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兩章(語文新編會考總複習)練習題

來源:文書谷 6.46K
孟子兩章(語文新編會考總複習)練習題

(一)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選文橫線上應填的文字正確的一項是:(C)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環而攻之而不勝(圍)(2)城非不深也(護城河)
(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通“叛”,背叛)(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這裏是限制的意義)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只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強大。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譯:實行仁政的君王可以獲得很多幫助,不實行仁政的君王會獲得很少的幫助。
(3)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用天下百姓都歸順的力量,攻打連親戚都會背叛的力量,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4.下列判斷有誤的一項是(A)
A.《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麻煩看看課下注釋,非相傳,是事實!)
B.文章採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C.文章最後三句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
D.本文駢散結合,讀來朗朗上口,朗讀時要注意節奏正確。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5.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D)
A.文中與“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個詞是“君子”。
B.作者在論述戰爭的三個要素時,着重強調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真是拜託了,語文不好也學學史社啊,“法治”是人家法家韓非子的,咋能盜用呢?!呼。)

(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舜發於畎畝之中(田間,田地)(2)空乏其身(資財缺乏,這裏是動詞,使他受到貧困之苦)
(3)衡於慮(通“橫”,梗塞,不順)(4)而後喻(瞭解)
2.唐代名臣魏徵認為:帝王心懷憂危,就能任賢受諫;心懷安樂,就會危及國家。這印證了本文的中心論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格言聯壁》中有一聯:“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禍警之。”文中“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一句表達的是上聯的意思還是下聯的意思?請用自己的話作簡單説明。
答:表達的是下聯意思,下聯是先“禍”後福,照應句中的先“困”“衡”後“作”。
4.孟子認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和“行拂亂其所為”能夠增長人的才幹。在生活條件日益優越的今天,你認為其中的哪一點仍然是人們增長才幹、有所成就的必要條件?請結合生活世界談談你的理解。
(分析:格式:總——分『正、反舉例』——總。首先避免寫道“勞其筋骨”,因為生活條件已經日益優越了,不實際)
答:我認為“苦其心志”仍是其必要條件。海倫凱樂的殘疾另她的心志受到磨練,變得堅強,才達到了常人所無法達到的境界,擁有了令人欽佩的精神與成就;相反的,我們與周圍的同學都沒有受到“心志之苦”,太脆弱,所以連小的成就都沒有。從而看出,在生活條件日益優越的今天,“苦其心志”仍是必要條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