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只能獨行作文

來源:文書谷 7.45K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靈魂只能獨行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靈魂只能獨行作文

靈魂只能獨行作文1

一個人在在物質上可以貧困,而在精神上必須是富有,這樣的靈魂生活才會是有意義的開始。

讀完這本書,有很多感觸。靈魂的行走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尋找上帝。靈魂之所以只能獨行,是因為每一個人只有自己尋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通過別人,就永遠都不可能尋找到你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上帝,也就是説所有你希望的事情,希望的東西只有你自己完成好,找尋到才算真正有意義。成為一個高貴的靈魂就必須自己一個人孜孜不倦的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顧名思義就是“靈魂只能獨行”。

每個人都是一個祕密,所謂知己,僅僅是在你難過或開心是懂得聽你傾吐分享的.一種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或者幸福或者悲傷都在於自己,一切一切都取決於自己的思想。有時候,人的靈魂只有在極孤獨的時候才能真正的思考,才能在情感上得到昇華。

有些人許多時候都在和孤獨作鬥爭,大多的都認為孤獨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卻不知道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之間開始學會在孤獨的時候學會領悟。有時候,漸漸的學會習慣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好事。

在這個現在大多以物質為重的社會中,許多人開始迷失,他們被慾望矇蔽住了雙眼,往往認為只有過上物質生活才能夠快樂,於是,內心生活被人們開始漸漸的遺忘,但這被人們摒棄的內心生活確實比物質生活所要重要的多的多。

面對死亡,能夠做到坦然面對的,真真的是少之又少。時常思考一下死亡,你才能更加坦然的面對周圍的一切,你才能更加樂觀積極地活在當下。死亡和太陽一樣不可直視。但是,就算是你掉頭不去看它,你仍然感覺的到它的存在,感覺的到它正步步像我們正在逼近,同時也在一直把它的可怕陰影投罩在我們現在每一寸還存在這的美好的光陰上面。在許多你渴望做到的事情上,不能只做到渴望,完成它,不應該在死亡的時候將它連同後悔一起逝去。

每個人都應該記住“靈魂只能獨行,只能以信仰和孤獨為伴,而我們則應該學會在品味孤獨,並在孤獨中提升靈魂的高度。”

靈魂只能獨行作文2

加繆説:“朋友,不要試圖站在我的身前,我可能不會追隨你;也不要試圖站在我的身後,我可能不會走上正確的方向。”這話一語道破人生前行的真諦:在漫漫的長夜中,靈魂只適宜踽踽獨行!

正如席慕容所言,在這人世間的確有些路非要單獨一個人去走。我想:這非要單獨面對的路應是一個人的心靈歷程吧!或許其他事情可有一二學友相伴,但每一個默默堅守的靈魂註定是孤獨前行的。

龍應台曾談及一次朋友聚會,散場後,一位朋友落寞地説:“人都走光了,真是令人頓感孤獨。”龍應台會心一笑,“人多的時候,你的內心就不孤獨了嗎?”初讀此言,心裏頓時一驚,是啊,在人羣中,我們很少去感受內心的孤獨,我們僅是形體的`不孤單,內心卻是一種麻木中的寂寥。你在人羣中浮沉,你獨一無二的靈魂哪兒去了?

是的,在人羣中,我們總習慣將一切精神層面的東西模式化,甚至大眾化。將真正孤獨追求的精髓束之高閣,而將精神之外的渣滓視為瑰寶,榨乾了乾癟靈魂的最後一滴甘霖,丟下的只是喧囂與嘈雜,有的只是眾口一詞的黨同伐異。

所以,這才有了一個個聊天羣的漫天飛舞,這才有了對所謂高富帥,所謂土豪的一致追捧;甚或是萬眾一心的追星,也絕對逃脱不了棄靈魂獨立思考如敝履的悲哀。這樣的悲哀我們見的還少嗎?

找回靈魂,唯有讓靈魂獨行,擺脱世俗的影響與羈絆。縱然是現代美學之父――克羅齊與其摯友金克雷友誼長達20多年,由於對待納粹的態度大相徑庭,最後斷然割斷了這段友情。是的,精神的信仰與堅守又怎能不孤立於一切情感之外?

“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陳寅恪的聲音依舊在耳畔迴響。是的,人的高貴在於靈魂――孤獨的自由的靈魂。只有靈魂的孤獨旅行才能超越物質的平庸,穿越茫茫的沙海。就像痛苦中展望人世堅守寫作零度的史鐵生,就像“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始終孤獨地堅持計劃生育的馬寅初,都超脱了現實的骨感,而企及了靈魂的豐盈。

我走在空曠的心靈朝聖路上,看不見一個人,有的只是屬於我的風景。縱然不見,心靈卻能感受到同為獨行者的腳步,我想,這就足以支撐我達到此行的終點――心海的彼岸!靈魂――只能獨行。

靈魂只能獨行作文3

《靈魂只能獨行》肯定精神生活的獨立價值,通過對古代言行的追訴,對人生面臨問題的思考,其闡釋了哲學在我們人生和社會中的意義。

每個人對於別人來説都是一個祕密,我們應該順應這個事實。相愛的人們也只是“在黑暗中並肩行走”,所能做到的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並互相感受到這種努力,互相鼓勵,而“不需要注視別人的臉和探視別人的心靈”。這句在文中本來是指愛情,不妨放大了去看,其實朋友甚至親人之間這句話也適用。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命曲線,你只能去影響但是絕不能去妄加改變別人的道路。我們都是在人生未知的道路上行走,我們的未來是黑暗的,我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進。愛人,親朋好友之間,應該互相鼓勵,而絕不是緊緊的注視着別人心靈。以互相理解為人際關係的鵠的,其根源就在於不懂得人的心靈生活的神祕性。按照這一思路,人們一方面非常看重別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開索取理解。至少在性愛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種最正當的行為,而指責對方不理解自己則成了最嚴厲的譴責,有時候還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後通牒。另一方面,人們又非常踴躍地要求理解別人,甚至以此名義強迫別人袒露內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絕,便斥以缺乏信任。在愛情中,在親情中,在其他較親密的交往中,這種因強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聲或無聲的戰爭,我們見得還少嗎?可是,仔細想想,我們對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個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難,他就不會強求別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會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別人了。

在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的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嘴誠摯的愛。我們在黑暗中並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無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個聖地,因為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説清心中的聖地究竟是怎麼樣的。然而,同樣的朝聖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着同一個聖地。作為有靈魂的存在物,人的偉大和悲壯盡在於此了。

對,就是如此。無論我們親人再親,朋友再無話不談,我們終究是一個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感知和感受這個世界的方式。其實,我們不需要太多的去探求別人的內心,我們僅僅需要做的就是認為我們存在同一個聖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