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作文

來源:文書谷 3.04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鄉的風俗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只要提起習俗,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春節了,春節與其他的節日不同,春節要放鞭炮,去拜年等等,但我最喜歡的就是收壓歲錢啦!

除夕晚上我們一家人吃着團圓飯,給遠方的親戚打視頻電話,開開心心地聊天,吃完飯便睡覺,因為大年七年級天還沒有亮,就會有炮聲四處響,果然,天矇矇亮時,四周的鞭炮聲已響起,使人睡不好覺,我只好迷迷糊糊地穿上衣服,爸爸媽媽也早已準備好了“紅爺爺”見我起牀便遞給我,我高興地喊了聲:“新年好”!

按照習俗,大年七年級早上要吃餃子,媽媽下餃子,奶奶燒香,爸爸響鞭炮,都忙得不亦樂乎,凌晨6:30我們吃完餃子,我便隨着爸爸媽媽去廟裏磕頭,天色昏暗,路上行人卻多,一路上,我把“新年好”説個不停,看着手裏塞來的壓歲錢,我知足地笑了笑。

在我的記憶裏,以往的春節八年級就要開始拜訪親戚,爸媽帶着我和姐姐一同前去,我們一天能走五六家親戚,馬不停蹄,熱鬧非凡,親戚見到我們,都熱情地來迎接我們,我們每個人聊着天,笑着,誰都那麼親熱,一點也不拘束,我也能收到很多壓歲錢,心中滿是歡喜!在親戚家坐一會就要回去了,家裏也有客人,爸爸媽媽也要去招呼家裏來的客人了,爺爺奶奶年紀大了,我們臨走時,親戚們出來送行,看着我們離去後才回到屋裏。

然而今年的.春節是我長這麼大最難忘的一個春節,出現了冠狀病毒,祖國母親生病了!全國人民都封閉在家,我心裏很不是滋味。我只能在心裏默默祝福,願祖國母親快點好起來,等到明年,我們都過上一個快快樂樂,熱鬧非凡的春節。

家鄉的風俗作文2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每個民族都有它的特色。不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穿着,不一樣的食物,不一樣的民族……有能歌善舞的維吾爾人,有性格温順的傣族人,有善良淳樸的苗族人。那現在,我們來看看熱情好客的湖南人。

我是湖南人,我知道很多湖南的風俗。在過年時,拜年就是一個風俗。拜年一般在大年七年級,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拜年也很有講究,人們一般在晚上拜年,大夥兒坐在一起,説説新的一年的打算。在拜年之前,很多人都喜歡送禮物,表達自已的'心意。如果給老師拜年,送水果與鮮花都是很好的選擇,既表現得大方,又表達了自已美好的祝福;如果給親朋好友拜年,送水果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水果代表平平安安,吉祥的意思;如果我們給長輩或是遠方親戚拜年,送一些家鄉特產,或是一些補品,長輩也會很高興。

每年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拜年時,我都會收到長輩們給我的紅包。紅色代表吉祥,代表平安,還祝願每一個人發大財。每當我收到紅包時,我會樂呵呵地説:“謝謝,新年快樂!”在接到紅包後,我想,我一定要好好讀書。從這以後,我才明白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希望湖南的風俗,大家能喜歡。其實,拜年更多是希望全家平安、親友和睦、友誼地久天長和快樂的生活。

家鄉的風俗作文3

五月初五是端午。這一天人們吃粽子,划龍舟,插艾草,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而我雖對屈原沒有深厚的感情,但也會跟着外婆一起包粽子。

瞧,外婆已經把準備好的食材放在桌子上:糯米,粽葉,香菇,瘦肉,紅棗,應有盡有。

開始包粽子了,只見外婆從盆裏拿出兩片泡好的深綠色的粽葉,捲成一個上寬下窄的圓錐形小桶,把雪白的糯米放在裏面,鋪上幾顆紅彤彤的小棗,又蓋上一層糯米。接着用粽葉把糯米包裹起來,用粗線圍着它紮上兩圈,拉緊,打結。哇,一個三角形粽子就這樣包好了。多神奇啊,我感覺外婆簡直就是給我變了個魔術。

我也來一個!

我學着外婆的樣子:先卷粽葉,放在左手,用湯勺舀糯米,放進葉裏……一切都井井有條。沒想到到了拿餡料的環節,一個手忙腳亂,我竟將包好的糯米倒了出來!

哎,重新來過。

這次,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餡料,擺在糯米上,又用糯米把餡料一層一層地蓋上。一切順利,整個粽子看起來非常的飽滿。我暗自高興,連忙拿起粗線捆住粽子。誰知道,顧此失彼,糯米竟從另一頭的粽葉中嘩啦啦地滑落下來——手沒拿穩,前功盡棄!

我覺得我可能只適合當外婆的小助手吧!畢竟,包好一個完完整整的好粽子,真是不容易啊!

在我眼巴巴地觀望下,不出一個小時,外婆就把一個個漂亮的'粽子包好了。它們紮在一起就像一串豐收的果實。

外婆告訴我粽子包好後,要馬上用水煮熟,這樣才方便儲存。我看着外婆把粽子一個一個放進水裏,心裏就像有隻貓在抓癢癢一樣,非常着急。雖然粽子放進水裏沒煮多久,但我已經一遍一遍地揭開蓋子,查看裏面的情況。沒辦法啊!誰讓等待的時間總是那麼漫長呢?

當鍋中開始飄出淡淡的香味,我的口水早就流了下來。等到粽子一煮,我迫不及待地撈出一塊,開吃!我小心翼翼地剝開粽葉,看着煮熟了的糯米變成了一顆顆閃亮亮的珍珠,我毫不猶豫地一口咬了下去,滿嘴都是粘乎乎的,甜膩膩的,美味極了。

端午節就這樣過去了。我雖然沒有學會怎麼包一個好粽子,但是我吃到了一個又一個美味的香粽子。我的端午節,不虛此節!

家鄉的風俗作文4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

我熟睡時,突然”啪啪”的聲響給我吵醒了,我起牀一看,才發現爸爸媽媽已穿好了衣服,媽媽提着籃子把雞、魚,放藍子裏,然後我們就出發了,我問媽媽去哪裏,媽媽告訴我要去拜訪老爺,求老爺保佑我們,我似懂非懂。可是為什麼要這麼早出門呢?

等到了,早上7點30分的時候,街上的人來來往往,人來人往,人山人海,我被擠到人海里,感覺像被擠在海綿裏,無法喘息。我來到公廳裏,看到有這麼多人,我感覺我身在大海里,是一粒渺小的沙粒。

到了晚上,這才是高潮啊!正所謂”正月十五鬧花燈”當然是要燈啊!只見一輪明月早早地掛在天空上,有幾顆星星頑皮的眨眼睛,我來到街上的時候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燈海、我很喜歡因為我們可以猜燈謎,到處萬象更新。

街道上,到處燈火通明、張燈結綵,到處是各式各樣的燈,有的花燈是小魚

有的花燈是小貓,有的花燈是白雲我看着琳琅滿目的.花燈,簡直讓人應接不暇。

這時,震耳欲聾的聲音傳來——“砰砰”只見九束美麗的煙花像條龍一樣接二連三地在空中綻放,有的作文像菊花,有的像雪花,有的像星辰,有的像花朵,讓人讚歎不已,小孩子則發出“哇哇”的尖叫聲。

深夜了,大家還沉浸在喜悦中,不捨分離,這一天,是大家高興又忙碌又熱鬧的一天。

家鄉的風俗作文5

蹣跚學步的小孩子,勞碌奔波的大孩子,白髮蒼蒼的老孩子,提到拗九粥,誰不是嘴裏就立即生出那香甜軟糯的滋味呢?

相傳,有一位孝順的孩子名叫目連。擔心為牢中母親送的吃食全被看陰牢獄卒吃掉,於是用數種食材煮成甜粥,再在表面上灑上黑芝麻讓獄卒誤以為是烏垢不敢吃,粥才得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因為目連濃厚的孝心感動了福州百姓,而這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九,所以拗九粥(孝九粥)從此成了福州特有的民族風俗。

以前,總看到外婆一人坐在矮凳上,一碗雜米一個盆,半天時間篩選,半天時間淘米。在煤爐子上煮一夜,第二天一睜眼,用勺子輕攪兩下,晶瑩剔透的糯米散發着軟玉似的.亮光,烏黑錚亮的黑米流露着古銅的色澤,紅棗已有三四倍大,桂圓、馬蹄、花生也悄無聲息地融進了濃香中。高捧一碗,大口灌下。讓雜米的輕糯,紅糖的甜膩,馬蹄的清爽順喉而下,一口氣喝上幾碗才算過癮。

就這麼喝着拗九粥長大的我,看到外婆的滿頭青絲不知不覺已成了蒼蒼白髮。今年拗九節就讓我來為你熬粥吧!

説幹就幹,我買回了食材,回憶着外婆舊日的樣子,有模有樣地淘洗起來,熬煮正式開始了!大火燒開,小火慢燉。“咕嚕咕嚕”“吱滋吱滋”這不是熬粥,這是一場小型家庭音樂會。數分鐘後,一股燒焦的糊味撲鼻而來。我方才慌忙地打開鍋蓋,往鍋裏探了探頭,不禁嚇了一跳。這鍋中水是水,豆是豆,“傷痕累累”……“唉,做拗九粥怎麼這麼難啊?我努力了這麼久還做成這樣……要不,算了?”我在心中默默打起了退堂鼓,正當我準備收拾“戰場”,猛一回頭,媽媽神不知鬼不覺地站在我身後。“外婆喝得不是區區一碗拗九粥,還是你一片赤誠的孝心啊!”媽媽語重心長道,“彆氣餒,我們重頭來過。”揣着對外婆的感恩之心,在媽媽的指導下,我終於成功了!

外婆默默無言地品着粥,兩粒珍珠般晶瑩剔透的東西滑過她歷經滄桑的臉,“嘀嗒”落進了粥裏,但她笑了……

濃濃拗九粥,深深感恩情。不僅是拗九粥,中國各地的特色民俗各有千秋。讓我們一起好好傳承、保護、尊重傳統文化。

家鄉的風俗作文6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我們天門的廣場上人山人海,人們的討論聲音大得蓋過了汽車的喧囂聲。

我立馬打了通電話,戲謔地説道:“手術刀同志,請快到陸羽廣場來。”“誒!等等,我……”她還沒説完,我便掛了電話,我站在角落看着眼前的人們:有的人太矮了,拼命地往上跳,想看到那壯麗的景象;有的人太胖被卡在中間,進不去出不來;有的人拼命往裏面擠;有的人受不了,鬧着要從裏面出去……什麼?你問我這是在幹什麼?哦,對了,忘記告訴你了,今年是閏年,我們天門舉辦了四年一度的元宵表演,這可是天門的習俗呢!

過了一會兒,那位“手術刀同志”趕了過來氣憤地問:“什麼事這麼急,你知道我多忙嗎?”“走,看錶演去,我敢打賭你絕對沒看過這麼熱鬧的場面。”我拖着她往人羣裏走,我心想:這下一定讓你來了不後悔。

我們成功擠進人羣,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果然來對地方了,這地兒啊,可真是年味十足啊!”我的閨蜜激動的握着我的手説。彩蓮船、舞龍燈、舞獅……這些我們只能在課文中看見的景象,在現實中也見到了!我們相視一笑。只見那龍,快速地舞動着,有節奏地跟着繡球搖擺,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不得不説,這些人的配合簡直妙極了,周圍的人連連拍手叫好。

還有彩蓮船,左邊一男,右邊一女,站在“船”邊,“船”上,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坐”在被裝飾得花裏胡哨的船上笑容滿面,如花似玉。

“呀!這不是舞獅麼?”“哈哈,還真是,我沒想到以前看得十分枯燥的文章,現在竟如此栩栩如生。”説完我們的`目光一起投向了舞獅,舞獅的人很默契很配合。我的心情由淡定到訝異:天哪,為什麼這麼默契?是神仙嗎?獅子上躥下跳,每一步都是極大的挑戰!人羣中爆發出一陣陣哄聲,我問朋友:“他們這麼配合,為什麼我們不能?”她笑笑:“其實很默契啊,是你沒發現,拜託,我們相處六年了!”我贊同地點點頭。

這天的“鬧元宵”結束了,人羣陸續地離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人生中第一次看舞龍、舞獅這些,但這個第一次將變成過往,相信接下來的精彩會越來越多!

家鄉的風俗作文7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而在我的老家山東,年年春節都要蒸花糕。

為什麼蒸花糕,這可大有來歷。從春秋戰國起,臨近三十年,百姓們都會“蒸壯”,也就是蒸麪食,這些麪食可不是拿來吃的,而是用來祭祖和去孔府祭拜孔子的。而今,“蒸壯”早已不再祭祖,而是寓意着“過日子蒸蒸日上,年年高升,好運節節高”。因此,蒸花糕也成為了我們家鄉特有的風俗。

今年,我們家中也蒸了花糕,臘月二十三,陣陣面香從廚房中飄出。我知道,面發好了,要開始蒸花糕了,案板備好,擀麪杖拿來,待一切準備好後,花糕便從揉麪開始了。

爺爺將他的雙手伸入面盆中,柔軟的麪糰承受不住這麼大的壓力,只能屈服於手掌下,任人擺佈。麪糰在一次次拉伸,捏揉的.作用下,逐漸變得像紙一樣蒼白又像個球樣,圓圓滾滾,讓人禁不住的喜歡。可再好看的麪糰也只是麪糰,不能夠吃,終究還是要做成糕點。這時,擀麪杖就派上了用場,剛剛揉好的麪糰現在又要上了“絞刑架”。麪糰中,拿刀來在麪糰裏剖出一部分,再在案板上搓成條,最後用擀麪杖均勻地在面上輕輕滾動,壓出一道流暢的紋案。

最後,麪糰便開始了“整容”。兩條麪糰兩手夾中間一捏,拿棗子放中心做點綴,身似蝴蝶的糕點便做成了;纖長的麪糰在手指尖上靈動地舞動,長長地卷在一起,周圍圍上一圈的紅棗做裝飾,一個圓形糕點便從中誕生了。

待這些糕點完成後還要放入屜籠裏蒸,滿屋子中都是面香和棗香。年,便從這一花糕味中開始了。

無論身在故鄉,還是身處他鄉,記憶中,家人們總會在這個時候做一做家鄉的風俗特色。蒸花糕即是我家鄉的風俗,且如雕刻般深深在我腦海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8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形形色色的特色習俗形成了五彩斑斕的中國。每一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宛如一縷縷情思牽動着不同地區遊子的心,在我美麗的家鄉——羅定,也有着幾種充滿特色的風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曾在《元日》一詩當中描寫春節。在春節裏,家家張燈結綵,處處都瀰漫着熱鬧的氣氛。不知是什麼時候,那一個又一個燈籠懸掛在高樓和樹上,它們在微風中調皮地擺動着那福氣滿滿的身軀,還有那些閃着亮光的對聯,也在比拼着誰更有才華。在這一天裏,每個人的臉上都揚起了燦爛的笑容。

在除夕這一天,家家都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我們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看着這一桌子上的佳餚,簡直就是一場盛宴。大家看着這一桌子的佳餚都咽起了唾沫。隨着爺爺的一聲“開飯了!”大家都立刻坐下,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大家都吃得油光滿面!

吃過年夜飯,人們不是燃放鞭炮,就是賞煙花。明月當空,一時間鞭炮聲響成一片,空中璀璨的星星不再寂寞,煙花如一朵朵五光十色的.花朵在綻放,過後又化作無數顆發光的流星從天而降,劃破夜空,逐漸消失……又如同仙女散花一般,壯麗無比……緊接着我們打開電視看春晚,守歲。當12點的鐘聲敲響,全國人民都沸騰了起來,煙花也再一次打破了夜晚的寧靜!

不知不覺,春節已經過去了,但那時的快樂令我久久不能平靜,伴隨着舊年的漸漸遠去,我又憧憬着新的希望!

在中國,數不勝數的特色風俗各有千秋,中國人民用智慧和團結組成了一個文明的大家庭。讓我們一起好好傳承、保護、尊重傳統文化的結晶,呵護中國這個温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清晨,街上傳來了一首老歌:“賣湯圓,賣湯圓,小二的湯圓是甜又甜……”我突然想起來:原來今天是元宵節啊!

我的家鄉位於安徽省西北部的一個小縣城——渦陽。被稱為“道德之鄉”,此地人傑地靈、民風淳樸,有很多先輩們留下的傳統習俗。而今天就是元宵節,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習俗。

早上,天矇矇亮,大人們就起牀,來給家人們準備一份元宵節特別的早餐——湯圓,説起它,那可是很多人的心頭之愛。即便是嘴巴上長了許多白鬍子的“老孩子”,提起湯圓,也是嘴裏立刻就生出一種濃郁的黑芝麻的甜香呢。

吃完湯圓,大家便紛紛出發,尤其是出嫁了的女孩子,都要回到孃家,給自己的父母送大雁,説起這個習俗,那可有點兒年頭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崇山南麓有一個姑娘,非常孝順,在閏月年裏,中原大地鬧饑荒,姑娘怕父母捱餓,就把家裏僅有的一點小米帶了去探望父母。路上,姑娘一不小心跌落山崖,醒來時,提鬥裏的小米已經被啄光了。姑娘嚎啕大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隱約覺着有個聲音在叫,睜眼一看,看到提鬥裏有一對銀灰色的大雁,怎麼也趕不走。心想:莫非這是天意。姑娘就帶着它們回到了村莊。到了村莊,才發現村裏鬧起了瘟疫,自己的父母危在旦夕,姑娘便把烹製好的雁肉、雁湯給父母喝下,不到半碗飯的功夫,父母就醒了過來,姑娘又把餘下的湯肉分給了鄉親們。第二天瘟疫即退。

從此以後,每逢正月十六,出嫁的女兒都會在前一天送大雁瞧孃家。但大雁畢竟是珍禽,人們就用面製成大雁形狀,藉以正月十五求吉利,驅瘟疫,為父母消災。

吃了晚飯,大街上燈火通宵,人們便去逛廟會,孩子們穿着新衣裳,提着各式各樣的花燈,放着傳統的歌曲,有的是兔子的,有的`是大龍,有的會唱歌……大人們則在欣賞花燈,談論着新的一年,也不忘給孩子們買些吃的:冰糖葫蘆、炸串、烤香腸……這可大飽了孩子們的口福,看着這幅景象,嘴裏湯圓好像更甜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元宵節,一個充滿歡樂和幸福的日子,傳統習俗一定會在我們的努力下得以傳承。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台下看戲的老人家,入迷,有戲的地方,就有它們。公期、喬遷、嫁娶,喜慶的事兒,總會有它們的存在。家鄉的傳統風俗,少不了瓊劇。

海南自古以來,民間崇尚“神道”,拜公敬神,鄉鎮村落都有各自的“神期”,演戲酬神之風隆盛。凡廟會必演戲!

那一天,村民們得知瓊戲班子來我們這表演瓊劇了。家家户户紛紛購買一大袋的糖果,接着用一張大紅紙按照從大到小的輩分寫下自己家裏人的姓名,一塊集中放在一個紅色大盤子裏。為了預留好座位,村裏人還要早早地拿上自家的椅子,放在搭好的戲台面前,等待瓊劇表演。

吃過晚飯後,村裏的男女老少都陸續趕到公廟,大概7點就要拜八仙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相傳,做海南戲前都給出資的神壇爐主拜八仙,祈求生意興隆,事業順利。拜八仙后,唱戲的人會按照紅紙上的名字全念一遍,就從台上往下撒糖果,觀眾們紛紛起身接糖果。據説,接到的人,會有好運。小孩接到健康快樂,大人接到升官發財,老人接到長命百歲。

二胡、嗩吶、花鼓……三十多種樂器同時奏起,瓊劇開始了。後台裏穿着華麗戲服,化着濃粧的演員就位,一一亮相登場。整個演出全是海南話,演員們全情投入,有的如行雲流水,有的大刀闊斧,有的正氣凜然。神態和表情更是非常傳神且有看頭,村民們不覺沉浸其中,有時還會和身旁的人商討一下劇情,評論一下演員的唱功和演技,不過很快又沉默了,繼續沉浸在劇情裏。

其中,令我最感興趣的.是公仔戲,又稱木偶戲。顧名思義木偶戲就是由演員躲在幕後操縱木偶表演的戲劇。那些製作精良的各色木偶人物最是引人入勝了,它們一個個穿着特製的戲服,在木偶師高超操縱技術和委婉深沉的瓊劇唱腔配合之下,時而瞠目結舌,時而嬉笑怒罵。這時台下的觀眾無不全身心投入進去,因為他們的思緒早就隨着劇情的發展而跌宕起伏了。

瓊劇是海南人心裏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寄託,也是我對家鄉風俗最深刻的記憶。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瑞雪兆豐年,今年我來到哈爾濱,略帶思鄉的小情懷,過了一個東北風情的傳統小年。

先説雪,只有去過中國東北才懂。美麗怪異的雪讓東北名揚中外,不似南方雪的嬌羞温婉,它的遼闊深遠令人蕩氣迴腸,雪域蒼茫彷彿是飄在山間的水墨畫卷,真是爽得無以言表。我和妹妹坐着雪橇玩得停不下來,因為雪本身厚度,妹妹總需要媽媽的幫助才行。

到小年夜那天,我們驅車60公里來到哈爾濱郊外的牧雪山村,這是一個寧靜的度假小村莊,積雪層層疊疊,一座座木屋連成雪屋,屋前高高掛起大紅燈籠,喜氣洋洋,年味十足。一進屋,暖暖的,身着紅綠花棉襖店家大娘十分熱情迎接我們,她端出了各種小吃:凍梨、凍柿子、冰糖葫蘆、油炸冰淇淋……“都嚐嚐,多吃點!我們的特色小吃。”她扯着嗓門説,臉上笑開了花。我迫不及待的嚐了個遍,冰冰的甜甜的,直到心裏。

不一會兒好幾個房車團的遊客們相繼到來,有深圳的、北京的、蘇州的、還有一團是杭州的。我幸喜萬分,立馬與一個杭州小朋友聊起來,竟有幾分“他鄉遇故知”感受。店家大堂滿滿當當的坐了6桌,穿着皮襖的店小哥們端上了正宗的東北六大碗,舉杯幹了農家自釀的米酒,開始了小年夜的晚餐。大家十分熱情,不同的方言似乎相通,一起把年過。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沾上一點蒜泥,還未入口,肉香已撲鼻而來;咕嘟咕嘟翻滾的.酸菜,偶爾帶出幾根晶瑩的粉條;硬挺的白菜,在肉湯裏盡情吸收湯汁,輕輕咬上一口,湯汁四溢;還有那團圓吉慶的餃子。大家吃着喝着,唱起了歌,相互舉杯,相互祝願,臉上漾出了幸福的笑容。看此情此景,我拿起了媽媽的手機,忍不住給遠在家的外公打去電話,送去祝福。“外公,你飯吃了沒?“”我希望你能身體健康!等我回來過大年哦“今天我們沒在一起過小年,但我想我們的心是相通的。在這片天空下,到處洋溢着愛和温暖的味道,年的味道。

夜晚村落景色越發美麗,大紅燈籠照耀整個村落,篝火印着人兒紅彤彤的。東北的年,有獨特的味道和情懷,讓不認識的人們能夠串在一起,讓我體驗到一次與眾不同春節之旅!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端午節,大家都很熟悉吧,俗話説得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但是端午節,舉國上下確實非常雷同呢。

過端午,首先要吃粽子。在重慶包粽子,要準備棕葉,糯米,綠豆,蜜棗,排骨,花生米等等。左手棕葉,右手糯作文米,然後放入各種七零八碎兒,把棕葉包成胖胖的三角形兒,最後拿繩子捆得緊緊……別急,別急,這還沒結束,還要把棕葉放進熱水沸騰的鍋裏,煮上幾小時。再掀開鍋蓋時,那香味,估計整條大街都聞到了。一剝開,白白的粽上鑲着兩顆蜜棗,咬一口,那味道更是妙不可言,隔壁小孩都饞哭了!

吃完粽子,大家都會來到河堤上看龍舟賽。碧波盪漾的河面上,只見一條條龍舟整裝待發。龍舟上,隊員摩拳擦掌,彷彿勝券在握:有的.看了看自己的肌肉,又挑釁地看了看對方,自信一笑;也有的正面對觀眾,揮舞雙手,似乎已經想象到自己拿到第一名的樣子。“321,砰!”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飛一般地向前衝去。現場的觀眾們歡呼着,我也歡呼着,河面上呼聲震耳欲聾。隊員們聽着聲音,更加快了速度,如同軍隊一樣威風地向前。“咚咚咚……”“噠噠噠……”“加油,加油”在人們吶喊助威聲中,伴着急促的鼓點和響徹雲霄的鼓囉,龍舟選手們鬥志高昂衝向終點。好一幅龍舟競渡,百船爭流的景象。

吃粽子、划龍舟,中國的端午節,那裏都是這樣豐富多彩。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我有一個可愛的想家,那裏有許多美景,傍晚的晚霞最美的,下的雪最純潔,農民栽的稻子是最燦爛的。這麼美好的故鄉也有它的習慣,也有它的風俗。

特別是春節的`時候,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起牀刷牙、洗臉、疊被子把首先做的事情做好!接着再去準備早飯。一般來説春節的早飯和平常一樣,不需要很豐盛。對了,早上,家家户户都要貼對聯,這是我們家鄉習俗之一。吃飯之前還要放鞭炮這也是我們家鄉春節習俗。

中午做的菜要很豐富,幾乎所有人家的菜都有共同的一種菜,那便是魚。因為人們知道“年年有魚”嘛。每年春節都要有魚,所以少於也成為家鄉春節的一種習俗。無論哪一頓飯之前都要放鞭炮。每家都是伴隨着鞭炮聲全家人一起和睦地吃飯。其實純潔的這一天,全世界都應該在這一天辦大喜吧,這應該不算進去的。

晚上,對於每一户家庭來説是最開心而又幸福的時刻,因為在晚上全家人都要吃水餃,而且水餃裏面還包錢,這也是家鄉春節習俗。而且聽家人説,如果,孩子吃到錢便會學習好;如果大人就是正在工作的人吃到錢,就會發財有很多錢;如果老人吃到錢,就會使他們延長年壽。家鄉的春節習俗好有趣呀。吃完飯後還要放煙花,這也是家鄉春節習俗。全家人都仰望天空看那五彩繽紛、五顏六色的煙花,好開心、好幸福、好浪漫。另外,家鄉春節還有一個習俗——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我也要到了好多錢,真高興家鄉有這麼多的春節風俗。

算一算,家鄉有哪些習俗:放鞭炮、吃水餃、貼對聯、放煙花、燒魚、給壓歲錢。哇、這麼多的家鄉春節風俗,好愛我的家鄉,好喜歡在家鄉過春節呀!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燈節。古時候一到過年家家户户張燈結綵,多是為了增添節日氣氛,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動是和燈連在一起的,這一天人們不光吃元宵,還觀燈,賞燈也是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民俗。

燈節是賞元宵燈,那幾天是極寒冷的,但寒冷也擋不住人們觀花燈的熱情。那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弟弟。還有叔叔一家子去的。我到了觀燈的地方我不禁的驚歎到:“哇塞”,好看死了吧!弟弟妹妹也跟着驚歎道。那是有各種各樣的燈,有小馬。小豬。小猴。小兔等等,是十二生肖的燈裏的動物全部包括。更有骰子燈,常規的圓燈,關刀燈。走馬燈是在燈上畫上馬你追我趕,十分好看。我最喜歡的是兔子的形式。它還有一種象徵是多子多孫的.,俗稱“兔婆”。還有許多燈就不一一説了,還有燈謎,一個燈籠下面有着一個紙條,上面有條謎語,如兩個月亮天上掛,是“朋”字。

好啦!有一個特別棒!我們特別喜歡的,一個習俗,就是吃元宵,南方人稱湯圓,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又稱“元宵”。因為元宵表示團團圓圓。每一次吃元宵我就特別激動,有好多口味的元宵,湯圓,有我最喜歡的草莓味藍莓味的也有黑芝麻,豆沙的等等,我每次都吃很多,媽媽會説不能吃太多,吃多了不消化,但是太好吃了,會讓人一個接一個的吃,別太着急,會燙嘴的!

從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真熱鬧,到“十八落燈”,整個春節過了,元宵節就算落下序幕。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們的元宵節是這樣過的,你們家鄉的元宵節是怎麼過的,快和我講講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都有獨特的傳統風俗,我們四川資陽也有許多的傳統風俗。

在中秋節這天,xx的風俗就是打粑、吃麻餅、蜜餅、放孔明燈、放河燈等,隨着時間的推移,應該只有着放孔明燈、放河燈這幾個風俗得以流行。

中秋節到了,家家屋裏都存着幾箱月餅,我們家也不例外。我一邊吃着月餅,一邊問着媽媽問題,“媽媽,中秋節放河燈、孔明燈是紀念誰的啊?端牛節吃粽子是紀念屈原的,那中秋節呢?”我疑惑的説着。媽媽笑了笑,説道:“你聽過嫦娥奔月嗎?”我點了點頭,“那嫦娥是吃了一顆仙丹才奔上了月,所以在中秋節這天放河燈、孔明燈是紀念嫦娥的。”“哦,原來是這樣的啊!”我這才恍然大悟。

中秋節的月亮是一年裏最圓的圓月,但只賞月,這不太孤獨了嗎?其實,中秋書晚上是會放河燈與孔明燈的。月亮高高懸掛在天邊,月光灑在了人們身上,可沱江河並不是安靜的。泡江河人山人海,一羣人圍着河岸邊放河燈、孔明燈。

所説的河燈就是像一個盤子的荷葉上託着粉紅色的荷花,荷花中央有着一塊小蠟燭。我拿着打火機點燃了中間的蠟燭,把河燈放進了河裏,沱江河面上全是河燈十分壯觀,而這些河燈也寄託着人們對親人的思念與祝福,在河中盪漾。

孔明燈是紅色的大紙用幾根木棍支撐在一起,下面託着一塊白色蠟燭。這孔明燈就是來紀念孔明先生的。也象徵着祝福,紀念。我拿着筆在孔明燈上寫下了我的'祝福與心願,讓孔明燈帶着我的祝福與心願飄向天邊。我把蠟燭點燃了,雙手託着孔明燈下的木棍,將孔明燈往上拋了一下,孔明燈也歪歪斜斜飄了上去。孔明燈飄在了高空中,黑色的夜空中,一盞盞孔明燈像螢火蟲一般,我怎麼找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孔明燈。孔明燈飄得越來越高,就像一顆星星在天邊。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這首詩既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也表達了對朋友的思念,雖然不能在這一天和親人相見,但孔明燈,河燈已經替我們送到了祝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