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誤傳的俗語

來源:文書谷 2.33W
被人誤傳的俗語

  1,“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是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隨着時代的變遷,這一俗語轉音成雞成狗了。
  2,“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流傳中,人們將“裨將”説成了“皮匠”。
  3,“不見棺材不落淚”,本是“不見親棺不落淚”,並不是見了任何棺材都落淚。訛變為“不見棺材不落淚”,如果不管誰的棺材,只要見到就落淚,那就有點太莫名其妙了。
  4,“不到黃河心不死”,本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項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烏江訛變成黃河,真是讓人無從解釋了。
  5,“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捨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不過這個我還能理解點,因為好像四川那邊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6,“狗屁不通”,這個成語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酷夏,狗要藉助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個特點,“屁”是污濁的象徵,對於文理不通的東西,以屁來喻,也就將就吧!
  7,“王八蛋”這是民間的一句罵人話。實際上,這句話的原來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後來卻被訛變成“王八蛋”。
  8,“有眼不識金鑲玉”,本是“有眼不識荊山玉”。荊,指古代楚國;“荊山玉”,是玉匠在荊山發現的玉。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得美玉獻給楚文王,琢成璧,稱為“和氏璧”。此璧冬暖夏涼,百步之內蚊蠅不近,乃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秦統一中國後,“和氏璧”被秦始皇所得。始皇令人將其雕成玉璽,鐫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再雕飾五龍圖案,玲瓏剔透、巧奪天工,始皇自是愛不釋手,視為神物。
  漢滅秦後,“和氏璧”落劉邦手中,劉將其作為傳國玉璽世代相傳,一直傳了十二代。至西漢末年,兩歲的孺子嬰即位,藏玉璽於長樂宮。時逢王莽篡權,王欲脅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璽。太后不從,一怒之下取出玉璽摔在地上,將之摔掉一角。
  王莽見玉璽受損,連聲歎息,忙招來能工巧匠修補,那匠人倒也聰明,想出用黃金鑲上缺角的奇招,修補後竟也愈加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鑲玉璽”,這便是“金鑲玉”的由來。可惜,這個稀世國寶“金鑲玉璽”後來幾經轉手,到三國時代就不知去向了。但金鑲玉的製作工藝卻被傳承下來,並由宮廷走向民間,達官貴人中出現各種金鑲玉飾物甚至金鑲玉筷子等。自古民間還有“有眼不識金鑲玉”之説,比喻見識短淺、孤陋寡聞。
  值得一提的是:與金鑲玉同音的還有一種尤物叫金香玉,此金香玉與彼金鑲玉是截然不同兩碼事。金香玉乃是一種能散發迷人香味的美玉,它出於天然,外表古樸、質地細膩,呈紅褐色或深褐色半透明狀,其香氣獨特、回味悠長。更為奇者,觸摸過金香玉的手也會粘上芳香,且能保持相當長時間。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金香玉是滄海桑田億萬年變化的產物,乃火山爆發後炙熱的巖漿融合吸納附近芳香植物而冷靜沉積下來的結晶,堪稱純自然的傑作。金香玉還有藥用價值,其粉末入膚,可使肌膚增香、滑爽細膩,老人佩戴可防中風,日含此玉能生津止渴潤聲喉,還可治黃水瘡等。因金香玉外觀貌不驚人,故民間也有“有錢難買金香玉”之説。
  由於卞和獻玉的故事在後世流傳很廣,“有眼不識荊山玉”也就隨故事的流傳而成為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典故。如《金瓶梅》第二十一回:“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知你之良言,辜負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拿着頑石一樣看。”
  至明代以後,或許是因為人們覺得“荊山玉”之説不夠通俗、其所牽涉的典故也不是人人都能説得清楚的緣故,這一俗語中的“荊山玉”一詞在口語中漸漸地被髮音相近的“金鑲玉”所代替,“有眼不識金鑲玉”一語就這樣在民間以訛傳訛地流傳開來。
熱門標籤