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作文集合(14篇)

來源:文書谷 2.52K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清明節作文集合(14篇)

清明節作文1

清明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所以我們每年在這一天都要回老家掃墓。

為了迎接這天的到來,奶奶也早早的蒸好了雞蛋,殺好了雞,準備好了行李。為什麼要吃雞蛋呢?我問了奶奶,奶奶説:在掃墓時,我們要將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脱殼》,已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孫皆出人投地。所以每年農曆三月九年級吃雞蛋就成了習俗。

在去掃墓的路上總有熱鬧的集市,大人們就會下車買鞭炮、冥錢、蠟燭、白酒、茶水。而我也會趁這時下車透透氣,路邊總會有各種美豔的鮮花,我也總會忍不住要摘花,我會拿那些花朵放在墓碑前。

呆在車上的時間是那麼漫長,空氣悶悶的。終於來到了老家的房子。我們會在這裏休息30分鐘,爺爺會上二樓看去年養的蜜蜂有沒有乖乖聽話,我和弟弟們總喜歡跟在爺爺後面湊熱鬧,弟弟被調皮的蜜蜂蜇了幾個像玉米粒大的`包。

30分鐘過去了,我們再次回到那個灼熱的車裏,開始了我們這次掃墓之旅。在這車裏顛簸了半天,我們來到了老祖宗的墳前。一下車,天氣悶熱得要命,一絲風也沒有稠乎乎的空氣好像凝住了。整個世界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但是就算天氣再怎麼惡劣我仍然不會放棄祭祖的。正因我知道他們對我們的貢獻有多大,沒有他們以前的努力奮鬥,哪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來到山上,到處上滿了雜草,父親和叔叔們負責除草,嬸嬸和奶奶負責搞好貢品,爺爺負責擺放好鞭炮,而我們小孩子就負責燒香。

一切都搞好了就開始祭拜,我手上抓着大把的香分給每個人,每人6根。每個人都對這祖宗喃喃自語,而我則要祖宗保佑我考試順利。拜完後點炮了,父親叫我先帶弟弟們回到車上,怕鞭炮打到我們。而他們則離得遠遠的,用手捂着耳朵。等到炮聲全沒,我們還要等火都滅完了才走。

掃完墓時,天已經黑了。摘了幾串香蕉我們就回家了。我們的掃墓之旅也完結了。回家的途中,正因一天的祭祖,我們都累了,在車上合上眼睛進入了夢鄉。

清明節作文2

清明節,天空飄起雨點。彷彿一個個調皮的孩子,大的小的在空中斜斜地密織着,朦朧了視野,也朦朧了人心。

清明節也是個朦朧的時節吧?掃墓、踏青,落淚或欣喜,其實我們緬懷失去的,又追求新的是否矛盾呢?冒着雨,坐上車出發去掃墓。車窗也成了一片朦朧,透過它向外望去,一片綠的,一片紅的,一片黃的,模糊的顏色上加了一層灰。看到形狀卻看不到輪廓,景物正如心情一樣淡雅。隨着一點點事物地逝去,目的地也越來越近。堵車了,是的,這一天所有人都不由自主不約而同地奔向一個目標,一種思念.下車步行,道路是泥濘的,鞋子被迎面而來的雨滴弄得潮濕,望着遠方的小土堆,土黃色的泥土,高低不平,有一個巨大的窪地,蓄積了一大潭清水,呈現着淡青色.人頭攢動,各種雨傘像是花朵,是這個朦朧的夢中唯一的鮮豔.也有沒打傘的人,頂着雨,潮濕得溶進了景物之中.走進墓園,一塊塊墓碑林立,大理石莊嚴肅穆,鴨子在清水中雨中成羣地遊動,拔動人們的心絃,是不是一種前奏?打着傘,鞠躬三次,心中卻是一片空白,並不是對離去的人不想念,只是想更加堅強,因為人不能活在過去.老人落淚了,抽泣或默默地哭着,他們的追逐即將停止,可以解下那些偽裝,赤裸地表達自己的想念.我望着他們的皺紋,蒼白的.臉上紅腫的雙眼,蒼老的背影,那些還沒有刻完的墓碑,等待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死後再去長相廝守,也許恍惚之間明白了清明節的諦.

現實如此殘酷,它一次次擊打我們的心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倍受傷害,被迫戴上一副副假面,越來越虛偽,記不清自己原來的方向,清明一如既往不變的追尋.離去的人找到了最安靜的歸宿,緬懷他們就是回憶過去,尋找自己原來的方向與目標,也許是一種停歇整理心情後再決絕地走下去.那麼還是為了更好的明天,還是為了追尋未來.在眼淚凝聚的那一瞬間忍住並停止傷痛,過去和懷念並不是為了沉溺,還是為了更美好的明天.

讓這場雨撫慰你並清洗你,因為明天還有更加漫長的路要走下去.我們的目標仍舊在心中從未丟失.清明,是休息而不是停止.總有一天要比現在更加努力地走下去.

清明節作文3

春雨連綿不絕,大地一片綠意,想想清明將至了吧!每每提及清明,眼前不禁浮現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場景,而鼻子似乎也嗅到了一股艾草的清香。

艾草為何使我記憶頗深?只因那一個小小的青團。

每年,在這個多雨的時節裏,我總是要跟媽媽到外婆家去做青團。有時外公外婆早已把艾草備好,但大多時候是我們趕早一起去採。艾葉的外形也許平平無奇,甚至會讓人以為是無名的野草,可它的氣味卻是那麼的獨特,它不是桂花那般濃烈,也不是蘭花那般恬淡,它的氣息是絕於塵世的清香,清得敢於那超凡脱俗的荷花媲美。

採來艾葉,經過洗淨、煮爛,將一鍋翠綠的汁水和入麪糰中,便做成了一個淡綠色的大面團。取一團放置掌心揉搓,按扁,再放上餡料,合攏,捏實,再搓圓,一個青團便成型了。青團的麪糰很難把控用量,但包起來卻極為方便。往往是一家人都圍在一起,一邊嘮着家常,一邊包着青團。廚房裏散發着艾草的清香,充斥着歡聲笑語,也洋溢着温馨的氣氛。別看剛開始一大盆的麪糰,不一會兒便所剩無幾了。

做好了的青團放入蒸籠裏,在大鍋裏蒸。每當快熟的時候,一股帶着艾草香的熱氣便噴發出來,讓人彷彿身處艾葉叢中。把蒸好了的青團倒在桌子上,開着電風扇,把它吹涼。涼了的青團表面光滑,彷彿拋光過的玉石,它的顏色翠綠,彷彿無暇的`翡翠;摸起來呢,又是軟軟糯糯,就像棉花糖;一口咬下去,口感甜糯,脣齒留香。

完工時,桌子上已滿是碧綠的珍珠,可是不到一天,便剩不了多少了。難道是我們一家人那麼能吃嗎?才不是。外婆會把這些青團十幾個或幾十個一起放進一個袋子裏,送給這家,拿去那家,自己也吃不了多少。在我心裏,其實外婆送的不僅是這些青團,還有春天的祝福。青團,是春天的饋贈。

年年清明,皆是如此。其實青團也叫清明果,也許在它之中藴含着清明那份獨特的思念。也是在春雨之後,人們對春天祝福的回饋,所以青團的清香是那麼悠遠而又恬淡,獨屬於春天。

清明節作文4

清明,是中華民族祭奠祖先、追思故人的傳統節日。在具全的風俗上,各地也有着很大的差異。前幾天,我隨着爸爸媽媽回故鄉浙江東陽掃墓,深刻地領略了故鄉清明的習俗。

那天,天空陰霾密佈,冷雨不停地敲打着車窗玻璃,車外的景物像人的心情一般沉悶、凝重。

12點左右,我們來到了東陽湖溪的田老家。大奶奶、大伯、大媽,還有嚴浩哥哥一家早已等候在那裏。在我印象中,只有過年,大家才會團聚得這麼齊整。爸爸説,這是因為國家調整了法定假期,使得清明這一傳統節日重新受到重視的緣故。

清明節的聚宴,藴涵着很多故鄉的風俗特點。祭品除了魚肉外,必須有清明果、青菜豆豆腐湯,看起來一清二白,很清淡。

祭祀祖先的儀式格外隆重,在下午三點多以後開始。爸爸告訴我,春節上墳都是在大年七年級的早上,而清明節的.祭祀則選在下午進行。

在祖先的墓前,大奶奶非常認真地擺好八隻碗、八雙筷子、八隻酒杯。碗裏放着魚、肉、豆腐等各種祭品。在酒杯裏斟上三分之一的黃酒後,大奶奶手提燈籠,向四面八方遙拜,口中誦唸:請八方祖先齊聚共飲,祝先人們如意快樂;然後又斟上三分之一杯酒,祈福先人能保佑後人健康、幸福;最後將杯子倒滿,祈福先人保佑社會安康、國家昌盛。每一巡酒,大家都虔誠地向祖先作拜。接着,大奶奶她們在墓前燒起了紙錢,爸爸他們烯放起爆竹。看着那一團團裊裊上升的輕煙,看着那紙灰消失在茫茫天空中,我彷彿感覺到自己的心靈正與先人溝通。

在儀式結束收拾碗筷的時候,大奶奶把好幾杯酒潑着煙灰中,又把一些祭品扔到墓的四周。爸爸説:這是給路過的其他先人的。當然,就現實而言,酒潑紙灰是為了避免火燭引發山火。

如今的清明習俗處處顯現出現代文明。煙花代替了爆竹,鮮花代替了眾多祭品,人們懷念祖先的形式也越來越文明,不用再沿襲披麻戴孝、下跪等陳現規陋習。大人們在追思祖先的同時,也談論着各自的生活和生活和對美好明天的嚮往。

故鄉的清明之行,使我深深地感到:清明,既是文化的傳承,又是文化的演進。

清明節作文5

“清明時節雨水多,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心中的清明。"燕子到春都,梨花在晴空背後。"這是宋代作家顏姝心中的清明;"千樹綠相似,舞煙眠雨清。"這就是顏心中的清明。

清明、雨季、燒香、掃墓、追悼會有多少次。雨季有多少次不清楚?清明有多少次不是雨季?清明不燒香不掃墓不祭奠多少次?今年清明節,不熱鬧嗎?

週六早上,我和媽媽去爺爺奶奶的山上掃墓。我從來沒有見過我所謂的爺爺,甚至我的奶奶也只有兩歲。開了一個小時的車,終於到了熟悉的家鄉,見到了熟悉的叔叔阿姨,但陌生的是爺爺奶奶埋葬的那座山。

農村的空氣格外清新;農村的天空格外美麗;這個國家的每一棵樹都讓人在早上感到精神煥發。我走到一條小河邊,看見表哥盈盈。她在河邊抓魚。萬一她掉下去了,我不得不去袖手旁觀,怕她不小心掉進河裏。雖然水不太深,但是比她表姐高几釐米,她的水也不好遊。出事不好。一個小時過去了,我承認我真的太擔心了。

一個上午就這麼匆匆過去了,終於到了期待已久的下午。我希望是因為我想看看這個陌生而又深情的地方。陡峭的山坡就像通往天堂的唯一道路,佈滿荊棘。阻礙你的事情很多。有時候會被一棵參天大樹阻礙;有時候會被一根小竹筍擋住;有時候,你會被一塊長滿苔蘚的石頭擋住去路。但是對於經常爬山的`我來説,我不知道該説什麼。

在山上,根本沒有路。只有一步一步的踩上去,一點一點的開,才有路。歷經千辛萬苦,我們終於到了爺爺奶奶的墳前。我們去山上花了幾個小時,禮拜用了不到二十分鐘。當我們下山時,我們可以慢慢地走,不用擔心時間。一路上,我和表哥挖了幾棵大竹筍,但因為太礙事,我們沒有帶它們下山。我記得我媽之前説過,外婆生前喜歡吃竹筍,我們離外婆的墳不遠,我就抱着幾根竹筍跑到外婆的墳前,把它們放下了。

下山時,我氣喘吁吁地來到我家門口。雖然我以前爬山,但是這座山幾乎是一條直線。上山難,下山更難。

清明悲涼熱鬧。我要帶着興奮和希望迎接清明節的到來,而這一次的清明節會讓我刻骨銘心。

清明節作文6

前些年時,我不大懂清明,只覺得它與正月瀰漫的氣氛不同。而它所有的習俗和更深一層的意思,卻也算不上一無所知,對此我説不大懂,卻也説不出哪點不解。

清明的氣氛是淒涼哀婉的,古詩有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短短几字,勾勒出一副憂愁悲涼的畫面。你看,清明的愁,總是不同的,它總是淡淡的,卻又哀婉,似乎是因人們的“愁”久久不散,便都融於這天之中了……

四月的清明,卻不禁感覺有正月般的徹骨寒意,興許是天公也寄思念與淚於此,不願作美。黑夜破曉之際,灰暗的雲層和煙雨代之,雨裏的遠景,呈現一片朦朧的美,一大片一大片連結的,偶有幾座高聳的`青山映入眼裏,待細雨過後,微涼的風伴着輕淡的霧,顯得更為清寒。

會有一行人徒步走到山下,路程挺遠,説是踏青。雨後的葉,特別青,泥土的氣息被風翻起,在空氣裏與青草香一同釀着。山依舊那般,與從前相比,路上的荊棘少了許多。再晚些,便陸陸續續來了些人,小孩兒跟在大人身後亦趨亦步地走着,而大人們則有兩個在前頭除了荊棘,為“後者”開出一條路來。汗珠從面頰滑落,滴進土裏……

掃完墓後,歸途的涼風令人舒爽許多。在別處,你可以聞到淡淡苦澀,那是艾草的氣味,若還有未焚完的,你可以聞出它自身的氣味,與氣候較乾燥時相比,有一絲潮潮的味與艾香一同浸進心裏。

這天的雨下得不大,也不長,但總斷斷續續的,難免使人心生煩躁。飯,是涼的,但絕不是生的,我記得有一種墨綠色的小點心,在清明時分幾個小攤上有賣着的,一般攤主是近中年的婦女,説話挺和氣。點心有些油,泛艾草香,淡得很並不驚豔,卻需在攤邊買上幾個,一是不常見得(至少島外沒見着,覺得稀罕得很),二則是不怕沒有人吃下。它,挺甜的,似乎像要衝走清明的悽苦,帶着甜味兒到心頭最苦的地方。

清明雨來攜愁思,看着清明的雨,心底會不由自主地掀起層層漣漪,印象裏它的天就沒晴過。前有故人訴清明氣氛之悽楚,後便有許多人應和着,我還是不全懂,但現在也大抵明白了,或許,我不懂的,可能永遠不會懂,有些時候,也不用太執着罷。

清明節作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無邊的絲雨像簾子一樣掛在屋檐上,路上的行人很少,都在形色匆匆的趕路中。

這天是清明節,你可以看見,在一個寧靜的小鎮上,一條十字路口的右邊有一座兩層樓的小房子,從屋頂上的煙囱裏冒出淡淡的青煙,其中還夾雜着一種特殊的野菜的香味。我喜歡這種香氣,那是清明糰子的味道。清明我們都會去爸爸的老家——仙居,那是一個青山秀水的地方,仙居的意思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可想而知這裏的風景多麼好。我們在姨婆家,看着大人們把肉餡、春筍做成餡,包進一層綠色的麪糰裏,這是大家在包清明糰子呢,吃清明糰子是清明節的'一大習俗。“這綠色的麪糰是用什麼做的?”我問到。“是用糯米粉、粳米粉和加上艾蒿葉一起揉成的”奶奶邊説邊把包好的清明團放在闊大的綠色葉片上,放進蒸籠。過了不久,就聽見大人們喊道:“清明團好啦!”我在廚房裏跑來跑去,兩個大盤子裏裝着滿滿的清明糰子,有菜餡的還有豆沙餡的。坐在桌前,我咬了一大口清明團,外面的皮糯糯的,裏面的餡很香,可好吃了!

清明節還有一個風俗是掃墓,紀念自己過世的親人,不過,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一個悲傷的節日,是跟另外一個世界的親人相聚的温馨日子。我們打着雨傘,沿着滑溜溜、長着青苔的石階一步步爬上山,路兩邊是齊整的柏樹,高大挺拔,在細雨中越發的鬱鬱葱葱。不遠處有一座墳墓,那是我已經離開的爺爺的墳墓,周邊串生着許多綠草、藤蔓。掃墓,第一是要把墳墓邊上雜草清理乾淨,讓去世親人的“家”變的整潔乾淨。爸爸拿出帶來的鋤頭,開始清理雜草藤蔓。第二是要放上祭品,比如鮮花,食品。奶奶擺上花籃,從袋子裏面開始拿吃的,有酒、紅燒肉、小螺螄,都是爺爺生前愛吃的。第三是要點香和蠟燭祭拜,我跟媽媽點好幾根香和蠟燭,然後大家輪流在墳前祭拜,希望爺爺在九泉之下安好。清明節,可以讓去世的親人見到他們掛念的家人,也許這是他們最喜歡的節日吧!雨還是下着,風在耳邊輕唱,小樹在風雨中搖曳,彷彿我聽到了爺爺慈祥的叮嚀聲。

這就是清明節,它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它代表着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

清明節作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正如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每到清明節,人們那些不盡的憂愁總伴隨着饗贛暌黃鶩行。

在每個清明節,人們都要對去世的親人寄託哀思、掃墓悼念,彷彿是不變的主題。近些年,文明悼念成了一種新時尚。今年我和爸爸媽媽在網上給去世的親人獻花祭掃後,為了讓我更瞭解清明節,爸爸媽媽給我報了“清明。暮春”訓練營,這讓我不光看到了清明節帶來的憂傷,還看到憂傷之外那些獨特而別緻的事物與知識。

清明節這天到來了,我跟着訓練營的小夥伴在老師的帶領下早早地來到了好雨農場,那裏周圍都是鬱鬱葱葱的樹林,樹木在春天裏努力地伸展着枝丫,嫩綠的樹葉彷彿在向我們招手。樹林旁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水流嘩嘩地,彷彿在唱着一首歡快的歌曲。農場裏還有許多小動物,有可愛的'小山羊,有毛茸茸的小白兔,還有一羣活潑的小鴨子……

活動正式開始了,老師先帶領我們瞭解清明節的起源、發展和意義。原來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重耳用來紀念介子推的節日,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踏青、吃青團等。但清明節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在暮春時節,人們除了紀念逝去的親友,也會走進大自然,踏青訪友,去感受生命的美好與珍貴。接着,老師就帶着我們製作清明節的特色美食—青團。老師先教我們辨認和採集清明草,它的特點是:葉子又長又扁,上面還佈滿了細細的白絨毛。學會辨認後,我們馬上興奮地在草地上尋找起了清明草,我蹲下身子仔細搜尋,突然發現不遠處有一簇簇生着白絨毛的小草,我開心地跑過去摘下來認真觀察,發現真的是清明草,急忙不停地摘採摘,不一會兒大家都採到了一大把清明草。接下來,我們將清明草清洗乾淨,然後切碎,再倒進麪糊里加入調味料攪拌均勻,最後用煎鍋把麪糊煎成麪餅,美味的青團就做好了!這是我第一次吃到自己親手製作的美食,別提有多香了。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又學習了攀爬,結繩等野外技能,還細緻地觀察記錄了大自然裏的各種小動物,這一天過得充實極了!

這次活動不但加深了我對清明節的印象,還擴充了許多新的知識,它讓我不僅體會到這個節日哀傷的味道,還體會到了生命充滿希望的味道。

清明節作文9

清明節是一個掃除逝去親人的節日,緬懷親人的目的是為了繼承他們的優秀品質。每次去清明節,我都很想念過世的外婆和外公。

我奶奶是一個善良善良的人,在我的記憶中,她圓圓的`臉上總是露出和藹的笑容。雖然她離開了我們,但我經常想念她。記得5歲的時候,我在小區的一條小河邊玩耍。我奶奶緊緊跟着我,非常擔心我的事故。但偏偏我不小心掉進了河裏。我奶奶看到後,忘了拿拖鞋,跳進了河裏。她抱起我,緊緊抱在胸前。這時候她的臉變白了,一句話也説不出來。她抱着我,飛快地跑回家。她給我洗了個熱水澡,穿上乾淨的衣服,怕我生病。晚上奶奶説沒照顧好我。她很擔心我白天會害怕,晚上會失去靈魂做噩夢,對身體不好。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奶奶有多愛我!

我爺爺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精通各種象棋、書法和繪畫。我聽父親説,我爺爺1965年考上了哈工大,但是因為家庭成分不好,沒能上學。高中畢業後,他去大山的國小教書育人。當時生活環境很艱苦,但爺爺並沒有被困難嚇倒。他自學了各種樂器和書法。他拉二胡拉得很好,鋼琴在月光下聽起來像清泉。他書法寫得好,非常有名。他在家鄉寫春聯,婚聯,輓聯。他還有一個絕活,就是自學裁剪縫紉。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為他的父親和姑姑做了很多衣服。然而,爺爺身體不好。他死於42歲。

雖然我生在常州,長在常州,但我非常愛安慶,因為安慶是我的家鄉,也是我爺爺奶奶生活的地方。經常問爸爸奶奶爺爺的後事,希望能經常回老家。從父親身上可以看到奶奶勤勞節儉的品質和爺爺堅強好學的品質,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做一個學習好、品德好的好學生!奶奶,爺爺,今年清明節我不能回去看你們了,但是國慶節我一定要回去看你們!祝你在天堂生活愉快!

清明節作文10

又是一年清明,我們家鄉的風俗是在清明那天準備好紙錢,和封裝紙錢的紙包,寫上文字,在拿到墳前燒掉。往年這樣的事情是輪不到我身上的,都是爺爺將這些東西準備充足,自己上山用鐮刀砍出一條路來,但是今年不同,我到現在還難以置信的一件事情發生了,我的爸爸就在去年去世了,就是這樣一個音訊讓我的家庭陷入悲傷之中,我想逃避都無法逃避。

媽媽和我説,你已經長大了,也要開始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了,不能再像之前一樣在我們的庇護之中做自己的事情,也要為媽媽和爺爺分擔一些,以後這些東西都是要交給你的。我其實不想這麼早長大,我還想像小時候一樣,賴在爸爸媽媽的懷裏,但是事情總是我所預料不及的,沉默着拿上買好的用具,跟隨者爺爺上了後山。

在上山途中,爺爺一邊在前面為我開路,一邊和我説起姥姥的墓在哪裏,伯伯的墓在哪裏,還有……爸爸的墓在哪裏,以後他永遠陪着我上山了,要靠我在清明時節去拜祭他們。到了最後就是他在自言自語,説其他人都是兒子給老子上墳,而他卻要給兩個兒子上墳,白髮人送黑髮人。我不知道要説些什麼,任何安慰的話語在現在都是蒼白無力的,只能沉默不語,跟着爺爺。

按照遠近我們先去了姥姥的墓,走到墳前因為之前下過雨,濕漉漉的泥土和沾着水滴的樹葉讓我不能直接的跪在地上,拿出準備好的塑料袋墊在地上,爺爺在一旁點燃鞭炮,將綁在竹竿上的紅紙做的繡球插在墳上,我就在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中磕完了三個頭。在伯伯和爸爸的墓前也是一樣,只不過我更加的.傷心,臨走時也捨不得離開。山間的小路泥濘不堪,偶爾還有樹枝從旁邊伸出來,讓下山的路更加的不好走,看見這樣的路爺爺説等到下一年這路上雜草叢生,樹也會長出來,今年要不是我在之前幾天天天砍樹拔草,今天還不定來的了呢,等到明年我身體就更不好了,你們該怎麼辦?爺爺的話像是在隱喻着什麼,也像是什麼也沒有説,只是單單對這路上的樹木和雜草長得快的一種感歎而已,我無從得知他的想法。

回到家,妹妹稚嫩的話語打破了沉悶的氣氛,但是我的心裏就像是堵着一口氣,上不來,也下不去,回到房間裏,埋在枕頭中,狠狠地哭了一場才將心緒平復下來,清明節……

清明節作文11

清明的雨是朦朧的,細密而又輕柔,在微風中飄飄灑灑,帶着略顯沉重的憂傷,悄然落進大街小巷,在青葱的草叢裏隱藏去了。許多家的親戚們坐着各自的車,在大馬路上排成一長串,緩緩地向陵園駛去。清明這天,都是要給去世的親人掃墓的。細雨布滿了車身,似是披上了一層薄薄的白紗。過橋時,車晃了一下,車頂上的積雨順着玻璃窗滑下,宛如一滴晶瑩的淚珠。

車到了,人們紛紛從車上下來,相互寒喧着最近可好。有人提着一大盒鞭炮,有人提着一箱又一箱的牛奶與蛋糕,還有人帶着掃把。幾個不安分的小孩開始搶先去吃蛋糕與牛奶,很快在家長們的眼神暗示下,默默的站到了一邊。

隨着父母與親戚們上山。沿路都是長得茂盛的白花小草,也許還有野菜,在細密的雨簾中濕濕的,融化成了模糊的一片,只剩滿眼的葱綠與一種説不出的氣氛。

一個大大的,灰色的雕花石墓前圍滿了親人們。他們小心翼翼地取下去年掛上去的舊了的大紅花,換上新的,隨後扛來幾株萬年青,栽在了墓的兩旁,又是幾個人拿着掃把,一下一下,輕而緩的掃去墓前還未化作泥土的落葉。很快,他們便開始在墓前擺上一籃又一籃的花,有黃的,有白的`。它們相互映襯着,空氣中開始瀰漫着菊花的清香。我們是一羣不懂世事的孩子,便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這一切莊重的、充滿儀式感的事,感受那沉重的氣氛,感受那祭奠親人的傳統儀式。

一切雜事結束了,便是放鞭炮、燒紙錢。在一片“噼裏啪啦”的響聲中,白煙向四處彌散開來,環繞在石墓的周圍,夾雜着盛開的菊花的清香,悠悠的。鞭炮燃盡了,人們結束了一長串祭奠親人的儀式,要下山了。我跟在隊伍的最後面,忽然想起了什麼,在草叢間折下一枝小小的白色雛菊,將它莊重地放在了墓基的邊上,很輕,很輕,就像一聲輕輕的問候。

至始至終,親戚們的臉上都是莊重的微笑,充滿儀式感。

回頭?煙雨朦朧中,那幾棵萬年青在石墓邊守衞着,空氣裏是清幽的花香。

清明雨上,折一枝白菊,祭故人。

清明節作文12

又是一個清明節,又是一個緬懷烈士的日子。

我懷着崇敬的心情,佇立在烈士們的墳前,我用鮮花和真情祭奠着烈士們的英靈,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我在心裏默默的説:“安息吧!烈士們,史冊會記下你們響亮的名字;祖國會永遠記住你們的豐功偉績; 面對你們,我怎能不肅然起敬?在民族危亡之際,是你們用血肉之軀,去喚醒中國人民那憤怒的火焰;是你們用灼熱的鮮血,來呼喚起中華民族的反抗;是你們用那不屈的精神,築起了一道新的“萬里長城”。你們倒下了,但千千萬萬個不願做奴隸的`人又站了起來。面對鬼子們的嚴刑拷打,你們毫不變色;面對着劊子手們高官厚祿的誘惑,你們毫不動心;直到與日本侵略者鬥爭到最後一刻,流盡最後一滴鮮血! 為了人民的解放,你們和法國那些英勇無畏的巴黎公社戰士們一樣,為了弘揚共產主義信仰和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你們高唱着《義勇軍進行曲》,英勇就義,真可謂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你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你們的精神與江河共存!我們敬仰你們,無私奉獻的英雄!正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英雄們,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的無私,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 “青山綠水長留生前浩氣,蒼松翠柏堪慰逝後英靈。”沒有你們,便沒有新中國的繁榮昌盛!沒有你們,便沒有現在的美好生活!你們的輝煌業績,將永記史冊,青史留名!

同學們,我們是幸運的,我們不是出生在殘酷的戰爭年代,而是蒸蒸日上的和平年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報答祖國呢?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我們要為她發奮努力,為她增光,為她添彩。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們繼承先烈們的遺志,為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的明天!

清明節作文13

每逢清明節,家裏都要插楊柳,大人們還會帶我們小孩子去掃墓,那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內亂,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逃亡在外。在途中,晉公子重耳因為天天吃野菜野草,導致營養不良而發病了,情況危急。介子推為了救自己的主公重耳,忍着痛從自己腿上活生生割下了一塊肉,生火煮肉為晉公子重耳做了湯。後來晉公子重耳病好了。

十九年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回了晉國做了晉文公,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國家建立之後,晉文公就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有功之臣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於是有人提醒晉文公他那肉湯是介子推的肉,説重耳忘記給介子推封官了。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於是他後悔忘了給介子推封,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但是沒有找到介子推,誰知介子推隱居綿山。文公不忘本,就親自去綿山請他,但是就是找不到他。

於是,有人就出了一個餿主意: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自會走出來的。晉文公便下令放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火熄滅後,還是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一看追悔莫及,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下令舉國哀悼介子推,把綿山重新命名介山,規定每年的這一天全國不許用火,並要插柳。還將4月5號命名為清明,又稱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

清明節亦叫寒食節,至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的習俗。

所以清明不僅是祭祖、掃墓、慎終追遠的日子,也是人們也相約郊遊、踏青,共同欣賞春和景明。

清明節作文14

清明時節,細雨綿綿,雨滴落在了小草上,落在了鮮花上,落在了小溪裏……

清明節為什麼下雨呢?其一:因為冬去春來的時候,冷空氣勢力逐漸減弱,海洋上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北上。清明前後,冷暖空氣經常在江南地區交匯,從而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其二:是江南的春天,低氣壓非常多。低氣壓裏的雲走得很快,風很大,雨很急。每當低氣壓經過一次,就會出現陰沉、多雨的天氣。其三:清明前後,江南一帶大氣層裏的水汽比較多,這種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結成毛毛雨。猶於這些原因,因此清明時節下雨的天氣就特別多。

什麼叫清明節呢?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後。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物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恰當反映了清明節的自然環境和淒涼哀怨的氣氛。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人們都在清明這天掃墓,但祭掃儀式並不是清明當天,而是在鄰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説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墓。

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呢?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漢高祖劉邦贏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墳上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墓碑上的文字。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沒有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裏拿出了一張紙,把它撕成碎片,緊緊的捏在手裏,然後向上蒼禱告道:“爹孃在天有靈,現在風颳的這麼大,我將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吹不動,就是爹孃的墳墓。”結果,真有一片落在一座墳墓上,風怎麼也吹不動它,劉邦跑過去一看,果真是他父母的墓碑。所以,只要到清明節,一定要去墳上祭拜。

原來這就是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