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作文14篇(精品)

來源:文書谷 2.13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14篇(精品)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話不假,我們家鄉的許多習俗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現在,我就來介紹家鄉的葬禮吧!

葬禮就是家裏的親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們家鄉的葬禮是非常複雜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場去了。我們這裏有人死了,要先給去世的人穿上壽衣,把遺體放在棺材裏,放在靈堂的中央,前面擺上逝者的畫像,供人們弔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遠方的兒女不管遠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這時候趕回來見親人的最後一面。

親人去世後,家裏就要鑼鼓班子來,鑼鼓敲起來,悲哀的嗩吶吹起來,周圍的鄉親鄰里,遠處的親戚只要得到消息,都會趕來吊念,幫助安排喪事活動。逝者的晚輩都頭戴身披長長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個火盆裏跪着燒紙錢,他們心情悲傷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親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點多,鼓鑼聲就不會停了,會一直響到天亮,還有人悲傷地唱着歌謠,這被我們這的人稱為鬧夜,就是有兩個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鑼,一個人挎着鼓,圍着逝者的靈柩慢慢地轉圈,踏着緩慢的節奏,用悲傷的`聲調現場自編的夜歌,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更多述説逝者生前的功德,讓現場的聽眾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點時,就會開棺見親人最後一面,這是最悲傷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別,有的親人甚至會爬在棺材上大哭,因為這是永別。

到了第二天,我們這裏就會把棺材抬上山入土為安,時間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時間,必須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時才行,不像縣城天還沒亮就把人送上了山,這應該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時,有一列長長的隊伍,前面有親戚晚輩舉着花圈,後面就是抬棺材的和鑼鼓班子。一聲嗩吶打破了寂靜,鑼鼓響起來,震耳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後面還有撒紙錢的跟着。棺材抬上了山,那裏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揮下就把逝者安葬在這裏了。

埋墳的第一天傍晚時,逝者的親人要到墳上去“燒包”,就是拿着一條用稻草編成的一個大辮子一樣的東西,去給亡者燒掉,前三天每天晚燒一個,傳説是為亡者死後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燒一個,給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墳了,墳建好之後,這喪事才算完畢。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葬禮,你説是不是很有意思?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

我的家鄉是在荊州,我相信每個人應該都很熟悉吧,我的家鄉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文化底藴的古城,家鄉有很多民風民俗,像關帝廟會、荊河戲、荊州花鼓......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要數“採蓮船”啦。

“採蓮船”又稱旱船,是荊州市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習俗舞蹈,以採蓮船為道具,多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表演。民間傳説,採蓮船是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坐船籌款的善舉而表演採蓮船的。

傳説,有一個叫蔡狀元的人,想為鄉親們做點好事。他覺得鄉親們過河沒有橋,就動了修橋的念頭。哪知道,橋只修了一半,蔡狀元的家產就賣光了,他無可奈何,只好到處乞討。正月七年級這天,家家户户都在過年。蔡狀元打着蓮花鬧,一邊拜年,一邊乞討,想討些錢來修橋。可是,一些有錢的人家看他像個叫花子,不想讓他在自己家門前乞討,老遠就把門關上了。蔡狀元一分錢也沒討到,就來到河邊,望着半截橋哭了起來。一會兒,河裏漂來一隻花花綠綠的綵船。人們哪見過這種船,就都趕來看綵船。只見划船的'是一位老漢,打着赤腳,船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女子。這時,老漢向圍觀的人邊拱手,邊説:“哪位公子能用銀子拋中女子,就把她許配哪位為妻。”話音剛落,一些公子少爺就都跑回家,抱着大包小包的銀子,朝女子身上拋。可拋了半天,誰都沒有拋中。拋去的銀子也都落在了船艙裏,險些把船壓沉了。原來,船裏坐的是觀音娘娘,划槳的老漢是赤腳大仙。觀音娘娘看蔡狀元很善良,才想這個辦法幫他募捐修橋。那些公子怎麼可能拋得中觀音娘娘呢?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的善舉,就玩起了“採蓮船”。

採蓮船一般用竹篾做龍骨,紮成船狀,外用各色布塊和彩紙糊成,船頂猶如樓閣,底部成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當鑼鼓響起時,採蓮船便開始舞動起來,一名漂亮的女子站立在船內,做出採蓮船行進的各種姿態,船外,男的化裝成花臉做丑角,手搖大蒲扇,扮成滑稽的樣子趕艄,逗趣取樂,女的手持竹槳在旁撐船並表演各種唱詞,鑼歇歌起,歌詞多是自己臨場即興自編的,盡是恭喜發財、心想事成、健康長壽、家庭和睦、五穀豐登和大吉大利等方面的吉慶內容,而採蓮船玩到哪家,哪家就得給點東西呀!因為觀音娘娘坐綵船時,為的是募捐,如果不給點東西,就會顯得主人太小氣!採蓮船是荊州特有的風俗,怎麼樣,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到荊州來,一定要好好玩一下“採蓮船”哦!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3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人的家鄉都有着不同的民風民俗。我的家鄉位於湖南省婁底市,那是一座繁華的都市,卻不乏家鄉風俗特色吧!

提到祭祖,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在我的家鄉可謂是家喻户曉。在恍惚中,彷彿又回到了上次寒假回老家的情景……

新年的第一天,一大清早我被鬧鐘鬧醒,望着窗外還沒亮的天空,腦殼還有些許發矇,我揉了揉雙眼,伸了個懶腰,扭頭看了下放在牀頭的鬧鐘,才5:30。睡眼朦朧的我真想再眯會,於是我徑直躺下去,但瞬間,被一個強有力的手臂拉了起來,媽媽興奮地對我説:“瑤瑤,快起來,今天可不能睡懶覺。”

鏡頭一轉,我們一起來到客廳,滿臉微笑的外婆手裏拿着一沓紅包,看到紅包,瞌睡蟲立刻消失的無影無蹤。我蹦跳着來到外婆面前給外婆拜年,並説了幾句親年祝福語。外婆笑咪咪地望着我,將手裏的紅包一個個遞給我們,拿到紅包後的我們個個樂得手舞足蹈。

簡單地吃過早餐,我們大家就動身來到了目的地—一座大山上。

外婆從她的紅袋子裏小心翼翼地拿了拿出一碗扣肉,一碗魚和一隻雞,輕輕地放在墓前,接着拿出一包香,拆開包裝紙,慢慢地抽出3根,交給外公點燃,外婆手裏拿着香,緩緩地跪在地上,嘴裏輕輕地嘀咕着,接着她朝墓前一下接一下地叩着頭,神情嚴肅。大人們一個接一個地跪在地上,皺着眉叩頭,而我們幾個小孩子卻跟玩似的',裝模作樣地動了動嘴。

外公從另一個紅袋子裏拿出一沓厚厚的黃色紙錢,讓我們一張張撕開,完成後我們整齊地跪在地上,開始燒紙錢。聽大人説,這是為了讓我們的祖先在另一個世界可以不愁錢花。我們不停地燒,火越變越大,我看呆了……一陣突如其來的熱氣撲向臉上,我連忙往後挪挪身體,用手捂着臉蛋。

接着,外公像變魔術一樣拿出一大串鞭炮,下一秒,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響徹山間。睜開眼,卻是另一番景象,到處都是白霧,白茫茫一片,看不清一個人影,我大聲説話卻被這鞭炮聲覆蓋的嚴嚴實實,過了好久,白煙逐漸消散在空中,鞭炮聲仍在山間迴盪。

春節祭拜,是我們對老祖先的孝敬與懷念。它告訴我們要懂得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裏,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傳統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4

上樑啦!今天是叔叔家新房落成上樑的日子。一大早,我們就來到放樑的屋子裏,把那根又長又粗的房樑“請”了出來,只見樑上貼着萬代興旺四個大字,中間還繫了一朵紅紅的大布花。

進屋後,叔叔、堂哥一人在前,一人在後,準備抬樑。他們兩手託着樑,抬到面前,右手一個九十度轉彎,把樑放在右肩。走出屋子,在外面卡車上等的人已經點燃了歡樂的鞭炮。我們小跑着前進,車子在後邊跟。還沒扛到五米,十四歲的堂哥就被爸爸換下來。爸爸一上來,就加大了步伐。大家也跟着樑“跑”起來了。

跑到一半,扛樑的人又換了,換了一個很有激情的叔叔和一個高個子叔叔,他們一邊吼着號子,一邊向前衝得飛快。我漸漸落下來了,後面的也落下不少人。不一會兒,我看到一段下坡路,就抓緊機會,猛烈衝刺,終於追上了“樑”,並和“樑”一起到達了目的地——叔叔家的新房。

新房正前方放着兩張長凳,大人們把“樑”放到了兩張凳子上。“拜”樑儀式開始,叔叔和嬸嬸先拜,而後是爺爺奶奶。輪到我這一輩了,我和哥哥、弟弟一起站着,手掌相合朝着樑拜了三下,又端着酒碗,跪拜了三下。兩位師傅接過酒碗,把酒灑在樑上的方槽裏。我們又站着拜了三下。

最激動人心的是“起樑”儀式了。泥瓦匠師傅先唱詩,只見他手裏抓着長長的.紅腰帶,嘴裏唱道:“手拿主家一片綾,一丈三尺還有零,左拴三下增富貴,右拴三下點翰林。主家人財兩興旺,榮華富貴滿門庭。”我們大人小孩,則在他每次停頓的時候,大聲應和着:“哦——”一首詩唱完,鞭炮就噼裏啪啦響起來。唱詩聲、應和聲、鞭炮聲交織成一首歡樂的歌。

在一聲聲號子中,樑緩緩地升上了房頂,下面的人已經迫不及待地準備兜寶了。只見房頂上面有人一邊放鞭炮,一邊撒吃的餅乾、橘子,還有折成一個個方塊的一元紙幣。嘎嘎!我要搶,搶到多多的吃的,多多的一元錢,成為“高帥富”。身邊的大人、小孩、還有白鬍子的老人都一頭鑽進“鞭炮餅乾鈔票雨”裏,盡情地跳呀!抓呀!撿呀!撈呀!好不熱鬧!不一會兒,地上鋪了一層踩得稀爛的果子餅乾。大家笑容滿面地展示着自己的戰利品。

上樑真是一個有趣的民俗活動。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5

在我的家鄉麗水,每到臘月二十六時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這其實是準備年貨的開始,因為豆腐的“腐”與“福、富”諧音,寓意着新的一年幸福與富裕。

如今大多數人並不會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貼在門上,雖然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鄉,老一輩人依舊保持着這個風俗——手工做豆腐。臘月二十六,外公家準備做豆腐。首先要把黃豆泡在水裏一天一夜,泡到它們有2—3倍大才行。再將它們用水沖洗乾淨,放進磨子中磨成豆乳,看着白白的豆乳從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漿了。

我問外公:“什麼時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説:“不要急,後面還有很多步,要先將豆乳過濾,變成豆漿,然後把豆漿燒滾,去掉泡沫,加入鹽滷,將豆漿稀釋,浮出豆花,還有把豆花裝進模具中擠壓,才會成為豆腐。其中點豆腐可最考驗手藝了,鹽滷多了,豆腐就老,鹽滷少了,豆腐就會不凝固,你還是好好等着吧。”外公的話將我打的暈頭轉向,唉,原來現在還是個開頭啊。這時外婆又説:“做豆腐可不能多説話,因為豆腐很‘小氣’它聽不得‘壞話’,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難道這也是祖輩傳下來的風俗嗎?

過了一會,外公喊道:“睿睿,來看外公點豆腐。”我飛快地跑過去,只見外公小心翼翼地拿着一碗鹽滷,用勺子一勺一勺的點進裝着豆漿的桶裏。他一隻手點鹽滷,一隻手拿勺子在桶裏攪拌,就像一隻機警的貓,每一個動作都極其小心謹慎。漸漸地,豆花漂了上來,那就是豆腐的雛形,白白的'表面一觸即破,如果加上醬油和葱,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腦。外公看着今天的豆腐花説點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這又是一個重要的風俗習慣。

外公外婆進進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終於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醬油,簡直是絕配,吃着豆腐,別提多開心了!

温潤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來的工藝可一點不少,一個環節也不能出錯。看來家鄉的風俗更是長久的經驗和精湛的手藝留傳下來的。

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像掛燈籠,貼對聯,吃團圓飯……但在我的家鄉,春節做豆腐也是一項傳統風俗,祝願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6

春節,是我國一年當中最熱鬧,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早早的,街上“展覽”的對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貨給我帶來了一絲絲“年味”。

從臘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開始,大家就開始準備過年了。這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我們小孩饞的總想先嚐嘗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總要等到奶奶先到廚房的灶王爺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喲。據説,這樣灶王爺才能上天言好事。

臘月二十四,每家每户掃房子。媽媽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幹靜,這是為了新年有一個新氣象。過了二十四大人們忙着殺魚、肫肉、蒸花饃,準備年貨。

每當二十九,每家每户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裏裏外外的門户裝點一新。春聯也叫門對、對聯、對子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把節日的氣氛裝點的更加濃厚。吃過午飯後,端出香噴噴的肉餡,一家人就包起了餃子,男同志擀皮、小孩們當運輸員,媽媽們就負責製作精美的水餃。奶奶還要在餃子裏放進硬幣,看誰最有福氣。當一盤盤挺着肚子的水餃端上桌時,大家找到自己滿意的餃子,張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運。最後,那個帶有福氣的餃子還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每家每户吃的都是餃子,我們早早的吃晚飯,守在電視前看春晚,也是“守歲”。

七年級到初六這幾天,就是我們小孩子“掙錢”的最好時機。天天不是呆在爺爺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媽媽的話説,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們仍然樂呵呵的東跑西竄。

我們這的春節一般到“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才告一段落。雖然濮陽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與許多大城市一樣,熱熱鬧鬧的迎來春節,又熱熱鬧鬧的把它送走。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7

説到中國最受歡迎的傳統節日,大家一定會馬上想到春節。而在過春節時,我們一定會履行許多傳統習俗。那麼今天,來談一談我們家鄉春節的習俗吧!

到了除夕,不管是在外打工的,還是做生意的,都會趕回來,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打掃得乾乾淨淨,貼上了紅紅的春聯。

在貼春聯時,一般都有左聯、右聯和橫批。人們往往都會在春聯上寫上吉利的話語,祝願家人在新的一年裏可以平平安安,心想事成。有的門前還掛上了大紅燈籠,非常喜慶。

晚飯,擺上好酒好菜,非常豐盛,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平常,大人們不準小孩子這個那個的,這一天例外,我們可以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怎麼吃就怎麼吃。

吃完飯,就開始發紅包了。我最喜歡這個了,爺爺奶奶發紅包,爸爸媽媽發紅包,哥哥姐姐也會發紅包。我的癟口袋,一下子就鼓起來了。有了紅包,我可以自己買好吃的`、好玩的,當然還要留點慢慢用。

除夕還有許許多多的活動,我們小孩子放小鞭炮,玩煙花,大人們看電視、守歲。“爆竹聲中一歲除”,由此可見,燃放煙花爆竹也是春節的一大習俗。

在夜晚,那爆竹聲噼裏啪啦,那煙花五顏六色,紅的、黃的、藍的……各種形狀,各種顏色,增添了許多節日氣氛。但現在許多人非法燃放煙花爆竹,給我們的安全帶來了隱患,而且燃放的煙花爆竹還會污染空氣,所以這一習俗已經被“禁止”。

七年級,是村裏拜年的日子,大人小孩都穿上嶄新的衣服。每家都準備茶水、糕點、煙,招待來拜年的人。一般是男的去每家每户拜年,女的在家招待。

這一天,我都會準備一個袋子,裝水果、零食和煙等,每到一家拜年,都會見人都給零食,都給遞煙。都知道小孩不抽煙,也發煙,拿回家給大人抽。回到家,我的袋子裏裝得滿滿的,真是小百貨店呀!

接着幾天,是去親戚家拜年,每個親戚家都必到。一年就一次,基本上都要到那吃餐飯。

到了十五,過元宵,吃湯圓。湯圓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芝麻露了出來,試問哪個人不想一口下去,解解饞呢?真甜,真香!

過了元宵,春節就過完了。大人們開始幹活,我們小孩子開始上學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8

“咚鏘,咚鏘,咚咚鏘!”春節快要到了!伴着喜慶歡快的鑼鼓聲,大人們忙着辦年貨,掃房屋,忙忙碌碌,迎接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小孩兒們也興奮極了,盼着能早點兒穿上過年的新衣。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臘月二十九一大早,我就躡手躡腳地走進廚房,想偷點兒麪糰出來玩。誰知,有人比我還早!我心裏不禁失落起來,麪糰玩不成了……只好站在旁邊眼巴巴地看着媽媽。只見媽媽嫻熟的雙手在麪糰上揉過來揉過去,我都快蒙圈了,因為媽媽的速度太快了。麪糰在媽媽的手中優雅地轉圈、翻身,像在跳芭蕾舞,跳完了,就躺在媽媽用麪粉鋪的“地毯”上休息。不一會兒,一個個胖乎乎、圓滾滾的白饅頭就做好了。中午,看到一大盆香噴噴的饅頭端上來時,我口水都快流出來了。

大年三十,家鄉過年有在門上插柏枝的風俗,所以姥爺一大早就過來給我們送來了柏枝。我疑惑地問姥爺:“姥爺,為什麼要在門上插柏枝呢?”姥爺呵呵一笑,説:“這你就不懂了吧?柏枝可以消病、避邪、除災。‘柏’字和‘百’同音,柏枝又是穗的形狀,‘穗’又與‘歲’同音,連起來就是‘百歲’,寓意長命百歲呢!”“哦,原來是這樣,那就多插點,再多插點!”説着我就把手上的一大把柏枝往門上插,“這樣我們一家都可以吉祥長壽了!”長輩們聽完都笑了起來。

插柏枝,貼對聯,包餃子,除夕這天最為忙碌。晚上,我們一大家人圍坐在飯桌旁吃着餃子,品着菜餚,其樂融融。晚飯後,我們一邊笑談着一年中的收穫和趣事,一邊看着春節聯歡晚會。不知不覺,零點的鐘聲即將響起,我們一起默默倒數着“三——二——一!”大家一起歡呼起來:“新年到了!”一家人相互祝福着,希望在新的一年裏都能夠事事順心。

大年七年級到初五,大人們便開始忙着走親戚,小孩兒大多會結伴到街上玩耍,有時候也會跟着大人一起去串門、走親戚、討紅包。

過了初五,春節就算過完了,大人們又開始忙着上班了,家鄉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春節是令人難忘的,因為我收穫了快樂,收穫了紅包,最大的收穫是瞭解了很多習俗知識。我好期待明年的春節早點到來!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9

我的家鄉在魯匯鎮,那是我從小生活的田園村落,每每在立冬前夕,孩子們就盼星星盼月亮地期盼甜甜的南瓜餅帶給我們無盡的甜蜜。

立冬吃南瓜餅是不變的風俗習慣了。聽外婆跟孩子們講,南瓜不挑落腳地,當地的農民都愛種南瓜,只要一些土,一些水,南瓜就能接二連三地冒出來。成熟的南瓜外表橙黃,寓意着紅火、美滿和幸福。

這次立冬,我又回到了外婆家。外婆揀了最新鮮的南瓜和翠嫩的蘆葦葉,蘆葦葉是用來蒸南瓜餅的。在清涼的井水浸泡,蘆葦葉顯得那樣地純淨明亮。外婆將蒸熟的南瓜細攪成漿,和入麪粉,麪粉漸漸變得變得金黃柔軟。外婆反覆揉搓,飄出陣陣南瓜的清香,我不禁興奮雀躍。

外婆給我一個面劑,自己手中也揉一個。只見外婆先將麪糰搓成圓形,用大拇指在一處按出一個深深的小洞,沿着邊緣兩根手指快速旋轉着捏平小洞的周邊,像一隻金燦燦的小碗。再看看我的,都攤成張餅了呢!外婆慈祥地笑了笑,説這是攤大餅呢!逗得我們大家都笑了。接下來就是放入餡料了,其實,南瓜餅有許多的餡料,芝麻的',豆沙的,甜棗的等等,唯獨就是沒有鹹的餡,那是因為南瓜本身就是甜的,若是再用鹹味相和,就會失了原來的美味了。所以,南瓜餅一般不用放多少糖就會清甜四溢。最後,輕壓成形,南瓜餅就做好了。

入鍋了,用蘆葦葉作托盤的南瓜餅更顯嬌貴、耀眼。用大火蒸十分鐘,就有一串串水蒸氣爭先恐後地冒上來,伴着縷縷青煙,股股香味飄進了我的鼻尖,陣陣餓意湧上心頭,令人垂涎三尺。還沒等到出鍋,就已經引來了鄰居家的孩子,圍着鍋台轉啊轉,都不願離開。剛一出鍋,一大鍋亮晶晶的南瓜餅不一會兒便一掃而空。孩子們、大人們的嘴裏粘滿了甜蜜的豆沙餡,眼裏都是甜蜜的笑。左鄰右舍都吃到了軟糯香甜的南瓜餅,農家的樸實和歡樂讓每個人心中都光明無比。

外婆又蒸了一小鍋南瓜餅,挨家挨户地分到那些外地租户的家中。

現在,南瓜餅不僅在每個魯匯人心中印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就連外鄉人也對這種習俗熱愛不已。那一個個圓圓的南瓜餅不僅是人們生活美滿的寓意,更是家鄉每一個人生命中最深邃的靈魂,它將會伴隨着我的一生,讓我想起外婆的笑顏,鄰里的和睦,家鄉美好的童年歲月……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0

“幾經磨轉豆流漿,點滷成型玉溢香。百姓高官皆喜愛,時當供品給神嘗。”這説的不正是美味可口的豆腐嗎?古時候,豆腐可是珍品呢!它物美價廉,又不易變質,便於保存,怎會不讓人喜愛?臘月二十五,要問誰家豆腐香?當然屬咱們家鄉了!每逢春節,我們都會做豆腐。

要做出美味可口的豆腐,就要在這天叫村民們集合――畢竟人多力量大嘛!首先,將黃豆做成豆瓣,放入自制的機器加水碾成漿,裝在盆裏,把豆漿和豆渣一起倒入布里過濾,途中要不停的抖動。不一會兒,豆漿已經被裝入了塑料桶,等待加熱。全村的兒童都已經迫不及待,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急時,豆漿終於被倒入了鐵鍋中,用柴火開始加熱,一直等到它成了甜甜的豆花。將豆花裏好,使勁擠壓出多餘的水分,蓋上木板,不出半個小時,豆腐已經上鍋了。現在,要開始煮豆腐了!

我一邊焦急的等待豆腐煮熟,一邊問正在掌握柴火的奶奶:“奶奶,臘月二十五日這天吃豆腐有什麼含義嗎?”奶奶的臉被柴火照得通紅,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呵呵,這含義可多了,豆腐豆腐,頭福頭福,象徵着在新年收穫幸福以及福氣呢!而且啊,我們這有個傳説,據説玉皇大帝這天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呢!可他哪裏會知道,豆腐可是我們人間的美味呢!奶奶那個時候,筷子碰一下豆腐就能多吃半碗飯呢!”原來豆腐還有這樣的傳説啊!我望着鍋中那“白胖子”似的豆腐,下意識地嚥了幾口唾沫,越發越顯得焦急了。

隨着豆腐爐中熱氣騰騰的香味撲地而來,鍋中的白氣也一個勁的往上衝,惹得孩子們的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了”。個個都嚥着唾沫,興奮又焦急地擠在鍋旁邊,都想第一個品嚐豆腐的.鮮美。

“出爐嘍!”奶奶這一聲,好比軍官一聲令下,“小兵們”爭先恐後地趕來,圍在奶奶身邊,看着她把出爐的豆腐做成一桌的美食,不出半小時,桌上已經擺滿了盛宴:麻婆豆腐、水晶豆腐、豆腐炒肉、豆腐乾炒竹筍,還有甜點豆腐花呢!大家個個吃得心滿意足,彷彿那個鮮美的滋味還在自己口中,久久難以忘懷,因為這畢竟是“特殊”的味道。

臘月二十五做豆腐的習俗,是我們故鄉的味道。我堅信我會陶醉於家鄉的傳統風俗,是做豆腐,帶給了我久久難忘的味道;帶給了我過年的喜慶與興奮;帶給了我對家鄉的喜愛與讚美!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1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我們天門的廣場上人山人海,人們的討論聲音大得蓋過了汽車的喧囂聲。

我立馬打了通電話,戲謔地説道:“手術刀同志,請快到陸羽廣場來。”“誒!等等,我……”她還沒説完,我便掛了電話,我站在角落看着眼前的人們:有的人太矮了,拼命地往上跳,想看到那壯麗的景象;有的人太胖被卡在中間,進不去出不來;有的人拼命往裏面擠;有的人受不了,鬧着要從裏面出去……什麼?你問我這是在幹什麼?哦,對了,忘記告訴你了,今年是閏年,我們天門舉辦了四年一度的元宵表演,這可是天門的習俗呢!

過了一會兒,那位“手術刀同志”趕了過來氣憤地問:“什麼事這麼急,你知道我多忙嗎?”“走,看錶演去,我敢打賭你絕對沒看過這麼熱鬧的場面。”我拖着她往人羣裏走,我心想:這下一定讓你來了不後悔。

我們成功擠進人羣,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果然來對地方了,這地兒啊,可真是年味十足啊!”我的閨蜜激動的握着我的手説。彩蓮船、舞龍燈、舞獅……這些我們只能在課文中看見的景象,在現實中也見到了!我們相視一笑。只見那龍,快速地舞動着,有節奏地跟着繡球搖擺,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不得不説,這些人的配合簡直妙極了,周圍的.人連連拍手叫好。

還有彩蓮船,左邊一男,右邊一女,站在“船”邊,“船”上,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坐”在被裝飾得花裏胡哨的船上笑容滿面,如花似玉。

“呀!這不是舞獅麼?”“哈哈,還真是,我沒想到以前看得十分枯燥的文章,現在竟如此栩栩如生。”説完我們的目光一起投向了舞獅,舞獅的人很默契很配合。我的心情由淡定到訝異:天哪,為什麼這麼默契?是神仙嗎?獅子上躥下跳,每一步都是極大的挑戰!人羣中爆發出一陣陣哄聲,我問朋友:“他們這麼配合,為什麼我們不能?”她笑笑:“其實很默契啊,是你沒發現,拜託,我們相處六年了!”我贊同地點點頭。

這天的“鬧元宵”結束了,人羣陸續地離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人生中第一次看舞龍、舞獅這些,但這個第一次將變成過往,相信接下來的精彩會越來越多!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2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我的家鄉就是那個“英雄城市”——武漢。只記得前段時間人們總説着過年,現在再回頭看看,愕然發現年已經過去很久了,不由地感歎:“時間過得真快啊!”

除夕的前幾天,爸爸每天都會盯着沙發發一回兒呆。兩天後,我實在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問爸爸:“您為什麼每天都盯着沙發看?是哪裏髒了嗎?”爸爸低下頭,看着我:“在爸爸小時候,武漢幾乎所有人家在臘月二十四日這天會‘打揚塵’。你知道‘打揚塵’是什麼意思嗎?就是用雞毛撣子或是木棍把沙發套、牀墊裏的灰塵打出來,這可是一項重體力活呢!當時還有一句順口溜,‘揚塵早,春來早。福星多,災星少’。只可惜現在……”“只可惜現在我們住的不是那種平方大院了,根本沒有地方供我們幹這種活,只能用吸塵器吸。”媽媽抱着乾衣服從陽台走出來,拋下一句話。爸爸歎了口氣,搖搖頭,回房間裏去了。他們的一席話,讓我來了興趣,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體驗一下這種樂趣呢。

除夕那天,奶奶很早就起了牀,煨上了排骨藕湯,她説這可是武漢人民待客的最高禮儀。剛給湯鍋開火,奶奶就囑咐我看好鍋裏的湯,轉身下樓買菜去了。一小時後,奶奶拖着一大袋子菜回來了,洗過手消過毒後,立馬繫上圍裙,開始洗菜、淘米、解凍肉類、準備餐盤,我們都插不上手。最後還是媽媽待不下去了,拿過菜盆洗菜去了。準備工作做好後,就開始燉甲魚啦!只見奶奶像施法術似的,往鍋裏撒了各種調料,接着蓋上蓋子,靜等“奇蹟”發生。沒過一會兒,在我的卧室裏就能隱約聞到從廚房飄出的香味了。

中午十一點左右,叔叔嬸嬸來吃團圓飯了剛坐下拿起筷子,叔叔就問我:“小夏,你知道為什麼桌上有一道‘不能吃的觀賞魚’嗎?”我自信地回道:“這條魚可是要留到正月九年級以後才能吃,它可寓意着年年有餘呢!”小時候因為嘴饞想提前吃“觀賞魚”,我可是捱了一筷子呢,這怎麼能不知道!

晚上,奶奶把中午剩下的飯菜熱了一下,大家就這樣吃了。八點整,爸爸準時打開電視,一家人圍坐在沙發上,邊吃着零食邊看春晚節目,舒服極了!那一晚,全家守歲到了十二點,才慢慢起身回房睡覺。

大年七年級早上,大家又都早早地起牀,提上贈禮,出門去拜訪親戚,每個人好像都不困,都很興奮、開心。

這樣的熱鬧、喜慶的氣氛,到正月十六才慢慢削弱。漸漸地,生活又恢復了正常。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3

公路上,一輛輛汽車飛馳而過,帶着人們迫切的心情,向各自的家鄉飛去······

春節,是我們農材最盛大的節日,按照習俗,每個人都要在節日的前一天回家,為春節的歡慶做準備,不過我們春裏的春民大多數都在外地謀業,所以回來時需要時間,因此,剛好在那一晚回到家是不太現實的,故節日那天的清晨,便是村裏人迴歸的高峯期。沒等起得早的太陽從地平線上爬起,村裏的每家每户便亮起了燈。不論大人,老人還是小孩,都沒有絲毫的倦意,神采奕奕。村裏的人家便大大小小地行動了起來,掛鞭炮,粘紅聯,煮早餐···忙得不亦説乎。有的人家還提着幾捆鞭炮,待到遠處親人歸來,便高高的掛起燃放,親人們在一片歡騰中相見。

按照我們村裏的習俗,春節早上要吃一碗甜面的。村民們便將一碗滿滿的面倒入嘴中,甜而不膩,回味無窮。饒有味道地咂了咂嘴後,便在那依稀的黎明下,掛上紅聯。村裏有這樣的説法,誰家的紅聯要是掛得最早,那就是好運來的最快的。因此村民都爭先恐後地將一張張鮮紅的對聯完好地粘在對應的門框上,大門上。

掛好對聯後,人們便會放響第一個“慶年炮”,便是將一捆長長的炮掛在屋頂上燃放,有興致的人家還會將鞭炮擺弄成“運”字形或“龍”字形等形狀,以企盼新年能交好運,得大喜。就這樣,當鞭炮掛好燃放時,天也差不多亮了,在一陣陣耀眼的火光和喜慶的炮聲中,淡淡的陽光從雲縫間撒下,如同世上最大的鞭炮綻放出最美麗的光芒。

而我們村最大的鞭炮在村裏的廣場上,四跟高達十米的柱子上,纏繞交織着一條長長的巨龍,巨龍張開那龐大的嘴在天空嚨叫,在柱子上游走。隨着太陽的升起,村民們便陸陸續續地聚集到廣場上,仰望着半空中的`巨龍,向着它祈禱心中最美好的願望。不知誰點燃了巨龍的尾巴,巨龍在半空中劃出美麗的弧線,它吐出耀眼的火焰,火焰一圈一圈地將它的身體包圍起來,正當它全身被火焰覆蓋的瞬間,它變成了漫天飛舞的鮮花花瓣,在天空中緩緩落下。這是全村最美的好的時刻——點燃村裏最大的鞭炮。觀完這一出盛事後,村裏人便帶着自己的親人,子女去到處遊玩,渡過這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

這就是我鄉村的春節,它充滿了喜慶歡樂與笑聲。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4

家鄉的春節,隆重又隨意,沒有什麼條條框框,講究的就只是“團圓”二字而已。

臘月二十九,每家每户的大人們用紅紙和竹條糊成一個個紅燈籠,掛在房檐上。而我們小孩子要做的,是在他們糊燈籠的同時放鞭炮。聽着那種“呲呲”的輕響,就像小小的火花在呢喃細語。這兩樣必須要同時開始、同時結束,寓意着來年屋內屋外都紅火吉祥。

大年三十,雞鳴一聲,人們就醒。大人們去集市上採購,孩子們則穿上新的紅衣服,女孩子們頭上用紅頭繩扎兩個朝天辮,男孩子們在手腕和腳踝處各系一條紅鈴鐺。

年夜飯上桌,魚和餃子都是必需品。一家人圍坐一桌,道着些不鹹不淡的'家常話,無需華麗的詞藻,最樸實的話語也能暖人心窩,興奮和喜悦裝滿了每個人的眼睛

十二點整,孩子們可以出門了。老村長在村口燃起煙花。所有人都如潮水般湧向村口,看一顆不起眼的小火種在空中崩裂,隨機變幻成一把撐開的打傘,在夜幕中飛旋。這把傘還沒消失殆盡,一朵金黃的金菊又燦然盛放,宛若一位孤傲的仙子,全身包裹着華麗流光,在村裏人的注視下翩翩起舞。絢麗的煙花在黑夜中競相綻放,那流光溢彩的點點光華都盡數撒進人們的眼瞳,照亮了天際,也照亮了人們的臉。

幾輪煙花放完,便原地支起一個火堆,大家都圍坐過去,繞着篝火唱歌跳舞,好不熱鬧。隨後在火堆上架一個小水壺,每個人都從自己家裏挖一瓢水,倒進壺裏。人們盤腿而坐,手拉着手圍成一個圓,朗聲唱着村歌“……起簍子,起簍子,家家都有錢……”待到水壺咕嚕咕嚕地直叫喚,老村長就把水壺拿下來稍微放涼。待到水的温度差不多能喝,他就兩隻手捧着壺,把它貼在胸前,虔誠地閉上眼,嘴裏喃喃地念叨着,許着願,言畢,拿起水壺喝了一小口,便傳至身邊人。隨後他盡力挺了挺佝僂的肩背,瞧着水壺經過一雙又一雙手,嘴角的弧度慢慢的越咧越大,熾熱的火光給他蒼老的眼神帶去些許温柔和活潑。當水壺最後又傳至他手上時,他笑了,火映亮了他的眼,竟有了些年輕時的豪放與靈氣。“也不知道我這老骨頭能撐多久啦,不過看到咱們村裏人如今生活的有滋有味,家家團圓過年,我這心裏啊,高興吶。祝大家以後更好啊,哈哈哈哈……”老村長説着説着,大家眼中都漸漸濕潤了。

“千門萬户慶團圓,送舊迎新賀新年。誤把紅燈做笑臉,明年福運又當頭。”這大概是對家鄉的春節最好的寫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