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至作文4篇

來源:文書谷 2.76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今年的冬至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今年的冬至作文4篇

今年的冬至作文1

十二月二十一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它擁有冬至節的喜慶,又有世界末日的害怕,但害怕歸害怕,節日還是要過的,按我們這一帶的習俗,,冬至節要吃美味的冬至圓,一聽媽媽説要吃冬至圓,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誰叫我是冬至圓的忠誠粉絲呢,對冬至圓的愛始終如一,,大批幻想不斷湧入我的`腦海中,剎那,大腦和我那小小的心靈充滿着歡樂。 媽媽小心翼翼地從冰箱裏取出米粉,倒在一個大盆子裏,加上半勺水,洗過手使勁搓,經過數時分鐘後,又軟又黏的麪糰便在媽媽那鬼斧神工的手中誕生了,大大的,白白的,沒有一絲世界末日的黑暗;亮亮的,濕濕的,似乎預示着世界的和平。“兔子們,蝦米們,豬尾巴,不要醬瓜,鹹菜牛圓了,下面請麻米醬瓜。”我高呼着生怕哪一個鄰居不知道——今天冬至節這個重要節日。我和媽媽做了許多的卡通冬至圓,小心翼翼地進行烹煮。

大火烘烤着鍋底,一股股熱氣騰上天空,我正悠閒地看着書,只聽見媽媽叫了一聲“吃飯”我便如一頭尋覓食物的野豬,闖進廚房,可卻呆若木雞,我的小卡通冬至圓病歪歪地“卧”在盤子裏,我夾了一個,嗯,真不錯!

今年的冬至節真特別!親自做的冬至圓可真不錯。

啊!無聊又有趣的一週軍訓。

今年的冬至作文2

冬至是個團圓的節日,俗話説得好,“冬至大如年”就是説冬至可以和過年比較,冬至夜是一年當中晚上最長的一夜,民間傳説:“有錢人吃一晚上,沒錢人凍一晚上。

今天晚上我去外婆家過冬至夜,品嚐了象徵團圓的湯圓,還有爺爺買來的冬釀酒,上面飄着朵朵桂花香。

今天真是其樂無窮呀!

日月如梭,轉眼間我盼望的冬至夜終於來臨了。

今天爺爺奶奶準備的食物和平常不一樣,全是美味佳餚。面對着這一道道的美食,我不禁口水直流。還沒開飯時,我的肚子一直在“打鼓”,好象在説:“我快等不及了!”我們在吃飯時,喝了許多冬釀酒。冬釀酒不象白酒那樣濃,它入口香甜,還有股淡淡的桂花香味。飯後,我們的肚子都象個大皮球。

啊!冬至,你讓我怎麼也忘不了!

光陰似水,轉眼間我盼望已久的冬至夜已經到來,我們一家人坐在桌子旁,享受着豐盛的美味佳餚。

面對着一道道的美食,讓我不得不垂涎三尺。一個火鍋裏有魚有羊,讓這個火鍋變得香味四溢,夾一口鮮嫩的魚肉,喝一口美味的魚湯,一家人坐在餐桌旁,一邊吃一邊聊聊天,整個家裏都是我們的歡聲笑語。在冬至夜,我們雖然已經吃了八分飽,但還是免不了一頓夜宵,我們煮了下午剛包的`餃子,煮好後,馬上開始,最後一大鍋餃子被吃的“一塵不染”。

冬至夜,是吃貨的節日;是團聚的節日;也是歡樂的節日。

今年的冬至作文3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媽媽説我出生的那一天正好也是冬至,這麼説,我與冬至這一天還挺有緣分。每年的今天,我家都會吃餃子,可為什麼要吃餃子,我卻一無所知。為此,我上網查找了些資料,和大家分享。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今年的冬至作文4

昨晚老媽打電話來説,今天是冬至,讓我們別忘了吃餃子,好吧,既然老媽特意囑咐,那就吃餃子吧,本來也想着最近該改善改善伙食了。

想了想,還是決定吃素餃子。一大早起來,室友就去買豆腐,韭菜,雞蛋,回來後開始剁餃子餡,調餃子餡。每當做飯的時候,我就感覺自己特別的幸福,因為自己不會做,還可以吃到好的。當然,這全託我那舍友的福。

一會功夫,餃子餡就調好了,我只是和好了餃子面。開始動工包餃子。我整餃子皮,她包,兩人分工合作,沒多會就包了一小案板餃子,開火,燒水,煮餃子,吃餃子,一系列程序進行的秩序盡然。

吃完餃子後,摸着吃的飽飽的肚子,不禁好奇,冬至節為什麼吃餃子啊?上網一看,原來,冬至吃餃子,據説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説是張仲景決定辭官回家,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看病,等回到家鄉時,正直冬季。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原來如此,今年的冬至過的真是值了,不止吃到了餃子,還知道了為什麼要吃餃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