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由來作文(通用10篇)

來源:文書谷 2.71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由來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端午節由來作文(通用10篇)

端午節由來作文 篇1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全家在吃粽子,看得這麼好吃的粽子,我問爸爸:“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爸爸説:“這是一個傳説,你自己上網找找。”

吃過飯,我就上網去查,原來是這樣: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他倡導舉賢援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藍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公元278年,秦國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秦國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説屈原死後,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

我把查到的傳説説給了爸爸聽,爸爸誇獎我是個愛學習的好孩子。

端午節由來作文 篇2

大家每年都過端午節,也許還不知道端午節的來歷,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四五千年前的戰國時代,七個國家都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強大,於是各國之間開始了戰爭。當時的楚國,是地處江南的大國,有我們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楚國的大宰相,在楚國的人緣極好。一次因楚國的`皇帝冤枉他,他頂了幾句,只見皇帝暴跳如雷,把他流放到邊遠地區,並派兵去追殺他。他逃啊!逃啊!逃了很遠很遠。一天他逃到閔羅江邊,前有一條波濤滾滾的大河,後有追兵,他想:唉,就是死路一條。他拿着防飢餓的粽子向河裏投,讓魚蝦吃飽了,不吃他的遺體,然後他跳江自殺了。

老百姓聽説大詩人屈原死了的事情,心裏十分痛苦,大家在船上畫了龍頭、龍身、龍尾,為了讓龍神幫助他們找到屈原的遺體。人們便爭先恐後地去找屈原的遺體,被現代人們稱作“賽龍舟”。

現在大家都明白了吧!

端午節由來作文 篇3

所有的人都知道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那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我來告訴你吧!

五月初五那天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出身於楚國。他生於公元前340年,死於公元前278年。起初,他常受到楚懷王的信任,曾多次大官,後來,被壞人所陷害。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屈原非常失望,就在同年5越初五投汩羅江自殺。

後來楚國的百姓湧到了江邊,吊念屈原,划船來的江中,向江中投飯糰,扔雞蛋等食物,倒雄黃酒,為了不讓江裏的蟲子和毒蛇去吃屈原的屍體。人們怕飯糰被蛟龍吃掉,就用葉子吧飯糰包起來,纏上彩絲帶,就成了我們現在的粽子。

自那以後,五月初五這天就有了包粽子,賽龍舟,和雄黃酒等習俗,以此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由來作文 篇4

今天是一個端午節。那麼我們你們可以知道自己這個傳統節日是怎樣來的嗎?讓我來給學生你們講爺爺就是告訴的`故事:從前有一位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名叫屈原。他是楚國人。當國家發展受到經濟侵略中國危險時,向朝廷獻計,卻被他們趕出朝廷。屈原心裏很悲傷,就含恨跳入汨羅江身亡。當地人瞭解得知對於此事,漁民立刻駕船打撈屍體。有的向河裏撒米,讓魚吃飽肚,不去咬屈原的屍體。

後來,人們把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人民節日是為了提醒大家屈原的故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保衞祖國,建設祖國。

在這一天,有賽龍舟,吃餃子,有的葉子插在門上,有的開紀念大會。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

我們可以一家人吃着粽子,聽着爺爺講故事,開心極了。去立志進行一定能夠熱愛民族偉大的祖國。長大了一定社會報效祖國。

端午節由來作文 篇5

端午節的習俗很多:賽龍舟、撒雄黃、避五毒、吃粽子、沐蘭湯和鬥百草……這些都是端午節的習俗。其中我最喜歡吃粽子這項習俗了。因為我喜歡吃粽子。説到吃粽子,我就來説説端午節的由來吧!

那時候,秦兵攻破楚國。眼看着國家滅亡,愛國大詩人屈原無法忍受滅國的事實,便跳江自殺殉國。許多人悲痛欲絕,便搖着小船去打撈屈原的屍體。這就是“賽龍舟”的由來。後來,有人把飯糰丟進江裏,想讓魚龍蝦蟹吃飽以後,不去吃屈原的屍體。這就是“吃粽子”的'由來。後來又怕飯糰被蛟龍吃掉,便用竹葉把粽子包起來,慢慢地就變成了現在的粽子。又有一個老醫生把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希望這樣能驅走魚龍蝦蟹。這就是“撒雄黃”的由來了。

我還聽説有的地方會在小朋友的頭上用雄黃點一個“王”字,據説這樣可以趨避毒蟲。我也希望下一次大人能給我頭上也點一個“王”字,那樣多帥啊!

看了這個動人的傳説,我不禁拿起手中包粽子的材料,包起粽子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由來作文 篇6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這就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説起。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大夫叫屈原,他不但是一個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還是一個偉大的詩人。當時,秦國把楚懷王抓走了,屈原建議楚懷王的兒子楚頃襄王把大王救回來,但楚頃襄王怕打不過秦國,猶豫不決。有一個壞人不想讓屈原受寵,就在楚頃襄王面前説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信了那個人的話,就把屈原的封地沒收了,把他流放到汩羅江那裏了。終於,楚國被秦國滅掉了。因為屈原是一個很愛國的詩人,他心如刀割,就寫了一首《天問》的詩,決心和國家共存亡,就抱着一塊石頭跳進了汩羅江,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當時,許多人為了救屈原,就駕着船,向江裏投飯糰和肉丸,並向江裏倒雄黃酒,防止魚蝦咬傷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屈原,就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並在這天,舉行賽龍舟活動,幷包粽子、喝雄黃酒。

我一定要像屈原那樣做一個愛國的國小生。

端午節由來作文 篇7

1、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

2、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吳伐楚,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吳王夫差不聽。子胥便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

4、惡日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

端午節由來作文 篇8

“五月五,是端陽節。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我便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一位楚國著名的大詩人,是一位愛國的忠臣。有一次,楚國國王中了秦王的圈套,被秦王抓住了。隨後,秦王就佔領了整個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為了不背叛自己的國家,不去投奔秦王的`隊伍。屈原萬般無奈,只好來到汨羅江邊,抱起石頭投汨羅江自盡了。

人們知道這件事後,都不禁失聲痛哭。他們為了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就把家裏的米飯等東西拿來紀尊給屈原。可是,一天晚上,有人卻夢到屈原的臉瘦了許多。這個消息在楚國傳開了,人們紛紛議論着,為什麼丟進河裏那麼多東西,屈大人的臉還會瘦呢?後來人們才知道是被河裏的魚蛟蝦蟹吃了。這時,村民們就用竹筒包上飯,丟到汨羅江中去,這就是後來我們所説的粽子。是為了不讓魚蛟蝦蟹去吃屈原的遺體,要保護他的遺體。

就這樣,每年的五月五日,人們都將粽子投到汨羅江裏,以寄託對屈原的哀思。從此,人們就將每年的五月五日定為“端午節”,也從此成了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由來作文 篇9

今天是五月初五端午節,我非常的開心,因為今天不僅不用上學,還可以以吃粽子,正當我吃着香甜的粽子時,爺爺過來問我知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我説不知道,於是,爺爺就跟我講起了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當時,他向楚王進諫,楚王很生氣,就把屈原流放到很遠的'地方,屈原在那裏寫出了優美的詩句,如:《離騷》,《天問》,《九歌》等。

一天,秦兵突然攻打楚國,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國家就要滅亡了,就跳進汨羅江自殺了。

江邊的人為了不讓魚龍蝦蟹吃掉屈原的屍體,就把糯米糰“撲嗵,撲嗵”地丟進江裏,一位醫生把黃酒倒進江裏,説要用藥暈昏魚龍蝦蟹。人們想:江裏的所有動物都是龍王管理,如果把船做成龍的形狀,那麼,魚就不會吃屈原了。於是,就有了吃粽子,喝黃酒,賽龍舟的歷史。

聽完爺爺説完端午節的由來,我知道了端午節的那麼多習俗,都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我對屈原非常的敬佩,也讓我知道了愛國的偉大。

端午節由來作文 篇10

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 不知道的那我告訴你們。

奶奶説是這樣的:“端午節吃粽子的.傳統風俗與紀念屈原有關。傳説屈原投江後洹羅江附近的漁民聞訊立即駕漁舟趕來搶救。為了儘快救到屈原的遺體,大家有的用木板、扁擔當漿片,幾個人划着一隻船,爭先恐後,沿江而下到洞庭湖,一直沒有找到。這裏的漁民耽心屈原的遺體被魚吃掉,就用竹簡裝米丟在水裏,讓魚去吃,免得傷害他。東漢初年(公元1世紀)長沙有個叫區回的人,白天睡覺,夢見屈原對他説:“聽説你要來祭我,我很感謝你。

可是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給蛟龍搶吃了,希望你用楝樹葉把桶塞好,外面用五彩絲線纏起來,因為蛟龍怕這些東西,區回就照他的話去做。這就是五月五日————端午節家家户户都包粽子的由來,據蕭樑時吳均(續齊諧記)説:“世人作粽,並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汩之遺風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