒綠的世界裏大肆揮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的貧婦人,紅軍長征時推脱百次的一口乾糧,貧困人家過年才吃一次的豬肉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裏似乎是一縷歷史青煙般渺小,哪裏知道米雖形小,大善含之?

那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勞作在稻田裏,當他知道餐桌上如此浪費時,心都要碎了,他振臂而呼:“孩子啊!當年人們爭着搶着的一碗米飯來之不易啊!你們怎麼能如此浪費呢?”或許只有他還記得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災害,萬頃良田顆粒無收,人們為了一塊樹皮大打出手,村子裏寂靜無聲,只有枝頭的烏鴉撲稜着翅膀等待下一個餓死的人。他立誓,要培育出高產水稻品種,讓這三年地獄不再出現。當主持人扶着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袁隆平上台時,院士用他沙啞的聲音重述了這段往事,那為了一粒粒糧食而累彎了腰的老人,豈無大善含之?

“你這是幹什麼?”旁邊的中年人還未説話,警務員便一步上前喝道。“我就是看司令太餓了,才,才買了一户人家的半袋米,”炊事員説着説着眼淚就啪塔啪塔地掉了下來:“司令已經兩個星期沒吃過像樣的`飯了,我怕……”一旁的中年人停下筆,走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我是軍人,正值壯年,能挨抗餓,可那户人家呢?説不定他們家的孩子已經餓了兩天了,老人就因為缺了這一口糧食而死去了,如今戰爭連連,受苦的哪裏是我?是老百姓啊!”當炊事員含着淚聽從劉伯承元帥的話將米還回去的時候,也曾想着,有一天,家家户户都能吃得飽飯,那也是黨奮鬥至今的目標。

這些故事不應該成為束之高閣的落灰歷史,應該被一遍遍擦亮,對着那些大手大腳的生意人,對着那些年少無知的學生們,對着那些肆意揮霍的人們,告訴他們每一粒米每一塊餅都是那個年代的人們生存的希望,是那個年代的人們想都不敢想的饕餮大餐,是那個年代的人為之努力一生的心血。

米雖形小,大善含之。若棄之以節儉,換之以奢侈,則民族必亡。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