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習俗作文(彙編15篇)

來源:文書谷 2.39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元宵節的習俗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彙編15篇)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1

元宵節到了,民間有三個習俗:一吃元宵;二看花燈;三放煙花,今天我就在這兒説一説。

元宵有很多種口味:黑芝麻、藍莓、巧克力等等,其中我最愛吃黑芝麻的了,外皮滑溜溜的(呵呵,聽起來怎麼那麼像肥皂?)咬一口餡就出來了,不是那麼甜得發膩,也沒有那麼淡。好吃!嘻……

我們也去看了花燈。剛入廣場大門,可以看到兩隻高抬着頭的鳳凰,下面整齊地站着賣熒光棒的小販,嘴中不停喊着:"走過路過別錯過!""走一走,看一看!"走到中間,看見一個大碗,釉色清晰明朗,真像明代的青花瓷!上面有一個個元宵,誘人啊……碗的下面還有還有"配餐":大葱、辣椒、彩椒、西紅柿。

大碗的前面是一個小舞台,舞台後有八隻張牙舞爪的長龍,威風凜凜。大碗的後面是三座冰雕,全是具有古典風格的房屋,還插了一個牌子:小心有電!大碗的左面是十二生肖有牛、虎、羊……咦?這是老鼠還是松鼠?我一下看見了兔子,我指着喊"媽媽!"(我媽咪屬兔的)媽媽笑着説:"小壞蛋!"大碗的右面也是小動物造型的燈。

晚上,我們看了煙花。呵!從鐵人廣場一直排出兩、三千米,這也驗證了一個謎語:世界上最長的車是什麼車?答:堵車。我不耐煩了,與媽咪下車看。煙花有紅色、橙色、金黃色、綠色、紫色,那最好看的煙花也是最大的:砰,砰,砰,三個金黃色的煙花,形成了一個金黃色的樹,漂亮極了。還有"黃金瀑布"、"變色花"……

今年,我們歡歡喜喜的鬧了元宵節。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2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3

元宵節到了,民間有三個習俗:一、吃元宵;二、看花燈;3、放煙花,今天我就在這兒説一説。

元宵有很多種口味:黑芝麻、藍莓、巧克力等等,其中我最愛吃黑芝麻的了,外皮滑溜溜的(呵呵,聽起來怎麼那麼像肥皂?)咬一口餡就出來了,不是那麼甜得發膩,也沒有那麼淡。好吃!嘻……

我們也去看了花燈。剛入廣場大門,可以看到兩隻高抬着頭的鳳凰,下面整齊地站着賣熒光棒的小販,嘴裏不停喊着:"走過路過別錯過!""走一走,看一看!"走到中間,看見一個大碗,釉色清晰明朗,真像明代的青花瓷!上面有一個個元宵,誘人啊……碗的下面還有還有"配餐":大葱、辣椒、彩椒、西紅柿。大碗的前面是一個小舞台,舞台後有八隻張牙舞爪的長龍,威風凜凜。大碗的後面是三座冰雕,全是具有古典風格的房屋,還插了一個牌子:小心有電!大碗的左面是十二生肖有牛、虎、羊……咦?這是老鼠還是松鼠?我一下看見了兔子,我指着喊"媽媽!"(我媽咪屬兔的)媽媽笑着説:"小壞蛋!"大碗的右面也是小動物造型的燈。

晚上,我們看了煙花。呵!從鐵人廣場一直排出兩、三千米,這也驗證了一個謎語:世界上最長的車是什麼車?答:堵車。我不耐煩了,和媽咪下車看。煙花有紅色、橙色、金黃色、綠色、紫色,那最好看的煙花也是最大的:砰,砰,砰,三個金黃色的煙花,形成了一個金黃色的樹,漂亮極了。還有"黃金瀑布"、"變色花"……

今年,我們歡歡喜喜的鬧了元宵節。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4

正月十五,我回老家重温兒時元宵節的歡樂。

離開縣城路程還沒有過半,陝北的特色景觀便越來越明顯。公路兩旁坐落着一排排窯洞,窯洞口掛着花花綠綠的門簾,兩邊的大紅春聯和紅燈籠,煞是喜慶。此時,窯洞在我心裏已不僅是遮風擋雨的棲息之所,已變成了一種眷戀和牽掛。

在老家人眼裏,正月十五要比大年三十更為隆重。因為,過了這一天,新的一年才算開始,所有的辛勞也將開始。因此,這一天,就成了老家人心目中最特殊的節日。當我興沖沖地推開大姨家的窯洞門時,一種家的感覺撲面而來。親戚們用好吃好喝(八大碗)招待我這一遠方來的“客人”,直至酒飽飯足才肯罷休,讓我忘卻了自己異鄉客、倍思親的惆悵和陌生。

夜晚的村莊,到處流光溢彩,歡歌笑語。戲台上的晉劇演出和走街串户秧歌隊的即興表演,把美好的祝福送到歡樂的人羣;最引人注目的水船、趕毛驢、張公背張婆、大頭娃娃等社火表演;還有精神抖擻的秧歌隊舞出了老家人的風采,扭出了老家人的情趣。讓老家喜慶的氣氛更加濃厚。

一米多高的火塔點燃起來,我們和大姨一家人圍坐在周圍,感受着元宵節的氣氛。當一碗碗湯圓端上桌的時候,碗裏的湯圓映襯着圓月的潔,我想起兒時用餃子代替湯圓的那份喜樂。湯圓剛剛下肚,滾燙的米酒又端在眼前,還有大姨為我們早已準備好的花饅頭,像一個個吉祥的元寶,散發出誘人的香氣。當我陶醉其中的時候,八十多歲的大姨把我的上衣向上撩起,讓暖暖的炭火烤熱了我的全身,也温暖了我的心房。在老人的帶領下,我們圍着火塔轉呀、跳呀、唱呀……讓我如痴如醉,一時不知道是兒時爛漫,還是如今的純真。

“嘭啪”的炮仗聲,夾雜着熠熠的禮花,天空被裝點的非常豔麗。那一張張笑臉,流露着醉人的愜意與祥和,情景交融,天地人和,讓家鄉的.年味更加吉祥圓滿。

元宵節,家鄉醉了,我也醉了……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5

元宵節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團圓的節日。在元宵節這一天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元宵、看花燈、放煙花、看元宵晚會……

在元宵節這一天吃元宵是中國的傳統,代表全家人團團圓圓,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元宵,氣氛是熱鬧而歡樂的。看,奶奶的臉上堆滿了笑容,無比開心;爸爸和老叔推杯換盞,喝的興致正濃;小妹高興地不知所措;媽媽和老嬸也忘記了做飯的疲勞,沉浸在了歡樂之中;我也望着一家人那興奮、歡樂的表情,我也笑了。

在元宵節的夜晚,人們吃完飯,紛紛都出來看花燈、放煙花、炮竹、一起賞月,在大街上人非常的多,人上人海的。在大街小巷上,滿是花燈,各種各樣的燈聚在一起五彩繽紛的。在看燈是,又有許多人在前照相,留下了紀念,把一盞盞花燈耳朵特點留在了自己的照片中。

再仰天一看,天上滿是煙花,各式各樣、五彩繽紛的,有五顏六色合在一起的,還有紫色的、藍色的、黃色的、紅色的、綠色的……多種多樣的煙花,有些人出來再遠處看煙花是非常漂亮、美麗的,如果在近處看煙花又會有你不一樣的景象,是非常壯觀的,非常完美的。還有一些在放煙花的,“轟隆”一聲一個五彩繽紛的煙花飛上天空,“撲通”一下開了花,好像一朵花迅速地盛開,又迅速地凋謝一般。在大街上,還有許多商販在賣東西,有賣煙花、爆竹的;有賣糖葫蘆、燒烤的;還有賣各種款式燈籠的,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人們都聚在一起,臉上都綻放着笑容。

看完燈之後,人們都回家了。在家裏看元宵晚會,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晚會,一家人子啊一起討論着哪個節目好,哪個節目不好,還在一起聊天,有愉快地不愉快地,全都説出來,其樂融融。

元宵節之夜是那麼地美好,那麼地愉快,那麼地其樂融融,全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地都快樂啊!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6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又是一個舉家團圓歡慶的好日子。在我的家鄉,元宵節通常都有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和燒獅子等風俗習慣。但今天,我主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每年的重頭戲吃元宵。

我們的小鎮不同於大城市:每年春節時家家户户大門敞開,屋檐下的大紅燈籠像一個個漲紅了臉的胖娃娃,在微風中左搖右擺,廊中曬着一串串乾菜、陳臘肉什麼的在風中起了一層銀白的鹽霜。春節的腳步已漸漸走遠,但節日的氛圍卻仍在繼續。孩子們在大街上或小巷裏仍東奔西跑,一不留神就沒了蹤影。

終於,難熬的白天逝去。天擦黑了,人們開始忙活着煮元宵了,我這個吃貨自然加入了此行列。

鍋中的水嘩嘩作響,將元宵輕輕倒入。元宵個個潔白如玉,齊刷刷朝着鍋心跳。不久,鍋裏的水沸騰了,它們興許是感覺水太燙了,又使勁地蹦跳着,拼命地往鍋邊爬。你推我擠,互不相讓。一會兒,元宵們又像是在跳舞,在沸水富有韻律的伴奏中,晃動着圓圓的身軀,跳着輕快的舞蹈,爭先恐後,竭力讓自己的舞蹈與眾不同。看那小巧玲瓏的白嫩嫩的圓滾滾的小身子,令人垂涎三尺。

當一個個小元宵盛進小碗時,它們可就老實多了,靜靜地卧在碗裏。仔細看,透過薄薄的表皮,隱約能看見裏面的餡料,土黃的是花生醬的,深紅的是紅豆的,淡黑的是芝麻的,那略紅的一定就是最可口的豬肉陷的。

拿起筷子,朝着一個元宵戳去,剛碰到,軟糯糯旳;筷子再插進去,裏面的餡料就要破皮而出;再用力些,香噴噴、甜津津的芝麻就溢了出來,空氣中瀰漫着一股芝麻的清香。

用湯匙舀起一個,送入口中,破皮之前,那軟軟的元宵在嘴中滾動、在舌尖跳舞。輕輕一咬,芝麻餡就鑽了出來,芝麻雖甜,卻甜而不膩。它們在嘴中交替翻動、妙不可言。一不小心吞進肚中,芝麻的清香依然在脣邊索繞。使人慾罷不能,不多時便風捲殘雲。

雖然我已度過十三個春秋、十三個元宵節,但每年最讓我魂牽夢繞還是家裏的那一碗熱騰騰的、清香可口的元宵。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7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新年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今年的元宵節母親讓我獨自購買湯圓。我興奮地來到了超市,看着冰櫃裏琳琅滿目的湯圓,我從中精挑細選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湯圓。

回到家,母親將湯圓片刻煮熟了。我們一家人邊吃湯圓,邊欣賞仲秋節晚會。

團圓飯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父親母親帶着我出門看禮花。

我們來到樓區花園中心,抬頭仰望天空,天空中接連不斷的禮花給無邊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個個彩燈在我眼前閃過,我定睛仔細看,許多人家門口都掛着各式各樣的燈籠,元宵節為什麼要掛彩燈籠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後,我在網上閲覽了元宵節相關的資料。

原來元宵節掛彩燈籠還有這樣一個傳説啊。

以前,有一隻神鳥因迷路而迫降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百姓無辜受難,就冒險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民。

過了好久,有個老人想出了辦法,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積極響應。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驅邪避鬼神。

看來元宵節還有這麼多的習俗和傳説呀,真令我大開眼界。元宵節這一天讓我懂得了很多課外知識和文化習俗,中國是個文化古國,還有更多的奧祕正等着我們去發現它,探究它,把祖國傳統的文明的文化習俗傳承下去。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8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的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9

在我的家鄉——汕頭,無論什麼節日,我們都有着自己獨特的風俗。

就拿元宵節來説吧。那習俗可真多呀!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遊神賽是家鄉元宵節必須舉行的,所謂的遊神賽就是有幾個人或者十幾個人抬着一蹲人稱“老爺”的佛像,還有一些人是抬着一蹲人稱“觀音娘娘”的佛像,抬“老爺”的人一般都是比較多的,因為據説抬到“老爺”佛像的,那些結婚還未生子的人明年就會生男孩,抬着這兩蹲佛像的人就會在大街小巷上走一圈,後面還跟着一幫敲鑼打鼓的人,觀看的人也是人山人海,特別熱鬧,等這些人抬到村外後就開始賽跑起來,看看誰先把佛像抬到目的地,所謂的目的地就是在村裏的廣場搭好的一個神台,然後把佛像放進去後,人們就開始在廣場上擺起了各種各樣的祭品,祭拜起來了,祭拜的人特別多。在神台的對面,有一個戲台,村裏特地請了戲班子來表演給神明看。人們祭拜完後就會放煙火,放鞭炮,熱鬧非凡。

第二個獨特的風俗是吊喜燈,因汕頭話燈和丁是同音,故點燈與添丁是諧音,所以家鄉人認為點燈是添丁的吉兆,人口暢旺浮現。如果去年結婚的人或者生了男孩的人,在今年的農曆正月十五的晚上就必須提着紅燈籠,拿一張紅紙寫上姓名貼到燈屏上,歡天喜地地掛在鄉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剛結婚的象徵着不久就會添丁,生了男孩的象徵着家中添了丁。

元宵節的時候,我們不僅有遊神賽與吊喜燈,還有一些好吃的粿品,其中“炸油角”是我們家鄉元宵節必備的粿品之一。據説,“炸”象徵着發財,這是我們家鄉人一個美好的願望,不管這些風俗象徵着什麼,但“油角”卻是我最喜歡吃的美食之一。

家鄉的元宵節對我來説是新奇的、熱鬧的,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迫不及待地想到我們的家鄉體驗一下?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10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今年的元宵節媽媽讓我獨自購買湯圓。我興奮地來到了超市,看着冰櫃中琳琅滿目的湯圓,我從中精挑細選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湯圓。

回到家,媽媽將湯圓片刻煮熟了。我們一家人邊吃湯圓,邊欣賞仲秋節晚會。

團圓飯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爸爸媽媽帶着我出門看禮花。

我們來到樓區花園中心,抬頭仰望天空,天空中接連不斷的禮花給無邊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個個彩燈在我眼前閃過,我定睛仔細看,許多人家門口都掛着各式各樣的燈籠,元宵節為什麼要掛彩燈籠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後,我在網上閲覽了元宵節相關的資料。

原來元宵節掛彩燈籠還有這樣一個傳説啊。

以前,有一隻神鳥因迷路而迫降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百姓無辜受難,就冒險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過了好久,有個老人想出了辦法,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中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積極響應。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驅邪避鬼神。

看來元宵節還有這麼多的習俗與傳説呀,真令我大開眼界。元宵節這一天讓我懂得了很多課外知識與文化習俗,中國是個文化古國,還有更多的奧祕正等着我們去發現它,探究它,把祖國傳統的文明的文化習俗傳承下去。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11

時逢元宵,我輕執你盈盈的玉手,步上欄頭,只望夕陽拍遍芳亭。你輕倚在我的肩膀,閉目呢喃。望着滿亭的碎金與斜掠的雙燕,我心中便只是美滿,只有安祥。

黃昏裹着一層薄紗退去,月兒便浮上柳梢。清淨的月光淋在你的身上,濕透一片情誼。你的耳語在靜靜縈迴,於我的胸前,我的腦海。不知月宮上的仙子,是否還深情地望着吳剛?也不知那棵桂樹是否已然倒下?

花市的燈火引起你的神往。你帶着孩童般的天真牽着我衝進花海。天上下着絢麗的煙火雨,雨點滴滴映着你淡淡的笑顏。你輕扯我的衣襟,只為人流的喧鬧。我的心已沉醉,元宵之夜,燈火尤美。只是我已分不清美的是天上的燈火,還是身旁帶笑的你。

你拉着我選一對花燈,一朵旱蓮,一朵雨荷。於來往不息的人流裏,兩朵花綻着粉撲的笑顏,如你我的笑顏。我此刻只願:今夜永駐,今夕不逝。天上有星星忽明忽暗,地上是我們的歡顏。

花零水流,時光荏苒。又是一年元宵,又是夕陽顫影。只是夕陽在芳亭上只拉出我那條長長的孤影,碎金亦被潤得迷糊。眼前猶是那對春燕,唯不見你的人影,我的心也傍着夕陽,落入山崗。

月據着柳梢,依然是那年的清靈。我的胸膛,我的腦海,也不止地湧着思念的水波。是否是嫦娥嫌廣寒宮寂寥,把你偷去?還是你忘時日?冰冷的月光傾注在我的臉上,留下淚花。

煙火雨仍下着,雨水滴滴涼在我的心頭,我彷彿只剩一個空殼,沒有靈魂。此刻的我終於分清,美的不是天上的煙火,而是身旁曾帶笑的你。

人流將我衝至花燈前,還是一朵旱蓮,一朵雨荷。花影裏映着陣陣的憂傷,眼影裏泛着曾經的你。我的淚終於決堤,濕月亮,也濕衣襟。我此刻只願:悄無今夜,悄無今夕。天上,那顆星終於暗,地上是我的傷悲。

月亮移下柳梢,朝陽卻不曾升起,我顫抖的手在發黃的草紙上書着: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不知紙上的是墨,或是我的淚水?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12

説起蘇州的節日,除了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節,最熱鬧的就屬於元宵節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農曆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吳中風俗,尤競上元。”元宵節是蘇州人尤為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想體驗“原汁原味”的蘇式元宵燈會到山塘街是個不錯的選擇。

山塘街的元宵燈會十分熱鬧,整條街充滿了歡樂和喜慶的氣氛。山塘街的民居都掛上了燈籠,給山塘街的夜色增添了幾分亮色。民居旁邊的石路上擠滿了人,一排排各式各樣的花燈,有紗燈、宮燈、紙燈、走馬燈……五顏六色,裝飾精美,讓人賞心悦目。河面上也很熱鬧,一艘艘小船來來往往,船上也掛着紅色的燈籠,尤為喜慶。兩岸的倒映在水面,使得整條河都亮堂起來了。橫跨這河面的一座座橋,橋上人來人往,尤顯得這個節日的熱鬧。

山塘街元宵燈會的活動豐富多彩,在元宵夜,蘇州婦女早有“走三橋”的習俗。她們一般會挑名字吉祥的橋來走,如壽星橋、吉利橋、太平橋……我走過了紋祥精緻的壽星橋,飽經風霜的吉利橋,後又走上了太平橋,望着遠處,心裏也祝願一切都平平安安的。走完三橋,我來到一處擺放很多花燈的地方,正看着一個走馬燈,燈的四面畫着山塘街的水墨畫,畫的很好,就像把這裏的景色全搬進這幅畫裏。燈的下面還掛這個一個紙條,上面下着一個燈謎“社會在發展(打一個《水滸傳》裏的人名)”我立馬想到了,是“九紋龍”史進,就這樣邊走邊看邊猜謎,樂在其中。

月亮升空,猶如白玉盤。這時,遠處煙花四起,在上空綻放,絢爛多姿,美極了。看着此情此景,心中喜悦。

元宵節不僅營造了團圓喜慶的氛圍,更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13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又來到了,元宵節又稱上元佳節,是春節後迎來的又一個傳統佳節。

元宵節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就節期的'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

歲月不斷流逝,但元宵節的很多民間習俗至今非常盛行。比如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放煙花等活動,給元宵節增添了光彩。

除了這些活動以外,元宵節還有包元宵的習俗。今天我有幸跟爸爸媽媽到外婆家,正巧碰到外婆在包元宵,我就跟外婆學了起來。外婆先用開水來和糯米粉,然後不斷地用力揉麪,一直揉的像橡皮泥一樣有韌性,接着把面揉成寶塔的形狀,從“寶塔”的頂兒上拽下一塊塊麪糰,搓成圓團,中間掏個洞,兩隻手相配合把洞越揉越大,把準備好的豆沙餡,放在這個洞裏,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接着把洞口封住,最後,把做好的元宵放在手心,兩隻手柔和地將元宵搓圓,這樣一個元宵就做成了。看了外婆包元宵,我的手忍不住癢癢了,捲起袖子也包了起來。雖然我包的元宵餡子少、大小不一、奇形怪狀,但還是得到了外婆的表揚。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煮元宵了,我們把元宵放在燒開的水裏,不一會兒水滾開了,元宵一個個漂在水面上。看到這一個個白花花、圓滾滾的元宵真叫人眼饞!我們大家吃着這熱騰騰的元宵,心裏感到非常舒暢,我的臉上堆滿了笑容樂呵呵地説:“元宵象徵着我們的生活甜甜美美,團團圓圓。”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14

劃旱船

民間傳説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裏拿着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着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

劃旱船流行於我國很多地區。

偷菜節

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

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羣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他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分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據説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説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説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好死。

荊楚歲時記》中説,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説:如果你們能祭祀我,今年就讓你們的蠶桑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15

“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説家風。”這首詩選自周必大的《元宵煮浮圓子》這是關於元宵吃湯圓的一首詩。人元宵節是春節的結尾,而吃完湯圓才算真正過了年,可見元宵節吃湯圓是多麼重要的習俗啊。

我們閩南人吃的湯圓一般是由自己做的。要先把糯米粉給碾碎,然後加點水不斷地揉搓,要是覺得有點硬,還需加點水再揉搓。等揉搓得如同肚皮般柔軟時,便可開啟搓湯圓的環節。瞧,我家搓湯圓大師——媽媽先從“肚皮”中揪出一塊“肉”,然後放到手裏不斷摩擦,在我的驚訝中,一個湯圓就完成了!我見媽媽弄的那麼容易,我的手就開始躍躍欲試。我照着媽媽的方法做了起來,結果還是被事實“啪啪”打臉——我做的湯圓如同一個承受了許多傷痕的足球,與媽媽做的精緻球體簡直是天壤之別。忽然我靈機一動:雖然我沒有媽媽那嫻熟的手法,但我這滿腦子的“鬼主意”也不是吃素的啊!我先在包的時候把傷痕都聚集在一處,然後把兩個或多個湯圓的傷痕弄在一起,這就有了:雙包胎、小胖子、三包胎……反正搓成個各式各樣,一旁的媽媽也是自歎不如。

轉眼間,一堆“肚皮”變成了一盤各種個樣的湯圓,煮湯圓的節目就即將開始了。我們先輕輕的把湯圓一個個放入燒熱的水裏,然後這羣調皮的小精靈,就開始浮在水上“泡澡”頓時,它們把身下的熱水給圍住了,只有熱氣能僥倖上來,過了一會兒,這羣小精靈閒不住了,在“温泉裏”上蹦下跳,還跳出許多氣泡;最後,這羣淘氣包累了,叫上花生碎一起沉入水中。

吃着自己做的湯圓,雖然味不及媽媽做得好,樣不比市場賣得美,但一種美味還是纏繞於身。吃着湯圓望着明月,我不禁詩興大發作了一首小詩:“今天是元宵,湯圓由我搓,味不及他人,還有美味留。眾人不瞭解,明月知我辛”。

吃完了湯圓,我又長了一歲,又得懂事許多,希望我今後,能改掉以前的壞習慣,做個更好的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