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的作文精選15篇

來源:文書谷 1.82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鄉愁的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愁的作文精選15篇

鄉愁的作文1

或許對於一個13歲的孩子來説,家鄉還是一個很遙遠的概念,更不要説常年在北京生活的我了。然而那天,站在北京繁華的立交橋上,不知怎的,我卻不由得升起一股不屬於這個年紀的濃濃的哀愁。——題記

那是一個初秋的星期五,因為要佈置考場,所以我回家的時候,正趕上上下班高峯期,天也黑透了。在地鐵站和同路的同學分別後,我踏上了擁擠的立交橋,努力地想要穿過人流,到達對面。然而就在我快要成功的時候,人流又把我擠到了欄杆邊,幾次努力未果後,我放棄了擠過這波人流的想法,站在原地,靜靜等待着大波人流的湧過。扶着欄杆,我第一次仔細地觀察夜幕降臨後的北京,在燈光的照耀下,即便是夜晚,北京也依然璀璨。車道和人行道一樣擁擠,在暖黃色的路燈光和耀眼的車燈光的交織下,一條燈河遠遠地蔓延開來,彷彿看不到盡頭。這條燈河的光芒遮住了銀河和星星的光輝,連月亮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黯淡無光。

北京的夜晚雖然和白天一樣耀眼,但是總會讓人產生一種不真實感。眼神隨着燈河越飄越遠,飄啊飄啊,彷彿飄回了我的故鄉——四川。雖然我很少回四川,但是春節的時候我一定會回去。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香噴噴的年夜飯也不是過年的紅包,而是泛着銀光的江面和長長的燈河。四川的夜晚和北京的夜晚是不一樣的,四川的'燈河和北京的燈河也是不一樣的。四川的燈河是由兩排大紅燈籠組成的,在漆黑的深夜,與星空、月亮相輝映,灑下點點温暖的橘色淡光;四川的夜晚是靜謐的,偶爾有一兩個人騎着摩托車滑過燈河,燈河便泛起點點漣漪,細細碎碎的燈光的波紋就這樣悄然温暖了急於歸家的人的心。

與温暖的燈河相反的是泛着銀光的江面。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江面便會籠上一層薄薄的霧,那是平靜的江面最危險也最為神祕而美麗的時候。恬靜的玉輪在灑下一片柔和的月光的同時,也灑下了一片寧靜。江邊泊着幾條小木船,它們就像酣睡中的嬰孩,蓋着月光織成的被子,幸福地依偎在母親的懷裏,安靜而又滿足地做着甜蜜的夢。

待我回過神來時,已然被人羣裹夾着走下了天橋。倏地,我的胸腔被一股濃得化不開的憂傷填滿,那滿滿的,全是鄉愁。

鄉愁的作文2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秋佳節,闔家歡慶之日,爸爸卻捻着酒杯,舉頭望月,喃喃自語道。天上有兩顆星,我們看來不過是幾十米遠的距離,實際上卻可能有幾百萬光年,爸爸的眼角也有兩顆星,星裏倒映的是故鄉。

父親長得有點黑,但他故鄉的人少有白皮膚的,在他們中間,我父親也算是較白的了。他的眼睛深邃而又明亮,我總是能從中挖出他的思想,感受他的心情。

他本是青海人,和江蘇有大半個中國的距離,但他來了,還在這兒紮下了根。

他在南京上的大學,當初他一個人抱着被子,提着小凳,在火車上搖搖晃晃了三天半才到達大學,用他的話來説“簡直坐的都不知道方向在哪兒了”。但在大學中,他認識了我母親,後來在江蘇——母親的家鄉安了家。

逢年過節,即使青海和江蘇的時間差異大,他也堅持要和奶奶他們問好聊天。在這中間,手機充了又拔,拔了又充,滾燙的手機外殼如同父親那顆思鄉的心。外婆悄悄對我説:“你爸爸簡直瘋了,還不睡覺?”我在心底暗自歎息:你們都不懂他,我懂!那不過是一個遊子,對於故鄉家人的愧疚罷了。

後來,青海的西寧也開放建設起來,但速度很慢,收效甚微,爸爸在江蘇看着着急,頗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惋惜:“怎麼會這樣呢?怎麼會這樣呢?”他們都不解於父親的焦急源於哪裏,我知道,那不過是一個遊子對於故鄉發達的期盼和渴望罷了。

在去年除夕夜裏,爸爸和他的親朋們在手機上用視頻喝酒聊天。他好高興啊,整張臉漲得通紅,眼裏是藏不住的笑意。但其實手機的攝像頭搖晃的連手都沒拍到。媽媽把這發到朋友圈取樂,但我卻知道,這其中深藏的,更是一個遊子對於故鄉的.深情的懷念。

曾經有人説過“回不去的才叫故鄉”,父親對此深有體會,想回去看看,又顧及許多,只得了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謹以此句,獻給我的父親。這裏,將會是你的第二個故鄉,我們,是你永遠的故鄉人。

鄉愁的作文3

鄉愁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深情;是馬致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悽苦;是于右任“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的悲愴。我一直不解其中真意。直到……

舉家搬入城裏後,我們已經有一年沒有回到故鄉了,故鄉的點點滴滴都令我懷念不已。我的故鄉在一個古樸的小鎮上,這裏充滿了歷史的醇香與厚重。白壁青瓦石牆,木雕磚雕石頭雕,無處不在,踏着狹長而又光滑的磚石板,撫摸着兩邊高聳的磚牆,上面已經被青苔侵蝕的斑駁不堪,雨水沖刷了磚石原本的'色調,只留下一片淡白色的印跡。黃土磚碼得參差不齊,上面滿是蟲兒蛀過的洞孔。

一座座暗棕色的木屋,木雕花已經顯得十分模糊,推開陳舊的木門,裏面迎來的是鄉親,他們飽經滄桑,卻綻開笑臉,熱情好客。他們準會請你進來坐一會兒,拉拉家常,用那生澀難懂的家鄉話與你閒談,或從木櫃裏拿出好東西吃,臨走時還不忘往你懷裏塞點帶走。小鎮還保持着五天一次的趕集習俗,鄉親們在集市裏張羅叫賣,有時碰見熟人,聊上幾句,分別前還會從自己買來的貨物中挑一樣送與對方,彷彿這買賣的不是貨物,而是親情。

每逢過年或佳節,大夥都湊在一座百年祠堂裏閒談,聽着戲台上的花鼓戲,好不樂哉!每個人都笑得合不攏嘴,一個鎮上一百八十多户人家彷彿都是一家人。

小鎮外,是一片稻海。每到春耕秋收時節,勤勞的人們都會在此勞作,清晰記得在某個夏夜,天空鑲滿了星辰,涼爽的風撫過耳邊,帶來了清爽的稻香,我和爺爺來到稻田裏挖渠引水,蛙聲此起彼伏,真是“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啊!甘甜清澈的泉水滋潤的稻穀也是如此香甜。秋收時節,人們拿着鐮刀在金燦燦的“稻海”裏收割稻子。慶祝着豐收的同時,鄉親將一筐筐稻穀挑到穀場翻曬,打穀,最後收入穀倉。一到秋末,這片田野便閒適下來了,種點小菜,田野上也鋪上了厚厚的青草地毯,這也便成了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原來,這就是鄉愁。一塊磚,一片瓦,一羣人,一粒米,一捧土,就是鄉愁。

鄉愁的作文4

月色如夢,獨酌月光,卻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是故鄉的蛙鳴吧,唯有聲聲蛙鳴才能使人追憶朦朧,唯有故鄉遙遠的呼喚,才能使人恍若聽見了清脆入谷的神音。

故鄉的呼喚,鄉愁的情愫,似乎總是看不見,但卻又能看得見。淡淡的鄉愁是李白筆下牀前的清暉,是余光中筆下不可跨越的海峽,是席慕容筆下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的樹。

秋天的冷雨將蛙鳴徹底趕走了,這鋼筋水泥鑄成的牆壁內側,徹底斷了我和故鄉的聯繫。

故鄉的歌是蟬和蛙的交鳴,故鄉的面貌是一種模糊的相識,恍若在霧裏相見,雨中別離。小時候在爺爺奶奶的身邊,媽媽也常坐在一側為我搖竹椅,一起靜聽蛙鳴。山野包圍的農田裏,夏夜永遠是熱鬧的。蟬的`聲音永遠是基調,風拂麥浪發出規律的聲響,不知誰家的雞夢見黃鼠狼,一下子驚醒,嚇得狗也跟着狂吠,在這樣的舞台上,蛙的歌喉並不吃香,卻又一枝獨秀,彷彿夜空中的北極星,我浸泡在一浪又一浪的聲音裏,逐漸睡着了。

今夜風帶來了絲絲寂寞和點點鄉愁,這裏太過寂靜了,稀稀落落傳來幾聲鳴笛,幾句聊天,簡直是一堆五彩繽紛的垃圾,哪能和故鄉的蛙鳴比肩?面對記憶中遙遠的故鄉,我默默祈禱能常回去看看,就像我那信奉佛教的奶奶一樣祈禱。説到奶奶,她的“思蛙病”比我要重得多,她對自己面朝黃土的半生有着刻骨銘心的依戀。她極少進城,就算是過節來看看,也最多三四天,簡直是一分鐘都不願意多留,我理解她那種離開故鄉的憂鬱。

於是類似的鄉愁,成了許多人心中的主題,我曾養過一隻青蛙,而它沒幾日就走了,或許它也有自己的鄉愁吧!

鄉愁的作文5

有一種東西,她不濃不淡,卻常在你左右;有一種東西,無論你走多遠,你始終可以望見。或許你有一天飛上枝頭站得更高,但卻始終銘記她最初的輪廓。因為在我們的血液裏,她是與生俱來的,勢必融入骨子裏伴你一生。

從你出生那一刻起,就註定要時時牽掛,她就是故鄉。但她並不是一個具體的地點或者某個村莊,她是一種情懷,讓你不致迷惘,不會害怕。她是人的本心,提醒你富貴與否,都不要忘本,人要經得起最初的出發時的`自己。正是這情懷,使多少人魂牽夢縈,乃至潸然淚下。古往今來,有多少風流人物聞故鄉而斷腸。鄉愁真是一種呼喚啊!

鄉愁是一輪皓月。她照在李白的牀頭,銀霜滿地,小窗上銀鈎閒掛,夜風吹送,更添愁思,不禁使瀟灑豁朗的他感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在另一端,中秋月圓,蘇子對月飲酒,明月的光輝照在他的鬢角,鏡裏面容憔悴。是啊,漂泊多年,青絲白髮,於是把酒問天:“明月幾時有?”豪放的他,“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千里相思寄明月,捎去濃濃的思念。

鄉愁又是一枚郵票。余光中少小離家,寄居海峽對岸,一番隔離幾十年,每天握着小小的郵票,佇立海邊不知家鄉的親人還好嗎,河水還像離開時那樣清澈嗎,兒時爬過的樹還在嗎?無可奈何,只能眺望,排解愁緒只有苦吟孤悽的詩句。

鄉愁還是一楫輕舟。“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長安城縱然繁華,怎敵得過山温水軟的江南?那個哺育周邦彥的故鄉,此時恐怕早已萬紫千紅,有美景,更有吳儂軟語的美嬌娘。遊子無奈,只有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可歎路遙好夢難成。

鄉愁也是一首歌,在《七子之歌》中訴説着無限的哀愁;也是一本書,寫滿了高密東北鄉的老故事,那一片紅豔豔的高粱地,激發了莫言的靈感,培育出一代文學大師;故鄉是王安石葛溪驛病席前的一縷風露,“歸夢不知山水長”;故鄉還是一口井、一棵梨樹、一條小路……

正因為如此,我們深深牽掛,因她莫大的魅力,因她氾濫着莫可言傳的美麗,因她是炎黃兒女心中斬不斷的情絲。我們無論走向何方,故鄉都會指引我們前行。記住故鄉,我們的行走不會迷惘。

鄉愁的作文6

張福又一次被半夜喧譁的車聲鬧醒了。他瞪大了眼珠子直愣愣地盯着活動板房的頂棚,耳朵裏灌滿了工友如雷的鼾聲。這一切的一切讓這個大小夥子在深夜輾轉難眠。突然,他瞅見一捧清亮的月光從狹窄的窗縫裏溜了進來。不知怎麼的,張福德嗓子眼兒有點堵,眼眶也蒙上了一層濕意。

張福是從千里之外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來到這座全國數一數二的大城市的。他出生時,娘説他指定能給全家帶來好福氣,於是拿了“福”字給他取名。但他顯然沒那麼有“福氣”,他大學聯考名落孫山,只得跟着二叔出門打工。一轉眼,他來到這座城也半年了,從剛進城時的新奇有趣到如今的疲憊厭倦,好像也就一晃神的功夫。

他還是個半大娃娃時,在村裏有人出去打工是很榮耀的事情,村裏人叫打工為“闖事業”。張福那時候可羨慕“闖事業”的人了,每逢過年的光景,張福總要跟着那些回鄉的打工仔,求他們給講講外面大城市的故事。等真正到了他自己出門打拼時,才明白了這其中的辛酸與苦楚。

在這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他是一朵無根的浮萍。他是地道的農民,他是在濕潤的'土地裏長起來的,而城市裏是沒有土地的,他像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從一個工地飄到另一個工地,他在這座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輾轉,卻始終無法落地生根發芽。這城市的繁華是不屬於他的,屬於他的是鄉間的蟬鳴鳥鬧,是厚重的土地和稻禾下的汗水。

張福不耐地翻了個身,失眠此刻如附骨之疽般纏上了他,他聽見鋼絲牀吱嘎呻吟了一聲,皺了皺眉頭。所幸工友未被他吵醒,他還得以獨享這一片難得的月光。

此時此刻他的思緒乘上月光的翅膀飛出了這擁擠的城市,回到了他魂牽夢縈的山村。他太想那片長養他的水土了,那份思念銘刻進了他的骨髓裏,在每一個不眠的夜晚隱隱作痛。他充滿渴盼地注視着這月光,都市的這一切都是陌生的,只有月光是熟悉的。這抹銀輝曾灑在故鄉的田坎上,灑在老屋的青石板上,灑在無數個像張福一樣背井離鄉的年輕人心中。張福在恍惚間覺得,這月光就是故鄉的月光,它不遠千里趕赴到他身邊,來撫慰他遊子的孤寂。在這温柔的月光照耀下,這個疲倦的小夥子又閉上了眼。

張福又睡着了,夢中,他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在屋前那株老榕樹下,一輪温柔的明月遙掛在夜空之中。

鄉愁的作文7

這幾天的天氣總陰沉沉的,天氣預報上説這幾天好像一直有雨,陰沉沉的天氣媽媽的心情也好像這天氣似的有點陰陰的不太高興的樣子。問了媽媽是怎麼了,媽媽説這幾天就要收麥子了,天氣總是這樣,怎麼收莊稼啊。我説我們家又沒有要收麥子擔什麼心啊。媽媽卻抱起了我,説起了她們小時候的事情。

媽媽小時候是在農村長大的,那時候家家都在種地,大多時候收麥子都是人工的,媽媽説那時她們是用鐮刀一把一把的把麥子從地裏割掉的,然後又從地裏一小車一小車拉出來的,而這還不是單純的麥粒,而是還長在麥稈上帶有麥穗的樣子,然後大人們會去攆麥子,把麥粒從麥穗上分離出來。分離出來過之後還不算完呢,大人們還需要把麥子楊乾淨,還需要把麥子裝起來。還有麥稈什麼的.,也需要人工把它們都剁起來,放在不佔地的一邊,那時麥子都是放在家裏,不像現在的農村裏大機器收一下直接就讓收麥子的拉走了。我光聽媽媽説就感到很麻煩了,我説為什麼不用機器收啊人工那多累啊,媽媽卻説那時候沒有啊,那時候不像現在什麼機器都有,那時候的勞動大多數都是人工完成的。不過雖然很累但是大家都很快樂,幹活的時候也很熱鬧,一家一家的有的好幾家在一起互相幫忙着幹活,大家都是有有説有笑的。

現在雖然收麥子什麼的都有大機器了,種地也沒有以前那樣累了越來越輕鬆了,可是卻沒有以前的那種樂趣了。

媽媽説今年她想回農村去看看,不為了什麼別的只為了那裏是她出生成長的地方,雖然與以前不一樣了,雖然那裏現在比較慢慢的接近城市的生活了,可那裏也是她的根,她想回去看看,我想不明白本來就是簡簡單單的收麥子農忙時間到了而已為什麼到了媽媽這裏就好像是什麼大事似得。

媽媽説我現在還不懂,等我長大的時候就懂她現在的心情了。

看着媽媽説起農村時那發光的眼眼,我突然想起在一本書上看到的兩個字:鄉愁。

也許等我長大了離開了家也會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像媽媽一樣想着那個在我心中不一樣的地方吧。

鄉愁的作文8

鄉愁,雖然有個愁字,但絕不代表無病呻吟,也不是什麼消極情緒。而是迴歸心靈的一種灑脱,一種願望。它的魅力在於,擺脱了一切物質的束縛,金錢、分數、名譽,在它面前都顯得黯然失色。

有了鄉愁,莊子才有灑脱的激情,在一片亂世中,洋洋灑灑,荒誕不經,保持住自己心靈的至高無上。

你看他何等灑脱,當他一步步離開都市,回到鄉野,高唱着:“迷陽草啊迷陽草,莫要擋我去路,也別刺傷我的腳,我已經繞着路走了。”這是一種怎樣的詩意,莊子走在路上,背後是烽火連天,世風日下;前方,則是一片盎然生機,日出日落,猿鳥亂鳴,高山流水。我們呢,只能呆呆望着他遠去的背影,不知所措。

再看他那無窮的魅力,鵬鮑山説:“古代士子,桌上是四書五經,但枕下必有一本《莊子》。”正如我們中學生桌上盡是數理化,抽屜中必有,楊紅櫻,周杰倫一般。

不錯,四書五經,八股文,把盡是些枯燥無聊的理論,把讀書人的腦袋都弄僵了,於是便有范進之類的書呆子,因為書呆子是最適合做封建統治者的奴才,讀書人都變成書呆子了,統治者也就不用擔心魯迅、韓寒之流對他的暴政指手畫腳,皇帝老爺的位置就可以坐穩了,奴才也可以安心領俸祿了。

而莊子哪是當奴才的`料,他簡直是傳統封建教育乃至今天應試教育的死敵。

封建教育講忠君、奴才之道,莊子偏要對那些帝王傲慢不羈,寧可窮釣魚也不去楚國當一個榮華富貴的龜殼宰相。

應試教育培養學習的機器,莊子提倡個性自由,不受束縛,逍遙自在的詩意棲居。所以他離開繁華的都市,去鄉村賣草鞋,為了自由。

......

呵呵,這麼一個強大的敵人,奴才和腐儒怎會小視,從韓愈到朱熹,一代一代的打壓,也沒能使莊子倒下,反而更為興盛,源於,鄉愁巨大的魅力。竹林七賢,陶淵明.....一大又一代的鄉愁者,為我們守住一片心靈的家園,使我們不至於在社會發展中,丟去質樸自然的詩性,偏激點説,他們堪稱詩人的鼻祖,歷代詩人都多多少少受莊子的浪漫主義影響。

也只有莊子的浪漫主義,才能培養真正的詩人。

鄉愁的作文9

離開那個僻靜的小鄉村,搬進這個熱鬧的小鎮已經三年了。

每個週末回到家,在寫作業的閒暇之餘總喜歡倚在窗前,看着高樓旁的那座大橋上,川流不息的車

絡繹不絕的行人在匆匆地趕路,和人注意過我這個與這座繁華的小鎮格格不入的人,只有那江水緩緩地向東流,將滿江的愁思流進我心中。

而那村裏的土、村裏的人無一不讓我懷念。

秋天的田野,稻米飄香,稻田像金色的波浪,微風一吹,便掀起了一朵朵的浪花。等到割稻機將穀子取下時,爺爺奶奶便會堆起一個個稻草堆。在那偌大的田野裏,最適合捉迷藏了,一會躲在草堆後,一會趴在枯草間。有時和小夥伴比賽跑步,從這頭跑到那頭,從田埂跑到田溝,一個個都像一條條“小瘋狗”,竟也樂此不疲。及時累了,也不回家,躺在草堆上,看那一隻只大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飛在湛藍的'天空中。每次,都讓大人們一頓好找。當然了,即使被罵了,也絕不會有半點怨言的。

每次回到家,都已經傍晚了,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好飯,便會搬着椅子去隔壁家的那顆大榕樹下,

大人們聚在一起談天説地、喝喝茶。而小孩子繼續着下午沒完的遊戲。而那棵大榕樹,在落日的餘暉下,垂下密密的樹蔭,靜靜地傾聽着、慈祥地看着人們,守護着這一片小天地。

而人們總是那樣的善良、熱情。

誰家有點事,婚喪嫁娶,都得隨一點“分子”,道個喜或道個惱,去幫別人打個下手,燒燒菜。不管

誰過生日,總喜歡將幾份蛋糕送給鄰家人,算是同喜同賀。像我奶奶,每逢過端午節或中秋節,總是要將其中的幾個拿出留着送給橋東的那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奶奶説,“這個人命苦啊,好不容易將獨生兒子拉扯大,但兒子、兒媳卻都嫌他髒老,扔在這荒涼的老房子裏,無人問津。多照顧他一點,算是鄉里鄉親的情誼,也是為自己多積點德,保證下輩子也有福享。”

而現在住在套房裏,一扇扇鐵門隔開了人們的心,即使是鄰居,也極少來往,缺乏一點温情。

每每想到這裏,總是感慨萬千,但人總要往前走,請你在那裏等我,總有一天我會重回你的懷抱。

鄉愁的作文10

逢佳節,倍思親。離多久,都離不開淡淡的鄉愁;走多遠,都走不出親人的思念。故鄉與親人是每個遊子午夜夢迴時,藉以慰藉漂泊心靈的温牀。

我想起了我家巷子盡頭那盞昏黃的白熾燈和路口等我回家的身影,是他們照亮了我無數個貪玩晚歸的夜晚,也照亮了我的整個童年。

我想起了國小校園裏的皂角樹和桂花樹,每當夏秋交替之際,都會有很多成熟的皂角被大風吹落,同學們撿回去洗衣服,我彷彿回到了那年的操場上,同學們聚集在那棵兩層樓高的桂花樹下游戲,十月的桂花如細雨柔絲般紛紛灑落在大家頭上。

我想起了國中那個停電的晚自習,同學們每人點個小蠟燭,在微弱的光線裏,大家興致勃勃的寫着作業,單純而美好的憧憬着未來。

我想起了那個夏天在小山頂上,迎着習習涼風和小夥伴們在夕陽下奔跑,山底下的小城蜿蜒成一個巨大的“S”形,一條崎嶇的公路一直伸向盡頭。

我還想起了那個“黑色”的高三,每天早上準時被夢想叫醒,一邊啃着包子一邊迷迷糊糊往教室跑,想起了每天晚上熬夜時媽媽衝的熱牛奶,直到金色的.六月過去,換來一張深藍色的錄取通知書,為我插上了夢想的翅膀,帶着我走出了小城,走向未來。

中秋已近,從孤身一人到上海求學,再輾轉到蕪湖工作,已經整整八年,恰逢一同來蕪湖工作的校友結婚,有感於歲月如白駒過隙,往事歷歷在目,埋沒在紅塵中的我們,哪怕此刻無法踏上征途,那麼至少將我們的初心好好的珍藏在心中,不讓它因歲月的沖刷而斑駁失色;靜靜地等到時機到來的那一刻,用一種温暖睿智的氣質,對自己進行一種期望,撫慰自己看似堅硬的心。

鄉愁的作文11

我的老家在烏蘭察布的一個偏僻小山村,她綠樹成蔭,四面環山,一塊塊不規則的田地綠意葱蘢,甚是好看,七八座土坯房星星點點的撒落在大山腳下,我的祖輩們世代都生活在這裏。

貧瘠的土地養育不了太多的人口,好多人都背井離鄉像全國許多農村人一樣,踏上了打工的道路。父親也是其中一員。中國文字賦予了他們一個新名詞――農民工,他們大部分乾的都是最低層的工作,掙得微薄的工資,充當中國最廉價的勞動力。

一些房子年久失修,殘垣斷壁告訴人們,主人已經外出多年。好多人也不打算再回到養育自己的.故鄉,外面的世界能給予更豐厚的物質和精神享受。

但我父親還是每年寒暑假的時候,帶着我踏上東去的火車,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他們還守望着十年久旱的土地,春天種下希望,秋天收穫果實。父親曾經提起讓爺爺和我們一起生活,但爺爺常常不予理睬。他只喜歡看着暮歸的牛羣中小牛撒歡,老牛回頭舔着吸食母乳的牛犢,還給牛起一些親暱變了味兒的古怪名字。他常在那兒自説自話老牛明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我們在這裏生活得挺好的,你們在外面過的好一點就行啦,不用管我們這是奶奶常説的一句話。

父親無奈之下,為他們蓋了兩間新房,希望他們過得更好些。而舊房卻不捨得拆,我好奇的問父親新房都蓋好了,為什麼不把舊房拆了呢?誰知,我的隨口一問,卻換來父親的語重心長這間房,有你爺爺奶奶的逝去的歲月,有你姑姑和我的童年,還有你小時候的一些回憶,這房裏的東西太多,拆不掉。

教師守望三尺講台,農民守望二畝薄田,望着父母忙碌的身影,心中劃過一絲惆悵。望着天際最東方,對家鄉的思念更濃了,思鄉的情結裏也有着我對生命中逝去的時光的眷戀。回憶爺爺的慈祥,奶奶的包容,作為新生代的我很慶幸在遙遠的故鄉有至親至愛的人為我們守望那記得住的鄉愁。

鄉愁的作文12

地名,是寫在大地上的歷史,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對福州這座有着2200多年曆史的古城來説,很多地名不僅僅是個地理符號,方位座標,它可能藴含了一段歷史,講述了一個故事,寄託着一種期盼。

其實,對於地名而言,雖然只是一個地方的稱號,但卻在人的腦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情感的認知,思緒的留駐,往往都因為一個熟悉地名在耳畔迴響,伴隨人們重新迴歸曾經熟悉的自我。正因為如此,一旦某個地方被改名,以一些稀奇、洋氣的`名字命名,往往令人頗為反感。即便,為了城市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也應該遵循人們的內心感受,不要讓急功近利思維沖淡了濃濃的鄉愁。

眾所周知,一個地方的地名文化,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包含了語詞文化和實體文化。與此同時,在地名文化中,我們還能感受到歷史的脈搏,以及民族的融合變遷。一個地名,往往代表了某種歷史典故、人文情懷等等,並不是空穴來風。那麼,當地名“變臉”,變得讓人生疏不已,正是對過往歷史與人文價值的淡忘和消解。正因為地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國務院早在1986年就頒佈了《地名管理條例》,很多地方政府也對該條例進行了細化。但由於缺乏明晰具體的操作,沒有懲戒性規定的兜底,並沒有遏止住地名更改亂象。

事實上,並不是説地名不能更改,關鍵是要強化制度約束,避免出現隨意胡亂更改現象。在更改地名的時候,應該充分考量公眾的內心感受,不要將公眾內心的鄉愁擱置一旁。比如,某些“白金瀚宮、巴厘島、白宮”等地名,除了暴露出崇洋媚外的思維之外,又有什麼效果和意義呢?在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背後,無法找到鄉愁的安放之處,對於公眾而言,內心的不適感可想而知。面對該現象,確有必要完善法律規定,以嚴格的問責機制兜底,杜絕地名隨意更改亂象。而且,對於某些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地名,則應該給予重點保護,讓地名成為一種文化標籤。

民俗學家馮驥才曾經説過,“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義,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樣豐富和深刻的含義。如果這個地方有其獨有的歷史與命運,地名便是這歷史命運的容器。”那麼,面對內心深處沉甸甸的鄉愁,不要再對地名進行隨意更改,真正讓地名最終成為安放鄉愁的最美容器。

鄉愁的作文13

她是我生命裏的一棵長青樹,任憑風吹雨打依然在我的生命中蓬勃向上。她是我生命裏的一株水仙花,風吹日曬仍舊在我的心裏香氣盎然。她是我生命裏的一處別院,歷經風霜還在為我守侯。她佔滿我不眠夜晚的思緒,填滿我寂寞無助的心房,浸透我透明淚珠的纏綿。她就是那一絲一縷的鄉愁,不捨晝夜的鄉愁。

青澀的少年時光在古香古色的小鎮灑落,我踏着長着青苔的石板路來回奔跑,從懂事起一直跑到十八歲。她是流淌的河水,流經我的身旁悄然無息,我從懵懂走向成熟,歲月像是不眠的沙漏,一點點地漏掉我的思緒,無法逆轉。屬於我的一方安樂土,就是我心心依戀的家鄉。這裏的山清水秀滋養我負荷的心靈,這裏的鳥語花香舒緩我憔悴的身軀,這裏的魚蝦滿江沉澱我不安的慌亂。我在這兒生長。她告訴我真善美的世界,這兒勤勞樸實的人們,真切的關懷,貼心的問候,好似黎明的朝陽,充滿了希望。我被家鄉的水土滋潤得一塵不染,我快樂地成長着。

但是,這一切卻沒能阻止我對外面世界的嚮往。

這一天,我拿起行囊,決定離開。

在我離開的那一刻,我端詳着這古老小鎮,我才第一次發現她的破舊不堪,這裏封存着我成長的記憶,我在心裏盪漾起了絲絲漣漪。有些不捨,但終究還是要走的,我太年輕,我擁有我不停歇的夢想。

於是我帶着行囊,像穿越漫漫沙漠的駱駝。一身的落魄沒有掩埋我內心的自信。我整裝待發,我嘗試着讓自己融入外面的社會,他的流光溢彩,燈紅酒綠,都曾經讓我好奇嚮往。我試着讓自己流連忘返。每一步我小心翼翼,我瞻前顧後,生怕一不小心就粉身碎骨。漸漸的,我開始失望。我發現,他們的笑容不夠真實,他們的話語沒有肺腑。

我開始想念我的家鄉,想念她的純淨,她的'清澈。

我懷念在她襁褓中感受到的温暖。

我想回家,想離開這裏的嘈雜和虛假,想回到屬於我的家。我不想經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心酸,不想經歷“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無奈,不想經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悲哀,我只想回到她的懷抱,柔情似水的懷抱。

鄉愁,我“小橋流水人家”的鄉愁,濃濃的鄉愁。

鄉愁的作文14

什麼是鄉愁?鄉愁是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鄉愁是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與我而言,鄉愁是我在這火花之中觸發的思鄉之情。

我的家鄉,可要從我的祖輩説起了。我的太爺爺的家在河南,那是一個美麗的鄉村——確山縣。直到我的祖輩時,才離開了那裏,來到了淄博。確山,也算我的家鄉了,説到它,可能沒幾個人知道這個小城的.,但是,在這裏出現了一個全國聞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鐵花。

打鐵花,顧名思義,就是將鐵水向天空中灑去。雖看着簡單,但也是一種技術活。要説由來,那可要追溯到春秋時期了。這在當時,是一種兵器,但經過時間的歷練,它已成為了一種藝術,一種讓你為之震撼的藝術。

我在之前也回過一次河南,也看過一次打鐵花。那是在元宵節時。只見兩人抬着一大缸鐵水,其中一個人腰上還掛着一把柳木勺。聽老鄉説,這把柳木勺是經過火燒的,只有經得住火燒的柳木,才能再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浸泡,製成勺。在打鐵花時,場面極其宏觀:一堆人被止在一根線後,橋上也擠滿了人。表演者將木勺往1600℃的鐵水中撈去,灑向天空。一瞬間,天花亂墜,猶如天女散花,鐵花漫天飛舞,從天空中凝成一粒極小的鐵粒,有的甚至被蒸發。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是由於加了某種化學物質吧。一次又一次,鐵花在飛舞,人們在歡呼,鄉愁也油然而生。

不知是什麼力量,使這表演者忍受得住這鐵水的炙熱和對皮膚的灼燒。他們何嘗不痛?他們怎能忍受住?他們為何這樣拼命?他們是為了遊子心中的鄉愁!他們滿足了遊子的思鄉之情,幫助一位少年圓了一個回鄉的夢。

打鐵花是一場感官的盛宴,一場震撼的表演。而我,卻只識得它是一味鄉愁的解藥。我每每想起這場表演,一股暖流便盪漾在心田。

也許,這火花中的鄉愁便停留在那一剎那,在這一瞬間。

鄉愁的作文15

我常常覺得認不清土地的面貌,有時春華,有時秋實。我常常想,故鄉的土地那嚴峻的外表之下,是否還有那不為人知的豐饒與熱烈。又是一年秋風起,帶着絲絲涼意的風彷彿夾雜這故鄉特有的味道。此情此景又怎能不勾起漂泊在外的遊子的鄉愁呢?

分別十年之久的故鄉,你還好嗎?我對你的思念是綿綿不盡呵。也許這種情感不似熱戀中的男女情感那般熾熱,也不似耄耋之年的老者那般珍惜守護。但我對你的感情,從我踏上這片車水馬龍,霓虹閃爍的'地方時便開始了。你是我童年的樂園,一個我稱王的地方。我現在總是清楚地記得,兒時的那片樂園,一羣赤着腳的小孩,跟着有着領導範的我,從村頭玩到村尾。我們相約湖邊釣魚,熱了就下河洗澡,累了就躺在草地上休息,哼唱歌謠,土地的歌謠夾雜着夥伴們的笑聲,好不愜意。那時,你總覺得天空高遠湛藍,分別是遙遙無期。驀然回首,故鄉已經離我很遠,很遠。

依稀記得故鄉廣場上的那棵樹,你是我兒時最好的庇護所。春天新葉吐翠,夏天綠陰如蓋,秋天花香襲人,冬天枝附影從。我在樹下玩耍,蹭你帶來的絲絲涼意,採摘你的芯蕊,睏倦了就倚你入眠。當我在電話裏聽父親説某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你轟然倒塌時,我猝不及防,難以接受。如今,故鄉的廣場已雜草叢生,滿目荒涼,那些小小孩也有了別的玩樂之處。但有些東西,即使滄海桑田世事變遷,也該被我們貯藏在心中,被我們所堅守。

故鄉啊,你永遠是我最嚮往的地方,是我魂牽夢縈的所在。無論何時,我都堅信你是我精神上最堅強的後盾,讓我趁着夜色,打點行頭,心懷一個美夢,待到太陽再次升起時,繼續揚帆起航。

鄉愁,一直都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