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作文

來源:文書谷 1.31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孟子的思想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子的思想作文

孔子對當時“禮法之爭”的認識,及由此而產生的對“仁”與“禮”的探討,確立了傳統儒學的基礎。而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好仁義王道,把孔子的仁學思想進而發展為以仁政學説為主體的政治思想。因此,本文主要就談談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特徵。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理論基礎

孟子一直以孔子思想的忠實繼承人自居。孔子的‘德治”思想強調通過道德教化而形成社會的有序治理,這成為孟子思想的歷史淵源。同時,孟子的政治思想以性善論為理論基礎。他由人皆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推出人性本善。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顯然這種以“不忍之心”而行的“不忍之政”便是“仁政”。“仁政”便是“不忍之心”外化的結果。只有用“仁者愛人”的觀念來推行仁政,才能治國平天下。而且,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內容豐富,涉及各個方面。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特徵

(一)政治上:法先王,選賢才

離婁章句全篇一開始(前五章即: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章,規矩方員之至章,三代之得天下章,愛人不親反其仁章,天下國家章,均為體現孟子“仁政”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章節),孟子要求當政者要實施仁政,具體落實到兩個方面:“法先王”,因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孟子痛恨戰爭,主張效法先王,仁者無敵。二是“選賢才”。在孟子看來,法由人制定,由人來執行,所以關鍵在於人。曰:“唯仁者宜在高位”,否則天下大亂。而且強調了統治者特別是國君在實現“仁政”中的作用。“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即,天下國家之本在於統治者個人的道德。”[①]因此選舉賢才至關重要。

(二)生活上:與民同樂

孟子同情、愛護人民,是位民本主義者。他認為民心與仁政密切相關,相輔相成。“桀紂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離婁上》。施仁政就是認識到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重視人民大眾的作用。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的“民貴君輕”的思想也是對孔子“忠君”思想的突破。齊宣王好樂,孟子問他“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孟子˙梁惠王下》)他強調與民同樂,才能讓人民在感情上和君主產生共鳴。同時,孟子認為只要君主想人民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就一定能稱王天下。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還以文王狩獵場70裏而百姓以為小和齊宣王狩獵場40裏而百姓以為大為喻,説明了“與民同憂樂”的重要性。

(三)經濟上:“制民恆產”

戰國時期井田制已經遭到徹底破壞,很多農民失去土地。孟子迫切地希望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基於對“民無恆產則無恆心”的社會規律的總結,他提出“制民恆產”的主張,成為仁政的經濟基礎。所謂“制民恆產”就是為百姓提供必需的生產生活資料。孟子的政治邏輯就是,治民之要在民事,民事之重在民生,民生之保障在民產,有民產之結果是民心向善,民心向善之結果是便於實行仁政。所以,對廣大民眾百姓來説,有無恆產,決定了社會之治亂、政治之是非、政權之安危的最重要的前提。民眾有了“恆產”,生活安定,“養生喪死無憾”。因此,如何使民眾能夠擁有恆產,就成為孟子實施仁政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總之,孟子仁政思想內涵豐富,各部分內容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共同構成其仁政的思想體系。

三、結語

在承認孟子仁政主張的同時,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孟子的仁政主張用意雖然值得讚揚,但卻帶有一定的幻想色彩。歷史證明,孟子游説諸侯碰了不少壁。因為孟子把希望完全寄託在封建統治者的仁愛之心上,他沒有着清封建政權壓迫和剝削人民的本質和戰國時期形勢的發展變化。仁政學説能否被接受,是受許多條件決定的,治理一個社會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然而,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轉折的時期。在各諸侯間的互相攻伐以及暴政給人民不斷帶來災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孟子提出“仁政”學説,要求統治者以民為本,親愛百姓,幫助百姓發展生產、減輕百姓的疾苦,確實是值得肯定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