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二十四節氣作文3篇

來源:文書谷 2.76K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節氣作文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二十四節氣作文3篇

二十四節氣作文 篇1

自古,我國勞動人民就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後來《淮南子》一書中還專門介紹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二十四節氣大都反映天氣氣候變化、物象差異等,與農業結合得十分緊密,是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

二十四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隨着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20xx多年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現在我們習慣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這些節氣的名字念在嘴裏也是那麼美好,那麼好聽,同時,腦子裏則浮現出一幅幅的畫卷:春江水暖、柳絲盈盈、草長鶯飛、耕牛遍地、麥浪起伏、桃李滿園、瓜果飄香、大雁南飛……這樣的美,真是讓人迷醉,讓人心曠神怡,讓人遐思翩翩。是動美也是靜美,是優美也是壯美,是詩意也是畫韻,是天籟也是人文景緻。有人對照二十四節氣,繪製精美的圖卷,特別是用國畫扇面小品的形式所描摹的二十四節氣,一幅幅簡潔清雅的畫面,真是匠心別具,墨趣、情趣橫生。像畫驚蟄,一把水墨寫意的茶壺,高高的壺把手上,一隻工細的小蟲靜靜盤桓,兩條細長的觸角似在美妙地顫動;大暑的一幅也很簡潔可人,橢圓的扇面,偏右一邊,斜垂下嫩嫩的細長柳枝,一隻蟬兒輕伏枝上,別無它物,大面留白,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也曾有人為二十四節氣配上優美的攝影作品,美妙絕倫,美不勝收。為便於記憶,我國古時曆法中還為二十四節氣編成了小詩歌,流傳至今:“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直接反映了自然界氣象、物候的變化,為農事活動提供了科學依據。比如二十四節氣的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天文意義上它標誌着春季的開始。古籍《羣芳譜》中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温、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説僅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還沒有真正地拉開。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温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温、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備耕春種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的,呈現“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雨水”為正月中旬。春屬木,木賴水而生,故東風解凍,温潤散為雨水。雨水節氣一到,樹梢輕拂少女心,林間鳥兒起伏鳴。飛雨入階廊,風羞雨輕;有雨必有云,春雲淡冶如笑,春雨便蒼翠如滴。在春雨脈脈含情中,柳絲才開始含煙,待柳煙成陣,便春色撩人了。“雨水”包含着三個“物候”:一候獺祭魚、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動。雨水之日“獺祭魚”,獺是一種水生動物,又名水狗,魚感水暖上游,水獺捕食,往往吃兩口就扔於岸上,古人認為是陳列祭水。雨水後五日,“候雁北”,雁為知時之鳥,熱歸塞北,寒去江南,它感知到春信,即刻北飛。再五日,“草木萌動”,雨媚風嬌中,草長鶯飛了。由此可見,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大自然中生息存亡的'心靈密碼本。

據史料記載,淮南王劉安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獻給漢武帝的《淮南子》中,就已經有了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再之前,《尚書?堯典》中已經有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記載,只不過叫日中、日永、宵中、日短。“日中”是春分,“宵中”就是秋分;“日永”是夏至,“日短”就是冬至。古人以星座在黃昏時出現來定位春夏秋冬,有一套星相學知識,兩至兩分確立後,加上兩啟(立春、立夏)、兩閉(立秋、立冬),就有了八節。這八節每節三氣,就成了二十四節氣。

節氣是一個大框架。古人用時節對應生命的氣度,節是節制,是法度。司馬遷在《史記》自序中就説:“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八位指八卦之位,十二度指日月、五星運行的軌跡。有意思的是古人在這二十四節氣中,順應天時地利,一代代傳承出一整套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相傳黃帝之子少皞就“以鳥名官”:玄鳥氏司分,趙伯氏司至,青鳥氏司啟,丹鳥氏司閉,以鳥確定四季關係。玄鳥是春分來秋分去,伯勞是夏至來冬至去,青鳥是立春來立夏去,丹鳥是立秋來立冬去,因此就逐漸衍生出類似“玄鳥雙雙飛,杏林初發花”“楊花雪落覆白萍,青鳥飛去銜紅巾”“伯勞飛過聲侷促,戴勝下時桑田綠”這樣美的詩句。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它是歷代文人認識四時關係的昇華,這套詩意化生活方式實際是一套最受用的教科書,它一直在潛移默化中代代相傳,它是我們世代浪漫生長的根。

在我國,大部分農諺、農謠又都和二十四節氣緊密關聯,二十四節氣更是勞作於大地之上的農民們心裏的刻度表。“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 “頭伏蘿蔔二伏菜”,“立秋種,處暑栽,立冬前後收白菜”,“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宜時”。節氣就是農時,“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所謂“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是耽擱不得的。這些農諺、農謠都裝在祖祖輩輩農人的心裏。鄉下人的春種秋收,與節氣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穀雨前後,栽瓜種豆”,“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着饅頭睡”;“棗芽發,種棉花”,“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椿花落地,要吃燎麥穗;椿花落梗,要吃白麪餅”……這些農諺、農謠、童謠都是農人掛在嘴上的,是父母親有意無意地告訴的,有時在農事急需時脱口溜出來的,我也自覺不自覺地背會了一些,這也算是農村孩子最早的文化啟蒙吧。

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勞動人民獨有的偉大科技成果,對於廣大農村開展農事活動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

二十四節氣作文 篇2

撕下一頁日曆,兩個大字出現在我的眼前——立秋!媽媽告訴我,今天是“立秋”,也就是秋天的開始。

秋天到了?我看了看外面,驕陽似火,炙烤着大地,一絲風都沒有。樹上的知了還扯着嗓子不停地喊着“知了——知了——”。為什麼都到秋天了,天還這麼熱?我的腦袋裏出現了一個大大的疑問。媽媽看我一臉疑惑,笑着説:“你是不是覺得秋天就應該很涼爽了呀,現在天氣之所以還這麼熱,是因為夏天還沒有真正遠離我們,人們俗稱的“秋老虎”來啦,它還要在我們這裏待一陣子才肯走呢!”“秋老虎?!”我一聽這個詞就樂了,人們把初秋的炎熱天氣比作“秋老虎”可真形象啊!

就在這時,奶奶從廚房裏抱出一個大西瓜,笑盈盈地對大家説:“來來來,今天立秋,快過來‘咬秋'啦!”只見那西瓜又大又圓,穿着墨綠條紋的衣服。切開它,紅紅的瓜瓤、黑黑的'種子就露了出來,一股清香撲鼻而來,讓人垂涎三尺。爸爸連忙起身,拿起一塊西瓜説:“入秋了,西瓜少了,能咬一口是一口。”我心想:原來“咬秋”是這個意思呀。但是在我看來,“咬秋”是要咬住這涼爽的秋天。想到這裏,我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爸爸手上的西瓜,並嚷起來:“看看看,我把秋天咬住啦!”大家看我濺得一臉的西瓜汁,都哈哈大笑起來!

二十四節氣作文 篇3

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北方的一項民俗,與數九的民俗密切相關。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鈎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均為繁體字,九字每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也稱作“寫九”。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圖的一側還應寫有《數九歌》。

除了文字版本的九九消寒圖,還有用圖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圖。將宣紙等分為九格,每格用筆帽蘸墨印上九個圓圈,每天填充一個圓圈,填充的方法根據天氣決定,填充規則通常為:上塗陰下塗晴,左風右雨雪當中。這種圖形版本的九九消寒圖簡單易行,但顯然沒有文字版本的漂亮。

此外,也有些九九消寒圖採用圖畫的形式,也稱作“畫九”。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畫九就是從冬至這天起,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個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個“九”,每瓣代表一天,每過一天就用顏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過了一個“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盡春深,也有不用顏色染而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號註明陰晴雨雪的`。在寒梅圖的一側常常寫有“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這種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被稱作“雅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