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高”與“手低”的平衡點

來源:文書谷 1.96W

現今,有不少用人單位認為,“眼高手低”並非貶義詞,他們的新解是:“眼高”可以解釋為有思想,有創新意識;“手低”則表現為踏踏實實完成任務,有更實際的操作執行能力。對於求職者來説,只有找到“眼高”和“手低”兩者間的平衡點,才是最有競爭力的。

“眼高”與“手低”的平衡點

眼高手低

在中國傳統的語境中,“眼高手低”一詞常被用以描述自我要求與自我實際之間的巨大差距,並以此勸誡世人不騖空想、立足實際。權威的如《現代漢語詞典》就將其釋義為“自己要求的標準高,而實際工作的能力低”。這當然是很有意義的。

但是,我認為更有意義的不是將其作為一種貶義的帶有勸誡意味的狀態的描述,而是重新賦予它提供世人一些方法論上的指導的表意功能,——從生理結構看,人本就是眼高手低—— 。此眼高手低就非彼“眼高手低”了。

眼高,可基本維持原意:標準高,目標遠;手低,則可理解為:一個人做事的起點低,注重細節,善於在細微處下工夫云云。這不只體現了成功路上一種普遍的二元轉換,更重要的是它使一個人心中的高標準、遠目標在實現路徑上有了支撐,有了可能。我想,這是每一個尋夢者都願欣然看到的。

譬如一個有文學夢的人,如果真是如此並且異常堅定的話,在浸淫大量優秀作品進而領略到文學的真正品質之後,他多半會不由地怦然心動,他可能渾身是力、躍躍欲試,他可能希望自己進入文學,善待它,推進它,使它有一個好的結果。這是必要的。歷史需要這種高標準、遠目標,歷史需要這種眼光和超越。

接下來就觸及兑現“一個盼望出發,一個盼望到達”的問題了。

不得不承認那“眼”的確是高的,也不得不承認萬事萬物所引發的熱情總是相對短暫的,還不得不承認不少人僅依託內心熱情——熱情是靠不住的——的浮淺牽引去行動,而一旦熱情冷卻、消失,“眼高”就迅速被架空的現實。但是,作為一名忠實的閲讀者和寫作者,如果能遠離急功近利的心理,不寄望於熱情,力避一曝十寒,時常仰望和堅固心中屹立的那支標杆,不虛妄,不驕躁,將自己還原為樸素、誠實的耕耘者,立足於文字田地的最深處,躬下身,承受孤獨和汗水,有意識多途徑地去攝取宏大的、精微的、平常的事物,一片海,一座山,一輪月,一滴水,一個聲音,一户人家,去領悟事物背後的方向、動力和意義,去表現自然、社會、人生的豐富、生動、自由、深沉的場景和時刻。那麼,你必將有大收穫。

眼高手低,一句迥異的人間寄語。現今,有不少用人單位認為,“眼高手低”並非貶義詞,他們的新解是:“眼高”可以解釋為有思想,有創新意識;“手低”則表現為踏踏實實完成任務,有更實際的操作執行能力。對於求職者來説,只有找到“眼高”和“手低”兩者間的平衡點,才是最有競爭力的。

用人單位看什麼

用人者説問學歷,看能力

朋友跟我説起他們單位裏新分來的一個大學畢業生就不由來氣,這小青年滿口理論,滿腹牢騷,看什麼都覺得不順眼:工資太低,環境太差,別人素質不行,領導開拓意識不強。有一個部門領導沒有文憑,他更是嗤之以鼻,説這人的位置是拍馬屁得來的。而一旦讓他動手寫點什麼或乾點什麼,其結果要麼是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要麼就是抱怨辦事困難,手裏缺乏資源,總之一句話,沒有幹得成的事。

這就是為什麼在現在的人才市場,許多單位都要求應聘者工作兩年以上,而對應屆畢業生十分冷淡的原因。

松下公司人力資源部長陳愷認為,“從零做起”往往是大學畢業生最難做到的,他們虛心的態度也是極為缺乏的。他説,現在的畢業生認為自己什麼都會,經常要求一到公司就擔當重要職位,其實他們的認識和實際相差甚遠。今年一位學財會專業的畢業生,到公司才發現崗位的實際操作與課本學到的內容相差太多,而且對公司的企業文化了解很少,哪裏能挑大粱,許多小事都做不了。

這樣的例子你可能並不少見:一家單位的辦公室總共7人中就有5人是本科畢業,2名打字員中還有一位是大專生。這些人專業都不對口,學歷雖然高,但並不適應辦公室的工作。辦公室的日常工作都比較瑣碎,由於都認為自己是“高級人才”,這些瑣碎工作主動去幹的人很少。單位領導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就是不要讓“高級人才”太密集,讓他們其中的一部分走人。大學生剛剛到企業工作,達不到企業用人標準很正常。企業錄用大學生是看重其可塑性比較強,學習新知識新事物快,並願意做一些繁重的活兒增強企業活力,但如果大學生缺乏從頭做起的主動心態則很難得到企業青睞。

新浪網人力資源總監段東認為,現在的畢業生在心態方面存在着兩個極端,“一些畢業生過於急功近利,同時選擇了好幾個企業,哪邊工資高就選擇哪邊,或乾脆與招聘經理説你不選擇我,我就去××企業了;還有一些畢業生則過於“保守”和“老實”,屬於絕對服從型,缺乏與上級和同事的溝通,而企業希望員工為了企業的發展能有自己的想法,不只是埋頭拉車。”

有關專業人士認為,高學歷者一般對工資待遇、工作環境要求比較高,他們當中許多人往往缺少實際操作技能,有些專業又不對口。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用人單位將會逐漸拋棄過去重學歷、輕能力的觀念,而將考察和錄取人才的重點放在既看應聘者的“心志”,又看他們的“實幹”精神,能為本單位創造什麼樣的價值上。

“眼高”“手低”兩相宜

其實,“眼高”不是壞事,“手低”也不是成不了好事,關鍵是如何尋求心中的平衡點。一般來講,“眼高手低”是説一個人好高騖遠,總做超出自己能力的白日美夢,不能安心自己的本職工作。這的確是求職的大忌。但是,現在有不少用人單位卻認為,“眼高”可以解釋為有思想,有創新意識,“手低”也可以表示踏實完成任務,有更實際的操作執行能力。眼界要高,心懷大志,又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古人言“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點小事都不願做、做不好的人,他能成就多大的事業呢﹖大學畢業生一般重前者而輕後者,這當然是一個認識誤區;但實際上重後者而輕前者同樣不具備競爭力。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女士到一家賓館應聘,得到了一個服務員的職位。上班的第一天,領班把她帶到衞生間對她説,你的工作就是刷廁所。那時,幾乎懷疑自己的耳朵,她自認為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啊!領班一眼看穿了她的心事,當着她的面將馬桶清洗乾淨,放滿水後從中舀了一杯並喝了下去,然後説:“你應該這樣刷馬桶”,就走了。領班的行動令她省悟,從此,她開始了“刷馬桶”的工作生涯,並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她就是日本的郵政大臣田野聖子。

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也不少見。較出名的是以內勤身份闖入微軟的吳士宏,他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認為,眼前的“屈才”,包括腳踏實地做清掃工作,是為了以後更好的“伸才”。他的成功,也緣於“眼高手低”。

實踐證明,在同等學歷中,從底層做起的人自身成熟得較快,多一點挫折感有時並不是什麼壞事。

是的,一個人要實現“眼高”志向,必得從“手低”打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