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知識資料彙編

來源:文書谷 1.94W
病句知識資料彙編

修改病句可遵循以下答題步驟:①細讀所給句段,整體感知其意;②針對句意和句式,選用辨識方法;③對照病句類型,作出錯因判斷;④對症下藥,修改病句。修改病句的主要方法有:增、刪、調、換。成分殘缺的句子,可通過壓縮,找出所缺部分,採用“增補”的方法修改,即增添字詞,補上殘缺;結構重複贅餘、句式雜糅、不合邏輯的句子,可用“刪”的方法,即刪去多餘的字、詞、句;搭配不當、不合習慣的句子,可用“換”的方法,即更換用得不當的字詞、搭配不順的成分;語序不當的句子,可用“調”的方法,即將不合習慣的語序調整為得當的語序。修改的一般原則:一是保留原句基本意思不變,二是儘量少改。(一)實詞使用不當
1、單音詞和雙音詞選用不當。有的地方該用雙音詞,就不應該用單音詞;有的地方該用單音詞,就不必硬把單音詞加以雙音化。
例如:
這兒的河流,流程都不太長,但水量很豐,流勢很急。(“豐”應改為“豐富”或“大”為好。)
大壩攔擋住河水,一個人工湖形成了。(“攔擋”應改為“擋”)
2、選錯近義詞:有些詞的意義相近而又有些細微的差別。很容易用錯,選詞時仔細斟酌。
例如:
雨滴和汗水混在一起,他們的衣服濕透了。(“雨滴”改為“雨水”)
3、代詞用錯。
例如:
我們明明知道先進單位的缺點,卻不認真地幫助它,反面毫無原則地掩蓋它,這是不負責作的表現,(句中第一個“它”指“先進單位”,而第二個“它”卻指“先進單位的缺點”,第一個“它”應改為“這些缺點”)
(二)虛詞使用不當
最容易用錯的虛詞介詞連詞:
1、用錯介詞(最容易用錯的介詞是“對”、“把”)例如:
穀神星這個名詞,可能對我們不太熟悉。(句中的“對”弄錯了對象,應當是“我們對穀神星這個名詞可能不太熟悉”。)
每個介詞有自己的範圍,“向”表示方向,“對”表示對象,“在"表示時間地點情況等。
2、用錯連詞。例如:你知道我也十分愛好吹笛子,而且吹得很槽。
(句中“而且”表示遞進關係,但是前兩句沒有遞進內容,應把後句改為“而且知道我吹得很糟。”)
3、助詞使用小當。助詞使用不當,主要是結構助詞使用不當,例如:
他們是我們鄉第一個上名牌的大學的學生。(名中的“的”過多,“名牌”後的“的”可以刪去)
(三)成分殘缺
句子成分可以省略、省略總是明確的,而且可以把省去的詞語補出來。但是必要的成分不能欠缺,否則句子結構不完整。
1、缺主語。
例如:通過學習,使我提高了認識。由於曹雪芹所處的時代和階級的侷限,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2、缺謂語。
例如:我們識別足非的能力。中國人民正在努力為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
3、缺賓語。
例如:大會提出“情況變了怎麼辦”,北京市百貨大樓從市場需要出發,不斷礦人商品。
4、缺定語。
例如:讓大學生自謀職業,讓大學生們自己去開拓生活,實在是個好辦法。(句中的“開拓”不能直接支配“生活”,中間應加個定語,如“新的”、“自己的”之類,不僅“開拓……生活”是如此,類比一下,”開拓……世界”開拓……境界”、“開拓……局面”、“開拓……天地”、“開拓……領域”等無不如此。)
(四)搭配不當
1、主謂搭配不當。
例如:中學則代的那些問學的愉快笑容和爽朗的歌聲,至今還在我的耳邊迴響。我的身體、業務水平比一年前提高了許多。
2、動賓搭配不當。
例如:清明前後,xx部隊派了800多人次,參加郊區植樹勞動。我們應該接受大家的意見,改進工作中的錯誤和缺點。
3、定語和中心詞搭配不當。
例如:在通往機場的大街兩旁站滿了數萬名歡送的人羣
4、狀語和中心詞搭配不當。
例如: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會理解這個問題。
5、補語和中心詞搭配不當。
例如:司馬文華的立場站得很牢固,感情也表現得很豐滿。
6、主賓搭配不當。
例如:只靠關卡壓,而不做思想工作,不給羣眾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是一種極不負責的工作態度。
7、一面與兩面搭配不當。
例如:
有沒有堅定的意志,是一個人在事業上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
8、一個成分內部的相關成分搭配不當。
例如:同時,那些水平優越,譯文精美的譯本身也成了我國文苑中珍寶。
(五)、結構混亂
1、語序不當
A、成分次序不當
多項定語次序不當。多項的正確次序一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
a、表領屬性的或時間、處所的
b、指稱或數量的短語
c、動詞或動詞短詞
d、形容詞或形容短語
e、名詞或名詞短語。另外,帶“的”定語放在不帶“的”的定語之前,例如:
一位優秀的有20年教學經驗的國家隊的籃球女教練。
正確次序:國家隊的(領屬性的),一位(數量)有20年多教學經驗的(動詞短語)優秀的(形容)籃球(名詞)練。
多項狀語次序不當,複雜狀語排列大致為:
a、表目的或原因的介賓短語
b、表時間或處所的
c、表語氣(副詞)或對象的(介賓短語)
d、表情態或程序的。另外,表示對象的介賓短語一般緊挨在中心語前。例如:在休息室裏許多老師昨天都同他(熱情的)交談。
正常次序:許多老師昨天(時間)在休息室裏(處所)都(範圍)熱情的(情態)同他(對象)交談。
B、詞序不當。
例如:王老師親切地走到我跟前,向我説“要當心!”(“親切地”應移到“説”前。)
思想和語言的關係是形式和內容的關係。(改為“內容和形式”)
2、前後脱節。
例如:《水滸傳》,景陽崗上武松打虎的事是大家都知道的。(句中“《水滸傳》”同後面脱節,應把逗號改為“中”)
3、句式雜糅。
一句話説到半截,又變成另一種説法,造成兩種説法的雜糅。
例如:我校同學1991年的人情消費比1988年的平均花費相比,增加了近一倍。(句中“比......相比”是兩種格式,一種是“同.....相比”,一種是“比......增加”,可選用一種句式。)
(六)重複多餘
1、重複。重複大都是粗心大意造成的。
例如:
a、他能評上三好生的原因是因為他努力學習,熱心為集體服務而評上的。
b、玲玲用不乾淨、沒有消毒的紙擦傷口,結果傷口發炎了。
(a的主語裏有“評上”,謂語裏也有前後重複,後邊的“而評上的”可刪掉。b的定語“不乾淨”和“沒有”消毒在語意上重複,這裏只用一個就行了。)
2、成分多餘。
例如:他舉起右手,用手從頭上摘下帽子,用手拿在手裏,吹了吹帽子上的塵土。
聽了小宋的介紹,我在心裏真是由衷地感謝李芳。
(七)詞類誤用
各類詞都有各自的語法功能、規範用法。不按照詞類的語法功能和語文習慣亂用詞類,叫詞類誤用。詞類誤用有下面幾種:
1、名詞誤用。
例如:a每次查房、會診之後,李大夫總是耐心地指導她怎樣把病歷寫得完整、條理,清晰,告訴她怎樣診斷疑難疾病,怎樣自理特殊病人。
b我們永遠記憶周總理諄諄教誨。
2、動詞誤用。
例如:a那是一個多麼感動的情景啊!
b思維這個詞,可以分廣義和狹義兩種使用。(“使用”改為“用法”或“使用方法”。)
3、形容詞誤用。
例如:
a只有迅速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我們才能相稱大好形勢的要求。
b他的簡簡單單的兩句話頓時增加了我們一種無可名狀的沉重。(改“沉重”為“沉重感”。)
(八)、不合邏輯
1、更替概念。
例如:在會上,大家都談了自己對學校的看法,看來,大家的希望不一致。(句子前邊用了“看法”後邊換成了“希望”包含在“看法”當中,那就應當把“看來”改為“不過”。)
2、前後矛盾。
例如:a我斷定他大概會考上大學。
b夜,寂靜無聲,只有雨滴在嘀嘀嗒嗒地響着。
3、判斷不成立。
判斷是對客觀事物進行斷定,如果斷定不了,判斷就不成立,這個判斷就不起作用。例如:
a、青年從正是世界觀形成的時期。
b、紅壤是我國亞熱帶植物的主要產區。
(a的“青年人”不是“時期”,二者不能組成一個判斷。“青年人”可改為“青年”,最好改為“青年時期”b的“紅壤”是一種土壤,不是“產區”、“紅壤”要改為“紅壤區”。)
4、多次否定引起混亂。
例如:a難道能否定這次討論會沒有取得很大成功嗎?
b塵土太厚,這又怎能不讓衞生檢查團的人不皺眉頭呢?
5、大概念與小概念並列
a市場經濟的大好形勢鼓舞着畫家和文藝工作者為人民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文藝工作者”為大概念不能與小概念“畫家”並列。)
b他的書籍裏裝滿了書。有文藝書、歷史書、政治書、畫片、雜誌等。(“文藝書”為大概念,不能與下面小概念並列。)
6、包含正反兩方面意義的詞語配搭不當。
“好壞”、“高低”、“是否”、“多少”這一類詞兼有正反兩方面的意思,這類詞語只能和含有正反兩方面意義的其它詞語搭配,如果只顧一方面,而忽視了加一方面,就會造成判斷不當的錯誤。
例如:
a能否做好教學工作,決定於老師有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思想。(前面“能否”為兩個方面,後面“有”只一個方面,不配搭。)
b對科技人員強調專,是不是可以忽視他們的紅呢?還要不要他們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改造世界觀呢?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是不是”“要不要”包含着兩個方面,“是肯定的”只是一個方面,前後不配搭。)
(九)歧義句
歧義就是一句話可有兩種以上不同的理解,歧義一般是由下面幾種情況引起和形成的:
1、多義詞引起歧義。一個句子裏有某個詞是多義的,這個句子可能成為多義句。例如:a這本書是黃色的。(“黃色”可指顏色,也可指色情而言。)
b躺在牀上沒多久,他想起來了。(“想”可指“回憶”,也可指“打算、希望”。)
2、多音詞引起歧義。句子中某個詞是多音的,那麼在書面表達時就可能有歧義。(口頭表達不一定出現歧義。)例如:
這個人好説話。(“好”可讀“hao4”,指愛好,喜歡;也可讀“hao3”是“易於、便於”的意思,但書面反映不出來,故存在歧義。)
這人頭髮長得怪。(“長”可讀“chang2”,指長度大;也可讀“zhang3”是“生長”的意思。書面也有歧義。)
3、同音詞引起歧義。漢語中有許多同音詞,這種同音現象使一些句子在口頭表述時可能產生歧義。(書面表達上沒歧義)例如:
a這是致癌物質。這是治癌物質。(“致、治”都“zhi4”聽起來有不同理解,口頭表達有歧義。)
b產品全部合格。產品全不合格。(“部、不”都讀“bu4”,聽起來意思正好相反。)
4、結構劃分不同形成歧義。同一個短語或同一句話,在語法結構上劃分不同就會產生歧義。例如:
a全國大學聯考題:“我要炒肉絲”。(“炒肉絲”,可理解為動賓結構“炒肉絲”也可理解為是一菜名,是一個名詞。)
b咬死了獵人的狗。(此短語可理解為動賓結構“咬死了獵人的狗”,也可理解為偏正結構“(咬死了獵人)的狗。”)
5、語義不明引起歧義。説話中某些詞或短語語義不明確,也會引起歧義。例如:
a北京圖書館收藏着著名學者章太炎的書。(加點短語可指章太炎所著的書,也可指章太炎所收藏的書。)
b開刀的是他父親。(“開刀的”可指醫生,也可指病人。)
6、指代不明出現歧義。例如:
a孩子們喜歡離休幹部李大伯,一來到這裏就有説有笑,十分高興。(“有説有笑,十分高興”可指孩子們,也可指李大伯。)
b我看見張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車來,手裏提着一個黑色提包。(“提着黑色提包”的可指“張原”,也可指“老人”。)
(十)複句常見的語病
1、關聯詞語搭配不當。例如:
如果作者的想象超出了實有人物的行動,使事情過於誇大,反而可能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應把“平常”改為“就”。)
2、缺關聯詞語。例如:
他雖然是個工人,平常喜歡音樂,作曲很在行。(應把“平常”前加“但是”)
3、錯用、濫用關聯詞語。例如:
這本書初版已重印了好幾次,因此最近又經過修訂再版。(應把“因此”刪去。)
4、關聯詞語位置不對,例如:
儘管天氣如此變化多端,天池是一片沉靜。渺渺湖水,卻清徹如鏡。(應把“卻”放在“天池”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